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针灸临床杂志编辑部主任职责

针灸临床杂志编辑部主任职责

发布时间:

针灸临床杂志编辑部主任职责

南医科大学(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西南医大”,是西部地区免费定向医生培养的高等院校,全国最早开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5

按照《河南省卫生计生技术人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相关规定。申报主任医师必须要达到的基础条件:(一)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身体健康,能全面履行岗位职责。(二)任现职以来(近5年)年度考核均为合格以上。(三)医、护专业须取得相应的医师资格、护士资格并按有关规定注册。(四)按有关规定完成下基层工作任务。(五)申报主任(中)医师、副主任(中)医师者,需在任现职期间到上级(或本专业重点专科)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其中申报主任(中)医师须累计满3个月,申报副主任(中)医师须累计满6个月。(六)按照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并达到规定的学时。(七)学历和任职年限分别符合以下要求。申报主任医(药、护、技)师、主任中医师职务,需具备以下条件: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担任副主任医(药、护、技)师、副主任中医师专业技术职务5年以上。(八)经组织选派援外、援藏、援疆的医疗队员按有关规定申报。医生职称的相关要求规定:1、根据卫生部规定的卫生职称考试培训管理办法,确认培训定点单位及培训教师。报名参加卫生职称考试的人员,可按自愿的原则报名参加培训。2、五年及以上学制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藏医学、蒙医学、维医学、傣医学、壮医学、哈萨克医学专业本科学历,作为报考中医类别相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3、专升本医学本科毕业生,2015年9月1日以后升入本科的,其专业必须与专科专业相同或相近,其本科学历方可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是简简单单地和运动员一起进行恢复,好像并不够。具体的包括运动治疗、言语治疗、作业治疗、物理治疗、针灸拔罐按摩等。当然除了这些,康复理疗师其实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康复功能评估、确定康复目标、制定康复计划,实施治疗计划; 与临床医生相配合,确定治疗的方式、强度、疗程,严防差错事故,做好医疗安全工作; 注意观察病情、治疗效果及反应; 负责功能障碍的相关课程开发及培训; 做好康复宣教,指导病人及家属掌握部分自主康复训练、了解注意事项。

作为中西医临床医学这个专业来说,它的就业前景是非常好的,因为现在很多的医院都是紧缺医生,特别是现在,因为疫情原因,对医生的需求特别大,所以说你的这个专业肯定是就业前景非常好的

