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镇江高专学院学报官网网址

镇江高专学院学报官网网址

发布时间:

镇江高专学院学报官网网址

不咋地,硬件设施太破旧了,我就是在那里离校的,现在专转本考到南京去了。不过学校挺支持我们专转本的,这点我很感谢学校。女生宿舍环境还可以,晚上不断电,这个是小公寓的待遇,大宿舍的条件差的,不是人住的。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也小的可怜,学校食堂是才建的,里面的伙食还可以了,豆腐和凉面挺好吃的,嘿嘿~]

一般化的大专而已。不过相对混日子的大专略好一点

一般吧,学校太小了,在山上,爬的比较累啊,里面住宿条件小公寓还行啊,1200一年,大宿舍条件很差,没电,10多个人一间宿舍,大一部分是在丹阳校区的。镇江高专快合并到江科大了,艺术系的就在江科大上课了

镇江高专现在是开放大学,在镇江学府路上,马上要搬到镇江大学城去了,专业挺多的,但是没有特别抢手的专业(我指的是就业),不过学习还是看个人。

镇江高专学院学报官网

一般吧,学校太小了,在山上,爬的比较累啊,里面住宿条件小公寓还行啊,1200一年,大宿舍条件很差,没电,10多个人一间宿舍,大一部分是在丹阳校区的。镇江高专快合并到江科大了,艺术系的就在江科大上课了

