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化工分离技术论文

化工分离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

化工分离技术论文

石油化工的范畴  以石油及天然气生产的化学品品种极多、范围极广。石油化工原料主要为来自石油炼制过程产生的各种石油馏分和炼厂气,以及油田气、天然气等。石油馏分(主要是轻质油)通过烃类裂解、裂解气分离可制取乙烯、丙烯、丁二烯等烯烃和苯、甲苯、二甲苯等芳烃,芳烃亦可来自石油轻馏分的催化重整。石油轻馏分和天然气经蒸汽转化、重油经部分氧化可制取合成气,进而生产合成氨、合成甲醇等。从烯烃出发,可生产各种醇、酮、醛、酸类及环氧化合物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上述烯烃、芳烃经加工可生产包括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高分子产品及一系列制品,如表面活性剂等精细化学品,因此石油化工的范畴已扩大到高分子化工和精细化工的大部分领域。石油化工生产,一般与石油炼制或天然气加工结合,相互提供原料、副产品或半成品,以提高经济效益(见石油化工联合企业)。 编辑本段石油化工的作用 石油化工是能源的主要供应者  石油化工,主要指石油炼制生产的汽油、煤油、柴油、重油以及天然气是当前主要能源的主要供应 石油者。我国1995年生产了燃料油为8千万吨。目前,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约占总能耗量60%;我国因煤炭使用量大,石油的消费量不到20%。石油化工提供的能源主要作汽车、拖拉机、飞机、轮船、锅炉的燃料,少量用作民用燃料。能源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石油化工约消耗总能源的5%,应不断降低能源消费量。 石油化工是材料工业的支柱之一  金属、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合成材料,被称为三大材料。全世界石油化工提供的高分子合成材料目前产量约45亿吨,1996年,我国已超过800万吨。除合成材料外,石油化工还提供了绝大多数的有机化工原料,在属于化工领域的范畴内,除化学矿物提供的化工产品外,石油化工生产的原料,在各个部门大显身手。 石油化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石化工业提供的氮肥占化肥总量的80%,农用塑料薄膜的推广使用,加上农药的合理使用以及大量农业机械所需各类燃料,形成了石化工业支援农业的主力军。 各工业部门离不开石化产品  现代交通工业的发展与燃料供应息息相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燃料, 就没有现代交通工业。金属加工、各类机械毫无例外需要各类润滑材料及其它配套材料,消耗了大量石化产品。全世界润滑油脂产量约2千万吨,我国约180万吨。建材工业是石化产品的新领域,如塑料关材、门窗、铺地材料、涂料被称为化学建材。轻工、纺织工业是石化产品的传统用户,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无不有石化产品的身影。当前,高速发展的电子工业以及诸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对石化产品, 尤其是以石化产品为原料生产的精细化工产品提出了新要求,这对发展石化工业是个巨大的促进。 石化工业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各行的支持   石油化工国内外的石化企业都是集中建设一批生产装置,形成大型石化工业区。在区内,炼油装置为“龙头”,为石化装置提供裂解原料,如轻油、柴油,并生产石化产品;裂解装置生产乙烯、丙烯、苯、二甲苯等石化基本原料;根据需求建设以上述原料为主生产合成材料和有机原料的系列生产装置,其产品、原料有一定比例关系。如要求年产30万吨乙烯,粗略计算,约需裂解原料120万吨, 对应炼油厂加工能力约250万吨,可配套生产合成材料和基本有机原料80 ~ 90万吨。由此可见, 建设石化工业区要投入大量资金,厂区选址适当,不但要保证原料和产品的运输,而且要有充分的电力、水供应及其他配套的基础工程设施。各生产装置需要大量标准、定性的机械、设备、仪表、管道和非定型专用设备。 制造机械设备涉及材料品种多,要求各异,有些重点设备高速超过50米,单件重几百吨;有的要求耐热1000°C,有的要求耐冷 - 150°C。有些关键设备需在国际市场采购。所有这些都需要冶金、电力、机械、仪表、建筑、环保各行业支持。 石化行业是个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方法和生产工艺的确定,关键设备的选型、选用、制造等一系列技术,都要求由专有或独特的技术标准所规定, 如从国外引进,要支付专利或技术诀窍使用费。因此,只有加强基础学科,尤其是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催化、化学工程、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加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使之掌握和采用先进科研成果,再配合相关的工程技术,石化工业才有可能不断发展,登上新台阶。 编辑本段石油化工的发展  石油化工的发展与石油炼制工业、以煤为基本原料生产化工产品和三大合成材料的发展有关。石油炼制起 石油炼制源于19 世纪20年代。