针灸临床杂志编辑部主任职责是

1 来稿必须附单位介绍信,保密审查由作者单位负责。请详细注明作者姓名、单位、地址、联系电话、邮政编码;投稿者应声明未一稿两投。2 凡属有重大意义或国际竞争的论文,请予说明。各级科研课题或基金资助项目请于脚注中标明,并标注课题编号。3 来稿需附第一作者简介。具体格式:作者(出生年—),性别,职称,主要从事专业工作。4 来稿须提供电子版。5 编辑部对来稿有删改权。该刊概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编辑部收稿后即予回执。如3个月内未收到录用通知或其他通知者可自行处理。来稿录用刊出后,付以稿酬,并赠送2册。6 地址:哈尔滨市动力区和平路24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杂志社《针灸临床杂志》编辑部,邮政编码:150040,勿寄私人,以免延误。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老年病科管理者加强老年病科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在老年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老年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老年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本科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七条 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可开设专病门诊。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开设病房,具备提供老年病科急诊诊疗服务的能力。  第八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座椅、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含中医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能够保护患者隐私。三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根据专科特色设置配套的诊断设施、治疗室。建筑格局和设施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病房应设置检查室和中医治疗室,中医治疗室可开展针灸、火罐、音疗、、中药熏洗、中药外治疗法、理疗等。  第九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设备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可配备中药超声导入治疗设备、针灸设备、经络治疗设备、中医磁疗设备、中药泡洗设备等有助于提高疗效的中医诊疗设备。设备和相关功能检查室应全院共享。  第十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方案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特色疗法开展情况,建立针灸、耳穴治疗、音疗、穴位注射、穴位贴敷、中药外敷、中药熏洗、中药灌肠等老年病科常用诊疗设备操作规范和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经过中医专业培训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具有支撑科室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医师应接受过中医老年病专业系统培训,掌握中医老年病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应熟练掌握急危重症监护和抢救的技能。  中医类别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老年病科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200首方剂,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老年病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丰富的诊疗经验,具备常见老年病科急危重症处理能力,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疑难、危重老年病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的转科培训后,在老年病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常见老年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技能、老年病中医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进修、跟师学习、参加学习班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新技术新方法等,了解老年病防治新进展,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中医老年专病的诊疗专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级以上医师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老年疑难、急危重症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老年病科防治新进展。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应由从事中医老年病专业工作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以上)的临床类别执业医师、并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能力者担任。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老年病专业学习和工作10年以上经历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老年病专业10年以上工作经历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十六条 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三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可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老年病专业学习和工作20年以上,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学术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学术发展方向,指导重点项目的制定与实施。  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老年病专业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学术继承人应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学术继承人应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老专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中医老年病学科防治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3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护士应熟悉中医药诊疗常见老年病的基本知识,掌握老年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本科疾病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为病人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护理服务和健康指导。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护士长是老年病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具有1年以上老年病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具有2年以上老年病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要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比例、急危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新老年病中医诊疗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具备常见、多发老年病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应具备开展郁证、不寐、骨痹、消渴、淋证、便秘、胃脘痛、汗证、胸痹、眩晕、中风等老年常见病诊疗的能力。三级中医医院应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具备开展呆病、颤证、心悸、喘证、水肿等老年疑难、急危重症诊疗工作的能力。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鼓励门诊和病房使用中药饮片,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合理应用中成药和医院中药制剂。开展中药外敷、中药灌肠、针灸、耳穴治疗、足浴、穴位贴敷、脐疗、拔罐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砭石等服务项目,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发布的相关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结合本科室临床实际,形成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并应用于临床,定期对本科室诊疗方案的实施情况及疗效水平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第二十七条 强化中医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查房内容要体现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做到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充分发挥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中医诊疗的指导作用;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急危重症、疑难病的中医诊治水平。  第二十八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展板布置等形式,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老年病的科普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老年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防治老年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使用中医病名和中医术语,并依据病种的变化及时调整。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老年病专业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宣传形式。  六、附则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四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老年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五条 民族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十六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老年病科管理者加强老年病科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在老年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老年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老年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本科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七条 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可开设专病门诊。