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能源互联网以电力系统为核心,以什么为基础

能源互联网以电力系统为核心,以什么为基础

发布时间:

能源互联网以电力系统为核心,以什么为基础

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以清洁为主导、以电为中心。“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以清洁为主导、以电为中心,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现代能源体系,实质上就是智能电网加清洁能源。”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实现“两个替代、一个提高、一个回归”,为世界能源转型开辟了新的道路,能够从根本上应对人类面临的几个重大挑战,为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福祉。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综合效益经济方面,将提供清洁、永续、廉价的能源动力供应,拉动全球经济增长,有效降低发展成本。到2050年,全球平均每千瓦时用电成本将比目前降低8美分。社会方面,将提高电力普及率,到2050年基本消除无电人口并累计新增超过1亿个就业岗位。环境方面,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2050年能源生产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将控制在118亿吨,实现全球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政治方面,将增强政治互信,促进世界和平,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作者:聂光辉中国已经面临产能过剩的局面,到底是供给侧出了问题,还是需求侧出了问题,不同的经济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解释和建议。从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过程中的经济粗放式发展来看,政府长期忽略了中国能源产业结构问题以及传统化石能源带来的环保问题,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能源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而能源供给侧的结构失衡问题究竟严重到什么程度?在能源开发利用上,由原先的兼顾环保问题变成优先考虑环保问题,在倡导新的能源环保理念的大环境下,未来的能源系统将会怎样?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能源产业的供给侧现状目前,能源发展面临的大体问题就是传统化石能源产能过剩、可再生能源发展遇瓶颈制约。煤炭作为传统化石能源的代表,在中国经历了所谓的“黄金十年”之后,由于企业过去的无序投资以及对于国家投资拉动内需政策的过分乐观,煤炭行业进入到产能过剩时期,去过剩产能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政策主旋律。2015年11月中国煤控项目组发布 《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规划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的目标应约束在27.2亿吨标煤,即38亿吨实物量以内,总能耗控制在47.4亿吨标煤。在“十三五”期间,煤矿开采和洗选企业数量要从2015年的6390家压减到3000家以内,到2020年,煤炭开采、洗选行业的失业人数估计分别为67.1万人和19.1万人。煤炭行业严重过剩产能的后果早已波及到一些老牌企业,转岗分流、停薪留职、离岗再就业等成为了降本增效的新方式。煤炭“黄金十年”的情形恐怕只能成为历史了,煤炭行业市场低迷恐怕在经济新常态下要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了。煤企的利润减少及整体行业的亏损,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矿工降薪。事实上,已经有些煤炭企业处于停产状态,未来一段时间,预计煤炭消费的负增长趋势将越发明显,一方面原因源于经济下行压力下能源结构变革,另一方面是人们能源消费观念的转变。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问题已经不是去不去除的问题,而是怎样快速高效,且又能够保障员工利益的情况下去除过剩产能的问题。国务院在今年年初明确提出了去过剩产能的目标,计划用3到5年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其中预计涉及到的煤炭系统职工的分流安置人员达130万,安置办法也将以企业作为主体,这一结果也将引发人与企业本质关系的回归的思考,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现有的能源系统供给侧存在的不合理性有多么严重。未来能源系统仍以电力系统为核心2016年3月30日到31日,由我国倡导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在北京举行,意在改变以往的能源供给模式,以清洁和绿色的方式满足电力需求,会议期间,中国、韩国、日本、俄罗斯四国电力公司还签署了《东北亚电力联网合作备忘录》,共同发布了《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宣言》。这实际上也标志着我国已经开始布局新一代能源系统。能源互联网概念进入中国以来受到广泛关注,业内人士对其也从能量流、信息流以及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其原因在于它契合我国能源发展现状及诉求。能源互联网在其内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杰里米·里夫金所提倡的能源互联网概念的基本特征有:可再生能源作为主要一次能源;可大规模接入分布式发电系统与分布式储能系统;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广域能源共享;支持交通系统向电气化方向转变。广义的能源互联网强调未来能源构成要素的广泛性、平等性、协同性,且把电能作为一种能源传输和利用的介质,但不唯一,其目的是要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所倡导的是能源低成本消费。其广泛性是指能源构成要素的种类繁多,既包含太阳能、风能、核能、海洋能等,也包含煤炭、石油等传统的化石能源;其平等性是指能源构成要素间的竞争关系应当是平等的,譬如所承担社会责任和环境压力应当是一致的;其协同性是指能源构成要素间的多源协同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能源低成本消费的概念,这里所提到的能源低成本消费不仅从经济效益出发,还包含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即综合效益达到最优。目前,所提倡的全球能源互联网概念可以概述为:在全球能源互联共享的战略构想下,以泛在智能电网为基础,通过“两个替代”,即能源开发利用上的清洁能源替代,能源消费上的电能替代,实现世界能源的优化配置和消费。实际是以电力系统为核心的电力互联网,属于狭义的能源互联网。与广义的能源互联网概念相比,狭义的能源互联网概念则凸显了能源构成要素的主次关系,能源类型的不同导致生存空间也不一样,无法体现出在能源的选择与利用上的民主,在能源配置上只强调了二次能源,存在片面性。就我国能源结构现状以及电力系统发展历史及强自然垄断的地位而言,发展以电力系统为核心的全球能源互联网有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能源战略安全引深思全球能源互联网对于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与消纳上起到促进作用。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将在全球能源互联网时代替代大量的化石能源的消耗,大量的污染物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将会得到有效缓解,同时也间接地避免化石能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对水资源的消耗问题,以及避免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全球能源互联网所引发的能源供给侧变革,直接或间接的能源结构的改变,将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是十分有效的。根据权威机构预测,依托全球能源互联网,到2025年清洁能源每年可替代相当于240亿吨标准煤的传统化石能源,减排二氧化碳670亿吨、二氧化硫5.8亿吨。这将能够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的到2050年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有望解决冰川消融以及海平面上升等影响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全球能源互联网概念诞生之后,市场的炒作一度爆出能源互联网存在5万亿元的市场空间,很显然这一数字缺乏科学的判断依据,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经济效益不容小觑。全球能源互联网与现在的电力联网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大区域联网效益得到了释放,比如,现在的电力联网的区域相对较小,由于受制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稳定性及其他物理特性,不能够较好消纳风能、太阳能发电等。全球能源互联网将会进行洲际电力互联,能有效地配置全球范围内可再生能源资源,解决电力网络的峰谷问题。这一改变将会促使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效率。有预测显示,到2050年,非化石能源的发电量将达到整个能源消耗的90%。这一趋势将会有效地促进能源、节能与环保等产业的技术升级,再次释放较高的经济增长点。全球能源互联网时代对于能源发展而言,其结构一定是更加开放多元化。在世界能源发展过程中将可能面临全球能源局部过剩、能源输出成为新诉求等问题,如何保证本国的能源战略安全也将成为新的课题。鉴于对能源发展历史的研究与判断,未来的能源结构极有可能在环保理念的引领下保持核电、水电的战略地位,使得核电、水电在能源非常时期起到重要的调峰填谷作用。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本国的能源输送的安全与畅通也可能成为某一时期新问题。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未来能源互联网领域一定是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力的所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计算机系统以什么为核心以什么为基础

