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武汉大学学报主编是谁呀

武汉大学学报主编是谁呀

发布时间:

武汉大学学报主编是谁呀

1、《四书五经简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10月;2、《三言简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年10月;3、《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与人合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4、《社会学概论》(与人合著,军事谊文出版社1995年7月;5、《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6、《场与有——中外哲学的比较与融通》(与人合编,第一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7、《法句经释译》、佛光出版社会1997版8、《那先比丘经译释》、佛光出版社会1997版9、《墨子与世界和平》(第三作者)中国书店1997年版;10、《郑板桥的诗与画》南京出版社1998年版11、《诸子学志》(第二作者)上海人民出版社会1998年版12、《鲲化鹏飞——传统价值的当代透视》(第二主编)2001年9月版;13、《自由的表演与与力——中国人的自由观》,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版;14、《中国皇帝——康熙自画像》(译)JSpence(中国名史景迁);2001年12月版;15、《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会议论文集)(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16、《中国辩证法史》,(第二作者),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17、《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初生历程——从李贽到戴震》武汉大学出版社,学术丛书,2004年出7月版 1、老庄生命哲学略论 《哲学研究》1990年第10期。2、一个道德批判的早产儿——〈金瓶梅〉》主题探论《新东方》1992年第3期;3、《易经》——中国历史哲学之滥觞 《易经研究》(季刊)1992年第4期。4、《龙舟会》道德启蒙意义浅绎 《船山研究》1993第1期。5、试论明清之际“求真”与“崇公”价值观对近世中国的影响 《江汉论坛》 1994年第6期。6、试论戴震“新理观”的历史定位 郭齐勇 萧汉明主编《不尽长江滚滚来》论文集 东方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7、葵心不改完美志 慧境芳心两护持 (同上书)。8、中国易学发展史纲要 《羑里易学》第一辑 中州出版社1994年9月版。9、批判哲学的批判 《社会科学研究》(双月刊)1994年第5期。10、缘命复性,超切中道--唐力权场有哲学终极关怀浅绎 (台湾)《哲学杂志》1995年第三期。11、再论今日国民性之改造 《新东方》1995年第5期。12、场有哲学学术讲座综述 《哲学动态》1995年第9期。13、徐复观与新儒学学术讨论会综述 《哲学动态》1995年第12期。14、明清启蒙学说新论 《东方论坛》1995年第5期15、一本深化明清启蒙学说的力作——读许苏民《李光地传论》《福建学刊》1996年第4期。16、缘起性空说述评 《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17、一个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家的做人理想——冯契平民化自由人格浅绎 《学术月刊》1996年第3期。18、从个人宗教到社会宗教 萧捷父 黄钊主编《“东山法门”与禅宗》论文集1996年4月出版。19、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贞爱”自杀形象研究 罗萍主编《女性与社会》论文集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20、冯契“平民化自由人格”申论 《哲学研究》1997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1998年第2期全文转载)21、文化批评与社会进步——读卢风《人类的家园——现代化矛盾的哲学反思》《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2期;22、卢风《人类的家园——现代化矛盾的哲学反思》给我们的启示 《福建学刊》1997年第4期;23、世纪之交的哲学回顾与展望 《哲学动态》1997年第4期;24、批判的武器与批判的目的《科学·经济·社会》1997年第4期;25、人文知识分子:思想的教练与精神的探险者 《科学·经济·社会》1998年第3期;26、板桥家书中的仁爱思想 《人文论丛》1998年卷(创刊号);27、人性与神性的交响曲——读赵林《西方宗教文化》《现代哲学》1998年第4期;28、“恒德”追求与自由意志——传统中国人道德自由意志鸟瞰 《科学·经济·社会》1999年第4期;29、乡土中国如何中走向现代化《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增刊,30、分理与自由——戴震伦理片论《哲学研究》1999年第4期;31、现代人文精神内在架构寻绎》《人文论丛》1999年卷;32、科学精神、个性原则与人文素养——试评当前大学教育理念《新东方》1999年第5期;33、道论在楚简本《老子》中的地位及道、德等概念在简、帛、王本中含义异同初探《江汉论坛》1999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0第2期全文转载)34、个人自由与理想社会——殷海光与冯契自由思想之比较《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0第9期全文转载)35、近十年美国儒学儒学研究综述,《光明日报》2001年;36、近十年欧美东亚儒学研究综述《哲学动态》2001年第8期;37、楚简本《老子》“大植若屈”等新解 《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38、走向多元对话的中国哲学——第1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侧记 《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4期;39《从人道主义看儒家“仁学”与自由主义对话的可能性》(见《儒家与自由主义》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40、熊十力“明清学术史观斠评” 《船山学刊》2001年第4期;41、《先秦学术原貌的重构——读郭沂〈郭店楚简与先秦学术〉一书》,《哲学研究》2002年第10期。