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矿产保护与利用期刊2020

矿产保护与利用期刊2020

发布时间:

矿产保护与利用期刊2020

提问的意图何在?

原上草论文网专业代理核心期刊、国家级省级期刊论文发表,期刊种类繁多,最好是打电话去咨询一下编辑,百度搜原上草论文网可以找到联系方式。

勘察科学技术(2011)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11)可再生能源(2011)矿产保护与利用(2011)矿产与地质(2011)矿产综合利用(2011)矿山机械(2011)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1)矿冶(2011)矿冶工程(2011)矿业安全与环保(2011)矿业研究与开发(2011)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1)雷达科学与技术(2011)力学与实践(2011)炼钢(2011)炼铁(2011)炼油技术与工程(2011)粮食与油脂(201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1)林产工业(2011)林产化学与工业(2011)流体机械(2011)煤化工(2011)煤矿安全(2011)煤矿机械(2011)煤矿开采(2011)煤气与热力(2011)煤炭工程(2011)煤炭技术(2011)煤炭科学技术(2011)煤田地质与勘探(2011)我有全国核心期刊目录,要需要留个邮箱

赵军伟1 张克仁2(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6;国家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6)摘要 我国蓝晶石族高铝 “三石” 资源丰富,矿种齐全,但是普遍品位较低,必须经过选矿加工处理才能利用。目前它们的开发利用基本满足了国内对高级耐火材料的需求。阐述了我国开发利用“三石”选矿技术研究的进展,认为今后应加强其选矿试验研究,特别是浮选工艺的研究,重视专用选矿工艺、设备的研究和引进,注意选矿加工中的综合利用,以保证“三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8]。关键词 蓝晶石;红柱石;夕线石;资源;选矿。作者简介:赵军伟(1970—),男,河南省巩义市人,副研究员,硕士,从事矿业科技信息及矿物材料、矿物加工利用研究。张克仁(1936—),男,河南开封市人,研究员,国家非金属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矿产保护与利用》期刊主编。长期从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试验研究,国家矿产资源规划、科研和工程项目设计编制、论证工作。蓝晶石、夕线石、红柱石(通称“三石”)属蓝晶石族高铝矿物,它们是有相同化学成分(Al2O3·SiO2)的同质多相变体,也称“夕线石类矿物”。蓝晶石族矿物在高温下分解为莫来石和熔融状游离二氧化硅,所需的转化温度较低,烧成时间短,转化率高;同时产生不同程度的体积膨胀,具有冷却后不收缩的永久膨胀性能,不仅耐火度高,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耐磨性,对炉渣、天然气、窑炉内的蒸气均具有较强的抗化学侵蚀性和较高的强度。因而,这些矿物可用作冶金、玻璃和陶瓷工业中高级耐火材料的原料、陶瓷类耐火及耐酸制品。一、我国蓝晶石族矿物的资源分布我国的“三石”矿储量丰富。1934年即在吉林珲春地区发现了红柱石矿,1936年至1961年先后对山西的蓝晶石,鸡西、宽甸、莆田夕线石,北京、本溪的红柱石进行了地质调查和矿物工艺试验研究工作,其中北京周口店红柱石、莆田夕线石较早用于耐火材料工业中。1978年上海宝钢开工建设,其高温强化操作冶炼工艺对耐火原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宝钢的需要并优化我国耐火原材料产品的结构,全国开始“三石”找矿和重点矿区的勘探工作,到目前为止,已在全国发现“三石”矿点183个,其中蓝晶石44个,夕线石50个,红柱石89个[1]。中国“三石”主要分布于华北台地,包括秦岭北、华北、东北南部、鲁西、苏北等地。“三石”矿点102个,其中有河南南阳地区的红柱石、蓝晶石、夕线石,山东五莲山的红柱石、夕线石,江苏沭阳的蓝晶石。川西地区康定、道浮红柱石片岩等“三石”矿点30处。西北地区“三石”分布很广,1972年在库尔勒发现优质红柱石大型矿床,红柱石晶体较大,阿勒泰地区已发现“三石”矿点11处,蓝晶石、夕线石矿物晶体大、品位高、手选可用,甘肃的红柱石、蓝晶石,陕西的蓝晶石、夕线石、红柱石,青海的红柱石储量丰富。东北地区“三石”资源品种全,地质工作程度较高,辽东半岛至吉林东部是红柱石分布的矿区,矿点多,仅珲春地区就有4个矿点,其他矿区有本溪、凤城、岫岩、二道甸子、九台、黑山等,黑龙江鸡西、林口、双鸭山、内蒙古土贵乌拉及辽宁宽甸是大型夕线石矿区。中南、华东地区主要矿点有安仁、玉林、安庆、于都、泉州的红柱石,宜昌、莆田、郁南、海南的夕线石,凉亭河、霍邱的蓝晶石等[1]。二、蓝晶石族矿的基本特性(一)地质特性我国“三石”潜在的资源极为可观,矿种齐全,一般品位多在8%~25%之间。有些矿床伴生石墨、石榴子石、堇青石等,可以综合回收利用。蓝晶石和夕线石是富含铝质、粘土质岩石经区域变质或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矿物,红柱石主要是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矿物。蓝晶石、夕线石和红柱石矿体均为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矿体经常产于片麻岩、结晶片岩、云母片岩和石英片岩中[1]。蓝晶石族矿常见的伴生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石榴子石、黄玉、刚玉、堇青石、十字石、石墨、金红石、钛铁矿、铁矿物、炭质物等。我国具有工业意义的蓝晶石族矿床类型,主要有区域变质型的石英岩、结晶片岩、片麻岩蓝晶石和夕线石矿床,其次有热液蚀变或接触交代型的矽卡岩或角岩化红柱石矿床。(二)矿石性质“三石”的结构不同,蓝晶石属三斜晶系,夕线石、红柱石属斜方晶系。“三石”的密度分别为:蓝晶石56~68g/cm3、夕线石23~27g/cm3、红柱石10~20g/cm3。蓝晶石的莫氏硬度为5~7,夕线石为7~5,红柱石为7~5。“三石”矿以斑状变晶结构、鳞片粒状变晶结构及柱状变晶结构为主。矿石的类型主要有石英岩、片岩、片麻岩、角岩等。总体来说,我国蓝晶石族矿石有以下性质。1)就当前我国已发现的蓝晶石族矿物矿床而言,虽具有一定储量的规模,但是普遍品位较低,蓝晶石族矿物含量不高,多为10%~25%,必须经过选矿处理。多数矿石的铁、钛有害杂质含量高,且其赋存矿物与蓝晶石族矿物共生密切,嵌布粒度细,在选别过程中为达到脱除Fe2O3、TiO2杂质的目的,易造成蓝晶石族矿物回收率的降低。2)矿石中云母、长石、石榴子石、高岭石等其他含铝硅酸盐矿物普遍较多,需要作为脉石矿物除去,以确保精矿中蓝晶石族矿物的含量,精矿的Al2O3回收率将受到影响。3)矿石大多矿物嵌布粒度不均匀,且多存在有包裹体,造成单体解离困难;红柱石多半还被炭质物包裹、污染,给分选带来困难。某些矿石蓝晶石族矿物表面的次生变化或被高岭土、云母等所交代,导致磨矿和选别过程中产生较多的次生矿泥,降低了分选的选择性。三、蓝晶石族矿的选矿加工利用研究与实践由于具有特殊的膨胀性能,蓝晶石族矿被主要用作高级耐火材料的原料。蓝晶石比另两种矿物膨胀性显著,因而常用于冶金高炉中作不定型的耐火材料,以抵消粘土矿物在高温下的体积收缩,使整个材料的体积稳定,从而延长冶金炉的使用寿命。夕线石具有能承受温度剧变的特征,被广泛用于各种温度剧变的部位,如炉门、出铁口、输送槽等处。红柱石则可直接用于制造红柱石耐火砖,具有在高温下不变形的特点。蓝晶石族矿还可用于生产硅铝合金、金属纤维及玻璃、陶瓷等行业。我国蓝晶石族矿的规模开发利用是在上海宝钢引进项目工程建设之后才开始受到重视的,对蓝晶石族矿的选矿方法和新发现矿床(点)的矿石加工利用研究也陆续开展起来。(一)蓝晶石族矿的选矿研究现状根据蓝晶石族矿的矿石性质及其主要用作耐火材料原料的要求,选矿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精矿中蓝晶石族矿物的含量(主要以Al2O3计),降低Fe2O3、TiO2及K2O、Na2O、CaO、MgO等杂质的含量,因为K2O、Na2O在高温下能分解莫来石生成富玻璃相,Fe2O3、TiO2超过一定量会造成耐火度下降并影响抗腐蚀性,CaO、MgO超标也会引起莫来石的分解,从而影响制品的高温性能。由于耐火材料骨料对蓝晶石族矿产品的粒度要求较粗,而有些应用领域则要求粒度超细,所以,在选矿加工中应尽量保护矿物的粗粒,同时要尽可能地回收细粒。蓝晶石族矿物属难选的硅酸盐矿物。矿石的性质不同,采用的选矿方法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粗粒矿物采用手选、重选、磁选,其中重选以跳汰、重介质和摇床为主;细粒则主要采用浮选的选矿方法。重选主要利用蓝晶石族矿物与石英、长石、云母等的密度差,磁选主要利用其与黑云母、铁铝榴石、电气石、十字石等的磁性差异,从而将它们分离。目前,鉴于我国已发现的蓝晶石族矿产资源有用矿物细粒嵌布的资源特征,多采用以浮选为主的联合选矿工艺,重选、磁选常用来进行预富集,以便为浮选提供较高品位的给矿,也可用于对浮选精矿除铁降钛。夕线石、红柱石、蓝晶石是Si/O比相同的多晶型铝硅酸盐矿物,它们的晶体结构中既有石英特有的硅氧四面体,又有刚玉特有的铝氧八面体。