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道家与道教的关系论文范文

道家与道教的关系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道家与道教的关系论文范文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的异同,确实一言难尽。试举一例: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谢谢!望采纳!

道教是宗教。是东汉时期张陵等人创建的主要以炼丹修仙之类为目的、奉道家哲学理论为宗的宗教、奉老子、以及一些民间传说角色为神仙。道家、是东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创建的学派、崇尚道法自然、一化万千等哲学理念。

道家呢,是一种文化学说,主张的是道法自然,无为,是一种让人们去依照经典去做的学说,一种思想。而道教,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由一些修道的人汇集在一起所组建的成体系的组织,也不单单是一中学说了,还包含了从中分化出的各种的仁术法技,比如法术、占卜等。

道家是一个学派,而道教是一种宗教,虽然两者在学问理论渊源上有一定联系,但不完全相同。

道家与道教的关系论文

介绍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道家产生了宗教

关于道教和道家的关系,大致可以这样讲,即道家是道教的指导思想,而道教则是为了实践道家的理论而创立的一种组织形式。道家,是从三皇五帝以来就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原始泛神论的理论,并成为我国诸多领域的理论基础,比如中医、文化、建筑,也包括各类各土宗教,其中最为集大成者即为道教。因而,道教只是对道家理论中的一部分,主要是修行成仙以及延年益寿之类而形成的组织形式,因此道教和道家不是一回事。区别:1、理论与组织形式的区别,上已简述;2、创始创建者的区别,道家创始人不明,有记载的为黄帝,有黄帝内经传世,而道教的创始人为汉代张道陵。3、内涵的区别,道家理论具有极广性,包涵古代中国方方面面,从医学到建筑、美学、军事、政治,都不同程度受到道家理论的影响,而道教,则仅仅是为了实践道家关于修行成仙的理论而产生,其理论较原道家的理论更具专业性,对社会的影响反而要小得多。