42、《从一国宪政到万民宪政——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逻辑理路浅绎》,《武汉大学学报》2002的第六期。43、《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范式及其转换——对冯友兰哲学史范式演变之反思》,收入胡军主编《传统与现代——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44、戴震哲学“道论”发微——兼评村濑浴也《戴震的哲学——唯物主义和道德价值》,《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1期。45、《易传》中的语言哲学思想探论——兼论儒、道《易》的语言哲学思想之异同,《周易研究》2003年第1期。46、现代中国人际信任的传统资源《伦理学研究》(双月刊)2003年第3期;47、21世纪中国哲学主题:创造性转化(郭齐勇、陈来、吴根友等)《新华文摘》2003第4期48、我们如何建立现代人际信任?《长江日报》2003年6月5日第11版。49、《庖丁解牛,技进乎道》——读《观念的选择世纪中国哲学与思想透析》,《文汇读书报》2003年2月21日第9版。50、全面反映佛教大发展《光明日报》7月15 日星期二,理论周刊,第二作者,与萧先生合作。51、儒家“君子人格” 及其现代意义《价值论与伦理学》第2期,湖北大学哲学研究所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52、明清之际中国社会内部的现代性因素之分析《江汉论坛》2003年第3期,53、李大钊的社会理想述评,第十二届国际中国哲学会论文集第3集《中西会通与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换》,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54、《思想的出口国与进口国》,《长江日报》2003年6月19日,第11版。55、中国是一个低信任度国家吗?《长江日报》2003年7月10日,第11版。56、简论早期梁启超的自由观 《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57、试论西译“自由”观念对中国传统思想中“自由”观念的价值改写 刘可风主编:《哲学伦理学评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年6月版。58、《二十世纪明清学术、思想的三种范式》(《哲学门》2004年第二册,北京大学哲学系主办,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59、《明清之际三种人性论与中国伦理学的近代转向》(《学术月刊》,2004年第5期)60、《20世纪戴震哲学思想研究述评》(《人文论丛》2002年卷)。61、儒家“王道天下观”与当代国际和平的可能向度——兼论康德等人有关“世界和平”的思想(郭齐勇 吴根友编:《萧萐父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62、创造的诠释学:一条通向未来中国哲学的可能之路——傅伟勋的哲学思想探析(吴根友 欧崇敬 王立新主编:《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63、《哲学理诗心船山魂》,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5期。64、《言、心、道—戴震语言哲学的形上学追求及其理论的开放性》,《哲学研究》2004年第11期。65、仁者爱仁,施由亲始——关于儒家亲情伦理的现代转化,(加拿大)《文化中国》2004年第4期。66、政治的民主化与民主的中国化——对当前中国社会制度建设与世界范围内的地区冲冲突突问题的思考 《东方财经周刊》2005年第1期67、如何在普遍主义与历史主义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对刘、郭、穆有关儒家伦理争论的哲学史方法论之反思 《儒学争鸣集》郭齐勇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68、论胡适“近世哲学”概念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意义,《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69、21世纪宋元明清哲学综合研究突破的可能性之探寻,《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70、关于宋元明清哲学研究范式及其方法诸问题的思考,《江汉论坛》2005年第10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双月刊)2006年第1期全文转载71、读庄献疑——莫若以明新解,《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4期72、徐复观与儒家政治哲学 《孔子研究》2005年第6期73、“工商皆本”与晚明儒家经济哲学的新突破——黄宗羲经济思想现代意义的再诠释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双月刊)74、中国思想传统中的自由语词、概念与观念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双月刊)75、“保合太和,乃利贞”新解——《易传》论社会和平与社会功利的关系 《周易研究》,2006年第2期;76、如何说不可之道——老子哲学中“道”概念的语义分析 《湘潭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77、如何看待中国现代哲学问题意识的内在根芽?