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文稿编辑校对工作

文稿编辑校对工作

发布时间:

文稿编辑校对工作

编辑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类职业身份。指对作品等进行编写。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士,中文被称为“编辑”或修改,编辑属于一种职业,其对应英文词汇为Editor。编辑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为主编或总编辑(总编)。研究编辑基础理论、编辑活动规律及编辑实践管理的综合性学科,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编辑工作是现代出版事业的中心环节。  校对(Text-proofing),古代称之为“校勘”或“校雠”,是出版编辑过程里的一个必须工序,主要工作是按照原稿去审查订正排印或缮写的错误。“校对”也可以是从事这个工序的人员“校对员”(Proofreader)的中文简称。

编辑是一种工作类别,也是一类职业身份。指对作品等进行编写。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士,中文被称为“编辑”或修改,编辑属于一种职业,其对应英文词汇为Editor。编辑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为主编或总编辑(总编)。研究编辑基础理论、编辑活动规律及编辑实践管理的综合性学科,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编辑工作是现代出版事业的中心环节。  校对(Text-proofing),古代称之为“校勘”或“校雠”,是出版编辑过程里的一个必须工序,主要工作是按照原稿去审查订正排印或缮写的错误。“校对”也可以是从事这个工序的人员“校对员”(Proofreader)的中文简称。

依照原稿及设计要求在校样上检查、标注排版差错。“校对”也用来指称负责校对工作的人,亦称为“校对员”。

校对即以公文定稿和格式设计要求为基准,对缮印的校样或印本进行全面核对检查,发现并纠正错漏的环节。校对工作要点:(1)纠正公文印制中的错漏;统一字号、格式和版式;进一步发现和校正原定稿中的疏漏。(2)忠于定稿,不擅自修改。(3)对于定稿中明显属于笔误或文字技术方面的问题,校对人员可以纠正;对于无把握的需请示领导或与拟稿部门联系后妥善解决;对于内容方面的问题校对人员切不可擅自改动,应交给办公部门或拟稿部门处理。(4)一般公文需要两三个校次,重要公文的校次要适当增加。(5)改样应该按照国家标准(GB/T14706-93《校对符号及其用法》)操作。

编辑校对工作内容

校对员指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员,依照原稿及设计要求在校样上检查、标注排版差错。出版社、报社、期刊等新闻出版相关单位多有校对员编制。  一、校对员的基本职责:  1、校对员应在确保校样与原稿一致的基础上,注意发现原稿在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等内容方面的差错,以及在语言文字表述、图表公式排列、体例格式统一、字体字级批注、数字、符号、标点等方面的差错,及时负责地提请编辑部门解决。  2、校对员应该在校样上使用国家标准《校对符号及其用法》(GB/T14706-1993)所规定的规范校对符号,以准确传递信息,方便编辑人员核正和改样人员改正。  3、发现原稿中存在的各种差错或不妥之处,用铅笔在校样空白处提出疑问或填写“原稿疑问单”,提请编辑部门解决。  4、改正在政治思想上和科学性上遗留的不准确的提法和词句,清除语法修辞上遗留的差错和毛病。  5、清除错别字,解决和消除任何疑点。  二、校对员工作标准:  1、编辑负责校对、印刷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及时送取稿件和校样,做好与印刷厂的业务联系。  2、校对以原稿为准,不得在校样上随意增补、删减,发现原稿错误及编辑处理的疏漏和失误做出标示,由编辑对原稿、校样予以处理。若作者提出修改时,要尽量坚持不动版面、不动字数的原则,减少改版的麻烦。  3、准确使用校对符号,消灭错字,补齐遗漏,纠正版式错误,严格执行三校加点校制度,保证书稿质量。  4、校对以对校、折校为主,根据实际情况,部分稿件由作者校对一次,校后由编辑对格式、质量复校一次。  5、校对时要注意版面的规范、美观,排版的合理。校对差错率要保持在万分之一以下。  三、校对员工作程序:  1、一校(作者、责任编辑各校一次):侧重对原稿校对,力求校样与原稿的一致,纠正版式错误,对有疑问处做出标示。校后通读一遍。要求作者不能对原稿作大的改动。  2、二校(责任编辑、执行编辑各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一校校出错误已改正,纠正版式错误,并对文稿中的疑问予以处理,填补遗缺,统一体例。  3、三校(执行编辑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二校校出错误已改正,对校样进行综合检查,清理差错,确定版面格式。  4、点校:对三校校出错误予以核对,并对文章、版式作最后通校,确保清样无差错。  5、校对签名。校对者应在每次校样上签名,并标明校次,以防差错。  6、责任编辑甩开原稿和三校样,对清样进行阅读,寻找差错。在读样后,进行总体扫描,检查有无错字、漏字、表格与插图是否合乎规范,字体、字号使用是否正确等。  7、使用黑马校对软件在二校或三校过一遍大样稿,把校对结果誊写到校样上,或生成勘误表提交编辑审核。