20世纪20年代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带动了汽油生产。为扩大汽油产量,以生产汽油为目的热裂化工艺开发成功,随后,40年代催化裂化工艺开发成功,加上其他加工工艺的开发,形成了现代石油炼制工艺。为了利用石油炼制副产品的气体,1920年开始以丙烯生产异丙醇,这被认为是第一个石油化工产品。20世纪50年代,在裂化技术基础上开发了以制取乙烯为主要目的的烃类水蒸汽高温裂解 简称裂解)技术,裂解工艺的发展为发展石油化工提供了大量原料。同时,一些原来以煤为基本原料(通过电石、煤焦油)生产的产品陆续改由石油为基本原料,如氯乙烯等。在20世纪30年代,高分子合成材料大量问世。按工业生产时间排序为:1931年为氯丁橡胶和聚氯乙烯,1933年为高压法聚乙烯,1935年为丁腈橡胶和聚苯乙烯,1937年为丁苯橡胶,1939年为尼龙6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石油化工技术继续快速发展,1950年开发了腈纶, 1953年开发了涤纶,1957年开发了聚丙烯。 编辑本段石油化工高速发展的原因是  有大量廉价的原料供应(50 ~ 60年代,原油每吨约15美元);有可靠的、有发展潜力的生产技术;产品应用广泛,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原料、技术、应用三个因素的综合,实现了由煤化工向石油化工的转换,完成了化学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20世纪70年代以后,原油价格上涨(1996年每吨约170美元),石油化工发展速度下降,新工艺开发趋缓, 并向着采用新技术,节能,优化生产操作,综合利用原料,向下游产品延伸等方向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大力建立石化工业,使发达国家所占比重下降。1996年,全世界原油加工能力为38亿吨,生产化工产品用油约占总量的10%。 编辑本段石油化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石油化工是近代发达国家的重要基干工业  由石油和天然气出发,生产出一系列中间体、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洗涤剂、溶剂、涂料、农药、染料、医药等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重要产品。80年代,在工业发达国家中,化学工业的产值,一般占国民生产总值 6%~7%,占工业总产值7%~10%;而石油化工产品销售额约占全部化工产品的45%,其比例是很大的。    石油化工2石油化工是能源的主要供应者  石油炼制生产的汽油、煤油、柴油、重油以及天然气是当前主要能源的主要供应者。我国1995年生产了燃料油为8千万吨。目前,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约占总能耗量60%;我国因煤炭使用量大,石油的消费量不到20%。石油化工提供的能源主要作汽车、拖拉机、飞机、轮船、锅炉的燃料,少量用作民用燃料。能源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石油化工约消耗总能源的5%,应不断降低能源消费量。 石油化工是材料工业的支柱之一  金属、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合成材料,被称为三大材料。全世界石油化工提供的高分子合成材料目前产量约45亿吨,1996年,我国已超过800万吨。除合成材料外,石油化工还提供了绝大多数的有机化工原料,在属于化工领域的范畴内,除化学矿物提供的化工产品外,石油化工生产的原料,在各个部门大显身手。 石油化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石化工业提供的氮肥占化肥总量的80%,农用塑料薄膜的推广使用,加上农药的合理使用以及大量农业机械所需各类燃料,形成了石化工业支援农业的主力军。   石油化工可创造较高经济效益。以美国为例,以50亿美元的石油、天然气原料,可生产100亿美元的烯烃、苯等基础石油化学品,进一步加工得240亿美元的有机中间产品(包括聚合物),最后转化为400亿美元的最终产品。当然,原料加工深度越深,产品越精细,一般来说成本也相应增加。 编辑本段世界石油化工  1970年,美国石油化学工业产品,已有约3000种。资本主义国家所建生产厂已约1000个。国际上常用乙烯和几种重要产品的产量来衡量石油化工发展水平。乙烯的生产,大多采用烃类高温裂解方法。一套典型乙烯装置,年产乙烯一般为300~450kt,并联产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等。乙烯及联产品收率因裂解原料而异。目前,这类装置已是石油化工联合企业的核心。   70年代以前,世界石油化工的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国。1973年后世界原油价格不断上涨,1983年以来又趋下跌,价格大起大落,使石油化工企业者对原料稳定、持久供应产生忧虑。发达国家改革生产结构,调整设备开工率,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产油国近年则在大力发展石油化工。80年代,世界乙烯生产能力的分布已发生变化,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所占比例有所提高。如将东欧国家的乙烯生产能力计算在内,则这些新兴石油化工生产地区的乙烯生产能力,约占世界乙烯总生产能力的四分之一。   