现代计算机系统属于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电子计算机的问世,最重要的奠基人是英国科学家艾兰· 图灵(Alan Turing)和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 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图灵的贡献是建立了图灵机的理论模型,奠定了人工智能的基础。而冯· 诺依曼则是首先提出了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设想。  冯·诺依曼理论的要点是:  (1)采用存储程序方式,指令和数据不加区别混合存储在同一个存储器中,指令和数据都可以送到运算器进行运算,即由指令组成的程序是可以修改的;  (2)存储器是按地址访问的线性编址的一维结构,每个单元的位数是固定的;  (3)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组成。操作码指明本指令的操作类型,地址码指明操作数和地址。操作数本身无数据类型的标志,它的数据类型由操作码确定;  (4)通过执行指令直接发出控制信号控制计算机的操作。指令在存储器中按其执行顺序存放,由指令计数器指明要执行的指令所在的单元地址。指令计数器只有一个,一般按顺序递增,但执行顺序可按运算结果或当时的外界条件而改变;  (5)以运算器为中心,I/O设备与存储器间的数据传送都要经过运算器;  (6)数据以二进制表示。

系统软件的核心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简称OS)是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计算机程序,是直接运行在“裸机”上的最基本的系统软件,任何其他软件都必须在操作系统的支持下才能运行。操作系统是用户和计算机的接口,同时也是计算机硬件和其他软件的接口。操作系统的功能包括管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及数据资源,控制程序运行,改善人机界面,为其它应用软件提供支持,让计算机系统所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提供各种形式的用户界面,使用户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为其它软件的开发提供必要的服务和相应的接口等。实际上,用户是不用接触操作系统的,操作系统管理着计算机硬件资源,同时按照应用程序的资源请求,分配资源,如:划分CPU时间,内存空间的开辟,调用打印机等。

冯诺依曼 存储器 控制器 运算器 输入输出

系统软件的核心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OperatingSystem,简称OS)是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计算机程序,是直接运行在“裸机”上的最基本的系统软件,任何其他软件都必须在操作系统的支持下才能运行。操作系统是用户和计算机的接口,同时也是计算机硬件和其他软件的接口。操作系统的功能包括管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及数据资源,控制程序运行,改善人机界面,为其它应用软件提供支持,让计算机系统所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提供各种形式的用户界面,使用户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为其它软件的开发提供必要的服务和相应的接口等。实际上,用户是不用接触操作系统的,操作系统管理着计算机硬件资源,同时按照应用程序的资源请求,分配资源,如:划分CPU时间,内存空间的开辟,调用打印机等。

