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大理白族的论文题目

关于大理白族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关于大理白族的论文题目

我会的哦,可以帮你

第1种:大理——白族服饰的故乡 我是白族!听妈妈说白族姑娘头上带的头饰有也有“风花雪月”不过具体是怎么个说法不太清楚不过一说到大理就可想到,上关的风,下关的花,苍山的雪,洱海的月!我的家乡很美有机会你可亲自去看看!白族:聚居于点苍山下、 洱海之滨的白族人民,在生活习俗和服饰等方面,一直保持着本民族鲜明的传统特点。白族男女普遍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重。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喜缠白色或蓝色包头,多穿白色对襟上衣,外套黑领褂,下身穿宽桶裤,系拖须裤带,有的还喜佩带绣有美丽图案的挂包。其他一些地区的白族男子,则又喜欢头戴瓜皮帽,穿大襟短上衣,外套羊皮领褂或数件皮质和绸质的领褂,谓之“三滴水”。显得敦厚英俊,洒脱大方。享有“金花”美誉的白族妇女的服饰,更是色泽鲜美,绚丽多彩。大理一带的妇女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配丝绒黑坎肩,右衽结纽处挂“三须”、“五须”的银饰,腰间系有绣花飘带,上面多用黑软线绣上蝴蝶、蜜蜂等图案,下着蓝色宽裤,脚穿绣花的“白节鞋”。手上多半戴纽丝银镯、戒指。已婚妇女梳发髻,未婚少女则垂辫或盘辫于顶,有的则用红头绳缠绕着发辫下的花头巾,露出侧边飘动的雪白缨穗,点染出白族少女头饰和发型所特有的风韵。剑川一带的年轻女子则又喜戴小帽或“鱼尾帽”。洱源西山及保山地区的白族妇女,常束发于顶,上插银管,再以黑布包头,穿右襟圆领长衣,系绣花腰带,衣袖和裤脚喜镶绣各色宽窄不同的花边,有的还喜束护腿,显得十分匀称协调和俊俏美观。总之,各地白族的服饰虽呈现出某些地区性的差异,但色彩明快、映衬协调、挑绣精美、古雅端庄等,则又是共有的特征。白族服饰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所体现出的总体特征是:用色大胆,浅色为主,深色相衬,对比强烈,明快而又协调;挑绣精美,一般都有镶边花饰,装饰繁而不杂。将其地域特点与白族服饰特色联系考察大致可寻出这样的变化趋势:白族服装越往南显得越艳丽饰繁,越往北越见素雅饰简;就山区与坝区比较,山区白族穿着较艳,坝区白族相对较素。白族妇女的衣饰堪称造型与色彩调配的艺术杰作。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有头帕、上衣、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有的以嫩黄色上衣,配同样颜色的长裤,点缀大红丝绒的领褂,有的以湖蓝色或绿色上衣,配上黑色丝绒领褂,再以镶深色边、缀深色带的浅色围腰抬色,明快之中显素朴,秀艳之中见端庄,醒目大方,毫无细碎之感。白族妇女的头饰比较华丽,往往与其上身穿着相映成趣。不同地区的白族妇女所戴头饰有不同特点。大理的妇女皆戴头帕,未婚者编独辫盘于顶,辫上多缠红白绒线,左侧垂有红白绒线流苏;已婚者多挽发髻,用腊大理市白族姑娘绣花服饰。大理市白族中年妇女蜡染镶边服饰。染或扎染花布为头帕。洱海东部地区妇女爱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上簪子,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剑川的青年女子则喜戴小帽或布满玉兔银泡的“鼓钉帽”、“鱼属帽”之类;鹤庆一带的白族妇女所戴帽子像个大圆盘,形状别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各地妇女都爱佩戴耳坠,戴手钧镯。“要得俏,一身孝”。尚白的白族,以白色作为服饰的基色(大理)。白族男子一般穿白衫、长裤、裹腿、草鞋、外罩黑领褂,或皮质或绸缎,质料考究,俗称“三滴水”,腰系兜肚,下著黑色或蓝色长裤。剑川县白族服饰。白族服饰既是适应于白族人生产劳动、生活文化以及气候特点的产物,又是秀丽的湖光山色潜移默化地对白族人审美观念陶冶的结果,具有独特的风格。在服饰方面,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大理一带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海东(洱海东部地区)男子则外套鹿皮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鹿皮或绣花兜肚,下著蓝色或黑色长裤。女子服饰则各地不同。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掖结纽处接“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编独辫盘于顶,已婚者改为挽昌。海东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佐,或缩以管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剑川未婚女子则戴小帽或布满玉兔银泡的“鼓钉帽”或“鱼尾帽”。大人小孩均喜报羊皮。约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内地城镇妇女,多有缠足者。后来,随着社会风气的进化,已逐步废弃。解放后,白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不断提高,民族服装也向着更有利于生产,更美观大方的方面发展。 我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我们的祖国会更加繁荣!

