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行政论坛期刊上的学者研究什么问题

行政论坛期刊上的学者研究什么问题

发布时间:

行政论坛期刊上的学者研究什么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 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公共政策过程 一般认为,公共政策过程主要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政策监督五个方面。  1、政策制定。政策制定又被称为政策形成或政策规划,他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第一阶段。我们一般认为,政策过程包括政策问题界定、构建政策议程、政策方案规划、政策合法化等阶段。①、政策问题的界定,其主要包括思考问题、勾勒问题边界、寻求事实依据、列举目的和目标、明确政策范围、显示潜在损益、重新审视问题表述等7方面;②、构建政策议程,其主要途径主要有:政治领导人、公共组织(包括立法机构、司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其他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公众突发事件、技术创新和变革、政治运动、原有的政策、专家学者、社会公众等9个途径;③、政策方案规划,主要指决策者为处理政策问题为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对策和措施的过程,具体涉及确定目标、拟定方案、预测方案后果、抉择方案的目的;④政策合法化,主要包括法制工作机构的审查、领导决策会议的讨论决定、行政首长签署发布政策,其过程主要包括提出政策议案、审议政策议案、表决和通过政策议案、公布政策。  2、政策执行。政策执行是指在政策制定完成之后,将政策由理论变为现实的过程。其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六点:①设置政策至今机构;②政策执行资源配置;③政策宣传;④政策分解;⑤政策试验;⑥政策实施。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因素、政策之外因素三方面。政策执行手段包括政治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等,使用时应多样化、交叉化,结合实际情况运用相应手段。  3、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公共政策运行的重要阶段,加强公共政策评估,对于检验公共政策效果,决定公共政策的存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认为,政策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对公共政策的效率、效益和价值进行测量、评价的过程,它主旨在于获取公共政策实行的相关信息,以作为据顶政策维持、调整、终结、创新的依据。  4、政策终结。政策终结是指公共决策者通过慎重的政策评估之后,采取必要措施,终止那些过时、多余、无效或失败的公共政策的过程。  5、政策监督。政策监督,是公共政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公共政策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有力保证,是指监督主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公共政策运行过程进行监察和督促,以衡量并纠正公共政策偏差,实现公共政策目标。其具备主体广泛性、客体特定性、法制性三个特点。政策过程民主化 政策过程民主化的含义:是指保障公民和各社会政治团体以及政策研究组织能够充分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保障政策内容尽可能充分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在决策系统及其运行中形成民主的体制、程序和气氛。  答复  楼层: 1请自己看  政策的维度这个提法比较新鲜,一般政策有个适用范围的问题,但是没听说过有维度的问题。  回答者:安徽奥鹏 - 学前儿童 1级 - 提交时间:2008-11-6 9:50:00  楼层: 2建议同学把这个问题拿到课程论坛中交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回答者:zjtxpzfy - 高中生 4级 - 提交时间:2008-12-14 19:37:00  楼层: 3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2)阶级性(3)权威性(4)普遍性(5)目标取向(6)稳定性与变动性(7)预见性  参考资料: -html  回答者:xiaosi - 学前儿童 1级 - 提交时间:2008-12-24 19:45:00  内容提要:  公共政策分析是一门应用性很强、操作技术要求很高的综合性学科。它的深入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运用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理论。同时由于公共政策对象涉及到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政策内容极其丰富,所以它还需要运用各个不同领域中的专门知识。正因为如此,国外学者所撰写的“政策分析”著作,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一般的原理、技术与方法的角度,研究公共政策;另一类是对各项专门政策进行系统分析。 我国开展公共政策分析研究相对较晚,但在众多的专家、学者的辛勤努力之下,其研究成绩斐然。进入90年代以来,大批研究行政学的学者逐步将研究重心转入到政策分析领域,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政策分析的研究力量。 本书是在为研究生、本科生开设“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所写的讲稿,以及近两年在《北京大学学报》、《中国行政管理》、《行政与法》、《行政论坛》等多种杂志所发表的十余篇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基础理论篇、过程分析篇、操作技术篇、实践研究篇。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吸收了中外学者大量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目录:  第一章 导论:公共政策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本质  一、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  二、公共政策: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三、结论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特征与功能  一、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二、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第三节 政府 市场 公共政策  一、公共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  二、政府干预政策及其缺陷  三、政府、市场、公共政策相互关系的再分析  第二章 公共政策分析及其历史沿革  第一节 公共政策分析的框架  一、公共政策分析的内涵  二、公共政策分析的三种模式  三、综合分析框架  第二节 公共政策分析要素  一、政策问题  二、政策目标  三、政策方案  四、政策模型  五、政策资源  六、政策评价标准  七、政策效果  八、政策环境  九、政策信息  第三节 公共政策分析原则  一、系统原则  二、预测原则  三、协调原则  四、必要多样性原则  五、分解综合原则  六、民主原则  第四节 公共政策分析历史沿革  一、政策分析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政策科学的诞生与发展  三、后工业社会的政策分析  第三章 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  第一节 现代科学方法论  一、科学方法的三个层次  二、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内容  三、现代科学方法的认识论原则  第二节 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  一、事实分析  二、价值分析  三、规范分析  四、可行性分析  五、利益分析  第三节 