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治淮杂志官网

治淮杂志官网

发布时间:

治淮杂志官网

喜欢听书

大科技 4 博物 10新知客 10环球科学 这个杂志非常不错 12元。代号和全年订价自己去网上找。

《治淮》荣获“安徽省优秀期刊”日前,在安徽省新闻出版局组织开展的安徽省优秀期刊评选中,淮委主办的《治淮》荣获2009年“安徽省优秀期刊”。本次评选是2006年安徽省科技期刊整建制由省科技厅划转省新闻出版局管理以来的首次全省评奖,是经安徽省委宣传部批准,由安徽省新闻出版局、省期刊协会组织实施,旨在进一步推动安徽省期刊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发挥优秀期刊的示范作用。参评期刊经评选办公室资格审查后,由评选委员会专家依据《安徽省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质量考评指标》和《安徽省自然科学期刊综合质量考评指标》,进行严格评选。《治淮》是淮委主办的综合性水利业务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紧紧围绕治淮中心工作,以治淮和水利业务为主要内容,关注流域水利发展的重大问题,综合介绍和探讨水利政策、法制建设、流域管理、水利经济、工程建设等方面的新问题、新经验,服务于广大水利工作者和流域水利事业发展。目前,《治淮》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和CJFD全文收录期刊,杂志全文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治淮》荣获“安徽省优秀期刊”

