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南京大学学报编委

南京大学学报编委

发布时间:

南京大学学报编委

几年来共发表八十余篇论文,出版的个人专著有:《禅与老庄》、《罗教与<五部六册>揭秘》、《罗教与禅宗》、《禅林宝训释译》、《社会科学十万个为什么——宗教卷》,合著3部:《中国无神论史》(上下卷)、《中国宗教史》(上下卷)、《哲学概论》。另担任《中国佛教百科会书》副主编,《禅学研究》副主编,《宗教研究》主编,《南京大学学报》编委,南京大学《高教研究与探索》缟委,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缟委,山东省委党校《理论学刊》缟委,《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栏目顾问。荣获多项教学和科研奖励:国家级精品课程;两届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江苏教学名师;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精品课程;南京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两次江苏省社科三等奖;两次南京大学社科一等奖;个人专著《禅与老庄》获“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有重要影响的著作”奖。另曾荣获南京大学优秀党员光荣称号,和南京大学“三育人”积极分子;以及连续五年获南京大学“育才”奖。

陈骏 教授,南京大学校长。  1954年11月生,江苏扬州人,1973年参加工作, 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5年南京大学获矿床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8年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地质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年聘为南京大学教授,先后担任地球科学系主任、南京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2006年5月起担任南京大学校长。  陈骏教授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地质学报》等多家科技期刊编委。  陈骏教授长期从事地球化学的教学和研究,主讲多门地球化学专业课程,主持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基金委重点基金,国家科技部“973项目”二级课题等多项科研任务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先后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3部,获得4项教育部科技成果奖。  个人简历  1986—1990年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讲师  1988-1989年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0—1992年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  1992—至今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  1993—1997年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系主任,  1996年—至今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生导师  1997—至今 南京大学副校长,主管科研与外事  主要教学情况  研究方向  钨、锡、金矿床地球化学  环境地球化学  第四纪地质  主要科研成果  代表性文章、论著  正式发表的论文   陈骏.碳存在条件下锡石的溶解度实验.地质论评,1986年,第32卷第3期   陈骏,周开朗.赣北震旦系南沱砂岩中古砂锡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科学通报,1987年,第9期   陈骏.表生作用条件下锡的吸附实验.地质与勘探,1987年,第5期   陈骏,吴厚泽.柿竹园矽卡岩型钨锡钼铋矿床成矿实验研究.矿床地质,1988年,第1期�   陈骏.论华南层控锡矿的地质特征与形成机制.地质论评,1988年,第6期   陈骏,周怀阳.华南含锡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陈骏,周怀阳,吴厚泽,曾骥良.广西大厂沉积——热液迭加型锡矿床的成矿模拟实验.桂林冶金地质学院院报,1989年,第4期   陈骏,Halls C,Stanley C J.湖南柿竹园钨钼铋锡矿床中锡石的产状与成因.地质论评,1992年,第2期   陈骏.湖南省柿竹园钨钼铋锡矿床成矿过程的微量元素示踪.国家开放实验室年报,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陈骏.云南省个旧打磨山含锡矽卡岩成矿条件的矿物学判据.国家开放实验室年报,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陈骏,王鹤年.广东省河台含金剪切带中REE及其它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特征.矿床地质,1993年,第3期�   陈骏.夕卡岩中主要含锡矿物的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第1期   陈骏.湖南柿竹园夕卡岩型钨锡钼铋矿床中成矿流体的不连续演化现象——流体包裹体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第3期�   陈骏,Halls C,Stanley C J.柿竹园夕卡岩型钨钼铋锡矿床主要造岩矿物中REE的分布特征及成岩意义.地球化学,1994年,增刊   陈骏,王洪涛,鹿化煜.陕西洛川黄土沉积物中REE及其它微量元素的化学淋滤研究.地质学报,1996年,第70卷第1期   陈骏,安芷生,王洪涛,高燕.黄土高原中部S1古土壤次生碳酸盐稳定同位素组成及成因初探.科学通报,1996年,第41卷第14期   陈骏,仇纲,鹿化煜,季峻峰.最近130ka黄土高原夏季风变迁的Rb和Sr地球化学证据.科学通报,1996年,第41卷第21期   陈骏,王鹤年.成矿流体作用过程的REE示踪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质流体专辑,1997年,第33卷�   陈骏,季峻峰,眭云霞,鹿化煜.陕西洛川黄土中Mn2+的电子顺磁共振特征与古季风变迁.科学通报,1997年,第42卷第22期   陈骏,仇纲,杨杰东.黄土碳酸盐Sr同位素组成与原生和次生碳酸盐识别.自然科学进展,1997年,第7卷第6期   陈骏,季峻峰,仇纲,鹿化煜,朱洪兵.陕西洛川黄土化学风化程度的地球化学研究.中国科学(D辑),1997年,第27卷第6期�   陈骏,安芷生,汪永进,季峻峰,陈旸,鹿化煜.最近800ka洛川黄土剖面中Rb/Sr分布和古季风变迁.中国科学(D辑),1998年,第28卷第6期   陈骏,汪永进,季峻峰,陈旸,鹿化煜.陕西洛川黄土剖面的Rb/Sr参数及其气候地层学意义.第四纪研究,1999年,第4期   陈骏,安芷生,刘连文,季峻峰,杨杰东,陈旸.最近5Ma黄土高原风尘化学组成变化与亚洲内陆化学风化.中国科学(D辑),2001年,第31卷第2期   陈骏,汪永进,陈旸,刘连文,季峻峰,鹿化煜.中国黄土地层Rb和Sr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季风气候意义.地质学报,2001年,第75卷第2期   陈骏,杨杰东,李春雷.