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海洋水文气象观测论文目录

海洋水文气象观测论文目录

发布时间:

海洋水文气象观测论文目录

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Ocean (YOTO) 国际海洋年联合国宣布1998年为国际海洋年。海洋年为政府,个人机构提供认识海洋及相关主题重要性的机会;此站点为学生,教师,以及记者提出了资源。小册子和海报可免费订购。印刷品覆盖了包括海洋探险,气象,污染,海岸开发,渔业等主题。还包括海洋相关的站点的链接。JPL's El Nino Watch JPL 厄尔尼诺预警此网页提供了由美国、法国的JPL卫星和设备观测的太平洋上的厄尔尼诺现象、图像和新闻。NOAA El Nino - Southern Oscillation Page NOAA 厄尔尼诺网页NOAA 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其职责是为国家提供天气预报以及领导厄尔尼诺的观测和研究。此站点提供关于厄尔尼诺的背景信息,研究出版物,对公众和媒体的信息,厄尔尼诺预报,观测和正在进行的研究。还包括气候数据,卫星观测,以及海洋变化的图与动画。NOAA National Ocean Service NOAA 美国国家海洋服务 (NOS)美国国家海洋服务目的是保障国家海岸和海洋环境的健康与安全。作为NOAA的一部分,国家海洋服务为保证生命、财产和环境提供了产品和服务。Ocean Research Institute 海洋研究学会提供了关于海底构造,海洋研究计划,以及可查询的信息。还包括与地震信息的链接。OceanLink 是关于海洋科学信息和交互的网站。同时也是致力于海洋教育的机构的伙伴。您可以找到包括海洋生物学,海洋学,海洋哺乳动物,海鸟,海洋污染,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鱼类的主题的信息。以及与其他海洋科学网站资源的链接。Oceanographic & Earth Science Institutions Directory 海洋学和地球科学协会目录此站点提供了网上的联邦,州政府以及民间海洋学协会的目录。包括各协会的部门描述,人员目录,研究活动,计划摘要,数据库和图像服务器,技术出版物等等。Tide Glossary 潮汐词汇表国家海洋服务所用的海洋术语的词汇表。USGS - El Nino USGS ——厄尔尼诺此站点提供了关于厄尔尼诺现象新闻和信息。还包括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和后果,以及研究计划。USGS Water Resources Information USGS 水资源信息包括数据户,出版物,以及机构信息。是美国的水文学信息资源。USGS - Year of the Ocean USGS ——海洋年联合国及美国总统克林顿已宣布1998年为国际海洋年。海洋年为联邦,州,地方政府,机构,以及个人提供认识海洋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的机会;以及维护海洋环境和自然资源重要性。West Coast National Undersea Research Center HomePage 美国西海岸国家海下研究中心主页美国西海岸与极地海下研究中心位于阿拉斯加大学渔业和海洋科学学校,成立于1990年。中心的目的是提高,推动,和支持美国西海岸和极地地区的海下研究。站点包括计划描述以及相关网上资源的链接。WINDandSEA: An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Sciences Internet Locator 风和海洋:海洋和大气科学互联网定位器具有通过主题和字母顺序组织的八百多个科学和政策的站点的链接。站点包括与海洋,大气,以及海洋生物科学相关的政府科学处,教育协会,职业组织,以及商业机构。另外,它还与科学目录与词汇表有链接。对教育家,学生,科学学会,以及环境政策制定者有帮助。WWW Tide and Current Predictor WWW 潮汐和海流预报美国潮汐和海流WWW预报器。