白族是最喜欢热闹的民族之一,一年中各种节日不断,数量之多,不亚于中西节并重的香港。著名的节日有三白街、绕三灵、石宝山歌会、蝴蝶会、浴佛节等。这些节日代代相传,历史远久、民族风情浓郁,热闹异常。  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祖节。逢年过节白族有许多礼仪禁忌。 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准动刀、挑水、泼水、扫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常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 来,否则来年找钱不顺,粮信不丰。因而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大年初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男人节 ,男人休息。云龙县的白族,七月半这一天不准人们到处乱走。  历史上白族崇拜本主,如今作为一种习俗保留下来,表现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个本主庙,庙内 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进入白族的本主庙,必须虔诚、肃穆,禁止大声喧哗,禁止触摸本主神像。白族也崇拜各种神灵。怒江州一带的白族,如果有人生病,必须以牛、猪等做牺牲,进行祭天活动 。活动一般在村子附近山顶上的一棵大树下进行,全寨人参加。这棵大树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禁止砍伐。  白族大理三月街  白族大理三月街是云南省遐迩闻名的物资交流大会和白族人民的传统盛大节日,每年农历三目十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举行。从佛教讲经庙会演变而来,已 有1000多年历史,届时除商贸盛会外还伴有赛马和歌舞等活动,每年参加者数以十万计。1991年起,被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徐霞客在他的记述中赞道:“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无不至。”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人口一百五十九万人。善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白族服饰非常好看,因为是“白”族,所以衣服是白色的,有几朵粉色的小花绣在白衣服上,显得格外漂亮;头饰也很有特色,头冠以风、花、雪、月为题,冠左边有一缕穗,代表“雪”,他的长短就是代表人的大小(年龄)。白族人称女士为“金花”,称男士为“阿鹏哥”(不包括小孩)。  白族人待客用“三道茶”来代表对客人的尊敬、热情。三道茶是白族

关于大理白族的论文选题

我会的哦,可以帮你

就从现代商业包装和过去的对比开始

文献标题 来源 年期 来源数据库 1 让历史文化在现代旅游中闪光——浅议文物保护与旅游的关系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10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 农业旅游中的社会文化要素浅议 当代经济(下半月) 2008/1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 浅议旅游景区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以绍兴沈园为例 资源与产业 2008/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 浅议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文化旅游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5 浅议历史文化旅游的体验参与性 市场论坛 2008/0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6 浅议饮食文化与旅游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30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7 浅议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在三峡旅游深度开发中的作用 中国市场 2008/39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8 湖州市竹文化旅游发展浅议 科技咨询导报 2007/18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9 浅议中部旅游联动中的文化认同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0 浅议青岛市的旅游文化开发 11 浅议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2 浅议“诸葛亮文化专题旅游线”的开发 商业研究 2006/1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3 浅议区域文化对旅游广告的影响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6/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4 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浅议 企业经济 2005/09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5 云南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餐饮业发展浅议 经济问题探索 2002/1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6 浅议隋唐旅游文化的几个特点——兼谈同期的山东旅游文化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S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7 深挖文化内涵做大旅游蛋糕——浅议乐山旅游业发展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02/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8 浅议红色旅游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阿坝日报 2006-10-13 19 浅议“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对贵州旅游发展的作用 经济信息时报 2007-08-31 20 浅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文化建设 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 2007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21 桂林旅游文化特色及其营造浅议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8/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2 浅议白族本主崇拜——神奇的大理旅游文化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 199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3 浅议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浙江经济 1996/08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4 旅游文化浅议 桂林工学院学报 1991/S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5 浅议遂昌竹文化旅游开发 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三卷 林业分卷) 2006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楼主要哪个 我传你hi百度我