大陆风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第16卷第3期   Chen Jun, and Zhou K Discovery of paleoplacer tin from Nantuo Formation of Middle Sinian in Northern Jiangxi province and discussion of its geologic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 33, N14, 1988   Chen J, Halls, C, and Stanley C J Mineral association and mineralogical criteria for a B-F-Sn-Bi skarn in Damoshan, Gejiu, S C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V11, N2, 1992�   Chen J, Halls, C, and Stanley, CJ REE contents and pattern in major skarn minereals from Shizhuyuan S C Geochemical Journal, V 26, N3, 1992   Chen J A new type of tin mineralization in S China: The Jiumao tin Exploration of Geosciences, N6, 1992�   Chen J, Halls C, and Stanley CJ Tin-bearing skarns of S China: Geological setting and Ore Geology Reviews, V7, 1992�   Chen Jun, and Wang H Distribution of REE and other trace elements in the Hetai gold deposit of S China: implication for evolution of an auriferous shear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Earth Sciences, N3, 1994�   Chen J Tin mineralization in metavolcanoclastic and metaultramafic rocks: An example from the Jiumao mine, Northern Guangxi, S C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N1, 1995   Chen Jun, Wang Hongtao, and Lu H Behaviors of REE and other trace elements during pedological weathering——Evidence from chemical leaching of loess and paleosol from the Luochuan section in central C Acta Geologica Sinica, V9, N3, 1996   Chen Jun, Qiu Gang, Lu Huayu, and Ji Junfeng.Variation of summer monsoon intensity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entral China during the last 130,000a: Evidence from Rb and Sr Chinese S Bulletin, V42, N6, 1996   Chen J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distribu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assessing the influence of chemical changes during Proceedings of the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y Congress, Beijing, 1996   Chen Jun, An Zhisheng, Wang Hongtao, and Gao Y A isotopic study of the S1 paleosol carbonates from the central Loess Plateau of North C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41, N18, 1996   Chen Jun, Qiu Gang, and Yang J Sr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loess carbonate and identific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V7, N5, 1997   Chen Jun, Ji Junfeng, Qiu Gang, and Lu H Geochemical studies on the intensity of chemical weathering in Luochuan loess sequence, C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V41, N3, 1998   Chen Jun, Ji Junfeng, Su Yuanxia, and Lu H EPR studies of Mn2+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entral China: Implication for variation of the East Asia summer monso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43, N1, 1998   Chen Jun, An Zhisheng, and Head J Variation of Rb/Sr ratios in the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of central China during the last 130,000 year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monsoon Quaternary Research, 51:215- 1999   Chen Jun, An Zhisheng, Wang Yongjin, Ji Junfeng, Chen Yang, and Lu H Distribution of Rb and Sr in the Luochuan loess-paleosol sequence of China during the last 800 ka:Implications for paleomonsoon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V42, N2, 1999   Chen Jun, Ji Junfeng, Chen Yang, An Zhisheng, Dearing J A, and Wang Y Use of rubidium to date loess and paleosol of Luochuan sequence, central C Quaternary Research, V54, 2000   Chen Jun, An zhisheng, Ji Junfeng, and Chen Y Change of Rb/Sr ratios in the Luochuan loess-paleosol sequence of central China and their climate-stratigraphical (Abstract) 31st International Geology Congress, 2000   Chen Jun, Wang Yongjin, Chen Yang, Liu Lianwen, Ji Junfeng, and Lu H Ge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Rb and Sr in the Chinese loess stratigraph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aleomonsoon Acta Geologica Sinica, V74, N2, 2000