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开设病房,具备提供老年病科急诊诊疗服务的能力。  第八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座椅、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含中医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能够保护患者隐私。三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根据专科特色设置配套的诊断设施、治疗室。建筑格局和设施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病房应设置检查室和中医治疗室,中医治疗室可开展针灸、火罐、音疗、、中药熏洗、中药外治疗法、理疗等。  第九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设备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可配备中药超声导入治疗设备、针灸设备、经络治疗设备、中医磁疗设备、中药泡洗设备等有助于提高疗效的中医诊疗设备。设备和相关功能检查室应全院共享。  第十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方案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特色疗法开展情况,建立针灸、耳穴治疗、音疗、穴位注射、穴位贴敷、中药外敷、中药熏洗、中药灌肠等老年病科常用诊疗设备操作规范和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经过中医专业培训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具有支撑科室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医师应接受过中医老年病专业系统培训,掌握中医老年病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应熟练掌握急危重症监护和抢救的技能。  中医类别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老年病科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200首方剂,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老年病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丰富的诊疗经验,具备常见老年病科急危重症处理能力,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疑难、危重老年病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的转科培训后,在老年病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常见老年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技能、老年病中医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进修、跟师学习、参加学习班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新技术新方法等,了解老年病防治新进展,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中医老年专病的诊疗专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级以上医师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老年疑难、急危重症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老年病科防治新进展。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应由从事中医老年病专业工作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以上)的临床类别执业医师、并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能力者担任。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老年病专业学习和工作10年以上经历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老年病专业10年以上工作经历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十六条 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三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可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老年病专业学习和工作20年以上,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学术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学术发展方向,指导重点项目的制定与实施。  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老年病专业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学术继承人应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学术继承人应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老专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中医老年病学科防治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3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护士应熟悉中医药诊疗常见老年病的基本知识,掌握老年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本科疾病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为病人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护理服务和健康指导。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护士长是老年病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具有1年以上老年病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具有2年以上老年病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要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比例、急危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新老年病中医诊疗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具备常见、多发老年病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应具备开展郁证、不寐、骨痹、消渴、淋证、便秘、胃脘痛、汗证、胸痹、眩晕、中风等老年常见病诊疗的能力。三级中医医院应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具备开展呆病、颤证、心悸、喘证、水肿等老年疑难、急危重症诊疗工作的能力。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鼓励门诊和病房使用中药饮片,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合理应用中成药和医院中药制剂。开展中药外敷、中药灌肠、针灸、耳穴治疗、足浴、穴位贴敷、脐疗、拔罐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砭石等服务项目,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发布的相关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结合本科室临床实际,形成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并应用于临床,定期对本科室诊疗方案的实施情况及疗效水平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第二十七条 强化中医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查房内容要体现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做到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充分发挥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中医诊疗的指导作用;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急危重症、疑难病的中医诊治水平。  第二十八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展板布置等形式,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老年病的科普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老年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防治老年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使用中医病名和中医术语,并依据病种的变化及时调整。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老年病专业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宣传形式。  六、附则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四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老年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五条 民族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十六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执业医师是作为一位医生必须取得的资格,否则就没有开处方的权利。主治医师是职称,在取得执业医师4年后可以申请。执业医师资格:医师资格考试的性质是行业准入考试,是评价申请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医师资格考试分为两级四类,即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两级,其区别在于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只能在执业医师的指导下执业,不能独立执业,但在乡镇的医疗、保健机构中工作的执业助理医师可以根据医疗诊疗的情况和需要,独立从事一般的执业活动。每级分为临床、中医、口腔、公共卫生四类。中医类包括中医、民族医和中西医结合,其中,民族医又含蒙医、藏医、维医、傣医、朝医、壮医。截至目前,我国医师资格考试共有38种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分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两部分。实践技能考试由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统一命题,省级医师资格考试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医学综合笔试全部采用选择题并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由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承担国家一级的具体考试业务工作。主治医师:主治医师(attendingphysician)是医院的职称之名,医生职称的一种,比住院医师高一级,比副主任医师低一级,属于中级职称。不同于主治医生或“主治大夫”。医院的住院部各科室,将床位分配给各医生,每一床位的主要负责的医生,就被患者和同行称为主治医生或主治大夫,他们可由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担任。是一种责任人称呼。