关于大理白族的论文

白族的风俗习惯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采。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羌人有渊源关系。早在公元1世纪(汉代)以前就分布在洱海一带。公元2世纪,汉武帝就在这里设置了郡县,公元3--4世纪,由于战乱,不少汉族人曾避难来到白族地区,部分与其融合;公元715年由云南东部迁到洱海地区的大量各族人民融合于白族。14世纪前后有不少屯军的汉族人在此地,后来也与当地白族人融合。后来部分彝族、阿昌族人先后也有融合到白族中去的。特别是大理国时期,白族便形成了一个大体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经济水平接近,居住地比较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后,大理臣服中央政权,受到内地汉民族文化,经济的更多影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进一步发展。到了元代,这里己是很繁华的都市。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大理白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明朝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清代继续延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文明作出贡献。苍洱新石器遗址中已发现沟渠的痕迹。而在剑川海门口铜石并用遗址中发现居民已从事饲养家畜和农耕的遗迹。春秋、战国时期,洱海地区已出现青铜文化。蜀汉时,洱海地区已发展到“土地有稻田畜牧”。唐代白族先民已能建筑苍山“高河”水利工程,灌田数万顷;修治高山梯田,创建了邓川罗时江分洪工程。南诏有自己的历法,明代白族学者周思濂所著《太和更漏中星表》以及李星炜的《奇验方书》等,都是总结了古代天文和医学的代表作。 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唐代建筑的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高近六十米,分十六级,造作精巧,近似西安的小雁塔。剑川石宝山石窟,技术娴熟精巧,人像栩栩如生。它具有我国石窟造像的共同点又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在我国石刻艺术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元明以来修建的鸡足山寺院建筑群,斗拱重叠,屋角飞翘,门窗用透雕法刻出了一层层的人物花鸟,巧夺天工,经久不圮。它们都出于有名的“剑川木匠”之手。白族的漆器,艺术造诣很高,元明两代王朝所取的高艺漆工,大都从云南挑选;大理国的漆器传到明代,还一直被人视为珍贵的“宋剔”。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帝国主义盗走的“南诏中兴国史画卷”,是八-九九年白族画家张顺、王奉宗的杰作。它将南诏建立的神话传说,用连续的短画形式精妙的描绘出来,生动优美,是我国珍贵的文物之一。一一七二年张盛温创作的“大理画卷”,被称为“南天瑰宝”。该画全长十丈,一百三十四开,以“护国人王经”为主题,画着六百二十八个面貌不一样的人像。笔法精致娴熟,工巧细腻,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珍品。

