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饮食文化的文献综述

饮食文化的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

饮食文化的文献综述

一,饮食观念不同,比如西方人侧重营养,中国人注重美味。二,饮食方式不同,比如西方人侧重交谊,中国人注重气氛和愉悦。三,饮食习惯不同,比如西方人习惯用刀叉,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四,饮食环境不同,比如西方人注重精致,中国人注重排场五,饮食口味不同,比如西方人吃甜食,中国人大多以咸为主。以上只是概略性的说明,你可以展开论述。可参照:略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1] 孙璐 浅析日本饮食文化[J] 西安社会科学, 2010, (04) [2] 徐静波 试论日本饮食文化的诸特征[J] 日本学刊, 2008, (05) [3] 徐静波 论日本肉食禁止和开禁的思想因素[J] 日本研究, 2010, (01) [4] 贺亚芹,隋国荣 日本饮食文化琐谈[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02) [5] 张婕 浅谈饮食与健康[J] 技术与市场, 2009, (07) [6] 方海燕 从饮食看日本文化的特征——以中日饮食文化的关系为中心[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 [7]日本的饮食文化[J] 健身科学, 2004, (12) [8] 尹文华 浅谈中日两国饮食文化[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4) [9] 时志中 浅析“鱼文化”现象[J] 中国钓鱼, 1995, (11) [10] 仓石厚子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兼论消费与经济观念[J] 现代日本经济, 1997, (06) 通过你们学校局域网,在图书馆上中国知网来下载,一般可找到1994年及以后的资料,很简单的。试试吧,去年我的学生交了一篇文章,估计糅合了好几篇文献, 可惜是纸质的, 没发与你分享。自己试试吧,遇到类似的问题就知道怎么办了。

饮食文化文献综述

中国知网有很多呀 [1]李鑫 “感性”与“理性”——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5) [2]谢有斌 清代中西饮食文化比较论[J]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3]欧阳艳 浅析中西饮食文化[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7) [4]杨乃济 中西饮食文化中的哲学差异——中西饮食文化漫谈之三[J] 中国国情国力,1993,(4) [5]汪清囡 农业结构不同导致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 南方农机,2006,(6) [6]张旗,谢有斌 清代中晚期中西饮食文化交流[J]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3,(4) [7]马守艳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中西菜肴翻译方法[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8]党冰花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刍议[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9]卞浩宇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饮食文化比较研究[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 [10]张洪萍 试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6) [11]蔡华 试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2]鲁莉,曹诗图 中西饮食文化比较及文化地理分析[J]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13]苏琛琛,雷雨,陈海洪,何纯点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探讨[J] 农家之友(理论版),2008,(9) [14]卞浩宇,高永晨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15]李青,李伯伟 中西饮食文化消费心理比较[J] 商场现代化,2007,(9) [16]单士坤,王敏 民族文化心理与中西饮食文化之对比[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17]唐友波 从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看文化旅游的基点[J] 东南文化,1991,(6) [18]罗露莎 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 双语学习,2007,(5) [19]徐旺生 中西饮食文化内涵的异同[J] 农业考古,1995,(3) [20]丘勇强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下的中国菜肴英译[J]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关于饮食文化的文献综述

饮食文化论文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国若烹小鲜”之说。  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  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  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  悦目;这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坠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数;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  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饮食中的精致、悦目、坠情、礼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而中华饮食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用嘴“吃”出来了一种文化,一种浓厚的中华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已经得以前仆后继的不断弘扬,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己和身边,影响到了全世界的饮食行业。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中国饮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中医中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视)。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人是“三才”之一,饮食是人类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其实人能感觉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种也不算少),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这使人感到荒诞。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时要严格遵循阴阳五行之说。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什么叫“中”?不能简单地用“中间”来概括它。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有点像河南话中的那个“中”。“和”也是烹饪概念。《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 如上所述,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尽管有些特性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理解、或者说不太科学(近百年来,“科学”二字在中国几乎成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领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却不能受到质疑),但饮食生活难道仅仅是“科学”二字所能说尽的吗?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下“文化”,那么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目前,饮食文化还是个模糊概念。有的研究者笼统地说,它包括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这三方面的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饮食文化学孕育出六门科学,即烹调学、食品制造学、食疗学、饮食民俗学、饮食文艺学、食品制造学;有的研究者还主张加上饮食美学、饮食商业学、饮食用具学等等。本人才疏学浅,对于这么多学科未能涉猎。我所理解的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所以我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中虽然也讨论食物、肴馔、食品加工、烹饪、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围绕着它们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等方面加以介绍和评介,至于与人关系不大的纯工艺过程、除了必要的知识介绍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以及中国饮食文化在这两方面的刻意追求。

