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法律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法律研究

发布时间: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法律研究

中国的核心主要七大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是由中国国家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负责出版的人文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由1930年创刊的《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发展而来,已有近80年的发展历史。今天的《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为双月刊,逢单月6日出版,128页,大16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解放后,著名历史学家唐长孺教授、吴于廑教授,著名哲学家、前武汉大学校长陶德麟教授先后任《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主编。现任主编是著名经济学家顾海良教授,常务副主编是政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叶娟丽教授。本刊宗旨在于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学术事业,开展学术争鸣,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本刊结合武汉大学的文科科研优势,主要开设有哲学、中外语言文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等固定栏目,刊发的文章强调学术创见和理论深度,要求关涉学科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关注国家、教育部重大或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力求代表本学科的最高学术水平。《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的整体学术质量始终处在中国高校文科学报的前列,现为中国社会科学综合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的来源期刊和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会学》文摘的索引源刊物。2010年,再次入选“湖北十大名刊”;2002年、2006年,连续被评为“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2005年,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其专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 2006年,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2009年,获首届湖北出版政府奖期刊奖。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首届)全国社科综合类核心期刊湖北省社科优秀期刊 一、作者必须在文中提供的规范数据项  首页内容包括:标题、基金项目的类别和编号、摘要、关键词和正文;不要出现作者的任何个人信息(见样本)。  尾页内容包括:中文标题、作者署名、作者简介(包括学校、院或系、职称、博士学位、邮编)、英文部分(包括标题、署名、通讯地址、摘要、关键词)以及具体联络方式(见样本)。 关于论文字数 每篇论文必须7500字以上,每版面1500字,即每篇论文至少5面以上;摘要200字以内,切忌写成内容简介;关键词3-5个。 关于电子文本 来稿要求一律用方正或Word排版,提供文稿的同时提供文章的电子文本。 关于数字用法 1、必须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况:公历年、月、日、时;中国民国纪年;日本年号纪年;记数与计量等。  2、必须用汉文数字的情况:夏历;中国清代以前历史纪年;惯用语;邻近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关于注释和参考文献的规范(见样本) 1、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文内某一特定内容等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注释统一放于正文末、参考文献之前。序号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标于注释内容的右上方。  2、参考文献的序号按在正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列,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标于引文后面的右上方;参考文献的起止页码用圆括号的形式列于正文中参考文献序号之后;相同的参考文献在正文中使用同一序号。  3、参考文献按序号集中列于正文后的注释之后(如果有注释的话),序号左顶格。  4、参阅某一文献而在正文中没有引用具体文字资料的文献,按序号集中列于前述被具体参引的文献之后。  5、关于参考文献的标注规范,共分为几大类:  (1)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如果存在不同版本,注意一定要用最新版本,且引号内的原话不得有误,如样本的参考文献[1]~[5];  (2)中文报纸:须在文中标明文章具体来自报纸的第几版,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6];  (3)中文著作、中文期刊及外文著作的中译本: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7]~[10];  (4)中文古文献: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11]~[17];  (5)外文著作、外文期刊及外文报纸: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18]~[21];  (6)中文博(硕)士学位论文: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22];  (7)外文博(硕)士学位论文: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23];  (8)中文档案: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24];  (9)外文档案: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25];  (10)国际学术会议论文: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26];  (11)网络文献: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27]。

中文核心又叫北大核心北核各几年都在变动的,所以需要发表什么方向的刊物,该刊物是否是核心期刊,可以实时的进行查询 查询网址如 知网、万方、维普、之类的。但是只要是核心期刊知网都会收录的。所以一般都是在知网查询就可以了。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法律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法律专业

有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法学,法商研究,政法论坛。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进行刊物评价而非具体学术评价的工具。相当一批教学科研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等,都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或若干篇论文。"国家级" 期刊 ,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 期刊 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省级是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

《武汉大学学报》是由武汉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学术刊物,分人文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理学版、工学版、信息科学版、医学版、英文版七个版本。

法学期刊,肯定要提它的影响因子,这是sci最重要的部分,影响因子越大,说明该期刊越强。刊名 影响因子 1 中国法学【CLSCI来源期刊】 911 2 法学研究【CLSCI来源期刊】 086 3 中外法学【CLSCI来源期刊】 491 4 清华法学【CLSCI来源期刊】 875 5 法商研究【CLSCI来源期刊】 357 6 法学家【CLSCI来源期刊】 248 7 法学【CLSCI来源期刊】 068 8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CLSCI来源期刊】 915 9 当代法学 873 10 政法论坛【CLSCI来源期刊】 755