研究和实践表明,蓝晶石族矿的浮选可在酸性、碱性乃至中性条件下进行,最佳浮选pH值与捕收剂的种类和用量有关,且以酸性介质浮选的分选效率和选择性最佳。一般说来,在碱性介质(pH 5~5)中使用脂肪酸捕收剂;酸性介质(pH 3~4)中使用磺酸盐捕收剂;中性介质(pH 5~5)中使用混合捕收剂为宜[2]。为分散矿浆和抑制铁矿物,多加入六偏磷酸钠和焦磷酸钠,抑制云母多采用柠檬酸,抑制长石、石英等硅质矿物多采用水玻璃[3]。浮选前适量脱泥对浮选精矿品位和回收率的提高是有益的;也可在浮选前采用反浮选脱除云母、叶蜡石、磷铝钙石、白云石、含铁矿物等,反浮选捕收剂常采用氧化石蜡皂和羟肟酸等。有些精矿中的极少量含铁矿物和云母、石英等杂质难以用物理分选方法脱除,为获得高纯精矿,有时需进行化学选矿,可加入氢氟酸和盐酸混合液并通蒸气加热,浸取一段时间后洗涤脱酸[3]。(二)蓝晶石族矿的选矿实践国家非金属矿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及其前身原地矿部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对蓝晶石族矿的加工利用研究,先后对江苏沭阳蓝晶石矿、河北魏鲁蓝晶石矿、河南隐山蓝晶石矿、山西繁峙蓝晶石矿,黑龙江鸡西夕线石矿、河北平山夕线石矿、河南内乡夕线石矿、河南镇平夕线石矿、内蒙古土贵乌拉夕线石矿、福建莆田夕线石矿,河南西峡红柱石矿、吉林珲春红柱石矿、新疆库尔勒红柱石矿、新疆巴州霍拉沟红柱石矿等“三石”矿的开发利用进行过试验研究。某中低品位蓝晶石矿为蓝晶石英型矿,岳铁兵等[4]经研究改进了原全浮选工艺流程,采用如图1所示的重浮联合工艺流程。矿石不需全部磨矿,提高了原矿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蓝晶石过磨,在尽可能粗的条件下回收蓝晶石,因此保证了蓝晶石的精矿品位和回收率。同时重选抛除一部分尾矿,减少了入浮选的矿量,且重选可得部分金红石精矿,达到综合回收有用矿物的目的,降低了蓝晶石精矿中铁含量,提高了蓝晶石精矿的质量。最终蓝晶石精矿Al2O3品位为19%,Al2O3总回收率达到55%,还可在浮选作业中进一步回收云母。图1 某中低品位蓝晶石矿选矿原则工艺流程中国规模最大的红柱石矿床——新疆巴音郭楞红柱石矿床,远景资源量达13×108t。经研究,充分利用该矿石红柱石的原生粒度粗,明显大于石英、云母等脉石矿物的原生粒度,且红柱石与脉石矿物的嵌布紧密程度远不如脉石之间紧密的特点,提出了在较粗粒度下采用“集合体”抛尾和原矿直接破碎分级入选的新技术。试验确定了(-5+5)mm级别采用重选—干式磁选工艺流程,-5mm级别采用重选抛尾—湿式磁选—重选—干式强磁选工艺流程,中矿采用破碎—分级—干式磁选工艺流程。选矿扩大试验取得了红柱石精矿产率61%、Al2O03%、红柱石矿物量69%、回收率73%的优异工艺指标,工艺简单可靠。该工艺很好地解决了粗粒红柱石矿选矿提纯技术难题,属创新工艺。5~5mm粗粒红柱石产品填补了国内无粗粒红柱石骨料的空白。目前已建成年产5×104t红柱石精矿(1600 t/d原矿)的选矿厂。对于属于石榴黑云夕线片岩的河南内乡夕线石矿,研究确定生产流程为破碎—磨矿—弱磁选—强磁选—脱泥质物浮选—夕线石浮选。原则工艺流程见图2。该工艺早已投入建厂生产[4]。图2 河南内乡某夕线石矿选矿工艺流程四、蓝晶石族矿的选矿发展前景长期开发使资源趋于贫化,以及应用部门对精矿质量要求趋于高纯、低含杂化,推动着蓝晶石族矿产选矿加工工艺不断向前发展,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其选矿试验研究。1)加强浮选工艺的研究。我国韩山蓝晶石矿最早采用酸性介质浮选—磁选—重选方法取得成功后,考虑到设备腐蚀、环保等因素,又研究制定了单一碱性介质浮选工艺,并以此为依据建设了我国第一座蓝晶石选矿厂[5]。但酸性介质浮选生产费用较低且精矿质量较高,国外多采用酸性浮选。随着我国防腐技术的不断成熟,酸性介质浮选的推广应用将更具优势。另外,应进一步加强高效浮选药剂的研究。如烷基硫酸盐具有洗涤作用,能清洗被污染的矿物表面,同时具有起泡性能和弱捕收性能,可明显提高夕线石精矿的质量[3]。2)重视专用选矿工艺、设备的研究和引进。对内蒙古土贵乌拉和福建莆田夕线石矿的研究[6]表明,夕线石浮选需要均匀、弥散、稳定的泡沫,国内金属矿常用的浮选机搅拌过强、充气量大,对粒度细、气泡附着不够牢固的夕线石矿物浮选不利。多年非金属矿加工利用研究[7]也显示,非金属矿行业一直沿用金属矿破碎、磨矿、重选、浮选、磁选、电选等装备,忽视了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分选过程、特点和要求的不一致性,造成非金属矿分选效率下降、产品质量档次难以提高的现象,必须研发专用的非金属矿选矿和加工装备,以提高非金属矿资源的利用效率[7]。粗粒精矿能很好地保留蓝晶石矿物的高温膨胀性,特别是作耐火材料骨料需要大颗粒的红柱石。3)注意选矿加工中的综合利用。蓝晶石族矿常见的伴生矿物石英、云母、长石、石榴子石、金红石、石墨等应用广泛,在蓝晶石族矿选矿中已得到解离,并在中矿或尾矿中相对富集,它们的综合回收和利用,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价值、减轻尾矿造成的环境影响有着重要意义。如美国佐治亚蓝晶石矿床属于贫矿床,蓝晶石含量只有8%左右,该矿除回收了蓝晶石外,还综合回收了商业云母、石墨和其他畅销产品[8]。五、结语我国高铝“三石”资源丰富,矿种齐全,但是普遍品位较低,必须经过选矿加工处理才能利用。目前它们的开发利用基本满足了国内对高级耐火材料的需求。由于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原因,前些年蓝晶石族矿生产企业大批倒闭,近几年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及玻璃、陶瓷、冶金、耐火材料等工业领域对高铝“三石”的需求强劲,加之近年来出口量逐年增长,高铝“三石”开发有所回升。随着资源长期开发趋于贫化和应用部门对精矿质量要求的提高,今后我国应加强浮选工艺的研究,重视专用选矿工艺、设备的研究和引进,注意选矿加工中的综合利用,以保证高铝“三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刘鸿权中国蓝晶石类矿物发展及市场机遇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2,(6):8-10[2]夏绍柱,等红柱石、夕线石、蓝晶石矿物资源及其选矿金属矿山,1994,(3):36-41,29[3]李九鸣,等夕线石族矿物选矿及应用研究现状矿产保护与利用,1991,(4):42-47[4]岳铁兵,等蓝晶石英型矿石选矿提纯工艺探索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3,(4):61-62[5]宋丹波蓝晶石族矿物的选矿四川建材学院学报,1991,6(4):31-39[6]宋丹波内蒙古土贵乌拉与福建莆田的夕线石矿石浮选研究矿产综合利用,1983,(2):32-35,26[7]冯安生,等我国非金属矿业形势及加工技术进展(二) 矿产保护与利用,2006,(1):48-54[8]常大仁蓝晶石类矿物可选性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矿产综合利用,1984,(2):60-63Kyanite Group Minerals Resources in China and Their ProcessingZhao Junwei1,2,Zhang Keren1,2(Zhengzhou Mineral Resources Multi-purpose Utilization Institute,CAGS;China National Engineering Center for the Multipurpose Utilization of Nonmetallic Mineral Resources,Zhengzhou 450006,Henan,China)Abstract:China is rich in kyanite group minerals resources including kyanite,andalusite and Because of their low grade,they can be utilized after being In China,domestic production of these three minerals can meet the need of quality refractory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ineral processing for these And the article also gives some advices for these minerals industri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ch as further studying their processing especially flotation technology,studying or introducing into appropriative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and equipment and making the full use of these resources in the mineral Key words:kyanite,andalusite,sillimanite,resources,mineral