公共政策分析的模型方法论  一、关于模型方法的基本思想  二、政策分析中的数学模型  三、建立数学模型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系统方法与系统分析  一、系统方法  二、系统方法的基本要求  三、系统方法与公共政策分析  四、系统分析及其主要作业  第四章 政治决策与数学分析的基本模型  第一节 政治决策模型  一、理性决策模型  二、渐进决策模型  三、精英决策模型  四、集团决策模型  五、系统决策模型  第二节 数学分析模型  一、规划键  二、决策论  三、对策论  第五章 公共政策问题构建分析  第一节 公共政策问题及其基本特征  一、政策问题的定义  二、政策问题的基本特征  三、政策问题的类型分析  第二节 公共政策问题程序的确定与论证  一、政策问题确定程序  二、政策问题的论证  第三节 构建公共政策问题的方法  一、边界分析  二、分类分析  三、层级分析  四、类比分析  五、多角度分析  六、假设分析  第四节 建立公共政策议程  一、政策问题进入议程的途径  二、安德森的看法  三、政府处理公共政策问题的轻重缓急  第六章 公共政策方案制定分析  第一节 公共政策方案制定是个动态过程  一、政策方案制定的综合分析  二、政策目标的确定  三、政策方案的设计  四、创造性思维  五、备择政策方案的优化技术  第二节 预测及预测技术  一、关于预测理论的一般性讨论  二、直观判断预测分析  三、因果预测分析  四、时间序列分析  五、马尔可夫模型分析  第三节 公共政策方案的论证与采纳  一、政策方案论证的基本要素  二、政策方案论证的结构模型与理性标准  三、政策方案论证的方式  四、政策方案论证方式的比较分析  五、政策方案的合法采纳  第七章 公共政策内容执行分析  第一节 公共政策执行的基本理论与模型  一、政策执行的理论  二、政策执行的模型  第二节 公共政策执行的组织、对象与环境的再分析  一、执行组织及其成员  二、政策对象  三、政策环境  第三节 公共政策执行是方案形成阶段矛盾的继续与深化  一、联合行动的复杂性  二、政策方案的调整  三、政策资源消耗中的冲突  第八章 公共政策效果评价分析  第一节 公共政策效果评价标准  一、制定政策评价标准的原则  二、政策评价标准的基本内容  三、影响政策评价标准的因素  第二节 公共政策效果评价的基本程序  一、评价方案的制定  二、评价实施  三、评价的总结  第三节 公共政策效果评价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  二、统计抽样分析  三、模糊综合评价  第四节 公共政策调整  一、导致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  二、政策调整的障碍  三、促进政策调整的有效措施  第九章 中央与地方政策关系分析  第一节 研究中央与地方政策关系的必要性  一、政府主导型经济  二、宏观调控的深化  三、集权分权的平衡  四、权限能力的统一  五、公共利益的分配  第二节 国家宏观调控:统一政策 分级决策  一、宏观调控政策的特殊地位  二、统一政策 分级决策  三、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三节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比较分析  一、社会管理权限与政策目标  二、政策信息  三、政策决策者  第四节 财政分配关系中的政策分析  一、财政体制调整与变革的回顾  二、实行分税制中的政策分析  第十章 改革中的我国财政政策再分析  第一节 财政政策及其作用  一、财政政策的内涵  二、财政政策目标  三、财政政策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 国家与企业间的分配政策分析  一、利润留成  二、利改税  三、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四、税利分流  第三节 我国财政政策的问题与发展选择  一、我国财政政策的重要作用  二、财政运行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三、近期财政政策的取向选择  第十一章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第一节 关于《北京市严格限制养犬规定》的分析(定性)  一、“狗祸”成了社会问题  二、政府规定(草案)出台  三、征集市民意见  四、立法机构的审议  五、实施结果与评价  第二节 关于向美国沿海水域倾倒垃圾的研究(定量)  一、问题产生的背景  二、相关要素与约束条件分析  三、建立数学模型  四、对数学问题求解  前言:  人们对这样的事实已达到共识:一个国家与地区能否在各种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的水平。公共政策是政府行为的直接产品,其本质是要对全社会的利益做有权威的分配。随着公共行政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公共政策分析的地位愈来愈显得突出。人们不仅关心政府政策是如何制定的,而且更关心政策是如何执行的,以及如何评价政策的实施效果等等。60年代,美国政府中的许多机构,广泛运用系统分析技术,研究各类公共政策问题,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60年代后期,美国公众对战争、贫困、犯罪等社会问题所给予的特别关注,进一步推动了公共政策分析的发展。公共政策  书摘:  书摘  利益选择。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来自于政治统治的目的。在阶级社会里,无论何种社会、何种政府,它们所制定的公共政策,都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因此,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利益,作为分配对象。毫无疑问,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里,其政策从根本上讲自然是为少数剥削者的利益而制定的,它与剥削阶级的价值取向一致。而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中,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要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不过,这中间有种认识需要澄清:作为社会总代表的各级政府,除了全社会的利益之外,有没有自身的利益?人们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在市场经济下,政府也是多元利益主体之一,也要寻求自身的最大利益。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行为组织,政府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的利益以及他们的总体利益是借政府的机构来实现的。所以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政府首先是选择利益,选择那些与社会整体利益一致的方面,也选择那些与政府自身最大利益相一致的方面。这种人为、主观的选择特征,必然使公共政策在分配社会利益时带有明显的倾向性。比如,少数政府官员偏袒某些利益群体,经常给予这些利益群体“优惠政策”,使得他们从政策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明白了这一点,就容易理解为什么我们有时也会出现事与愿违的公共政策。然而无产阶级政权与一切剥削阶级政权的本质差别在于,无产阶级政党能勇于修改或中止一切不利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公共政策。  利益综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尔斯认为,所谓社会是为获取共同利益组成的协同事业体,因而各社会成员在通过建立社会及其相互协作以增加利益这点上,具有互相一致的利害关系。至于社会总体所获得的利益,如何向每一个社会成员进行分配,却构成了人与人之间表现在利害关系上的相互对立的态势。山所以政府在向社会各成员分配利益时,除了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与政府的自身利益之外,还要充分想到社会各成员之间的利益相关性。  政策本身所反映的利益关系,是通过社会问题表现出来的。社会上,人们已获得的利益和想要得到的利益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因而由利益差距所形成的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矛盾总是客观存在的。为解决由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所产生的矛盾,持有不同利益的政策制定者会提出或制定出不同的政策,引导有关组织和个人采取不同的

