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遗传相关论文题目

遗传相关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遗传相关论文题目

方法一、论文的选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   选题首先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与所学专业相关;其次,选题要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使其论文形成后既有理论支撑,同时要对现实有所促进;再次选题要注意一些有价值的课题,比如本专业的研究空白、有争议的话题,或者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本专业的老话题、与研究领域有关的当前热点问题、新问题、亲自参与实践调查的课题;第四,选题要结合考虑资料的利用。能找到比较充分的资料来源对于作者写作论文有重要帮助;最后,选题宜小不宜大。题目范围太大易导致内容空泛,难于驾驭。(一)论文的选题的依据:1、依据个人兴趣爱好;2、依据个人知识结构;3、依据当前本专业的研究热点;4、依据当前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局势;5、依据管理学权威刊物的近期发表论文;6、请教他人。 (二)毕业论文的选题原则和要求:   1、注重选题的实用价值,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1)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实意义;(2)要注重选题的理论价值。   2、勤于思考,刻意求新。(1)从观点、题目到材料直至论证方法全是新的;(2)以新的材料论证旧的课题,从而提出新的或部分新的观点、新的看法;(3)以新的角度或新的研究方法重做已有的课题,从而得出全部或部分新观点;(4)对已有的观点、材料、研究方法提出质疑,虽然没有提出自己新的看法,但能够启发人们重新思考问题。以上四个方面并不是对“新意”的全部概括,但只要能做到其中一点,就可以认为文章的选题有了新意。二、论文写作框架的确定  论文写作框架起疏通思路、安排材料、形成结构的作用。一般来讲,学术论文框架需要采用递进的逻辑体系,不建议采用并列的逻辑体系,即论文的各个部分应该是层层递进,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如:第一部分是相关概念和涵义,第二部分是问题提出,第三部分是分析问题,第四部分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五部分是解决问题需要实现的一些条件和保障措施,第六部分是总结。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删减和添加。  论文框架确定后,应交给导师审阅,再与导师仔细探讨行文的思路,听取导师的指导意见,最后确认论文写作内容框架,作为开题报告中的内容部分。三、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介绍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二)文献来源  论文查阅的资料来源有:1、电子期刊。包括电子期刊网上的期刊论文、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以及一些电子书籍。2、纸质书籍。如图书、期刊杂志、报纸等。 (三)文献综述的写作  文献综述基本由前言(引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四大部分组成。  1、前言(引言):简要介绍所综述的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说明有关概念,规定综述范围,介绍本课题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的历史、现状、前景和争论焦点等,使读者对全文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2、正文:是综述的主体部分,对某专业、学科在某阶段的发展历史和当前实际工作水平、成就和展望,以及有关各种情况都应作详细叙述,还要把同行对该方面的不同看法也写进去,进行分析研究。此部分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查阅文献的内容要围绕我们选题需要研究的主题内容,以为我们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严禁文献综述的内容和查阅的资料和论文写作不相关;二是对文献查阅后,不能简单罗列,文献综述的重点在“综述述”,应该通过自己的归纳、总结和整理,进行综合的评述,不能只“述”不评,即只对观点、数据、事实等作纯客观的分析和介绍,不作评价、评议。  3、结论:结论是综述的结束语。一般包括研究的结论,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存在的分歧,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等。  4、参考文献:注明作者所引用的资料,为人们核对或作进一步研究用,这些按引用顺序列出。  前沿和结论部分和我的观点有许多不符合的地方,所以没做修改。 四、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是简单叙述论文选题的背景,然后提出论文是为了研究什么,为了得到什么结果。