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江汉考古编辑部

江汉考古编辑部

发布时间:

江汉考古编辑部

国内最主要的三大刊物:《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 第一任主编、副主编为夏鼐、 陈梦家。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简报,考古研究的一般性论述,考古工作简讯,考古技术工作,书刊译介,学术动态等。创刊于1955年,原名《考古通讯》。1955~1957年为双月刊,1958年为月刊。1959年改名《考古》,出至1966年第 5期停刊(其中1960年出10期)。自1972年复刊至1982年为双月刊,1983年改为月刊。《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局主办的学术性、资料性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原名《文物参考资料》。创刊于1950年初,本是文物局资料室编辑的内部通讯性刊物,内容包括文物保护、博物馆和图书馆 3个方面。1951年,编者改为文物参考资料编辑委员会,并公开发行,但有关考古的内容仍然较少。从1956年开始,内容不再包括图书馆方面。1959年改名《文物》,有关考古的文章进一步增多。1966年6月停刊,至1972年复刊,内容改为专一于古代文物,不再刊载革命文物方面的文章。该刊与《考古》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在于除刊登考古发现与研究外,还注重碑帖、书画、版刻和各种传世文物。《考古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季刊。出版地点北京。夏鼐主编。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报告,考古研究的专题论文,以及与考古学关系密切的其他重要论著。它的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36年出版的《田野考古报告》第 1册。该刊1947~1949年改名《中国考古学报》,出版了第2~4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考古研究所编辑,于1952年出版了第5册。1953年改称《考古学报》,为半年刊,至1955年出版了第6~10册。1956~1960年改为季刊,1962~1965年复为半年刊。1960年下半年、1961年和1966~1971年停刊。1972年复刊至1977年为半年刊(其中1972年仅出1期),1978年起重新改为季刊。其他:刊名 创刊日期 出版频率 主办单位 附注考古与文物 1980年1月 双月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华夏考古 1987年7月 季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脊椎动物学报 1957年 1967-1972 年停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于1957年创刊英文版季刊,刊名为Vertebrata PalAsiatic, 1959年创刊中文版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1年两刊合并,刊名沿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6年停刊,1973年复刊(1966和1973年均只出版了两期),1984年起刊名改为《古脊椎动物学报》江汉考古 1980年4月 季刊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考古学会 农业考古 1981年 季刊 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 史前研究 1986年4月20日 季刊,停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 人类学学报 1982年8月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化石 1972年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1953年 年刊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编辑委员会 辽海文物学刊 1986年5月 半年刊 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辽宁省博物馆 江西文物 1989年8月 季刊 江西省文化厅 由《江西历史文物》与《江西革命文物》合并而成。1992年起改名《南方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79年 半年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北方文物 1985年2月 季刊 黑龙江文物管理局 原名为《黑龙江文物丛刊》 黑龙江文物丛刊 1981年10月 1984年11月停刊 黑龙江省文物出版编辑室 改名为《北方文物》 四川文物 1984年1月 双月刊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文物世界 1999年11月 季刊 山西省文物局 原名为《文物季刊》 文物季刊 1989年5月 季刊 山西省文化厅文物局 1999年11月改名为《文物世界》 中原文物 1981年3月 双月刊 河南博物院 原名为《河南文博通讯》 广东文物 1996年8月 半年刊 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58年 双月刊 故宫博物院 博物馆研究 1982年12月 季刊 吉林省博物馆学会,吉林省考古学会 东南文化 1985年10月 月刊 江苏省考古学会 原名为《文博通讯》 文博通讯 1975年5月 1984年停刊 南京博物院 1985年10月改名为《东南文化》 文博 1984年7月 双月刊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89年6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 鉴赏家 1995年5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鉴赏家》编辑部 收藏 1993年1月 月刊 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疆文物 1985年 季刊 《新疆文物》编辑部 福建文博 1979年8月 半年刊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省文博编辑组 故宫文物月刊 1983年4月 月刊 国立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史文物 2002年2月 双月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原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探索发现