——从晚明以降儒家“经世哲学”的三种新动向谈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78、On the Idea of Freedom and Its Rejection in Chinese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 Asian philosophy NNovember 3, 200680、直面问题寻方法,重铸“经世”新精神 《求是》,2006年第6期。81、网络时代与经典的价值 《武汉大学学术讲坛》第2集,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82、进步观念——理解中国现代性的一把钥匙——读高瑞泉《中国现代精神传统》,《哲学研究》2006年第11期。 1、 4月6日至11日,出席在杭州、上海召开的中国哲学史年会,提交论文为:中国民主政治理想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在分组会议上发言。2、5月12—13日,出席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当代新道家会议,提交论文:“上博简《恒先》篇哲学思想探析”,并在大会上发言。3、6月12日,出席了由湖北大学主办的“第二届国际价值哲学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为:“从‘无之以为用’到‘无用之用乃为大用’——试论老、庄哲学的价值发现及其当代启示意义”。4、 6月14—17日,出席四川大学宗教所主办的第十届中美哲学——宗教对话小型会议(同行者有郝长墀博士),提交英文论文:Education of Moral Sentiment in Modern Society and the Modern Appropriation of Confucian Family-E该论文受到美方学者Huntington College William Hasker教授, 和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Franklin and Marshall College的 Michael Murray教授的肯定。作为评论人,还对Department of Religious Studies, Stanford University, Lee H Yearley教授的论文Pride’s Place in Picturing Person 作了学术评论。5、8月8日—12日,在北京出席第一届中国哲学大学会,提交论文:《言心道——戴震语言哲学的形上学追求及其开放性》在分组会议上发言。6、8月20—23日,在武汉组织并主持了“我们的时代问题与此我们时代的知识”小型学术讲座会,提交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与民主政治的中国化》论文初稿。7、9月10—11日,出席了南京大学哲学系与台湾南华大学生死学所共同举办的“中西社会哲学对话”的学术研讨会,提交了论文:“我们为什么拒斥自由的观念?——从中国思想传统中的自由概念与自由观念谈起”,8、10月8日—12日,出席北京纪念孔子诞辰2255周年国际儒学研讨会,提交论文为:清代前期民主政治理想与儒家政治哲学的近化转化。9、10月20—23日,出席安徽大学“当代中国哲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为: 论胡适“近世哲学”概念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意义;并主持一次分场会议。10、12月20—23日,出席“香港中文大学的当代儒者——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国际学术会议,提交论文为:徐复观与儒家政治哲学。11、12月25—27日出席深圳大学“西方学术背景与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提交论文为: 试论严复、梁启超对中国传统自由观的价值改写。 1、7月12—19日,澳大利亚悉尼,第十四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提交论文:徐复观的政治哲学2、9月9—12日,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提交论文:第七届当代新儒家国际学术研讨会,人类文明的一体与两面——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与杜维明“文明对话论”的政治哲学检视3、11月1—3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冯契与二十一世纪中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道德的真诚如何推动真理的发现——从冯契先生论“真与人生理想”说开去4、12月9—12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儒学论坛2005——儒学与亚洲人文价值,提交论文:“保合太和,乃利贞”新解——《易传》论社会和平与社会功利的关系 2006年2月19日——3月9日,应美国Weslyan大学哲学系系主任,东亚研究中心认任Steve Angele的邀请,出席“新儒家与全球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短期访问。提交论文为:“明清时期儒家政治制度改革理想与当代中国的民主制度建设”。3月17—19日,在武汉市和田会所,出席哲学学院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的会议,提交论文:“庄子论真人与真理关系——《大宗师》篇“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命题的现代诠释”。