中国饮食文化是有着长远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饮食文化论文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国若烹小鲜”之说。 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 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 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 悦目;这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坠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数;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 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饮食中的精致、悦目、坠情、礼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而中华饮食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用嘴“吃”出来了一种文化,一种浓厚的中华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已经得以前仆后继的不断弘扬,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己和身边,影响到了全世界的饮食行业。

关于饮食的文献综述

饮食健康论文

元朝忽思慧的《饮膳正要》《礼记》《本草纲目》

中国知网有很多呀 [1]李鑫 “感性”与“理性”——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5) [2]谢有斌 清代中西饮食文化比较论[J]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3]欧阳艳 浅析中西饮食文化[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7) [4]杨乃济 中西饮食文化中的哲学差异——中西饮食文化漫谈之三[J] 中国国情国力,1993,(4) [5]汪清囡 农业结构不同导致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 南方农机,2006,(6) [6]张旗,谢有斌 清代中晚期中西饮食文化交流[J]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3,(4) [7]马守艳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中西菜肴翻译方法[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8]党冰花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刍议[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9]卞浩宇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饮食文化比较研究[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 [10]张洪萍 试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6) [11]蔡华 试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2]鲁莉,曹诗图 中西饮食文化比较及文化地理分析[J]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13]苏琛琛,雷雨,陈海洪,何纯点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探讨[J] 农家之友(理论版),2008,(9) [14]卞浩宇,高永晨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15]李青,李伯伟 中西饮食文化消费心理比较[J] 商场现代化,2007,(9) [16]单士坤,王敏 民族文化心理与中西饮食文化之对比[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17]唐友波 从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看文化旅游的基点[J] 东南文化,1991,(6) [18]罗露莎 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 双语学习,2007,(5) [19]徐旺生 中西饮食文化内涵的异同[J] 农业考古,1995,(3) [20]丘勇强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下的中国菜肴英译[J]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大学生的餐饮消费场所调查报告-(1)家庭条件决定消费场所的选择:(2)同辈群体的消费场所也影响着其消费场所的选择;(3)就餐环境和民族文化的不同决定着大学生消费场所的选择的研究结果。【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场所 家庭环境 同辈群体一、正文(一) 研究的意义从大学生在学校的餐饮消费选择的不同场所从中可以了解到一个学生的就餐习好和家庭背景、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不同地区的特有的生活和文化背景给大学生所选择消费场所的决定。也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以及个人价值观的折射。同时也看出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的消费场所选择的影响性。(二) 文献综述看到以前的学长和学姐做过类似的大学生消费的调查,因此笔者的调查研究有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从而为本次的调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为这次的调查提供了便捷的路径。