矿产保护与利用期刊

核心期刊没有省级之分

提问的意图何在?

只在找资料,还是找了之后要投稿。

这个整理起来是比较费时间的。我知道,眼科研究是中文核心期刊。医学类的可以找时间整理下。

矿产保护与利用期刊怎么样

看你的文章来的,每个期刊都是不一样的。

勘察科学技术(2011)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11)可再生能源(2011)矿产保护与利用(2011)矿产与地质(2011)矿产综合利用(2011)矿山机械(2011)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1)矿冶(2011)矿冶工程(2011)矿业安全与环保(2011)矿业研究与开发(2011)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1)雷达科学与技术(2011)力学与实践(2011)炼钢(2011)炼铁(2011)炼油技术与工程(2011)粮食与油脂(201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1)林产工业(2011)林产化学与工业(2011)流体机械(2011)煤化工(2011)煤矿安全(2011)煤矿机械(2011)煤矿开采(2011)煤气与热力(2011)煤炭工程(2011)煤炭技术(2011)煤炭科学技术(2011)煤田地质与勘探(2011)我有全国核心期刊目录,要需要留个邮箱

需要煤矿上需要的书籍资料光盘挂图等,可以Q 我

原上草论文网专业代理核心期刊、国家级省级期刊论文发表,期刊种类繁多,最好是打电话去咨询一下编辑,百度搜原上草论文网可以找到联系方式。

矿产保护与利用期刊是cscd吗

(一)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项目获奖等级:2013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主要完成人:王安建、王瑞江、李厚民、王高尚、王勇毅、高兰、赵汀、李建武、陈其慎、于汶加、孟刚、李瑞萍、高辉、张照志、闫强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要成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管理体制、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巨大变化,以及10多年的高强度开采,我国矿产资源储量的数量、结构和开发利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源家底不清,严重制约着国家资源管理和重大决策。针对这一问题,2007年国土资源部部署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最为系统的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工程。主要目标和任务是通过对全国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铜、铝土矿等28种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及其利用现状的全面核查,摸清矿产资源家底,搭建资源管理新平台,提升管理水平。经过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万人4年的艰苦努力,耗资5亿元,完成28个矿种的25753个全部矿区核查,形成矿区核查报告21540套,省级汇总报告550套,全国单矿种调查报告28套,图集300余册,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创新技术思路和核查手段,完成28种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及其利用现状的全面核查,摸清了我国矿产资源家底,为提升储量管理水平奠定了前所未有的扎实基础(1)制定了矿区核查、数据库建设、省级汇总、全国汇总等5个技术要求,保证了核查成果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可靠性。(2)针对原储量库中以矿区、矿权、矿山为上表单位,造成矿区范围重叠、交叉或遗漏等混乱局面,本次核查提出“以新压旧、不重不漏”的原则,从矿区历次勘探报告的对比分析着手,理清了采矿权、上表矿区及矿体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重新划分矿区,保证了矿区不重叠和全覆盖。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年报2013(3)确立以块段为基本数据采集单元、采矿权为核查单元、矿区为统计单元的矿区核查技术原则,首次从微观到宏观,系统理清了每一个矿区累计查明、消耗、保有、压覆、占用、未占用资源储量的数量、结构、品质及其空间分布,全面理清了资源家底,保证了核查结果的可靠性、系统性和全面性。(4)收集整理了2万多个矿区数十年来形成的10多万份原始勘查和矿山生产报告。按照严格的技术规范,通过资料分析与现场核查,系统清理了历次勘查、开采和储量登记统计中存在的虚报、错报、误报、重复上表和挂账等导致储量表虚高不实的问题,挤掉了资源储量的水分。(5)通过对未上表、漏上表、尾矿和堆置场等资源储量全面核查,以及根据工业指标变化重新估算,发掘出大量新增资源储量。(6)查明了我国28个矿种占用、未占用资源储量的数量、品质和详细空间分布。(7)以块段为基本单元,对全国6884个煤炭核查区的14种煤类、硫分、灰分进行了系统核查,并按国家、省、矿区3个层次编制分布图,为国家及各省煤炭资源规划、开发、保护及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从原始勘查报告入手,对2002—2009年找煤阶段提交的7800亿吨资源量进行了重新厘定,认为其实际已达到333级别,从而使我国煤炭保有量达到20000亿吨,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国煤炭资源的保障能力。(8)为更加客观地反映保有矿产资源储量的实际可供量,首次提出可回收资源储量(国家储量)概念和测算模型,并从矿区级别逐一测算了25个矿种可回收资源储量。按照测算出的可回收资源储量,我国矿产资源的国际地位将显著提升。(9)基于以块段为基本数据单元的核查成果数据库,首次建立我国25个矿种矿区—省级—全国等多层级矿产资源品位—吨位模型,查清了我国矿产资源品质的分布规律,为矿产资源技术经济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以资源自身内部参量为依据,通过地质条件、资源禀赋和技术经济指标类比,首次建立煤炭成本—吨位模型及煤炭资源概略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体系,为井田煤炭资源评价和煤炭资源可供性分析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途径。全国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示意图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技术要求培训班首次建立全国矿产资源空间数据库和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管理支持系统,为实现资源储量管理从一维属性数据管理向二维半空间数据管理的飞跃,以及实施“一张图管矿”搭建了平台(1)首次建成基于GIS技术的矿产资源空间数据库。数据库数据模型设计采用矿区套合图、工程分布图、储量估算图、储量利用现状图和矿区储量数据库的“四图一库”结构,实现了资源储量管理从以矿山为最小数据单位、按“矿山→矿区”模式的一维属性数据管理向以块段为最小数据单位、按“块段→矿体→矿山→矿区”模式的二维半空间数据进行双向储量数据管理的飞跃。数据库涵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包含28个矿种的25753个全部矿区,数据量达3000GB。(2)首次通过GIS空间图形方式对矿产资源储量利用状况进行系统分类和图示定位表达,为矿政部门提供了高效管理平台。按照目前我国矿区资源储量利用的实际情况,把矿区资源储量利用现状分为已占用保有、已占用采空、已占用压覆、已占用损失及未占用保有、未占用采空、未占用压覆、未占用损失、未占用残留9大类;首次按统一分类编制了全国、省、矿区3个层次的资源储量利用现状图,彻底解决了以往普遍存在的矿产资源利用状况不清和无法精确定位问题。(3)融合全球三维基础地质地理底图、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矿区资源储量GIS专题数据,实现全国—矿集区—矿区—矿体—块段的多级导航、空间查询、储量数据汇总统计、煤质煤类分类统计、自动成图成表、矿区三维可视化等功能;自动生成矿区—省—全国不同层级的品位—吨位模型、煤类—吨位模型、铝硅比—吨位模型;设计储量计算边界提取“凸包算法”及程序,首次获取每个矿区矿体最大外边界精确坐标。设计完成矿山动态监测图形空间数据规范和储量电子台账管理子系统,可追溯保有、采空、损失的演变过程和空间位置,实现矿山资源储量动态监测,为实施“一张图管矿”奠定坚实基础。(4)采用B/S、C/S双重系统架构,在核查和储量动态监管过程中从矿区级数据库建库到省级汇总、全国汇总,针对不同工作阶段开发了不同级别的系统平台,实现储量数据逐级汇总上报及质量检查;通过基于点对点数据传输算法,实现矿山→县→地市→省→国家储量动态监测数据的多层级传输和电子审批功能,实现了储量管理工作的全程计算机化。对我国矿产资源国情的新认识(1)核查后全国轻稀土保有资源储量翻了一番,重稀土资源储量减少6%,应对稀土资源按配分进行精细化管理。(2)核查后锡、锑、萤石保有资源储量大幅减少,优势资源地位岌岌可危。应大力加强勘查,有效调控开采总量,维护优势资源地位。(3)铁矿、铝土矿、煤炭等资源占用率不高或占而不采,制约着资源供应能力提升。一是要从“给矿权配资源”向“以资源设矿权”的管理思路转变。各级政府应根据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区域环境容量,合理配置未占用资源,盘活资源存量;二是引导超量占用资源的企业扩大产能,有效提高国内资源供应能力;三是切实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利用效率。(4)矿产资源储量分布格局明显变化,对生产力布局和资源政策产生重要影响。一是一些矿种的区域分布格局发生变化,例如,内蒙古轻稀土占全国稀土的比例进一步上升到95%,广东省取代江西省成为离子吸附型稀土的第一大省,云南、西藏、甘肃等西部地区锑矿储量地位明显上升;二是内蒙古、云南等省(自治区)矿产种类丰富,保有资源储量大,在我国资源供应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增强。(5)科学部署勘查方向,提高勘查程度,夯实资源基础。铁矿找矿勘查应鼓励找寻富矿和浅部矿,不支持1000米深度以下的找矿勘查,不支持境外铁矿草根勘查和绿地项目;煤炭的勘查重点是提高规划矿区的勘查程度,在南方缺煤省份开展找矿;加强重稀土、锡、锑等传统优势矿产的找矿勘查力度,维护我国矿产资源的优势地位。这些认识对我国资源战略、规划、政策、产业布局将产生重要影响。(二)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编制及全球成矿规律研究与评价获奖等级:2013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裴荣富、梅燕雄、戴自希、张金良、瞿泓滢、叶锦华、朱谷昌、龚羽飞、吴德文、王作勇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主要成果:提出客观实用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划分全球标准,从全球1285个主要矿床中筛选出445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建立了具有国际权威的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数据库采用在矿床储量排序基础上的线性趋势统计分析方法来确定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储量下限值,具有客观实用性。根据该方法确定的世界22种矿产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储量标准(下限值),经世界地质图委员会认可,成为国际采用的全球标准。收集整理和分析对比世界6大洲、121个国家和地区、22种矿产、1285个主要矿床数据,从中筛选出445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建立和完善了具有国际权威性的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编号、矿床名称、国家、洲、经度、纬度、矿种、资源储量、类别、状态、主岩、类型、规模、成矿时代、成因、地质构造背景、地质构造环境、成矿域、成矿区带等19个主要属性。以世界地质图委员会为国际合作平台,编制完成数字化的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在MapGIS和ArcGIS软件的支持下,编制完成数字化的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并开展全球成矿规律研究,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在全球大陆范围划分出前寒武纪地块、前寒武纪地块显生宙构造带、前寒武纪地块显生宙沉积盆地、显生宙造山带、新生代风化壳5类地质构造背景和39种地质构造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地质构造背景—环境分类体系。裴荣富院士(左2)与国外同行交换看法项目研讨会在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上,标示445个大型超大型矿床的矿种、成因类型、规模、成矿时代等主要属性,圈定全球成矿单元界线。其中,编图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铀、铁、锰、铬、铜、铅、锌、铝、镍、钨、锡、钼、汞、锑、金、银、磷、钾盐、金刚石22种;成因类型划分为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与沉积作用有关的矿床、与变质作用有关的矿床和复杂成因(叠生)矿床,进一步划分为33个矿床类型;矿床规模划分为大型、超大型—特大型两级;成矿时代划分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全球成矿单元划分为4个成矿域、21个巨型成矿区带。