针灸临床杂志编辑部主任职责范围

一、对稿件的要求 医学伦理问题及知情同意:当论文的主体是以人为研究对象时,作者应提供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文件及受试对象或者其亲属的知情同意书。 基金项目: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为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攻关项目,应以脚注的第一项注于文章首页左下角,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1269);“十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3AA205005)。”并须附基金项目证明复印件。 题名:力求简明、醒目,能准确反映文章主题。中文题名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最好不设副标题,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尽量不使用缩略语。英文题名不宜超过10个实词。中、英文题名含义应一致。 作者署名: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前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改动,确需改动时必须出示单位证明并需全体作者签名同意。作者单位名称(写出所在科室)及邮政编码脚注于首页左下方,必须注明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的Email地址。作者应是:(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与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须同时具备。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也不宜列为作者。对文章中的各主要结论,均必须至少有1位作者负责。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附外籍作者亲笔签名同意在该刊发表的函件。集体署名的文章于题名下列署名单位,于文末列整理者姓名,并须明确该文的主要责任者,在论文首页脚注通信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及Email地址。通信作者一般只列1位,由投稿者确定。如需注明协作组成员,则于文末参考文献前列出协作组成员的单位及姓名。 摘要:论著需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应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英文摘要应包括题名、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每个字母大写,名首字母大写,双字名中间加连字符)、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国名及Email地址。应列出全部作者姓名,如作者工作单位不同,只列出通信作者的工作单位,通信作者姓名右上角加“*”,同时在通信作者的单位名称首字母左上角加“*”。例如:“LIN Xian-yan,WU Jian-ping,QIN Jan,LIU HDepartment of Pediatrics,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34,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LIN Xian-yan,Email: ”。中文摘要一般不超过400个汉字,英文摘要为250个实词左右。英文摘要一般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但为了对外交流的需要,可以略详。 关键词:论著需标引2~5个关键词。关键词尽量从美国NLM的MeSH数据库中选取,其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的专业术语(自由词)可直接作为关键词使用,建议排在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还原为全称;每个英文关键词第一个单词首字母大写,各词汇之间用“;”分隔。 统计学方法(1) 统计学符号:按GB 3358—19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①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 (中位数仍用M);②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③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下标为x拔); ④ t检验用英文小写t;⑤F检验用英文大写F;⑥卡方检验用希腊文小写χ;⑦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⑧自由度用希腊文小写ν;⑨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χ值、q值等)。(2) 研究设计:应告知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方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告知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告知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告知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3) 资料的表达与描述:用 表达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M(QR)表达呈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统计表时,要合理安排纵横标目,并将数据的含义表达清楚;用统计图时,所用统计图的类型应与资料性质相匹配,并使数轴上刻度值的标法符合数学原则;用相对数时,分母不宜小于20,要注意区分百分率与百分比。(4) 统计学分析方法的选择:对于定量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定性变量的性质和频数所具备的条件及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χ检验。对于回归分析,应结合专业知识和散布图,选用合适的回归类型,不应盲目套用直线回归分析;对具有重复实验数据检验回归分析资料,不应简单化处理;对于多因素、多指标资料,要在一元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便对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多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释和评价。(5) 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当P < 05(或 P < 01)时,应说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应说对比组之间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应写明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多个均数之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等),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45,χ=68,F =79等);在用不等式表示P值的情况下,一般情况下选用P > 05、P < 05和P < 01 3种表达方式即可满足需要,无须再细分为P < 001或P < 0001。当涉及总体参数(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时,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再给出95%可信区间。 名词术语: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通过审定的学科名词,可选用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对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药名一般不得使用商品名,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名称。中医名词术语按GB/T 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证候部分、治法部分》执行,经络针灸学名词术语按GB/T 2-1997《经穴部位》和GB/T 3-1997《耳穴名称与部位》执行。中药应采用正名,药典未收录者应附注拉丁文。冠以外国人名的体征、病名、试验、综合征等,人名可以用中译文,但人名后不加“氏”(单字名除外,例如福氏杆菌);也可以用外文,但人名后不加“’s”。例如:Babinski征,可以写成巴宾斯基征,不得写成Babinsk’s征,也不写成巴宾斯基氏征。文中尽量少用缩略语。已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可以不加注释直接使用。例如:DNA、RNA、HBsAg、PCR等。尚未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以及原词过长、在文中多次出现者,若为中文可于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写出全称,在圆括号内写出缩略语;若为外文可于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写出中文全称,在圆括号内写出外文全称及其缩略语。例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不超过4个汉字的名词不宜使用缩略语,以免影响论文的可读性。西文缩略语不得拆开转行。 图表:原稿中每幅图表单占1页,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冠有图(表)题。说明性的文字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建议采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如遇有合计和统计学处理内容(如t值、P值等),则在此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一般按标准差的1/3确定有效位数。线条图的绘制,高宽比例以5:7为宜。电子版投稿中,图片建议采用jpg格式。如文稿为Word文档,则所有图片均需另附原图,要求图片分辨率不小于300 dpi。如图片用Photoshop编辑过,请将图片保存为psd格式,且不要合并图层;若用Excel或SPSS等软件作图,请将 xls、ht等文件附上,以方便编辑。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图表中如有引自他刊者,应注明出处。 计量单位:执行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中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规定及其书写规则,具体执行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注意单位名称与单位符号不可混用。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如ng/kg/min采用ng·kg·min的形式;组合单位中斜线和负数幂亦不可混用。应尽可能使用单位符号,也可以与非物理单位(如:人、次、台等)的汉字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如:次/min。如有必要先列出法定计量单位数值,括号内写旧制单位数值;如果同一计量单位反复出现,只在首次出现时注出法定与旧制单位换算系数,然后列法定计量单位数值。参量及其公差均需附单位,当参量与其公差的单位相同时,单位可只写1次,即加圆括号将数值组合,置共同单位符号于全部数值之后。例如:“4 ng/L±2 ng/L”可以表示为“(4±2) ng/L”。量的符号一律用斜体字,如吸光度(旧称光密度)的符号为A,“A”为斜体。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卫生部联合发出的质技监局量函[1998]126号文件《关于血压计量单位使用规定的补充通知》,凡是涉及人体及动物体内的压力测定,可以使用毫米汞柱(mm Hg)或厘米水柱(cm H2O)为计量单位,但首次使用时应注明mm Hg或cm H2O与kPa的换算系数(1 mm Hg = 133 kPa,1 cm H2O = 098 kPa)。 数字:执行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5位数字时,每三位一组,组间空1/4个汉字空,如:“71,476,56”应写成“71 476 56”。但序数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前一个数字的百分符号不能省略,如:5%~95%不能写成5~95%,(2±6)%不能写成2±6%。附带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按下列方式书写:4 cm ×3 cm×5 cm,不能写成4×3×5 cm。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基本执行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后。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内部刊物、未发表资料(不包括已被接受的待发表资料)、个人通信等请勿作为文献引用,确需引用时,可将其在正文相应处注明。引用文献(包括文字和表达的原意)务请作者与原文核对无误。日文汉字请按日文规定书写,勿与我国汉字及简化字混淆。同一文献作者不超过3人全部著录;超过3人可以只著录前3人,后依文种加表示“,等”的文字。作者姓名一律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外国人的名字采用首字母缩写形式,缩写名后不加缩写点;不同作者姓名之间用“,”隔开,不用“和”、“and”等连词。题名后标注文献类型标志对电子文献是必选著录项目,其他文献可选择标注。文献类型和电子文献载体标志代码参照GB 3469《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码。每年连续编码的期刊可以不著录期号。