系统地看待问题,整合资源,合理安排。

行政管理学前沿和重大问题研究  文章作者:贠 杰 孙彩红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点击:1623  1978年后,行政管理学学科在国内得到恢复、重建和全面发展,学科建设、体系完善和应用研究得到不断扩展和深化。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行政管理学研究领域开始触及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的重大理论问题,研究视野不断拓宽。近年来,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公共管理热点的日益兴起和MPA研究与教学工作的广泛开展,行政管理学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其快速发展的势头不仅没有减缓,而且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这种蓬勃、繁荣的学科发展环境为行政管理学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目前,行政管理学已成为指导政府公共管理实践的重要学科。  目前,行政管理学研究已经与政府管理的实践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一方面,行政学理论的深化和研究的进展为公共管理实践提供了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政府对经济社会管理的实践也进一步促进了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发展。当前,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前沿和重大问题主要集中在政府管理的基本职能及其转变、行政体制改革、公务员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以及公共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等领域,以下将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分别加以概括性介绍。  一、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  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管理实践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近年来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有学者指出,新形势下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有五大取向,即从全能政府向有效政府转变、从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从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转变、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从政府单一管理向多元主体共同管理转变等。另有学者指出,不同层级的政府在纵向间职能、责任和机构设置上的高度统一所形成的“职责同构”问题,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条块分割矛盾突出等现实问题难以解决的体制性障碍。要解决“职责同构”问题,我们需要按照以下思路重新划分和调整政府的纵向职能:首先,区分公共物品的地方性和全国性,明确提供公共物品者的主体资格;其次,区分地方政府职责的强制性和非强制性,厘清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分工关系;最后,政府职能的纵向配置,应自上而下呈现出从宏观到微观的层级递减趋势。  与上述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相联系,是关于“服务型政府”性质的争论。有学者认为,公共服务是宪政思想的必然追求,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所体现出的政府管理理念,它的提出预示着我国行政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政府管理发展中一个重要转折的来临。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始终是同时存在的。从政府的社会属性来看,自国家诞生以来的所有政府都是服务型的,根本就不存在“非服务型”政府;从我国的政府管理实践来看,一直以来都以“为人民服务”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宗旨,因此,将“服务型政府”作为一种新模式提出是没有必要的。  二、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研究  行政改革始终是行政管理研究的重点领域,近五年来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各个层级政府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以及从观念、体制和行为等各个层面对放松规制和强化管理的关系进行探讨和研究等方面。  该领域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是对行政改革目标模式的探讨。有学者认为,行政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有限政府”,应进一步调整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放松管制,努力构建“小政府、大社会”模式。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的行政改革应充分考虑到政治制度和现实国情的差异,当前的改革方向应是谋求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和“有效政府”,而非自由主义所主张的“有限政府”。  对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创立于计划经济年代,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全面废弃政府对经济的审批管制。另一部分学者则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指出,不应把一切不合理的东西都归于计划经济,这种看法是不合历史事实的。如果把行政审批制度看作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势必会对它持彻底否定态度;而如果认识到许多问题并不是由计划经济造成的,而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我们就会对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分析,这样才能搞清楚应当否定的和应当肯定的因素。  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学术界存在着分权与集权的争论。一些学者认为,在目前市场经济不规范,全国性统一大市场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应加强中央政府的管理权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权。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在进行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改革时,应重点考虑事权与财权的统一;在决定二者的分权程度时,应重点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即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和中央政府的调控能力。分权的力度与速度要与这两个能力的提高成正比,要逐渐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三、关于公务员制度的研究  公务员制度研究在行政学界是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其研究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的公务员制度。2005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正式颁布,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公务员制度研究的深入发展。概括而言,近两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和讨论,主要是围绕《公务员法》的制定和实施来展开的,焦点是如何实现公务员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我国公务员的范围、选拔任用、量化考核和激励与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以及加入WTO与人事制度创新等制度建设方面。  其中,公务员的范围的确定是一个重点问题。有学者认为,制定公务员法必须合理确定公务员的范围,在我国应当将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机构和人员都纳入公务员制度进行统一管理。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国外的通行做法只是将行政部门列入公务员队伍,政党组织、立法、司法机关一般不作为公务员进行管理,因此,盲目扩大公务员队伍的倾向是向原有“干部”概念的复归,这与近年来进行的干部分类管理的改革方向相悖。  在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方面,一个重要问题是对政府雇员制的探究。从2002年吉林省率先推行政府雇员制以来,全国不少地方陆续试行这一做法。随着各地政府“政府雇员制”的试行,对其研究和探讨也不断活跃。有一些学者通过与其他国家政府雇员制度的对比,认为在我国发展政府雇员制度有其现实意义:政府雇员制度是公务员制度的一种补充,可以促进公务员制度自身的完善,可以解决我国机构改革、稀缺人才资源紧缺、公务员制度健全三者之间的矛盾。另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现行的政府雇员制,事实上就是国家公务员制度所规定的聘任制。由于推行聘任制度的复杂性,存在政府雇员与公务员的关系、职责的分工、传统行政价值理念的冲突等问题,因此要慎重实施“政府雇员制”。  四、关于政府管理方式变革的研究  与政府管理的现代化发展相对应,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主要涉及政府运作的公开透明、公众参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和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等方面。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的意见,这个指导性文件不仅进一步推动了政府政务公开活动的开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对政务公开相关研究工作的深入。  政务公开的直接表现为政府信息公开,而信息质量是政务公开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有学者提出了提高政务信息价值的方法和途径:在政务信息价值的时间维度上,应该具备及时性、新颖性;在政务信息价值的内容维度上,应具备准确性、相关性、完整性。还有学者就政府信息公开实践中知情权与隐私权之间的矛盾关系展开研究,认为在权利多元化的时代,进行政府信息公开立法时,应遵循社会政治与公共利益优先、最大限度维护人格尊严等解决途径。  政府管理方式变革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电子政务的发展。一些学者认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电子政府的创建与推动,为行政权力结构、行政运行方式的变革、政府施政能力的改进,提供了新的空间,并带来了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的一系列创新,例如观念的创新、管理模式和制度的创新、政府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的创新,等等。另一类观点则对电子政务的发展持反对意见。这种观点认为,现有的电子政务建设不足以支持电子文件的有效运行、真实可靠和长期可读,而且在政府管理中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推行电子政务应采取谨慎的态度。  五、关于政府问责制度的探讨  2003年,在应对“非典”危机中对某些高级行政官员的责任追究甚至罢免,推动了政府问责制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发展。一些学者认为,责任政府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逻辑必然,是法治在公共行政领域的强烈诉求。民主理论为责任政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论证和基本的政治架构,法治则是责任政府不可或缺的法律保障。行政问责是对行政责任进行定向追究的一种事后监督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对行政失范行为的监督和预防,主要受到包括各种形式的行政和司法追究。目前其运行方式主要是撤职、引咎辞职、高官问责制等。但是,行政问责还远未形成系统的制度化体系,良性的行政问责制度的建构要集中体现问责的目的性、责任的明确化和手段的规范化。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政府问责制的片面性和不完善性进行了批判。有学者认为,中国政府的这些举措基本上还停留于行政性操作的范畴,如果要进一步推进责任政府,就必须在技术上完善引咎辞职以及相关的责任制度安排,并在制度上重视从“行政性问责”走向“程序性问责”。  对于完善政府问责制度的路径,有学者认为,有效的制度安排是建构责任政府的核心问题,应做到政府责任划分的明确化、问责主体职权的明晰化、政府信息公开的法治化、政府绩效评估的规范化、公民参与政府问责的制度化,以及公共行政文化变迁的同步化。还有学者认为,当前需要重点关注问责的事由、问责的主体、问责的程序制度,特别要重视官员问责的连带性,认真分析不同类型责任的承担方式,极力推行政务公开与透明等关键点。这些措施构成了健全问责制度较优的路径选择。  六、关于公共政策领域的研究  这一领域讨论的重大问题主要集中于公共政策基础理论研究和方法体系建设,以及对政策实践的研究上。目前,对加入WTO后对决策模式、政策执行过程、政策评估体系和以制度、过程、方法创新为代表的公共政策创新的研究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热点。  目前,公共政策在研究途径上还存在一些重要分歧。有学者认为,应首先完善公共政策研究作为一个学科的基本框架和理论与方法体系,然后再运用规范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公共政策。另一些学者认为,政策分析目前缺乏统一的范式,因此在实践中应以“问题”为导向研究公共政策,然后再总结规律,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学科体系。关于公共政策创新问题,一种看法认为,在中国“入世”的背景下,公共政策创新研究具有异常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当前尤其是应通过公开、咨询等各种制度的保障来实现政策程序的改革与创新。另一观点认为,在中国社会过渡时期的体制转轨中,公共政策创新起到了核心操作工具的作用,但是公共政策创新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利益分化和协调、初始政策设计、规则和组织的变换。因此,促使政策创新活动得以实现的主要机制是政策创新触发机制、创新政策扩散机制、政策创新发展机制,等等。  综上所述,近年来行政学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国内的专著和论文成果也较为丰富,并且能够及时把握和抓住社会发展和政府管理领域里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突出学术研究与实践相联系和与时俱进的特色精神。在研究途径方面,行政学领域逐步引入了某些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和数学方法,对某些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该领域研究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总体上看,虽然行政学研究涉及的领域比较广,范围有所拓展,研究的问题也比较多,但是在许多重要问题的研究上,缺乏根本性的突破,简单、重复性研究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研究方法上,目前虽然开始注重实证研究,但是一般性的、浮浅的规范性研究仍占相当大的比重,有分量的实证性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在对国外政府管理经验的研究方面,一般往往停留在介绍和引进层面,缺乏深入的辨析,对于如何真正有效实现西方经验与中国政府管理实践的结合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等等。