白族是最喜欢热闹的民族之一,一年中各种节日不断,数量之多,不亚于中西节并重的香港。著名的节日有三白街、绕三灵、石宝山歌会、蝴蝶会、浴佛节等。这些节日代代相传,历史远久、民族风情浓郁,热闹异常。  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祖节。逢年过节白族有许多礼仪禁忌。 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准动刀、挑水、泼水、扫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常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 来,否则来年找钱不顺,粮信不丰。因而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大年初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男人节 ,男人休息。云龙县的白族,七月半这一天不准人们到处乱走。  历史上白族崇拜本主,如今作为一种习俗保留下来,表现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个本主庙,庙内 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进入白族的本主庙,必须虔诚、肃穆,禁止大声喧哗,禁止触摸本主神像。白族也崇拜各种神灵。怒江州一带的白族,如果有人生病,必须以牛、猪等做牺牲,进行祭天活动 。活动一般在村子附近山顶上的一棵大树下进行,全寨人参加。这棵大树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禁止砍伐。  白族大理三月街  白族大理三月街是云南省遐迩闻名的物资交流大会和白族人民的传统盛大节日,每年农历三目十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举行。从佛教讲经庙会演变而来,已 有1000多年历史,届时除商贸盛会外还伴有赛马和歌舞等活动,每年参加者数以十万计。1991年起,被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徐霞客在他的记述中赞道:“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无不至。”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人口一百五十九万人。善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白族服饰非常好看,因为是“白”族,所以衣服是白色的,有几朵粉色的小花绣在白衣服上,显得格外漂亮;头饰也很有特色,头冠以风、花、雪、月为题,冠左边有一缕穗,代表“雪”,他的长短就是代表人的大小(年龄)。白族人称女士为“金花”,称男士为“阿鹏哥”(不包括小孩)。  白族人待客用“三道茶”来代表对客人的尊敬、热情。三道茶是白族

就从现代商业包装和过去的对比开始

关于白族文化的论文题目

我会的哦,可以帮你

白痴!

白族的风俗习惯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采。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羌人有渊源关系。早在公元1世纪(汉代)以前就分布在洱海一带。公元2世纪,汉武帝就在这里设置了郡县,公元3--4世纪,由于战乱,不少汉族人曾避难来到白族地区,部分与其融合;公元715年由云南东部迁到洱海地区的大量各族人民融合于白族。14世纪前后有不少屯军的汉族人在此地,后来也与当地白族人融合。后来部分彝族、阿昌族人先后也有融合到白族中去的。特别是大理国时期,白族便形成了一个大体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经济水平接近,居住地比较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后,大理臣服中央政权,受到内地汉民族文化,经济的更多影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进一步发展。到了元代,这里己是很繁华的都市。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大理白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明朝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清代继续延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文明作出贡献。苍洱新石器遗址中已发现沟渠的痕迹。而在剑川海门口铜石并用遗址中发现居民已从事饲养家畜和农耕的遗迹。春秋、战国时期,洱海地区已出现青铜文化。蜀汉时,洱海地区已发展到“土地有稻田畜牧”。唐代白族先民已能建筑苍山“高河”水利工程,灌田数万顷;修治高山梯田,创建了邓川罗时江分洪工程。南诏有自己的历法,明代白族学者周思濂所著《太和更漏中星表》以及李星炜的《奇验方书》等,都是总结了古代天文和医学的代表作。 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唐代建筑的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高近六十米,分十六级,造作精巧,近似西安的小雁塔。剑川石宝山石窟,技术娴熟精巧,人像栩栩如生。它具有我国石窟造像的共同点又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在我国石刻艺术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元明以来修建的鸡足山寺院建筑群,斗拱重叠,屋角飞翘,门窗用透雕法刻出了一层层的人物花鸟,巧夺天工,经久不圮。它们都出于有名的“剑川木匠”之手。白族的漆器,艺术造诣很高,元明两代王朝所取的高艺漆工,大都从云南挑选;大理国的漆器传到明代,还一直被人视为珍贵的“宋剔”。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帝国主义盗走的“南诏中兴国史画卷”,是八-九九年白族画家张顺、王奉宗的杰作。它将南诏建立的神话传说,用连续的短画形式精妙的描绘出来,生动优美,是我国珍贵的文物之一。一一七二年张盛温创作的“大理画卷”,被称为“南天瑰宝”。该画全长十丈,一百三十四开,以“护国人王经”为主题,画着六百二十八个面貌不一样的人像。笔法精致娴熟,工巧细腻,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珍品。