李顺民,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深圳市中医院党委书记兼肾病科主任。兼任中华中医学会老年病分会常委,中华中医学会肾病分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和《世界今日医学杂志》编委及《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副主编.先后在医学院校及三级甲等医院从事医教研工作28年,精通中医理论和内科专业知识,娴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能独立提出及指导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对肾病、脾胃病、脑病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强调五脏相关,主张综合调治,倡导诊断要见微察著,治疗要根除隐患。系统整理并出版《理化指标异常中医治疗手册》一书,对无症或少症疾病中医辨证的早治和根治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国家中医管理局立项资助的“IgA肾病显证与隐证的辨证指标客观化实验研究”显中求隐,以此达彼的研究思路,对中医隐证和亚健康的辨证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已在各种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主编《中国中西医结合内科学》(85万字)、《内科疑难病中医治疗学》(200万字)、《现代肾脏病学》(120万字)等著作7部,取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4次,现主持国家省市科研课题5项。1995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中医药工作者”称号。1997年被市委确定为“深圳市优秀年轻科技人才”,2000年被深圳市政府确认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主任医师 副院长 肝病专科学士。1977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担任深圳市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擅长治疗内科消化系统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胃十二指肠消化性溃疡及各种急慢性肝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和参加省市级科研课题3项,副主编与参与编写著作《老年消化病》等3部,发表论文《加味培脾舒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10余篇。 易铁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中医院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深圳医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编委。1984年开始在三级甲等医院从事医疗工作,先后担任血液净化中心主任及肾内科主任,在深圳市中医院工作后开展了多项血液净化疗法,并擅长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结合中医中药治疗,大大减少了该类患者的并发症并提高了生存率。在此基础上主持和参与了多项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阐述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机理,显示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病之优势。此外,对体外冲击波碎石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减少肾结石复发率。主持、参与国家省市科研课题5项,参与编写《现代肾脏病学》等学术著作5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有两项科研成果被市科技局认定为科学技术科研成果。曾被授予“深圳市先进中医药工作者”光荣称号和十余次年终被评为优秀个人。黄彬黄彬,工会主席兼人事科科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热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脾胃专业委员会深圳市分会常务理事,深圳市针灸学会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中医急症》编委,北京大学EMBA研究生班。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21年。以消化系统疾病及蛇伤诊治为专业研究方向。主持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课题一项;2001年获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编著著作一部(副主编),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李惠林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中医院副院长。广东省重点中医专科----内分泌代谢科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代谢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深圳市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副主委,深圳市青年科学家协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主要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临床及科研,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内科疾病。创建并主持深圳市中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肥胖专科。专科工作成绩显著,临床疗效卓著,科研教学工作开展好,被评为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深圳市中医特色专科。承担了大量专家特诊、查房、会诊,临床经验丰富,受到国内外外患者和同行赞扬。培养研究生、代教进修实习医生多名,均成为相关单位业务骨干。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部、省市级课题6项,获国家中医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学术著作一等奖1项、省中医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在国家级、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56篇,主编或编写著作4本。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陕西中医学院、香港浸会大学等讲授《伤寒论》、《内科学》。