行政论坛期刊上的学者研究什么问题呢

整合资源的能力

政治学是一门以研究政治行为、政治体制以及政治相关领域为主的社会科学学科研究范围但有基本的共识,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①政治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中国和外国政治思想史、当代政治学理论和政治哲学、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社会的意识形态体系等。 ②中国政治。包括中国政治史、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结构、政治制度、政府体制、党的领导和建设、干部与人事、地方政府、民族问题、统一战线问题、人民与政治家问题、政治心理、政治参与、政治过程、政治文化、政治发展等。 ③比较政治。包括各国政治制度的模式、政治形式,一些主要国家的政治制度史和现行政府体制、政党制度、政治过程、政治文化、精英人物,其他一些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政治变迁及其各种模型以及地区研究和国家研究等。④公共政策。包括公共政策理论、决策科学、政策分析、决策的模型研究,以及福利政策、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科学政策、种族政策、都市政策、外交政策、军事政策的研究等。 ⑤公共行政。包括行政管理、市政学、行政法学、官员体制、比较行政、组织和管理分析、组织理论和行为、人事行政等。 ⑥国际政治。包括国际??国际法、世界性和地区性冲突与战争研究、国际战略研究等。 ⑦政治学方法论 。包括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如调查研究、定量分析、经验设计、个案研究以及政治系统分析、结构功能分析、政治行为分析、政治沟通分析、政治精英分析、政治团体分析、政治决策分析等。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目的如下: 研究国家行政制度的理念和理论,确保国家行政制度和体制的构建、改革和完善既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又适应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国情,确保政府及其官员积极有效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公共行政职能。 研究探讨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模式、理论、途径和方式,提升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质量,提升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执法和政策执行能力,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确保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政府行政管理活动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效推动力量。 研究政府行政机构和运作方式改革的理论、模式、途径、方法和技术,推动“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的建立,确保行政机构“精干、廉洁、高效、充满活力”,以较低的行政成本高效率地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研究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利用综合性的学科优势强化公务员培训,为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贡献力量。 行政管理学又称行政学,也称公共行政学或公共管理学。它是一门研究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科学。行政管理学是由“行政”、“管理”和“学”所组成的一个复合词组。其中“行政”通常指政府执行国家意志、推行政务、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管理”通常指协调众人力量以达到共同目的的活动。行政管理学中的“管理”一词强调行政活动中的操作和技术层面,涵盖计划、组织、用人、指挥、协调、报告、预算、监督等功能领域,关注的焦点是机制、程序、标准、手段和方法等。

行政管理学的学科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研究国家行政制度的理念和理论,确保国家行政制度和体制的构建、改革和完善既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又适应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国情,确保政府及其官员积极有效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公共行政职能。研究探讨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模式、理论、途径和方式,提升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质量,提升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执法和政策执行能力,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确保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政府行政管理活动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效推动力量。研究政府行政机构和运作方式改革的理论、模式、途径、方法和技术,推动“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的建立,确保行政机构“精干、廉洁、高效、充满活力”,以较低的行政成本高效率地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研究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利用综合性的学科优势强化公务员培训,为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贡献力量。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的第一个特点是关注高层次的理念和价值,运用高度抽象的理论推理,旨在发现或构建适当的理念、价值、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用以指导行政管理实践。规范方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应然性”即“应该是什么”,追求的是理想状态。具体而言,规范方法首先构建理念和价值,论证这些理念和价值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然后用它们审视和评价现存制度的理论基础。这是评估性规范分析。此外,规范方法常常用于替代方案的理论论证,即从理念和价值角度论证新的制度安排的优越性,推动改革和创新。规范方法的主要价值在于:它不仅促使人们从哲学和价值角度思考问题,而且提供一种严格而又精致的方法,帮助人类思考并处理所面临的各种选择。2.经验研究方法。经验研究方法又称实证研究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关注“是什么”而非“应该是什么”,强调对事实和状况的客观描述,反对在对客观情况缺少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构建理想状态,开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经验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集中于可观察的行为而非抽象的理念和价值,它强调获取第一手资料,强调研究过程中的价值中立,避免研究者的价值观、情感等介入研究过程,从而影响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作为研究方法的一个类别,经验研究方法包括许多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情境模拟等获取信息的方法,也包括分析资料和信息的工具如回归分析、因子分析、定量分析模型等。3.案例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又称个案研究法,其特点是选择真实而又具有代表性的行政事件作为研究的对象,在广泛收集各种有关的资料和信息的基础上,以公正的观察者身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作出合理的解释,总结出规则、经验和教训。个案研究法可以用于行政事件的客观描述,行政管理学的教育和培训,同时在行政管理实践和理论构建中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案例的积累有助于区分某些类型的不同事件,以便采取相应的方法加以解决;案例方法的思路虽然不同于一般理论和原则的思路,但这并不妨碍在多项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理论。4.比较法。比较法是公共行政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不同行政制度、行政模式、管理体制、公共政策、管理机制、管理手段和方式等方面的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总结出行政管理的一般理论和原则,而且有助于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进我国的行政管理现代化。比较研究可以是历时性比较(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行政管理实践的纵向比较),也可以是共时性比较(特定时间段不同国家行政管理实践的横向比较);比较研究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国别比较,也可以是主题比较;比较的范围可以是整个行政体制,也可以仅涉及某个主体(如公务员)或某个职能领域(如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研究中一个引起争议的问题是可比性,但这一争议并不影响比较方法所具有的价值,因为比较提供的是一种参照,它并非要求对可参照的东西刻意模仿或照搬照抄。