白族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桑植县等地也均有分布。     火把节,于每年夏历六月十五举行,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节日前夕,全村同竖一根约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一面旗。旗杆用竹竿联三个纸篾扎成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     大理白族地区的日常饮食,随当地物产不同而有所差异。白族人民喜欢吃酸、冷、辣等口味。平坝地区的百姓以稻米、小麦为主食,住在山区的则以玉米、养子为主食。平常食用的蔬菜有白菜、青菜、萝卜、茄子、瓜类、豆类及辣椒等。在白族饮食习俗中,“白皮”“海水煮海鱼”“下关砂锅鱼”“炖梅”“雕梅”“铒块”“乳扇”等较具名族特色。白族人民还喜欢喝烧茶。     白族的服饰,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戒指。     白族,虽然人数不够汉族的多,衣服不够汉族的漂亮,节日不够汉族的多;但是,白族的人民都过得很开心,过得舒舒服服。评论 | 45 26举报| 2013-04-05 14:46热心网友 最快回答白族 在风景优美的大理坝子上居住着一个古老开放的民族——白族。 身为白族人民的我,当然对白族的情况了如指掌了。白族人民自称为“白子”、“白尼”“白伙”等,其它兄弟称白族为“勒墨”、“那马”等。 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的白族祖先就在以苍山洱海为中心的大理坝子上安家落户,繁衍后代。在河旁的台地我的白族祖先用自己的智慧与劳动创造出了早期文明的水稻农耕的文化,过着农耕渔措的生活。商代未至西汉时期,又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化。早期白族人很棒吧! 我们白族有自己的服装,白族的服装可以算得上是五十六种民族中最美的一种了,不信你往下看。白族男子的衣着为白色对襟衣外罩黑领褂,穿青灰色裤子。白族的女子衣着为白色右衬上衣,处加红、蓝、黑领褂、腰系花围裙。我们白族女子还带“风、花、雪、月”呢!不信你瞧,一位美丽的金花身穿白族衣,头上戴着一轮弯弯的月亮,在这月亮上绣着一朵朵美丽的花,在月亮上面有着一堆堆白雪,在月亮下面垂着一条条穗子,风吹来了,穗子动了起来,看上去就像风。 我们白族有自己的节日。我们白族的节目可以说比汉族的要丰富得多。白族人民除与汉族同度春节、端阳节、中秋节等之外还有自己的节日例如:有全民族一起共庆的火把节村;各村各寨自己庆祝的本主节;有集市贸易的三月街、渔潭会和各地的庙会,骡马会……。是不是比汉族要丰富的得呀? 我们白族也有自己的洞经古乐。 我们白族的洞经古乐起源于某种信仰和礼仪,所以它显得古朴幽雅。 白族是一个古老,开放,自强不息,而又乐观自信的民族。我为我的民族感到骄傲,自豪。