3月25—26,出席“首届中国式医院管理研讨会 ——文化的管理学价值和功能的思考”,作为特邀专家,作“儒家人性论与士君子的责任伦理”专场报告。4月1—3日,出席“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工商皆本”与晚明儒家经济哲学的新突破——黄宗羲经济思想现代意义的再诠释。6月26—28日,出席武汉大学传统文化中心举办的国际楚简会议,提交论文:“传贤不传子”的政治权力转移程序——上博简《容成氏》篇政治哲学及其学派归属问题初探9月17日—18,出席武汉大学哲学院主办的“启蒙与世俗化——东西方现代化历程”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从“明清之际”价值观念的变化看现代性的内在张力11月9—12日,出席南京大学思想家研究中心主办的“社会转型与思想文化变迁”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晚明以降解放女性的思想11月24—26日,出席北京中华孔子学会主办的“儒家传统的修身理念与人格塑造”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明清时期新人格理想12月12—14日,出席深圳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哲学建构的当代反思与未来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 提交论文:道义论—兼论荀子的“圣王观”及其对王权合法性的论述12月15—16日,出席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内部讨论会,提交论文:唐诗中“自由”一词的语义分析

《武汉大学学报》是由武汉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学术刊物,分人文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理学版、工学版、信息科学版、医学版、英文版七个版本。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主编是谁呀

期刊名称: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编辑出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创刊时间:1979年出版周期:月刊主编:周祖德执行主编:向新编辑部地址:武昌珞狮路122号武汉理工大学(西院) 邮政编码:430070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国内统一刊号:CN 42-1657/N 邮发代号:38-41(国外:M5719)定价:00 元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于1979年创刊,其刊名为《武汉建材学院学报》,由袁润章任主编,1986年更名为《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更名为《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月刊

在《土木工程学报 》、《施工技术》、《工业建筑 》、《重庆大学学报 》(英文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城市问题 》、《水泥技术》、《施工企业管理 》、《建筑技术开发》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2篇; 主持和参加各类科研项目十余项,曾获武汉科技大学科研二等奖,理论研究三等奖,一项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主编教材:1《工程经济学》(21世纪土木工程实用型本科规划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建设项目管理》(土木工程精品系列教材)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3《<建筑施工实习指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于1979年创刊,其刊名为《武汉建材学院学报》,由袁润章任主编,1986年更名为《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更名为《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月刊,由周祖德任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是基础理论与应用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主编是谁呀

(一)科研课题1.主持完成国家体育总局2005年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体育与新闻传播研究》(项目批准号:863ss05126),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优秀等次。2.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大众体育服务体系的研究――兼论“环珠江口体育带的构建”》(项目号:03BTY019)之子课题《小康社会中的大众体育与体育传媒》(2006)。3.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小康社会休闲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之子课题《休闲体育的未来发展》(2007)4.主持完成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足球审美系统研究》(1996-1998)。5.