研究的意义一般从两个方面来描述:一是论文研究对于当前相关研究的理论有什么贡献(理论意义、学术意义),二是论文研究对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贡献(实践意义、指导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研究内容部分即前述的论文框架体系,研究目标重点介绍研究什么,拟解决什么关键问题。 (三)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此部分视具体写作情况和学校提供的资源情况而定。 (四)研究进度计划  时间和内容按照系里的统一规定填写。五、论文的撰写 (一)论文构成  论文题目 论文目录中英文摘要、关键词论文正文致谢参考文献 (二)论文目录  一般先要确定论文目录,即论文题目、大标题和小标题,这使得论文的起草有了初步依据。然后拟定内容提纲,把论文目录展开,加进必要材料予以扩充,使目录充实和具体化。  编写提纲应该由简入繁,由部分到章节再到内容要点,逐步进行扩展。首先根据行文的思路用最粗的轮廓勾勒出文章的几大块,也就是主要组成部分,然后在各部分内填入相应的章节。具体来说写论文无非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者是理论、实证、结论),可以在先确定逻辑主线的基础上规划出三个部分,再用相应章节进行对应的填充,最后列出每一节的内容要点。需要注意的一是要论点明确、论据充分;二是要平衡章节之间的长短,即合理安排各部分的篇幅,尽量长短相当,避免体例结构的不相称。对于引入的理论部分要把字数控制在整个篇幅的四分之一左右。 (三)中英文摘要、关键词  1.按照学校规定的格式撰写  英文忌用软件翻译,因为语法错误多,专业词汇翻译不够专业   关键词一般三个以上 (四)论文正文  论文的正文通常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1、绪论,又称前言、绪言,是正文的起始部分。这一部分一般可涉及以下内容:研究这一课题的目的、意义;提出问题,表明作者观点;说明作者论证这一课题的方法;概括介绍论述的内容或揭示问题的结论;历史回顾。绪论部分在论文中所占比例通常较小。要写得简明扼要,通常几百字即可。  2、本论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在这部分中要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以及前面说收集的相关资料来详细地阐述论文的研究观点、成果。可根据论题性质,用正面立论的或批驳不同看法或解决别人的疑难问题的方法,来论证文中的思想和新的见解。如果是作者自己提出新的、创造性的东西要注意最重要的是言之存理。这一部分要占全文的三分之二。  3、结论是论文的最后部分,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对研究的课题得出的答案;作者对研究的课题提出探讨性意见;对未解决的问题提出的某种设想等。它的内容与绪论有关,是一篇论文要旨的简明扼要的提示。通常这部分可以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语,对本论部分进行强调(但注意不是本论部分的重复)。如果结论已在绪论或本论部分作了提示,这部分也可以只做文章的收尾。  论文的撰写一方面取决于资料的拥有,另一方面依靠平时理论素养和写作能力的积累。撰写正文前,要对提纲进行再次检查和修改,使之更加完善。文章起草要在思路明晰的基础上一气呵成,切忌断断续续。起草阶段,要先形成初稿。初稿的写作就是按照提纲形成是构思填充内容。形成的论文应该是论点明确,内容充实;叙述上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论文各部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段落之间的衔接自然、舒展,逻辑性要强。  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忌大篇幅引用,切忌抄袭他人论文,国内一般认为不超过200字就不算抄袭。然而,在考研与就业压力的夹缝中,大学毕业论文的生存处境日渐尴尬,弄虚作假现象泛滥,论文写作陷入抄袭的怪圈,毕业论文写作只是“网上摘些,书上的借用些,最后整合一下就算大功告成”“写论文惟一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复制’、‘粘贴’的快捷键”。那么我们该如何规避抄袭的风险?首先,每个内容小点一定要自己拟定。紧接着,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对小点内容进行扩充充实,尽量使用自己的语言来陈述。 (五)致谢可以在正文后对下列方面致谢: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工作的奖学金基金、合同单位、资助或支持的企业、组织或个人;协助完成研究工作和提供便利条件的组织或个人,在研究工作中提出建议和提供帮助的人;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其他应感谢的组织或个人。内容应简洁明了、实事求是,避免俗套 (六)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包括著作、论文等正式文献,也包括统计、工作报告等事实材料,还可以包括没有正式出版和发表的资料。外文原文著作和论文,其参考文献的标题应当用原文列出。注释和参考书目的标题主体和标识顺序,按“作(著)者/题(书)名/出版事项”顺序排列。具体顺序为:作者姓名、文献名称、版次(第一版不标注)、页码、出版地、出版社或刊物名、出版日期或刊物期数。参考文献要另起一页,一律放在正文后,在文中要有引用标注,如×××[1],参考文献一般不低于15-20篇。