行政论坛期刊上的学者研究什么

行政管理学的学科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研究国家行政制度的理念和理论,确保国家行政制度和体制的构建、改革和完善既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又适应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国情,确保政府及其官员积极有效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公共行政职能。研究探讨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模式、理论、途径和方式,提升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质量,提升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执法和政策执行能力,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确保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政府行政管理活动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效推动力量。研究政府行政机构和运作方式改革的理论、模式、途径、方法和技术,推动“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的建立,确保行政机构“精干、廉洁、高效、充满活力”,以较低的行政成本高效率地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研究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利用综合性的学科优势强化公务员培训,为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贡献力量。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的第一个特点是关注高层次的理念和价值,运用高度抽象的理论推理,旨在发现或构建适当的理念、价值、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用以指导行政管理实践。规范方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应然性”即“应该是什么”,追求的是理想状态。具体而言,规范方法首先构建理念和价值,论证这些理念和价值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然后用它们审视和评价现存制度的理论基础。这是评估性规范分析。此外,规范方法常常用于替代方案的理论论证,即从理念和价值角度论证新的制度安排的优越性,推动改革和创新。规范方法的主要价值在于:它不仅促使人们从哲学和价值角度思考问题,而且提供一种严格而又精致的方法,帮助人类思考并处理所面临的各种选择。2.经验研究方法。经验研究方法又称实证研究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关注“是什么”而非“应该是什么”,强调对事实和状况的客观描述,反对在对客观情况缺少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构建理想状态,开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经验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集中于可观察的行为而非抽象的理念和价值,它强调获取第一手资料,强调研究过程中的价值中立,避免研究者的价值观、情感等介入研究过程,从而影响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作为研究方法的一个类别,经验研究方法包括许多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情境模拟等获取信息的方法,也包括分析资料和信息的工具如回归分析、因子分析、定量分析模型等。3.案例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又称个案研究法,其特点是选择真实而又具有代表性的行政事件作为研究的对象,在广泛收集各种有关的资料和信息的基础上,以公正的观察者身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作出合理的解释,总结出规则、经验和教训。个案研究法可以用于行政事件的客观描述,行政管理学的教育和培训,同时在行政管理实践和理论构建中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案例的积累有助于区分某些类型的不同事件,以便采取相应的方法加以解决;案例方法的思路虽然不同于一般理论和原则的思路,但这并不妨碍在多项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理论。4.比较法。比较法是公共行政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不同行政制度、行政模式、管理体制、公共政策、管理机制、管理手段和方式等方面的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总结出行政管理的一般理论和原则,而且有助于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进我国的行政管理现代化。比较研究可以是历时性比较(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行政管理实践的纵向比较),也可以是共时性比较(特定时间段不同国家行政管理实践的横向比较);比较研究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国别比较,也可以是主题比较;比较的范围可以是整个行政体制,也可以仅涉及某个主体(如公务员)或某个职能领域(如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研究中一个引起争议的问题是可比性,但这一争议并不影响比较方法所具有的价值,因为比较提供的是一种参照,它并非要求对可参照的东西刻意模仿或照搬照抄。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目的如下: 研究国家行政制度的理念和理论,确保国家行政制度和体制的构建、改革和完善既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又适应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国情,确保政府及其官员积极有效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公共行政职能。 研究探讨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模式、理论、途径和方式,提升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质量,提升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执法和政策执行能力,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确保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政府行政管理活动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效推动力量。 研究政府行政机构和运作方式改革的理论、模式、途径、方法和技术,推动“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的建立,确保行政机构“精干、廉洁、高效、充满活力”,以较低的行政成本高效率地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研究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利用综合性的学科优势强化公务员培训,为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贡献力量。 行政管理学又称行政学,也称公共行政学或公共管理学。它是一门研究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科学。行政管理学是由“行政”、“管理”和“学”所组成的一个复合词组。其中“行政”通常指政府执行国家意志、推行政务、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管理”通常指协调众人力量以达到共同目的的活动。行政管理学中的“管理”一词强调行政活动中的操作和技术层面,涵盖计划、组织、用人、指挥、协调、报告、预算、监督等功能领域,关注的焦点是机制、程序、标准、手段和方法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政学理论研究,长于“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研究”与“行政文化研究”领域的研究,是1996年中国人民大学提交国家教委的“关于建立中国MPA教育的倡议”及初步方案的起草人之一。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行政论坛》、《学术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出版著作十五部,编写或主编教材三部。与他人合作的著作曾获得“吴玉章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华东地区优秀图书奖”等,曾多次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先后从事过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行政哲学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始终坚持对社会治理现实问题的关注,逐渐形成了重构既有社会治理模式及其话语体系的学术追求,并找到了行政理论建构这一具体的实现途径。在其深厚哲学素养的基础上,张康之对中国行政学科的理论提升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提出的“统治型政府—管理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解释框架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承认和广泛援用,他所开辟的服务型政府研究更是成为了中国行政学中一个包容各种方法、路线与流派的独特研究领域。