在结构工程方面成就杰出1931—1933年,黄文熙在上海慎昌洋行建筑部任结构设计员,参加了几座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在设计一座17层刚架结构时,他创造了设计这种框架结构的“框架力矩直接分配法”,深得当时建筑部主任的赞赏。用这种方法进行力矩分配,计算工作量也比克劳斯的力矩分配法少。其论文载于1934年10月1日出版的《工程》杂志第9卷第5号,这比其他学者就同一课题在国外发表的论文早两个月。1935年,他着手研究拱坝结构分析的新方法——格栅法,经多年的艰苦工作才告完成。此法是把拱坝(或壳体)当成由许多水平拱段和垂直梁段所组成的格栅,它们都刚性地连接在格栅的结点上。这种将结构离散化的方法,实开目前广泛应用的有限元法的先河。与三向弹性理论、薄壳理论和试荷载法比较,它能考虑各种主要影响因素和边界条件,适用于电子计算机求解,也可用于研究各向异性的板壳和对板壳的动力反应分析。反应这一成果的博士论文《格栅法在拱坝、壳体和平板分析中的应用》完成后,受到导师和答辩委员会的极力赞誉。新中国水利水电科研工作的开拓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文熙除在一些大学水利专业任教外,还担任南京水利实验处处长,负责这一国内成立最早、有一定规模的水利水电科研机构的工作。他积极筹划,使其进一步充实和发展,开创了泥沙、潮浪、结构材料等新的研究领域。承担了治黄、治淮、华东地区水电工程等试验研究任务,解决了大量的实际工程问题。研制了许多水工、土工试验仪器,编制了试验手册,培训试验技术人员,开设了三期水工试验学习班。上述工作使南京水利实验处成为当时全国规划最大、水平最高的水利水电科研机构,为新中国早期的水利水电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1956年以后,黄文熙就任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担任学术领导工作直到文化大革命,经过10年的辛苦努力,水利科学院已拥有9个研究室、所及完整的技术后勤系统,具备了担任各种重大水利水电科研课题的能力,研制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解决了大量的水利水电工程中的疑难问题,这使其在国内外均居重要的地位。黄文熙本人也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了许多带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黄文熙不仅是一个在岩土力学和结构理论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学者,也是一个思想敏锐、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手。他参加了一大批闸、土石坝、混凝土坝及地基方面的研究和咨询工作。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他引进和推广了许多先进技术,如砂井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用反滤法和减压井防止渗透破坏,用补偿基础原理建造不用桩基的水闸,用就地浇筑混凝土防渗墙阻止砂砾地基的地下渗漏等。结合我国水中填土坝和水坠坝的大量兴建,他对坝体填土的特性、坝体孔隙水压力的估算及施工特点,从理论和试验上予以分析验证,丰富和推广了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筑坝技术。他也积极参与了黄、淮、海和大西南、三峡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咨询工作。我国土力学学科的奠基人1925年,太沙基(Terzaghi)出版了他的《土力学》一书,土力学形成为一门技术科学。早在美国留学期间,黄文熙就对当时尚属新兴学科的土力学敏感地给予了密切的关注。归国后,他在国内第一个开设土力学课程,建立了国内大学中的第一个土工实验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他担任南京水利实验处处长期间,他组织研制了不少土质勘探设备和土工试验仪器,组织编写了《土工试验手册》和现场标准贯入、触探、取样等讲义和资料,开办了四期土工试验学习班,为新中国的土工试验工作开拓了道路。他在北京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期间,还兼任土工研究所所长,对土工研究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黄文熙是我国土力学学科的奠基人。几十年来,他始终站在这一学科的最前沿,在不同的研究课题方面都做出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942一1957年,他创建了地基沉降与地基中应力分布新的计算方法。通用的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时,假设地基土不发生侧向变形,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而有些考虑地基土侧向变形的计算方法需要计算两个水平正应力和确定土的泊松比,使计算复杂而困难。他建议用三个正应力之和来进行计算,这既考虑了地基土的侧向变形,也简化了计算和减少了编制计算图表的工作量。他还建议用三轴压缩仪进行试验,研究土的弹性模量及泊松比与土体的应力值及其比例间的函数关系,这是70年代国际上所流行的应力路线法的先驱。饱和松砂土在地震、爆破和其他动力作用下引起的液化对建筑物危害极大,因而,砂土液化的机理、鉴定和防渗是许多学者致力研究的对象。但直到50年代中期,一般仍用装砂圆筒在振动台上作试验,用以研究地基的液化问题。这在理论上有缺陷,不能用以进行动力分析。黄文熙建议用振动三轴仪进行砂土的动力特性试验,测定了不同应力状态下,由不同振动强度引起的主应力的变值的作用下,不排水条件和不同密度试样的孔隙水压力u的变化规律和绝对值。他首先提出用有效应力原理阐述液化机理,即用上述试验成果,确定一定条件下砂基或砂坡中任何一点可能产生的最大孔隙水压力,并据此用有效应力法进行动力稳定分析。这一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同行专家的极大重视。他所创议的振动三轴仪及其试验方法,已为国内外广泛采用,并已成为常规的动力试验手段。70年代,他注意到电子计算机和有限元法的发展,必然要求建立能较全面真实地反映土的应力应变关系的数学模型。针对当时已经建立的土的弹塑性模型对屈服面和硬化参数人为假设过多的缺点,他提出了从试验资料直接确定土的弹塑性模型的理论。