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浙江农业科学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浙江农业科学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发布时间:

浙江农业科学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核心期刊,几个主要大学的学报,《中国蔬菜》《长江蔬菜》好像就这二个。农业类核心期刊(2008年):中国农业科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福建林学院学报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北农学报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改名为:福建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江苏农业科学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江苏农业研究(改名为: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浙江林学院学报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科学 河南农业科学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改名为: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北农业学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湖北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学报 园艺类核心期刊(2008):园艺学报 果树学报 中国蔬菜 中国果树 北方园艺 中国南方果树 长江蔬菜 食用菌

农业期刊里按复合影响因子排95位期刊名称 浙江农业学报载文量2290主办单位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省农学会获得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在三个平台上查了一下这个刊的信息,都显示不是核心的呀。维普知网图三是发表学术论文网。如果说图三显示的信息可能有滞后性,图一、图二的不应该有滞后性的。不行就找编辑核实之后看看怎么说。

浙江农业科学投稿经验总结

项目联合了省内外18个部门和单位,集聚了多学科、多专业的专家,投入了巨大的实物工作量,获得了数以百万计高精度的实测数据,编制了近千张各类图件,全面更新了浙江省土壤地质-地球化学资料,查明了农业地质环境现状,首次发现并评价了浙江省的富硒土壤资源,较深入地研究了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对农业地质环境的影响,提升了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水平。根据调查研究成果,结合浙江省实际进行了农业综合区划,建立了浙江省第一个“农业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并对农业地质环境的保护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与对策,所获得的调查、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多领域的实际应用价值,部分成果已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一)主要成果1)获得多介质、多元素、多指标的高精度实测数据,编制了系列基础性地球化学图件,全面更新和充实了浙江省区域地球化学资料。2)查明了浙江省主要农业经济区的农业地质环境现状,达到了“摸清家底”的目的。①查明了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和土壤污染问题;②查明了农田浅层地下水的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现状;③查明了滩涂及近岸浅海沉积物的环境质量现状;④查明了土壤营养微量元素的丰缺现状;⑤基本查明了浙江省主要优势农产品安全现状。3)研究了浙江特色农产品的立地地质背景,建立了适生的地质地球化学模型,进行了种植适宜性评价,为特色农产品的区域布局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4)首次发现并评价了富硒土壤,为浙江农业提供了新的自然资源,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现农民增收提供了新思路。5)提出了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标准,为地方土壤质量标准的制定、农业地质环境的监测与管理奠定了基础。6)首次把地学研究成果引入农业区划工作,“浙江省农业综合区划”提升了传统区划工作的科技含量,增强了区划工作的科学性。7)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有关土壤地质、农业地质环境变化预测预警、城市及周边土壤污染及生态影响和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方法技术体系方面的专题研究评价工作,深化了对浙江农业地质环境的认识,提高了综合研究水平。8)示范区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9)综合运用系统集成技术,建成了“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信息系统”。10)提出了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问题的若干对策与建议。(二)主要创新点观念创新在项目实施中,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中解放出来,走创新之路。在浙江省联席会议和联合领导小组的支持下,对项目的组织管理形式进行了创新,主要体现在:(1)把握项目研究方向,优先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技术服务将项目定位于为浙江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基础工作,确定项目首要目标是为全省农业结构调整、优势农产品区划服务,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提出了以“评价、标准、示范、推广、应用”为重点、以评价为主线的工作思路;加快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转变观念,打破部门和单位界线,实现多学科多专业的技术融合农业地质环境是一个多相态、多介质、多层次复杂的表层系统,必须注重地学与各相关学科的融合集成。项目实施过程中,打破了部门和单位界线,实行开放式的项目运行机制;在充分发挥地质学及地球化学在农业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中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跳出传统地质学的领域,与农学、生态学、环境学等相关学科相互融合;千方百计整合省内外各方面的技术力量,集聚了各专业的优势,并科学、严密地加以策划和管理,采用联合、协作、互补的新管理机制,组成了有18个部门和科研院校的攻关团队,包括地质、农业、环境、区划、信息、分析等180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充分体现多部门合作、多学科融合、多专业协同的特点。(3)以服务为宗旨,狠抓项目成果转化在项目实施中,随时跟踪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需求,坚持技术创新,以市、县示范区为突破口,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眼,紧紧围绕政府规划和浙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以优化区域布局为方向,实现不同角度的融合,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加强综合研究和阶段性总结,及时推出了一批实用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成果转化。