公共政策问题 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公共政策过程 一般认为,公共政策过程主要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政策监督五个方面。  1、政策制定。政策制定又被称为政策形成或政策规划,他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第一阶段。我们一般认为,政策过程包括政策问题界定、构建政策议程、政策方案规划、政策合法化等阶段。①、政策问题的界定,其主要包括思考问题、勾勒问题边界、寻求事实依据、列举目的和目标、明确政策范围、显示潜在损益、重新审视问题表述等7方面;②、构建政策议程,其主要途径主要有:政治领导人、公共组织(包括立法机构、司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其他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公众突发事件、技术创新和变革、政治运动、原有的政策、专家学者、社会公众等9个途径;③、政策方案规划,主要指决策者为处理政策问题为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对策和措施的过程,具体涉及确定目标、拟定方案、预测方案后果、抉择方案的目的;④政策合法化,主要包括法制工作机构的审查、领导决策会议的讨论决定、行政首长签署发布政策,其过程主要包括提出政策议案、审议政策议案、表决和通过政策议案、公布政策。  2、政策执行。政策执行是指在政策制定完成之后,将政策由理论变为现实的过程。其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六点:①设置政策至今机构;②政策执行资源配置;③政策宣传;④政策分解;⑤政策试验;⑥政策实施。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因素、政策之外因素三方面。政策执行手段包括政治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等,使用时应多样化、交叉化,结合实际情况运用相应手段。  3、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公共政策运行的重要阶段,加强公共政策评估,对于检验公共政策效果,决定公共政策的存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认为,政策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对公共政策的效率、效益和价值进行测量、评价的过程,它主旨在于获取公共政策实行的相关信息,以作为据顶政策维持、调整、终结、创新的依据。  4、政策终结。政策终结是指公共决策者通过慎重的政策评估之后,采取必要措施,终止那些过时、多余、无效或失败的公共政策的过程。  5、政策监督。政策监督,是公共政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公共政策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有力保证,是指监督主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公共政策运行过程进行监察和督促,以衡量并纠正公共政策偏差,实现公共政策目标。其具备主体广泛性、客体特定性、法制性三个特点。政策过程民主化 政策过程民主化的含义:是指保障公民和各社会政治团体以及政策研究组织能够充分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保障政策内容尽可能充分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在决策系统及其运行中形成民主的体制、程序和气氛。  答复  楼层: 1请自己看  政策的维度这个提法比较新鲜,一般政策有个适用范围的问题,但是没听说过有维度的问题。  回答者:安徽奥鹏 - 学前儿童 1级 - 提交时间:2008-11-6 9:50:00  楼层: 2建议同学把这个问题拿到课程论坛中交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回答者:zjtxpzfy - 高中生 4级 - 提交时间:2008-12-14 19:37:00  楼层: 3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2)阶级性(3)权威性(4)普遍性(5)目标取向(6)稳定性与变动性(7)预见性  参考资料: -html  回答者:xiaosi - 学前儿童 1级 - 提交时间:2008-12-24 19:45:00  内容提要:  公共政策分析是一门应用性很强、操作技术要求很高的综合性学科。它的深入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运用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理论。同时由于公共政策对象涉及到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政策内容极其丰富,所以它还需要运用各个不同领域中的专门知识。正因为如此,国外学者所撰写的“政策分析”著作,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一般的原理、技术与方法的角度,研究公共政策;另一类是对各项专门政策进行系统分析。 我国开展公共政策分析研究相对较晚,但在众多的专家、学者的辛勤努力之下,其研究成绩斐然。进入90年代以来,大批研究行政学的学者逐步将研究重心转入到政策分析领域,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政策分析的研究力量。 本书是在为研究生、本科生开设“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所写的讲稿,以及近两年在《北京大学学报》、《中国行政管理》、《行政与法》、《行政论坛》等多种杂志所发表的十余篇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基础理论篇、过程分析篇、操作技术篇、实践研究篇。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吸收了中外学者大量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目录:  第一章 导论:公共政策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本质  一、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  二、公共政策: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三、结论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特征与功能  一、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二、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第三节 政府 市场 公共政策  一、公共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  二、政府干预政策及其缺陷  三、政府、市场、公共政策相互关系的再分析  第二章 公共政策分析及其历史沿革  第一节 公共政策分析的框架  一、公共政策分析的内涵  二、公共政策分析的三种模式  三、综合分析框架  第二节 公共政策分析要素  一、政策问题  二、政策目标  三、政策方案  四、政策模型  五、政策资源  六、政策评价标准  七、政策效果  八、政策环境  九、政策信息  第三节 公共政策分析原则  一、系统原则  二、预测原则  三、协调原则  四、必要多样性原则  五、分解综合原则  六、民主原则  第四节 公共政策分析历史沿革  一、政策分析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政策科学的诞生与发展  三、后工业社会的政策分析  第三章 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  第一节 现代科学方法论  一、科学方法的三个层次  二、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内容  三、现代科学方法的认识论原则  第二节 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  一、事实分析  二、价值分析  三、规范分析  四、可行性分析  五、利益分析  第三节 公共政策分析的模型方法论  一、关于模型方法的基本思想  二、政策分析中的数学模型  三、建立数学模型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系统方法与系统分析  一、系统方法  二、系统方法的基本要求  三、系统方法与公共政策分析  四、系统分析及其主要作业  第四章 政治决策与数学分析的基本模型  第一节 政治决策模型  一、理性决策模型  二、渐进决策模型  三、精英决策模型  四、集团决策模型  五、系统决策模型  第二节 数学分析模型  一、规划键  二、决策论  三、对策论  第五章 公共政策问题构建分析  第一节 公共政策问题及其基本特征  一、政策问题的定义  二、政策问题的基本特征  三、政策问题的类型分析  第二节 公共政策问题程序的确定与论证  一、政策问题确定程序  二、政策问题的论证  第三节 构建公共政策问题的方法  一、边界分析  二、分类分析  三、层级分析  四、类比分析  五、多角度分析  六、假设分析  第四节 建立公共政策议程  一、政策问题进入议程的途径  二、安德森的看法  三、政府处理公共政策问题的轻重缓急  第六章 公共政策方案制定分析  第一节 公共政策方案制定是个动态过程  一、政策方案制定的综合分析  二、政策目标的确定  三、政策方案的设计  四、创造性思维  五、备择政策方案的优化技术  第二节 预测及预测技术  一、关于预测理论的一般性讨论  二、直观判断预测分析  三、因果预测分析  四、时间序列分析  五、马尔可夫模型分析  第三节 公共政策方案的论证与采纳  一、政策方案论证的基本要素  二、政策方案论证的结构模型与理性标准  三、政策方案论证的方式  四、政策方案论证方式的比较分析  五、政策方案的合法采纳  第七章 公共政策内容执行分析  第一节 公共政策执行的基本理论与模型  一、政策执行的理论  二、政策执行的模型  第二节 公共政策执行的组织、对象与环境的再分析  一、执行组织及其成员  二、政策对象  三、政策环境  第三节 公共政策执行是方案形成阶段矛盾的继续与深化  一、联合行动的复杂性  二、政策方案的调整  三、政策资源消耗中的冲突  第八章 公共政策效果评价分析  第一节 公共政策效果评价标准  一、制定政策评价标准的原则  二、政策评价标准的基本内容  三、影响政策评价标准的因素  第二节 公共政策效果评价的基本程序  一、评价方案的制定  二、评价实施  三、评价的总结  第三节 公共政策效果评价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  二、统计抽样分析  三、模糊综合评价  第四节 公共政策调整  一、导致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  二、政策调整的障碍  三、促进政策调整的有效措施  第九章 中央与地方政策关系分析  第一节 研究中央与地方政策关系的必要性  一、政府主导型经济  二、宏观调控的深化  三、集权分权的平衡  四、权限能力的统一  五、公共利益的分配  第二节 国家宏观调控:统一政策 分级决策  一、宏观调控政策的特殊地位  二、统一政策 分级决策  三、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三节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比较分析  一、社会管理权限与政策目标  二、政策信息  三、政策决策者  第四节 财政分配关系中的政策分析  一、财政体制调整与变革的回顾  二、实行分税制中的政策分析  第十章 改革中的我国财政政策再分析  第一节 财政政策及其作用  一、财政政策的内涵  二、财政政策目标  三、财政政策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 国家与企业间的分配政策分析  一、利润留成  二、利改税  三、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四、税利分流  第三节 我国财政政策的问题与发展选择  一、我国财政政策的重要作用  二、财政运行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三、近期财政政策的取向选择  第十一章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第一节 关于《北京市严格限制养犬规定》的分析(定性)  一、“狗祸”成了社会问题  二、政府规定(草案)出台  三、征集市民意见  四、立法机构的审议  五、实施结果与评价  第二节 关于向美国沿海水域倾倒垃圾的研究(定量)  一、问题产生的背景  二、相关要素与约束条件分析  三、建立数学模型  四、对数学问题求解  前言:  人们对这样的事实已达到共识:一个国家与地区能否在各种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的水平。公共政策是政府行为的直接产品,其本质是要对全社会的利益做有权威的分配。随着公共行政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公共政策分析的地位愈来愈显得突出。人们不仅关心政府政策是如何制定的,而且更关心政策是如何执行的,以及如何评价政策的实施效果等等。60年代,美国政府中的许多机构,广泛运用系统分析技术,研究各类公共政策问题,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60年代后期,美国公众对战争、贫困、犯罪等社会问题所给予的特别关注,进一步推动了公共政策分析的发展。公共政策  书摘:  书摘  利益选择。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来自于政治统治的目的。在阶级社会里,无论何种社会、何种政府,它们所制定的公共政策,都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因此,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利益,作为分配对象。毫无疑问,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里,其政策从根本上讲自然是为少数剥削者的利益而制定的,它与剥削阶级的价值取向一致。而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中,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要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不过,这中间有种认识需要澄清:作为社会总代表的各级政府,除了全社会的利益之外,有没有自身的利益?人们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在市场经济下,政府也是多元利益主体之一,也要寻求自身的最大利益。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行为组织,政府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的利益以及他们的总体利益是借政府的机构来实现的。所以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政府首先是选择利益,选择那些与社会整体利益一致的方面,也选择那些与政府自身最大利益相一致的方面。这种人为、主观的选择特征,必然使公共政策在分配社会利益时带有明显的倾向性。比如,少数政府官员偏袒某些利益群体,经常给予这些利益群体“优惠政策”,使得他们从政策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明白了这一点,就容易理解为什么我们有时也会出现事与愿违的公共政策。然而无产阶级政权与一切剥削阶级政权的本质差别在于,无产阶级政党能勇于修改或中止一切不利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公共政策。  利益综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尔斯认为,所谓社会是为获取共同利益组成的协同事业体,因而各社会成员在通过建立社会及其相互协作以增加利益这点上,具有互相一致的利害关系。至于社会总体所获得的利益,如何向每一个社会成员进行分配,却构成了人与人之间表现在利害关系上的相互对立的态势。山所以政府在向社会各成员分配利益时,除了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与政府的自身利益之外,还要充分想到社会各成员之间的利益相关性。  政策本身所反映的利益关系,是通过社会问题表现出来的。社会上,人们已获得的利益和想要得到的利益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因而由利益差距所形成的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矛盾总是客观存在的。为解决由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所产生的矛盾,持有不同利益的政策制定者会提出或制定出不同的政策,引导有关组织和个人采取不同的