他所领导的清华大学研究组经过10年艰苦工作,建立了“清华弹塑性模型”,做了大量的验证工作,也用于实际工程的计算分析,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推崇。这一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在他年过80以后,还发表了论文《土坝的弹塑性应力简捷法》,对饱和土体承载后发生的起始孔隙水压力、瞬时变形和最终变形的计算方法提出了新建议。80年代以来,随着土的本构关系和土工计算的发展,他看到各种模型试验,尤其是土工模型试验对于验证理论和计算及模拟实际工程的重要作用,看到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间在水工模型试验方面的巨大差距,于1984年亲自率团到西欧、日本、美国考察。归国后他又多方奔走呼吁,终于在我国建立了不同规模的土工离心模型试验装置,这对我国岩土工程的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他还组织专人进行渗水力模型试验,支持对旁压仪试验的理论研究,大力开展水力劈裂试验和机理研究,对土工合成材料的应用和研究工作寄以极大的热忱,力促土工合成材料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这些项目有的在国外尚处于摸索阶段,有的具有巨大的工程意义和潜力。培养了大量的水利水电科学技术人才黄文熙从事教育事业半个多世纪,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向学生们传授了许多宝贵的知识,也以自身的表率作用给他们以良好的启迪。他工作勤奋,效率极高。他常常每日工作14小时以上。他的广博精深的知识和解决困难问题的能力都是从勤奋而来。在任教时,每次讲课他都要花很多精力认真备课。在他年逾古稀时,仍亲自给学生、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讲授结构力学和高等土力学,其中繁难的数学公式,全凭记忆在黑板上行云流水般推导下来,令弟子们叹为观止。在他年过80以后,仍每日处理大量的文稿,一如既往,准确迅速。撰写论文时,公式的推导、插图绘制和文献检索均亲自动手。他提倡启发式的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一贯主张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工程技能训练并重,强调试验在土力学教学和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他要求他的研究生阅读大量的文献和尽可能多做试验。他主张从有实际工程经验的技术人员中招收工科研究生,主张从实际工程中的迫切问题中选科研题。他治学严谨,对论文和报告审查极严,修改很细。要求对理论推导反复校核,试验结果必须有多次重复试验。他的研究生在论文工作中的试验常在百组以上。他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不遗余力地提携后进。在他工作的单位,他都注意组织和培养一支多层次的过硬的队伍。在文化大革命后百废待兴时,他以古稀之年出任清华大学土力学教研组主任。他调整科研项目,确定科研方向,组织和调配人员,选派教师和研究生出国学习,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硕士和博士。他执教50多年,大江南北,国内海外,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有的成了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知名学者和专家。还培养了大批的工程技术方面的骨干人才,活跃在我国水利水电战线和其他行业。他主编有《土的工程性质》,并于1984年出版了《水工建设中的结构力学与岩土力学问题,黄文熙论 [文选集》。   黄文熙为我国的水利水电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几代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人员的表率的楷模。1955年,黄文熙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江苏省第一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二、三届政协委员,北京市第五、六届政协委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他参加制定了我国第一个长期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即《1956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工作。先后担任过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荣誉会员,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等。他还担任过《水利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中国科学》、《清华大学学报》编委等职。他还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活动,曾赴西欧、日本、美国进行学术考察,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进行学术交流,是国际知名的专家。1955年,黄文熙参加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56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先后担任过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并兼任所属的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荣誉会员,中国力学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他 还担任过《水利学报》编委会主任,《岩土工程 学报》编委会主]任。他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曾率团或参加赴西欧、日本和美国考察,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为之撰写论文。