(三)首先;本作者的课题属于解释性研究,为本次的调查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容易调查和研究。这样不呆板,反而易于被接受。其次;和作者一起工作的人力资源比较丰富,分工比较明确,而且在组员之中有人做过类似的调查报告,认识各个系的朋友比较多,方便了调查,也便于进入大学生朋友的群体。(当然调查组员都是大学生)再次;它的调查费用不是很高。二、研究方法(一)调查方法1、具体方法:问卷法2、在2008年的12月份和本组组员设计好问卷的方案,然后确定好问卷的内容。月底的时候在学校餐厅、学校服务长廊、校外餐馆发放问卷。2009年一月初之中旬分析问卷并得出结论。(二)、样本1、调查总体: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生2、抽样方案:在学校餐厅、学校服务长廊、校外参观供给40名同学发放了问卷并且回收问卷(20名男同学、20名女同学)。3、样本分布(略)三、结果与分析(一) 对于大学生在不同的场所就餐的具体原因如下:(1) 在学校食堂:大学生选择在食堂就餐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条件的约束是占主要的。很多同学都来自于农村,较少来自城镇。对于相对贫困的农民求学的学子来说在学校是食堂就餐时他们的首先目标。月生活费用一般都是来自家长的供给。每月的基本生活标准是350—400元之间,有的还低于300元。对于长沙这样的高消费的城市来说,在食堂就餐可以给家里减轻一定的压力。当然一部分来自农村同学的月生活费有的时候还靠做兼职来赚取。对于就餐环境来说,很多的同学并不是很在意的。50%的同学认为学校食堂的就餐环境是自己可以接受的,饭菜的口味是比较适合自己的口味的,吃起来也是比较放心的。在食堂就餐相比起其它地方来说是比较方便的、价格也比较合理,自己比较容易接受,服务态度还是不错的。饭菜的种类相对来说是比较满意的。这类同学一般和朋友很少去外面吃饭。(除了特殊节日外。)对于学校的就餐卫生和环境条件相对来说是比较满意的。(2) 有25%的同学喜欢和自己比较要好的朋友选择在一起就餐。认为这样可以联络相互的感情,喜欢凑热闹。在学校食堂、服务长廊、在校外的餐馆就餐都无所谓。他们觉得和自己的朋友在一起吃饭图的就是快乐。在哪里吃饭一般都是随着朋友决定的。在学校吃饭价格相对于校外和服务长廊来说是比较划算的,但是和朋友在一起吃饭更划算。对于和朋友在一起吃饭的环境、饭菜的质量和口味更满足于长廊和校外餐馆,认为长廊和校外餐馆的卫生和饭菜的数量和质量比在食堂里的数量和质量相对于来说更好一些,而且外面用的时间比较短,不用自己在食堂里排队耗费时间。生活费用一般在500元—800元之间。有时候也会和朋友在校外的小吃摊吃一些自己喜欢的小吃,对于小吃摊的卫生状况一般是持比较不在乎的态度,认为持一二次也无所谓,并不对自己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持不同的食物也会对身体健康有一些帮助,以至于不是在相同的地点就餐而感觉到厌烦和失去食欲。(3) 10%的同学喜欢到自己家乡口味的校外餐馆里就餐。如不同地域或相同地域不同地区的同学都是喜欢在自己家乡人开的饭馆里吃饭。认为自己家乡饭菜的口味更适合自己。这些同学一般吃饭并不受同辈群体的影响。对于食堂走动的情况也不是很多。他们更认为食堂的饭菜自己根本就无法适应。口味不适合、卫生状况比较担心、菜的种类比较少、没有什么新鲜的花样。食堂的人比较多,排队花费的时间比较长,环境噪音比较大。喜欢舒适安静的就餐环境和享受较好的服务态度。对于他们来说干净舒适的环境和地道的家乡口味是首要的选择。生活费用一般在800元—1200元之间。(来源于家庭)这类同学喜欢在自己家乡老板餐馆里就餐,认为老板自己的老乡就餐时饭菜的质量和数量都是比较放心的,环境卫生相对于学校食堂和服务长廊来说是自己比较满意的;其次,觉得自己的老乡对自己会比较照顾。(4) 对于5%的少数民族来说,他们比较重视自己的宗教信仰。在学校的食堂和服务长廊就餐是不可取的。因为他们在饮食方面有非常高的忌口。有的东西是不能够吃的,甚至更本就不能吃。比如说回族禁吃猪肉,因此,他们根本不会到食堂或者学校服务长廊里吃饭,而且他们对动物的宰杀都是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的,并不是一般的人都可以任意宰杀的。满族同学禁吃狗肉的。所以这样一部分同学在外界面吃他们本民族的东西,为了自己本民族的宗教信仰他们宁愿多花钱也不会在学校里就餐的。对于学校的就餐环境来说他们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不够关心和关注的。在外就餐的环境他们一般都会选择比较干净和宽敞明亮的、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餐馆里就餐,他们的就餐环境也不受到任何节假日的影响而改变。在本民族的餐馆里就餐更看中的是服务态度和饭菜的质量而不是价格问题。这类同学的消费水平一般也在800元---1200元之间。(生活费来源于兼职和父母)校外和服务长廊就餐的环境对他们来说是很不卫生和讲究的,甚至认为是比较脏的,从心理上就比较排斥在校就餐。而校外属于自己民族餐馆里就餐的硬件和软件措施相对来说是比较满意的,他们更乐意在自己民族文化氛围的包围下去进行就餐(5) 还有15%的同学在不同的就餐场所就餐。他们选择的地点一般都是比较宽敞明亮的、环境氛围比较优雅的场所进行消费的。他们更讲究的是环境本身所带给自己的舒服感和对有质量的生活得追求。就餐环境的选择是随着他们的兴趣和所追求的饭菜的口味不同而定的。这类同学的家庭条件一般是比较好的、生活比较富裕的。对于这些同学来说,学校食堂、服务长廊、一般是很少见到的。他们的月生活水平一般都是在1200元以上,均来自父母。餐馆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是自己比较满足的,心理上认为自己更乐意在比较有格调的环境下进行就餐。学校食堂和学校服务长廊的环境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其的差,环境比较吵闹、排队时间比较长、就餐需要安心、安静的环境。不同的消费场所的选择首先是由自己的家庭环境所决定的占主要原因,家庭条件的好坏是决定他们所选不同消费场所的首要原因;为家庭减轻负担也是他们首先考虑的;其次,同辈群体的影响也是大学生选择不同的消费场所的主导地位之一;再次;民族文化、地域和地区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就餐场所的第三因素。小结、因家庭的生活环境不同二选择不同的就餐环境、因不同的民族和地域而选择不同的就餐的消费场所、因不同的口味和本身所追求的生活品味不同而决定大学生朋友的就餐消费倾向。因自己的生活喜欢和个人嗜好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就餐环境。

