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福建学术刊物目录电子版

福建学术刊物目录电子版

发布时间:

福建学术刊物目录电子版

《福建文学》《厦门文学》《台港文学选刊》《故事林》《泉州文学》《中篇小说选刊》

以财政类核心期刊目录为例:1、税务研究 2、财政研究 3、地方财政研究4、国际税5、税务与经济黑名单目录:1、经济学研究类的《科技进步与对策》2、《经济与管理研究》3、《经济纵横》4、《软科学》5、《中国科技论坛》扩展资料多年来,在学术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直是高校、医院等单位评职称、晋升、评奖以及研究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巨大需求催生无形的产业链。论文代写、代发、抄袭,中介机构猖獗,期刊乱收费等乱象严重,期刊版面费甚至脱离灰色地带,成为明码标价的“惯例”。四川大学博士后小杨说,如今向期刊“进贡”版面费已是行规,不给的话杂志社就不发或长期拖稿。据介绍,学者论文发表量还可能与退休金挂钩,毕竟职称不同,退休后待遇差距很大,这使得学者们不得不盯紧自己的发表记录。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期刊“学术垃圾”比例惊人 发论文明码标价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山大学被曝列中文期刊黑名单 称用于内部管理参考资料来源:福建农业大学-2018年版北大中文期刊核心目录(2017第八版,2018~2022适用)

福建学术刊物目录

不知道土木工程行不行

这个要问问有关部门认可哪些,然后看你需要的是普刊还是核心。像城市建筑、建筑知识、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施工技术(核心),都是发表量比较的大的一些。你可以把这些期刊名称整理记下,看看朋友们有没有选择的,确定没问题能选择,有投的时候可以上月期刊yueqikan查信息并了解发表事情。

《东南学术》是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追求学术品位与实践价值。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冯潮华为编委会主任,杨健民研究员为社长兼总编辑。前身《福建学刊》创办于1978年,1998年起更为现名,至2013年5月已出版235期。现有专题研讨、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中国青年哲学论坛等栏目,主要涉及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时有“其他”类。以发表学术论文为主(每期30篇左右),兼及学术述评。每篇论文有英文目录,每期248码。投稿论文须附有摘要、关键词,引言注释统一放文末,须寄送纸质和电子文稿。所发论文大多质量较高,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等来源期刊。