根据大陆裂解增生、大洋开启闭合、洋陆相互作用及其地质演化特征,结合全球地质构造背景与成矿特征,首次在全球大陆范围划分出4大成矿域和21个巨型成矿区带,提出全球成矿统一性、不同区域成矿特殊性、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偏在性和异常成矿作用等新认识,深化全球成矿规律研究首次在全球大陆范围内划分出劳亚、冈瓦纳、特提斯、环太平洋4大成矿域和北美、格陵兰、欧洲、乌拉尔—蒙古、西伯利亚、中朝、南美、非洲-阿拉伯、印度、澳大利亚、加勒比、地中海、西亚、喜马拉雅、中南半岛、北科迪勒拉、安第斯、楚科奇—鄂霍茨克、东亚、伊里安—新西兰、南极等20多个巨型成矿区带,具有全球普适性,推动和发展了全球成矿学。提出地球物质系统的统一性决定了全球成矿作用的统一性。首先,地壳产出的各种矿床的形成都可以归纳为4类成矿作用,即岩浆成矿作用、沉积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和叠生成矿作用;其次,从太古宙到新生代,成矿作用强度不断增强,成矿作用演化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继承性。提出地球不同区域地质构造背景与环境的特殊性,导致其成矿作用各具特色。就不同成矿域而言,劳亚成矿域和冈瓦纳成矿域地质构造背景均较复杂,以前寒武纪地块及叠加其上的显生宙沉积盆地和构造带为主,成矿作用贯穿整个地质时代。劳亚成矿域以天然气、煤炭、铁、钾盐、石油、铀、锰、铬、铅锌、镍、钨、钼、锑、金、银、磷、金刚石等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为特色,成矿时代以古生代为主;冈瓦纳成矿域以石油、天然气、铝土矿、金刚石、铅锌、铜、镍、铁、金、铬、锡、铀等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为特色,成矿时代以元古宙和新生代为主。特提斯成矿域和环太平洋成矿域地质构造背景比较简单,以显生宙造山带为主,成矿时代均以中新生代占绝对优势,前者以锡、钾盐、铅锌、铝土矿、铜钼等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为特色,后者以铜、钼、金、银、镍、钨、锡、铅锌等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为特色。提出成矿偏在性概念。认为大型超大型矿床偏爱产在某一特定地质背景和它们现存的构造位置上,它们对成矿区域、成矿类型、成矿时代和成矿背景均具有十分明显的选择性。提出异常成矿作用的概念。认为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是常规成矿作用(过程)中受特定地质事件激发的异常成矿作用的产物,与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出现的全球性重大异常地质事件有关。“氧大气变态”(过氧事件)和“还原大气变态”(缺氧事件)等重大事件是促发隐生宙异常成矿作用的重要原因。地球层圈不谐调运动导致的构造圈热侵蚀引发大规模构造岩浆事件则是显生宙异常成矿作用的主因。在编图研究的基础上,对世界主要类型矿产资源和各大洲矿产资源进行了战略评价,研究探讨了我国矿产资源战略问题根据静态保证年限(储产比)和资源查明率分析,世界矿产资源非常丰富,资源潜力很大。在22种主要矿产资源中,静态保证年限大于100年的矿产资源有煤炭、锰、钾盐、铁、磷、铬、铝、钼、镍、铀、钨11种,静态保证年限为50~100年的矿产资源有天然气、铜、石油、铅锌5种,静态保证年限为10~50年的矿产资源有锡、锑、金、银、金刚石、汞6种;资源查明率大于50%的矿产资源有钼、铜、石油3种,资源查明率为30%~50%的矿产资源有锰、天然气、金刚石、铁、煤炭、铝、锑、铀、钨、汞、锡、金12种,资源查明率为5%~30%的矿产有铬、银、磷、铅锌、镍、钾盐7种。总结分析了世界各大洲矿产资源特色,指出我国虽然是世界矿产资源大国,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很低,能源矿产资源不足,大宗矿产资源短缺,克服资源的瓶颈约束是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产生强劲需求决定了立足国内矿产资源的同时必须更加充分地利用国外矿产资源,以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矿产资源编图过程中,通过8年的国际合作,与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及其成矿图分委员会、俄罗斯科学院维尔纳茨基博物馆、阿根廷地质和矿产资源研究所、伊朗地质调查局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在政府机关、行业协会、地质院校、科研事业单位、地质勘查单位、矿业企业的应用情况表明,该项成果不仅为在国家层面编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总体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部署地质调查国际合作、从全球宏观视野破解我国矿产资源难题提供了重要战略参考和科学指导,而且对具体的院校、企事业单位学习世界矿床地质、掌握全球矿产资源状况、部署境外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指导海外投资并购决策与资源开发选区都是一份里程碑式的重要文献和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将对我国矿业企业“走出去”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1∶25000000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说明书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即将在全球范围正式发布《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英文版),使该项成果的应用扩展到全球地质学领域,在发展全球成矿学、寻找大型超大型矿床等方面发挥更加广泛而深远的指导作用。(三)我国主要金属矿床模型研究获奖等级:2013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毛景文、张作衡、裴荣富、段焕春、符巩固、李永峰、王义天、谢桂青、余金杰、张长青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河南鑫达地质矿产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成果:“我国主要金属矿床模型研究”项目以广泛的野外调查为基础,采用现代成矿学新理论和新方法,通过对我国重要的矿床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点进行研究,厘定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查明这些矿床的成矿环境、控矿要素和分布规律,总结出区域成矿规律,开展矿床模型研究,指导区域找矿勘查部署和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取得的重要创新成果和工作进展具体如下:首次按照国际标准,将成矿环境作为一级考虑要素,将矿床类型作为二级考虑要素,典型矿床作为三级考虑要素,全面建立或提升了我国主要矿床模型,编写完成了《中国矿床模型概论》本项目置于国际平台,结合我国矿产资源特点,充分吸收了近15年来我国在矿床学及成矿环境和成矿年代学等方面研究的新进展,并针对部分矿床、矿集区和成矿区带进行了深入解剖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主要矿床类型的矿床模型进行了建模研究。本次矿床模型的建立,主要分为三个层次考虑,首先将成矿环境作为一级考虑要素,其次将矿床类型作为二级考虑要素,最后典型矿床作为三级考虑要素。以我国最主要7类金属矿床,即与酸性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稀有金属矿床,与中酸性花岗质岩有关的斑岩-矽卡岩型铜铁钼矿床,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以海相火山岩为容矿岩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以碳酸盐岩溶矿的密西西比型铅锌矿床和金矿床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针对一系列影响建模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开展了解剖研究,为建立客观和合理的矿床模型提供了新的证据,研究成果为在一定地质背景下开展特定的矿产及其组合找矿勘查提供了科学依据。本项目共计完成了26组矿产110个矿床模型研究和编写,把我国矿床模型研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大幅度提升和充实了矿床理论。中国矿床模型概论国外主要矿床类型、特点及找矿勘查2.通过一批典型矿床深入研究,确认了矿床新类型,建立了一批矿床新模型,丰富了成矿理论,并在国内外引起了反响(1)确定石居里为我国首例与海底喷流有关的塞浦路斯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床。(2)首次提出新疆北部与地幔柱有关的后碰撞环境铜镍矿新矿床模型。(3)首次提出胶东金矿集中区伸展构造体制下的金矿床模型。(4)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研究取得重要进展。(5)建立了华南下寒武统底部黑色岩系中钼镍多金属矿床模型。前人已在成矿区带典型矿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矿床模型,但在矿集区尺度矿床模型的研究方面尚属薄弱,甚至是空白。本项目在秦岭、长江中下游和德兴等开展了矿集区尺度模型研究,为成矿预测和深部找矿提供了依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内外专家通过对小尺度典型矿床的解剖研究,从成矿过程和成矿元素及围岩蚀变分带入手,提出矿床模型,如斑岩铜矿模型。通过大尺度成矿区带研究提出矿床成矿系列及区域成矿模型,为找矿勘查起到了重要作用。本项研究突破了传统思维,针对典型矿集区开展研究,探讨了矿集区内各类矿床之间的有机联系,创新性地建立了3类矿床组合模型。每个矿床组合模型表明在矿集区内各类矿床之间互为找矿指示,可以直接指导深部和外围隐伏矿的找矿勘查,并取得多项找矿预测成功范例。(1)东秦岭栾川和付店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型钼矿+脉状铅锌银金矿的矿床模型。(2)华南德兴矿集区斑岩铜矿+脉状铅锌+金矿的矿床模型。(3)长江中下游铜陵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层控铜金矿的矿床模型。4.响应“走出去”和“两种市场、两种资源”的国家资源战略决策,比较全面系统地编著了《国外主要矿床类型、特点及找矿勘查》,介绍了当今国际上主要类型矿床的矿床模型,有效地引导我国企业在国外按照国际思维开展找矿评价为了更加切实地为我国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提供服务支撑,同时也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国内矿床模型研究和勘查评价工作水平,本项目通过大量国外文献资料的详细综合研究,首次从成矿构造背景、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矿床勘查发现简史,以及对找矿勘查的启示等理论研究和找矿应用两个方面对国外重要类型矿床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梳理。本次工作共选择了国外造山型金矿床、卡林型金矿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钼矿床、岩浆型铜镍硫化物型矿床、火山块状硫化物型多金属矿床、沉积喷流型铅锌矿床、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黑色岩系型矿床、砂岩型铀矿床、红土型镍矿床、红土型铝土矿床等13种重要类型矿床。以该成果为蓝本,编著出版了《国外主要矿床类型、特点及找矿勘查》一书,这一成果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国内矿床模型研究和勘查评价工作水平的提升,受到了有关管理部门、地勘单位和科研院所的从业人员,以及地质院校师生的普遍欢迎。项目专家在地勘单位、矿山、大学和研究院所进行了120多次有关运用矿床模型开展找矿勘查的学术报告,并依托项目出版两本专著,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明显的经济效益项目研究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日益受到地勘部门和矿山企业的重视,项目成果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多次交流,并应邀参加了一系列专题汇报,到找矿勘查现场进行实地切磋,结合找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新思路和新方向。编撰的《中国矿床模型概论》和《国外主要类型矿床类型、特点及找矿勘查》两本图书,自2012年上半年出版以来,深受广大矿床学及地质勘查工作者的欢迎。总印数为6000册,是近年来地质领域及研究成果类专著出版中印数最多的书籍,截至2013年3月底,销售量近4000册,被认为是近年来科技书籍中的热销书,而且销售情况依然处于上升阶段。据不完全统计,依托地质调查项目“我国主要金属矿床模型研究”(1212010634001)和重点基金项目(40434011)等发表的学术论文74篇,在SCI数据库中被收录33篇,在CSCD数据库中被收录36篇;在SCI数据库中被引用1380次,其中他人引用962次,在我国引文数据库中被引用1907次,其中他人引用1630次;合计论文被引用3287次,其中他引2592次,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培养了博士后5人、博士8人、硕士25人,目前这些青年科技人才多数继续从事金属矿床模型研究及找矿勘查工作。