南京大学学报编委会

不是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创刊于1955年1月,是建国以后创办最早的大学学报之一,学报由教育部主管,南京大学主办。主要报道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性和应用基础性最新研究成果。刊登有创造性,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与科研进展;跟踪科学发展前沿,注重理论与应用结合,旨在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学报以“广、严、快、活”为特色——报道内容广泛涵盖自然科学的多个方面,特别以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电子和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论文见长。目前,稿件的审稿周期1个月左右,论文稿件的发表周期3-5个月。 创刊以来,学报发表了大量在国内外自然科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论文,是在全国科技界具有广泛影响的自然科学核心刊物之一,也是国内最有影响的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之一,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收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收录。在全国自然科学刊物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名中,历年均居全国综合性自然科学刊物之前列。学报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固定收录《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的国外权威性数据库和文献杂志在4个以上,例如俄罗斯文摘杂志(PЖ)、美国数学评论(MR)、化学文摘(CA)和德国数学文摘(ZM)等。

几年来共发表八十余篇论文,出版的个人专著有:《禅与老庄》、《罗教与<五部六册>揭秘》、《罗教与禅宗》、《禅林宝训释译》、《社会科学十万个为什么——宗教卷》,合著3部:《中国无神论史》(上下卷)、《中国宗教史》(上下卷)、《哲学概论》。另担任《中国佛教百科会书》副主编,《禅学研究》副主编,《宗教研究》主编,《南京大学学报》编委,南京大学《高教研究与探索》缟委,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缟委,山东省委党校《理论学刊》缟委,《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栏目顾问。荣获多项教学和科研奖励:国家级精品课程;两届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江苏教学名师;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精品课程;南京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两次江苏省社科三等奖;两次南京大学社科一等奖;个人专著《禅与老庄》获“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有重要影响的著作”奖。另曾荣获南京大学优秀党员光荣称号,和南京大学“三育人”积极分子;以及连续五年获南京大学“育才”奖。

南京大学学报编委电话

刊名: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PHSocialSciences);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Mathematical Biquarterly);主办:南京大学周期:双月;双月;半年出版地:江苏省南京市语种:中文;ISSN:0469-5097;1007-7278;0469-5097CN:32-1169/N;32-1084/C;32-1169/N邮发代号:28-25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55