福建省委党校刊物目录电子版

1甘满堂简介甘满堂,男,1969年生,安徽庐江人,中共党员,社会学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后,甘满堂人文社科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教授、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导师,校聘以科研为主关键岗二级(2010-2012),2011年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州大学当代闽台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劳工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研究。[1]2主要教育背景1994年9月—1997年7月,在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福建地方史专业研究生,师从唐文基教授,研究方向为“福建社会经济史研究”,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0年9月—2003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结构研究”,师从李强教授,获法学(社会学)博士学位。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福建省南安市成功科技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培养,合作导师林志扬教授)从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兼福建省闽发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顾问。“2007年暑期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研究课程班”,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时间:2007年7月23—8月3日。“第七届中美欧暑期宗教学高级研讨班课程”,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社会学理论研究所、(美国)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时间:2010年7月28日—8月6日。3主持的研究课题1、2000年9月—2002年11月,主持省教育厅课题:《新时期城市社区理论与福州城市社区建设实践之研究》,经费0.3万元。2、 —6,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课题:《文化教育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经费0.8万元,项目批准编号2003T054。3、2003.9—2004.9,主持福州大学人才基金项目课题:《福建民间信仰宗教社会学研究》,经费1.5万元。4、2—10,主持福建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招标课题:《福建省“十一五”期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经费2.0万元,项目批准编号2004009。5、2004年12月—2005年6月,主持福建省委专项课题“建设‘和谐福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子课题:《福建省建设和谐社会的现状与基础》,此课题后列入福建省科技厅2005年重大软科学课题。6、2005年6月—2008年6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经费6.5万元,项目批准编号:05CSH005。2009年3月结题鉴定,等级为“良好”。7、2006年7月—2007年7月,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加强福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经费0.8万元,项目批准编号2006B113。8、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2008年终身教育研究课题”《构建村级社区学习中心的实践案例研究》(一般项目)负责人。9、2009年7月,《员工乡土社会网对民营企业管理影响研究》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45批二等资助(以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后申请),经费3万。10、2009年8月,《当代闽台农村宗教信仰比较研究》获得2009年度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一般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09B106。11、2009年10—2010年6月,主持《泉州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升研究》,泉州市发展改革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经费4万元。12、闽侯县“上街南屿南通”、“青口尚干祥谦”、“甘蔗荆溪竹岐”三镇组团区域发展“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闽侯县发改局委托。13、11—12,主持“Traditional Religious Culture and Chinese Entrepreneurship ——A Case Study of Private Entrepreneur Community in Southeast China”,(美国)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CRCS),经费5万美元。14、2011年7月—2013年7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保障农民工工资收入正常增长的社会政策研究》,经费15万元,项目编号为:11BSH011。15、2011年6月30日-7月2日,主持第八届宗教社会科学年会——灵性资本与社会公益。16、2012年7-8月,受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委托,开展福建省“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调查”。17、2012年11月-12月,受中国人民大学委托,在福州市、长乐市等地开展“城乡居民互助与志愿服务”调查。4获奖情况学术成果类1.论文《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三元结构》,获2001年度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论文《“融合” 政策背景下的“隔离”——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第一作者),获得2009年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3.专著《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获得2009年福建省第八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个人荣誉类1.2007年10月,家庭获得福州市委文明办组织的福州市第二届读书月“十大书香门第”的称号。2.2009年获福建省委宣传部、人事厅、社科联组织评选的福建省第五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提名奖。3.2009年获得福州大学第五届“十佳青年教职工”称号。5教学改革项目1、校级教改课题《福州大学两课教学网站建设》(第一批“福州大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00年9月立项2002年9月结题)项目负责人。2、校级教改课题《〈社会学概论〉教学方法改革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第三批“福州大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负责人,2004年2月立项。3、校级精品课程《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建设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04年12月。 4、福建省优质硕士学位课程《应用社会学》建设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05年11月。5、校级教改课题《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第五批“福州大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08年6月。6、校级精品课程《文化人类学》建设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10年10月。 [1]6著作情况1.《中华姓氏通史·孙姓》,20万字,东方出版社2001年10月版。2.《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22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版。3、《海峡西岸和谐社会建设》,42万字,海风出版社2008年6月版。 [1]7发表的学术论文(一)学术期刊论文1.《市场经济需要经济伦理》,《社会》2000年第9期。2.《加入WTO后的中国贫困问题》,《发展研究》2000年第11期。3.《对城市外来农民工街头非正规就业现象的剖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8期。4.《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三元结构》,《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2年第1期全文转载,本文获2001年度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6.《清代闽西客家商人》,《客家》2001年第1期。7.《明清时期的徽商与福建》,《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8.《宗教·民间信仰·村庙信仰》,《福建宗教》2002年第6期。9.《网络时代的信息霸权与网络文化殖民主义》,《开放导报》2002年第9期。10.《转型时期城市社区居委会与居民关系的实证研究——以福州市社区调查为中心》,《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增刊。11.《网络社会的社会控制》,《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增刊。12.《解读客家传统村落社会——读刘大可著〈闽西武北的村落文化〉》,《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4期。13.《“议行分设”与业主委员会发展前景》,《中国房地产》2003年第7期。14.《永定县高陂镇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调查报告》,《东南学术》2003年增刊。15.《创建节水型社会的社会学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16.《“数字小区”与业主网络“虚拟家园”》,《现代物业》2004年第2期。17.《闽侯傅筑泰山庙迎神赛会调查》,《民俗研究》2004年第2期。18.《大学生与六合彩——以福州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青年研究》2004年第3期。19.《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民工权益保障》,《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20.《城市小区物业管理自治的发展前景与实践困境》,《集美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21.