(4)努力探索,实现管理机制创新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的组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管理机制上大胆创新,才有可能实现成果的突破与创新。在浙江省政府的支持下,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建立了由省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项目工作联席会议及办公室,成立了由省、部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项目联合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聘请省内外资深专家组建了专家指导组,对项目工作进行全程指导,保证了项目的科学性;建立并健全项目的各项管理制度,以制度管项目,达到了各负其责、协调管理,发挥整体功能的目标。这些创新性的管理机制,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半封闭项目工作和管理模式,促进多部门、多学科、多专业的结合,有力地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应用性成果的转化。技术创新(1)以结合为创新点,实现了勘查地球化学调查方法技术应用的新突破尽管中国的勘查地球化学调查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但调查仍以元素在各种介质中的总量为主,在多目标应用方面受到一定的局限。本次调查充分考虑到勘查地球化学调查资料的社会需要,第一次提出并实现了元素地球化学总量与有效量(或可浸提量)和形态分析的结合、无机元素与有机污染物的结合、地球化学环境调查与生物效应调查的结合,既丰富了调查内容,又大大提高了资料的有效利用程度,缩短了认识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元素总量与有效量(或可浸提量)关系的研究,引出“有效度”的概念,在对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污染程度评价中,“有效度”可作为一个新的指标。2)通过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形态研究发现,不同的pH环境下土壤元素形态组成有很大差异,预示着土壤环境变化有可能引起土壤中重金属活化而导致生态风险;土壤中不同种类重金属元素的形态组成比例相差甚大,以Cd可溶态比例最高,这是决定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的重要因素,从而为元素的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提供了依据,具有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3)通过无机元素与有机污染物(如多氯联苯、六六六、DDT)的调查,推进了环境综合评价的深度和广度,使评价成果更具有实用性。4)通过环境与生物效应的研究,确认了富硒农产品与富硒土壤的关系,为富硒土壤定级提供了依据,为功能性农产品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同时为安全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依据。(2)以实践为基础,以多学科、多专业结合为创新点,建立了农业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本身就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探索性强。评价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评价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是建立农业地质环境评价体系的主导原则。与一般评价体系所不同的是,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具有多目标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另一个值得说明的是,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也是调查工作不断深化的过程,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不仅来自理论指导,并且源于生产实践,在当前全国开展的同类项目中具有示范性。(3)首次提出了“浙江农业地质环境质量推荐标准”在研究了现行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及相关部分标准后认为,土壤系统的复杂性要远大于水和大气。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地质背景、土壤性质差异甚大,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同一标准进行评价存在很多问题。尽快地建立适合浙江特点的地方标准,一直是大家的期待。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项目的启动,为地方标准的研制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以丰实的区域调查数据为基础,以土壤与农产品中重金属相关性研究成果为支撑,提出的“浙江农业地质环境质量推荐标准”,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一级标准相对应,并初步研究了作物—土壤元素的含量关系,提出了浙江省土壤安全临界值,为制定适合浙江特点的地方标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在全国尚不多见,也是本项目工作的一个突出成果。(4)应用特色农产品适生地质模型进行适宜性区划,实现了由研究到应用的转化基于一些名优特农产品对产地地质背景具有强烈的依赖性这一特点,通过对浙江名茶、优质竹笋、临安山核桃、诸暨香榧、长兴银杏、常山胡柚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的产地地质、地球化学调查与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建立了浙江特色农产品的适生地质模型,且以适生模型为依据,进行区域种植适宜性评价和区划(适宜区、较适宜区和不适宜区),使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区划科学性增加,方法技术具有创新性。(5)提出了土壤地质单位新概念,进行成土母质分类,提高了土壤母质研究程度土壤母质是自然环境中客观存在的地质实体,一直为土壤学和地质学所共同关注。调查表明,不同空间范围内同类母质所形成的土壤类型往往性质差异极大,同一类型土壤可覆盖不同的母质。为使调查成果更好地与土壤分类相衔接,开展了以土壤母质为重点,以土壤母岩—土壤母质—土壤系统为对象的综合研究,把浙江土壤母质划分出36种类型,并对各母质类型的岩性特征、矿物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进行了总结,编制了浙江省土壤地质图,使土壤地质研究向前跨越了一大步。(6)综合运用“3S”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研制了首个省级农业地质环境信息系统《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数据库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是在全国率先编写的农业地质数据库建设的规范,统一了空间和非空间数据库建设的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解决了数据生产的标准化问题。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信息系统(AGEIS)采用海量地形与影像管理技术、快速三维显示技术、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一体化管理技术以及组件式GIS(COMGIS)技术等关键技术,应用先进的金字塔模型来管理地理、地球化学等栅格数据,解决海量数据高效索引机制及实时读取和剪裁,通过优化OpenGL指令次序和条带化显示数据模型实现三维数据快速显示,真正做到了显示内容与数据大小无关,这在国内并不多见。

