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杂志官网电话号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杂志官网电话号

发布时间: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杂志官网电话号

倪梁康,生于1956年7月,江苏省南京市人。现任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教授。国际Husserl-Studies杂志编委。国际Orbis haenomenologicus丛书编委。《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期刊编委。 1985年获南京大学哲学硕士,1990年获德国弗赖堡大学哲学博士。

主要任职: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哲学系西哲教研室主任。现任:中国现象学学会主席,北京大学希腊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黑龙江大学客座教授(研究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外国哲学》主编,《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编委,《德国哲学》编委,《当代中国哲学丛书》编委,《世界哲学》编委,德国Heidegger-Jahrbuch(《海德格尔年鉴》)学术顾问。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杂志官网电话号码

1、《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2004年9月1日,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9月2、《全球化、后现代与哲学的文化多元性--简论中国哲学面临的困境与机遇》,2004年10月1日,《现代哲学》,2004年第5期3、《<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本体概念》,2005年11月15日,《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4、《向终结存在--<存在与时间>关于死亡的生存论分析》,2005年12月1日,《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七辑5、《世界性视野中的“中国模式”——现代中国学之政治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2006年5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三期6、“Chinese Philosophy”or“Chinese Thought”?--More on the Legitimacy Crisis of Chinese Philosophy》,2006年1月1日,载《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WINTER 2005-6/V37 N27、《“断裂”与“兼容”:儒学复兴面临的困境》,2007年1月16日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一期8、《国学热背后的冷思考》,2007年4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7年第二期9、《跨文化的哲学对话如何可能——关于比较哲学的几个理论问题》,2008年5月1日,《学术月刊》,2008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16期全文转载。10、《启蒙的合法性危机——当代中国启蒙面临的困境》,2009年1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一期

主要任职: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哲学系西哲教研室主任。现任:中国现象学学会主席,北京大学希腊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黑龙江大学客座教授(研究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外国哲学》主编,《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编委,《德国哲学》编委,《当代中国哲学丛书》编委,《世界哲学》编委,德国Heidegger-Jahrbuch(《海德格尔年鉴》)学术顾问。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杂志官网电话

香港出生,系毕业(1979),法国巴黎大学索尔邦学院哲学博士(1993)。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文学硕士」课程主任、现象学与人文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及现象学与当代哲学资料中心副主任。为《现象学与人文科学学刊》主编、《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学术委员会委员及《法兰西思想评论》编委;亦为劳思光先生的《思光学术论著新编》(共十三卷)主编之一,在该系列中编有《思想方法五讲新编》、《中国之路向新编》、《自由、民主与文化创生》、《哲学问题源流论》(合编)、《家国天下——思光时论文选》(合编)及《存在主义哲学新编》(合编)等书。此外,亦编有劳思光先生的《文化哲学讲演录》及《虚境与希望——论当代哲学与文化》(「思光学术新著」之一及之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2003)。

1、《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2004年9月1日,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9月2、《全球化、后现代与哲学的文化多元性--简论中国哲学面临的困境与机遇》,2004年10月1日,《现代哲学》,2004年第5期3、《<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本体概念》,2005年11月15日,《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4、《向终结存在--<存在与时间>关于死亡的生存论分析》,2005年12月1日,《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七辑5、《世界性视野中的“中国模式”——现代中国学之政治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2006年5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三期6、“Chinese Philosophy”or“Chinese Thought”?--More on the Legitimacy Crisis of Chinese Philosophy》,2006年1月1日,载《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WINTER 2005-6/V37 N27、《“断裂”与“兼容”:儒学复兴面临的困境》,2007年1月16日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一期8、《国学热背后的冷思考》,2007年4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7年第二期9、《跨文化的哲学对话如何可能——关于比较哲学的几个理论问题》,2008年5月1日,《学术月刊》,2008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16期全文转载。10、《启蒙的合法性危机——当代中国启蒙面临的困境》,2009年1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一期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期刊官网电话号

《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张祥龙)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提取码:uy9v书名: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作者:张祥龙豆瓣评分:2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12-6页数:349内容简介:《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从董仲舒到陆象山》讲述从秦汉起头的儒家哲理在重大历史阶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儒家的哲理应对:其一,拒秦兴汉,讲解秦汉之际儒家与法家的哲理交锋,以董仲舒为代表,开显出汉儒“王官学”的盛大气象;其二,应对佛教,讲解两汉之际佛教入华对儒家正统形成的挑战,中华佛学的思想之花与儒学相激荡,最终结出宋明儒学的果实。冀望未来儒学的进路成为两者的内在结合,以精深的、真正太极化了的道理,来开显活的时间意识体验、艺术体验、生存体验和历史文化体验(其中必含中华与西方的历史文化交往体验),开启出一种有灵性的、时机化的、不离人的实际生活的哲理。作者简介:张祥龙,男,1949年出生于香港九龙,七七级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生。1986年10月赴美国留学,1988年8月获美国俄亥俄州托莱多(Toledo)大学硕士,1992年2月获纽约州立布法罗(Buffalo)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现象学中心主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际中西哲学比较学会(ISCWP)会长,美国哲学学会(APA)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广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担任《世界哲学》(原《哲学译丛》)、《哲学门》、《江苏社会科学》、《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论证》等刊物编委或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任职: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哲学系西哲教研室主任。现任:中国现象学学会主席,北京大学希腊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黑龙江大学客座教授(研究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外国哲学》主编,《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编委,《德国哲学》编委,《当代中国哲学丛书》编委,《世界哲学》编委,德国Heidegger-Jahrbuch(《海德格尔年鉴》)学术顾问。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期刊官网电话号码

《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张祥龙)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提取码: h1ur     书名: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作者:张祥龙豆瓣评分:2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12-6页数:349内容简介:《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从董仲舒到陆象山》讲述从秦汉起头的儒家哲理在重大历史阶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儒家的哲理应对:其一,拒秦兴汉,讲解秦汉之际儒家与法家的哲理交锋,以董仲舒为代表,开显出汉儒“王官学”的盛大气象;其二,应对佛教,讲解两汉之际佛教入华对儒家正统形成的挑战,中华佛学的思想之花与儒学相激荡,最终结出宋明儒学的果实。冀望未来儒学的进路成为两者的内在结合,以精深的、真正太极化了的道理,来开显活的时间意识体验、艺术体验、生存体验和历史文化体验(其中必含中华与西方的历史文化交往体验),开启出一种有灵性的、时机化的、不离人的实际生活的哲理。作者简介:张祥龙,男,1949年出生于香港九龙,七七级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生。1986年10月赴美国留学,1988年8月获美国俄亥俄州托莱多(Toledo)大学硕士,1992年2月获纽约州立布法罗(Buffalo)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现象学中心主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际中西哲学比较学会(ISCWP)会长,美国哲学学会(APA)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广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担任《世界哲学》(原《哲学译丛》)、《哲学门》、《江苏社会科学》、《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论证》等刊物编委或学术委员会委员。

孙周兴,男,1963年9月生,汉族,浙江绍兴人。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外国哲学、西方诗学等,尤以德国现代哲学、现象学研究为重点。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同济大学校学术委员,《同济大学学报》(文科版)主编,同济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院院长, 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兼所长等。兼任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德国《海德格尔年鉴》(Heidegger-Jahrbuch)编委、《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编委、《中国书评》编委、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兼职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现象学与人文科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等。

  • 索引序列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杂志官网电话号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杂志官网电话号码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杂志官网电话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期刊官网电话号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期刊官网电话号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