1958年,世界乙烯生产能力达到49Mt(不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其中新增乙烯生产能力约3Mt,约1/3建在非洲和中东地区,1/3建在拉美和东欧;传统石油化工生产地区,只新增生产能力800kt,且今后五年内,计划也很少新建乙烯装置,主要是进行现有装置的技术改造。 编辑本段中国石油化工  起始于50年代,70年代以后发展较快,建立了一系列大型石油化工厂及一批大型氮肥厂等,乙烯及三大合成材料有了较大增长。   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占工业经济总量的20%,因而对国民经济非常重要。石油化工行业包括石油石化和化工两个大部分,这两大部分在2006年都保持了较快地增长。如果把这两个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2006年石油化工累计实现的利润达到了4345亿,增长达到了9%,增量达到了658亿元,在整个规模以上工业新增利润中占到17%左右。    石油化工32007年前三季度全行业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38211亿元,同比增长2%。重点跟踪的65种大宗石油和化工产品中,产量较2006年同期增长的有62种,占4%,其中增幅在10%以上的有47种,占3%,天然气、电石、纯苯、甲醇、轮胎外胎等产品产量呈较快增长态势。   原油及加工制品平稳增长。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原油生产较为平缓,天然气产量则增长较快。2007年1~9月累计生产原油6万吨,同比增长4%;天然气累计产量为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原油加工量1万吨,同比增长0%。汽、煤、柴油产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累计生产汽油9万吨,同比增长5%;生产煤油867万吨,同比增长4%;生产柴油1万吨,同比增长1%。   农化产品生产供应正常。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农用化学品生产也呈现比较强的季节性。化肥(折纯)2007年1~9月累计产量为5万吨,同比增长8%,其中氮肥7万吨,同比增长2%。2007年前三季度,农药原药累计产量为4万吨,同比增长6%,杀虫剂、除草剂产量增幅分别为7%和3%,农药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杀虫剂占农药的比例已下降到1%。   展望 以石油和天然气原料为基础的石油化学工业,虽然在70年代经历两次价格上涨的冲击,但由于石油化工已建立起整套技术体系,产品应用已深入国防、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各领域,市场需要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正在迅速扩大,所以今后石油化工仍将得到继续发展。80年代,世界石油化工所耗石油量仅为世界原油总产量的4%,所耗天然气为天然气总产量10%,更由于从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化工品可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故石油化工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前景。为了适应近年原料价格波动,石油化工企业正在采取多种措施。例如,生产乙烯的原料多样化,使烃类裂解装置具有适应多种原料的灵活性;石油化工和炼油的整体化结合更为密切,以便于利用各种原料;工艺技术的改进和新催化剂的采用,提高产品收率,降低生产过程的能耗及原料消耗;调整产品结构,发展精细化工,开发具有特殊性能、技术密集型新产品、新材料,以提高经济效益,并对石油化工生产环境污染进行防治等。 编辑本段石油化工专业  石油化工专业是伴随着中国的石油化工的发展同时产生的化工学习专业课程,目的是培养石油化工人才,石油化工专业技术专业人才,一般各大理工科院校都设有此专业,该专业主要课程涉及:计算机应用、英语、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分析、 化工原理、石油加工工程系、化工节能、化工设备、化工安全与环保、精细化工,质量管理。   就业方向:石油、化工、医药、食品等企业生产操作与管理。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主要课程:计算机应用、英语、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化工分析、电化学分析、光学分析 、常规仪器分析、化工安全与环保。   就业方向:石油加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医药、食品企业和环保部门从事化验分析操作与管理。 编辑本段现代以石油化工为基础的三大合成材料  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你看看“海水淡化可行性报告”会有启发。自己写,虽然辛苦但也快乐。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 分。