哥哥还棒啊

图书馆就有啊,或者你上网查啊

陈骏 教授,南京大学校长。  1954年11月生,江苏扬州人,1973年参加工作, 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5年南京大学获矿床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8年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地质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年聘为南京大学教授,先后担任地球科学系主任、南京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2006年5月起担任南京大学校长。  陈骏教授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地质学报》等多家科技期刊编委。  陈骏教授长期从事地球化学的教学和研究,主讲多门地球化学专业课程,主持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基金委重点基金,国家科技部“973项目”二级课题等多项科研任务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先后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3部,获得4项教育部科技成果奖。  个人简历  1986—1990年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讲师  1988-1989年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0—1992年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  1992—至今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  1993—1997年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系主任,  1996年—至今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生导师  1997—至今 南京大学副校长,主管科研与外事  主要教学情况  研究方向  钨、锡、金矿床地球化学  环境地球化学  第四纪地质  主要科研成果  代表性文章、论著  正式发表的论文   陈骏.碳存在条件下锡石的溶解度实验.地质论评,1986年,第32卷第3期   陈骏,周开朗.赣北震旦系南沱砂岩中古砂锡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科学通报,1987年,第9期   陈骏.表生作用条件下锡的吸附实验.地质与勘探,1987年,第5期   陈骏,吴厚泽.柿竹园矽卡岩型钨锡钼铋矿床成矿实验研究.矿床地质,1988年,第1期�   陈骏.论华南层控锡矿的地质特征与形成机制.地质论评,1988年,第6期   陈骏,周怀阳.华南含锡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陈骏,周怀阳,吴厚泽,曾骥良.广西大厂沉积——热液迭加型锡矿床的成矿模拟实验.桂林冶金地质学院院报,1989年,第4期   陈骏,Halls C,Stanley C J.湖南柿竹园钨钼铋锡矿床中锡石的产状与成因.地质论评,1992年,第2期   陈骏.湖南省柿竹园钨钼铋锡矿床成矿过程的微量元素示踪.国家开放实验室年报,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陈骏.云南省个旧打磨山含锡矽卡岩成矿条件的矿物学判据.国家开放实验室年报,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陈骏,王鹤年.广东省河台含金剪切带中REE及其它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特征.矿床地质,1993年,第3期�   陈骏.夕卡岩中主要含锡矿物的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第1期   陈骏.湖南柿竹园夕卡岩型钨锡钼铋矿床中成矿流体的不连续演化现象——流体包裹体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第3期�   陈骏,Halls C,Stanley C J.柿竹园夕卡岩型钨钼铋锡矿床主要造岩矿物中REE的分布特征及成岩意义.地球化学,1994年,增刊   陈骏,王洪涛,鹿化煜.陕西洛川黄土沉积物中REE及其它微量元素的化学淋滤研究.地质学报,1996年,第70卷第1期   陈骏,安芷生,王洪涛,高燕.黄土高原中部S1古土壤次生碳酸盐稳定同位素组成及成因初探.科学通报,1996年,第41卷第14期   陈骏,仇纲,鹿化煜,季峻峰.最近130ka黄土高原夏季风变迁的Rb和Sr地球化学证据.科学通报,1996年,第41卷第21期   陈骏,王鹤年.成矿流体作用过程的REE示踪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质流体专辑,1997年,第33卷�   陈骏,季峻峰,眭云霞,鹿化煜.陕西洛川黄土中Mn2+的电子顺磁共振特征与古季风变迁.科学通报,1997年,第42卷第22期   陈骏,仇纲,杨杰东.黄土碳酸盐Sr同位素组成与原生和次生碳酸盐识别.自然科学进展,1997年,第7卷第6期   陈骏,季峻峰,仇纲,鹿化煜,朱洪兵.陕西洛川黄土化学风化程度的地球化学研究.中国科学(D辑),1997年,第27卷第6期�   陈骏,安芷生,汪永进,季峻峰,陈旸,鹿化煜.最近800ka洛川黄土剖面中Rb/Sr分布和古季风变迁.中国科学(D辑),1998年,第28卷第6期   陈骏,汪永进,季峻峰,陈旸,鹿化煜.陕西洛川黄土剖面的Rb/Sr参数及其气候地层学意义.第四纪研究,1999年,第4期   陈骏,安芷生,刘连文,季峻峰,杨杰东,陈旸.最近5Ma黄土高原风尘化学组成变化与亚洲内陆化学风化.中国科学(D辑),2001年,第31卷第2期   陈骏,汪永进,陈旸,刘连文,季峻峰,鹿化煜.中国黄土地层Rb和Sr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季风气候意义.地质学报,2001年,第75卷第2期   陈骏,杨杰东,李春雷.大陆风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第16卷第3期   Chen Jun, and Zhou K Discovery of paleoplacer tin from Nantuo Formation of Middle Sinian in Northern Jiangxi province and discussion of its geologic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 33, N14, 1988   Chen J, Halls, C, and Stanley C J Mineral association and mineralogical criteria for a B-F-Sn-Bi skarn in Damoshan, Gejiu, S C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V11, N2, 1992�   Chen J, Halls, C, and Stanley, CJ REE contents and pattern in major skarn minereals from Shizhuyuan S C Geochemical Journal, V 26, N3, 1992   Chen J A new type of tin mineralization in S China: The Jiumao tin Exploration of Geosciences, N6, 1992�   Chen J, Halls C, and Stanley CJ Tin-bearing skarns of S China: Geological setting and Ore Geology Reviews, V7, 1992�   Chen Jun, and Wang H Distribution of REE and other trace elements in the Hetai gold deposit of S China: implication for evolution of an auriferous shear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Earth Sciences, N3, 1994�   Chen J Tin mineralization in metavolcanoclastic and metaultramafic rocks: An example from the Jiumao mine, Northern Guangxi, S C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N1, 1995   Chen Jun, Wang Hongtao, and Lu H Behaviors of REE and other trace elements during pedological weathering——Evidence from chemical leaching of loess and paleosol from the Luochuan section in central C Acta Geologica Sinica, V9, N3, 1996   Chen Jun, Qiu Gang, Lu Huayu, and Ji Junfeng.Variation of summer monsoon intensity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entral China during the last 130,000a: Evidence from Rb and Sr Chinese S Bulletin, V42, N6, 1996   Chen J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distribu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assessing the influence of chemical changes during Proceedings of the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y Congress, Beijing, 1996   Chen Jun, An Zhisheng, Wang Hongtao, and Gao Y A isotopic study of the S1 paleosol carbonates from the central Loess Plateau of North C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41, N18, 1996   Chen Jun, Qiu Gang, and Yang J Sr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loess carbonate and identific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V7, N5, 1997   Chen Jun, Ji Junfeng, Qiu Gang, and Lu H Geochemical studies on the intensity of chemical weathering in Luochuan loess sequence, C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V41, N3, 1998   Chen Jun, Ji Junfeng, Su Yuanxia, and Lu H EPR studies of Mn2+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entral China: Implication for variation of the East Asia summer monso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43, N1, 1998   Chen Jun, An Zhisheng, and Head J Variation of Rb/Sr ratios in the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of central China during the last 130,000 year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monsoon Quaternary Research, 51:215- 1999   Chen Jun, An Zhisheng, Wang Yongjin, Ji Junfeng, Chen Yang, and Lu H Distribution of Rb and Sr in the Luochuan loess-paleosol sequence of China during the last 800 ka:Implications for paleomonsoon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V42, N2, 1999   Chen Jun, Ji Junfeng, Chen Yang, An Zhisheng, Dearing J A, and Wang Y Use of rubidium to date loess and paleosol of Luochuan sequence, central C Quaternary Research, V54, 2000   Chen Jun, An zhisheng, Ji Junfeng, and Chen Y Change of Rb/Sr ratios in the Luochuan loess-paleosol sequence of central China and their climate-stratigraphical (Abstract) 31st International Geology Congress, 2000   Chen Jun, Wang Yongjin, Chen Yang, Liu Lianwen, Ji Junfeng, and Lu H Ge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Rb and Sr in the Chinese loess stratigraph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aleomonsoon Acta Geologica Sinica, V74, N2, 2000