非常一般

还行吧,今年换了新大门,盖了新教学楼,感觉还不错。离市区也很近,很方便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概况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简称“镇江高专”),是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一所普通高校。学校坐落在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江苏镇江的宝塔山麓、古运河畔,具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  1992年3月,经教育部(原国家教委)批准,原镇江职业大学、镇江教育学院、江苏广播电视大学镇江分校合并组建镇江高专。2001年5月,江苏省劳动经济学校成建制并入。2003年3月,江苏省丹阳师范学校成建制并入,同年,镇江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并入。省丹阳师范学校的前身为我国著名国画大师、美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1912年创办的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多年来,学校依托地方办学,以全日制高职教育为主体,兼及远程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多渠道、多形式办学。  学校现占地661亩,校内实验实训室68个,校内实训基地10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88个,电子阅览室2个,计算机房20个(学生用教学计算机1563台),多媒体教室57个(总座位数为3164个)、语音教室12个(座位数为753个)。学校建设了学校网站,开辟了网上办公系统,校园网覆盖所有的教学区、实验区、办公区等,全校信息点总数近1200个。图书馆有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和丰富的数字化文献资源,图书藏量5万册(纸质图书),电子图书5万册,订有中外文期刊1500多种。  学校设有机械工程系、电子与信息系、数理系、化工系、工商管理系、劳动和社会保障系、安全技术管理系、旅游系、教师教育系、人文科学系、艺术设计系、外语系、法政系、社科部、基础部、体育部、国际教育学院、师资培训中心和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等。共设42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其中省级品牌专业1个(旅游与酒店管理,全省高职院校中7个品牌专业之一),5门课程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二类精品课程,4门课程获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2门课程分别被评为省高校精品教材和省重点立项建设精品教材。学校成立了23个专业(大类)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大类)覆盖率100%。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会议,邀请校外专家特别是来自行业或企业的专家,参与专业结构调整、教学计划论证、课程开发、考核标准制定、就业指导,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学员2300多人。  学校以人为本,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实施“十名教授百名硕士培养工程”,选派教师到加拿大、新西兰、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培训进修,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623人,具有正高和副高职称的180人,中级职称279人,“双师”素质教师170人。学校聘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心怿为学校发展建设顾问,聘请原中国人民解放军60军军长、安徽省军区原司令员李元喜将军为兼职德育教授,还聘请了多位知名学者和业界精英为兼职教授,聘请行业技术能手为学校实训指导教师,定期为学校提供咨询服务,为师生作报告,指导和人才培养工作。  学校历来重视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多年来,学校一直以省、校级“青蓝工程”、省“333工程”、市“169工程”为抓手,培养了省、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省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8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4人、市“169工程”学术带头人及科技骨干15人、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1人、省电大学术带头人资助对象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7人、校级学术带头人11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59人。  学校坚持“素质为魂、能力为本、厚德强能、全面发展”的职业素质教育理念,坚持 “讲训并重,学练结合”,积极实施“2+1”培养模式,实行“双证制”培养方案,扎实推进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善创新的高等职业技术适应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居全省先进行列。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称职率保持在95%以上。  学校围绕教学开展科研,依靠科研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十五”以来,学校教职工主持的各级各类课题计112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出版的专著35部、通用教材54部,发表的省级以上学术论文699篇(其中核心期刊78篇),获国家、省市级成果奖138项。据《中国高等教育》杂志统计,2005年全校在高等教育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总数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中名列第八。《镇江高专学报》先后被评为“全国高职高专优秀学报一等奖”、“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  学校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先后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加拿大荷兰学院、澳大利亚亚历山大科技学院、新西兰奥克兰商学院等学校联合开办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商业信息技术)、“酒店管理”(旅游与酒店管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工商管理-商务经理”、“市场营销与广告管理”等6个专业共12个国际合作教育班,其中,与加拿大荷兰学院合作办学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商业信息技术)、“酒店管理”(旅游与酒店管理)两个专业已有三届学生毕业,毕业生供不应求。