饮食健康文献综述

一,饮食观念不同,比如西方人侧重营养,中国人注重美味。二,饮食方式不同,比如西方人侧重交谊,中国人注重气氛和愉悦。三,饮食习惯不同,比如西方人习惯用刀叉,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四,饮食环境不同,比如西方人注重精致,中国人注重排场五,饮食口味不同,比如西方人吃甜食,中国人大多以咸为主。以上只是概略性的说明,你可以展开论述。可参照:略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大学生的餐饮消费场所调查报告-(1)家庭条件决定消费场所的选择:(2)同辈群体的消费场所也影响着其消费场所的选择;(3)就餐环境和民族文化的不同决定着大学生消费场所的选择的研究结果。【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场所 家庭环境 同辈群体一、正文(一) 研究的意义从大学生在学校的餐饮消费选择的不同场所从中可以了解到一个学生的就餐习好和家庭背景、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不同地区的特有的生活和文化背景给大学生所选择消费场所的决定。也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以及个人价值观的折射。同时也看出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的消费场所选择的影响性。(二) 文献综述看到以前的学长和学姐做过类似的大学生消费的调查,因此笔者的调查研究有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从而为本次的调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为这次的调查提供了便捷的路径。(三)首先;本作者的课题属于解释性研究,为本次的调查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容易调查和研究。这样不呆板,反而易于被接受。其次;和作者一起工作的人力资源比较丰富,分工比较明确,而且在组员之中有人做过类似的调查报告,认识各个系的朋友比较多,方便了调查,也便于进入大学生朋友的群体。(当然调查组员都是大学生)再次;它的调查费用不是很高。二、研究方法(一)调查方法1、具体方法:问卷法2、在2008年的12月份和本组组员设计好问卷的方案,然后确定好问卷的内容。月底的时候在学校餐厅、学校服务长廊、校外餐馆发放问卷。2009年一月初之中旬分析问卷并得出结论。(二)、样本1、调查总体: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生2、抽样方案:在学校餐厅、学校服务长廊、校外参观供给40名同学发放了问卷并且回收问卷(20名男同学、20名女同学)。3、样本分布(略)三、结果与分析(一) 对于大学生在不同的场所就餐的具体原因如下:(1) 在学校食堂:大学生选择在食堂就餐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条件的约束是占主要的。很多同学都来自于农村,较少来自城镇。对于相对贫困的农民求学的学子来说在学校是食堂就餐时他们的首先目标。月生活费用一般都是来自家长的供给。每月的基本生活标准是350—400元之间,有的还低于300元。对于长沙这样的高消费的城市来说,在食堂就餐可以给家里减轻一定的压力。当然一部分来自农村同学的月生活费有的时候还靠做兼职来赚取。对于就餐环境来说,很多的同学并不是很在意的。50%的同学认为学校食堂的就餐环境是自己可以接受的,饭菜的口味是比较适合自己的口味的,吃起来也是比较放心的。在食堂就餐相比起其它地方来说是比较方便的、价格也比较合理,自己比较容易接受,服务态度还是不错的。饭菜的种类相对来说是比较满意的。这类同学一般和朋友很少去外面吃饭。(除了特殊节日外。)对于学校的就餐卫生和环境条件相对来说是比较满意的。(2) 有25%的同学喜欢和自己比较要好的朋友选择在一起就餐。认为这样可以联络相互的感情,喜欢凑热闹。在学校食堂、服务长廊、在校外的餐馆就餐都无所谓。他们觉得和自己的朋友在一起吃饭图的就是快乐。在哪里吃饭一般都是随着朋友决定的。在学校吃饭价格相对于校外和服务长廊来说是比较划算的,但是和朋友在一起吃饭更划算。