因为老子提出了关于道的学说,后来的人就称老子的哲学学派为道家。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到庄子时,道家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后来的人谈到道家时,老子和庄子两人常常是并提的。 道家在我国历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对我国封建社会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老子》一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喜欢阅读的著作。 道家思想的影响,从哲学方面来看,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宋朝的理学,都和道家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我国古代哲学家,研究人生的问题比较多些,例如对于生活的态度,道德的修养这些问题,是十分注重的。但是,对于宇宙的形成,自然的发展等问题,注意比较少。老子关于道的学说,第一次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宇宙观,对后来的哲学家有很大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汉朝初年的黄老学说提倡休养生息的政策,就是以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政治学说。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也常常采用老子所阐明的驾驭臣民的法术,来加强他们的权力,巩固统治。另外要说到的是老子和道教的关系。 道教是我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是汉朝末年张道陵所创立的。这种宗教混杂了巫术、神仙、鬼神、阴阳五行等内容,专门讲求长生不老、画符驱鬼等迷信。道教创立以后,就尊奉老子为祖师。 道教既然是张道陵所创立的,为什么要尊奉老子为祖师呢?这是有一定的缘故的。 老子的生平事迹,在很早的时候就失传了,所以连汉朝的司马迁对老子的记载都很不清楚。当时大概有不少关于老子的传说,例如说他因为修道,活了二百来岁,他的学问是如何渊博高深,像孔子这样的大学者都要向他请教等等,所以汉朝时候的人,对老子是非常崇拜的。 秦汉的时候,信仰神仙的风气很盛行,相传秦始皇曾经派了五百个童男和五百个童女到海外去找寻仙药。大约汉朝初年,老子也和神仙联系在一起了。后来对老子的渲染愈来愈多,成了一位活神仙。道教创立后,为了吸引群众的注意和信仰,就尊奉这位活神仙为祖师,尊称他为"太上老君",《老子》这部书,也就成为道士们诵读的经文了。 道家和道教是不相同的,一个是哲学派别,一个是宗教,各不相干。由于老子的缘故,有人把道教和道家混为一谈,其实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道教是以长生不老之道作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它劝人通过养生修炼和道德品行的修养而长生成仙最终解脱死亡,求得永恒。道教在多方面继承改造了道家的东西继承显示出与道家的联系改造则显示了区别,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魏晋以后道教取代了道家的地位,在社会上扮演角色,发挥功能作用。美国学者唐纳德.毕肖普教授主编的《中国思想导论》一书指出:认为道教是道家思想的普遍堕落和腐败的产物的看法是毫无道理的;道教的思想体系中包含了道家思想所缺少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对人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道家诉诸心灵或理性,道教却诉诸于人的情感、情绪或情趣,道教充分巧妙地利用人的敬惧、神秘和惊异等感觉,而道家对此熟视无睹。(参见《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1987年,第479页,三联书店1988年版)作者试图说明道教文化对于人的现实生活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更为重要的问题是,道教文化在当代社会还有无价值意义?道教文化是否为一种博物馆文化,仅仅陈列起来让人参观,就象我们观看文物展览一样?作者没有提出也没有回答。 我们的答案是:道教文化不是化石,不是文物,而是活生生的存在于现代中国社会当中,它还在活动,还在努力表现自我。为什么它还活着,还受到一些人的欣赏?因为它有其自身存在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人们感到还能从中发现医治现代社会顽疾的妙方,它所提出的问题有一些与当代人所面临的问题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对当代人解决这些问题不无启迪意义。 已经有不少学者对道家文化的现代意义作了发掘。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史》指出 :“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这些树根今天仍然生机勃勃”。(第二卷第178页,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董光璧《道家思想的现代性和世界意义》一文认为:“在当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危机中,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被科学人文主义者重新发现。李约瑟、汤川秀树、卡普拉等人发现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向道家思想归复的某些特征,并以此为契机试图建构一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平衡的新的世界文化模式”。(《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第3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葛荣晋发现:“在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老子及其道家思想的灵魂还在以各种不同方式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渗透在各个生活领域和学术领域,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引论》第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从道教是对道家的继承、改造和沿伸来说,道教中的某些内容亦有其现代价值,且有与道家相通的地方。我以为,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至少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对当代科学的发展有启示意义,从中可以“温故而知新”。道教对自然、对人体自身的探索,产生了一系列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道教含有古代的科学成份,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道教的原始科学主义可以与当代科学相接通,从而建构新的科学殿堂。