探索新型微波遥感成像机理,重点研究微波遥感信息处理分析模型和方法,发展相应的专用处理软件,开展微波遥感器的多学科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示范。工作设想:研究方向为:探索新型主被动微波遥感的成像机理和地物探测能力,重点研究地物微波散射与辐射理论模型和经验模型、微波遥感信息处理分析模型和方法、新型极化和干涉雷达遥感技术与应用方法,并发展相应的专用处理软件和集成系统,开展微波遥感器的多学科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示范,开拓新的应用领域。发展目标为:成为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微波遥感专业研究室,为遥感所的整体发展作出贡献。管理机制为:统一进行绩效考核,使得研究室的成员都荣辱与共,息息相关,加强集体主义意识,加强整体观念,追求研究室的整体协调发展,多出成果,多出有显示度的成果,多出大成果;研究室成立前争取到的课题独立承担和管理研究室成立后争取到的课题,以矩阵方式,统一管理强调人文关怀,使得研究室的每一个人都得到完美的发展学科发展:逐步建立完备的微波遥感科学与应用体系,推动中国微波遥感科学,特别是微波遥感应用的大发展,加快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核心技术凝练:建立典型地物散射与辐射模型,开发完成微波遥感数据处理分析系统。重大科研成果:与其它研究室合作,争取获得国家级奖励一次人才培养: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0名经费争取:十一五期间,共计争取经费700万元发表SCI论文10-20篇,重点发表在有影响力的期刊上 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综合论证与遥感试验,系统开展航空航天遥感数据定标和真实性检验研究及应用,推动遥感数据的定量化、标准化和数据的共享服务。实验室的努力方向:发展以定标与真实性检验为核心的遥感卫星发展全过程质量监督体系;专注于民用航天遥感论证所涵盖的理论、技术、方法、手段、条件等多个方面;建立以前瞻性、基础性遥感探测与检测技术为重点的遥感新技术论证模式;对我国民用遥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动遥感数据的定量化、标准化和数据的共享服务;建设国内、国际合作大平台。学科发展:顺应国家民用航天发展,把握国内相关民用航天论证。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做战略规划与长远安排;提出不同时期论证中心的工作重点,加强能力建设,形成自身特色;完善组织建设、着手建章立制;开展业务规划、全面开展科研业务;与多家单位展开联合,推进论证体系的形成。 研究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空间信息管理为主体的海量空间数据分布式存储、管理、处理、显示和应用等。对多源空间数据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开发空间信息管理软件系统,为国家和各部门提供空间信息服务。主要工作概括如下:Ø确定了研究方向:围绕遥感空间信息工程,确立了“遥感空间信息计算、空间信息共享和决策服务”三个研究方向;Ø梳理了研究队伍:围绕遥感空间信息系统研究方向,建立三大研究小组和一个工程小组;Ø研发了技术产品:在国家863、国家科技攻关、地方和企业委托等项目支持下,研发了“遥感信息提取和目标识别系统、城市公共管理平台、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网络、海洋信息集成与服务系统、公众地图服务系统”等软件产品;Ø开拓了应用领域:积极与发改委、建设部、国家海洋局、国土资源部等行业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合作,重点开拓了“城市信息化”、“数字海洋”等遥感空间信息技术应用领域;Ø明确了产业目标:围绕我所产业化基地的筹建,建立了“民航信息处理”等两个联合实验室和中关村开发实验室,建立了产业联盟,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004年-2006年期间,承担了以下研发项目:Ø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网络(250万,其中2004年到位105万,2005年到位145万)Ø“十五”海洋“863”福建示范区海洋环境监测服务系统:(合同为90万,其中2006年到所57万)Ø总装“863”项目:台湾地区遥感综合应用集成与演示系统开发(2005AA712081)(2006年,33万)Ø国家海洋局908-01课题:“WY10区块海岛、海岸带遥感调查与研究”(2006年,30万)Ø国家“十五”科技攻关:科学数据共享工程门户网站研制(2005年,15万)Ø深圳市防洪管理决策支持系统:(2005年,5万)Ø国土资源部委托项目:国土资源信息共享平台设计(2006年,20万)Ø绍兴市规划局委托项目:绍兴市地理信息总体规划设计(2005年,30万)Ø淮安市规划局委托项目:淮安市地理空间信息系统设建设方案(2005年,15万)Ø内蒙古额尔古纳市政府“生态特区”前期预研项目:地理空间信息系统总体规划设计(2006年,5万)Ø“国研”公司委托项目:城市公共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系统开发(2006年,24万)Ø浙工大和台州学院合作研究开发项目:遥感软件开发(2006年,22万)Ø禽流感时空分布:(2004-2005年,20万)Ø扬州市418项目:(2004-2005年,40万)Ø中欧合作项目:(2004-2005年,15万)研究室的研究方向:Ø遥感空间信息系统(RemoteSensedSpatialInformationSystem)的提出:是实现“遥感数据计算-时空信息共享-应用决策服务”为一体化的技术和应用体系。Ø在技术研发上:突破多源遥感空间信息的综合分析与应用集成技术,建立空间分析模型库和知识库,研发“遥感空间信息计算系统、信息共享平台和决策服务系统”等软件原型;Ø在技术应用上:重点围绕“城市信息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数字海洋”等重大应用问题,发展“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城市公共信息管理、海洋立体监测信息服务”以及“公众地图服务”等专业化应用服务系统,为遥感空间信息产业化构筑技术支撑平台,服务于国家、地方和行业的重大决策和社会公众的广泛需求。研究室的组成:Ø固定人员(8人):池天河(研究员)、骆剑承(研究员)、刘少创(研究员)、李红旮(副研)、程晓云(副研)、刘冬辉(副研)、张新(副研)、王秀丽(助研)Ø项目聘用(5人):毕建涛(副研)、沈占锋(博士后)、杨帮会、吴珍珍、张成刚Ø研究生:20余人Ø辅助人员:2名 开展数字地球、WEBGIS、虚拟地理环境、空间信息决策支持、导航定位等方面的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相应的地球空间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系统,为国家和各部门提供空间信息服务。学科理解:数字地球是空间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涵盖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3S技术领域,而导航定位则是当前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方向,产业化势头良好。具体到本研究室,有如下几个特点:1).以发展GIS为主,兼顾导航定位方向;2)可以细分为地理信息系统、导航定位系统、空间决策支持系统、虚拟现实系统等;3).包括理论研究、软件开发、硬件研制、空间信息技术产业化等重要的工作内容;研究室设置:是所三期创新的重要举措,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空间信息技术。1)肩负着发展GIS与GPS应用系统的重任,代表遥感所参与国内外竞争,形成品牌产品,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2)整合所里GIS方面的技术队伍,进行优化配置,形成团体优势,提高战斗力。3)大力发展GIS学科,在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上实现突破。队伍建设:数字地球与导航研究室成立以后,将整合了所里原来地理信息系统、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与可视化等方面的主要技术队伍,从而成为一支非常有战斗力的队伍。但是,如果不能协调领导好,则不仅不能实现整合的初衷,而且将会产生若干不必要的摩擦,从而形成一加一小于二的严重后果。因此,工作的基本设想是,在充分保持现有各组人员工作的工作基础上,积极开拓,争取新的项目,以新项目作为队伍整合的基础,密切所有人员的合作,使大家真正融为一体。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各自已有的项目和工作关系不加干涉,二是大家共同合作运作更大的项目,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重点研究遥感图像通用处理、信息智能化提取、信息挖掘、大型海量遥感数据处理平台等技术,为遥感图像处理系统软件开发和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学科定位:遥感图像的通用处理技术;与通用技术紧密相关的专用系统、软件产品、地面系统;从不同层面和方向支撑重点实验室、论证中心和工程中心的发展;发展目标: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工作设想:l由研究员率领,由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和高年级研究生组成研究团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主要的技术领域有:数据压缩、图像恢复(匹配与纠正、图像复原与去噪)、模式识别等。数据源不限。加强国际合作,自主培养与引进人才相结合充实研究团队。l一方面寻找来自于国家和社会的项目和资源,与目标客户建立战略联盟关系互相支持,将关键的核心技术服务于项目;另一方面针对市场需求,研发基于关键核心技术的商业化产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实现将关键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目标。l加强信息管理和信息建设,主动把握市场方向,积极探索技术发展方向,为技术发展和项目及产品生产指引方向。 研究遥感空间信息在水灾、旱灾、火灾、风灾、油气污染等灾害中的应用,同时建立突发性环境灾害事故的遥感紧急响应系统与响应机制。研究方向:研究遥感、空间信息在自然灾害和突发性环境事件中的应用,建立突发性环境、灾害事故的遥感应急反应系统与响应机制,发展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快速反应、预警、应急预案以及综合评价的核心技术,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持续、科学的灾害遥感信息服务。考虑到目前的人员组成和项目情况,在研究室建立的初期,实行按课题组核算的管理模式,之后2-3年内,逐步过渡到研究室统一核算的管理模式。在科研人员分工方面,根据任务性质和进度安排,实行统一调度、动态分配。对课题负责人和主要骨干,根据负责课题的经费强度和贡献大小,享受不同的绩效待遇(可不受职称、职务限制),以调动争取课题的积极性。人才与队伍:考虑到现有的任务和未来的发展,目前的人员规模和结构完全不能满足需要。已正式向所领导提出申请,希望在近两年内,接收新毕业的博士、硕士4-5名。同时,还要继续加强对博士、硕士生的培养以及固定人员科研水平的锻炼。为每位研究人员提供力所能及的职称、职位升迁条件和培训机会。科研工作:形成创新研究和监测运行两种模式并存的工作机制。以研究室组建为契机,组建创新研究组和监测运行组。创新研究组以创新研究员、副研究员和博士生、硕士生为主体;监测运行组以高级工程师、中初级人员和项目聘用人员为主体。