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 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当人们在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功能而叹为观止 的时候,你是否了解化学工程的一个分支学科——分离科学——的优异功效在现代科学技术 发展中的贡献与地位呢? 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生物工程被誉为当今三大前沿科学,新材料还被誉为现代文明的支柱 之一。这是因为没有花样繁多、品种齐全、功能奇特、高纯度的新材料,所有的高新技术只 能是空中楼阁,电脑、机器人、宇宙飞船等都只能是天方夜谭,所以不管怎么样的高新技术 ,都是要以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进而分离或合成出高纯的材料为基础的。化工分离纯化技 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人类的各种需求变成现实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现代分离 技术已经可以使产品的杂质含量低于十亿分之一,被誉为现代分离能手的溶剂萃取(液�液 萃取)就是现代分离技术中的一种。例如在核燃料的后处理中,用萃取分离技术对被辐照过 的核燃料进行处理,提取人工核素钅不�239,其中铀和钚的收 率均可以达到99�9%。去除强放射性物质的效果(去污系数)可以达到106~108。 “溶剂萃取”作为一个名词,也许很多人不太熟悉,但作为一种实用的分离方法,却早已被 人们应用于实践中。溶剂萃取用于无机化合物分离的历史是有案可查的。1842年皮尔哥德(P eligot)首 先发现用二乙醚可以从硝酸溶液中萃取硝酸铀酰。随后人们又在实践中发现了其他一些无机 物也能被某些有机物所萃取,并据此初步建立了半经验的液�液平衡的定量关系。到19世纪 末,能斯特(Nernst)利用热力学基本原理对液�液平衡关系进行了进一步阐述,提出了著名的能斯特分配定律,该定律为萃取化学和化工的发展奠定了早期的理论基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人们开始将萃取分离技术应用于有机化工和石油化工领域中,如用酯类萃取剂萃取醋酸,用 液态二氧化硫作为萃取剂从煤油中去除芳烃。20世纪30年代,人们试图将萃取分离技术应用 于稀土元素的分离,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40年代,原子能工业 在战火中诞生,基于生产核燃料的需要,萃取分离技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均得 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磷酸三丁酯作为核燃料的萃取剂得到应用后,萃取分离技术进入了 一个崭新的阶段。随后,萃取分离技术在稀土的分离、湿法冶金、无机化工、有机化工、医 药、食品、环境等领域不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到现在,萃取分离技术几乎可以涉及元素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已成为分离技术中的主要成员之一。因此,只要你认真了 解一下萃取分离技术的辉煌历史,就会被其优异的功能所吸引。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现代科学技术也在从大科学技术时代向超大科学技术时代转变。这个时代的科技发展既有别于个人主导下的小科技时代,也有别于政府主导下的大科技时代,而是一个以企业科技创新为主体的多元化的科技发展时代,超常规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逐步取代常规科学技术成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 在这样一个历史转型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一次严峻的挑战和一个非常良好的发展机遇。科技发展的超大科技时代必然引起各国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调整。作为一个关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研究人员,本人愿在此与广大网友就“超大科技”问题及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建设问题与网友进行互动与探讨,以期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 中国现代科学史研究亟待开展 “人创造历史,却对自己正在创造的历史茫然无知。”西方哲人的这句名言陈述的好像正是我们面对的现实。100多年来,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史学传统的文明古国,在近代化的大潮中颠簸沉浮,进退失据,至今仍然处于追赶先进的路途上。因此,对于自己的近代史,往往觉得乏善可陈,不堪回首,或不屑一顾,或无暇顾及,或有意回避,甚至刻意编造。近代与古代的强烈对比,尤以科学技术史为特出,加之一段时期极左思潮的泛滥使人们讳言近现代史,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古代科学技术史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主流,近现代科技史则少人问津,在相当程度上仍隐身于历史的重重迷雾之中。