南京大学学报编委会名单

几年来共发表八十余篇论文,出版的个人专著有:《禅与老庄》、《罗教与<五部六册>揭秘》、《罗教与禅宗》、《禅林宝训释译》、《社会科学十万个为什么——宗教卷》,合著3部:《中国无神论史》(上下卷)、《中国宗教史》(上下卷)、《哲学概论》。另担任《中国佛教百科会书》副主编,《禅学研究》副主编,《宗教研究》主编,《南京大学学报》编委,南京大学《高教研究与探索》缟委,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缟委,山东省委党校《理论学刊》缟委,《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栏目顾问。荣获多项教学和科研奖励:国家级精品课程;两届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江苏教学名师;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精品课程;南京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两次江苏省社科三等奖;两次南京大学社科一等奖;个人专著《禅与老庄》获“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有重要影响的著作”奖。另曾荣获南京大学优秀党员光荣称号,和南京大学“三育人”积极分子;以及连续五年获南京大学“育才”奖。

王黎明目录 1、计量地理与地理计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2、作家 3 清华大学教授 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新疆人民出版社汉编部副主任 河南科技大学 教师 7、贵州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副院长 [编辑本段]1、计量地理与地理计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博士,硕士生导师。1963生,四川广安人。1984年于西南师大获学士学位,1989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1995年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中国地理学会计量地理与地理计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自然资源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地系统机理与模拟,研究重点包括人地系统时空数据集成、人地系统演替过程模拟、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域规划。发表论文40余篇。 在研项目包括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子课题“基于公里格网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空间态势分析”(2004BA608B-2)、863项目“区域遥感——经济信息空间集成模型系统和应用示范”(2003AA131090)、科技部基础性项目“多目标区域规划信息空间整合方法研究”(2003DIB2J102)等。 代表论文 王黎明、杨燕风等,三峡库区退耕坡地环境移民压力研究,地理学报,56(6),2001 王黎明、关庆锋等,全球变化视角下人地系统研究面临的几个问题探讨,地理科学,23(4)2003 王黎明、毛汉英等,中国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研究,地理研究,19(2),2000 王黎明、冯仁国等,可持续发展指标相关性分析及其降维模型研究,地球科学进展,16(6),2001 Wang Liming, Wenhui,1 Km Grid Spatial Data Platform for Regional Man-land System,The proceedings of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1), 2004。 代表著作 王黎明,区域可持续发展——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视角,中国经济出版社,北京,1998年 王黎明,王力,“风水”中的科学与迷信,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编辑本段]2、作家 (图) 笔 名: 棠棣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3/2 民 族: 汉族 1963年出生,童年在沂蒙山区和兖州农村度过。当过兵,做过矿工,现从事报纸副刊编辑工作。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陆续在《诗刊》、《人民文学》、《中华散文》、《散文》等几十种报刊发表大量诗歌散文,作品收入多种选本。发表作品有《男子汉的五月》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出版;《孤独的歌手》中国和平出版社1989年4月出版;《乡间音乐》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蓝色阴凉》作家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代表作:《照耀》(组诗)发表在《人民文学》1999年11月;《猫眼一线日当午》(散文集)收入发表在《中华散文》、《天涯》、《北京文学》、《散文》等刊物,发表的散文随笔近百篇,其中《人民文学》2000年第4期集中发表6篇。《滴水之声》由《新华文摘》2000年6期转载。《文学鲁军新锐文丛·王黎明卷·贝壳说》2001年12月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入近20年创作的诗作190首。[编辑本段]3 清华大学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于1987、1990、1993年分别获得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高电压专业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3年后留校任教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93年---97年任清华大学电机系讲师,94年---98年任清华大学电机系高压教研室副主任,6年晋升为清华大学副教授。1998年5月至1999年10月,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UMIST)做博士后及Research Fellow,3年晋升为清华大学教授, 现为中国电工技术委员会电工陶瓷专委会委员和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新技术分专委会委员兼秘书;深圳市政府节能专家委员会委员和机电学科组组长,长期以来从事高电压外绝缘和电工电能新技术的研究。4年起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工作,作为学科带头人之一,负责筹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能源与电工新技术工程中心。