有关遗传 3千字可以的 标准格式是吗 ?什么时间要, /

遗传论文 我给你

遗传相关论文选题

遗传与人类健康''可以从以前人的身体素质和现在人对比'''重点写现在人突出的身体问题如肥胖'力量'身体的耐力等等'''基因突变可以写这些年应为环境的变化气候的反常使得人出现畸形'''

1 人类左右撇子性状的遗传机制2 人类指纹遗传机制的初步探讨(我还不知道指纹遗传是数量遗传还是非数量遗传还是别的什么东西)3 利用某某动物对遗传3定律的验证4 hnRNA向mRNA转变机制的验证5 某某动物减数分裂的观察一般本科生论文的要求都不高,搞一个验证实验或者观察什么什么的都能过关。

遗传相关论文

啊!!!!!!!!!!!!!!!!!!!!!!!!!!!!!!

生物体性状的相对稳定——遗传和变异 在生物的繁殖过程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同种生物世代之间性状上的相对稳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生物的遗传。在生物的繁殖过程中还有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同种生物世代之间或同代不同个体之间的性状不会完全相同。例如,同一个稻穗上的籽粒,长成的植株在性状上也有或多或少的差异;甚至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一模一样,这种差异是表现,就是生物的变异。 遗传和变异是生命活动中的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则是绝对的、发展的。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没有变异,也就不可能有新的物种的形成,不可能有今天这样一个丰富多彩、形形色色的生物界。 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所引起的变异是遗传的;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变异,一般只表现于当代,不能遗传下去。也就是说,变异可分为两大类: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这里要强调指出,这两类变异的划分是相对的。因为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长期定向的影响和选择,由量变的积累可以转化为质变,不遗传的变异就有可能形成为遗传的变异。 生物性状的遗传,以生殖细胞作为桥梁。即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的减数分裂后,当配子形成合子时,又恢复了亲代体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和内容。而DNA恰是染色体重要的成分,所以,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AN片段。 遗传物质的变化发展规律,直接关系到生命物质运动中的稳定和不稳定。遗传物质的稳定传递,使生物表现出遗传,这关系到生物种族的稳定发展;遗传物质的不稳定传递,使生物表现出变异,这关系到生物种族的向前发展进化。这充分体现了生命物质(主要是核酸、蛋白质)运动和变化发展的一些重要规律。 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染色体 染色体在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中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是最早观察到的染色体与遗传有关的现象。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 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因为绝大部分的遗传物质(DNA)是在染色体上的。也有少量的DNA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所以线粒体和叶绿体被称为遗传物质的次要载体。 在遗传学研究和育种实践中,根据生物性状在群体(自然群体或杂交后代群体)内的遗传变异规律,将其划分为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两大类。 凡不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在一个群体内表现为不连续性变异的性状称为质量性状(qualitative character),例如孟德尔所研究的豌豆子粒的形状(圆满与皱缩)、子叶的颜色(黄色与绿色)、花的颜色(红色与白色)等等。质量性状是受一个或少数几个效应大的基因(称为主基因)决定的,受环境影响较小,所以呈现非连续变异的、因而能对群体内的各个体进行明确分类的性状。豌豆的花色、动物的性别、人类的各种血型系统等都属于这类性状。在遗传研究中,由于质量性状容易跟踪,也常把它作为标记性状。 凡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在一个群体内表现为连续性变异的性状称为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character),又称为计量性状(metrical character)。在生物界中,与质量性状相比,数量性状的存在更普遍、更广泛;农作物的大部分农艺性状都是数量性状,例如植物籽粒产量或营养体的产量、株高、成熟期、种子粒 重、蛋白质和油脂含量、甚至是抗病性和抗虫性等 由于质量性状表现为不连续性变异,对于杂交后代的分离群体,能够用孟德尔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根据所具相对性状的差异,将各个体明确地分组归类,可以求出各 类型间所包含个体数目的比例关系,并可用文字形容和描述各类型的特征。 由于数量性状在自然群体或杂交后代的分离群体内,不同个体间表现为连续性变异,各个体不能用孟德尔方法作出明确的分组归类,不能用分析质量性状的方法来分析数量性状,而是采用生物统计学的方法对性状的遗传变异作定量的描述,对性状的遗传动态进行研究。 然而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划分不是绝对的,例如: 对于同一种作物的同一性状,在不同亲本材料的杂交组合中可能表现不同,例如水稻和小麦等的株高。 有些性状在主基因遗传的基础上,还存在一组微效基因—修饰基因,例如小麦和水稻种皮的红(深红或紫黑)色与白色,在一些杂交组合中表现为一对基因的分离,而在另外的一些杂交组合中,F2的子粒颜色呈不同程度的红色而成为连续性变异,即表现出数量性状变异的特征。 在实际应用中,凡是容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的性状,都可以用研究数量性状的方法去作遗传分析。 数量性状一般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而这种变异是不能遗传的。 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即使是基因型纯合一致的两个亲本(P1和P2)和基因型杂合一致的杂种一代(F1),各个个体也呈现出连续性变异,而不是一种基因型只有一个值;这种同一基因型群体内个体间的变异是由环境条件造成的,是不能遗传的。对于F2代群体,既有由于基因分离所造成的个体间基因型差异所导致的表现型变异,又有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所造成的同一基因型的表现型差异;前一种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后一种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这两种变异结合在一起,使得F2代群体的连续性变异比其双亲和F1代都更广泛, F2代的变异系数(CV)明显地比P1、P2和F1的大。因此,准确地估算数量性状由基因型差异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和由环境条件引起的不能遗传的变异,对提高数量性状育种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人类说白了就是由非洲一个黑女子和一群男人繁殖而来的!