生化分离技术论文

生物化工是生物工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工程的一个前沿分支,它运用化学工程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解决有生物体或生物活性物质参与的生产过程即生物反应过程中的基础理论及工程技术问题。它作为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及化学工程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生物技术中将近代生物学的成就转变成生产力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微生物进行化工产品的合成的工艺,比如说氨基酸等等;或者是利用微生物对化工废料的分解,比如废水废渣处理工艺 。利用微生物进行合成,污染很小,前景广阔,是未来精细化工发展的一种趋势。拓展资料:生物化工学科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以抗生素的深层发酵和大规模生产技术的研究为标志。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转基因技术、生物催化与转比技术、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新型生物反应器和新型生物分离技术等开发和研究的成功,使本学科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学科体系逐步完善。20世纪后期,随着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迅速崛起,为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领域。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生物化工

建设山。 hispanica hmgA的穿梭载体野生型和耐药性版本的山。 Hispanica hmgA了PCR技术扩增®版的筹备工作从染色体DNA ,然后克隆®第一到pGEM - T容易, ®应受到质粒( pMDS17 )说,载有halobacterial复制从pWL102 , oriHV2 (林及杜利特尔, 1989年) ,以及大肠杆菌质粒载体( pOK12 ; Wang等。 , 1990年) 。此外,一个潜在的增长,启动突变介绍了定点突变的推测的启动子区域Mevr基因(见图。 1 ) ,以及作案®性别基因还引入pMDS17 。该®信号质粒( pMDS108 , pMDS100和pMDS99分别)胪列了图。 2 。在引入超分割。所有三个volcanii细胞质粒生产辛伐他汀抗转化的频率远高于预期的重组事件本身( “ 10 %转化为LG电子质粒) 。质粒正确的大小和限制模式是从细胞转化的三个质粒建构,而这些可能是重新引入大肠杆菌。程度的抵抗决心和辛伐他汀给出了表1 。航运的对照东道国非常低( 0 ± 3 LG电子毫升- “ ) ,并同两个WFD11和DS70株。同时质粒转化与基因克隆hmgA显示高得多的抵抗。最低阻力(军工2 LG电子毫升- “ )所表现出的是克隆野生型基因,最高电阻(军工19 LG电子毫升- ” )是所表现出的转化携带辛伐他汀耐药基因的两个最新的启动子突变(指Mevm ) 。实际性的,后者可能会转化为更高的溶解度限制辛伐他汀成为LG电子毫升以上22 - “ 。我们已经成功地利用质粒pMDS99克隆halobacterialDNAin超分割。 Volcanii株WFD11或DS70和山。 hispanica (数据未显示) 。自己去下个 金山词霸 就行了

生物化工  一、专业介绍  1、概述:  生物化工是生物工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工程的一个前沿分支,它运用化学工程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解决有生物体或生物活性物质参与的生产过程即生物反应过程中的基础理论及工程技术问题。它作为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及化学工程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生物技术中将近代生物学的成就转变成生产力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研究方向:  生物化工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01生化反应工艺与工程  02生物反应器工程  03生物反应过程检测与控制  04生化分离工程  05细胞培养工程  (注: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例)  3、培养目标:  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学与化工基础理论和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的专门知识,深入了解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动向,能够应用生物科学和工程科学的知识,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与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生物过程工程、生物反应器工程、生物过程检测与控制、应用生化或生物医药工程方面的研究能力,同时具备生物制品与分离、生物转化技术的理论研究、解决与化工、环境相关的工艺和技术问题及生物化工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研究能力,并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01化工原理或804微生物学或805生物化学  (注:各大院校的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例)  二、就业前景  随着世界生物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工程学对人们的贡献越来越大,现在世界各国正在加大对生物工程方面的投资,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工程的研究,积极扶持生物化工业,现在应说不仅我国生物化工也正在大力发展,世界上各发达国家也正你追我赶。生物化工是对生物技术实验成果加以开发和工程化的一门学科,广泛服务于制药工业、食品工业、农药工业、环境生态保护、化学工业等领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很强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业前景较好。  因此要求生物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在药学、化工及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生物化工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所本研究方向的发展和趋势;具有进行科研及独立担负生物化工以及相关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三、就业方向  研究生毕业后 可分配到有关应用生物技术和生化技术进行生产的公司企业 ( 如生化药业公司、生物制药公司、生物工程公司、保健食品公司等 ) 从事技术管理、工程设计、工艺设计、新产品研究开发等工作;也可分配到有关科研部门 ( 如生物工程研究所、生物药物研究所、工程设计院、环保研究所等 ) 从事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开发工作;还可分配到有关质检、商检、卫生防疫、外贸等部门,从事生物检验、技术监控、技术管理等工作。硕士毕业生也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到教育部门从事教学工作。  四、推荐院校  生物化工专业硕士全国招生较强的招生单位有:  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西北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五、相近学科  与生物化工相近的二级学科有: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艺催化  六、课程设置(以河北科技大学为例)  学位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第一外国语、数值分析、数理统计、矩阵论、微生物工程进展、生物反应工程与生物反应器、分离工程、酶催化有机反应  必修课:信息系统技术与管理、计算机软件技术、高等有机化学

不全面的地方请谅解,意思需要你根据需要在修改一下Har的建筑。 hispanica hmgA根据穿梭载体 Wild-type和Har的抵抗毒品的版本。 Hispanica hmgA是PCR ampli®ed从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准备,然后被克隆的®rst入容易的pGEM-T和®nally入包含从pWL102、oriHV2的质粒(pMDS17) (Lam & Doolittle, 1989)和大肠埃希氏菌质粒传染媒介(pOK12的halobacterial复制子; Wang等, 1990)。 另外,站点被指挥的突变形成介绍一个潜在的促进者变化入Mevr基因的想象促进者区域(参见图1),并且modi®ed基因也被介绍了入pMDS17。 ®nal质粒(pMDS108, pMDS100和pMDS99,分别)在图被描述。 在介绍以后到Hfx里。 volcanii细胞全部三质粒导致了simvastatin抗性transformants以频率远高于为单独再结合事件期望的那(“10% transformants每lg质粒)。 正确大小和制约样式的质粒从三质粒修建中的每一变换的细胞恢复,并且这些可能被再介绍入大肠埃希氏菌。 抵抗的水平对simvastatin的是坚定的和被测量在表1。 untransformed主人的MIC是非常低的(0±3 lg ml−"),和相同在WFD11和DS70方面张力。 负担与被克隆的hmgA基因的transformants质粒显示了更高的抵抗。 最低的抵抗(MIC 2 lg ml−")由被克隆的重量基因和最高的抵抗显示(MIC 19 lg ml−")由transformant显示运载与二个促进者变化(表示的Mevm)的simvastatin抵抗基因。 实际抵抗后者transformant也许更高,虽然simvastatin的可溶性变得限制在22 lg ml−之上”。 我们为克隆halobacterialDNAin Hfx顺利地使用了质粒pMDS99。 Volcanii劳损WFD11或DS70和Har。 hispanica (没显示的数据)。