比如:中国法学 法学研究 法学 法学评论 中外法学 现代法学 法商研究 法律科学  法学家  政法论坛 人民检察  河北法学 法制与社会发展 政治与法律 环境法律评论 比较法研究 法学杂志 当代法学 人民司法 法律适用 法学论坛 以上是2004年公布的法学核心期刊目录,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51种) 序号 期刊名称 期 刊 信 息 1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北京市中关村大街59号(100872) (010)62511499 2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100871) (010)62751216 3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100875) (010)58807848 4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天津市卫津路94号南开大学学报编辑部(300071) (022)23501681 5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南京市汉口路22号(210093) (025)3592704 6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200433) (021)65642109 7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100084) (010)62783533 8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广州新港西路135号(510275) (020)84111990 9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四川省成都市望江路29号文科楼156室(610064) (028)85412440 10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361005) (0592)2182366 11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湖北武昌珞珈山(430072) (027)68754203 12 求是学刊 哈尔滨南岗区学府路74号(150080) (0451)86608815 13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310028) (0571)88273210 88925616, 14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130024) (0431)85099325 85098026 15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武昌珞珈山(430072) (027)68754203 16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130012) (0431)5166970 17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200062) (021)62232305 18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33号(100037) (010)68984614 19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大学报》编辑部(210097) (025)83598341 20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武昌桂子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430079) (027)67868127 21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710049) (029)82663982 82667978 22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安市长安南路,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710062) (029)85308849 23 思想战线 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650091) (0871)5033249 24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450001) (0371)67781275 25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西三环北路105号(100037) (010)68902450 26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南京四牌楼2号(210096) (025)83791190 27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州市石牌(510632) (020)85220281 85224092 28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071002) (0312)5079412 29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武汉市珞瑜路1037号(430074) (027)87543816 30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太原坞城路92号山西大学学报编辑部(030006) (0351)7018311 31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710069) (029)88302822 32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西区卫津路241号(300074) (022)23541014 23540081 33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湖南长沙岳麓山(410081) (0731)8872209 8872471 34 齐鲁学刊 山东·曲阜(273165) (0537)4455347 35 西南大学学报(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更名)(人文社会科学版) 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400715) (023)68252538 36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桂林路100号(200234) (021)64322304 37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兰州大学学报编辑部(730000) (0931)8912706 2312707 38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250100) (0531)88364645 39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1000号信箱(200030) (021)62933089 40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建省福州市工业路523号(350002) (0591)87892444 41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州市仓山区(350007) 42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730070) 0931-7971692 43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路235号(010021) (0471)4992004 44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上大路99号(200444) (021)66135506 45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社(广州石牌)(510631) (020)85211440 46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610068) (028)84760703 47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安徽合肥安徽大学学报编辑部(230039) (0551)5107719 5107157 48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深圳大学学报编辑部(518060) (0755)6536133 49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宁夏银川西夏区文萃北街217号宁夏大学学术期刊中心(750021) (0951)2061793 2061735 50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98号(650092) (0871)5516038 51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海南省海口市(570228) (0898)66279237

《武汉大学学报》分人文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理学版、工学版、信息科学版、医学版、英文版七个版本。目前好像不是每个版本都被EI收录了,理学版、工学版、信息科学版应该都有收录,其它几个版本都不确定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