遗传作文遗传小学文章遗传唉!人家都说,我老爸对我是遗传到位,具体遗传事例且听本人慢讲.遗传一:近视遗传我老爸就是一个近视眼,他又把近视遗传给了我,说实话在我得知要配眼眼镜时,我就非常恨老爸,因为是他把近视遗传给了我.唉!天意难为.遗传二:超级脚臭说起这个脚臭遗传,我还真有点不好意思,因为老爸遗传给我的脚臭,能把一只蚊子给熏死.一天,我正在玩游戏,老妈下班回来了,看见我正在玩游戏,就拿了一根竹条,准备红烧我的小pp,我连忙脱下鞋子,把脚伸到老妈跟前,老妈当场晕倒,我连忙打120,把老妈抬进医院,经过两个小时的抢救,我老妈终于醒了过来.可见我脚臭的威力是多么厉害.遗传三:懒的像头猪我老爸的懒,简直无人不晓,可他又偏偏懒遗传给了我,唉!有一次,我没洗脸,老妈问我:"你这头小猪猪为什么不洗脸."我说:"我昨天刚洗过呀!"听了我的一番话,我老妈再次当场晕倒.老爸都怪你,把这些不好的行为遗传给了我,使班里的同学给我起了一个外号是超级小懒猪.呜呜!老爸我恨你.唉!人家都说,我老爸对我是遗传到位,具体遗传事例且听本人慢讲.遗传一:近视遗传我老爸就是一个近视眼,他又把近视遗传给了我,说实话在我得知要配眼眼镜时,我就非常恨老爸,因为是他把近视遗传给了我.唉!天意难为.遗传二:超级脚臭说起这个脚臭遗传,我还真有点不好意思,因为老爸遗传给我的脚臭,能把一只蚊子给熏死.一天,我正在玩游戏,老妈下班回来了,看见我正在玩游戏,就拿了一根竹条,准备红烧我的小pp,我连忙脱下鞋子,把脚伸到老妈跟前,老妈当场晕倒,我连忙打120,把老妈抬进医院,经过两个小时的抢救,我老妈终于醒了过来.可见我脚臭的威力是多么厉害.遗传三:懒的像头猪我老爸的懒,简直无人不晓,可他又偏偏懒遗传给了我,唉!有一次,我没洗脸,老妈问我:"你这头小猪猪为什么不洗脸."我说:"我昨天刚洗过呀!"听了我的一番话,我老妈再次当场晕倒.老爸都怪你,把这些不好的行为遗传给了我,使班里的同学给我起了一个外号是超级小懒猪.呜呜!老爸我恨你.