事实上,已经有一些当代自然科学家在道教中发现了与最新科学之间的某种相似性,并运用这些方式来解释当代科学所面临的新问题。在当代科技的理论危机中,一些著名科学家都借用“道”的理念重新建构科学理论模式。日本的汤川秀树认为物理学的发展,不断更新了“道”的观念,在探索最新的物理学概念的过程中,老子的“道”会获得非凡的新意。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认为,“道”与现代物理学中“场”的概念十分相似。可以说,“道”对于当代化学、物理学、宇宙学、人体生命科学等都具有借鉴意义。道教对于老庄之“道”的诠释作了许多创造性地发展,丰富了“道”的内容。可惜的是,当代科学家只注意到道家之道,而道教所演化发展的“道”尚未被当代科学所开发运用。相信从中可以探到宝藏,带给当代科学新的财富。 第二、道教生命哲学对当代长寿学的启示。道教十分重视生命,并在生命问题上高扬人的主体能动性,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依靠人的自我修炼改变命运,提高生命存在的数量与质量。道教依据“道”的生命法则,提出“生道合一”,认为修道者如能炼养而与大道相合,则将超越生死之限。在道教看来,凡是热爱自己的生命又关怀他人的生命,并进而泛爱万物生命的人,他便会与大道相通,便会“死而不亡”,使自我生命具有不朽的价值。从现在到将来,人们都会在道教生命哲学中发现对长寿之道有价值的东西,特别是它的某些操作方法如气功、静养功等。道教各种养生方法受到欢迎,形成较大范围的持续的气功养生热,原因就在于道教气功和养生方法能去病健身,优化人的生理功能,净化人的灵魂,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个体生命旺盛持久。道教的心理疗法,对当代人无疑也是有效的方剂。放眼当今商品化社会,竞争激烈,令人心理紧张,情绪焦虑,心理病人数量增加。如能学习借鉴道教的心理疗法,忙中偷闲,可以缓释个人的焦虑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另外,道教的一些仪式也不同程度缓解当代人的心理负担,满足人们预测命运的心理需求。道教文化给予当代人身理和心理健康的帮助是十分明显的事实。 第三、道教中不乏人类生活的经验总结,可供现代人借鉴。道教给人一种安身立命的智慧,它教人知道生命的价值意义在于归真返朴,要安顿我们的生命,便应过一种清静无为的生活。这是种超越的人生观,恬适自在的人生观,它向往自然纯朴、自足和谐的生活。西哲海德格尔引荷尔德林晚期的诗说:“人建功立业,但他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海德格尔诗学文集》第194页,华中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过诗化般的生活,无拘无束、知足常足地享受人生,这也是道教的人生理想。这种艺术人生对于物欲横流、泛滥成灾的当代社会,对于利欲熏心、不择手段猎取财富的某些当代人来说,不啻是副清醒剂,是长鸣的警钟。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给人们的精神带来某种新的失落,归真返朴的价值取向,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人获得一种更合乎人性的人生体验。人们通常认为道家道教哲学是失败者的人生哲学。林语堂《吾国与吾民》认为:“每一个中国人当他成功发达而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失败的时候都是道教徒”。(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107页)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第十章引德效骞的话说:“儒家思想一直是‘成功者'或希望成功的人的哲学。道家思想则是‘失败者'或尝到过‘成功'的痛苦的人的哲学”。(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78页)不错,道家道教的人生哲学能起到安慰人们精神上遭遇的幻灭与痛苦的作用,象服镇痛剂,使人以豁达平静的心态对待失败,维系人生的平衡。但道家道教哲学也可以是成功者的哲学,成功者以此人生哲学为明镜,不时提醒自己“福兮祸之所伏”,不飞扬骄横,功成不居,保持成功的力度与长度。实际上,成功者更需要道家道教人生哲学作为指导,此即所谓:“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郭象《庄子.逍遥游注》)道家道教这套大智大慧的人生哲学对于当代人正确冷静地处理人生得失成败,保持和谐平衡的生命情调,重振生命活力,不无启示意义。无论人生的失败者还是成功者皆可凭借它诗意般地栖居在这大地上。 第四、道教中的生态伦理观,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精神,自然保护主义意识,都值得现代人吸取。我们的地球就像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载着地球村的居民在太空中遨游。这艘飞船我们可命名为“大道”号,已有五十亿乘客。问题是大道号飞船正遭受人为破坏,环境严重污染。飞船的保护层––臭氧正在减少,生态失去平衡,危及乘客们的生命安全,这一切都是人对地球资源无休止的破坏性掠取所造成的。面对如此严重的问题,回忆下道教中某些古训,总结道教的生态伦理观,或许是十分有益的。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有机的同构互感整体,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对自然界的开发应遵守某些道德准则,应充分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危害人类自身。作为小宇宙的人和作为大宇宙的自然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交流,这种交流一旦被人为破坏,失去和谐平衡,那么人是得不到安宁的。当代生态平衡失调的问题,以道教眼光看,实际上就是由于人忘记了自己与自然之母的生身关系,以为可以随意从母亲身上攫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而不顾及母亲身体所受的伤害。道教生态伦理观主张对宇宙万物都施以仁慈的爱心,主张尊重自然界万物的属性,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自然得到发展,不横加干涉。在道教看来,人和自然万物之间存在因果报应关系,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是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信息相通。比较起来,人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他属于自然又区别于自然,但人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故人当爱护尊重自然。只要人类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便是个永恒的主题。在人类面临新发展、走向未来的进程中,道教关于尊重、服从、歌颂自然的人天观和生态观,发人深省,对解决人类生存危机是有其现代意义的。 总之,道教所提出的某些问题与当代人面临的人生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对当代人也有参考价值,道教的现代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道家与道教的关系论文题目