以互联网为核心

现在互联网发展非常的迅速,其实,互联网的核心就是共享,因为互联网把全世界的信息都串成了一个网络,所有人都可以获得一定的信息,所以也会共享很多的东西,而互联网的发展,就是为了共享一些东西存在的。

目前的趋势就是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和跨界融合,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内容。二十一世纪以来,互联网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互联网是提高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核心支撑,事关国家当前和长远发展。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基于互联网融合创新的全面部署与加速应用,极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重构国际竞争规则、转换产业角逐主赛场。我国互联网处于大发展、大融合、大变革的历史阶段,不仅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领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网络基础和支撑,还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社会发展、促进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

在我看来,互联网核心的精神就是共享,因为现在有很多的信息都是共享的,不管是什么东西,或者是什么信息都是功效,所以应该互联网的核心就是共享。

互联网最核心的技术就是云端技术。对于云端技术,每个人都没有接触过,觉得特别神秘,其实它就是个数据的共享平台。

新基建以电力为核心

新基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二、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三、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伴随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外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将持续跟踪研究。扩展资料新基建的意义:新基建的意义不仅在于通过提供基础设施推动相应的新经济部门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是使经济社会不同领域,使更多的国民获得普遍化的新经济红利。在此轮技术革命浪潮中,数据无疑是最为关键的生产要素,但数据要素具有特殊属性,不能简单套用之前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激励和约束规则。数据要素存在互补性和专用性,也存在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有效的数据往往依赖于多主体的系统生成,其生产效率既依赖于基础设施的匹配程度和建设水平,也依赖于企业的创新投入,其生产和使用效率往往涉及多个产权主体和多种异质性数据,既要避免数据垄断,打破数据壁垒,又要激励创新性的数据生产和数据使用。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新基建”都有啥 官方解释来了!

传统基建的核心价值在于连接,实现物流、人流、能量流的流知通。而新基建的核心价值在于赋能,通过智能工具、精准决策优化资源配置道效率,目的是建设数据高速公路,建设数字化世界。不同于“铁公基”传统思路,“新基建”本质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用于支撑传统产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新基建”主要包括九大领域:5G基建、特高压/电力物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高铁/轨道内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工业互联网、超高清、车容联网、物联网。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更加侧重于突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内涵更加丰富,涵盖范围更广,更能体现数字经济特征,能够更好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物联网,都体现出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大趋势。

以下内容均来自袁国宝最新著作《新基建:数字经济重构经济增长新格局》新型基础设施是一个与传统基础设施相对的概念。传统基础设施指的是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利设施等项目,又称“铁公基”,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铁公基”已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运而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从本质上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指的就是信息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可为传统产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涉及通信、电力、交通、数字等多个行业的多个领域,如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如表1-1所示。由此可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着未来的国计民生,是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

“新基建”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简称,这个概念的来头儿可不小,是来源于2018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当时,会议提出了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所以就有了“新基建”这个概念。新基建发展中好多领域都离不开供电系统、智能系统,监控系统这些基础设施设备的支持,所以像维谛技术这样的基础设施产品厂商会有不小的机遇

论文以什么为基础

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问题-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结论。 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论文写作基础就是在写论文的过程中一定写清楚:1论点(你写论文的中心主题)论据你有足够的证据 数据 事实,能证明你的论点是正确的论证 也就是结尾扣题部分也要为论点加以概括

一、周密思考,慎重落笔论文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正式动笔之前,要对文章进行通盘思考,检查一下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已完全就绪。首先,要明确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动笔之前必须想得到十分清楚。清人刘熙载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艺概》)作者要想一想,自己文章的主题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主题不明,是绝对不能动手写文的。其次,是理清思路。思路是人订]思想前进的脉络、轨道,是结构的内在依据。动笔之前,对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解决问题,以及使用哪些材料等,都要想清楚。第三,立定格局。所谓“格局”,就是全文的间架、大纲、轮廓。在动笔之前先把它想好“立定”,如全文分几部分,各有哪些层次,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哪里该详,哪里该略,从头至尾都应有个大致的设想。第四,把需要的材料准备好,将各种事实、数据、引文等找来放在手头,以免到用时再去寻找,打断思路。第五,安排好写作时间、地点。写作要有相对集中的时间,比较安静的环境,才能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完成毕业论文写作任务。  古人说:“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鲁迅也曾说,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一挥而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写起来就会很快。有的人不重视写作前的准备,对所写的对象只有一点粗浅的认识就急于动笔,在写作过程中“边施工边设计”,弄得次序颠倒,手忙脚乱,或做或掇,时断时续,结果反而进展缓慢。所以,在起草之前要周密思考,慎重落笔。

论文的写作要求、流程与写作技巧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一、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 索引序列
  • 能源互联网以电力系统为核心,以什么为基础
  • 计算机系统以什么为核心以什么为基础
  • 以互联网为核心
  • 新基建以电力为核心
  • 论文以什么为基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