植物遗传育种相关论文题目

(1)单倍体育种单倍体植株往往不能结实,在培养中用秋水仙素处理,可使染色体加倍,成为纯合二倍体植株,这种培养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称为单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具有高速、高效率、基因型一次纯合等优点,因此,通过花药或花粉培养的单倍体育种,已经作为一种崭新的育种手段问世,并已开始育成大面积种植的作物新品种。在单倍体育种方面,我国科学家做出了突出贡献。1974年就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作物新品种--单育1号烟草品种。随后又育成了中花8号水稻和京花1号、京单92-2097小麦等面积栽培的作物新品种,还获得了多种作物的大量花培新品系。河南省在花培育种方面卓有成效,培育出了花培28、花配 2321、峡麦1号、豫麦1号、豫麦37号、花9、花特早、豫麦60号等优良品种(系),已累计推广700多万亩,在全国名列前茅。   (2)胚胎培养在植物种间杂交或远缘杂交中,杂交不孕给远缘杂交带来了许多困难。而采用胚的早期离体培养可以使胚正常发育并成功地培养出杂交后代,可以通过无性系繁殖获得数量较多、性状一致的群体,胚培养已在50多个科属中获得成功。远缘杂交中,可把未受精的胚珠分离出来,在试管内用异种花粉在胚珠上萌发受精,产生的杂种胚在试管中发育成完整植株,此法称为“试管受精”。用胚乳培养可以获得三倍体植株,为诱导形成三倍体植物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三倍体加倍后可得到六倍体,可育成多倍体新品种。  (3)细胞融合通过原生质体融合,可部分克服有性杂交不亲和性,而获得体细胞杂种,从而创造新种或育成优良品种,这是组织培养应用最诱人的一个方面,目前已获得40余个种间、属间、甚至科间的体细胞杂种、愈伤组织,有些还进而分化成苗。目前,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已经能从不杂交的植物中如番茄和马铃薯、烟草和龙葵、芥菜等获得属间杂种,但这些杂种尚无实际应用价值。随着原生质体融合、选择、培养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今后可望获得更多有一定应用价值的经济作物体细胞杂种及新品种。  (4)基因工程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把目标基因切割下来并通过载体使外来基因整合进植物的基因组是完全有可能的,这项研究如果获得成功,将克服作物育种中的盲目性,而变成按人们的需要操纵作物的遗传变异,育成优良品种,目前这项研究刚刚起步,加上植物的遗传背景比原核生物更为复杂,因此,要用基因工程实现作物改良,以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将是21世纪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5)培养细胞突变体无论是愈伤组织培养还是细胞培养,培养细胞均处在不断分生状态,容易受培养条件和外界压力(如射线、化学物质等)的影响而产生诱变,从中可以筛选出对人们有用的突变体,从而育成新品种。尤其对原来诱发突变较为困难、突变率较低的一些性状,用细胞培养进行诱发、筛选和鉴定时,处理细胞数远远多于处理个体数,因此一些突变率极低的性状有可能从中选择出来。例如植物抗病虫性、抗寒、耐盐、抗除草剂毒性、生理生化变异等的诱发,为进一步筛选和选育提供了丰富的变异材料。目前,用这种方法已筛选到抗病、抗盐、高赖氨酸、高蛋白、矮秆高产的突变体,有些已用于生产。