治淮杂志官网网址

大科技 4 博物 10新知客 10环球科学 这个杂志非常不错 12元。代号和全年订价自己去网上找。

卫斯理简介 倪匡,原名倪亦明,后改名倪聪。 一九三五年生於上海,原籍浙江镇海。 一九五一年,倪匡以十六岁之龄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受训三个月,继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公安干警,并先后参与『土地改革』、『治淮工程』以及在苏北、内蒙兴建农场。 一九五七年来港,一直只曾在夜校读书,大部份时间乃是自修,算得上没有正式接受过学校教育。倪匡最初在染厂里做杂工,并开始投稿《真报》,后来被《真报》录用,任职助理编辑及杂役,同时用笔名『衣其』写专栏。 倪匡先后使用过的笔名计有:卫斯理、沙翁、岳川、魏力、衣其、洪新、危龙等等。 六十年代初,於查良镛(金庸)的鼓励下,开始用笔名『卫斯理』写科幻小说。第一篇小说名为《钻石花》,在《明报》副刊连载。 六十年代末,武侠影片大行其道之际,转而从事剧本创作。十多年间,所写剧本不下数百部,代表作有张彻导演的《独臂刀》。 倪匡自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又回到科幻小说的创作道路上。 倪匡在一九八七年,与梁小中(石人)、哈公、黄维梁、胡菊人、张文达等发起成立香港作家协会,并出任会长。 倪匡於九十年代初移居美国三藩市新唐人埠,闲时在家里种花养鱼,如蔓陀罗及神仙鱼等。他笑称洗手间可以看到金门桥,所以作了一句诗∶ 『举头看金门,低头看「小鸟」』。移民后的倪匡生活优哉悠哉,自称厨艺第一、园艺第二、文艺仅是第三。 倪匡宣布了「戒酒」,但定义是酒可照饮,不过不要饮醉. 倪匡不懂驾驶,但迷上研究汽车时,曾经独个儿把一部汽车化整为零后再装嵌回原状.他又曾花上几年收集及钻研贝壳,虽然最后意兴阑珊把心爱的收藏卖掉,但他对贝壳的认识已达专家境界。 在香港,纯以写稿而致「富」的作家甚少,倪匡是其中之一。 倪匡自称是世界写汉字最多的人,因为他自一九五七年由内地来港后,写了三十年,一个星期写足七天,每天写数万字.最令人称奇的,是他可以写三十年而灵感不断,题材不尽,且是畅销的保证.江湖中人更戏称他为「袋装书大帝」.出版界流传一个笑话:即时倪匡写的是无字天书,也会迅速售清.极其量下次购买倪匡作品时,看清楚是不是无字天书续集罢了!