行政论坛期刊上的学者研究什么类型

一、广义上分类1、从广义上来讲,期刊的分类,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非正式期刊是指通过行政部门审核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作为行业内部交流的期刊(一般只限行业内交流不公开发行),但也是合法期刊的一种,一般正式期刊都经历过非正式期刊过程。正式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方针。2、“国内统一刊号”是“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简称,即“CN号”,它是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分配给连续出版物的代号。“国际刊号”是“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的简称,即“ISSN号”,我国大部分期刊都配有“ISSN号”。此外,正像报纸一样,期刊也可以不同的角度分类。有多少个角度就有多少种分类的结果,角度太多则流于繁琐。一般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类:二、按学科分类以《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期刊分类表》为代表,将期刊分为五个基本部类:(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2)哲学(3)社会科学(4)自然科学(5)综合性刊物。在基本部类中,又分为若干大类,如社会科学分为社会科学总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三、按内容分类以《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为代表,将期刊分为四大类:(1)一般期刊,强调知识性与趣味性,读者面广,如我国的《人民画报》、《大众电影》,美国的《时代》、《读者文摘》等;(2)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评论等文章,以专业工作者为主要对象;(3)行业期刊,主要报道各行各业的产品、市场行情、经营管理进展与动态,如中国的《摩托车信息》、《家具》、日本的《办公室设备与产品》等;(4)检索期刊,如我国的《全国报刊索引》、《全国新书目》,美国的《化学文摘》等。四、按学术地位分类期刊按学术地位分类可分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两大类。五、关于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或若干领域)中最能反映该学科的学术水平,信息量大,利用率高,受到普遍重视的权威性期刊。国内对核心期刊的测定,主要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及通过专家咨询等途径进行。了解核心期刊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编者而言,可以从核心期刊吸取经验。就读者而言,树立核心期刊意识,可以明确价值取向,提高阅读档次。例如,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首先要阅读《中国语文》、《文学评论》等核心期刊,而不是本末倒置。就图书馆而言,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订阅时当然是以核心期刊为首选目标。就科研管理部门而言,可以统计分析单位或个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情况,以此作为衡量其学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人们往往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当然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不是固定不变的。非核心期刊经过努力,可以跻身于核心期刊之列;核心期刊如故步自封,也会被淘汰。期刊由依法设立的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刊,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领取《期刊出版许可证》。

可人

中国的核心主要七大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行政论坛期刊上的学者研究什么内容

但对行政组织法的研究范围,学者主张不一,大致有几种观点:一是认为包括中央政府(联邦政府和成员国政府)组织、地方政府组织、自治组织、公务员;二是认为包括中央政府(联邦政府和成员国政府)组织、地方政府组织、自治组织、公务员、公营事业、公共团体与公物;三是认为包括中央政府(联邦政府和成员国政府)行政组织、地方政府组织、公务员;四是认为包括中央政府(联邦政府和成员国政府)组织、地方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公务员。 实际上,在现代国家中,一般而言,行政组织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中央政府(联邦政府和成员国政府)行政组织与地方行政组织。(1)中央政府(联邦政府和成员国政府)行政组织属于国家行政组织,它们依据法律、法规而设立,组成机关,自成系统,并办理中央政府(联邦政府和成员国政府)职权范围之行政事项。(2)地方行政组织,包括属于国家行政系统之下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与地方自治行政机关两种。地方自治行政组织与国家行政组织在产生、法律地位、职权方面均有不同。(3)行政组织在形式上虽以行政机关为主要单位,实则以构成机关之公务员为主要因素。公务员的任用及其权利义务,均为行政组织的重要问题,因而有以法律、法规规范之必要。规定这种有关公务员制度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即为公务员法,为行政组织的重要部分。(4)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的公共行政主体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各种除政府行政以外的社会公共行政也纳入研究范围”。在中国,学者们也逐步将非政府组织纳入研究视野。因此,非政府组织法律问题也是行政组织法的研究对象。但是,仅仅进行法律制度研究,局限于“已有的行政组织法规范,呈现出很大的封闭性”。行政组织法的研究范围,除了上述基本制度作为主要内容外,还应包括行政组织法基本原理、行政组织法的实施问题等内容。