分别采取不同的考核体系。以消除过去一个人既要开展研究又要做具体监测带来的弊端。工作目标:在发展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快速反应、预警、应急预案以及综合评价的核心技术,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灾害遥感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形成一支具有重要学术、决策影响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团队。组建成一支年龄、结构、层次合理的研究梯队,人员数量达10-12名。培养博士生8-10人,硕士生12-15人。“十一五”期间,配合所内外专家和领导,争取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和院创新重大项目2-3项,总经费不低于500万元。“十一五”期间,完成2-3项重大科技成果,争取获国家奖1项。 以国家目标为导向,开展综合性农业与生态遥感监测研究,重点研究农作物长势监测与作物估产的方法与应用系统。人员结构:总人数:33人–遥感所职工:12人–博士后:2人–博士生:7个–硕士生:7个–项目聘用人员:9人研究室成员名单:吴炳方、李强子、田亦陈、闫娜娜、周月敏、蒙继华、张磊、黄慧萍曾源、杨雷东、任鸿瑞、文美平今后工作重点:(1)农情遥感监测方法研究。重点开展作物长势、单产模型和种植面积等遥感监测方法研究。开展信息农业、精细农业领域的研究,扩展研究和应用领域。(2)生态遥感监测方法研究。重点开展水土流失、植被多样性、生物量、植被三维结构和植被覆盖度等生态系统参量动态监测方法研究。(3)开展水资源遥感监测方法研究。重点开展蒸散发、水文下垫面、生态需水量等遥感监测方法研究。(4)开展旱情遥感监测方法研究。重点研究旱情遥感监测指标及监测方法。(5)开展全国及全球农情遥感监测,包括全球主要产粮国和粮食需求国家的粮食产量和作物产量估算。(6)开展国家大型工程,如三峡工程的生态效应遥感监测,包括净初级生产力、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等。(7)开展毒品原植物遥感监测方法研究,开发全国禁种铲毒管理信息系统。(8)开展生态环境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系统建设研究,重点研究空间数据存储的技术与方法,农业与生态数据主题组织,农业与生态空间数据检索,农业与生态遥感监测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农业与生态信息发布等方面研究。科研工作目标:(1)在旱情指标、作物类型、作物产量、植被多样性、植被三维结构、蒸散发、水文下垫面等遥感监测方法方面获得原创性成果。(2)开展全国作物长势、旱情、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估算、种植结构调查和复种指数监测、重点区域蒸散发监测;开展全球主要产粮国的主要作物产量、长势、旱情监测。(3)开展全球重点毒区和国内重点省市的毒品原植物种植面积和产量估算。科研成果目标:申请10-15项软件著作权;申请国家级奖1项;发表CSCD论文20-30篇,其中SCI5-8篇。人才培养工作目标:培养研究员1名,副研究员3-5名,博士后3-5名;博士5-8名;硕士5-10名;年人均争取科研经费超过20万元。 围绕全球和区域变化及响应中的核心基础科学问题,重点开展全球变化、地球圈层耦合、环境因子变化的遥感研究。管理模式:·以课题组为核算单元·所内资源公平分配 探索新型高光谱遥感成像机理,重点研究高光谱遥感信息处理分析模型、方法,发展相应的专用处理软件,开展高光谱遥感的多学科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示范。研究室正式在编人员名单(共计九人):研究员五人:童庆禧、马建文、毕思文、燕守勋、张兵副研究员三人:张霞、刘亚岚、丁琳助理研究员一人:陈雪工作设想:搞好研究室学科建设,促进研究室内部学科交叉和融合;在遥感所总体框架下,支持所内各研究室之间的联合和互助;团结研究室内所有同事,大家共同努力,把研究室办成一个和谐温暖的大家庭;以研究室为平台统筹资源,齐心协力对外争取项目;充分发挥研究室每个人的学科专长,促进个人进步;关心研究室里每一个研究生的成长,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近期工作目标:学科发展:继续保持遥感所在国内高光谱遥感领域的优势地位,同时加强国内外合作,促进学科发展。核心技术凝练:高光谱遥感信息机理与新型遥感器技术前沿;高光谱遥感信息处理模型、方法以及相应专业应用软件。重大科研成果:参加或者牵头申请部委科技进步奖2项以上;发表SCI、EI文章20篇以上;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3个以上。人才培养: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人以上。经费争取:研究室每年平均到位经费达到200万元。 以空间遥感数据为核心研究国家土地资源遥感监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全国、地区以及重点城市的土地资源现状和动态变化,为国家提供科学数据。基本发展目标:研究工作以遥感应用为主,有突出特色不与其它研究室研究内容重复,但求相互支持工作开展:v坚持“国家级基本资源与环境遥感动态信息服务系统”的运行,持续、稳定地开展土地资源现状和动态变化遥感应用研究,进一步使其成为国家宏观规划与决策重要的科学数据基础。v以土地资源时空数据库为基础,同时开展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城市扩展、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等时空特征研究,加强资源环境研究的综合性。v以空间遥感数据为核心,研究国家土地资源遥感监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在资源环境时空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应用等方面,以应用为目标开展技术研究和方法探索,为提升数据成果质量及其应用价值奠定技术基础。v进一步促进科学数据的应用与共享,力争使其成为我国资源环境遥感应用研究中难以替代的重要数据来源。队伍组成:在现有国土资源遥感方向基础上,凝聚科研能力,队伍人员包括:张增祥研究员自然地理赵晓丽项目研究员水土保持谭文彬项目副研地图学与GIS刘斌实验师GIS易玲助研地图学与GIS何剑锋项目副研地图学与GIS王长有高级工程师测绘汪潇博士地图学与GIS至2006年,国土资源长期稳定着遥感所规模最大的科研队伍,现在处于队伍调整期。近期目标:v以全国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数据库为核心,将其向前扩展到20世纪70年代,向后延伸到2005(2010)年,加强其不可替代性v系统开展资源环境时刻过程研究,同时在土地退化、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城市扩展监测等方面进一步扩展,丰富研究内容v构建更扎实、可靠、稳定、一致的国土资源数据平台,继续沿着边建设、边应用、边完善的方向发展v加强合作,深化研究,在数据库建设与更新、数据质量评价、现代过程研究、综合研究等方面得到发展v在科研经费方面,力争实现600万元的目标,以保证科研工作正常开展为基本前提v加快科研队伍建设,补充2-3名新生力量,使研究队伍稳定在7-8人的规模,继续保持与兄弟单位的良好合作。 研究方向:研究重点:1)非再生资源和古环境空间信息特征与分布规律等遥感应用理论;2)非再生资源与古环境遥感勘查的新技术与新方法;3)国家非再生资源与古环境遥感战略解决问题:1)到何处去寻找非再生资源与古环境潜在的有利区段和位置;2)采用何种最有效的遥感勘查技术手段组合来实现找矿靶区和文化遗迹的发现与快速评价;3)如何构建一个国家非再生资源与古环境遥感勘查与评价标准化技术体系”;研究内容:以地球多尺度空间信息的地学属性与矿产分布规律;矿产信息和古环境遥感信息挖掘;非再生资源与古环境评价-预测;对地观测信息一体化的评价技术平台为主体。近期重点围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以及院三期创新重大项目的任务与要求,深入开展大型斑岩铜矿带的成矿潜力评价与找矿靶区圈定;西部典型覆盖区隐伏矿产定位预测;海洋油气遥感信息检测与远景评价;古大运河水环境的遥感评价;西部典型区遥感生态评价研究;非再生资源与环境数据平台建设与通用模型开发等内容,为国家非再生资源与古环境遥感提供典型案例与示范研究。战略定位:·以对地观测信息一体化为支撑(标准)·以体现学科特色和学科交叉的研究为主体(优势)·以特征信息的挖掘和算法研究、典型案例应用示范为特色(引领)·以实现国家非再生资源与古环境遥感理论、技术、方法体系为目标(综合)核心技术凝练:地球空间信息多尺度成矿地质特征遥感分析技术;多覆盖条件下的隐伏矿床遥地物化综合数据融合评价技术;油气资源信息遥感检测与综合评价技术;高分辨率遥感矿产信息建模与定位预测技术;空-地一体化蚀变矿物快速标准制图技术;古文化遗址遥感多波段信息挖掘与评价技术;空间数据标准化平台构建与一体化处理、提取和分析技术;工程地质环境遥感评价及工程模拟技术;生态环境特征因子评价指标制定与分析技术;对地观测信息一体化的非再生资源与古环境遥感研究流程工作设想·以现有人员的学科侧重和工作积累为基础,注重体现学科特色的深入研究和积淀,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形成集成优势;在优质完成各自科研计划的同时,努力争取高层次的综合研究项目,逐步实现以课题核算运作模式向室核算模式转变;·强调创新意识,注重多学科跨领域的交叉与结合,广泛与高校和产业部门联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形成产学研一体化联合优势,在国家层次上的非再生资源与古环境信息的掌握与应用中提高研究室的地位和知名度。·突出开放思想,发挥我所遥感应用基础、技术与方法综合研究优势,依托我所矩阵式学科布局与网络化科研体系,在非再生资源与古环境遥感应用理论与方法以及关键技术等方面形成具有引领作用的创新性成果。·注重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积极参与国家、全球非再生资源与古环境科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以任务带学科,在完成国家目标和任务的同时,发展“非再生资源与古环境遥感应用科学”。·本研究室的宗旨:团结、务实、协作、创新 所属领域:遥感科学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在遥感辐射传输机理研究基础上,重点开展遥感尺度与方向效应、遥感知识库、遥感反演理论、遥感信息与模型同化等研究工作。与遥感所的关系:作为遥感所的基本创新单元所属部门: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航天局遥感论证中心红外技术部工作重点:在遥感辐射传输机理研究基础上,发展和完善可见/近红外二向性反射模型、热红外辐射方向性模型系列,构建典型地物遥感知识库;加强遥感反演理论研究,构建以国产卫星遥感数据为主的多源遥感信息综合反演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加强遥感尺度效应与尺度转换研究、遥感信息与模型同化研究,推动定量遥感在地表能量平衡,水、热和二氧化碳循环中的应用。发展目标:学科发展:发展遥感辐射传输机理,构建多源遥感信息综合反演的理论体系,加强遥感尺度效应与尺度转换研究、遥感信息与模型同化研究,在国际一流遥感刊物发表高水平论文10以上,出版专著2部。核心技术凝练:研发多源遥感数据综合反演与同化技术,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3-5项,专利2-3项;重大科研成果:中国陆地遥感综合反演与同化系统、典型地物遥感知识库等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1项以上;人才培养:平均每年培养博士6名,硕士9名,博士后1人;年轻研究骨干晋升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3人,助理研究员3人。经费争取:年均经费150万元以上。