《城市小区物业自治的实践困境与出路》,《中国房地产》2004年第10期。22.《社会学“内卷化”理论与城市农民工问题》,《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23.《全面认识构建和谐福建的基础与现状》,《福建理论学习》2005年第5期。24.《茶村纪事》,《农业考古》2005年第2期。25.《构建和谐福建的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及政策建议》,《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26.《福建沿海非法移民发生机制研究》,《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10期。27.《经济发展与社会整合》,《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28.《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福建日报》(求是)2005年11月3日。29.《福建村庙酬神演戏与社区公共文化生活》,《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30.《岗位安全与城市户籍——当前城市农民工社会性需求的三大层次及应对措施》,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31.《对地下六合彩误区的社会统计学分析》,《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7期。32.《循环经济与环保型社会构建——基于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8期。33.《化解民工欠薪那些路可行》,《就业与保障》2006年第2期。34.《同在蓝天下的渴望——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就业与保障》2006年第4期。35.《福建村庙文化》,《福建宗教》2007年第1期。36.《闽北茶神张三公》,《农业考古》2007年第2期。37.《从偷电到私吞水费潜逃》,《现代物业》2007年第6期。38.《村民自治组织发展与村级治理——以福建乡村调查为例》,《福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39.《情牵故土?功能主义——林耀华的福州乡村研究》,《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40.《闽侯县农村居民的宗教信仰与宗教体验》,《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4期。《科学发展观与福建社会建设实践》,《东南学术》2007年增刊第1期。《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东南学术》2007年增刊第1期。《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模式》,《东南学术》2007年增刊第1期。《传统饮食商业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台湾农业探索》2007年第4期。《农民工住居边缘化与空间隔离——从城中村到城郊村》,《福建论坛》2008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6期转摘。46.《农村劳动力升级转移与流出地社会经济激发式发展——以福建省沙县依托沙县小吃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例》,《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乡村草根组织与社区公共生活》,《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台湾民间信仰与农村社区生活》,《台湾农业探索》2008年第3期。《台湾发展“有机茶”的经验与福建茶叶品质提升之路》,《台湾农业探索》2008年第3期。《社会资本与县域经济发展》,《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2期《“融合” 政策背景下的“隔离”——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中国教师》2009年第8期《“差生”:外来工子弟正在被“污名化”——对公办学校外来工子弟学生形象的实证研究》,《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促进农村稳定与农民增收》,《台湾农业探索》2009年第4期。《走近上街天主教村落社区》,《福建宗教》2009年第5期。《灵验与感恩——汉民族宗教体验的互动模式》,《民俗研究》(CSSCI)2010年第1期。《让广大市民成为城市拆迁改造的受益者》,《学习月刊》2010年第1期。《福州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与思考》(第二作者),《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低成本劳动力时代的终结》,《福建论坛》(CSSCI)2010年第2期。《福州“小小区” 自管之路》,《现代物业》2010年第2-3期。《海外侨民与侨乡村级社区可持续发展―以福州长安村为例》《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2010年第3期。《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综合竞争力》2010年第5期。《传统社区资源动员与农民有组织抗争——对东南沿海农村抗争性集体行动的一种解释框架》,《辽东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工荒:高离职率与无声的抗争——对当前农民工群体阶级意识的考察》,《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台湾宗教团体公益慈善事业概况及对两岸宗教交流的影响》,《宗教与世界》(国家宗教局宗教研究中心主办,内刊)2010年第6期。(二)文集论文1.《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调查报告》,康晓光、洪大用等著《NGO扶贫形式研究调查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0月。2.《明清时期福建商帮的地缘文化特色》,吕良弼主编《五缘文化力研究》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体系建设——福建省“十一五”规划前期招标课题研究报告》,福建省发展与改委员会编《崛起的海峡西岸经济区》2005年。4.《农村民主建设调查(上)》,载王碧秀主编《科学和谐发展》,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5.《社会互动集体行动社会运动》,载张敦福主编《现代社会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6.Folk Religion and Religious Experiences ,Religious Experiences in China, Oct-2007,University of Wales P《海峡西岸城市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2008)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6月。《网络民意与社会民意》,载《文化安全与社会和谐》(论文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4月。9.《农村劳动力转移向海外转移与县域经济发展》,载李其荣主编《海外华人与中国发展》(论文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3月。《风险社会》,李斌主编《社会学概论》(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台湾宗教团体公益慈善事业概况及对两岸宗教交流的影响》,载福建省宗教研究会编《宗教缘·两岸情——加强新形势下闽台宗教文化交流研讨会》,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三)报纸论文1.《关注城市农民工的贫困问题》,《中国改革报》2002年7月1日。2.《城市农民工贫困与保障问题之对策》,《中国社会报》2004年2月12日。3.《福建民间信仰宗教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4月8日。4.《村民集体致富需要好干部》,《福建日报》(求是版)2005年5月31日。5.《第三届两岸三地高校社会学研讨会综述》,《福建日报》(求是版)2005年7月26日。6.《转型时期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建议》,《福建日报》(求是版)2005年10月11日。7.《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福建日报》(求是)2005年11月3日。8.《民工欠薪问题的制度化解决之道》(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2月6日。9.《多方并举破解“工荒”》(专家视线),《福建日报》 2006年3月3日。10.《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4月24日。11.《构筑农村宜居环境》(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5月22日。12.《增强保障为农解忧》(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6月26日。13.《发展村集体经济至关重要》(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9月11日。14.《重视乡村老年协会的作用》(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11月13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福建日报》(求是版)2009年9月1日。《建立健全物业自治机构》,《福建日报》(求是版)2009-12-15。(四)中国社会经济史论文(2000年以前学术论文)1.《以茶制夷-论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中止对英国贸易之目的》,《农业考古》1996年第2期。2.《漫话明清福建商帮》,《炎黄纵横》1997年第3期。3.《明清福建民间溺杀女婴习俗形成原因及影响》,《福建史志》1997年第4期。4.《明清福建商人在国内活动探略》,《福建论坛》1998年第2期。5、《悄然兴起的福建高校饮茶风》,《农业考古》1997年第2期6、《在麦当劳喝茶》,《农业考古》1998年第2期5.《闽海豪商蒲寿庚》,《福建乡土》1998年第2期。6.《清代中国茶叶外销口岸及运输路线的变迁》,《农业考古》1998年第4期。7.《清代福建地痞无赖与福建社会》,《福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8.《说榕》,《福建乡土》1999年第3期9、《周恩来与福建事变》《福建党史月刊》98年增刊。10.《简论郑成功的情报工作的特色》,《郑成功研究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1、《元代建宁喊山造茶诗赏析》,《农业考古》1999年第4期 [1]8教学改革论文1.《浅谈我校〈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0年第2期。2.《“道德重整”与高校“两课”教学》,《福州大学学报》2000年增刊。3、《创建“金色阳光”网站,推进两课教学改革》,《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1年第1期。4、《做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与督导》,《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4年第2期。5、《多校区大学新区校园生活归属感研究——以福州地区大学城为例》,《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4年第4期。6、《建设适应东南强校发展目标的校园文化》,《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7年第4期。