联系:一脉相承区别:道家是哲学修行之流派,道教是神鬼术法之宗教

道教是宗教。是东汉时期张陵等人创建的主要以炼丹修仙之类为目的、奉道家哲学理论为宗的宗教、奉老子、以及一些民间传说角色为神仙。道家、是东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创建的学派、崇尚道法自然、一化万千等哲学理念。

道教的主要思想,或是说原始的教义,都是来自于老子的《道德经》,将老子奉为师宝 太上老君,道教的很多思想是来自道家的,也有其他的思想来自阴阳五行家,儒家等,但是主要的还是以道家为主

道家与道教并不是一回事,但两者之间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们从两个方面简单地讨论一下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首先,为什么说道家与道教本质上并不是一回事,可以从下列几点来作说明: 其一,道家与道教产生于不同的时代。  道家由老子在春秋末年创立,而道教则形成于东汉末年,这就是说,在道教形成之前,道家己出现相当长的时问,人才辈出,流派纷呈,并形成了先秦和汉初道家发展的两个高峰。  即便在道教形成以后,道家与道教仍然有各自不同的传承谱系。   其二,道家与道教有各自不同的代表人物,即使同一个人物在道家与道教之中也具备了不同的个性特征。就前者来说,道家的代表人物在先秦有老子、庄子、杨朱、宋?、尹文、列子等,汉代有曹参、窦太后、刘安、严君平等。    道教的代表人物有葛洪、陶弘景、成玄英等。这两类人物相互之间是不能替代的。就后者来说,以老子为例,道家中的老子是一个现实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道教中的老子则成为太上老君,是一个宗教教主,两者的性质显然是不一样的。   其三,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道家仅仅是一种思想文化流派,而道教是一个宗教团体,两者在文化形态上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  前者具有人间性、世俗性,它存在于思想领域,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流派,它以现实的智慧之光照耀人间。  而道教则不同,它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即具有思想信仰,同时有严密的组织与宗教活动,并试图以一种超人间超现实的力量来改造世界,包括求得人的永生。

道家与道教的关系论文选题

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 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教 道教是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直接吸收并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 道学 道学是指以道家或道教的意识形态(也就是道家或道教的经典)为研究对象,形成的一门系统的学问。 道士  道士一般是师徒相传,信奉道教教 义并修习道法的道教神职教徒的职称。入道后,唯道是务,拜忏诵经,燃灯烧香,不务杂尘。但古代有的道士,虽拜师入道,而专门从事自我修炼,或著书立说。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区别。金元以前大都是不出家住庵的道士。金元之际,全真道兴起,制定了出家制度。道士分全真派、正一派两大派,全真派道士必须出家住丛林,不娶妻,不茹荤。正一派道士大部分为不出家道士, 道士是男女的通称,女道士也可称道姑、女道;男道士也称乾道,相对女道士称坤道;黄冠专指男性道士时,女道士称女冠。道士的敬称道爷是男女通用的,而没有“道奶奶”。道士相互之间,则称道长、道友、道兄等也是男女通用的,道教以外的人也可以这样称呼他们。尊称学问精深、修炼有成或德高望重的道士可以尊称为先生、真人,一般是朝廷颁赐。道士们自己按修行也有尊号 道学者 道学者是对那些从事道家意识形态的理论研究的人士的总称 崇尚道家,研究道学的,可以统称为(道学者),但他们本质是不能称呼为(道士)的,还是有所区别的 事实上,现代的所谓新道家就是道学者,他们本质上不是道士。 随着时间的进步,道教也开始逐步发展了皈依证制度,办理皈依证后,称此通过皈依仪式确立道教信仰的信徒为信士,信士是对在家信奉道教,奉道积善,建诸功德,吃斋诵经者的道教信徒的尊称,并非以钻研道教教 义和修习道法为职业的道教神职教徒(道士),信士在道教里,尤其是全真道,是不具备修习道法资格的,是有所区别的 坊间许多从事符法、预测或者风水堪舆的人士,未曾经受道教皈依,不懂道教经典,也不会道教科仪,却自称道士者也很多。这类人只能算是对某学业专攻的术士,和道士是不沾边的现在网络及现实中有很多此类专攻术士或对道教经典有少许了解的业余学者,假称(道士),假借传授道法之名,混搅视听,蛊惑人心,收敛钱财,其行为是属于违法的,不但损害了对道教教 义不了解的信众的利益,加深了对道教的误解,更直接性的破坏了道教的形象及清规戒律 也有少数人员拿着道教皈依证冒充(道士)身份,坑瞢拐,欺瞒大众,其行为同样是属于违法的,道教皈依证只是确立宗教信仰,对在家信奉道教的基层信众的凭证,并非以道为职的道教神职人员(道士)的证件(全真派道教神职人员(道士)的证件为“净戒牒”,正一派道教神职人员(道士)的证件为“度牒”,正一派“度牒”都为道教祖庭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颁发,其牒文上都有其不同编号,在道教协会皆可咨询,辨别真伪) 由于现代电脑网络信息化的发达,很多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由于痴迷网络,很少接触现实社会,加上影视,小说和网络对道教夸张化的描述和演艺,以及本身缺乏对道教的了解,导致很多人对道教 产生了很深的误解,认为通过道教修行就可以飞天入地,斩妖除魔,开天眼见鬼神等一系列被现代传媒错误信息影响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追求,甚至有一些人因为感情或事业问题,就在网络或现实中寻求道教法术的解决方式,而被网络上或现实中的的不法之徒假借传授道法之名而利用,不但在个人利益上受到了损失,更在精神上受到了严重创伤,对道教反而加深了误解,更而进一步对道教产生了排斥,甚至敌对 网络上很多人谈及自己佛道双修,有的是信仰佛教,修习道教或者信仰道教,修习佛教,此类人对自己的宗教信仰都不能坚定,自身的人生观念都处在十字路口和矛盾之中,你又怎么能去信任他的言论和跟随他的脚步呢?不但可能会被误导,更可能会对宗教信仰教 义产生偏 激的思想。 网络上和现实中很多人都想拜师学道,自古以来师父收徒弟,都需观察求道者品德操守,不论时代变迁,此是不变的规则。尤其道教,拜师收徒,规矩严明,派别之间更有专门的拜师科仪法事,不但要双方建立誓约,师父授于徒弟信物为凭证,更需上表文送达天庭,祈请天地众神为证,《全真清规》首列《指蒙规式》,称「大凡初真童蒙出家,寻问名师,然後投礼。既然出家,听从师训,长必成人。」对师父而言,在此期间除了教导清规戒律,还必须考察其人品行,合格者才能收下。至于道法的授受,都是由师父亲自传于弟子。历史上有「法不传六耳」之说,足见拜师对於道法传承的重大意义。如若有师不看人品,不顾门风,随意收徒,传授道法,此师自身品德就有问题,不遵祖训,不守道规,你与此人学习人生大道,又怎么会有好的结果呢? 请各位对道教有兴趣了解的朋友或有志为道教奉献的信众,可以去当地道教协会或附近省市的道教协会进行咨询,通过此类方式可以对道教有一个正确的了解