南医科大学(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西南医大”,是西部地区免费定向医生培养的高等院校,全国最早开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5

1962年天津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毕业,丙行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兼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成都市锦江人民医院名誉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主任,天津市重点学科针灸学科学术带头人,天津市政协常委。1962年10月~1968年6月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师。1964年9月~1965年9月卫生部针灸研究班学员。1968年9月~1971年4月中国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主治医师。1971年4月至今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1971年被任命为针灸科主任。1979年晋升副主任医师。1981年被任命为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1983年晋升副教授,同年被任命为第一附属医院院长。1987年晋升主任医师。1991年晋升教授,同年被任命为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他先后在国内及国外多个学术组织及学术期刊兼任职务,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天津针灸学会会长,中国针灸临床研究会副理事长,德国巴伐利亚州中国传统医学研究院第一副院长,欧洲传统中医协会顾问,美国东方医药基金会顾问,美洲中医学院及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针灸》杂志编委会副主任,《中西医结合衫临床急救》杂志编委,《中国医院管理杂志》副主编等。2014年10月3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在京举办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授予石学敏等29人“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享受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待遇。 自 20 世纪70年代初开始潜心研究世界公认的三大疑难病之一的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的针灸治疗,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开辟了中风病治疗新途径,提高了中风病的治愈率,降低了致残率。现在“醒脑开窍” 针刺法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现已达分子基因水平。20世纪80年代初创建的“针刺于法量学”的学术概念,填补了针灸学发展的空白,并广泛应用于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多年来,巳取得20余项科研成果,发表论文 30 余篇,培养博士研究生20 余名。 先后出版《中医纲目》《石学敏针灸学》等著作 20 余部。“醒脑开窍” 针刺法及“手法量学“己多次入选高等教育教材中。近年来,在“醒脑开窍” 针刺法的理论基础上,创立了“中风单元”疗法,先后发明“脑血栓片”、“丹芪偏瘫胶囊”针药并用,为治疗脑血管病开创了新的思路。石学敏院士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科学术带头人,从事针灸学和老年医学的临床、科研以及教学工作已愈40余年,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使得他师古而不泥古,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石学敏院士始终如一地坚持继承发展和弘扬中国传统医学,坚持“中西结合、融西贯中”、针药并用、形神兼备。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取得了显著疗效,创造了世界医学史上的神话。他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并开展相关研究,对捻转补泻手法确定了新定义和量化操作,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中医现代化进程。依据四十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独特的学术思想,开发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三类新药“丹芪偏瘫胶囊”,本品临床疗效显著,充分体现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精髓,已顺利取得新药证书,并投入市场。 1、创立醒脑开窍针法,开辟中风治疗新途径:70年代末,石学敏提出中风病根本病机在于“肝风挟痰浊、瘀血上蒙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的创新性认识,创立醒脑开窍法则及针刺方法,治疗中风病取得显著疗效,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确立了从脑论治中风、以取阴经穴为主的治疗体系,并在针刺手法上制定了明确的量学规范,一改以往以取经穴为主、针刺缺乏明确量学规范的传统选穴原则及针刺方法。经过对4005例脑血管病临床各期住院患者采用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和爱丁堡斯堪地那维亚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系统严格的对照观察,临床治愈率、治愈加显效率分别为:急性期为48%及83%,恢复期为42%及62%,先兆期为67%及90%,显著优于传统针法及中西药物疗法。对于针刺作用的机制,他先后从脑血流、血液流变、脑神经递质代谢、脑血管功能、形态及脑代谢、细胞内钙离子超载以至基因水平开展了深入系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揭示了该针法治疗中风病的主要机制。研究结果证实,该针法对于脑梗塞所出现的上述方面的异常改变及有关危险因素具有多方面的良性调节作用,特别是针刺可调节血管功能,促进缺血区代偿血管开放,改善脑代谢,提高自由基清除酶活性,调节兴奋性氨基酸代谢亢进,抑制细胞内钙离子超负荷,改善脑细胞及超微结构损伤,并可促进热体会克蛋白合成及调节c-fos基因在不同脑区的表达,从而把针刺治疗中风的研究提高到现代科学水平。由他设计、实施和主持完成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于95年通过天津市科委成果鉴定,并获得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系目前中辚针灸研究所获得的最高科技奖励,现已作为9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全国推广应用。2、确立“针刺手法量学”新概念,开辟针刺手法研究新领域:针刺手法的实施是针刺治疗疾病的关键环节,历代针刺手法在刺激量的计量方面概念模糊,缺乏规范量化操作,使得医生难以掌握,并影响了临床疗效的提高。他在针刺治疗中风病的量化手法研究基础上总结了9种疾病的针刺手法量学规律,并通过严谨的实验研究,率先提出针刺作用力方向、大小、施术时间及两次针刺间隔时间作为针刺手法量学的四大要素,使传统的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此外,他对最常用的捻转补泻手法,根据捻转的频率、幅度、作用力方向提出了量化的补泻定义及规范操作,即捻转幅度小于90度角频率快(大于200转/分钟)为补法;相反捻转幅度大于180度角、频率慢(小于60转/分钟)为泻法,更新了“大拇指向前捻转为补,向后捻转为泻”的传统定义及操作。他主持完成的“针刺手法量学研究”成果获86年度全国(部级)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 3、对针灸学基本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他在针灸学基本理论—腧穴功效和经络病侯学方面的研究有较深造诣。在腧穴学方面,历代文献对于腧穴功效主治的认识只是罗列了一些病症,而缺乏用中医理论对穴位的功效进行高度地归纳和总结从而确立其主治证侯。石学敏教授根据历代文献并结合现代临床实践,首次对14经脉361个穴位的功效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完善了腧穴学的理论体系。在经络学中,成书于2000年以前的《灵枢经脉》篇是经络理论的基础,12条经脉搏的主治病侯是其中的重点内容,是指导针灸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古代汉语深奥难懂,历代对于病侯的诠释和阐发多“以字解字”,使学习者很能难领会其实质。石学敏院士结合现代临床实践,对每一条经脉搏的病侯群进行了剖析、划分,并与现代相关疾病进行了对照研究,科学地对12经脉搏的病侯体系进行了破译和阐发。

针灸临床杂志编辑部主任职责是什么

理疗师:提供康复理疗指导或帮助的人,理疗即物理疗法,其优点是作用广泛,无损伤性,又没有痛苦,比较安全,对许多病伤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尽管如此,做理疗的病人仍应掌握一定的知识,积极地与医生配合,以利于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保证安全。理疗是利用微弱的外在物理因素引起人体的生理反应,通过这些反应影响人体的功能,克制病因,促进伤病的康复!主任职责编辑1. 在院部首长领导下,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工作。2. 制订本科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时总结汇报。3. 根据本科任务和人员情况进行科学分工,保证对病员进行及时检查和治疗。4. 领导本科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5. 参加诊疗工作,解决诊疗上的疑难问题。6. 深入临床科室宣传,了解观察理疗效果,与临床各科室及时协作并达成共识。7. 组织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学习、运用祖国医学和国内外先进经验,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制订科研规划,做好资料积累和登记及统计的组织工作,完成好科研任务。8. 担任教学,做好进修及实习人员培训的组织工作。9. 确定本科人员的轮换、值班、出诊、会诊人员名单。 审签本科器材的请领和报销,并检查使用与保管情况。

理疗师指的是提供康复理疗指导或帮助的人,理疗即物理疗法,其优点是作用广泛,无损伤性,又没有痛苦,比较安全,对许多病伤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 岗位职责: 1、负责与顾客保持良好沟通,结合顾客自身状况为其提供养生等方面的常识给予辅助治疗; 2、按照规定程序保质保量的完成好顾客所选项目; 3、积极了解、学习公司最新推出的养生保健项目。 岗位要求: 1、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能为客人提供医学养生方面的知识宣导和解答; 2、性格开朗,喜欢与人交流,服务意识强,团队意识强; 3、有中医基础者、从事健康职业者优先录取; 4、中专康复理疗师资格认证医学相关专业。