这个整理起来是比较费时间的。我知道,眼科研究是中文核心期刊。医学类的可以找时间整理下。

矿产保护与利用期刊2021第一期

勘察科学技术(2011)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11)可再生能源(2011)矿产保护与利用(2011)矿产与地质(2011)矿产综合利用(2011)矿山机械(2011)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1)矿冶(2011)矿冶工程(2011)矿业安全与环保(2011)矿业研究与开发(2011)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1)雷达科学与技术(2011)力学与实践(2011)炼钢(2011)炼铁(2011)炼油技术与工程(2011)粮食与油脂(201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1)林产工业(2011)林产化学与工业(2011)流体机械(2011)煤化工(2011)煤矿安全(2011)煤矿机械(2011)煤矿开采(2011)煤气与热力(2011)煤炭工程(2011)煤炭技术(2011)煤炭科学技术(2011)煤田地质与勘探(2011)我有全国核心期刊目录,要需要留个邮箱

核心期刊没有省级之分

赵军伟1 张克仁2(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6;国家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6)摘要 我国蓝晶石族高铝 “三石” 资源丰富,矿种齐全,但是普遍品位较低,必须经过选矿加工处理才能利用。目前它们的开发利用基本满足了国内对高级耐火材料的需求。阐述了我国开发利用“三石”选矿技术研究的进展,认为今后应加强其选矿试验研究,特别是浮选工艺的研究,重视专用选矿工艺、设备的研究和引进,注意选矿加工中的综合利用,以保证“三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8]。关键词 蓝晶石;红柱石;夕线石;资源;选矿。作者简介:赵军伟(1970—),男,河南省巩义市人,副研究员,硕士,从事矿业科技信息及矿物材料、矿物加工利用研究。张克仁(1936—),男,河南开封市人,研究员,国家非金属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矿产保护与利用》期刊主编。长期从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试验研究,国家矿产资源规划、科研和工程项目设计编制、论证工作。蓝晶石、夕线石、红柱石(通称“三石”)属蓝晶石族高铝矿物,它们是有相同化学成分(Al2O3·SiO2)的同质多相变体,也称“夕线石类矿物”。蓝晶石族矿物在高温下分解为莫来石和熔融状游离二氧化硅,所需的转化温度较低,烧成时间短,转化率高;同时产生不同程度的体积膨胀,具有冷却后不收缩的永久膨胀性能,不仅耐火度高,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耐磨性,对炉渣、天然气、窑炉内的蒸气均具有较强的抗化学侵蚀性和较高的强度。因而,这些矿物可用作冶金、玻璃和陶瓷工业中高级耐火材料的原料、陶瓷类耐火及耐酸制品。一、我国蓝晶石族矿物的资源分布我国的“三石”矿储量丰富。1934年即在吉林珲春地区发现了红柱石矿,1936年至1961年先后对山西的蓝晶石,鸡西、宽甸、莆田夕线石,北京、本溪的红柱石进行了地质调查和矿物工艺试验研究工作,其中北京周口店红柱石、莆田夕线石较早用于耐火材料工业中。1978年上海宝钢开工建设,其高温强化操作冶炼工艺对耐火原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宝钢的需要并优化我国耐火原材料产品的结构,全国开始“三石”找矿和重点矿区的勘探工作,到目前为止,已在全国发现“三石”矿点183个,其中蓝晶石44个,夕线石50个,红柱石89个[1]。中国“三石”主要分布于华北台地,包括秦岭北、华北、东北南部、鲁西、苏北等地。“三石”矿点102个,其中有河南南阳地区的红柱石、蓝晶石、夕线石,山东五莲山的红柱石、夕线石,江苏沭阳的蓝晶石。川西地区康定、道浮红柱石片岩等“三石”矿点30处。西北地区“三石”分布很广,1972年在库尔勒发现优质红柱石大型矿床,红柱石晶体较大,阿勒泰地区已发现“三石”矿点11处,蓝晶石、夕线石矿物晶体大、品位高、手选可用,甘肃的红柱石、蓝晶石,陕西的蓝晶石、夕线石、红柱石,青海的红柱石储量丰富。东北地区“三石”资源品种全,地质工作程度较高,辽东半岛至吉林东部是红柱石分布的矿区,矿点多,仅珲春地区就有4个矿点,其他矿区有本溪、凤城、岫岩、二道甸子、九台、黑山等,黑龙江鸡西、林口、双鸭山、内蒙古土贵乌拉及辽宁宽甸是大型夕线石矿区。中南、华东地区主要矿点有安仁、玉林、安庆、于都、泉州的红柱石,宜昌、莆田、郁南、海南的夕线石,凉亭河、霍邱的蓝晶石等[1]。二、蓝晶石族矿的基本特性(一)地质特性我国“三石”潜在的资源极为可观,矿种齐全,一般品位多在8%~25%之间。有些矿床伴生石墨、石榴子石、堇青石等,可以综合回收利用。蓝晶石和夕线石是富含铝质、粘土质岩石经区域变质或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矿物,红柱石主要是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矿物。蓝晶石、夕线石和红柱石矿体均为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矿体经常产于片麻岩、结晶片岩、云母片岩和石英片岩中[1]。蓝晶石族矿常见的伴生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石榴子石、黄玉、刚玉、堇青石、十字石、石墨、金红石、钛铁矿、铁矿物、炭质物等。我国具有工业意义的蓝晶石族矿床类型,主要有区域变质型的石英岩、结晶片岩、片麻岩蓝晶石和夕线石矿床,其次有热液蚀变或接触交代型的矽卡岩或角岩化红柱石矿床。(二)矿石性质“三石”的结构不同,蓝晶石属三斜晶系,夕线石、红柱石属斜方晶系。“三石”的密度分别为:蓝晶石56~68g/cm3、夕线石23~27g/cm3、红柱石10~20g/cm3。蓝晶石的莫氏硬度为5~7,夕线石为7~5,红柱石为7~5。“三石”矿以斑状变晶结构、鳞片粒状变晶结构及柱状变晶结构为主。矿石的类型主要有石英岩、片岩、片麻岩、角岩等。总体来说,我国蓝晶石族矿石有以下性质。1)就当前我国已发现的蓝晶石族矿物矿床而言,虽具有一定储量的规模,但是普遍品位较低,蓝晶石族矿物含量不高,多为10%~25%,必须经过选矿处理。多数矿石的铁、钛有害杂质含量高,且其赋存矿物与蓝晶石族矿物共生密切,嵌布粒度细,在选别过程中为达到脱除Fe2O3、TiO2杂质的目的,易造成蓝晶石族矿物回收率的降低。2)矿石中云母、长石、石榴子石、高岭石等其他含铝硅酸盐矿物普遍较多,需要作为脉石矿物除去,以确保精矿中蓝晶石族矿物的含量,精矿的Al2O3回收率将受到影响。3)矿石大多矿物嵌布粒度不均匀,且多存在有包裹体,造成单体解离困难;红柱石多半还被炭质物包裹、污染,给分选带来困难。某些矿石蓝晶石族矿物表面的次生变化或被高岭土、云母等所交代,导致磨矿和选别过程中产生较多的次生矿泥,降低了分选的选择性。三、蓝晶石族矿的选矿加工利用研究与实践由于具有特殊的膨胀性能,蓝晶石族矿被主要用作高级耐火材料的原料。蓝晶石比另两种矿物膨胀性显著,因而常用于冶金高炉中作不定型的耐火材料,以抵消粘土矿物在高温下的体积收缩,使整个材料的体积稳定,从而延长冶金炉的使用寿命。夕线石具有能承受温度剧变的特征,被广泛用于各种温度剧变的部位,如炉门、出铁口、输送槽等处。红柱石则可直接用于制造红柱石耐火砖,具有在高温下不变形的特点。蓝晶石族矿还可用于生产硅铝合金、金属纤维及玻璃、陶瓷等行业。我国蓝晶石族矿的规模开发利用是在上海宝钢引进项目工程建设之后才开始受到重视的,对蓝晶石族矿的选矿方法和新发现矿床(点)的矿石加工利用研究也陆续开展起来。(一)蓝晶石族矿的选矿研究现状根据蓝晶石族矿的矿石性质及其主要用作耐火材料原料的要求,选矿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精矿中蓝晶石族矿物的含量(主要以Al2O3计),降低Fe2O3、TiO2及K2O、Na2O、CaO、MgO等杂质的含量,因为K2O、Na2O在高温下能分解莫来石生成富玻璃相,Fe2O3、TiO2超过一定量会造成耐火度下降并影响抗腐蚀性,CaO、MgO超标也会引起莫来石的分解,从而影响制品的高温性能。由于耐火材料骨料对蓝晶石族矿产品的粒度要求较粗,而有些应用领域则要求粒度超细,所以,在选矿加工中应尽量保护矿物的粗粒,同时要尽可能地回收细粒。蓝晶石族矿物属难选的硅酸盐矿物。矿石的性质不同,采用的选矿方法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粗粒矿物采用手选、重选、磁选,其中重选以跳汰、重介质和摇床为主;细粒则主要采用浮选的选矿方法。重选主要利用蓝晶石族矿物与石英、长石、云母等的密度差,磁选主要利用其与黑云母、铁铝榴石、电气石、十字石等的磁性差异,从而将它们分离。目前,鉴于我国已发现的蓝晶石族矿产资源有用矿物细粒嵌布的资源特征,多采用以浮选为主的联合选矿工艺,重选、磁选常用来进行预富集,以便为浮选提供较高品位的给矿,也可用于对浮选精矿除铁降钛。夕线石、红柱石、蓝晶石是Si/O比相同的多晶型铝硅酸盐矿物,它们的晶体结构中既有石英特有的硅氧四面体,又有刚玉特有的铝氧八面体。研究和实践表明,蓝晶石族矿的浮选可在酸性、碱性乃至中性条件下进行,最佳浮选pH值与捕收剂的种类和用量有关,且以酸性介质浮选的分选效率和选择性最佳。