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座落于青岛市东部新区浮山湾畔,北海船厂原址,毗邻五四广场和东海路,市内的著名风景点“燕岛秋潮”位于基地内燕儿岛山的东南角,该地依山面海风景优美,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和13届残奥会帆船比赛将在这里举行。  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按照“可持续发展、赛后充分利用和留下奥运文化遗产”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采用的一系列科技新技术,起到了示范平台的作用。奥帆基地同样注重环境景观规划,通过三条南北向轴线即:西轴-海洋文化轴、中轴-欢庆文化轴 东轴-自然文化轴,组成了意向的“川”字。以“欢舞·海纳百川”为主题,寓意开放的青岛正以宽广胸襟,向世界敞开大门。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位于青岛市市南区燕儿岛路最南端原北海船厂的厂区,处于浮山湾畔,西临五四广场。可乘208、225、369、210、224路公交车燕儿岛路站下,向南步行约300米即到,或乘316、31、104、231、232、501、321等多路公交车在福州路站(东泰佳士客)下,向南步行约500米即到。但目前青岛奥帆场馆正处于建设之中,不允许外人随意游览,可到从场馆东面的金海广场攀上燕儿岛山,全景观望整个奥帆场馆及未来的海上赛场。另外从五四广场也可远望奥帆场馆。  用于2008年奥运帆船赛区海洋监测的第一套浮标系统昨天按要求布放到指定区域,这标志着奥帆赛区海洋水文监测工作已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奥帆赛作为奥运会海上运动项目,对比赛海区的环境质量以及海况条件预报服务要求较高,海洋环境条件是  帆船比赛能否顺利进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服务工作的质量将直接决定着比赛的成败。根据国际帆联对奥运帆船赛区的要求,青岛市将在奥运帆船比赛海域投放三套水文、环境监测浮标。布放的第一套浮标系统将自7月1日起,按照国际帆联的要求,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提供奥运帆船赛区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和预报,发布奥运帆船赛场的潮汐、波浪、水温等要素的海洋预报信息和未来的变化预测及海洋灾害(台风、风暴潮、巨浪)警报,为科学合理安排帆船比赛提供服务。

海洋水文气象观测论文

海洋水文气象观测,是为了解海洋水文要素分布状况和变化规律进行的观测。观测项目随调查任务而定,一般包括:水深、水温、盐度、海流、波浪、水色、透明度、海冰、海发光等观测。观测方式包括:①大面观测,在调查海区布设若干观测站,每隔一定时间(一个月或一个季度)在各观测站观测一次。②断面观测,在调查海区布设几条有代表性的若干观测站组成的断面,每隔一定时间在各观测断面上巡回观测一次。③连续观测,在调查海区布设若干有代表性的观测站,按任务要求在每一观测站上进行一昼夜以上的连续观测。注:完全没有问题,希望帮助到您。请及时点击采纳。

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海洋水文气象观测论文题目

这个范围很广的,像水权、水价、水资源论证、水资源评价、水务等等都可以

不可以的。得自己写!打印后再保存到U盘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和整体创新优势。 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 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 防灾减灾高水平科技人才匮乏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中,基层防灾减灾机构普遍缺少技术应用人才,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重点结合不密切,特别缺乏防灾减灾领域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另外,研究经费、待遇等方面条件较差,影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科普宣教力度不够 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三、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建立统一综合的防灾减灾组织保障体系 设置统一的具有危机管理性质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大政方针做出决策,逐步实现从部门为主的单一灾种管理体制向政府和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 加强科技主管部门与涉灾管理部门的协同,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协同管理职能和机制。 成立集合各灾种、各专业及相关管理部门专家的顾问团体;建立防灾减灾决策的专家咨询系统,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完善防灾减灾科技进步政策与创新机制 制定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办法与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培养选拔等方面给予支持;将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工作计划,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级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科技投入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与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推广应用。 多渠道增加对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 将防灾减灾发展所需投入纳入每年科技经费预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开发工作、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参加国际交流等。并使防灾减灾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科技经费增长的总体水平。 建立社会防灾减灾基金,吸收企业、社会团体、公民及海外人士对防灾减灾的捐赠,按比例将部分基金用于科技投入。 用给予引导资金的方式,促进地方政府增加防灾减灾科技投入,引导技术开发机构与企业投资防灾减灾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促进防灾减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借助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整合全国各灾害管理部门的分类灾害信息资源,全天候运转监测网;以网络技术为纽带,积极推广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控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建设覆盖至全国各乡村的主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综合集成防灾减灾各单位上报的灾情信息,构建包括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分析、灾害救援决策、救援信息反馈等在内的防灾减灾技术及信息资源平台。 加强防灾减灾科技能力与科技队伍建设 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和现代院所制度建设,进行课题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和科研经费预算等防灾减灾科技机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鼓励科研与地方防灾减灾需要紧密结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和治理;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防灾减灾技术和装备,实现产业化;与管理部门合作,尝试推广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方法,探索区域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模式;参与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试验示范区建设。 在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训一线工作的防灾减灾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改善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通过科研项目、激励措施、分配制度、考核选拔等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培育有竞争力的研究群体,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防灾减灾后备人才,逐步在我国高校中开办防灾减灾专业教育。 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 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