2006年,经镇江市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坚持面向基层,立足镇江,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始终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作为学校安身立命之本,努力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充分肯定。学校获得并保持“江苏省文明单位”、“镇江市文明单位”、“江苏省安全文明单位” 称号,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江苏省科研工作先进集体”等。学校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技术骨干、管理人才、创业能手。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方案》要求,以迎接评估为契机,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就业率和岗位变化适应力”为办学宗旨,巩固规模,优化内涵,强化特色,服务基层。完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特色鲜明的“讲训并重,学练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和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提高与学校办学规模、人才培养、教科研和社会服务相适应的“双师”队伍素质;形成一批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特色和品牌专业;建成高水平的实验实训室,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优雅和谐的人文校园、数字校园、园林校园。努力做到教学高质量、管理高水平、办学高效益、特色更鲜明。把学校建设成环境优美、条件优良、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的地方性、综合性高等专科学校。  附:  1、办学指导思想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了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讲训并重、学练结合、质量至上、特色领先,产学研紧密结合,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强技能、善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适应性、应用型人才。  2、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开放创新,质量至上,知行合一,和谐发展。  3、办学定位  发展目标定位: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优化内涵、提高水平,以高职高专教育为主体、兼及远程开放教育和教师培养培训,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善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适应性、应用型人才,到2010年把学校建设成在校全日制高职生人数达8000人左右、环境优美、条件优良、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的地方性、综合性高等专科学校,努力跻身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行列。  办学类型和层次定位: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专业建设定位:专业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并适度体现超前性。重点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专业,着力建设工科类专业,积极开发现代服务业等新型行业急需的新型专业,逐步做到以工科类专业为主,文经管等专业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全力打造特色、品牌专业,不断彰显专业特色,用专业特色打造学校特色。  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培养既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需要(满足学生就业谋生或生存需要),又能适应未来职业变化需要的高素质、强技能、善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适应性、应用型人才(满足人的发展和整个职业生涯的需要)。  服务面向定位:面向基层,立足镇江,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  办学形式定位:依托地方办学,以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兼及远程开放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和技能型岗位培训,多渠道、多形式办学。  办学思路: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围绕“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就业率和岗位变化适应力”这一办学宗旨,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作为学校安身立命之本,形成了“就业导向,面向基层,特色领先,持续发展”的办学思路;明确了“素质为魂,能力为本,厚德强能,全面发展”的职业素质教育思想;形成了“以人为本、开放创新、质量至上、知行合一、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4、校训、校风和教风、学风的含义表述  校训:正则格致  含义的简要表述:  正则:“正则”源于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楚辞·离骚》,“正则”是屈原的名,也是伟大的教育家吕凤子先生1912年创办的我校丹阳校区前身——正则女子职业学校的校名。含义为公正而有法则,这是对做人的要求。  格致:“格致”源于《礼记·大学》中“格物致知”一词的省称,意蕴崇尚科学和实践,探求真知,提高智能,掌握本领,力求全面发展学有特长。这是对求知求学的要求。  校风:务实创新  含义的简要表述:  务实:即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力戒空谈,扎实工作。  创新:是指顺应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敢为人先,勇于创造。  教风:严谨至爱  含义的简要表述:  严谨:严密谨慎,一丝不苟。体现在为人、治学、教学等方面。  至爱: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做到敬业爱岗爱校爱生。  学风:勤学笃行  含义的简要表述:  勤学:指勤于思考、勤于学习、勤于探索,体现人的学习态度,反映人的精神状态。  笃行:潜心探索,身体力行,崇尚实践,学以致用。  5、校标内涵:  蓝色图案:深沉严肃,富于深邃和科学理性,蕴含探索寰宇奥秘的科学意识。  中心图案:由字母“CP”组成三个小图案,字母“C”是创新(Creation)的第一个英文字母,蕴含创新是学校发展的不竭源泉。字母“P”是实践(Practi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蕴含学校人才培养要彰显高职特色。而中心图案又由“人”字图案支撑,蕴含学校的根本是育人,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整个图案像一个车轮,预示着学校事业蓬勃发展,滚滚向前。又似一朵花,蕴含学校事业发展充满着无限生机和希望。