主持完成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媒体与球迷的互动状况研究》(1999-2001)。6.主持完成湖北省高校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师专系列选修课程建设研究》(1997-1999)。7.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项目《21世纪的信息产业与体育产业》(2001-2002)。8.作为第二负责人参与完成广东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第三批项目课题《<体育摄影>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教改试验》(广东省教育厅,2004-2006)。 9.主持完成广州体育学院2002年度立项院管教学课题《体育新闻专业多元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研究》。10.主持完成广州体育学院2003年度立项院管教学课题《中国登高文化研究》。11.主持完成广州体育学院2004年度立项院管教学课题《体院大学语文同步训练及题库减少研究》。12.主持研究广州体育学院2004年度院管教学项目《体育新闻业务量化积分计分标准研究》(2004-2006)。13.主持完成广州体育学院院管重点项目《当前我国体育报纸编辑工作现状、工作规范和操作制度研究》(批准号:03ZD015)14.主持研究广州体育学院院管一般项目《手机体育传播的性质、方式与发展趋势研究》(课题编号:06YB15)15.主持广州体育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广州亚运背景下珠三角体育传媒发展与我院体育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关系研究》(2006-2007)。16.主持研究123学科(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科研资助项目《论体育观赏作为体育休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2006-2007)主持研究2006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本科一般项目《体育新闻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项目编号:BKYBJG20060261)18.主持研究广州体育学院2007年院管重点课题《我院学生考研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07YGZDI01)。(二)学术著作、教材1.《体育媒体通论》,专著,独撰,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2.《大学语文》,教材,主编,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3.《迷球时代:中国媒体与球迷互动状况研究》,专著:独撰,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出版。国内数十家媒体发表评介文章,《桂林晚报》转载了其中部分内容。4.《足球美学引论》,独撰,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专辑出版。5.《足球潮》,专著,独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出版。6.《生死两茫茫:足球世界和中国足球》,专著,与施俊合著,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3年出版。7.《教师演讲学》,编著,第一副主编,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光明日报(1993.10.21)、中国教育报(1993.7.21)、文摘报(1994.2.27)均发表了评介文章。8.《讼师狡智》,传奇故事集,独撰,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出版。9.《休闲体育概论》,编著,参编,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10.《体育观赏概论》,合著,人民体育出版社即出。(三)论文与评论1.体育新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肖沛雄、张德胜.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2.从F1报道看纸媒三强的核心竞争力.独撰.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3.从六方会谈报道看南方日报国际新闻特色.于淼、张德胜,青年记者,2005年第3期.4.武术文化的当代传播方式研究.第一作者.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新华文摘论点摘编,2005年第3期5.体育报纸新闻标题数字化现象探析.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6.论体育解说的逻辑层次.第二作者.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7.足球与宗教的审美思辨.第一作者.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体育》卷1997年第6期全文转载.文章入选香港IEEC和香港文汇报社主编《世界华人重大科技与学术成果公报》.?8.足球的基本形态及其价值属性.第一作者.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第14卷第3期.9.学分制是培养体育师资的有效途径.第一作者.中国学校体育,1997年第2期.此文获湖北省教委、省高等教育学会第四次优秀高教科研论文三等奖.10.试论经济欠发达地中小学体育师资培养方式.第一作者.体育科学,1998年第18卷第3期.11.足球,一种审美的生命游戏.