化工分离论文

要什么?

主要从事传质与分离工程,蒸馏过程大型化、强化与节能,工业污水处理工程与技术,土壤与地下水修复等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多年来共培养硕士研究生41名(其中毕业27名)、培养博士生研究生34名(其中毕业18名),2002年被评为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近五年共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EI收录50余篇、ISTP收录1篇);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33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李鑫钢教授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长期从事化工分离工程与环境分离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广泛开展化工分离过程中流体力学、液滴气泡行为、多组分传质机理、化工分离过程流程模拟与分析、化工分离过程节能与强化等研究工作;积极开展交叉学科方面的研究并在环境分离技术方面发挥优势。负责国家863重点项目1项;国家863重大专项1项;天津市重点项目1项。李鑫钢教授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获得了多项科技奖励,作为负责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200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省部级以上一等奖2项、并获得其他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三等奖2项。

课程设置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分离工程、化工系统工程、催化原理、化工工艺学、化工设计、环境工程、煤化工工艺学、天然气综合利用、化工技术经济、化工安全工程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化学与化工基础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践、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计算机应用要求较高等,一般安排40周。  主要专业实验:有机化学实验 、无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专业实验等。  化学工业是一个极富创造性、挑战性的重要工业领域,它具有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本密集的特征,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化学工业在向“绿色化工”方向发展的同时,对知识的交叉渗透、产业的相互交融提出了更宽更深的要求,本专业就是为了适应面向二十一世纪化学工业发展而设置的一个厚基础、宽口径、适应性强的大专业。

分离技术论文

要什么?