利用生物技术向小麦导入冰草优异基因的研究 摘 要 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利用生物技术向栽培作物转移向外源优异基因来拓宽小麦育种的遗传基础,是现代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栽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2n=4x-42, AABBDD)与冰草属(Agropyron G, P genome )(这儿所说的冰草属是现代小麦族植物分类学上的概念,而非传统的广义冰草属概念,即与一些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将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和中间偃麦草(Elytrigia intermedia)等偃麦草属种也称为冰草的传统概念截然不同)植物间的杂交,可追溯到本世纪30年代(White, 1940; Smith, 1942; Dewey , 1984), 但直到90年代一些学者才先后报道了小麦与冰草属植物间的成功杂交(李立会等, 1990, 1995;Li & Dong, 1991; Chen et , 1990; Limin & Fowler, 1990; Ahmad & Comeau , 1992; Jauhar, 1992)。 尽管这儿所列出的国外一些科学家也曾获得了小麦与冰草属植物间的杂种,但由于外源种选择的盲然性,即对要从冰草属植物向小麦转移哪些基因不明确(Chen et , 1990; Jauhar, 1992), 或杂种F1的高度不育性(Ahmad & Comear, 1992), 或要转移的目标基因难以在小麦背景下表达(Limin & Fowler, 1990 )等原因,未见进一步的报道,而是基本上放弃了该领域的研究工作(私人通信,1997)。 在本项研究工作中,我们以普通小麦品种Fukuho (春性,具3对可杂交性基因,农艺性状良好,原产于日本)为母本,以分别采自新疆和内蒙古的3份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G, 2n=4x=28, PPPP)为父本进行杂交,并对杂种后代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包括: 1、科学选择远缘杂交亲本,为杂交和外源优异基因转移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选择外源供体种的过程中,本项研究首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和植物保护研究所、澳大利亚Division of Plant Industry, CSIRO, 加拿大Cytogenetics Section, Ottawa Research Station, Agriculture Canada 等单位对上千份小麦野生近缘植物的农艺性状、抗逆性和抗病性进行了联合鉴定,然后根据综合鉴定结果才精选出本项研究所利用的3份冰草-最佳外源供体种。因为这3份冰草不仅具有其它外源种难以比拟的众多优异基因(性状),包括小麦超高产育种所需的合理株型结构(株高小于60cm且穗下茎长度约占株高的2/3、有效分蘖>50、叶片窄短上挺)、大穗多粒(每穗结实在150粒以上)、黑粒且蛋白质含量极高、极强的抗旱和抗寒性、适度的耐盐性、对三种锈病、白粉病和黄矮病免疫、高抗赤霉病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上述优异基因都是当前小麦育种迫切需要的。 2、利用现代远缘杂交方法和幼胚拯救技术,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具部分自交可育性的普通小麦与冰草间的杂种,并发现以不同来源的冰草为父本,不仅杂交结实率不同,而且杂种F1的表现型亦不同。这一结果,一方面突破了前人(Dewey, 1984)所认为的“冰草属P染色体组在小麦族中具有独立的遗传地位,与小麦之间不可能杂交”的论断;另一方面杂种F1具部分自交可育性,为实现外源基因的成功转移 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以杂种F1幼穗为外植体,通过诱导愈伤组织产生体细胞无性系变异,首次发现杂种F1在无染色体数量变异情况下,其自交可育性或从无到有(0Õ 032%),或显著提高(10倍)。这一发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示了通过这一技术有可能在杂种F1就实现外源基因转移的美好前景。 4、通过精细分析,首次阐明了一些遗传学机理:一是杂种F1自交可育性是由于2条P染色体含有控制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离的基因,从而能够形成有功能的近等2n或未减数配子;二是另外1条P染色体上具有抑制小麦Ph基因的遗传因子,能够诱发冰草P染色体组和小麦A、B、D染色体组间的染色体相互配对;三是证实了通过染色体间的自发易位可实现小麦-冰草间的基因交流。这些发现,一方面彻底突破了国际权威所认为的“小麦-冰草间不可能进行基因交流”的论断,另一方面为更加有目的、更加高效率地转移冰草优异基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5、利用回交、选择和形态学、细胞学、等位酶以及基因组原位杂交检测等综合技术,首次育成了11个遗传稳定的小麦-冰草异源二体附加系,并提出了有效产生异源二体附加系(列)的可行做法。异源二体附加系的产生,是研究每条P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小麦背景下的遗传效应及其有效利用的重要工具。 6、首次创造了一批携带冰草优异基因、遗传稳定(2n=42, 21II ,异源易位系或代换系)且能为育种和生产利用的新种质。其普遍的特点是:有效分蘖多(15~82穗/株);株高70~95cm且穗下茎约占株高的1/2;旗叶上挺;大穗(55~112粒/穗);籽粒外观白色或黑色、蛋白质含量高(1~7%); 千粒重>38g; 综合抗病性(白粉病、条锈病、黄矮病和赤霉病)、抗寒性和抗旱性良好,特别是一些新种质具超高产潜力(理论产量高于600 kg/亩)。目前,这批新种质已为我国小麦主产区的9省15家育种单位利用,其中在陕西、山西有5个新种质正参加产量比较试验。 7、对获得的遗传稳定(2n=42, 21II ,异源易位系)的黑色籽粒和对白粉病免疫新种质中的黑色籽粒基因和抗白粉病基因(均来自冰草)进行了初步遗传分析,证明二者皆为显性单基因遗传。