海洋水文气象观测论文目录怎么写

据学术堂了解,论文目录在写的时候首先是要把作者的写作意图得体现出来,也就是说要有文章的眉目,文章的主旨。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副标以及分标这几种。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内容层次会很多,整个理论的体系也会很庞大,显得特别复杂,所以通常需要设一下目录。设置这个目录的目的主要是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这个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大致的了解,方便读者判断是深读还是浅读,方便读者在选读论文当中的某个分论点的时候更方便一些。  论文目录首先应该放在论文正文的前面,作为整篇论文的导读图。首先这个目录在写的时候一定要准确,必须跟全文的纲目做到一致,标题,分标题与目录是相对应的。目录在标注页码时必须要清楚无误。目录在写的时候必须要完整,因为它是整篇论文的导读图,就必须要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说文章内各项内容都必须要在目录当中反映出来,不能遗漏一点。目录一般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用文字,一种是用数码,但是数码的目录比较少。

就是和你的通篇内容的提要差不多吧!有必要好像可以有复标题的!

海洋水文气象观测论文题目大全

选择争议最激烈的:气候变暖是危机还是

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为了进一步探讨和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毕业论文进行分类。由于毕业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毕业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后三种论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学生可以选择的论文形式,这里不作介绍。文科大学生一般写的是理论性论文。理论性论文具体又可分成两种:一种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严密的理论推导和数学的运算,有的也涉及实验与观测,用以验证论点的正确性。另一种是以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调查、考察所得观测资料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新的见解。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性的毕业论文是指从正面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一篇论文侧重于以立论为主,就属于立论性论文。立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以理和事实服人。驳论性毕业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如果毕业论文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就属于驳论性毕业论文。驳论文除按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按研究问题的大小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宏观论文和微观论文。凡届国家全局性、带有普遍性并对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论文,称为宏观论文。它研究的面比较宽广,具有较大范围的影响。反之,研究局部性、具体问题的论文,是微观论文。它对具体工作有指导意义,影响的面窄一些。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毕业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1.专题型论文。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如本书第十二章例文中的《浅析领导者突出工作重点的方法与艺术》一文,从正面论述了突出重点的工作方法的意义、方法和原则,它表明了作者对突出工作重点方法的肯定和理解。2.论辩型论文。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吗?》一文,是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的观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和分析,以论辩的形式阐发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观点。另外,针对几种不同意见或社会普遍流行的错误看法,以正面理由加以辩驳的论文,也属于论辩型论文。3.综述型论文。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4.综合型论文。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如《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一文既介绍了研究民族关系史的现状,又提出了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它是一篇综合型的论文。 论文格式 1、题目: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本专科毕业论文一般无需单独的题目页,硕博士毕业论文一般需要单独的题目页,展示院校、指导教师、答辩时间等信息。英文部分一般需要使用Times NewRoman字体。2、版权声明:一般而言,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内均需在正文前附版权声明,独立成页。个别本科毕业论文也有此项。3、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4、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之间需要用分号或逗号分开。5、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正文各一级二级标题(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标注更低级标题)、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6、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硕士论文可能要求在3万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7、致谢: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8、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所有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可以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正文中则采用相应的哈佛式参考文献标注而不出现序号)。9、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10、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有时也常将个人简介附于文后。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关于纪录片海洋的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1、宁波海洋文化及旅游开发研究  2、试论海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以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为例  3、论福建海洋文化的独特性  4、试论海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以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为例  5、海洋文化对中国海洋经济的影响  6、发展海洋事业与加强海洋文化研究  7、中国海洋文化景观分类及其系统构成分析  8、论古代中国海洋文化在世界史上的地位  9、"环中国海"海洋文化的土着生成与汉人传承论纲  10、舟山开发海洋文化旅游的思考  11、海洋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12、中国海洋文化的早期历史与地理格局  13、中国海洋文化的区域特征与区域开发  14、浅谈福州海洋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15、大连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  16、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  17、论潮汕近代民居建筑的海洋文化内涵  18、城市滨海环境景观设计表现海洋文化初探  19、舟山群岛海洋文化论  20、论中国历史上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征

海洋科学前沿这本期刊上肯定有你想看的文献

  • 索引序列
  • 海洋水文气象观测论文目录
  • 海洋水文气象观测论文
  • 海洋水文气象观测论文题目
  • 海洋水文气象观测论文目录怎么写
  • 海洋水文气象观测论文题目大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