吴克群吴忠宪

喜欢听书

治淮杂志官网订阅

毛主席的事迹,是把当时占人类四份之一的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制度。

1904年10月26日生于广州市,他出身于教育世家,祖父母早亡。父亲方遥,早年随其叔父到广州办学,创“随官学堂”,自任总监(即校长),兼教数学,广州之有高等学堂乃自斯人始。家学的熏陶,给幼小的方俊以深刻的影响。辛亥革命后,他随父母回到江苏原籍。1912年,就读于苏州第一师范附小,之后由于其父在北京任职,随家北上,1919年进北京崇德中学。1923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预科。毕业后,转读于本科土木工程系。在校期间,方俊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对数学兴趣尤浓。1926年-1930年,在天津顺直水利委员会测量队任练习生。 1926年,22岁的方俊由于家境贫困,不得不中途辍学,考入天津顺直水利委员会(1927年改名为华北水利委员会)当练习生。在河北、山东及辽宁等地从事测量工作。一次,他对一份绘图表格不了解,求知的欲望促使他向测量队工程师求教,不置可否;他转而又去找队长、总工程师。总工程师是一位外国人,他听了方俊的提问,竟咆哮起来说:“你的任务是测量,问这干什么?”这件事激发了年轻的方俊奋发学习。从此,一有空,他一头扎进书本里,工作了4年,坚持自学了4年。这样不但使他获得丰富的测量与制图知识,而且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学识和外语(英语、德语)及数学基础。1930年,方俊被介绍到由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翁文灏主持的北平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协助进行申报馆地图集的编纂工作。这是他一生中的重大转折点,尤其是所内有丰富的藏书,大大开阔了他的科学视野。1931年,他翻译出版了第一本译作《投影几何》。方俊的刻苦钻研精神和聪明才智受到翁文灏的赏识,由于翁文灏的推荐,1930年他进入北京地质调查所,协助进行申报馆地图集的编纂工作。当时,国内还没有科学的地图集,出版的几种中国地图都是根据日本或其他国家的地图仿制而成的,连作为地图基础的格网如何画都不懂,更谈不上科学性和准确性。方俊首先在我国把地图投影理论运用于地图编制工作,吸收美国海岸与陆地测量局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作为中国地图用的兰勃特正形投影和亚尔勃斯等面积投影系统。从此在我国地图编制中,正式采用了严格的科学投影方法。为了获得地图的基准,他到山西、河南、安徽、湖北等地进行实地经纬度测量,运用新的资料修正多幅图画。 1934年,上海申报馆的《中华民国新地图》正式出版,这是我国最早和比较完整的一部地图。新地图一经问世,英国权威性的《地理杂志》赞扬这是中国做了件划时代的工作。 1937-1938年,在德国耶那地震研究所学习。 1937年赴德国进修,就读于耶那地震研究所,学习地球重力学。1938年底回国后,先后受聘于重庆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大学土木系、地理研究所、同济大学测量系等单位讲授《测量学》、《地图投影学》、《大地测量学》、《重力测量学》等课程。主要致力于地图投影及地球重力学研究,主编我国最早的一份测绘科技期刊《测量》杂志。1947年接受申报馆委托,继续编制《中国新地图集》。 1937年,他得到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的奖学金赴德国进修。在当时,这对于没有大学文凭的方俊来说,是一种极其非同寻常的事。方俊就读于德国耶那(Jena)的地震研究所(Anstalt für Erdbebenforschung),这实际上是一所地震学、重力学及地球物理勘探学为主的地球物理所,他师从著名的重力测量学家迈塞尔(Otto Meisser),学习地球重力学,从此奠定了他一生研究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的方向。在德期间,除去在研究所内如饥似渴地吸吮科学知识、收集丰富的科学资料外,他还同时在耶那大学物理系听课,并多次参观访问了著名的蔡斯(Zeiss)光学仪器厂、维也纳天文台等地,获益良多。正当他在奋力挖掘知识宝库时,却由于日寇侵华,机关搬迁,经济来源中断,方俊不得不求助于德中协会。该协会的秘书是纳粹分子,他告之:“继续留下,想得到一笔留学费用,可以,但要填一张表。”方俊怒上心头,大声回答:“要我屈志随人,变节卖国,不可能!”随即拂袖而去。1938年底,他辗转回国到重庆中央地质调查所,在李善邦主持的物探室工作,并在中央大学地理系讲授测量学与地图投影学。1941年被聘到中央大学土木系,讲授大地测量学。1943年出于对蒋介石兼任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校长的不满,他毅然辞去教授职务,然后迁家宜宾,被聘为地理研究所(由前中国庚款委员会建立的一个研究机构)大地测量组副研究员及副主任职位,并兼任同济大学测量系教授。在地理研究所,他利用这个比较安定的环境,开展了他早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主要致力于地图投影及地球重力学研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刊登在国际刊物上,还主编我国最早的一份测绘科技期刊《测量》杂志。抗战胜利后,方俊随校迁回上海,1947年接受申报馆委托,继续编制《中国新地图集》,并兼任同济大学教授。195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设立大地测量组,方俊被调往南京,任该组组长、研究员。在这期间,他组织了黄河及淮河水利委员会的天文三角测量工作,为治黄及治淮作出了贡献;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的西藏科学工作队,赴藏考察,开展了我国的重力摆仪测量试验;创办《测绘通报》刊物,担任主编。1951年——1958年他回南京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任大地测量组组长、研究员。在这期间,他组织了黄河及淮河水利委员会的天文三角测量工作,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的西藏科学工作队,赴藏考察,开展了我国的重力摆仪测量试验。创办《测绘通报》刊物,担任主编。 1954年——1958年先后3次作为我国代表团成员参加苏中测绘会议,访问了苏、捷、匈等国。并翻译出版了《测量仪器学》一书。他还参与了我国科技12年规划的制定工作,并受到周总理的接见。 1956 年起方俊作为我国第一批研究生导师,开始培养研究生。1957年主持全国天文重力水准网和重力基本网的测量规划,提出方格模板计算方案,被苏联、东欧和我国的教科书称为“方俊方格模板法”。 1958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为了发展我国的大地测量事业,他的建议变为现实,中国科学院在武汉建立了测量制图研究所。1961年扩建为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方俊任所长(1983年任名誉所长)。在此期间,他又促进了国家测绘局的成立,参与和领导我国50-60年代的重力基本网及天文重力水准网的建设,积极开展地球形状与地球重力学的研究,在研究所内,逐步形成一支比较整齐的研究梯队;60年代后,又致力于人造卫星轨道的地球引力摄动研究,为空间科学提供测绘保障;1976年后,转向固体潮及地球自由振荡的研究,为中国的动力大地测量学发展奠定了基础。60年代初,他参与和领导了我国50—60年代的重力基本网及天文重力水准网的建设,积极开展地球形状与地球重力的研究。60年代后,又致力于人造卫星轨道的地球引力摄动研究,为空间科学提供测绘保障。 1976年后,转向固体潮及地球自由振荡的研究。他花费10余年时间,完成《地球形状》与《重力测量学》两本专著,总结了地球重力学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 1978年他以74岁高龄,应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的邀请,率队出国考察访问,和比利时梅尔基奥尔合作,完成了共9个站的重力潮汐观测,共同发表了《中国的固体潮观测》的论文,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1981年又被批准为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他多次参加国内外的社会学术活动。 1980至1988年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他多次出国访问,参加过厄特沃斯地球物理讨论会,17届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大会,第9届国际地球潮汐科学讨论会,担任过国际地潮常设委员会委员,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 1981年被批准为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1987年之后,方俊继续开拓地球自由振荡的研究,他先后发表了《地球的自由振荡(一)》、《地球的自由振荡(二)》”的论文,并指导学生从理论上结合高低阶简正模信息反馈地球内部构造做了有益探索。