我有一样东西,不知真假

最愿意看徐鸿老师鉴宝,能把正常人忽悠残了,然后好像真懂似的!哈哈

江汉考古编辑部邮箱

63岁。王育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教授) 编辑王育成,生于北京,籍贯山东淄博,197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毕业,现为博宝艺术网铜器鉴定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文化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名王育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地北1 个人简介先后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历任助教、讲师、馆员、副研究馆员。1992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2000年任研究员;2002年任日本早稻田大学道教研究所客员研究员。家庭生活编辑2016年1月16日,中国社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育成和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在京举行了婚礼。[1] 代表作品编辑王育成主要研究方向为道教文化史及军事文化史,代表性著作、论文有:《道教法印令牌探奥》(精装大16开带书套本,2000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明代彩绘全真宗祖图研究》(精装大16开带书套豪华本,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火器史话》(2000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从两周金文探讨妇名称国规律》(江汉考古、1982年1期)《中国父系氏族时代战争问题探索》(中国史研究、1986年3期)《东汉道符释例》(考古学报、1991年1期)《中国古炮考索》(中国史研究、1993年4期)《明武当金龙玉简与道教投龙》(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3期)《文物所见中国古代道符述论》(道家文化研究、1996年第9辑)《略论考古发现的早期道符》(考古、1998年1期)《唐代道教镜实物研究》(唐研究、2000年第6卷)《道教文物艺术与考古发现》(法国汉学、2002年第7辑)《考古所见道教简牍考述》(考古学报、2003年4期),等等百余篇

有一枚光绪元宝福建官局造银元七分二里和一枚光绪元宝户部当制钱二十文想看看是不是真的值多少钱

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6卷),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张勋燎、白彬编:《川大史学·冯汉骥卷》(中文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张勋燎、白彬编:《川大史学·冯汉骥卷》(英文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即出。 白彬:《四川明万历年间禁止早婚碑初探》,《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4期,81-84页。白彬:《试从考古发现铭刻材料看唐初的二名不偏讳问题》,《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三十五周年纪年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320-329页。白彬:《四川地区与盐业有关的道教遗迹研究》,《宗教学研究》1998年2期,63-69页。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云阳明月坝遗址试掘简报》(执笔:白彬),《四川考古报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91-111页。白彬:《重庆云阳明月坝遗址出土卜甲的初步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4期,106-110页。黄伟、李永宪、白彬:《三峡库区李家坝遗址发掘获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1999年2月21日第1版。白彬:《南方地区吴晋墓葬出土木刺研究》,《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年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年,401-410页。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等:《云阳李家坝遗址发掘报告》(执笔:黄伟、白彬、杨勇),《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年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299-347页、348-388页。黄伟、白彬:《李家坝巴人寻踪》,经典杂志编著:《三峡记》,台北:经典杂志,2003年,194-199页。黄伟、白彬:《廪君部落——云阳县李家坝遗址》,《文物天地》2003年6期,52-54页。黄伟、白彬:《寻找巴人的足迹——云阳县李家坝遗址的发掘与初步研究》,徐光冀主编:《永不逝落的文明》,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70-76页。张勋燎、白彬:《成都宋墓出土真文石刻与“太上真元大道”》,《考古》2004年9期,65-72页。黄伟、白彬:《三峡库区李家坝遗址发掘结束》,国家文物局主编:《2003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69-74页。张勋燎、白彬:《前凉建兴二十八年“松人”木牍解复鬼文研究》,《台湾宗教研究》第3卷第2期(2005年),101-123页。姚智辉、孙淑云、邹后曦、方刚、黄伟、白彬、张建华:《峡江地区部分青铜器的成分与金相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4卷 第2期(2005年),106-118页。白彬:《湖北武昌任家湾东吴初年“道士”郑丑墓再研究》,《江汉考古》2006年4期,58-66页。白彬:《雷神俑考》,《四川文物》2006年6期,66-75页。张勋燎、白彬:《1980年代以来的道教考古研究》,《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31期(2006年),45-50页。白彬:《江西南昌东晋永和八年雷陔墓道教因素试析》,《南方文物》2007年第1期,78-83页。白彬、代丽鹃:《试从考古材料看〈女青鬼律〉的成书年代和流行地域》,《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1期,6-17页;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宗教》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白彬、于孟洲:《河南卫辉大司马墓地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中国文物报》2007年3月2日第2版。李英宏、郎俊彦、白彬:《四川广元、绵阳出土汉代画像砖掌印纹的痕检学分析》,《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3期,64-75页。白彬:《四川五代两宋墓葬中的猪首人身俑》,《四川文物》2007年3期,56-60页。白彬:《近年来魏晋南北朝墓葬佛道遗存的发现与研究》,《艺术史研究》第九辑(2007年),471-512页。Bai Bin, Religious Beliefs as seen in the Grave Materials of the Six D John Lagerwey , Rituals, Pantheons, Techniques: A History of Chinese Religion before the Tang, Leiden: Brill Press,