筹建的学科研究方向强调本部电机系学科群的综合交叉优势,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电工新技术及应用、新能源及电力新材料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三大学科研究平台。 该中心学科规划涉及;脉冲功率、等离子体技术的研究及其新应用、电力系统智能化监控及在线监测技术、电力系统和轻型及柔性输电技术、新型清洁能源技术,、电磁兼容、电力绝缘新材料等学科方向。主要研究经历有;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实施者承担了国家级重点工程子课题项目研究工作六项;即我国最高电压等级750kV(交流),500kV(直流)高海拔输变电系统外绝缘设计和绝缘子选型研究、青藏铁路4000至5000米高海拔地区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关键技术研究、我国首条500kV、330kV(高海拔地区)、220kV紧凑型线路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实施者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攻关子科题项目三项,省部级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共九项。 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实施者还承担了各种横向课题五十多项。获得的主要科研奖励有;国内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即“高压合成绝缘子”和“500kV紧凑型线路工程”);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500kV紧凑型线路工程关键技术的研究” 获原国家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 (“防污闪涂料应用技术”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20kV紧凑型线路工程关键技术的研究” 获原国家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超高压合成绝缘子” 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管道绝缘接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HXS棒型悬式绝缘子的推广应用”获原电力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三等奖)。国外奖;“工频预电压下空气间隙超作过电压特性研究” 1999年度获得英国皇家电气工程师协会(IEE council)科技教学进步奖。到4月为止发表论文情况有;共96篇,其中国外刊物、国际会议、国内核心刊物共发表论文总数78篇,在发表的论文中被SCI收录1篇,EI收录29篇,ISTP收录22篇;国内和国际会议论文中,获国际会议优秀论文奖2篇,其中在CIGRE 2002 GROUP 33中发表论文二篇,国内会议优秀论文奖5篇。[编辑本段]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10—)山东文登人。擅长雕塑。1975年毕业于烟台轻工业学校,后任烟台工艺美术工厂美工。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为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作品《金秋》入选首届全国城市雕塑设计展;《蓝色时期》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岁月的牛》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出版“金手指美术丛书”《雕塑》。[编辑本段]新疆人民出版社汉编部副主任 副编审。男,汉族,1948年10月出生,山东黄县人。新疆人民出版社汉编部副主任。1975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出版了《乌孜别克民间故事》、《维吾尔民族民间谜语》二部译著;在报刊上发表过《鸡蛋奏鸣曲》、《思精文自好》等报告文学和杂文作品;还翻译发表了《延安抒怀》、《塔伊尔与住合提》、《金发少年》、《两只箱子》、《熊力士》等文学和民间文学作品若干篇。编辑图书约90种(计1500万字),期刊8种,复审书稿40余种。其中《哈萨克民间故事》等书获全国民间文学奖、自治区民间文学奖,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自治区新时期评文学作品奖。 �[编辑本段]河南科技大学 教师 (8-),男,汉族,山东省日照市人,中共党员,博士。现任河南省遗传学会理事兼任植物遗传分会委员,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种子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教育厅二等奖、洛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参加选育小麦新品种1个,玉米杂交种1个,在《中国农业科学》、《实验生物学报》、《作物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二、研究领域与方向: 主要从事利用远缘杂交、染色体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与方法进行植物遗传改良研究及其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工作。 三、工作学习经历: 9-7山东农业大学 农学师范 本科学士毕业 7-3 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教师 9-7 山东农业大学 作物遗传育种 硕博连读 博士毕业 3-至今 河南科技大学 教师 四、学术及其科研成果 (一)科研成果 1、豫审小麦新品种“金丰3号”的选育,2006年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 2、高产、优质、广适玉米单交种豫玉28的选育与推广,2006年获洛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3、高产、优质、广适玉米单交种豫玉28的选育与推广,2006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近期发表论文 1.王黎明,林小虎,张平杰,张志雯,王玉海,赵逢涛,高居荣,李文才,李兴峰,王洪刚.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代换系山农0095的选育及鉴定,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0):1958-1964. 2.王黎明,林小虎,赵封涛,王洪刚.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组及其优良基因向普通小麦的转移,中国草地,2005,27(1):57-63. 3.王黎明,林小虎,赵封涛,郑晓雯, 高居荣,李兴峰,王洪刚.