主要写一下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分析成绩、不足、经验等。总结是应用写作的一种,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总结与计划是相辅相成的,要以计划为依据,制定计划总是在个人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总结的基本要求 1.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工作的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工作的环境和基础等进行分析。 2.成绩和缺点。这是总结的中心。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性质的,怎样产生的,都应讲清楚。 3.经验和教训。做过一件事,总会有经验和教训。为便于今后的工作,须对以往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集中,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    今后的打算。根据今后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吸取前一时期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提出改进措施等 总结的注意事项   1.一定要实事求是,成绩不夸大,缺点不缩小,更不能弄虚作假。这是分析、得出教训的基础。    2.条理要清楚。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   3.要剪裁得体,详略适宜。材料有本质的,有现象的;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写作时要去芜存精。总结中的问题要有主次、详略之分,该详的要详,该略的要略。 总结的基本格式   1、标题   2、正文     开头:概述情况,总体评价;提纲挈领,总括全文。   主体:分析成绩缺憾,总结经验教训。   结尾:分析问题,明确方向。    3、落款   署名,日期

2010 年农业生态环保工作总结 及 2011 年工作计划 金寨县农业生态环保站 2011 年 5 月 2010 年,按照省农委的统一部署和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具体安排,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县继续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富县”战略不动摇,紧紧围绕扎实苦干、与时俱进,使全县生态农业建设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农业生态环保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二 OO 七年主要工作 一工作成效 1、生态农业发展基础逐步加强。 1建设规划不断完善。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2010 年,我县又组织专家对《金寨县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进一步进行完善提高,根据当前农业生态环保工作整体发展态势及我县实际,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环保体系建设等方面工作规划列为重点,使我县农业生态环保规划架构更加科学完备。 2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监测全面展开。2010 年我县先后开展了 6 次规模较大的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调查与监测评价工作。按照金寨县政府出台的《关于认真做好安全农产品生产的意见》,择定 10 类 32 个农产品在全县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其中蔬菜、茶叶已率先在部分乡镇试行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并通过合同建立了标准化生产运行模式。进一步完善了板栗、茶叶、蔬菜、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全县无公害认证产品 3 个,绿色食品认证产品 3个,有机食品认证 3 个,争创省名牌产品 1 个,省著名商标2 个,省名优农产品 4 个。一年来,共完成 26 个乡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土样测试 860 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样品 2450 个,并在县城农贸市场设置了安全农产品专销区,这标志着我县生态农业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生态农业示范点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我县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一年来我县始终把“抓点示范,辐射带动”作为工作的着力点,使全县生态农业亮点纷呈。全县 26 个乡镇相继建立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 32 多个,试点面积近 10 万多亩,受益人口近40 万人,并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如在梅山镇百桥村建立160 口,推广运用“猪—沼—菜”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农户 1400户,建立绿色蔬菜基地 2200 亩,实现净增效益达 260 万元。该村农民朱国永,今年 5 亩蔬菜通过应用“猪—沼—菜”技术,增收近 4000 元,人均纯收入达 12000 元,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户,在百桥村象朱国永这样的农户达 80 多户。在白塔畈乡楼冲村建稻田养龙虾基地 400 亩。通过认真调研,我县去年从长沙引进优质龙虾苗种,选择在生态环境优越、排灌方便的建立基地。通过水稻与龙虾互利共生关系,即水稻为龙虾遮荫、提供饵料,龙虾为水稻有机肥、中耕混水效应以及吃掉害虫,从而相互建立起良性互补的农业生态模式。全年亩均产水稻 510 公斤,且不施化肥、农药,是真正的绿色大米,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亩均水稻增收节支 120元。亩均产商品龙虾 420 公斤,均价 20 元/公斤,亩纯收入2900 元。稻虾大户汪蕾,今年共转包稻田 80 亩发展稻田龙虾,由于他技术过硬,亩均增收近 4000 元,当年实现增收30 万元。尤为难得的是,今年我县水稻二化螟、稻纵大发生,危害十分严重,但水稻龙虾基地里水稻长势良好,基本无病虫害发生,生态效益突出。在示范点建设过程中,制定了实施计划、工作方案,项目区成立领导组、技术组,宣传发动。组织了涉农专业技术骨干巡回项目区开展技术培训,物资准备。项目区全面开展项目建设,领导组定期督查,技术组全程跟踪服务,并认真开展了项目总结、评比验收、兑现奖惩。 3、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扎实有效。 