你看看“海水淡化可行性报告”会有启发。自己写,虽然辛苦但也快乐。

分离纯化技术期刊论文

生命科学学院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环境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学科2个——动物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相关的下级研究机构3个——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珍稀动植物研究所,道地中药材研究所;拥有本科专业5个——生物教育、园林、环境科学,生物技术,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动物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环境科学、生态学、遗传学,农业推广硕士(动物养殖专业);所属学科现有硕士生导师27名,博士生导师2名(在四川农业大学兼职招生);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在读博士生3名;先后培养研究生300余人。此外,还先后与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以及四川农业大学联合招生、独立培养博士生。目前正在积极申报“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博士点。 目前,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室已具备了从宏观到微观的系列研究设备,如Olympus多功能系统显微镜、显微图像分析系统、超声波细胞破碎机、日本电子X-100透射电子显微镜、Eppendorf高速冷冻离心机、Thremo超低温冰箱、Leica 切片机、旋转蒸发仪、GBC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可以满足从个体、组织到细胞、分子等不同层次等科研工作的需要。为实现野生动植物的可持续利用,加强对濒危物种及其生境的保护,促进人类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为我国、特别是西南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研究与保护事业提供理论、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平台。在标本资源和数据资料方面:该学院现有动植物标本及昆虫标本达10万余份,其中珍稀动植物标本数量居全国各类高校之首,基本囊括省内所有的珍稀濒危动植物,不仅是西南地区珍稀动植物活化石的“档案馆”,而且也是资源生物研究的历史档案和基因库支持系统;生命科学学院拥有全省所有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物区域的全部资源环境数据资料,为资源生物动态研究和实验室研究人员资料查询提供了有效的支持系统。生命科学学院分管实验室主要方向和研究内容如下:(1)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针对西南高山峡谷地区的野生动物和昆虫资源,逐步建立完善的物种信息数据库。从群落、种群、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我国西部地区野生动物的行为、生殖和生态机制;从物种资源、系统进化、区系形成与演变、当今分布格局以及资源保护与利用等角度对中国隐翅虫科进行全面研究。重点探索大熊猫、岩羊、矮岩羊、梅花鹿、扭角羚、金丝猴、桃花水母等特产珍稀动物的濒危机制和相应的保护对策;研究野生动物就地和迁地保护、探索重要经济动物和药用动物的持续开发和利用的有效途径。重点开展的工作:全面调查西南地区动物资源,收集标本,初步建立野生动物资源数据和信息库,提出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对策,重点突破大熊猫、矮岩羊、扭角羚、四川梅花鹿等濒危动物的濒危机制;着眼于中国隐翅虫科异形、巨须、大眼隐翅虫亚科的分类,揭示中国隐翅虫科的区系形成与演变;探索桃化水母的生活史及系统发育。(2)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针对我国西南高山峡谷区珍稀濒危植物、代表性木本树种以及野生药用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从系统演化、种群生态、生殖生态、群落生态以及药物化学成分等层次进行系统研究。重点研究珙桐、水青树、连香树等珍稀濒危植物的致濒或致稀机制以及受胁机理,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对策;研究野生药用植物淫羊藿、半夏、扯根菜、岩白菜、白簕、五味子等的资源分布、种质DNA分子标记鉴别技术、活性成分生物合成和分离纯化技术、药物成分开发加工技术、快速繁育与悬浮培养等细胞工程技术。重点开展的工作:继续从群落、种群、个体以及分子层面深入研究西南地区特有的野生珍稀植物如珙桐、红豆杉、水青树和连香树等物种的致濒或致稀原因,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这些植物种群的繁衍发展趋势,建立资源数据库和探究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从木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出发,继续深入推进以青杨为代表的西南地区代表性木本植物的资源、生理生态、胁迫生态研究,揭示其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机制和适应对策,分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和条件;从合理利用野生药用资源的角度出发,继续深入推进以半夏、淫羊藿、扯根菜、岩白菜等为代表的川产道地中草药的引种驯化、有效成分、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解决其日益严峻的资源匮乏问题和合理开发利用策略。(3)野生动植物环境保护与评价针对当前嘉陵江流域、雅砻江流域、大渡河流域等主要江河流域的工程项目对当地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带来的潜在影响,从陆生、水生生物以及植被景观特征等层次对其进行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境破碎化影响评价。重点研究和评价中大型水电工程、矿产资源开采、高速公路修筑等带来的生态影响后果,在此基础上提出恢复与生境重建的措施,从而达到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目的。重点开展的工作:建立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示范基础,探索资源生物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技术;对雅砻江流域以及大渡河流域的水电工程导致的退化生态系统进行研究,从而探索水电工程造成的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在上述两个研究成果基础上,研究大型的建设工程造成生态环境退化的影响、恢复以及重建技术。最终形成一套保护、恢复与重建生态环境的技术系统。 (1)、动物学硕士点简介动物学硕士点始建于1983年,是我校首批获批建设的硕士点之一,现有专、兼职硕士生导师10名,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与良好的学术氛围,并在大熊猫、小熊猫、四川梅花鹿、金丝猴以及矮岩羊等研究领域内在国内、外拥有较高声誉。目前,该硕士点上已建成一支年龄、学历与知识结构搭配均甚合理的科研队伍,近年来在国内、外众多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该硕士点已建有大熊猫研究室、灵长类动物行为生态学研究室、岩羊属动物行为生态学研究室、珍稀动物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研究室、动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动物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水生生物实验室以及脊椎动物标本室等,具有满足开展硕士研究生教学、科研工作的各种设备和条件。20多年来,该硕士点己培养研究生100多名,其中部分已成长为国际、国内著名的动物学家,如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魏辅文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动物学国家重点学科首席科学家杨光教授等。主要研究领域 珍稀动物行为生态学及保护生物学:旨在阐明重点保护物种行为进化的生态机制及其适应意义,在此基础上发展适应性的保护管理措施(Adaptive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动物系统地理学:结合形态与分子标记,阐明物种内部不同地理单位之间的分化及其进化机制,确定进化显著单元(ESUs)与管理单元(MUs)。部分导师简介张泽钧:男,博士,研究员,现为西华师范大学动物学硕士点负责人、省重点学科动物学负责人,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理事,国家林业局大熊猫专家组成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委员及熊类专家组成员,国际熊类研究与管理协会成员。于2005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10月-2007年9月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协会CRES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等多项研究项目。