一个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系的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西北植物学报,2005,25(3):441-447. 4.王黎明,刘树兵,李兴锋,王洪刚.小麦黄矮病抗性基因及其鉴定研究进展.麦类作物学报,2003,23(3):123-127. 5.林小虎,王黎明,李兴锋,赵逢涛,高居荣,李文才,陆文辉,王洪刚.抗白粉病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的鉴定,植物病理学报,2005,(1):111-116. 6.赵逢涛,王黎明, 李文才,林小虎,李兴锋,高居荣,王洪刚.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的选育和鉴定.实验生物学报,2005,38(2):133-139. 7.林小虎,王黎明,李兴锋,陆文辉,赵逢涛,李文才,高居荣,王洪刚.抗白粉病八倍体小偃麦和双体异附加系的鉴定,作物学报,2005,31(8):1036-1041. 8.林小虎,李兴锋,王黎明,陆文辉,王洪刚.麦类作物体细胞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实验生物学报,2005,38(2):126-132. 9.林小虎,李兴锋,王黎明,赵逢涛,王洪刚.禾本科小麦族三个物种的核型及进化关系分析.中国草地,2005,27(2):22-26. 陆文辉,林小虎,李兴峰,王黎明,陈寅初,王洪刚.抗条锈小滨麦易位系的鉴定.作物学报,2005,31(1):88-91 11.张志雯,陈于和,王黎明,李兴锋,王洪刚.小麦-簇毛麦种质系‘山农030713’的细胞学和SSR鉴定.西北植物学报,2006,26(5):921-926. 12、张富厚,王黎明,郑跃进,马占强,韦淑亚.不同种植密度对亚有限大豆主要性状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2006,12:44-50. 13、王黎明,朱玉丽,李兴锋,刘树兵,王洪刚。染色体显微切割技术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西北植物学报,2007,27(5):1047-1053。 14、王黎明,李萍,王合坚,王洪刚。早熟型小麦种质系山农0057的选育及其细胞学鉴定,河南农业科学,2007,11:27-29,32。 15、王黎明,王合坚,李萍,王洪刚。小偃麦种质系“SN0606”的形态学和细胞学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8825,8829。 16、李萍,王黎明,李本,王洪刚。小麦异代换系的选育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13):3824-3825。 17、王黎明,李兴锋,刘树兵,王洪刚。普通小麦(T aestivum)微卫星在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中通用性研究,华北农学报,2007,6:1-3。 18、王黎明,王合坚,李萍,王洪刚。抗白粉病小偃麦种质系SN996221的选育与鉴定。种子,2008,2: 五、承担课题 1、河南科技大学博士启动基金(09001130), 10万,2006-2011, 主持 2、中间偃麦草中与小麦产量相关性状基因的鉴定、分子标记与染色体定位(3057115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7万,1-12,参加(第二位)。 3、小麦多属杂交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306713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万,2006,参加。 4、中间偃麦草中与小麦产量相关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与染色体定位,河南省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08B210004),1-12,主持。 5、中间偃麦草中与小麦产量相关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与定位,河南科技大学校基金项目(2007ZY017),1万,1-12,主持。 6、农学专业遗传育种类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与改革,河南科技大学2007年教学改革计划项目(2007Y-055),8万,1-12,主持。[编辑本段]7、贵州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 1950 年6月生,贵州贵阳人, 1968 年 12 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 1968年后在贵州省威宁县小海公社知青。1971年后任水城钢铁厂工人、车间副主任、轧钢厂副厂长、第一轧钢厂厂长。1983 年后在昆明工学院管理工程系管理工程专业学习。1992年后任水城钢铁公司经理助理、副经理、党委常委。1997 年后任水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党委常委。2000 年1月后任水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2003年12月任贵州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党委副书记。[编辑本段]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副院长 男,1955年生于江苏南京。现任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副院长、骨科主任、硕士生导师、骨科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外科学教授,兼任卫生部内镜培训基地主任、专业技术委员会专家、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及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华裔骨科学会理事暨关节外科分会理事、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分会委员、江苏省心理卫生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卫生法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江苏省人工关节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南京市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市骨科质控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编委会委员、《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杂志》常务编委等职务。江苏省医疗卫生领域难得的集医技、医德和组织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抗震救灾等工作中做出了较突出的贡献。