一般来讲,策划选题(写图书选题策划书)——联系作者约稿——审稿(不合格的要向记者提出修改意见或退稿)——设计排版(有专门人员来做,但编辑要说明具体要求)——校对(实际上不应该是编辑的工作,但现在的出版单位为省钱都是编校合一,严格来讲要进行三校——印刷排版)编辑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出版内容的优良、准确,但也要全程参与到整个书的出版过程中。具体看你是哪种企业了,如果是一些小的民营图书公司,图书编辑有的还需要自己搜集资料来组稿,大型的出版社就对策划方面更注重一些,在作者圈里广结人脉是重要的,编辑的收入跟图书销量挂钩。

编辑校对是什么工作

依照原稿及设计要求在校样上检查、标注排版差错。“校对”也用来指称负责校对工作的人,亦称为“校对员”。

何止是看一篇文章,何止是挑错别字?我就是做这个的。一本合格的书籍就要至少校对3次(校一次,印一次样本,反复三次),从标点到样式,烦着呢。

word的文字校对就是对里面不对的词语组合进行检查的功能。以前打字经常用,那时候只用wps,现在打开快了,熟练了,就没再用这个功能。如果打英语试卷也会把校对自动打开,让它自己检查。其实也好久没打卷子了。文字校对是做什么的这样的提问感觉没有意义

校对员指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员,依照原稿及设计要求在校样上检查、标注排版差错。出版社、报社、期刊等新闻出版相关单位多有校对员编制。校对员的工作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查出校样与原稿在内容和格式批注方面的不相符合之处,予以订正(即校异同,对照原稿仔细查看校样,是校对工作的基本要求);二、发现原稿上存在的错讹或格式批注疏漏,提请编辑解决(即校是非,凭借自己的学识并善于作综合判断才能做到,是校对工作的较高要求)。扩展资料:校对地位作用:校对是最重要的出版条件。古代校雠学将“校勘”的目的界定为:改正书面材料上的错误。多出善本,不出错 本,是中国出版工作的优良传统。做好校对工作,是出善本、不出错本的基本条件,这是既对作者负责,又对读者负责,功在当代、利及后人的事。图书是一种思想文化信息载体,其作用在于将负载的信息传递给读者,并作为文化遗产积累传承。实现文化传播和文化积累,最重要的条件是“保真”,即准确无误,完整无缺;失真的、残缺的信息是没有传播和积累价值的。图书是通过文字符号传递和贮存信息的,信息的“保真”,有赖于字、词乃至标点符号使用的准确无误。真理与谬误之间,有时只是一字或一点之差。图书出版过程存在的价值,在于以作者的原创作品为对象,在作者劳动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贯穿于图书编校工作的全过程。在校对过程,再创造的表现有二:其一,消灭书稿在录排过程中出现的错漏,保证作者劳动成果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文本;其二,发现书稿本身可能存在的错漏,弥补作者创作和编辑加工的疏漏。校对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殊的编辑工作,是学识性、文字性的创造性劳动。“校对是简单劳动”的观点是错误的。校对在图书出版生产流程中,处在编辑后、印制前的关键环节,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最后防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校对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校对

校对编辑工作怎么样

校对编辑的作用至关重要,决定你小说是否畅销,别再亲手将钱推走了

编辑部校对工作方法

校对基本方法有4种: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这四种方法是古籍校雠的基本方法,完全适用于现代图书校对工作,因而也是现代校对的基本方法。1  对校法。对校法的特点是:“照本改字,不讹不漏。” 对校的客体有两个──原稿和校样 , 采用比照原稿核对校样的方法,通过查找异同而发现差错。现代校对的折校、点校、读校、核红等技术,都属于对校法。发现了校样上与原稿相异之处,原则上依据原稿改正校样。2  本校法。本校法的特点是:“定本子之是非。”现代校对的“本子”即原稿。 本校的客体只有一个──改正录排错漏后的校样,采用通读检查的方法,通过文中内在矛盾发现问题,然后进行是非判断而发现原稿的差错。发现了原稿的差错,用铅笔在校样上标注,提出改正差错的建议,同时填写《校对质疑表》,向编辑质疑。校是非不同于文字加工,只管改错、补漏、删重,而不做文字润色。3 他校法。他校法的特点是:“以他书校本书。”“他书”指其他的书。“改必有据”是校对改错的重要原则。在通读检查中发现了问题,又难以判断是非时,就得去查检相关的权威工具书或权威著作,找到判断是非、改正错误的可靠依据。4 理校法。理校法的特点是:推理判断。在发现疑问又找不到可靠根据时,即应进行推理判断,包括分析字词含义、进行逻辑推理等。上述四种基本校对方法,在实践中应当综合运用,以求得到相辅相成 之效果,最大限度地消灭差错。