对于和朋友在一起吃饭的环境、饭菜的质量和口味更满足于长廊和校外餐馆,认为长廊和校外餐馆的卫生和饭菜的数量和质量比在食堂里的数量和质量相对于来说更好一些,而且外面用的时间比较短,不用自己在食堂里排队耗费时间。生活费用一般在500元—800元之间。有时候也会和朋友在校外的小吃摊吃一些自己喜欢的小吃,对于小吃摊的卫生状况一般是持比较不在乎的态度,认为持一二次也无所谓,并不对自己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持不同的食物也会对身体健康有一些帮助,以至于不是在相同的地点就餐而感觉到厌烦和失去食欲。(3) 10%的同学喜欢到自己家乡口味的校外餐馆里就餐。如不同地域或相同地域不同地区的同学都是喜欢在自己家乡人开的饭馆里吃饭。认为自己家乡饭菜的口味更适合自己。这些同学一般吃饭并不受同辈群体的影响。对于食堂走动的情况也不是很多。他们更认为食堂的饭菜自己根本就无法适应。口味不适合、卫生状况比较担心、菜的种类比较少、没有什么新鲜的花样。食堂的人比较多,排队花费的时间比较长,环境噪音比较大。喜欢舒适安静的就餐环境和享受较好的服务态度。对于他们来说干净舒适的环境和地道的家乡口味是首要的选择。生活费用一般在800元—1200元之间。(来源于家庭)这类同学喜欢在自己家乡老板餐馆里就餐,认为老板自己的老乡就餐时饭菜的质量和数量都是比较放心的,环境卫生相对于学校食堂和服务长廊来说是自己比较满意的;其次,觉得自己的老乡对自己会比较照顾。(4) 对于5%的少数民族来说,他们比较重视自己的宗教信仰。在学校的食堂和服务长廊就餐是不可取的。因为他们在饮食方面有非常高的忌口。有的东西是不能够吃的,甚至更本就不能吃。比如说回族禁吃猪肉,因此,他们根本不会到食堂或者学校服务长廊里吃饭,而且他们对动物的宰杀都是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的,并不是一般的人都可以任意宰杀的。满族同学禁吃狗肉的。所以这样一部分同学在外界面吃他们本民族的东西,为了自己本民族的宗教信仰他们宁愿多花钱也不会在学校里就餐的。对于学校的就餐环境来说他们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不够关心和关注的。在外就餐的环境他们一般都会选择比较干净和宽敞明亮的、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餐馆里就餐,他们的就餐环境也不受到任何节假日的影响而改变。在本民族的餐馆里就餐更看中的是服务态度和饭菜的质量而不是价格问题。这类同学的消费水平一般也在800元---1200元之间。(生活费来源于兼职和父母)校外和服务长廊就餐的环境对他们来说是很不卫生和讲究的,甚至认为是比较脏的,从心理上就比较排斥在校就餐。而校外属于自己民族餐馆里就餐的硬件和软件措施相对来说是比较满意的,他们更乐意在自己民族文化氛围的包围下去进行就餐(5) 还有15%的同学在不同的就餐场所就餐。他们选择的地点一般都是比较宽敞明亮的、环境氛围比较优雅的场所进行消费的。他们更讲究的是环境本身所带给自己的舒服感和对有质量的生活得追求。就餐环境的选择是随着他们的兴趣和所追求的饭菜的口味不同而定的。这类同学的家庭条件一般是比较好的、生活比较富裕的。对于这些同学来说,学校食堂、服务长廊、一般是很少见到的。他们的月生活水平一般都是在1200元以上,均来自父母。餐馆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是自己比较满足的,心理上认为自己更乐意在比较有格调的环境下进行就餐。学校食堂和学校服务长廊的环境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其的差,环境比较吵闹、排队时间比较长、就餐需要安心、安静的环境。不同的消费场所的选择首先是由自己的家庭环境所决定的占主要原因,家庭条件的好坏是决定他们所选不同消费场所的首要原因;为家庭减轻负担也是他们首先考虑的;其次,同辈群体的影响也是大学生选择不同的消费场所的主导地位之一;再次;民族文化、地域和地区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就餐场所的第三因素。小结、因家庭的生活环境不同二选择不同的就餐环境、因不同的民族和地域而选择不同的就餐的消费场所、因不同的口味和本身所追求的生活品味不同而决定大学生朋友的就餐消费倾向。因自己的生活喜欢和个人嗜好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就餐环境。