一般说来,在碱性介质(pH 5~5)中使用脂肪酸捕收剂;酸性介质(pH 3~4)中使用磺酸盐捕收剂;中性介质(pH 5~5)中使用混合捕收剂为宜[2]。为分散矿浆和抑制铁矿物,多加入六偏磷酸钠和焦磷酸钠,抑制云母多采用柠檬酸,抑制长石、石英等硅质矿物多采用水玻璃[3]。浮选前适量脱泥对浮选精矿品位和回收率的提高是有益的;也可在浮选前采用反浮选脱除云母、叶蜡石、磷铝钙石、白云石、含铁矿物等,反浮选捕收剂常采用氧化石蜡皂和羟肟酸等。有些精矿中的极少量含铁矿物和云母、石英等杂质难以用物理分选方法脱除,为获得高纯精矿,有时需进行化学选矿,可加入氢氟酸和盐酸混合液并通蒸气加热,浸取一段时间后洗涤脱酸[3]。(二)蓝晶石族矿的选矿实践国家非金属矿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及其前身原地矿部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对蓝晶石族矿的加工利用研究,先后对江苏沭阳蓝晶石矿、河北魏鲁蓝晶石矿、河南隐山蓝晶石矿、山西繁峙蓝晶石矿,黑龙江鸡西夕线石矿、河北平山夕线石矿、河南内乡夕线石矿、河南镇平夕线石矿、内蒙古土贵乌拉夕线石矿、福建莆田夕线石矿,河南西峡红柱石矿、吉林珲春红柱石矿、新疆库尔勒红柱石矿、新疆巴州霍拉沟红柱石矿等“三石”矿的开发利用进行过试验研究。某中低品位蓝晶石矿为蓝晶石英型矿,岳铁兵等[4]经研究改进了原全浮选工艺流程,采用如图1所示的重浮联合工艺流程。矿石不需全部磨矿,提高了原矿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蓝晶石过磨,在尽可能粗的条件下回收蓝晶石,因此保证了蓝晶石的精矿品位和回收率。同时重选抛除一部分尾矿,减少了入浮选的矿量,且重选可得部分金红石精矿,达到综合回收有用矿物的目的,降低了蓝晶石精矿中铁含量,提高了蓝晶石精矿的质量。最终蓝晶石精矿Al2O3品位为19%,Al2O3总回收率达到55%,还可在浮选作业中进一步回收云母。图1 某中低品位蓝晶石矿选矿原则工艺流程中国规模最大的红柱石矿床——新疆巴音郭楞红柱石矿床,远景资源量达13×108t。经研究,充分利用该矿石红柱石的原生粒度粗,明显大于石英、云母等脉石矿物的原生粒度,且红柱石与脉石矿物的嵌布紧密程度远不如脉石之间紧密的特点,提出了在较粗粒度下采用“集合体”抛尾和原矿直接破碎分级入选的新技术。试验确定了(-5+5)mm级别采用重选—干式磁选工艺流程,-5mm级别采用重选抛尾—湿式磁选—重选—干式强磁选工艺流程,中矿采用破碎—分级—干式磁选工艺流程。选矿扩大试验取得了红柱石精矿产率61%、Al2O03%、红柱石矿物量69%、回收率73%的优异工艺指标,工艺简单可靠。该工艺很好地解决了粗粒红柱石矿选矿提纯技术难题,属创新工艺。5~5mm粗粒红柱石产品填补了国内无粗粒红柱石骨料的空白。目前已建成年产5×104t红柱石精矿(1600 t/d原矿)的选矿厂。对于属于石榴黑云夕线片岩的河南内乡夕线石矿,研究确定生产流程为破碎—磨矿—弱磁选—强磁选—脱泥质物浮选—夕线石浮选。原则工艺流程见图2。该工艺早已投入建厂生产[4]。图2 河南内乡某夕线石矿选矿工艺流程四、蓝晶石族矿的选矿发展前景长期开发使资源趋于贫化,以及应用部门对精矿质量要求趋于高纯、低含杂化,推动着蓝晶石族矿产选矿加工工艺不断向前发展,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其选矿试验研究。1)加强浮选工艺的研究。我国韩山蓝晶石矿最早采用酸性介质浮选—磁选—重选方法取得成功后,考虑到设备腐蚀、环保等因素,又研究制定了单一碱性介质浮选工艺,并以此为依据建设了我国第一座蓝晶石选矿厂[5]。但酸性介质浮选生产费用较低且精矿质量较高,国外多采用酸性浮选。随着我国防腐技术的不断成熟,酸性介质浮选的推广应用将更具优势。另外,应进一步加强高效浮选药剂的研究。如烷基硫酸盐具有洗涤作用,能清洗被污染的矿物表面,同时具有起泡性能和弱捕收性能,可明显提高夕线石精矿的质量[3]。2)重视专用选矿工艺、设备的研究和引进。对内蒙古土贵乌拉和福建莆田夕线石矿的研究[6]表明,夕线石浮选需要均匀、弥散、稳定的泡沫,国内金属矿常用的浮选机搅拌过强、充气量大,对粒度细、气泡附着不够牢固的夕线石矿物浮选不利。多年非金属矿加工利用研究[7]也显示,非金属矿行业一直沿用金属矿破碎、磨矿、重选、浮选、磁选、电选等装备,忽视了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分选过程、特点和要求的不一致性,造成非金属矿分选效率下降、产品质量档次难以提高的现象,必须研发专用的非金属矿选矿和加工装备,以提高非金属矿资源的利用效率[7]。粗粒精矿能很好地保留蓝晶石矿物的高温膨胀性,特别是作耐火材料骨料需要大颗粒的红柱石。3)注意选矿加工中的综合利用。蓝晶石族矿常见的伴生矿物石英、云母、长石、石榴子石、金红石、石墨等应用广泛,在蓝晶石族矿选矿中已得到解离,并在中矿或尾矿中相对富集,它们的综合回收和利用,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价值、减轻尾矿造成的环境影响有着重要意义。如美国佐治亚蓝晶石矿床属于贫矿床,蓝晶石含量只有8%左右,该矿除回收了蓝晶石外,还综合回收了商业云母、石墨和其他畅销产品[8]。五、结语我国高铝“三石”资源丰富,矿种齐全,但是普遍品位较低,必须经过选矿加工处理才能利用。目前它们的开发利用基本满足了国内对高级耐火材料的需求。由于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原因,前些年蓝晶石族矿生产企业大批倒闭,近几年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及玻璃、陶瓷、冶金、耐火材料等工业领域对高铝“三石”的需求强劲,加之近年来出口量逐年增长,高铝“三石”开发有所回升。随着资源长期开发趋于贫化和应用部门对精矿质量要求的提高,今后我国应加强浮选工艺的研究,重视专用选矿工艺、设备的研究和引进,注意选矿加工中的综合利用,以保证高铝“三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刘鸿权中国蓝晶石类矿物发展及市场机遇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2,(6):8-10[2]夏绍柱,等红柱石、夕线石、蓝晶石矿物资源及其选矿金属矿山,1994,(3):36-41,29[3]李九鸣,等夕线石族矿物选矿及应用研究现状矿产保护与利用,1991,(4):42-47[4]岳铁兵,等蓝晶石英型矿石选矿提纯工艺探索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3,(4):61-62[5]宋丹波蓝晶石族矿物的选矿四川建材学院学报,1991,6(4):31-39[6]宋丹波内蒙古土贵乌拉与福建莆田的夕线石矿石浮选研究矿产综合利用,1983,(2):32-35,26[7]冯安生,等我国非金属矿业形势及加工技术进展(二) 矿产保护与利用,2006,(1):48-54[8]常大仁蓝晶石类矿物可选性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矿产综合利用,1984,(2):60-63Kyanite Group Minerals Resources in China and Their ProcessingZhao Junwei1,2,Zhang Keren1,2(Zhengzhou Mineral Resources Multi-purpose Utilization Institute,CAGS;China National Engineering Center for the Multipurpose Utilization of Nonmetallic Mineral Resources,Zhengzhou 450006,Henan,China)Abstract:China is rich in kyanite group minerals resources including kyanite,andalusite and Because of their low grade,they can be utilized after being In China,domestic production of these three minerals can meet the need of quality refractory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ineral processing for these And the article also gives some advices for these minerals industri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ch as further studying their processing especially flotation technology,studying or introducing into appropriative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and equipment and making the full use of these resources in the mineral Key words:kyanite,andalusite,sillimanite,resources,mineral

  • 索引序列
  • 矿产保护与利用期刊2020
  • 矿产保护与利用期刊
  • 矿产保护与利用期刊怎么样
  • 矿产保护与利用期刊是cscd吗
  • 矿产保护与利用期刊2021第一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