独撰.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12.论足球活动中人与人冲突的性质.独撰.浙江体育科学,1998年第2期.《中国世纪发展文论大系》(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8版)收录.13.球迷狂热的共时态因素.独撰.浙江体育科学,1998年第5期.14.足球,当代市民的狂欢节.独撰.读书,1998年第10期.社会学核心刊物《社会》全文转载(1999.1),《新华文摘》论点摘编(1999.2).《羊城晚报》摘要转发并点评(题为《最真的野性美》),1998.11.7.15.现代人以足球代审美.独撰.江汉论坛,1998年第8期.《体育文化月刊》全文转载,1999,(1).16.论球星崇拜的性质.独撰.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上海《社会》全文转载(1999.8).17.论足球艺术的悲剧精神.独撰.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20).18.足球活动中人与自然的潜在冲突.独撰.咸宁师专学报,1997.(2);体育文化月刊全文转载,1997,(5);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体育》摘目,1997,(7).19.足球是一种生活方式.东方文化,2000年第4期。20.足球非理性三人谈.第三作者.广州:东方文化,2000年第4期.21.足球与宗教:面对瞬间的一刻.独撰.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文化,1998年第2期.22.自然美欣赏的逻辑起点及其历史模式.独撰.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23.球场建筑的艺术审视.第一作者.咸宁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24.简论球场建筑的形式美.独撰.北京:体育科学,1999增刊.25.论足球艺术的审美属性.独撰.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6).《新华文摘》论点摘编,1997,(2).26.论足球文化的扩散方式.论文.第一作者.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6);足球报理论版,1996.11.7.《新华文摘》论点摘编,1997,(2).27.足球现场直播的解说艺术.独撰.广州:南方电视月刊,1998,(10).《湖北电视月刊》全文转载,1998,(11)、(12).《中国世纪发展文论大系》(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8年版)收录.28.关于职业球员对待身体态度的哲学思考.第一作者.青海师专学报,1998,(4).?29.论足球运动的狂放性氛围.独撰.青海师专学报,1995,(3).30.足球同宗教的联系与区别浅论.独撰.咸宁师专学报,1996,(4).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体育》摘目,1997,(2).31.看球与看戏的审美心态剖析.独撰.咸宁师专学报,1994,(3).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美学》摘目,1995,(3).本文原文1994年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京师杯”学术节研究生优秀论文一等奖.32.球星发饰的美学思考.独撰.太原:体育文化月刊,1999,(6).33.球衣号码的三大功能.独撰.太原:体育文化月刊,1999,(5).34.足球是什么.独撰.太原:体育文化月刊,1999,(3).35.足球与战争.独撰.太原:体育文化月刊,1998,(12).36.说说队长.独撰.太原:体育文化月刊,1998,(11).37.足球与海.独撰.太原:体育文化月刊,1997,(7).38.闲话足球报道.独撰.太原:体育文化月刊,1997,(8).39.闲话点球.论文.独撰.太原:体育文化月刊,1998,(10).?40.师专特色学分制探讨.论文.第六作者.湖北高教,1997,(1).此文获湖北省教委、省高等教育学会第四次优秀高教科研论文二等奖.省教委重点教研项目.41.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实行委托实习制.论文.独撰.荆州师专学报,1990,(1).42.分级分类评估在我校的运用与实践.论文.独撰.咸宁师专学报,1991,(4).43.师专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论文.独撰.湖北高教,1997,(4).44.自学是一种生活方式.独撰.湖北招生考试,1998,(9).45.美狄亚与窦娥.独撰.咸宁师专学报,1990,(4).46.论性与文艺的关系.独撰.咸宁师专学报,1994,(4).47.贫困的北京人.报告文学.独撰.北京:窗口,1994,(1);中国信息报(1994.1.19)、北京青年报(1994.4.11)分别转载.48.殉情与崇拜.独撰.体育博览,2003年第1期.49.从巴克利亲吻驴臀说起.独撰.体育博览,2003第2期.50.现场的魔力.独撰.独撰.体育博览,2003第3期.51.职业联盟、球员工会与政治文明.独撰.体育博览,2003第3期.52.球员工会百年回眸.独撰.体育博览,2003第3期.53.“八字”秘诀定国奥.独撰.体育博览,2003第4期.54.体育:仪式化的战争.独撰.体育博览,2003第5期.55.中国人的登高癖.独撰.体育博览,2003第8期.56.公益性赛马可否开禁?体育博览,2003第9期.57.风光抑或可怜的随队翻译.体育博览,2003第9期.58.改造我们的加油方式.体育博览,2003第10期.59.武术能进奥运会吗? 体育博览,2003第11期.60.媒体更应反思.独撰.体育参考,2002年世界杯总结专刊.61.网球“价值观”.体育博览,2003第12期.62.揭开“博彩”的面纱.赛马,试刊号(2004.1).63.只有政治文明才能救中国足球.体育博览,2004第11期.64.体育新闻教育课程:简约而不简单.