有关大理白族民俗的论文题目高中

你上省旅游局网站看看。

八嘎牙路

白族是最喜欢热闹的民族之一,一年中各种节日不断,数量之多,不亚于中西节并重的香港。著名的节日有三白街、绕三灵、石宝山歌会、蝴蝶会、浴佛节等。这些节日代代相传,历史远久、民族风情浓郁,热闹异常。  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祖节。逢年过节白族有许多礼仪禁忌。 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准动刀、挑水、泼水、扫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常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 来,否则来年找钱不顺,粮信不丰。因而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大年初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男人节 ,男人休息。云龙县的白族,七月半这一天不准人们到处乱走。  历史上白族崇拜本主,如今作为一种习俗保留下来,表现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个本主庙,庙内 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进入白族的本主庙,必须虔诚、肃穆,禁止大声喧哗,禁止触摸本主神像。白族也崇拜各种神灵。怒江州一带的白族,如果有人生病,必须以牛、猪等做牺牲,进行祭天活动 。活动一般在村子附近山顶上的一棵大树下进行,全寨人参加。这棵大树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禁止砍伐。  白族大理三月街  白族大理三月街是云南省遐迩闻名的物资交流大会和白族人民的传统盛大节日,每年农历三目十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举行。从佛教讲经庙会演变而来,已 有1000多年历史,届时除商贸盛会外还伴有赛马和歌舞等活动,每年参加者数以十万计。1991年起,被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徐霞客在他的记述中赞道:“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无不至。”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人口一百五十九万人。善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白族服饰非常好看,因为是“白”族,所以衣服是白色的,有几朵粉色的小花绣在白衣服上,显得格外漂亮;头饰也很有特色,头冠以风、花、雪、月为题,冠左边有一缕穗,代表“雪”,他的长短就是代表人的大小(年龄)。白族人称女士为“金花”,称男士为“阿鹏哥”(不包括小孩)。  白族人待客用“三道茶”来代表对客人的尊敬、热情。三道茶是白族

引用N_0_1的回答:白族民居民风民俗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每朵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白族也是有趣的一个民族。 白族人的服饰与我们汉族截然不同。 白族男女普遍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重。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喜缠白色或蓝色包头,多穿白色对襟上衣,外套黑领褂,下身穿宽桶裤,系拖须裤带,有的还喜佩带绣有美丽图案的挂包。其他一些地区的白族男子,则比较喜欢头戴瓜皮帽,穿大襟短上衣,外套羊皮领褂或数件皮质和绸质的领褂,谓之“三滴水”,显得敦厚英俊,洒脱大方。 一直以来享有“金花”美誉的白族妇女的服饰,更是色泽鲜美,绚丽多彩。大理一带的妇女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配丝绒黑坎肩,右衽结纽处挂“三须”、“五须”的银饰,腰间系有绣花飘带,上面多用黑软线绣上蝴蝶、蜜蜂等图案,下着蓝色宽裤,脚穿绣花的“白节鞋”。手上多半戴纽丝银镯、戒指。已婚妇女梳发髻,未婚少女则垂辫或盘辫于顶,有的则用红头绳缠绕着发辫下的花头巾,露出侧边飘动的雪白缨穗,点染出白族少女头饰和发型所特有的风韵。洱源西山及保山地区的白族妇女,常束发于顶,上插银管,再以黑布包头,穿右襟圆领长衣,系绣花腰带,衣袖和裤脚喜镶绣各色宽窄不同的花边。 白族的饮食也十分有特色。 因远白族的卷粉以本地品种“因远红谷米”为原料,并以手推磨磨成米浆在长宽约二尺的框内,架空于沸水锅上面熏蒸而成。其厚度薄如纸,软而具韧性,无论煮食或凉拌,味道都异常可口。米干由卷粉晾晒后可分别做成丝或片,由于它便于储存、携带,是白族民间馈赠亲朋好友的慰问品。 用“因远紫米”及糯米饭舂成的染色粑粑,晾晒后加盐、白酒浸蚀,再用刀切成粑粑果或用推刨刨成粑粑片。把粑粑糊放进镌刻着花鸟鱼龙、福禄寿禧等图案的模板内,压制而成的压模粑粑是因远白族传统饮食文化的一个特征,压模粑粑是白族春节、清明节、祭祖节及三月会等庙会必备的节庆食品和祭品。 各地白族的服饰虽呈现出某些地区性的差异,但色彩明快、映衬协调、挑绣精美、古雅端庄等,则又是共有的特征。 因远白族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饮食文化,既显示了白族雅而不俗的饮食文化气氛,也衬托出白族勤俭持家、热情好客的文明礼貌风格。

  • 索引序列
  • 关于大理白族的论文题目
  • 关于大理白族的论文选题
  • 关于大理白族的论文
  • 关于白族文化的论文题目
  • 有关大理白族民俗的论文题目高中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