江汉考古编辑部招聘

国内最主要的三大刊物:《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 第一任主编、副主编为夏鼐、 陈梦家。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简报,考古研究的一般性论述,考古工作简讯,考古技术工作,书刊译介,学术动态等。创刊于1955年,原名《考古通讯》。1955~1957年为双月刊,1958年为月刊。1959年改名《考古》,出至1966年第 5期停刊(其中1960年出10期)。自1972年复刊至1982年为双月刊,1983年改为月刊。《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局主办的学术性、资料性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原名《文物参考资料》。创刊于1950年初,本是文物局资料室编辑的内部通讯性刊物,内容包括文物保护、博物馆和图书馆 3个方面。1951年,编者改为文物参考资料编辑委员会,并公开发行,但有关考古的内容仍然较少。从1956年开始,内容不再包括图书馆方面。1959年改名《文物》,有关考古的文章进一步增多。1966年6月停刊,至1972年复刊,内容改为专一于古代文物,不再刊载革命文物方面的文章。该刊与《考古》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在于除刊登考古发现与研究外,还注重碑帖、书画、版刻和各种传世文物。《考古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季刊。出版地点北京。夏鼐主编。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报告,考古研究的专题论文,以及与考古学关系密切的其他重要论著。它的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36年出版的《田野考古报告》第 1册。该刊1947~1949年改名《中国考古学报》,出版了第2~4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考古研究所编辑,于1952年出版了第5册。1953年改称《考古学报》,为半年刊,至1955年出版了第6~10册。1956~1960年改为季刊,1962~1965年复为半年刊。1960年下半年、1961年和1966~1971年停刊。1972年复刊至1977年为半年刊(其中1972年仅出1期),1978年起重新改为季刊。其他:刊名 创刊日期 出版频率 主办单位 附注考古与文物 1980年1月 双月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华夏考古 1987年7月 季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脊椎动物学报 1957年 1967-1972 年停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于1957年创刊英文版季刊,刊名为Vertebrata PalAsiatic, 1959年创刊中文版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1年两刊合并,刊名沿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6年停刊,1973年复刊(1966和1973年均只出版了两期),1984年起刊名改为《古脊椎动物学报》江汉考古 1980年4月 季刊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考古学会 农业考古 1981年 季刊 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 史前研究 1986年4月20日 季刊,停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 人类学学报 1982年8月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化石 1972年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1953年 年刊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编辑委员会 辽海文物学刊 1986年5月 半年刊 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辽宁省博物馆 江西文物 1989年8月 季刊 江西省文化厅 由《江西历史文物》与《江西革命文物》合并而成。1992年起改名《南方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79年 半年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北方文物 1985年2月 季刊 黑龙江文物管理局 原名为《黑龙江文物丛刊》 黑龙江文物丛刊 1981年10月 1984年11月停刊 黑龙江省文物出版编辑室 改名为《北方文物》 四川文物 1984年1月 双月刊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文物世界 1999年11月 季刊 山西省文物局 原名为《文物季刊》 文物季刊 1989年5月 季刊 山西省文化厅文物局 1999年11月改名为《文物世界》 中原文物 1981年3月 双月刊 河南博物院 原名为《河南文博通讯》 广东文物 1996年8月 半年刊 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58年 双月刊 故宫博物院 博物馆研究 1982年12月 季刊 吉林省博物馆学会,吉林省考古学会 东南文化 1985年10月 月刊 江苏省考古学会 原名为《文博通讯》 文博通讯 1975年5月 1984年停刊 南京博物院 1985年10月改名为《东南文化》 文博 1984年7月 双月刊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89年6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 鉴赏家 1995年5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鉴赏家》编辑部 收藏 1993年1月 月刊 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疆文物 1985年 季刊 《新疆文物》编辑部 福建文博 1979年8月 半年刊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省文博编辑组 故宫文物月刊 1983年4月 月刊 国立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史文物 2002年2月 双月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原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探索发现

《考古》《寻根》(这个主要针对民俗文化现象)

我认为确实是很强大的,因为他们都是经过很多研究的。

江汉考古编辑部地址

江汉考古为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本刊立足长江、汉水流域,在长江中游史学研究、楚文化及简牍研究方面独具特色,在海内外拥有了相对固定的作者与读者群。

刘表墓位于湖北省襄阳市东,最早记载其准确方位见《水经注》:“城东门外二百步刘表墓,太康中为人所发。见表夫妻,其尸俨然,颜色不异,犹如平生。墓中香气远闻三四里中,经月不歇。今坟冢及祠堂犹高显整顿。”因襄阳城自汉代建县筑城以来,经历城址东移北挪、位置由低到高、规模由小到大、结构由土城到砖城的变迁过程,所以历代文人墨士描写的刘表墓其实都是一墓。1993年5月至1994年4月,考古人员在襄阳城东街新华书店建综合楼时发掘一座大型残砖墓,经研究确认为东汉末年荆州刺史刘表墓。这一考古成果发表在1995年《江汉考古》第3期。1996年1月27日中新社向海内外发通稿,报道了“刘表墓在襄阳发现并获确认”的消息。史籍对刘表墓祠的记载也有分歧。《艺文类聚》卷40引《从征记》说“刘表冢在高平郡”。乾隆《襄阳府志》说刘表墓在“县东北十里,地名红土脑。”民国重印同治《襄阳县志》在注引《水经注》后加按语云:“滚河北距城四十里,土名四碑堰。有古冢二,高一丈六七尺,大可亩余。旧址二十余亩,后经居民垦种,仅存六亩。相传为刘表墓。闻明季有发冢者,天大雷电乃止。”此墓尚存,1981年被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两志所载,事件可能不虚,但两墓当为他属。