近日,广州道教协会举办的“道教与星斗信仰学术研讨会”刚结束,有近百名海内外学者和道长参加此次研讨会。本人有幸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本人感到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仅仅星斗文化一题已经引出了众多精彩的论文和发言。北斗七星、北极星的文化在道教中理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且可引用的道教经典、学术文章也容易找,此外这方面论文还可在天文、地理、君臣关系等等方面发挥。要不你也尝试一下?一己浅见,仅供参考。

道教与道家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流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流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的异同,确实一言难尽。试举一例: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 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影响仅次于佛教。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渊源 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在其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与当时正进入中国的佛教的互动(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道家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也很值得注意。 发展历程 道教的发展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东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后来所谓《太平经》)出世,得到广泛传播。到东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为道教正宗。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 金朝时,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颇受信赖,并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清代开始,满族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

介绍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道家产生了宗教

道家思想与道教的联系论文

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 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   道家思想成形于先秦时期,直到东汉末“黄老”一词才与 神仙 崇拜这样的概念结合起来。   在西方,道家与道教被统称为Taois ,以Religious Taoism(道教)和Philosophical Taoism(道家)将他们区分开来。西方者普遍认为道教是纯哲学的道家思想落腐败的产物,而道教支持者认为道和道家在思想上有互补之处。

道家是哲学,道教是宗教。后者以前者著作精要为教义。

道家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思想流派而道教是中国的一个本土宗教道教将道家思想继承与发扬二者是不同的,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广意上的道家包括道家与道教等以道为最高信仰的流派,狭义上的道家是古代思想流派大约唐代后道家被道教取代

  • 索引序列
  • 道家与道教的关系论文范文
  • 道家与道教的关系论文
  • 道家与道教的关系论文题目
  • 道家与道教的关系论文选题
  • 道家思想与道教的联系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