2010 年在省农委支持下,我县选择在基础条件较好、农民积极性较高、具备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响齐办齐云等3 个村实施了乡村清洁工程示范建设,并继续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举措和重点抓手,强力推进。从 2010 年 3 月起,我县组织农、林、水、环保等相关部门技术人员,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的原则,在科学编制建设规划的前提下,重点实施了农村生活污水及雨水收集、农村垃圾收集和资源化处理、田园清洁、物业化管理等六项重点工程。示范村初步实现了道路硬化、村庄美化、污水净化、垃圾资源化、田园清洁化目标,群众从中切实受益,示范带动效应明显,为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有益探索和积极贡献。 4、野生苦丁茶原生境保护示范点项目建设顺利完成。 2010 年我县组织专门人马,克服多方困难,严格按照省农委下达的计划指标及设计要求,在张冲乡白莲村启动实施了野生苦丁茶原生境保护示范点项目。截止目前,已全部完成 800 亩保护区围栏界碑、216m2 工作用房、6 公里项目区道路等级建设任务,组建了工作站,野生珍稀苦丁茶原生境保护工作已正常开展,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大别山农业生物多样性观察点。 5、外生入侵生物防治。 2010 年我县认真贯彻省农委有关会议精神,狠抓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工作,通过广泛宣传,大力普及外来入侵生物灭毒除害的科普知识,先后举办专题培训班 25 场次、培训人员 4600 人,出动宣传车 20 辆次,散发宣传资料 40000万份,提高了公众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2010 年 8 月,先后在梅山、双河、青山等乡镇召开了全县外来入侵生物灭除工作现场会,现场开展了灭除水花生行动。并以此为契机,按照《安徽省农业重磊有害生物入侵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要求,成立了以县农委为组长单位,县财政、环保、林业、工商、公安、科技、国土、卫生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县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协作组,建立完善了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6、农业污染源普查试点工作达到预期目的。 2010 年 11 月,在省农委的统一部署下,我县承担了全省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试点工作任务。我县根据省农委《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立足县情,积极谋划,共组织县级指导员 20 名、乡镇普员 55 名,经过严格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按要求对全县 27 个乡镇进行了认真清查摸底。在此基础上,遵守技术规程,在规定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了全省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试点工作,为全省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达到了试点工作的预期目标。 7、农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监测点建设按质完成。 2010 年我县分别在梅山、全军、白塔畈三乡镇建立了水稻、茶叶、蚕桑三个种植业产排污系数监测点建设,并顺利通过了省专家组的验收,为 2011 年监测工作的正常展开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工作体系。 为切实加强对全县生态农业建设工作领导,县成立了以县委分管书记为组长,县政府、人大、政协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金寨县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工作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委,由县农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全县各乡镇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以农技站为依托,相继成立了具体办事机构。 2、强化宣传,普及生态农业知识。 近年来,全县上下充分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报纸、宣传车及技术明白纸等多种媒介,宣传生态农业建设知识及环境保护法规,整体报道全县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情况、典型经验及外地生态农业发展的先进事例。2010 年 3 月,县生态农业建设领导组邀请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召开了金寨县发展生态农业研讨会,取得良好效果,并在县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县生态农业办公室与生态农业环保站一起先后编发相关技术资料达 6 万份。 3、加大投入,多方筹措建设资金。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牵涉面广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多年来,全县有限的财力中挤出资金投入生态农业建设,从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中统筹整合部分数额,用于扶持全县生态农业建设。同时,积极、合理、有效地招商引资和多方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参与生态农业建设。 4、严明奖惩,坚持目标责任制考核。 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县乡政府认真落实领导负责制和工作责任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亲自抓,各乡镇行政负责人对生态农业建设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人具体负责,实行属地包干,各负其责,将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强化目标管理,纳入全县综合考评,实行平时考察、半年检查、年终考评的“三三制”办法,对年度生态农业建设工作进行考核评比,兑现奖惩。 二、2011 年工作重点 2011 年我县农业生态环保工作将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按时完成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 二着力抓好 2011 年生态农业示范点建设; 三重点实施 3 个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 四稳步实施大别山农业生物多样性可持续管理项目; 五积极开展野生猕猴桃原生境保护点建设; 六努力完成我县承担的 3 个种植业污染源产排系数监测工作。