关键词: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2n=6x=42, AABBDD); 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G, 2n=4x=28, PPPP);属间杂种;自交可育性;异源二体附加系;遗传分析;新种质Introduction of Desirable Genes from Agropyron cristatum (L) G to Triticum aestivum L Using BiotechnologyDoctoral student : Li-Hui LiSupervisor: Professor Yu-Shen Dong (Institute of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 Beijing, 100081)AbstractAs in most other crops, the genetic variation of cultivated wheat has been greatly eroded under modern agricultural Genetic erosion not only limits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yield and quality but also makes wheat increasingly vulnerable to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A large amount of genetic variation exists in the wild relatives of cultivated The introduction of genetic variation from alien species has been a valuable method for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genetic diversity available to wheat In this experiment, intergeneric hybrids of Triticum aestivum cv Fukuho (2n=6x=42, AABBDD) with three accessions of tetraploid A cristatum (2n=4x=28, PPPP) were synthesized through immature embryo rescued in artificial These hybrids can be used to: (1) transfer the desirable traits from A cristatum into common wheat; (2) identify the effects of the P genome on self-fertility in intergeneric hybrids; and (3) produce disomic addition lines of wheat-A Through study of the intergeneric hybrids and their derivatives,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 A cristatum may be one of the best potential alien donors in the Triticeae for wheat Agropyron G is a small genus of no more than ten species, which constitute what is known as the “crested wheatgrass complex” with the P genom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rminology of many modern A cristatum (L) G is the type species of this All species of the genus are very valuable; they are cultivated as predominantly pasture-fodder plants, distinguished by their high level of drought and cold tolerance; some species have be successfully used for fixing drifting In addition, A cristatum has also been found to possess the other desirable traits that are potentially valuable for wheat improvement through evaluation of all Triticeae collections from the northern part of China; these include shorter stem (usually less than 60 cm), more tillers and florets, immunity to wheat diseases such as rusts, powdery mildew, and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 as well as resistance to wheat In the three hybridization combinations, seed set (22%~63%) and plant development were Each one plant obtained from Fukuho with A cristatum accession N Z540 and Z602 respective developed The former died before Although the later produced two spikes, neither selfed nor backcross seed was obtained from these two The two plants obtained from the Fukuho×A cristatum Z559 showed vigorous This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three accessions of A cristatum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are different in crossability with the F The root-tips of all hybrid seedlings were observed, and revealed that somatic chromosome number of each was 2n=35 as A self-fertile intergeneric hybrids between Triticum aestivum cv Fukuho (2n=6x=42, AABBDD) and tetraploid A cristatum (2n=4x=28, PPPP) were obtained for the first In contrast with the reports that either no BC1 derivatives from wheat-Agropyron hybrids was obtained