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投稿邮箱地址在哪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投稿邮箱地址在哪

发布时间: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投稿邮箱地址在哪

共同过失犯罪成立之我见,经济与法,2002年第2期; 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兼评《合同法》第四十七条,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试述如何保护新的保险品种,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论我国调解担保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高职《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个人所得税扣除额标准质疑,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 诊所式教学在财经院校法学课程中的应用,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物权法》遗失物拾得制度的缺陷与完善,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限塑令”对我国制定《循环经济法》的启示,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论《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得与失,吴志攀主编:经济法学家(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统计法》修订的不足与完善,统计研究,2010年第7期; 浅论统计违法违纪行为的责任,统计与咨询,2010年第6期; 统计法的基本原则新论,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8期; 专题演讲讨论法在环境法教学中的应用,商业经济,2010年第7期(下); 法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研究,辽宁省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编:辽宁经济法前沿(2010),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统计法》修订的成功之处,理论界,2011年1月; 统计依法行政的地方法治保障—以辽宁统计地方法规的完善为例,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年第8期; 实验教学在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应用,辽宁省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编:辽宁经济法前沿(2011),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统计四大工程建设的法制保障研究,统计研究,2011年第11期; 渤海湾溢油事件中相关法律责任探讨,行政管理改革,2011年第12期; 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对策,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11期(上); 科教融合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中国高校科技,2012年第12期;

独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课题“明清徽州宗族与乡村社会控制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明清徽州基层组织与地方社会研究”各1项;联合主持安徽省社科规划课题“安徽通史·宋元卷”1项;参与“明清时期的村规民约与乡村治理”、“扩张、分流与内卷:明清徽州人口与社会研究”、“徽州法律文书与民间法研究”、“传统职业变迁与明清徽州人口流动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课题、司法部课题多项。附代表作目录索引(2000年以来):1、《明代徽州家谱的编修及其内容与体例的发展》,《安徽史学》2000年第4期。2、《论明清徽州望族的衡量标准及其类型》,《安徽史学》2001年第3期。3、《说说徽州书院的讲会制度》,《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12月8日。4、《明清徽州林业生产发展兴盛原因探论》,《中国农史》2003年第4期。5、《以歙县虹源王氏为中心看明清徽州宗族的婚姻圈》,《安徽史学》2004年第6期;《光明日报》2005年1月18日理论版摘要介绍主要论点。6、《制度设计与多维互动:清道光年间徽州振兴科考的一次尝试——以〈绩溪捐助宾兴盘费规条〉为中心的考察》,《安徽史学》2005年第5期。7、《明清徽州宗族族谱编纂考述》,《徽学论丛》第4辑(2006年)。8、《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社会控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徽学》2006年第1期。9、《明清时期徽州族谱的控制功能》,《安徽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11期“报刊文章篇目辑览”摘登。10、《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堂的控制功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11、《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的内部救济》,《中国农史》2007年第1期。12、《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社会关系控制初探》,《安徽史学》2007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7年第5期。13、《朱熹<家礼>与明清时期徽州宗族以礼治族的实践》,《史学月刊》2007年第3期。14、《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内部的社会秩序控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15、《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对社会问题的控制》,《中国农史》2007年第4期。16、《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内部的血缘秩序控制》,《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8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17、《徽文化研究的主要应用价值》,《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18、《弘扬徽商精神 服务安徽崛起》,《咨政》2008年第17期;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于2008年10月5日对该文作出批示,予以肯定。19、《清代徽州族长的权力简论》,《安徽史学》2008年第4期。20、《明清时期徽州宗族族规家法的控制功能》,《安大史学》第3辑,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1、《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对族人的职业控制》,《安徽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22、《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祖茔的控制功能》,《徽学》第5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3、《清代淮河流域商业重镇亳州境内的徽商——以乾隆、光绪〈婺源县志〉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地方志》2008年第12期。24、《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内部的伦常秩序控制》,《江海学刊》2009年第3期。25、《明清徽州宗子考论》,《学术界》2009年第5期。26、《〈《新安志》整理与研究〉评介》,《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年第11期。27、《名医辈出 百家争鸣——新安医学》,安徽省历史学会编:《魅力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8、《元代徽州宗族祖茔规约二则释读》,《史学史研究》2009年第1期。29、《元代徽州路的手工业》,《安徽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30、《元代徽州的宗族建设》,《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31、《安徽地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咨政》2008年第11期,合著;《新安晚报》2008年4月5日第2版“要闻”专栏,以“文保单位‘贫血’”为题摘要介绍主要观点。32、《元代皖人的史志编纂活动》,《史学史研究》2008年第3期。33、《蒙元时期安徽地区的商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3期。34、《元代安徽地区的土地开发与利用》,《中国农史》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宋辽金元史》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35、《元代安徽地区的科学技术成就》,《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36、《元代安徽地区的书院》,《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37、《元代安徽地区粮食作物的生产种植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农史》2009年第3期。38、《元代安徽地区的重农措施及其实践》,《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3期。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投稿邮箱地址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第一篇是学位论文赵春燕 论建立健全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第二篇有很多相同篇名,十几篇,你随便选一篇吧王爱云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 重庆交通大学, 杨风寿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2: 高瑞芬, 吴兴波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09, 13: 刘伟伟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 燕山大学, 第三篇是学位论文段艳丰, 试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D] 南昌大学,2007 对于学位论文来说是没有出版社的,满意回答还望采纳