临床医学专业就业前景很好。随着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医学院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就业前景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小伙伴们在找工作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咱们不被西医院接受,只能去中医院或者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就业面似乎被限制得很窄。

针灸临床杂志编辑部主任

刘存光,中西医结合博士。师从于北京名中医、中央保健局高级保健专家邓开伯教授,北京市卫生局中医“ 治未病”工作专家咨询组专家,曾在卫生部北京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从医多年。曾经作为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等多位重要国家领导人及多家知名企业家特聘保健医师,中国女排备战里约奥运会首席中医养生专家。2008年荣获“ 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学普及金话筒奖”。刘存光博士在中医养生方面颇有造诣,受邀参加过很多大型养生讲坛讲座、知名养生栏目的录制。

1996-2001年担任河北省中医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中心教师,授中医诊断学、中医学基础理论、中药学、针灸学课程。1996年至今在《现代养生》杂志社培训部、编辑部工作,现任《现代养生》杂志社副社长。擅长于针灸和内科杂病诊治,并长期探讨、研究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与应用。2000年晋升副主任中医师,2005年参加河北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研修项目。2008年结业,并获得首届“河北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称号。2010年晋升为主任中医师。2008年出版了《自己是最好的医生》DVD光盘,介绍了颈椎病、抑郁症、便秘、脂肪肝、慢性胃肠病、痛风、感冒、肩周炎、网络综合症、头痛与偏头痛、腰痛、失眠症、肥胖症、疲劳综合症、慢性鼻炎、脱发、打鼾等17个病种的发病原因及保健方法,教给人们轻松按压经络穴位,操作保健操,推荐膳食小偏方,既保健又治病。此光盘已由中国中医药文化研究会强力推荐、北京北大商学网教育有限公司制作、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各大新华书店经销。徐大平教授在医疗临床中,通过系统研究了疲劳综合症穴位按摩取内关、膻中、合谷、关元、足三里、肾俞等穴位,通过按压、点揉等手法,能够轻松缓解疲劳、补益气血,舒筋通络,增强体力,预防衰老。他在《现代养生》杂志中,也极力推荐辟谷养生,辟谷减肥,对人体内分泌,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具有特殊的作用。徐教授配合中医独创经络体操无极桩、游龙功对于恢复精力、减肥健美有特效。业余之时,他非常爱好写作,运用在临床实践的经验创作出近百万字的中医科普文章,为人们指导养生保健做出了较大成绩。

代金刚博士出生年月:1978年5月6日;8-今 中国中医科学院;8—1 中国青年志愿者赴非洲援外服务队成员;代金刚,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首届援助非洲志愿者、北京弘医堂中医院医师,擅长中医内科、针灸科疾病的诊疗。扩展资料:代金刚擅长综合运用中药和体育锻炼等方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开具运动处方,指导患者养成合理的生活方式。治疗范围:中医内科疾病。如失眠、头痛、眩晕、中风后遗症、共济失调、震颤、帕金森、胃痛、便秘、神经官能症;提倡指导患者练习可以代替药物的运动,在古训“运动可以代替药物”基础上提出“不是所有的运动都可以代替药物,应该遵循运动处方”等观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代金刚