CSSCI(2012-2013)拟收录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经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定,共179种) 本目录根据中文社会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确定的来源期刊收录的原则方法经讨论后审定,拟收录25个大类的学术期刊179种,按学科代码顺序分类排列。更多信息可以关注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 学科名称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管理学(10种) 1 科技管理研究 广东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 2 中国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3 科学观察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4 现代管理科学 江苏省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 5 工业工程与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 6 运筹与管理 中国运筹学会 7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8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中共中央党校 9 中国改革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10 上海管理科学 上海市管理科学学会 马克思主义(1种) 1 毛泽东思想研究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哲 学(3种) 1 逻辑学研究 中山大学、中国逻辑学会 2 周易研究 山东大学、中国周易学会 3 管子学刊 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 宗教学(3种) 1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协会 2 中国穆斯林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 3 世界宗教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汉语类(3种) 1 汉语学习 延边大学 2 当代修辞学 复旦大学 3 华文教学与研究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等 民族语言文字(1种) 1 满语研究 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 外语类(4种) 1 外语研究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2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3 上海翻译 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 4 中国科技翻译 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 外国文学(1种) 1 外国文学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中国文学(5种) 1 扬子江 江苏省作家协会 2 中国文学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3 红楼梦学刊 中国艺术研究院 4 文艺评论 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5 创作与评论 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艺术学(10种) 1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星海音乐学院 2 民族艺术研究 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等 3 艺术评论 中国艺术研究院 4 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 5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中央戏剧学院 6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解放军艺术学院 7 中国音乐教育 人民音乐出版社 8 戏剧艺术 上海戏剧学院 9 装饰 清华大学 10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历史学(4种) 1 古代文明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2 中国史研究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3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4 中国地方志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 考古学(5种) 1 华夏考古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考古学会 2 故宫博物院院刊 故宫博物馆 3 敦煌研究 敦煌研究院 4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上海博物馆 5 中国历史文物 中国国家博物馆 经济学(23种) 1 税务与经济 吉林财经大学 2 科技与经济 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 3 农村经济 四川省农业经济学会 4 工业技术经济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吉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 5 中国金融 中国金融出版社 6 技术经济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 7 商业研究 哈尔滨商业大学、中国商业经济学会 8 消费经济 湘潭大学、湖南商学院、湖南师范大学 9 中国经济问题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 10 经济问题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11 广东商学院学报 广东商学院 12 经济与管理 河北经贸大学 13 开放导报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 14 中国发展观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15 经济研究参考 经济科学出版社 16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西安财经学院 17 调研世界 中国统计学会 18 生态经济 云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19 金融理论与实践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 20 中国流通经济 北京物资学院 21 国际经济合作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22 保险研究 中国保险学会 23 财务与会计 中国财政杂志出版社 政治学(16种) 1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天津行政学院 2 电子政务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3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4 行政论坛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5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6 理论与改革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7 日本问题研究 河北大学 8 红旗文稿 求是杂志社 9 甘肃理论学刊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10 阿拉伯世界研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 11 党的文献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 12 东南亚纵横 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等 13 拉丁美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14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15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16 太平洋学报 中国太平洋学会 法学(8种) 1 政法论丛 山东政法学院 2 北方法学 黑龙江大学 3 法律适用 国家法官学院 4 河北法学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省法学会 5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甘肃政法大学 6 中国刑事法杂志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 7 中国海商法年刊 中国海商法协会 8 证据科学 中国政法大学 社会学(4种) 1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 2 青少年犯罪问题 华东政法大学 3 人口与计划生育 人口与计划生育杂志社 4 社会保障研究 武汉大学 民族学与文化学(6种) 1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北方民族大学 2 黑龙江民族丛刊 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 3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北民族大学 4 回族研究 宁夏社会科学院 5 民族教育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 6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民族学院 新闻学与传播学(5种) 1 编辑学刊 上海编辑学会、上海文艺出版集团 2 传媒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3 新闻界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4 新闻与写作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5 中国图书评论 中国版协图书评论协会 图书馆、文献与情报学(5种) 1 图书馆学研究 吉林省图书馆 2 现代情报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等 3 新世纪图书馆 江苏省图书馆协会、南京图书馆 4 高校图书馆工作 湖南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 5 四川图书馆学报 四川省图书馆协会 教育学(14种) 1 中国远程教育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 高教发展与评估 武汉理工大学、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 3 教育理论与实践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等 4 教育科学研究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 5 黑龙江高教研究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高教学会 6 外国中小学教育 上海师范大学 7 教育评论 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等 8 高校教育管理 江苏大学 9 思想教育研究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等 10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湖南师范大学 11 学前教育研究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等 12 现代教育管理 辽宁教育研究院 13 思想理论教育 上海市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会 14 上海教育科研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体育学(3种) 1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成都体育学院 2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广州体育学院 3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沈阳体育学院 统计学(1种) 1 统计教育(休刊) 国家统计局统计教育中心等 心理学(2种) 1 应用心理学 浙江省心理学会、浙江大学 2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人文经济地理(3种) 1 地理研究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国际城市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 世界地理研究 中国地理学会 环境科学(3种) 1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等 2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3 资源开发与市场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 综合性社会科学(15种) 1 学术探索 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 学术交流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3 社会科学家 桂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4 西藏研究 西藏社会科学院 5 中国文化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 6 理论月刊 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7 湖北社会科学 湖北省社科联、省社会科学院 8 兰州学刊 兰州市社会科学院、兰州市社科联 9 中国文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 10 科学·经济·社会 兰州大学 11 广西社会科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社科界联合会 12 理论与现代化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13 晋阳学刊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14 重庆社会科学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 15 中华文化论坛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高校综合学报(20种) 1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通大学 2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北京联合大学 3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工业大学 4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天津大学 5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南大学 6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杭州师范大学 7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辽宁大学 8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扬州大学 9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海大学 10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云南大学 11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苏州大学 1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3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交通大学 14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哈尔滨商业大学 15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广州大学 16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工业大学 17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南交通大学 18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延边大学 19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河北师范大学 20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南农业大学 21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州大学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 2012年1月14日