独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课题“明清徽州宗族与乡村社会控制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明清徽州基层组织与地方社会研究”各1项;联合主持安徽省社科规划课题“安徽通史·宋元卷”1项;参与“明清时期的村规民约与乡村治理”、“扩张、分流与内卷:明清徽州人口与社会研究”、“徽州法律文书与民间法研究”、“传统职业变迁与明清徽州人口流动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课题、司法部课题多项。附代表作目录索引(2000年以来):1、《明代徽州家谱的编修及其内容与体例的发展》,《安徽史学》2000年第4期。2、《论明清徽州望族的衡量标准及其类型》,《安徽史学》2001年第3期。3、《说说徽州书院的讲会制度》,《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12月8日。4、《明清徽州林业生产发展兴盛原因探论》,《中国农史》2003年第4期。5、《以歙县虹源王氏为中心看明清徽州宗族的婚姻圈》,《安徽史学》2004年第6期;《光明日报》2005年1月18日理论版摘要介绍主要论点。6、《制度设计与多维互动:清道光年间徽州振兴科考的一次尝试——以〈绩溪捐助宾兴盘费规条〉为中心的考察》,《安徽史学》2005年第5期。7、《明清徽州宗族族谱编纂考述》,《徽学论丛》第4辑(2006年)。8、《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社会控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徽学》2006年第1期。9、《明清时期徽州族谱的控制功能》,《安徽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11期“报刊文章篇目辑览”摘登。10、《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堂的控制功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11、《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的内部救济》,《中国农史》2007年第1期。12、《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社会关系控制初探》,《安徽史学》2007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7年第5期。13、《朱熹<家礼>与明清时期徽州宗族以礼治族的实践》,《史学月刊》2007年第3期。14、《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内部的社会秩序控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15、《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对社会问题的控制》,《中国农史》2007年第4期。16、《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内部的血缘秩序控制》,《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8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17、《徽文化研究的主要应用价值》,《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18、《弘扬徽商精神 服务安徽崛起》,《咨政》2008年第17期;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于2008年10月5日对该文作出批示,予以肯定。19、《清代徽州族长的权力简论》,《安徽史学》2008年第4期。20、《明清时期徽州宗族族规家法的控制功能》,《安大史学》第3辑,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1、《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对族人的职业控制》,《安徽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22、《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祖茔的控制功能》,《徽学》第5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3、《清代淮河流域商业重镇亳州境内的徽商——以乾隆、光绪〈婺源县志〉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地方志》2008年第12期。24、《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内部的伦常秩序控制》,《江海学刊》2009年第3期。25、《明清徽州宗子考论》,《学术界》2009年第5期。26、《〈《新安志》整理与研究〉评介》,《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年第11期。27、《名医辈出 百家争鸣——新安医学》,安徽省历史学会编:《魅力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8、《元代徽州宗族祖茔规约二则释读》,《史学史研究》2009年第1期。29、《元代徽州路的手工业》,《安徽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30、《元代徽州的宗族建设》,《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31、《安徽地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咨政》2008年第11期,合著;《新安晚报》2008年4月5日第2版“要闻”专栏,以“文保单位‘贫血’”为题摘要介绍主要观点。32、《元代皖人的史志编纂活动》,《史学史研究》2008年第3期。33、《蒙元时期安徽地区的商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3期。34、《元代安徽地区的土地开发与利用》,《中国农史》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宋辽金元史》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35、《元代安徽地区的科学技术成就》,《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36、《元代安徽地区的书院》,《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37、《元代安徽地区粮食作物的生产种植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农史》2009年第3期。38、《元代安徽地区的重农措施及其实践》,《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3期。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官网投稿邮箱地址