or BC1 derivatives obtained were very difficult, in the Fukuho×A cristatum Z559 hybrids, however, they not only had a high seed set (1%) of backcrossing with common wheat, but also were partially self- The mean configurations at meiotic metaphase I of the hybrids were 47 I + 32 rod Ⅱ + 71 ring Ⅱ + 14 Ⅲ + 01 Ⅳ Some of bivalents per cell were clearly heteromorphic on the basis of various chromosome size, indicating that these bivalents were heterogenetic At anaphase I, chromosome separation was mainly the most (16~30 chromosomes) of 35 chromosomes to assemble at one pole, resulting in that the bigger daughter cells receiving most of 35 chromosomes might develop the functional In order to induce somaclonal variation, the immature inflorescences of the hybrids between Triticum aestivum cv Fukuho and A cristatum Z559 were Although the regenerants did not exhibit variation in chromosome number, they did show a higher degree of meiotic instability than the initial Especially, the selfed seed set could be increased greatly in the regenerated plants, being from 034% to 33% As a result, a total of 61 selfed seeds were Obtaining of so more selfed seeds from the Fukuho×A cristatum Z559 is rare in the intergeneric hybrids involving wheat, and makes a substantial foundation for transferring the desirable genes from A cristatum into common Using methods such as morphology, cytology, isozymes and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the selfed and backcross derivatives we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plants with the alien characters carried the genetic materials of the P Meanwhile, a total of 11 disomic alien addtion lines were After all cytological data obtained from this experiment were summed up and analysed, some conclusions could be They were: (1) the A cristatum Z559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carried a genetic system suppressing Ph activity, and this genetic system might be mainly involved one of the P genome; (2) the P genome contained genes controlling chromosomes segregation at meiotic anaphase, and the genes might be mainly involved two of the P chromosomes; and (3) the spontaneous wheat-A cristatum translocations can occur in the selfed and backcross In this experiment, the other very important result is that some new germplasm with the desirable alien genes were They showed more effective tillerings (15-82 spikes per plant), plant height ranged from 70 to 95 cm, 55-112 grains per spike, a higher content of protein (1-7%), resistance to wheat diseases such as powdery mildew, stripe rust, BYDV and wheat scab, and tolerance to drought and So far, all new germplasm obtained from this experiment have been utilized by the 15 institutions for wheat breeding in C The new germplasm with black-grain in color and immunity to powdery mildew were Genet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se two characters were from A cristatum Z559 and were controlled by a dominant gene Key Words: Triticum aestivum L, Agropyron cristatum, Intergeneric hybrids, Self-fertility, Alien addition and translocation lines, Genetic

文化遗产相关论文题目

非遗,你了解多少呢?

  • 索引序列
  • 遗传相关论文题目
  • 遗传相关论文选题
  • 遗传相关论文
  • 植物遗传育种相关论文题目
  • 文化遗产相关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