半年来,我们在农业局统一领导下,全站职工齐心协力,围绕年初目标任务,尽职尽责,认真负责,坚守本职岗位,履行自身职责,做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完成了半年预期目标任务。 一、认真抓好库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1、完成了库区开县段农作物病虫发生、危害消长调查,为探索三峡库区病虫发生危害规律,拟定高效生态农业技术方案,提出了可靠依据。 2、完成了库区开县段农药、化肥面源污染监测的取样、送检工作。 3、进一步完善了库区开县农作物珍稀品种调查的扫尾工作。为切实保护库区农作物品种多样性、丰富库区物种奠定了基础。 二、调查污染事故农田两起 1、对天燃气气矿15队在义和镇桐子村气井污染农田的环境质量进行了监测,撑握了第一手资料。 2、参加了政协组织的对温泉、郭家、和谦、三乡镇养猪场粪便污染河道水质的实地调查和现场办公。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 1、已配置了价值36万元的仪器设备,为本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奠定了基础。 2、无公害蔬菜、水果农药污染检测已步入正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上半年对全县四个蔬菜基地、部分主要农贸市场的蔬菜、水果进行了抽样检测,共采集样品143个,合格样品116个,不合格样品27个,合格率81%;去年采集样品149个,合格85个,不合格64个,合格率57%。今年上半年蔬菜合格率比去年提高17个百分点。综上充分说明生产基地和生产农户对生产无公害蔬菜、水果的认识有了较大提高。这对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高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 提取码: k54q

浙江农业科学投稿经验分享

是的

达到30%。《浙江农业科学》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浙江大学主办,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管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浙江农业科学》是《中国农业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分析数据库》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多次被中国农学会、中国期刊协会农业期刊分会评为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和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且多次被浙江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评为优秀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林业类学科相对来说好发一点,其他学科比较难,建议发在行业内的核心期刊。

论文题目(小2号字,黑体)□□□□□□□□□□□□作者姓名(小4号字,仿宋)□□□1,□□□2,□□□1,2,□□□1 (作者单位) (小5号字,宋体)( □□□□□□□□; □□□□□□□□)摘要:(小5号字,黑体)□□□□□□□□□□□□□□□□□□□□□□□□□□(小5号字,楷体)关键词:(小5号字,黑体)□□□□□;□□□□□;□□□□□(小5号字,楷体)中图分类号:(小5号字,黑体)(由编辑部填写)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692(200×)00-0000-00英文文题 (3号字,Arial) □□□□□□□□作者英文名( ZHANG Xiao-ying)(5号字,Times New Roman) □□□1,□□□2,□□□1(作者单位) (小5号字,Times New Roman) (□□□□□□□; □□□□□□□) Abstract(5号字,Arial):□□□□□□□□□□□□□□□□□□□□□□ (5号字,Times New Roman)Key words(5号字,Arial):□□□□;□□□□□;□□□□□□(5号字,Times New Roman)正文(5号字,宋体,英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X□□一级标题(4号字,仿宋体)XX □□ 二级标题(5号字,黑体)正文(5号字,宋体,英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XXX□□三级标题(5号字,楷体)正文(5号字,宋体,英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图、表请插入文中相应位置)表1 □□□□□□(5号字,黑体)Table 1 □□□□□□(六号字, Times New Roman)(表格为三线表,无竖线,表格内字为6号字,宋体,数字和英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图1 □□□□□□(5号字,揩体)F1 □□□□□□(六号字, Times New Roman)1: □□□; 2: □□□; 3: □□□; 4: □□□.(六号字, Times New Roman,中、英文分列)(图中字为小5号,宋体,英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参考文献:(5号字,黑体)(以下小5号字,宋体,数字和英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1 ] 孙鸿有,郑勇平,翁春媚,等 杉木种子园种子品质性状变异及遗传参数[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22(1):61– SUN Hongyou,ZHENG Yongping,WENG Chunmei,et Seed quality character variation and seed genetic parameters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in seed orchard[J] J Zhejiang For Coll, 22(1): 61-[2] 周宝利,林桂荣,付亚文 嫁接茄子防病增产效果与PPO,SOD,EST同工酶关系的初步研究[M]//侯喜林,常有宏 园艺学进展(Ⅱ)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425-ZHOU Baoli,LIN Guirong,FU Y Effect of graftage in increasing yield and controlling diseas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PO, SOD, and EST isozymes in eggplant[M]//HOU Xilin,CHANG Youhong, Adveances in Horticulture (Ⅱ) 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1998: 425-登陆浙江农林大学,科学研究,浙林学报 投稿指南 还有很多其他的论文写作指南的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见官网 :【百度浙江林学院报就出来了】

下载一篇最新的论文是最好的办法

浙江农业科学投稿经验分享会

  • 索引序列
  • 浙江农业科学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 浙江农业科学投稿经验总结
  • 浙江农业科学投稿经验分享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 浙江农业科学投稿经验分享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