模式一:成人统一高考背景下的“随学”模式在71万方数据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仍然实行统一成人高考模式下,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录模式二:高校成教自主招生录取的“随学”模式成人统一高考由全国统一命题,为成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环境,在促进成人高等模式三:开放式注册“随学”模式E面向全体社会成员,通过省级统一的继续教育学习平台,集聚丰富的

后者专业些。

微信加小程序好像可以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投稿邮箱

一般来说是附件,但也有要求直接粘贴到全文的。word就可以。第3个什么意思?杂志的话也有自己的投稿投稿的,在目录或者最后登的都有,投到那里就行了。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用word文档也好,txt文档也好(个人建议用word文档辑编,word文档好排版功能也比txt强大),都是附件发送,不附件发送的话,文字太多粘贴到邮件正文,那太不正规也不方便 找到所投杂志的邮箱,然后确认自己的作品适合杂志的哪个栏目在投稿邮件主题上注明所投栏目(一般杂志有几个栏目,如果你所投的杂志没有的话此处可省略)记得在邮件正文写上自己的联系方式,或者在自己所投稿件的末尾写上联系方式 (这个很重要) 祝楼主,投稿成功!

1、《贬官士人的一般心态及其文学表现》,《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CN34-1171/G4。2、《中国古典文学的思想内容特征》,载于《现代社科导刊》2004年第8期, CN22-1242。3、《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动力研究》,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秋之卷, CN42-1040/C。(全国中文核心期刊)4、《〈绿野仙踪〉探微》,载于《学术前沿》2004年第九期,ISSN1810-2476(香港)。5、《略论贬官士人的特殊心态及其文学表现》,载于《沈阳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CN21-1389/G4。6、《校园环境生态美学初探》,载于《美与时代》2004年第12期下(学术版),CN41-1061/B。(双效期刊)7、《促学是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载于《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第四期。(国家中文核心期刊)8、《略论导助促课程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实现》入编《河南省远程开放教育研究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2004年7月。9、《论世代累积型作品高山流水传播》,载于《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年第六期。10、《新乐府诗人对妇女悲惨命运的展示与思考》,载于《沈阳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CN21-1389/G4。11、《唐朝水墨画与士人性格中的禅道境界》,载于《美与时代》2005年第2期下(学术版),CN41-1061/B。(双效期刊)12、《促学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载于《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CN14--1323/c。13、《论世代累积型作品的传播特征与传播模式》,载于《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14、《实践“一主三学”教学模式 保证远程开放教育质量》,载于《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15、《略论20世纪西方小说叙事的美学旨趣》,载于《周口师院学报》,2005年第4期。16、《略论创造性模仿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载于《沈阳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CN21-1389/G4。17、《论传播视野中的〈三国演义〉》,载于《沈阳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CN21-1389/G4。18、《儒学人文精神在经典文学中的传承及其当代意义》,载于《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19、《论古典文学传播在民族发展中的作用》理论界 2008年第4期(人文核心期刊)。20、《论现象学方法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电影文学2008年第22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1、《郑州市公众形象与文化品牌传播战略研究》,魅力中国2008年第6期。22、《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的发展策略》,管理与财富2008年第10期。23、《教育博客如何“博”得精彩》,网络财富2008年第11期。24、《浅谈中原和谐网络文化的构建——以大河网BBS为例》,管理与财富,2008年第11期。25、《郑州市文化品牌传播与郑开文化资源整合研究》,魅力中国2009年第27期。26、《论郑州教育智库的筹建及运作形式》,魅力中国2009年第34期。