2014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福建林学院学报(改名为:森林与环境学报)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在2014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 被踢掉了)

福建省杂志目录电子版

最大文学杂志社就是《福建文学》杂志社《海峡》杂志社《故事林》其他综艺性质的比如福建青年杂志社,《青春潮》、《青年博览》都是这个杂志社旗下的杂志《市场了望》杂志社,省广电集团主办的《幸福生活指南》几家DM杂志社,《百惠家居》、《坐享榕城》

主要收藏了与本省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有关的国内出版物,还收藏有英、日、俄等文种的国外出版物,截止2002年底,藏书约达250万册。中文期刊15000多种(包括建国前期刊3200多种,报纸147种,不少为国内孤本),外文期刊约4000种,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出版物3万多种,中文古籍和地方文献近40万册(其中线装古籍约占全省现藏古籍的1/4,善本约占全省现藏善本的1/2以上)。入藏本省各种版本地方志也较齐全,尤其闽台文献和谱牒收藏较完整,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台湾研究、福建研究、周易研究、中国近代史研究等方面藏书达到国家级研究学科文献水平。此外,大量入藏不同载体的出版物,如视听资料、光盘资料、缩微资料,建立了福建省图书馆网站,提供到馆或远程信息的检索服务。现有全文电子资源有:国研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 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专题全文数据库(文史哲法律社科类)、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书生之家全文电子图书。题录数据库有:族谱数据库(馆藏目录)、福建省中文社科工具书联合目录、英文工程索引光盘数据库、外文期刊联合目录、港澳专题书目、香港澳门专题资料索引数据库等。其他还有:台湾专题数据库(全文)、福建地 方土特产品资料数据库和国企改革专题数据库等,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中文报纸内地当年出版的中文报纸350种左右,报纸合订本3万多册;还有收藏十余种的港澳台报纸;解放前报纸。(阅览请到一楼中文报纸阅览室)中文期刊收藏期刊(包含解放前非福建地区出版的期刊、港澳台期刊,以及上万张图片资料、画报)5万种,其中现刊达4300多种。收藏期刊合订本近20万册。(阅览请到一楼中文现刊阅览室和一楼中文过刊阅览室,期刊外借请到一楼中文过刊阅览室)中文图书收藏近170万册的各类中文图书及5万多册中文工具书,其中台湾研究、福建研究、周易研究、中国近代史研究等方面藏书达到国家级研究学科文献水平。(阅览请到二楼中文科技图书阅览室、三楼中文社科图书阅览室、三楼中文综合及中文工具书阅览室、三楼装饰装潢艺术图书阅览室;外借请到二楼第一外借室、第二外借室、第三外借室)古籍图书图书馆古籍特藏在鳌峰、凤池、正谊、致用四书院藏书的基础上,先后汇入福州藏书楼、福州阅书报社、螺州陈家、崇安潘家、福州郭家等诸家藏书;1949年建国后至50年代,又搜集到乌山图书馆、大通楼、斋、冰寄庐等多家藏书;又接受了陈绍宽、傅衣凌、郑效洵等名人藏书,古籍善本和地方文献达近40万册。其中线装古籍约占全省现藏古籍的1/4,善本约占全省现藏善本的1/2以上。(阅览请到三楼中文古籍及地方文献阅览室)姓氏谱牒现收藏有上千种各种版本的族谱文献,其中有很多的闽台关系族谱、福建与东南亚关系族谱,可为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人寻根访祖提供第一手资料。(阅览请到三楼中文古籍及地方文献阅览室)地方文献包括福建地方志、闽人著述和地方文史资料。收藏有从省志到各地府志、州志、县志,还有山水志、寺庙志和乡土志等专门志书;收藏的闽人著述既有手稿本、批校本,又有一般的刻本、排印本和手抄本等;还收藏了全省各个地市县的各种文史资料,可从中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掌故。(阅览请到三楼中文古籍及地方文献阅览室)外文图书收藏有英、俄、日文为主的各类外文图书14万多册,包括科技、经济、文学、语言、艺术等学科的专著或读物以及各专业工具书和美国大学目录。(阅览、外借请到四楼外文借阅室)外文报纸收藏有历年来包括政治时事、外语学习等进口及国内出版的外文报纸。(阅览请到四楼外文借阅室)视听资料收藏有DVD、VCD、CD、录像带、录音磁带等各类视听资料2万余件,有国内外故事片、电视连续剧、风光、旅游、语言教学、军事、科技、体育、卫生、经济、管理青少年教育、教学等各类音像资料。同时还拥有福建文化信息网上的视频资料。(外借、阅览请到二楼视听借阅室,视频点播请到二楼电子阅览室)电子资源收藏有近两千种,主要有《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光盘、《四库全书》原文电子图书、《世界军事百科》、中学生各科目学习及题库光盘、会计考试题库及辅导教材、世界科普知识百科、网页制作素材大全、多媒体英语教学软件、多媒体英语文学光盘、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试题、多媒体CAI教学课件、各种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等。(阅览请到二楼电子阅览室和一楼中文现刊阅览室)数字资源现有全文电 子资源有:国研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专题全文数据库(文史哲法律社科类)、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书生之家全文电子图书。题录数据库有:族谱数据库(馆藏目录)、福建省中文社科工具书联合目录、外文期刊联合目录、港澳专题书目、香港澳门专题资料索引数据库等。其他还有:台湾专题数据库(全文)、福建地方土特产品资料数据库和国企改革专题数据库等。(查阅、检索请到二楼Internet阅览厅,或到二楼自动化部通过开户方式进行远程信息检索。)缩微资料现拥有一整套的《四库全书》及《敦煌遗书》、还有古籍善本390多种、地方志160多种、族谱168种以及1949年前福建省最主要的报纸90种、期刊290种、49年前东南亚地区的部分报纸、1949年后《福建日报》、《福州晚报》、《厦门日报》等缩微胶片。(阅览、复制和拷贝请到一楼左侧的缩微阅览室)外部资料现拥有台湾文献、港澳版中文图书三万余册、报纸、期刊约100种(其中报纸3种、期刊97种),并设有东南亚、新加坡文献专架,可提供查询和阅览服务。(阅览、查询请到四楼台湾文献研究室)福建省图书馆web网站概况来图书馆大力加强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于1997年7月开通福建省图书馆网站。主要栏目有馆藏书目查询、个人借阅状况查询、电子资源检索、图书馆概况、图书馆公告、图书馆学会、新书推荐等。此外还链接中文报刊精选、福建文化信息网、中外主要图书馆和本省市县图书馆、福建出版信息等,方便读者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福建省图书馆正加快本馆特色文献的数字化,不断丰富网站内容,努力提高质量和水平,为读者提供多方位,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一般不会出这样的目录,给出的都是认可期刊的目录,或者是对期刊的具体要求。