1962年天津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毕业,丙行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兼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成都市锦江人民医院名誉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主任,天津市重点学科针灸学科学术带头人,天津市政协常委。1962年10月~1968年6月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师。1964年9月~1965年9月卫生部针灸研究班学员。1968年9月~1971年4月中国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主治医师。1971年4月至今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1971年被任命为针灸科主任。1979年晋升副主任医师。1981年被任命为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1983年晋升副教授,同年被任命为第一附属医院院长。1987年晋升主任医师。1991年晋升教授,同年被任命为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他先后在国内及国外多个学术组织及学术期刊兼任职务,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天津针灸学会会长,中国针灸临床研究会副理事长,德国巴伐利亚州中国传统医学研究院第一副院长,欧洲传统中医协会顾问,美国东方医药基金会顾问,美洲中医学院及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针灸》杂志编委会副主任,《中西医结合衫临床急救》杂志编委,《中国医院管理杂志》副主编等。2014年10月3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在京举办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授予石学敏等29人“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享受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待遇。 自 20 世纪70年代初开始潜心研究世界公认的三大疑难病之一的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的针灸治疗,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开辟了中风病治疗新途径,提高了中风病的治愈率,降低了致残率。现在“醒脑开窍” 针刺法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现已达分子基因水平。20世纪80年代初创建的“针刺于法量学”的学术概念,填补了针灸学发展的空白,并广泛应用于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多年来,巳取得20余项科研成果,发表论文 30 余篇,培养博士研究生20 余名。 先后出版《中医纲目》《石学敏针灸学》等著作 20 余部。“醒脑开窍” 针刺法及“手法量学“己多次入选高等教育教材中。近年来,在“醒脑开窍” 针刺法的理论基础上,创立了“中风单元”疗法,先后发明“脑血栓片”、“丹芪偏瘫胶囊”针药并用,为治疗脑血管病开创了新的思路。石学敏院士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科学术带头人,从事针灸学和老年医学的临床、科研以及教学工作已愈40余年,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使得他师古而不泥古,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石学敏院士始终如一地坚持继承发展和弘扬中国传统医学,坚持“中西结合、融西贯中”、针药并用、形神兼备。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取得了显著疗效,创造了世界医学史上的神话。他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并开展相关研究,对捻转补泻手法确定了新定义和量化操作,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中医现代化进程。依据四十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独特的学术思想,开发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三类新药“丹芪偏瘫胶囊”,本品临床疗效显著,充分体现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精髓,已顺利取得新药证书,并投入市场。 1、创立醒脑开窍针法,开辟中风治疗新途径:70年代末,石学敏提出中风病根本病机在于“肝风挟痰浊、瘀血上蒙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的创新性认识,创立醒脑开窍法则及针刺方法,治疗中风病取得显著疗效,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确立了从脑论治中风、以取阴经穴为主的治疗体系,并在针刺手法上制定了明确的量学规范,一改以往以取经穴为主、针刺缺乏明确量学规范的传统选穴原则及针刺方法。经过对4005例脑血管病临床各期住院患者采用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和爱丁堡斯堪地那维亚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系统严格的对照观察,临床治愈率、治愈加显效率分别为:急性期为48%及83%,恢复期为42%及62%,先兆期为67%及90%,显著优于传统针法及中西药物疗法。对于针刺作用的机制,他先后从脑血流、血液流变、脑神经递质代谢、脑血管功能、形态及脑代谢、细胞内钙离子超载以至基因水平开展了深入系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揭示了该针法治疗中风病的主要机制。研究结果证实,该针法对于脑梗塞所出现的上述方面的异常改变及有关危险因素具有多方面的良性调节作用,特别是针刺可调节血管功能,促进缺血区代偿血管开放,改善脑代谢,提高自由基清除酶活性,调节兴奋性氨基酸代谢亢进,抑制细胞内钙离子超负荷,改善脑细胞及超微结构损伤,并可促进热体会克蛋白合成及调节c-fos基因在不同脑区的表达,从而把针刺治疗中风的研究提高到现代科学水平。由他设计、实施和主持完成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于95年通过天津市科委成果鉴定,并获得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系目前中辚针灸研究所获得的最高科技奖励,现已作为9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全国推广应用。2、确立“针刺手法量学”新概念,开辟针刺手法研究新领域:针刺手法的实施是针刺治疗疾病的关键环节,历代针刺手法在刺激量的计量方面概念模糊,缺乏规范量化操作,使得医生难以掌握,并影响了临床疗效的提高。他在针刺治疗中风病的量化手法研究基础上总结了9种疾病的针刺手法量学规律,并通过严谨的实验研究,率先提出针刺作用力方向、大小、施术时间及两次针刺间隔时间作为针刺手法量学的四大要素,使传统的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此外,他对最常用的捻转补泻手法,根据捻转的频率、幅度、作用力方向提出了量化的补泻定义及规范操作,即捻转幅度小于90度角频率快(大于200转/分钟)为补法;相反捻转幅度大于180度角、频率慢(小于60转/分钟)为泻法,更新了“大拇指向前捻转为补,向后捻转为泻”的传统定义及操作。他主持完成的“针刺手法量学研究”成果获86年度全国(部级)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 3、对针灸学基本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他在针灸学基本理论—腧穴功效和经络病侯学方面的研究有较深造诣。在腧穴学方面,历代文献对于腧穴功效主治的认识只是罗列了一些病症,而缺乏用中医理论对穴位的功效进行高度地归纳和总结从而确立其主治证侯。石学敏教授根据历代文献并结合现代临床实践,首次对14经脉361个穴位的功效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完善了腧穴学的理论体系。在经络学中,成书于2000年以前的《灵枢经脉》篇是经络理论的基础,12条经脉搏的主治病侯是其中的重点内容,是指导针灸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古代汉语深奥难懂,历代对于病侯的诠释和阐发多“以字解字”,使学习者很能难领会其实质。石学敏院士结合现代临床实践,对每一条经脉搏的病侯群进行了剖析、划分,并与现代相关疾病进行了对照研究,科学地对12经脉搏的病侯体系进行了破译和阐发。

  • 索引序列
  • 针灸临床杂志编辑部主任职责
  • 针灸临床杂志编辑部主任职责是
  • 针灸临床杂志编辑部主任职责范围
  • 针灸临床杂志编辑部主任职责是什么
  • 针灸临床杂志编辑部主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