27、《中国近代文学之特征》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28、《论话本小说的消费特征及其艺术特征》,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一作者)29、《论唐以前乡愁诗的情感抒发》,名作欣赏,2010年第27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30、《论唐代乡愁诗的文学史》,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31、《唐以前乡愁诗的景物描写及艺术特征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32、《古典文学的思维方式及其表现》,作家,2008年第24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33、《论远程教育基层本土支持服务的现状与对策》,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34、《略论古典诗词中的时空表现》,山东文学2008年第5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35、《电大系统的内忧外患》,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二作者)36、《解读<亲亲土豆>中的夫妻之爱》,山东文学2008年第1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第二作者)37、《浅谈“一主三学”教学模式的三个发展阶段》,湖北广播电视大学2010年第5期。(第二作者)38、《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三十年》,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15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39、《论三国故事日本传播的文化启示》,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11期。40、《论现代人阅读经典的当代意义》,东京文学2010年第6期。近年主持、参与的主要课题研究:1、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BCA060016)中的项目“基层三种远程教育机构(电大、奥鹏中心、高校中心)教学服务支持模式的比较研究”。(第四参与人)2、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项目“网络环境下‘一主三学’教学模式的多学科应用与整体优化”,项目编号:2009SJGLX421;(第二参与人)3、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网络教育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和应用”,项目编号:102400450085;(第二参与人)4、河南省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唐宋词中的河南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09-ZX-227。(主持人)5、河南省社科联课题“郑开两市文化品牌传播与文化资源整合研究”。(主持人)6、郑州市社科课题“郑州市公众形象与文化品牌传播战略研究”。(主持人)7、河南省社科联课题“中华民族凝聚力与经典文学传播研究”。(主持人)8、郑州市社科课题“民族发展与经典文学传播研究”。(主持人)9、河南省社科联课题“高职院校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主持人)10、河南省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文化传播视野下的唐代乡愁诗研究”。(主持人)11、郑州社科课题“郑州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与远程教育研究”。(主持人)12、河南省社科联课题“河南省农村教师继续教育机制创新研究”。(主持人)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投稿邮箱地址怎么写

论文任务书怎么写1、课题的内容和要求——课题内容:主要写作课题目的意义,用简洁、概括性的语言来表达课题的内容;课题要求:主要用什么方法完成论文、达到什么目的。  2、设计的技术要求与数据(或论文主要内容):论文主要内容应写明具体做哪些方面可分几点来写,注意不要将实验方案写在此处。  3、研究方案与研究目标:论文要求立论有据、观点鲜明,文章结构完整、语言顺畅、层次分明;研究内容与提出的观点要求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并对我国经济发展以及本学科领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文章的撰写过程中对所研究的课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文章应尽量避免错别字和错误标点符号的出现,文章格式参考学校学位论文格式统一要求样本。 4、进度计划与应完成的工作——分3-4或4-6个阶段写,将每个阶段应完成的工作写上。例如:进度计划的开始时间2017年3月,结束时间为2017年5月如:2017年3月至5月:查阅资料、试验准备工作;2017年5月到7月:进行试验。  5、主要参考文献、资料:列出参考文献、资料10篇以上其中外文2篇,近2年参考文献、资料2-3篇。此处参考文献、资料最好与后面开题报告中参考文献、资料一致,但数量不能大于开题报告中参考文献、资料数量。拓展资料:学年论文一译“课程论文”。指高等学校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师范类专业本科学生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某一学期内,在教师指导下就给定的课题独立进行研究所写出的小论文。其撰写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课程的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与理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接受查阅、评述文献,制定研究方案及计算、论证、撰写论文等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论文题目由教师下达,因人而异,应是学生在掌握已学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解决的小型综合性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撰写期间,教师须及时检查、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并给予必要的启发和指导。