南京大学学报编委会电话

关于房地产转型的文章,应该算经济类的文章了,这类的文章发南京大学学报确实很有权威性,学术价值也比较高,但是南大的学报审稿特别的严,发过去也许会石沉大海。所以我建议你做两手准备,第一,找到南大的邮箱自己直接投稿,试一试也许会有结果,虽然机会很渺茫;第二,找一个可靠的论文代理结构,把文章交给他们,毕竟他们在这方面有熟人,帮你发表的几率会更大一些。

来稿应说明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创新点;引用他人的成果,须注明出处;引证不能用来构成本人论文的主要或实质部分;不得一稿多投或变相重复发表。 题名:20个字以内为宜,可加副标题;不用“试论”、“浅谈”等表谦词语。 在首页地脚标注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电话、Email),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及代表作。理论研究类文章署名作者应为执笔者,一般不得超过2名。 关键词: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从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包括该文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研究对象、方法与成果的名称以及有利于检索的其他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摘要:100-300字,陈述论文的目的、方法、结论、依据,不谈背景信息、常识性内容,不用第一人称及“本文”、“作者”等字样;不对论文的内容作评价;不使用修饰词,不出现图表、公式、标题层次序号、非公知公用符号。 正文:以8000字左右为宜。正文的各级标题书写样式为:一、(二) (4)。 注释:对正文特定内容的解释与说明,以及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和“转引自”等类文献的著录,用圈码标引,在页下注文。

  • 索引序列
  • 南京大学学报编委
  • 南京大学学报编委会
  • 南京大学学报编委电话
  • 南京大学学报编委会名单
  • 南京大学学报编委会电话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