大科技 4 博物 10新知客 10环球科学 这个杂志非常不错 12元。代号和全年订价自己去网上找。

太多了,读一下毛主席自传

治淮杂志官网订购

大科技 4 博物 10新知客 10环球科学 这个杂志非常不错 12元。代号和全年订价自己去网上找。

《治淮》荣获“安徽省优秀期刊”日前,在安徽省新闻出版局组织开展的安徽省优秀期刊评选中,淮委主办的《治淮》荣获2009年“安徽省优秀期刊”。本次评选是2006年安徽省科技期刊整建制由省科技厅划转省新闻出版局管理以来的首次全省评奖,是经安徽省委宣传部批准,由安徽省新闻出版局、省期刊协会组织实施,旨在进一步推动安徽省期刊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发挥优秀期刊的示范作用。参评期刊经评选办公室资格审查后,由评选委员会专家依据《安徽省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质量考评指标》和《安徽省自然科学期刊综合质量考评指标》,进行严格评选。《治淮》是淮委主办的综合性水利业务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紧紧围绕治淮中心工作,以治淮和水利业务为主要内容,关注流域水利发展的重大问题,综合介绍和探讨水利政策、法制建设、流域管理、水利经济、工程建设等方面的新问题、新经验,服务于广大水利工作者和流域水利事业发展。目前,《治淮》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和CJFD全文收录期刊,杂志全文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治淮》荣获“安徽省优秀期刊”

导读: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2018年是毛泽东诞辰125年。毛泽东的一生1893年12月26日,诞生于湖南湘潭。1918年4月,与蔡和森等发起组织新民学会。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湖南领导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1920年11月,创建长沙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7月至8月,出席中共一大,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22年5月,任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书记。之后领导安源路矿工人等罢工运动。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后任中央局委员兼中央局秘书。1924年1月,出席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1925年10月,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并负责主编该部创办的《政治周报》。12月,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1926年5月至9月,在广州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1927年3月,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8月,参加了“八七”会议,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9月,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率部上井冈山,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在井冈山同朱德会师,建立红四军,任党代表。1929年12月,在福建上杭县古田主持召开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会议,会议通过了由他起草的决议案《古田会议决议》。1930年11月至翌年9月,同朱德等指挥红一方面军先后粉碎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三次“围剿”。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增补为中央政治局。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之后,率红一方面军主力北上到达陕北,胜利结束长征。1936年12月,制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推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部署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独立自主地开展山地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1938年5月,撰写《论持久战》一文。9月至11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作政治报告和会议总结。1939年2月,在延安发起大生产运动。1940年1月,撰写《新民主主义论》一文。1942年从这年春天起,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1943年3月,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同月,向中共七大提交《论联合政府》书面政治报告。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6月,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主席。8月,同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谈判。1946年6月,开始领导解放区军民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发动的全面进攻。1947年3月,率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9月至翌年1月,同朱德、周恩来等指挥人民解放军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1949年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4月,同朱德发布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指挥渡江战役。9月,主持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领导制定《共同纲领》,在会上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0月1日,出席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12月,出访苏联。1950年领导全国人民先后开展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至1953年相继取得伟大胜利。1953年6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会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6年4月和5月,先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9月,主持召开中共八大。1957年2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11月,赴苏联莫斯科出席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以及六十四个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1958年5月和8月,先后倡导、推动全国范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从秋冬开始,初步纠正“左”倾错误。1960年在苏联政府突然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以后,开始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同苏联大国主义作斗争。1961年1月,主持召开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在会上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会议通过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之后,领导制定了农业、工业、科学、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工作条例。1962年1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关于加强民主集中制等问题的讲话。1966年6月,发动“文化大革命”。1971年9月,领导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1972年2月,和周恩来在北京中南海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推动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9月,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促使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1973年12月,支持邓小平复出。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邓小平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74年2月,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提出划分三个世界和反对霸权主义的国际战略思想。7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批评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搞帮派活动。以后,又挫败了“四人帮”的“组阁”阴谋。