cnki

文献综述一、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推广居民营养膳食的科学化。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其营养改善与膳食结构的正确调整,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但是现在许多大学生由于对饮食营养认识较差或不良饮食态度等造成一系列健康问题。营养是健康的物质基础,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物质保证,也是人体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大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保证其合理的营养特别重要,大学住宿生的膳食营养状况与其经济条件、饮食习惯和食堂的膳食供应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的营养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学习能力,而且对其体质健康状况有较大影响。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希望,他们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为进一步探讨大学生饮食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优化膳食结构,改善饮食习惯,注重饮食卫生。我们做了这项大学生饮食健康调查,此次调查以芜湖高校园区部分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营养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对改善学生营养状况起到一定的作用。二、相关概念饮食:本义:喝。甲骨文字形。右边是人形,左上边是人伸着舌头,左下边是酒坛(酉)。像人伸舌头向酒坛饮酒。小篆演变为“饮”,隶书作“饮”。普遍意义上为“吃喝”,。《书·酒诰》:“尔乃饮食醉饱。”宋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焦生见亡妻》:“满身及手足多棘刺,血污狼藉,不饮食,不知亲疎。”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聂松巖﹞言其乡有与狐友者,每宾朋宴集,招之同坐。饮食笑语,无异于人,惟闻声而不睹其形耳。”又指指饮料和食品。《诗·小雅·楚茨》:“苾芬孝祀,神嗜饮食。”郑玄笺:“苾苾芬芬有馨香矣,女之以孝敬享祀也,神乃歆尝女之饮食。”宋苏轼《和王巩六首并次韵》之一:“况子三年囚,苦雾变饮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他自从听了那朋友这句话之后,连人家送他的饮食也不敢入口,恐怕人家害他。”巴金《三一》:“他吞了这些话,好像吞下好的饮食。”膳食结构:指日常进用的饭菜,是指居民消费的食物种类及其数量的相对构成。基本解释为日常吃的饭菜,提供膳食。饮食习惯:是指人们对食品和饮品的偏好。其中包括对饮食材料的偏好,烹调方法的偏好,以及烹调风味及佐料的偏好。饮食习惯是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世界各国人们的饮食习惯由于受到地域、物产、文化历史的种种影响而十分多元。肥胖:是指一定程度的明显超重与脂肪层过厚,是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积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状态。它不是指单纯的体重增加,而是体内脂肪组织积蓄过剩的状态。由于食物摄入过多或机体代谢的改变而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造成体重过度增长并引起人体病理、生理改变或潜伏。营养:从字义上讲“营”的含义是“谋求”,“养”的含义是“养生”,“营养”就是“谋求养生”。专家定义,营养是指机体利用食物的有效成分,通过分解、转运、吸收、代谢等环节摄取的过程描述。行为:是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主要的手段,主要表现为生存行为,如取食、御敌、繁衍后代等,而研究生物行为的学科称之为行为生物学。又谓举止行动;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观念:是人们在实践当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人们会根据自身形成的观念进行各种活动利用观念系统对事物进行决策、计划、实践、总结等活动,从而不断丰富生活和提高生产实践水平,观念具有主观性,实践性,历史性,发展性等特点,形成正确的观念有利于做正确的事情,提高生活水平和生产质量。