1 、《纯粹的学者——王国维》(鲁西奇、陈勤奋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2、《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3、《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鲁西奇、潘晟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4、《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中华书局,2011年1月。5、《汉中三堰:明清时期汉中地区的堰渠水利与社会变迁》(鲁西奇、林昌丈著),中华书局,2011年11月。6、《人群·聚落·地域社会:中古南方史地初探》,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1) 《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协商:中古契约研究》,作者:韩森(Valeria Hansen)。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2) 《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与社区》,作者:罗威廉(William Rowe)。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与社会》,作者:罗威廉(William Rowe)。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994年以来)(1) 《南方山区经济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空间展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第4期。(2) 《中国历代王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厦大史学》第3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3) 《多元、统一的中华帝国是如何可能的?》,《人文国际》第2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4) 《内地的边缘:传统中国内部的“化外之区”》,《学术月刊》2010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4期转摘。(5) 《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概念及其分析理路》,《厦门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9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2期转摘。(6) 《唐代地方城市中的里坊制及其形态》,《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集刊》第2辑,中华书局,2010年。(7) 《静谧的乡村:乡村秩序的法则及其基础》,《人文国际》第1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8) 《西魏北周时代“山南”的方隅豪族》,《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9年第2期转载。(9) 《“山南道”之成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2期。(10) 《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江汉论坛》2009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地理》2009年第5期转载。(11) 《城墙内的城市?——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再思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2009年第8期转载。(12) 《汉宋间长江中游地区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历史地理》第2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3) 《双子城:明清时期襄阳-樊城、光化-老河口的空间形态》,载张建民主编《10世纪以来长江中游区域环境、经济与社会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14) 《释“蛮”》,《文史》2008年第3期。(15)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经济地带及其变动》,《厦门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2008年第10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8年第5期转摘。(16) 《跋甘肃灵台、陕西长武所出北魏地券二种》,载陕西师大西北环境与发展中心编《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区历史地理研究》,三秦出版社,2008年。(17) 《〈水经注〉所见南阳地区的聚落及其形态》,《燕京学报》新25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8)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及其特点》(与张建民合写),收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三秦出版社,2007年。(19) 《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环境变迁》,见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67-397页。(20) 《〈水经注〉沔水篇所见汉水上游地区的聚落形态》,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石泉先生九十诞辰纪念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21) 《隋唐五代买地券丛考》,《文史》2007年第2期。(22) 《汉代买地券的渊源、意义及其价值》,《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23) 《六朝买地券丛考》,《文史》2006年第2期。(24) 《香口柯家湾:清代鄂西北地区移民的生计、发展与宗族形态》,收入《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25) 《宋代蕲州的乡里区划与组织——基于鄂东所见地券文的考察》,《唐研究》第1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6) 《创新与求实——石泉先生的学术贡献与研究方法》,《燕京学报》新19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7) 《山城及其河街:明清时期郧阳府、县城的形态及其空间结构》,收入《中国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28) 《城墙内外:明清时期汉水下游地区府、州、县城的形态与空间结构》,收入陈锋主编《15至20世纪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史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29) 《内地的边缘——明清时期郧西县地域社会史的初步考察》,收入陈锋主编《15至20世纪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史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30) 《浅说国家图书馆分馆所藏明清时期的山水志书》,收入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编:《2004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31) 《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与张建民合写),《光明日报》2004年9月21日理论版;《新华文摘》2004年第22期转载。(32) 《隋唐五代山岳志考》,《九州学林》2005年第1辑,香港城市大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33) 《汉水中游古代堤防考》,《历史地理》第2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34) 《〈中华山水志丛刊〉前言》,《中华山水志丛刊》第一册,线装书局,2004年。(35) 《 台、垸、大堤:江汉平原社会经济区域的形成、扩展与组合》(笔谈稿),《史学月刊》2004年第4期。(36) 《中国传统社会中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手段与途径》,《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2期。(37) 《唐代长江中游地区政治经济地域结构的演变——以襄阳为中心的讨论》,收入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38) 《汉水中游河道的历史变迁》,《历史地理》第1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39) 《古乐乡、上明故址考》,《江汉考古》2003年第2期。