行政学  第一章 绪 论  v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同学们应能较好地掌握行政学的研究对象及行政学这门学科的基本发展概况,认识学习研究行政学的意义。  v 思考:  v 在一次有关行政管理的讨论中,小杨认为当前应抓好行政法规建设,因为行政法规就是依法行政,而依法行政即现代行政管理。所以抓好行政法规的建设与执行就等于抓好了行政管理。据此,他还提出“行政法规=现代行政”的公式。小张则认为现代行政的要旨在于擅长于用人之道和保持和谐的组织环境,认为适时地提拔和启用一批精英人才,谁能积极发挥工作人员的主动精神,谁就能走上成功的行政之途,他也据此提出了“善于用人=现代行政”的公式。对这两个公式该如何认识?讨论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我们该如何理解行政学和行政管理呢?  v 一、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v 1、 行政的定义  v ①根据三权分立学说分  v (行政、立法、司法)  v ②政治与行政两分  (政治—政策的制定,行政—政策的执行)  v ③将政府的一切管理都归于行政  v ④从管理的角度解释行政  v (将行政视为协调众人力量以达到共同目标的活动。)  v 行政是指国家政府机关和其它社会组织,依法和运用法定权力为实现自身组织的目标和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一系列组织和管理活动。  v 概念的理解:  v 行政是一活动,这一活动的主体是国家政府机构;  v 这一活动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v 这一活动必须依法进行。  研究对象是什么?  v 行政学是研究行政管理活动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在一定环境与制度背景下,国家行政组织如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提供有效服务的一门学科  v3、 行政学的研究内容  v研究内容主要有:  ⑴行政环境和行政职能⑵行政组织⑶行政领导⑷行政决策(5)行政沟通  (6)行政执行和行政监督 ⑺人事行⑻机关管理⑼行政法规(10)财务行政(11)行政方法  (12)行政效率和行政改革  v 二、 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及发展状况  v 产生  v 行政学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v ①萌芽准备阶段  v 1865年德国学者史坦因最早使用“行政学”一词,发表了“行政学”一书,但主要是指行政法。  v 1887年美国学者威尔逊发表《行政学之研究》一文,文中强调执行宪法比制定宪法更难。  v 1900年古德诺发表《政治与行政》一书,提出将政治与行政分开进行研究。  ②正式确立阶段  v 1926年怀特《行政学导论》,为美国第一本教科书。  v 1927年魏洛比出版了另一本教科书《公共行政原理》  1930年JM费富纳(Jnhn MPfiffner)《行政学》  v ③改革发展阶段  v 二战后,早期的行政学者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受到了挑战。主要表现在对政治与行政分离的论点的否定,对早期行政学者忽视对人的研究的做法的非议和新的实证(案例)研究方法的引进等。  v 产生的原因  v ①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所要求  v ②当时管理思想的新突破  v ③当时的政府中已出现各种问题  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状况  v (1)古典学派  v 20世纪30年代为鼎盛时期,今天仍有重要影响。从“效率和经济”出发,注重行政程序、组织结构和行政原理的研究,反映了当时西方政府对公共行政的要求。  v 代表人物:法约尔(跳板原理);韦伯(官僚制);泰勒(科学管理原理)。  v (2)行为学派  v 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40年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提出,60年代麦克雷戈的X和Y理论的提出。  v (3)决策学派  v 西蒙《行政行为:行政组织中决策程序的研究》  v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50年代他写了一篇著名的论文“渐进调适”,提出政策的制定实际上是对以往政策的小小修正,认为政策不应大起大落,否则会危及社会的稳定。  v (4)系统学派  v 巴纳德把组织看作一个系统。  v 认为任何组织都是一个系统,政府也不例外。  v (5)经济学家的贡献  v 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人是理性的自利主义者,他的行为动机是自利的,行动上又是理性的,以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一理论认为一种良好的政治制度应达到这样一种状况  它不否认政治家存在着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  但它能够保证政治家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的结果是实现国家利益,而要做到这一点,要靠政治市场上看不见的手―――选举制度的良性运转。认为人民和政府官员之间应是一种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关系,主张以契约的形式来制约代理人的行为,以防止代理人谋求自身利益而伤害委托人的利益。  v 三、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v 1、研究方法  v ①规范方法(理论方法),着眼于建立一般理论和一般原则,论及的主要是应当如何和应当是什么,追求一种理想的状态。  v ②经验方法(实证方法),专注于寻找事实,提供事实。关注是什么,而非应当是什么,主张价值中立。  v ③案例方法,即通过案例的积累以区分不同事件所采用的不同的解决方法,在今后碰到类似的问题作为参照。  v ④比较方法,包括历时性和共时性比较。   研究意义  首先,公共行政研究旨在从行政活动中寻找规律,这些规律可从不同程序上为行政活动提供指导;  其次,公共行政学研究尤其对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公共行政可作出较多的贡献。  再者,行政学研究对于培养公务员,提高其行政管理的水平亦具有重要意义。  四、行政学的学科特点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v 1、 学科特点  v ①综合性  v ②实践性  v ③系统性  v ④发展性  ③行政学与管理学  两者联系最为紧密,行政学是在不断借鉴、吸收管理学的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同点在于行政学的对象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即主要以政府管理为研究对象,而管理学内容更为宽泛,除研究政府管理问题外还涉及各种非政府组织、社会力量的管理问题。  ④行政学与社会学  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种社会生活现象的学科;  行政学是其中的一部分。  v 本章小结:  v 本章主要介绍了行政学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行政学的学科特点、行政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学习研究行政学的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 索引序列
  • 行政论坛期刊上的学者研究什么问题
  • 行政论坛期刊上的学者研究什么问题呢
  • 行政论坛期刊上的学者研究什么
  • 行政论坛期刊上的学者研究什么类型
  • 行政论坛期刊上的学者研究什么内容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