三、研究现状首先,通过研究秦皇岛外国语职业学院宋晴葵发表在《商场现代化》2008 年6 月的《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得出大学生的饮食消费行为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受到生理、心理、经济、环境、市场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接着,仔细阅读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甄少波在《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年第10期的《大学生营养状况健康知识及饮食行为的调查分析》了解到大学生偏食、挑食习惯较为普遍,营养摄人不均衡,营养知识还相当贫乏,由于对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与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了解不够,导致相当数量的体质量超标或肥胖的学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平衡膳食已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问题,营养知识的宣传工作开展得远远不够。其次,又详细参阅了谢海燕、李勤发表在《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9月第31卷第9期的《大学生“饮食与健康”教学思考与实践》看到了大学生饮食健康的必要性及紧迫性,高校学习饮食健康知识的重要性等。四、结论目前,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着诸多营养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偏爱零食、偏爱洋快餐、偏爱油炸食品、白开水饮用量少、蔬菜摄入量偏少等等。对大学生大力展营养知识的宣教,提高他们的营养知识水平,增强他们合理营养的意识,培养他们营养健康的行为有其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1存在的营养问题(1)营养知识不足大学生现有的营养知识是来自中学生物、电视、杂志以及家庭的教育,大学里没有适当的渠道获得科学系统的营养知识。绝大多数同学不了解每天应该摄入哪些食品来满足对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素的需要,这些营养素主要存在于哪些食对食品的选择大多凭嗜好和传统的观念,绝大多数同学不知道如何利用有限的经济条件,吃的合理,吃的健康,而是一味的相信有钱了就可以吃出健康。(2)营养观念偏颇由于大多数学生家长没有受过系统的营乏应有的营养与健康知识,在指导学生饮食方式和营养摄入方面存在着许多传统的错误做法,给学生的营养与健康带来了许多传统观念问题(3)营养行为不良高校普遍存在不良的饮食行为,不吃早餐现象普遍。大多数同学的早餐为牛奶、鸡蛋、包子和面包。少数同学饮食没有规律尤其周末早午餐合为一餐,挑食、偏食、平时节约到星期天饱食一顿等,大多数同学认为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特意地去调整饮食。2 大学生营养现状大学生的膳食构成以粮谷类和蔬菜类为主,肉类、蛋类摄入量较少。威胁高校学生健康最大的营养性缺乏病有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维生素A缺乏症、缺铁性贫血和钙的摄入量不足。五、建议1、摄人营养素尽量全面。大学生特殊要注意蛋白质和维生素的补充。各种营养素的摄人量以能知足需要又不外量为准则。人体所须要的全面营养素只能从食物中获得,吃的食物品种越多,取得的营养素越丰富。大学生除要摄入谷类、动物食品外,还应注意多食海产品、蔬菜、生果等。要多食含钙、磷等矿物质丰硕的食物,如虾皮,海带,乳制品,豆制品等。天天应食400克~500克新颖蔬菜,以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纤维素的摄入,育儿。女大学生还应注意补充铁,注意选食铁丰盛且吸收应用率高的猪肝、瘦肉、木耳、红枣等食物。2、进食要定时定量。一日三餐是人类在漫长的岁月中构成的的生理节律,育儿,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前提。定时进餐能够保持血液中养分物资的稳固,保障人体的畸形运动,个别来讲,每餐之间距离4~5小时是依据食品在人体胃中停留的时光决定的。此外,进餐时还需留神食量,食量以满意食欲而又不觉饱胀为度,切不可养成暴饮暴食或饥一顿,饱一顿的不良习惯。3、要有良好的进餐习惯。习惯卫生与否,与食物摄人后的消化、接收有着亲密的关联。要取舍清洁卫生、整洁、宁静、高兴的场合进餐,吃饭要一心、细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4、注重异地食品互补。大学生应多吃些间隔自己故乡较远的地域生产的食品,这可能补充身体里可能缺少的某些成分。也就是北方人要多吃南方菜,南方人要多吃北方菜。5、注重对饮食健康知识的了解与学习,加强自身的预防与学习意识。六、结语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最佳时期,合理的饮食与营养对于维护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因此,全面系统地学习营养的基础知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营养教育可以通过由卫生人员面对面进行的教育;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营养教育;在学校进行的营养教育活动。对于在校大学生,通过开设“营养与健康”公选课开营养教育是学生科学系统获得营养知识的最佳途径。帮助大学生能够主动地将营养科知识我营养观念转变为自觉的行为,最终达到增进大学生身体健康的目的。

  • 索引序列
  • 饮食文化的文献综述
  • 饮食文化文献综述
  • 关于饮食文化的文献综述
  • 关于饮食的文献综述
  • 饮食健康文献综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