国内最主要的三大刊物:《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 第一任主编、副主编为夏鼐、 陈梦家。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简报,考古研究的一般性论述,考古工作简讯,考古技术工作,书刊译介,学术动态等。创刊于1955年,原名《考古通讯》。1955~1957年为双月刊,1958年为月刊。1959年改名《考古》,出至1966年第 5期停刊(其中1960年出10期)。自1972年复刊至1982年为双月刊,1983年改为月刊。《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局主办的学术性、资料性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原名《文物参考资料》。创刊于1950年初,本是文物局资料室编辑的内部通讯性刊物,内容包括文物保护、博物馆和图书馆 3个方面。1951年,编者改为文物参考资料编辑委员会,并公开发行,但有关考古的内容仍然较少。从1956年开始,内容不再包括图书馆方面。1959年改名《文物》,有关考古的文章进一步增多。1966年6月停刊,至1972年复刊,内容改为专一于古代文物,不再刊载革命文物方面的文章。该刊与《考古》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在于除刊登考古发现与研究外,还注重碑帖、书画、版刻和各种传世文物。《考古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季刊。出版地点北京。夏鼐主编。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报告,考古研究的专题论文,以及与考古学关系密切的其他重要论著。它的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36年出版的《田野考古报告》第 1册。该刊1947~1949年改名《中国考古学报》,出版了第2~4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考古研究所编辑,于1952年出版了第5册。1953年改称《考古学报》,为半年刊,至1955年出版了第6~10册。1956~1960年改为季刊,1962~1965年复为半年刊。1960年下半年、1961年和1966~1971年停刊。1972年复刊至1977年为半年刊(其中1972年仅出1期),1978年起重新改为季刊。其他:刊名 创刊日期 出版频率 主办单位 附注考古与文物 1980年1月 双月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华夏考古 1987年7月 季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脊椎动物学报 1957年 1967-1972 年停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于1957年创刊英文版季刊,刊名为Vertebrata PalAsiatic, 1959年创刊中文版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1年两刊合并,刊名沿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6年停刊,1973年复刊(1966和1973年均只出版了两期),1984年起刊名改为《古脊椎动物学报》江汉考古 1980年4月 季刊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考古学会 农业考古 1981年 季刊 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 史前研究 1986年4月20日 季刊,停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 人类学学报 1982年8月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化石 1972年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1953年 年刊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编辑委员会 辽海文物学刊 1986年5月 半年刊 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辽宁省博物馆 江西文物 1989年8月 季刊 江西省文化厅 由《江西历史文物》与《江西革命文物》合并而成。1992年起改名《南方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79年 半年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北方文物 1985年2月 季刊 黑龙江文物管理局 原名为《黑龙江文物丛刊》 黑龙江文物丛刊 1981年10月 1984年11月停刊 黑龙江省文物出版编辑室 改名为《北方文物》 四川文物 1984年1月 双月刊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文物世界 1999年11月 季刊 山西省文物局 原名为《文物季刊》 文物季刊 1989年5月 季刊 山西省文化厅文物局 1999年11月改名为《文物世界》 中原文物 1981年3月 双月刊 河南博物院 原名为《河南文博通讯》 广东文物 1996年8月 半年刊 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58年 双月刊 故宫博物院 博物馆研究 1982年12月 季刊 吉林省博物馆学会,吉林省考古学会 东南文化 1985年10月 月刊 江苏省考古学会 原名为《文博通讯》 文博通讯 1975年5月 1984年停刊 南京博物院 1985年10月改名为《东南文化》 文博 1984年7月 双月刊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89年6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 鉴赏家 1995年5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鉴赏家》编辑部 收藏 1993年1月 月刊 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疆文物 1985年 季刊 《新疆文物》编辑部 福建文博 1979年8月 半年刊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省文博编辑组 故宫文物月刊 1983年4月 月刊 国立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史文物 2002年2月 双月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原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中央十套可以看看

江汉考古编辑部在哪

1950年生于北京,籍贯山东淄博

楼上那位说的正我想说

黄义军,女,汉族,湖北天门人。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及地理学博士学位。曾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江汉考古》编辑部主任。现任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索引序列
  • 江汉考古编辑部
  • 江汉考古编辑部邮箱
  • 江汉考古编辑部招聘
  • 江汉考古编辑部地址
  • 江汉考古编辑部在哪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