中华新闻报,2004年10月25日第4版(新闻教育版).体育师友全文转载,2004第12期.65.试论用武术取代课间广播体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二作者.体育师友,2004年第1期.报纸赛事报道“三段论”研究独撰新闻界,2006年第6期体育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创新第一作者新闻界,2007年第1期体育博客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作者新闻界,2007年第4期党报体育新闻报道的现实特征与发展对策研究独撰当代传播,2007年第2期休闲体育文化的传播方式研究第一作者当代传播,2007年第4期新华社体育新闻写作与报道特征研究第二作者新闻知识,2007年第1期体育与媒体的三种关系模式 第一作者新闻知识,2007年第5期(四)报纸专栏文章1998年足球世界杯赛期间,应邀在新华社《世界杯快报》、湖北《咸宁日报》上开辟“德胜侃球”专栏;2002年足球世界杯赛期间,应邀在广州《足球》报、珠海《珠江晚报》上开辟“一方评论”专栏。迄今为止,先后在《中国体育报》、《足球》报、《世界杯快报》、《珠海特区报》、《珠江晚报》、《桂林晚报》、《武汉晚报》、《咸宁日报》等报纸上发表评论文章数十篇。

江百龙出生于中医世家,1962年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本科武术专业。在著名武术家温敬铭教授门下系统地习练过各门派拳术、中国式摔跤、散打、短兵、刺枪术等。 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任教研室副主任,1984年兼院科研处体育科技管理工作。江百龙坚持“科技兴体”、“科技兴教”的方针,大胆改革高等体育院校科技体制,调动教师积极性。1997年-2000年9月,与各级领导和同事共同创建了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任武术系主任,并完善了本专业的各项建设。1988年,随中国体育学院代表团出访美国;1991年赴前苏联任教半年,1992年赴韩国培训亚式武联教练、裁判员。1999年6月,被评为“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同年获“湖北省优秀教师称号”,享受国家政府津贴。2000年9月-2002年9月,担任深圳龙源学校校长。 2003年9月-2005年12月,担任武汉体育学院督导处督导员。2006年6月,中国武术协会批准授予习云泰等165人晋升段位称号。其中九位在武术领域中有突出贡献的武术工作者被授予九段,江百龙就是新晋升的九段中杰出的一位。2012年11月25日,“市长杯”武术太极拳比赛仲裁委员会成员江百龙、陈正雷,以及许坤祥等武术名家名师来到云南西双版纳勐泐文化广场,与当地武术爱好者切磋技艺。陈正雷还现场进行了太极拳展示,引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一贯致力于民间传统武术的挖掘和整理工作的江百龙就着手进行有关武当拳方面的研究。他亲自到国家体委向有关领导说明了课题的意义并获得特批了一个题目。那一段时间,几乎每一个假期江百龙都在武当山度过,他还走遍了北京、上海、南京、开封、成都、青岛等地的图书馆,阅读大量文史资料近万册,碑拓数十处,达数百件,以及将近三十万的原始资料和近十万的论证资料,终于写成了《武当拳之研究》一书。同时他也被称为“武当拳研究第一人”。1988年至今,江百龙先后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及其他体育科技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他主编的《武术理论基础》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徒手技击术》《防身绝招》专著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论著还有《中国武术史》《中医学基础》《中国摔跤》《现代散打》《跆拳道》《泰国拳》《擒拿手》《竞技推手》《空手道》《武术家》《中国短兵》等。其主要科研成果曾获武汉体育学院教学成果奖、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各一项,黄鹤发明奖、武汉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各一项,国家体委体育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二项。 其中,由他著作的《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于1992年8月通过鉴定,获专家好评,国内几家报刊、杂志发表评述文章,给予较高评价;曾参加武术统编教材的撰写工作,该教材获国家教委特等教材奖。 在他担任教学训练工作期间,他又悉心指导年轻教师出版了八本专著,内容涉及现代散打、中国式摔跤、擒拿、泰拳、跆拳道、竞技推手、短兵、两节棍。江老师用科普读物的形式定位和操作这一系列读物,据说目前这几本书的发行很好。此外,在几位研究生和武术爱好者的协助下,江老师从1997年便开始操作有关明清武术典籍的研究工作。为了这一工作,江老师呕心沥血,走遍了全国十几个大城市的图书馆,跑遍了古籍读物资料室。江老师说:“由于目前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古文基础比较差,所以对武术典籍的内涵和外延上都很难把握准确。明清武术典籍可以被认为是中国武术理论的集大成者,也是研究中国武术理论最基础的资料,明清武术是中国武术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阶段。”正是出于对明清武术典籍阅读工作的重视,所以江百龙才下定决心一定要著作一部《明清武术拳学理论通》,系统、全面地阐述明清武术典籍的来龙去脉、作者简介、成书情况、撰写体例、学术价值以及阅读应注意的问题等等,并将许多重要的武术典籍翻译成白话。这给中国武术的研究者对明清武术典籍的阅读提供重要的帮助和指导。退休过后的江百龙对待问题的看法和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他自己认为是处于一种“平民心态”:“自得其乐,用平常心对待一切。返璞归真,用中庸心态处理问题。名和利对我来说已经完全不重要了,我只希望自己能够保持快乐的状态,身体健康,生活自在。”所以他几乎每周都会开车到乡村去兜兜风,到农家去住住,与淳朴的老乡聊聊天,或者去钓钓鱼什么的。江老师说他现在很喜欢这种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