从事大熊猫、小熊猫等珍稀动物行为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10多年,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10多篇,参编专著7部。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陕西省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并在第四届全国野生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上被评为“优秀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参与完成的研究成果曾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基础研究10大新闻”。郭延蜀:男,三级教授,动物学硕士点和省重点学科动物学前任负责人,中国鹿科动物专家组成员,从事四川梅花鹿、淡水鱼类、鸟类鸣声研究25年,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约70篇,其中SCI论文多篇,参编专著3部。胡刚:男, 博士,教授。中国兽类学会理事,中国灵长类专家组成员。2007年于澳洲国立大学(ANU)获生物人类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灵长类行为生态与行为进化。自1996年以来一直从事亚洲疣猴行为生态、行为进化与保护生物学研究,在云南、广西、贵州等省主持完成了多项研究项目,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获国家级奖项2项、省部级奖项1项。现主持在研项目4项(国际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省部级项目),分别以四川唐家河与贵州麻阳河为研究基地对金丝猴和黑叶猴开展行为生态研究。胡杰:男,博士,教授, 2006年于浙江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羚牛、金丝猴等珍稀兽类的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2篇,参编专著5部。主持或主研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在研2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周材权:男,博士,教授。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珍稀动植物研究所所长,“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硕士点负责人。中国兽类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四川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理事,四川水产学会理事,《四川动物》、《四川水产》编委,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2001年7月在南京师范大学动物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一直从事岩羊和矮岩羊比较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以及鼢鼠亚科的分子系统地理地理学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4部,教材1部。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其他项目10余项。(2)、生态学硕士点简介 我校“生态学”硕士点批准于2005年,2006年开始招生。本学位点依托于省部共建“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科学” 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近年来,先后投入240余万建设生态科研实验室,购置了野外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等所需的仪器设备,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本硕士点以宏观水平研究与分子水平研究相结合、野外研究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等方式,重点开展西南地区珍稀濒危、特有野生动、植物的行为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理生态等研究,也开展了亚热带资源动植物的开发利用和亚热带地区环境生态学研究。现有硕士生导师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博士6人。研究方向a、植物生态学:物种群与进化生态学 导师:黎云祥、王 琼植物生理生态学 导师:胥 晓、刘金平b、动物生态学 导师:周材权、张泽钧c、资源与环境生态学 导师:严贤春、张 烈(3)、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硕士点简介“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硕士点建于1998年,现有专、兼职硕士生导师21名,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与良好的学术氛围,在珍稀动植物的保护生物学与驯养繁殖研究领域有很高的声誉。主要依托珍稀动植物研究所、“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以及四川省“动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动植物标本馆等科研平台,开展研究生的教学、科研工作。10多年来,该硕士点己培养研究生60多名。研究方向、导师简介及招生名额a、动物保护生物学珍稀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学昆虫区系分类与系统进化导师:周材权、郭延蜀、侯万儒、张泽钧、胡杰、胡刚、张君、杨志松b、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导师:彭正松、李林辉、王琼、刘金平、甘小洪、刘小红、伍春莲、黎云祥、胥晓、杨军、严贤春、唐赟c、生物环境保护与评价导师:周材权、黎云祥、胥晓d、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与营养研究导师:周材权、袁施彬、张君、张烈(4)、环境科学硕士点硕士点硕士点简介“环境科学”硕士点批准于1996年,是由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和国土资源学院联合申请和报批。现有硕士生导师14人,主要依托“环境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与 “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始建于1991年)开展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殖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生态旅游规划与设计、数字化与环境信息工程、环境化学。目前具有生殖生态学实验室、分子生态学实验室、环境化学实验室、数字化与环境信息工程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10多年来,该硕士点己培养研究生80名。研究方向、导师简介a、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导师:苏智先(兼)、黎云祥b、生殖生态学导师:苏智先(兼)、王琼c、分子生态学导师:黎云祥d、生态旅游规划与设计导师:苏智先(兼)、严贤春、冯明义、张斌e、数字化与环境信息工程导师:胥晓、张斌、李铁松、许武成、刘守江f、环境化学导师:陈中兰、杨秀培(5)、遗传学硕士点简介2003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我校培养遗传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授予理学硕士学位。培养目标:从事遗传学教学和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条件:具有供研究生培养用的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和植物体细胞遗传学3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面积500m2,实验室具有从事细胞及分子水平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成套设备。研究生可选择去兼职导师所在实验室完成毕业论文和访学。研究领域:a、新基因发掘与评价b、基因克隆与比较基因组分析c、植物细胞培养与转基因体系构建研究方向a、植物遗传学b、动物遗传学c、微生物遗传学导师详间学院网页(6)、农业推广硕士 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环境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教研室教学团队(带头人:彭正松)动物学教研室教学团队(带头人:周材权)

  • 索引序列
  • 化工分离技术论文
  • 生化分离技术论文
  • 化工分离论文
  • 分离技术论文
  • 分离纯化技术期刊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