校对工作程序 校对工作的基本操作工序包括:初校、二校、三校、通读、誊样、核红、文字技术整理等各环节。 1.一校(作者、责任编辑各校一次):侧重对原稿校对,力求校样与原稿的一致,纠正版式错误,对有疑问处作出标示。校后通读一遍。要求作者不能对原稿作大的改动。 2.二校(责任编辑、执行编辑各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一校校出错误已改正,纠正版式错误,并对文稿中的疑问予以处理,填补遗缺,统一体例。可以使用黑马校对软件的严格校对模式替代人工二校。 3.三校(执行编辑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二校校出错误已改正,对校样进行综合检查,清理差错,确定版面格式。 4.点校:对三校校出错误予以核对,并对文章、版式作最后通校,确保清样无差错。 5.校对签名。校对者应在每次校样上签名,并标明校次,以防差错。 6.责任编辑甩开原稿和三校样,对清样进行阅读,寻找差错。在读样后,进行总体扫描,检查有无错字、漏字、表格与插图是否合乎规范,字体、字号使用是否正确等。 现在国内大多数出版社和报刊社均已使用黑马校对软件,基本都采用人机结合校对程序。 纸质稿件的人机结合的校对流程如下: 人工初校+技术整理→誊样→退厂改样→核红→计算机二校→人工三校→人工通读→退厂改样→清样核红→付印 人工初校可核对原稿及进行全书的技术性整理工作;计算机二校可以节省大量人工校对时间,确保准确率;人工三校和通读则可以起到最后把关的作用。 电子原稿的人机结合校对模式: 计算机一校(主要校文字性差错)→人工二校(主要校是非) +技术整理→退厂(或退责任编辑)改样→核红→计算机三校(主要校改动后的差错)→人工通读→退厂(或退责任编辑)改样→清样核红→付印编辑本段校对工作方法对校法 陈垣:“对校者,即以同书之祖本与别本对读”,“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 点校:将原稿放在校样上方或左方。先看原稿,后看校样,逐字逐句进行校对。 平行点校:将原稿折叠后,覆在校样需校对的文字或图表上进行点校。 折校:把校样放在桌子上,再将一页原稿夹在两手的手指间压在校样上,并把原稿上的字句对准校样相应位置的字句逐字逐句进行校对。 读校:两人以上合作的校对方法,即一人朗读原稿,另一人(或两人)对照校样并改正校样上的错误。本校法 陈垣:本校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 现代校对的通读检查采用的便是本校法。 校对人员在无原稿(或脱离原稿)的情况下,集中注意力辨别校样上文字的形态,理解文句的含义,通过比较、前后互证来发现错误。 运用本校法进行的通读检查,更能体现‘校对是编辑工作的延续’这一特性。” 在电子原稿大量涌现的今天,充分发挥本校法的长处,可以在互补的基础上弥补作者的失误或者编辑在加工编辑上的不足,保证和提高出版物质量。他校法 陈垣:他校者,以他书校本书。 使用与所校对的稿件内容相关的比较权威的其他图书(包括工具书),来进行具体的校对工作。 他校法常与本校法交叉运用。 他校法的功能在于释疑,通常用于解决引文、数据、习语、术语、公式、日期之类的异同问题。理校法 陈垣说:所谓理校者,遇无古本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用此法。 理,即推理判断。 理校,即通过推理分析作出是非判断。 在本校发现矛盾而又无他书可供参照时,便只能通过推理分析来判断是非,并提出疑问,由编辑部门解决。 理校也常与本校结合使用。 理校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必须是学有所长,知识面较广的校对人员才可运用,负责容易出现“以不误为误”或“以误改误”的差错。 校对的话,应该对版本、图书及中文,尤其是古文有相当的见地

  • 索引序列
  • 文稿编辑校对工作
  • 编辑校对工作内容
  • 编辑校对是什么工作
  • 校对编辑工作怎么样
  • 编辑部校对工作方法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