1904年10月26日生于广州市,他出身于教育世家,祖父母早亡。父亲方遥,早年随其叔父到广州办学,创“随官学堂”,自任总监(即校长),兼教数学,广州之有高等学堂乃自斯人始。家学的熏陶,给幼小的方俊以深刻的影响。辛亥革命后,他随父母回到江苏原籍。1912年,就读于苏州第一师范附小,之后由于其父在北京任职,随家北上,1919年进北京崇德中学。1923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预科。毕业后,转读于本科土木工程系。在校期间,方俊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对数学兴趣尤浓。1926年-1930年,在天津顺直水利委员会测量队任练习生。 1926年,22岁的方俊由于家境贫困,不得不中途辍学,考入天津顺直水利委员会(1927年改名为华北水利委员会)当练习生。在河北、山东及辽宁等地从事测量工作。一次,他对一份绘图表格不了解,求知的欲望促使他向测量队工程师求教,不置可否;他转而又去找队长、总工程师。总工程师是一位外国人,他听了方俊的提问,竟咆哮起来说:“你的任务是测量,问这干什么?”这件事激发了年轻的方俊奋发学习。从此,一有空,他一头扎进书本里,工作了4年,坚持自学了4年。这样不但使他获得丰富的测量与制图知识,而且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学识和外语(英语、德语)及数学基础。1930年,方俊被介绍到由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翁文灏主持的北平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协助进行申报馆地图集的编纂工作。这是他一生中的重大转折点,尤其是所内有丰富的藏书,大大开阔了他的科学视野。1931年,他翻译出版了第一本译作《投影几何》。方俊的刻苦钻研精神和聪明才智受到翁文灏的赏识,由于翁文灏的推荐,1930年他进入北京地质调查所,协助进行申报馆地图集的编纂工作。当时,国内还没有科学的地图集,出版的几种中国地图都是根据日本或其他国家的地图仿制而成的,连作为地图基础的格网如何画都不懂,更谈不上科学性和准确性。方俊首先在我国把地图投影理论运用于地图编制工作,吸收美国海岸与陆地测量局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作为中国地图用的兰勃特正形投影和亚尔勃斯等面积投影系统。从此在我国地图编制中,正式采用了严格的科学投影方法。为了获得地图的基准,他到山西、河南、安徽、湖北等地进行实地经纬度测量,运用新的资料修正多幅图画。 1934年,上海申报馆的《中华民国新地图》正式出版,这是我国最早和比较完整的一部地图。新地图一经问世,英国权威性的《地理杂志》赞扬这是中国做了件划时代的工作。 1937-1938年,在德国耶那地震研究所学习。 1937年赴德国进修,就读于耶那地震研究所,学习地球重力学。1938年底回国后,先后受聘于重庆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大学土木系、地理研究所、同济大学测量系等单位讲授《测量学》、《地图投影学》、《大地测量学》、《重力测量学》等课程。主要致力于地图投影及地球重力学研究,主编我国最早的一份测绘科技期刊《测量》杂志。1947年接受申报馆委托,继续编制《中国新地图集》。 1937年,他得到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的奖学金赴德国进修。在当时,这对于没有大学文凭的方俊来说,是一种极其非同寻常的事。方俊就读于德国耶那(Jena)的地震研究所(Anstalt für Erdbebenforschung),这实际上是一所地震学、重力学及地球物理勘探学为主的地球物理所,他师从著名的重力测量学家迈塞尔(Otto Meisser),学习地球重力学,从此奠定了他一生研究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的方向。在德期间,除去在研究所内如饥似渴地吸吮科学知识、收集丰富的科学资料外,他还同时在耶那大学物理系听课,并多次参观访问了著名的蔡斯(Zeiss)光学仪器厂、维也纳天文台等地,获益良多。正当他在奋力挖掘知识宝库时,却由于日寇侵华,机关搬迁,经济来源中断,方俊不得不求助于德中协会。该协会的秘书是纳粹分子,他告之:“继续留下,想得到一笔留学费用,可以,但要填一张表。”方俊怒上心头,大声回答:“要我屈志随人,变节卖国,不可能!”随即拂袖而去。1938年底,他辗转回国到重庆中央地质调查所,在李善邦主持的物探室工作,并在中央大学地理系讲授测量学与地图投影学。1941年被聘到中央大学土木系,讲授大地测量学。1943年出于对蒋介石兼任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校长的不满,他毅然辞去教授职务,然后迁家宜宾,被聘为地理研究所(由前中国庚款委员会建立的一个研究机构)大地测量组副研究员及副主任职位,并兼任同济大学测量系教授。在地理研究所,他利用这个比较安定的环境,开展了他早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主要致力于地图投影及地球重力学研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刊登在国际刊物上,还主编我国最早的一份测绘科技期刊《测量》杂志。抗战胜利后,方俊随校迁回上海,1947年接受申报馆委托,继续编制《中国新地图集》,并兼任同济大学教授。195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设立大地测量组,方俊被调往南京,任该组组长、研究员。在这期间,他组织了黄河及淮河水利委员会的天文三角测量工作,为治黄及治淮作出了贡献;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的西藏科学工作队,赴藏考察,开展了我国的重力摆仪测量试验;创办《测绘通报》刊物,担任主编。1951年——1958年他回南京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任大地测量组组长、研究员。在这期间,他组织了黄河及淮河水利委员会的天文三角测量工作,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的西藏科学工作队,赴藏考察,开展了我国的重力摆仪测量试验。创办《测绘通报》刊物,担任主编。 1954年——1958年先后3次作为我国代表团成员参加苏中测绘会议,访问了苏、捷、匈等国。并翻译出版了《测量仪器学》一书。他还参与了我国科技12年规划的制定工作,并受到周总理的接见。 1956 年起方俊作为我国第一批研究生导师,开始培养研究生。1957年主持全国天文重力水准网和重力基本网的测量规划,提出方格模板计算方案,被苏联、东欧和我国的教科书称为“方俊方格模板法”。 1958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为了发展我国的大地测量事业,他的建议变为现实,中国科学院在武汉建立了测量制图研究所。1961年扩建为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方俊任所长(1983年任名誉所长)。在此期间,他又促进了国家测绘局的成立,参与和领导我国50-60年代的重力基本网及天文重力水准网的建设,积极开展地球形状与地球重力学的研究,在研究所内,逐步形成一支比较整齐的研究梯队;60年代后,又致力于人造卫星轨道的地球引力摄动研究,为空间科学提供测绘保障;1976年后,转向固体潮及地球自由振荡的研究,为中国的动力大地测量学发展奠定了基础。60年代初,他参与和领导了我国50—60年代的重力基本网及天文重力水准网的建设,积极开展地球形状与地球重力的研究。60年代后,又致力于人造卫星轨道的地球引力摄动研究,为空间科学提供测绘保障。 1976年后,转向固体潮及地球自由振荡的研究。他花费10余年时间,完成《地球形状》与《重力测量学》两本专著,总结了地球重力学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 1978年他以74岁高龄,应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的邀请,率队出国考察访问,和比利时梅尔基奥尔合作,完成了共9个站的重力潮汐观测,共同发表了《中国的固体潮观测》的论文,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1981年又被批准为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他多次参加国内外的社会学术活动。 1980至1988年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他多次出国访问,参加过厄特沃斯地球物理讨论会,17届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大会,第9届国际地球潮汐科学讨论会,担任过国际地潮常设委员会委员,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 1981年被批准为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1987年之后,方俊继续开拓地球自由振荡的研究,他先后发表了《地球的自由振荡(一)》、《地球的自由振荡(二)》”的论文,并指导学生从理论上结合高低阶简正模信息反馈地球内部构造做了有益探索。