福建省龙岩市教委刊物目录电子版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有关工作意见的通知》(闽政办[2010]8号)文件精神,我校围绕《通知》确定的办学行为“五规范”要求,加强宣传引导,开展专项自查自纠,严肃纪律,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新秩序,确保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明显减轻,规范办学行为,学校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教学质量逐年提升。规范课程设置。学校全面严格执行省颁课程方案。“三表”(教师任职表、课程表、作息表)都通过校务公开栏向家长和社会公布。学校都按要求开齐开足各类课程,体育、科学、艺术、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课程都已实施落实到位。体育课高中安排2节,初中安排3节;课间操、眼保健操已合理安排;学校还安排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大课间活动和课外活动,如:七、八年级跑步,九年级跳楼梯,高一跳骑马舞,高二高三做广播操;确保学生在校锻炼时间累计至少1小时。学校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度开展教学活动,无随意加深课程难度,无随意赶超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的现象。学校制定严格的请假制度,教师不论公事私事都有严格的审批手续,确保教学秩序正常,无随意调课的现象。期中或期末复习期间、非考试科目也按计划安排,确保正常教学。学校没有组织或要求学生参加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社会活动,也没有组织学生参加有违教育规律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禁止的各种比赛、竞赛活动。学校文理分科均在高二年级之后。规范作息时间。学校严格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文件精神的要求,科学制定校历和作息时间表,合乎上级规定。严格控制初中各年级学生的课外作业总量,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5小时以内。学校和教师没有占用节假日和休息(含晚自习)时间组织学生上课和集体补课,并规定不准走读生集体到校晚自习。学校合理安排寄宿生的晚自习时间,加强统一规范管理。晚自习安排教师下班督修,晚自习时间初中为2小时,高中为3小时。学校严禁教师从事“有偿补课”,教师人人有师德承诺,自觉遵守《福建教师20条禁令》,学校制定规定要求和教育处罚措施,与年度考核、评先评优、绩效工资、职称聘任等挂钩。规范评价考试。我校每学期组织期中、期末两次考试。我校无组织或要求学生学生参加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部门组织举行的学科考试及竞赛活动。严格按照初中阶段学生素质发展性评价要求,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采用学业成绩加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如实评价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单及时填写发放。无公布公开学生考试成绩和名次排位。教绩评价方案由教代会通过,教绩结果公示。无高考、中考炒作。规范招生行为。学校按上级要求实行免试划片就近入学,没有拒绝适龄儿少的正常入学要求,初中并接收符合规定的226名(占初中生18%)外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学校按上级规定的时间进行招生,没有以考试或变相考试等任何形式选拔入学,也没有与学生的学科竞赛成绩或特长评级相挂钩。学校初中没有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普通高中没有在校内设往届生补习班。我校高中没有违规跨设区市招生,没有招收往届毕业的插班生。按“三限”政策招收择校生。本校初中辍学率低于2%。学校按有关规定规范管理学生学籍。初中“借读生”按规定要求和程序程序办理手续。学校运用全省统一电子学籍网络平台管理。规范教学用书管理。我校严格执行省颁的《教学用书目录》内征订教科书。我校坚持学生自愿订用原则,严格按照规范程序和渠道向新华书店发行部门订用教辅用书。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园精细化管理的意见》(闽教基[2011]61号)文件精神,我校制定了《龙岩四中校园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重点:围绕校园布局和环境卫生管理、校舍和各类场所管理、校园安全等三大方面的管理目标,大力加强学校班子和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继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师生二大主体的潜能,立足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动机的激活,聚焦课堂教学,改进课堂教学,转变师生教与学行为,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使之成为教研、科研、师训的主阵地,提高校本教研质量,全体、全面、全程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加强班级建设,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构建和谐校园。加强组织建设管理,确保工作全面实施。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组织全体行政和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校园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文件精神,成立了校园精细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校园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学校主要领导经常利用各种类型会议宣传、布置、总结和表彰精细化管理工作。二是措施具体,实施有力。学校领导班子重视精细化管理,思想开拓,工作务实,分工明确,建立了值周行政每天巡查校园制度,对学校每天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实行日记管理,发生问题及时交办,限期整改,切实将校园精细化管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专题研究精细化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校园精细化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龙岩四中规章制度汇编》,建立精细化管理部门责任制度,细化各项措施,具体明确岗位责任,完善考核制度,真正将精细化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加强校园设施管理,确保校园设施安全。一是完善校园布局,强化校舍设施安全。学校整体布局合理,各功能区相对独立,重视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学校校舍建设符合《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校舍建筑及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完好;严格按照《国旗法》要求设置升旗设施,严格执行中小学升降国旗制度;定期巡查校舍和校园各项基础设施安全,定期检查和维护学校的排水、供电和消防系统,全面更换学校老化的供电线路,定期巡查学校的消防设施,确保安全。