(40) 《“汉江九穴”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4期。(41) 《深化中国传统社会减灾救荒思想研究》,与张建民合写,《光明日报》2003年1月14日;《新华文摘》2003年第4期转载。(42) 《“了解之同情”与人地关系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4期。(43) 《嘉道经世派的先驱——严如煜》,《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2002年第6期。(44) 《地名移位漫谈》,《寻根》2002年第2期。(45) 《人地关系理论与历史地理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地理》2001年第4期转载。(46) 《汉水下游河道的历史变迁》,《江汉论坛》,2001年第3期。(47) 《唐宋时期汉水流域粮食作物的种植与耕作制度》,《中国农史》2001年第3期。(48) 《青铜时代汉水流域居住地理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4期。(49) 《再论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50)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农业经济的区域差异》,《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2000年第4期转载。(51) 《王国维的学术观》,《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99年第11期转载。(52) 《论王国维之保守》,《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4期。(53) 《王国维教育思想浅析》,《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54) 《新石器时代汉水流域的经济类型及其区域差异》,《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2期。(55) 《历史时期汉江流域农业经济区的形成与演变》,《中国农史》,1999年第1期。EI收录。(56) 《新石器时代汉水流域聚落地理的初步考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1期。(57)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哲学意蕴》,《东方文化》,1997年第6期。(58) 《汉江流域开发史上的环境问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年第3期。(59) 《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汉江流域开发史为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地理》1997年第7期转载。(60) 《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世界地理》1997年第1期转载。(61) 《古湘、资、沅、澧源流新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2、4期。(62) 《秦巴山地生态恶化贫困区历史成因分析》,《山地研究》,1996年第3期。(63) 《魏晋南朝义阳郡沿革与地望考辨》,《江汉考古》,1996年第3期。(64) 《东晋南朝西阳郡沿革与地望考辨》,《江汉考古》1996年第2期。(65) 《古夏水源流新证》,《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地理》1996年第2期转载。(66) 《东晋南朝长江中游地区侨州郡县地望新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4期。(67) 《中国近代农民离土现象浅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68) 《古安陆城故址考》,《江汉考古》,1995年第3期。(69) 《三峡工程对峡区景观影响的典型分析》,《旅游学刊》,1995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旅游经济》1995年第3期转载。(70) 《金末行省考述》,《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71) 《金初行台尚书省与汉地统治政策》,《江汉论坛》,1994年第10期。 (1) 《十九世纪汉口的贸易》(原著:罗威廉),江溶译、鲁西奇校。收入冯天瑜、陈锋主编《武汉早期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2) 《十九世纪汉口的市民》(原著:罗威廉),罗杜芳译,鲁西奇校。收入冯天瑜、陈锋主编《武汉早期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3)《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中的国家干预》(原著:魏丕信),魏幼红译,鲁西奇校,收入陈锋主编《15至20世纪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4)《中华帝国晚期国家对水利的管理》(原著:魏丕信),林清清译,鲁西奇校,收入陈锋主编《15至20世纪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1) 《地区多样性与中国历史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2月24日。(2) 《山区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动态关系》,《江汉论坛》2008年第10期。(3) 《化外之区如何步入王朝体系:以木材流动为例》,《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7期。(4) 《“小国家”、“大地方”:士的地方化与地方社会》,《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5期。(5) 《〈椿庐史地论稿〉读后》,《史林》2006年第3期。(6) 《〈中国人口史〉第二卷〈隋唐五代时期〉读后》,《中国学术》第十六辑,2004年5月。(7) 《南货北珍藏作窟,吴商蜀客到如家》,《地图》2004年第4期。(8) 《步入幽深的历史殿堂》,《湖北招生考试》2002年第7期。(9) 《区域多样性与中国历史发展》,《长江日报》2002年6月13日。(10) 《谁是中心:人类还是自然?》,《读书》,1997年第10期。(11) 《〈古代荆楚地理新探〉读后》,《燕京学报》,新三期。(12) 《移民:生存与发展》,《读书》,1997年第3期。(13) 《移民史研究的又一力作——张国雄著〈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评介》,《人口与经济》,1997年第3期。(14) 《人地关系:地理学之外》,《书屋》,1996年第6期。(15) 《古云梦觅踪——石泉、蔡述明著〈古云梦泽研究〉评介》,《江汉考古》,1996年第4期。(16) 《求真、实证、新解——谈石泉先生研究历史地理的方法》,《文史知识》1995年第3期。(17) 《历史、地理类图书简述(1999)》,收入《中国图书年鉴》(1999年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8) 《历史、地理类图书简述(2000)》,收入《中国图书年鉴》(2000年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9) 《历史、地理类图书简述(2001)》,收入《中国图书年鉴》(2001年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1) 《汉江流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综合研究》,蔡述明、陈国阶主编,参加撰写5万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2) 《世界遗产》,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编委。(3) 《楚国历史文化辞典》,石泉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4) 《中国经济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5) 《中国地域文化·荆楚文化》,罗运环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武汉大学学报 共有6个不同的类别: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 理学版武汉大学学报 工学版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 医学版全部 都是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都算是国家级核心期刊。

  • 索引序列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法律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法律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法律专业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