我妈以前是学报编辑部的,有什么问题可以问我

独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课题“明清徽州宗族与乡村社会控制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明清徽州基层组织与地方社会研究”各1项;联合主持安徽省社科规划课题“安徽通史·宋元卷”1项;参与“明清时期的村规民约与乡村治理”、“扩张、分流与内卷:明清徽州人口与社会研究”、“徽州法律文书与民间法研究”、“传统职业变迁与明清徽州人口流动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课题、司法部课题多项。附代表作目录索引(2000年以来):1、《明代徽州家谱的编修及其内容与体例的发展》,《安徽史学》2000年第4期。2、《论明清徽州望族的衡量标准及其类型》,《安徽史学》2001年第3期。3、《说说徽州书院的讲会制度》,《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12月8日。4、《明清徽州林业生产发展兴盛原因探论》,《中国农史》2003年第4期。5、《以歙县虹源王氏为中心看明清徽州宗族的婚姻圈》,《安徽史学》2004年第6期;《光明日报》2005年1月18日理论版摘要介绍主要论点。6、《制度设计与多维互动:清道光年间徽州振兴科考的一次尝试——以〈绩溪捐助宾兴盘费规条〉为中心的考察》,《安徽史学》2005年第5期。7、《明清徽州宗族族谱编纂考述》,《徽学论丛》第4辑(2006年)。8、《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社会控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徽学》2006年第1期。9、《明清时期徽州族谱的控制功能》,《安徽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11期“报刊文章篇目辑览”摘登。10、《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堂的控制功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11、《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的内部救济》,《中国农史》2007年第1期。12、《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社会关系控制初探》,《安徽史学》2007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7年第5期。13、《朱熹<家礼>与明清时期徽州宗族以礼治族的实践》,《史学月刊》2007年第3期。14、《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内部的社会秩序控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15、《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对社会问题的控制》,《中国农史》2007年第4期。16、《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内部的血缘秩序控制》,《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8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17、《徽文化研究的主要应用价值》,《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18、《弘扬徽商精神 服务安徽崛起》,《咨政》2008年第17期;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于2008年10月5日对该文作出批示,予以肯定。19、《清代徽州族长的权力简论》,《安徽史学》2008年第4期。20、《明清时期徽州宗族族规家法的控制功能》,《安大史学》第3辑,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1、《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对族人的职业控制》,《安徽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22、《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祖茔的控制功能》,《徽学》第5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3、《清代淮河流域商业重镇亳州境内的徽商——以乾隆、光绪〈婺源县志〉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地方志》2008年第12期。24、《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内部的伦常秩序控制》,《江海学刊》2009年第3期。25、《明清徽州宗子考论》,《学术界》2009年第5期。26、《〈《新安志》整理与研究〉评介》,《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年第11期。27、《名医辈出 百家争鸣——新安医学》,安徽省历史学会编:《魅力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8、《元代徽州宗族祖茔规约二则释读》,《史学史研究》2009年第1期。29、《元代徽州路的手工业》,《安徽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30、《元代徽州的宗族建设》,《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31、《安徽地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咨政》2008年第11期,合著;《新安晚报》2008年4月5日第2版“要闻”专栏,以“文保单位‘贫血’”为题摘要介绍主要观点。32、《元代皖人的史志编纂活动》,《史学史研究》2008年第3期。33、《蒙元时期安徽地区的商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3期。34、《元代安徽地区的土地开发与利用》,《中国农史》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宋辽金元史》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35、《元代安徽地区的科学技术成就》,《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36、《元代安徽地区的书院》,《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37、《元代安徽地区粮食作物的生产种植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农史》2009年第3期。38、《元代安徽地区的重农措施及其实践》,《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3期。

  • 索引序列
  •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投稿邮箱地址在哪
  •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投稿邮箱地址
  •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官网投稿邮箱地址
  •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投稿邮箱
  •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投稿邮箱地址怎么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