武汉大学学报主编是谁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是由中国国家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负责出版的人文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由1930年创刊的《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发展而来,已有近80年的发展历史。今天的《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为双月刊,逢单月6日出版,128页,大16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解放后,著名历史学家唐长孺教授、吴于廑教授,著名哲学家、前武汉大学校长陶德麟教授先后任《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主编。现任主编是著名经济学家顾海良教授,常务副主编是政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叶娟丽教授。本刊宗旨在于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学术事业,开展学术争鸣,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本刊结合武汉大学的文科科研优势,主要开设有哲学、中外语言文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等固定栏目,刊发的文章强调学术创见和理论深度,要求关涉学科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关注国家、教育部重大或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力求代表本学科的最高学术水平。

恭喜你,你已经中奖,采纳过后系统会发送给您网址和验证码,您将会领取到10Q币的奖励(一定要采纳之后才有哦,亲,,,)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英文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1996年创刊,现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ISSN 1007-1202,CN 42-1405/N。主要刊登基础数学、计算机科学、凝聚态物理学、电波传播与空间物理学、电化学、高分子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遗传学、植物发育生物学、病毒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前瞻性研究论文,兼收国内外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方面的优秀论文。本刊目前是CA,SA,AJ,JQUICK,CSA (ITE/TD/Corr/EC/CIS),MR,ZM,BA,JICST 以及ZR的收录源刊。主编: 舒红兵常务副主编:谭辉副主编:胡敏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is a comprehensive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sponsored by Wuhan University and supervised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 It is published bimonthly and distributed at home and abroad since its starting publication in 1996 (National Serial Number: CN 42-1405/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 ISSN 1007-1202) The featured topics include mathematics,computer science,condensed matter physics,electric wave propagation,space physics,electrochemistry,polymer chemistry,analytic chemistry,organic chemistry,genetics,developmental biology,virology,environmental science,and interdisciplinary The journal is indexed by CA,SA,AJ,JQUICK,CSA (ITE/TD/Corr/EC/CIS),MR,ZM,BA,JICST,and ZRChief Editor: SHU HongbingDeputy Chief Editor: TAN HuiVice Chief Editor: HU Min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呀

  • 索引序列
  • 武汉大学学报主编是谁呀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主编是谁呀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主编是谁呀
  • 武汉大学学报主编是谁
  •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