治淮杂志在线阅读官网

中文的杂志电子版一般很难找到免费的,因为人家也要靠卖纸质的赚钱。英文版的杂志建议你去读源网看,更新快,下载阅读全免费。

《治淮》荣获“安徽省优秀期刊”日前,在安徽省新闻出版局组织开展的安徽省优秀期刊评选中,淮委主办的《治淮》荣获2009年“安徽省优秀期刊”。本次评选是2006年安徽省科技期刊整建制由省科技厅划转省新闻出版局管理以来的首次全省评奖,是经安徽省委宣传部批准,由安徽省新闻出版局、省期刊协会组织实施,旨在进一步推动安徽省期刊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发挥优秀期刊的示范作用。参评期刊经评选办公室资格审查后,由评选委员会专家依据《安徽省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质量考评指标》和《安徽省自然科学期刊综合质量考评指标》,进行严格评选。《治淮》是淮委主办的综合性水利业务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紧紧围绕治淮中心工作,以治淮和水利业务为主要内容,关注流域水利发展的重大问题,综合介绍和探讨水利政策、法制建设、流域管理、水利经济、工程建设等方面的新问题、新经验,服务于广大水利工作者和流域水利事业发展。目前,《治淮》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和CJFD全文收录期刊,杂志全文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治淮》荣获“安徽省优秀期刊”

追书神器,还有hao123游览器,这些网站都是可以提供在线的杂志阅读的,而且都是免费的,我非常喜欢用这些软件看。

去青年文摘的官网

  • 索引序列
  • 治淮杂志官网
  • 治淮杂志官网网址
  • 治淮杂志官网订阅
  • 治淮杂志官网订购
  • 治淮杂志在线阅读官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