二是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学校人文环境。(另见第六大点汇报)三是加强学校环境卫生和学生食堂宿舍管理,完善师生食宿条件。在全校各年段、各班级中全面开展“三最”和“五有”、“五无”评比活动,建立了班级卫生包干和检查评比制度,坚持每天三小扫的常规卫生打扫制度,卫生区责任到人、到班,加强学生食堂管理,建立健全食堂卫生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聘请专人严把食堂食品采购、贮存和加工关口,确保师生饮食安全。加强寄宿生管理,聘请了3名生管教师,严格实行学生宿舍夜间巡查、值班、请假登记和查铺制度,宿舍的设施设备齐全,寄宿生的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定期重点做好宿舍消防和用电安全自查工作。加强校园安全设施管理,提高校园安全管理水平。一是强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加强值周制度,制定了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以上应急演练,通过宣传栏、广播、校会、印发宣传手册等形式,大力宣传各类事故的避险、逃生、自救、自护方法,加强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工作,教育学生不乘坐无牌无证车辆和非营运车辆,严格规范学生上学和放学途中的交通行为,自觉抵制各类交通违法行为。认真做好学校的消防安全工作,定期检查完善校园消防设施设备,确保设备完好和正常使用,定期排查整治校园火灾隐患,严防校园火灾事故发生。二是做好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加强校园内部安全管理。配齐配强学校专职保卫干部和保安人员,现配保卫科长1人,聘请保安人员3名,保安人员均持证上岗,并定期参加保安培训班,严格落实外来人员、车辆问询、登记、校园值周、课间教师巡视制度。加强校园视频安全监控,在学校校门口、学生宿舍等校园重要部位均安装视频监控,在校门口保安室设立监控平台和报警电话,重视加强楼道、楼梯的安全管理,定期检查楼道、楼梯的设施安全情况,确保楼道、楼梯安全畅通,加强学生上下楼梯的安全管理,严防发生拥挤踩踏事故。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见第二大点汇报) 加强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师德水平。学校高度重视师德教育,积极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的大讨论,向全体教职工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准则》《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和师德教育宣传学习材料,利用行政会、教工会、支部会、年段教师会、班主任会等,认真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师德教育考试和普法考试,撰写心得体会,师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措施落实,效果良好。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好两年一度的德育工作研讨会,总结交流德育工作经验,表彰德育工作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根据上级的安排部署,在全校教职工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学习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教职工自觉遵纪守法,无任何违纪违法现象发生。近三年多来,共有96人次受区级以上各类表彰。加强教师岗位练兵活动和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师能水平。我校制定了《龙岩四中教师岗位练兵活动实施方案(2010—2013)》,连续三年在全校教职工中大力开展以“学洋思先进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开展了以学洋思经验为主题的校本培训、公开课研讨、课堂教学比赛和教育教学研讨会,同时重新修订学校10多项教育教学规章制度。近三年来,共有400多人次教师参加区级以上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培训和进修,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大大提高。积极开展新老教师结对子工作,大力加强新教师、中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培养工作有计划、有措施和有成效。教师业务水平有明显提高。如:(1)坚持每年暑期开展为期5天的校本培训活动,主要内容有:专家讲座、备课组集体提前电子备课(半个学期的教案)、典型经验交流、评优评先等。2009年和2011年,还举办教育教学研讨会,并形成论文汇编4辑。(2)坚持每年开展一次主题鲜明的教研开放周活动,围绕“三导”课题,举办公开课研讨,专家名师讲座,校长主任论坛,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评比,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并形成论文汇编3辑。(3)坚持开展我校首创的“三导”(导学、导疑、导练)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从2008年启动,长抓不懈。2011年12月,《课堂教学改革与学生整体性发展实验研究——“三导”式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课题接受了市普教室和教育学会专家组结题验收,获得认可,并在下一阶段将申报为省级课题。(4)2011年5月22日,我校举行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这次比赛共有14个学科24位教师参加,分为文科组、理科组和综合组,抽签进行15分钟片段教学,全校专任教师签到现场观摩。5月24日,评委小组对参赛选手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进行评定,综合评出一等奖9人,二等奖15人。为了做好这次比赛,在福建教育学院邹开煌教授来四中专题讲学的基础上,教研室印发校本培训材料,分管校长对专任教师全员培训和广泛动员,形成详细活动方案,从而达到提高教师们的教学综合素质和“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的目的,反响良好。另我校获区教师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教师李伟林、曾炎参加龙岩市教学技能大赛获高中化学、体育一等奖,曾炎还获省三等奖。 围绕学校的发展,学校着力抓好三个办学特色:打造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办学品牌。青少年科技教育是龙岩四中十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一项有特色、有影响的活动,持续时间长,参与面广,获奖层次高,一直走在全市学校的前列,学校19人次(师生)获1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人次获2010年“18”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银牌1块,铜牌3块。苏首宾老师荣获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突出贡献奖”和省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陈兴鹏校长、张淑红老师先后被评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工作者”。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国家级优秀项目奖1项,三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以上36项,市区级229项。打造高考艺体特长生培养的办学品牌。学校的特长生培养,从2000年首办特长班至今已有13个年头,已经形成了“关注差异起好步、培养兴趣选好苗、专业训练靠活动、文化与专业培养并举”的一套完整的培养方案。10多年来,学校校为高校输送体育和艺术专业学生450余人,先后有30多个学生考入中国美院、四川美院、北影学院、上影学院、上海体院、西安体院、天津体院等全国重点院校,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的声誉。校高中男子篮球队2011年蝉联市中学生男子篮球赛乙组冠军。校合唱队获2011年红歌献给党全区中小学生合唱比赛二等奖的第一名。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品牌。近年来,学校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配备了专职的心理健康专业教师1名,兼职1名,八年级每周开设1节心理健康课,不定期开设专题讲座,配有心理咨询室1间,心理咨询信箱和心理咨询宣传栏各1个,开通热线电话,2012年6月,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4人)完成了课题《龙岩四中学生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并编写了《龙岩四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曾召开过全区中学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校内外产生良好的反响。 近几年,学校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多方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2008年上半年,投资40余万元,通过省中学示范图书馆评估验收,图书馆藏书72112册。经过努力,2010年拆除了已经被鉴定为D级危房的三层教学楼和C级危房的四层教学楼,在全区最早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校舍校安工程”,兴建了总投资506万元、面积4792平方米的6层教学大楼,其中邵逸夫教育基金捐赠80万港元,一座现代化、标准化的30间教室的教学楼于2010年12月底竣工交付使用;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规划和筹建,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了塑胶运动场、校大门、校园广场、师生停车棚等多项重要的校园建设项目,学校的办学条件实现根本性改变,为学校创达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积极协助东城街道办事处,精心筹划,多方动员,于2011年11月11日成立了东城街道教育基金会,共募集资金709万元,其中现场捐赠到资909万元,为学校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12年暑期,将附属楼(厕所)拆除,扩建了投资120万元,面积8平方米的6层6间年段教师办公楼和体育保管室及操场司令台;与此同时,将学校食堂、校内和东苑小区的学生公寓进行改造;投资50多万元建成校园文化主题墙和文化长廊及班级文化。按二级达标配置,2012年12月,由区政府拨款专项资金281万元,调整出专用功能室26间,并装修改造,仪器设备已于2013年2月全部安装和入橱到位。面积320多平方米的生物园也已同时竣工。学校接入宽带网实现全校联网,每班于2012年8月都安装了班班通并投入使用,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日臻完善。 教育教学质量逐年上新台阶。学校的高考、中考和会考成绩处于同类校前列:2009年高考上本科线113人,中考上一中、二中统招线52人;2010年高考上本科线122人,中考上一中、二中统招线78人;2011年高考上本科线126人,本一3人,中考上一中、二中统招线53人(考生172人);2012年高考再创新高,上本科线135人,其中本一2人,本科上线率8%;艺术、体育专业和文考双上线65人,上线率6%;中考综合比率5%,“四率”评比居新罗区城区片第五名(入学生源居第七,最末);近几年的高中会考各科的优良率、及格率均达到或超过省三级达标校标准的要求。学校荣誉斐然。学校先后荣获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省三级达标校、省先进教工之家、省科技教育先进集体、省首批中小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试点校、省中学示范图书馆、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校(已评估验收)、市文明学校、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学校、市绿色学校、市先进职工之家、市实施素质教育先进校、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等荣誉称号。 在创建工作过程中,我们有九点深刻体会:一是创建达标给我校带来了压力,更带来了动力和活力;二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更加成熟了;三是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思路更加清晰了;四是校园文化建设日趋完善,内涵发展更加丰富了;五是学校精细化管理更加到位,计划性更强了;六是行政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更强了;七是教师的质量意识增强,更有紧迫感和使命感;八是教育质量在逐年稳步提升,特色发展初显成效;九是学校的办学条件上了一个台阶,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自查整改阶段中,我们清醒得看到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校园面积偏小,生均公用面积不足;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课堂教学的活力还有待挖掘;特色高中尚未形成规模;一大批新教学设备的配管用还有待细化等等。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今天,与时俱进的四中人将继续秉承“精品特色,差异发展”的办学宗旨,发扬“不甘示弱,勇争一流”的四中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齐心协力,力争把学校办成环境优美、师资雄厚、设施齐全、校风严谨、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精品完中!

  • 索引序列
  • 福建学术刊物目录电子版
  • 福建学术刊物目录
  • 福建省委党校刊物目录电子版
  • 福建省杂志目录电子版
  • 福建省龙岩市教委刊物目录电子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