镇江高专学院学报官网入口

不咋地,硬件设施太破旧了,我就是在那里离校的,现在专转本考到南京去了。不过学校挺支持我们专转本的,这点我很感谢学校。女生宿舍环境还可以,晚上不断电,这个是小公寓的待遇,大宿舍的条件差的,不是人住的。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也小的可怜,学校食堂是才建的,里面的伙食还可以了,豆腐和凉面挺好吃的,嘿嘿~]

02020202020202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设有成人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机械工程系、电子与信息系、数理系、化工系、工商管理系、劳动和社会保障系、安全技术管理系、旅游系、教师教育系、人文科学系、艺术设计系、艺术系、中文系、外语系、法政系、社科部、体育部、师资培训中心等学院、系部和中心,开设了62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其中双专科专业22个,开设近千门课程,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等7大门类。

一般吧,学校太小了,在山上,爬的比较累啊,里面住宿条件小公寓还行啊,1200一年,大宿舍条件很差,没电,10多个人一间宿舍,大一部分是在丹阳校区的。镇江高专快合并到江科大了,艺术系的就在江科大上课了

挺好的 在大专院校里 名气还是可以的 特别是在外地人眼里 我就是这个学校的

镇江高专学院学报官网电话

中国教育在线 看看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招生网查看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概况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简称“镇江高专”),是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一所普通高校。学校坐落在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江苏镇江的宝塔山麓、古运河畔,具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  1992年3月,经教育部(原国家教委)批准,原镇江职业大学、镇江教育学院、江苏广播电视大学镇江分校合并组建镇江高专。2001年5月,江苏省劳动经济学校成建制并入。2003年3月,江苏省丹阳师范学校成建制并入,同年,镇江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并入。省丹阳师范学校的前身为我国著名国画大师、美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1912年创办的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多年来,学校依托地方办学,以全日制高职教育为主体,兼及远程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多渠道、多形式办学。  学校现占地661亩,校内实验实训室68个,校内实训基地10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88个,电子阅览室2个,计算机房20个(学生用教学计算机1563台),多媒体教室57个(总座位数为3164个)、语音教室12个(座位数为753个)。学校建设了学校网站,开辟了网上办公系统,校园网覆盖所有的教学区、实验区、办公区等,全校信息点总数近1200个。图书馆有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和丰富的数字化文献资源,图书藏量5万册(纸质图书),电子图书5万册,订有中外文期刊1500多种。  学校设有机械工程系、电子与信息系、数理系、化工系、工商管理系、劳动和社会保障系、安全技术管理系、旅游系、教师教育系、人文科学系、艺术设计系、外语系、法政系、社科部、基础部、体育部、国际教育学院、师资培训中心和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等。共设42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其中省级品牌专业1个(旅游与酒店管理,全省高职院校中7个品牌专业之一),5门课程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二类精品课程,4门课程获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2门课程分别被评为省高校精品教材和省重点立项建设精品教材。学校成立了23个专业(大类)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大类)覆盖率100%。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会议,邀请校外专家特别是来自行业或企业的专家,参与专业结构调整、教学计划论证、课程开发、考核标准制定、就业指导,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学员2300多人。  学校以人为本,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实施“十名教授百名硕士培养工程”,选派教师到加拿大、新西兰、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培训进修,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623人,具有正高和副高职称的180人,中级职称279人,“双师”素质教师170人。学校聘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心怿为学校发展建设顾问,聘请原中国人民解放军60军军长、安徽省军区原司令员李元喜将军为兼职德育教授,还聘请了多位知名学者和业界精英为兼职教授,聘请行业技术能手为学校实训指导教师,定期为学校提供咨询服务,为师生作报告,指导和人才培养工作。  学校历来重视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多年来,学校一直以省、校级“青蓝工程”、省“333工程”、市“169工程”为抓手,培养了省、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省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8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4人、市“169工程”学术带头人及科技骨干15人、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1人、省电大学术带头人资助对象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7人、校级学术带头人11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59人。  学校坚持“素质为魂、能力为本、厚德强能、全面发展”的职业素质教育理念,坚持 “讲训并重,学练结合”,积极实施“2+1”培养模式,实行“双证制”培养方案,扎实推进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善创新的高等职业技术适应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居全省先进行列。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称职率保持在95%以上。  学校围绕教学开展科研,依靠科研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十五”以来,学校教职工主持的各级各类课题计112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出版的专著35部、通用教材54部,发表的省级以上学术论文699篇(其中核心期刊78篇),获国家、省市级成果奖138项。据《中国高等教育》杂志统计,2005年全校在高等教育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总数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中名列第八。《镇江高专学报》先后被评为“全国高职高专优秀学报一等奖”、“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  学校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先后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加拿大荷兰学院、澳大利亚亚历山大科技学院、新西兰奥克兰商学院等学校联合开办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商业信息技术)、“酒店管理”(旅游与酒店管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工商管理-商务经理”、“市场营销与广告管理”等6个专业共12个国际合作教育班,其中,与加拿大荷兰学院合作办学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商业信息技术)、“酒店管理”(旅游与酒店管理)两个专业已有三届学生毕业,毕业生供不应求。2006年,经镇江市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坚持面向基层,立足镇江,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始终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作为学校安身立命之本,努力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充分肯定。学校获得并保持“江苏省文明单位”、“镇江市文明单位”、“江苏省安全文明单位” 称号,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江苏省科研工作先进集体”等。学校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技术骨干、管理人才、创业能手。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方案》要求,以迎接评估为契机,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就业率和岗位变化适应力”为办学宗旨,巩固规模,优化内涵,强化特色,服务基层。完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特色鲜明的“讲训并重,学练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和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提高与学校办学规模、人才培养、教科研和社会服务相适应的“双师”队伍素质;形成一批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特色和品牌专业;建成高水平的实验实训室,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优雅和谐的人文校园、数字校园、园林校园。努力做到教学高质量、管理高水平、办学高效益、特色更鲜明。把学校建设成环境优美、条件优良、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的地方性、综合性高等专科学校。  附:  1、办学指导思想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了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讲训并重、学练结合、质量至上、特色领先,产学研紧密结合,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强技能、善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适应性、应用型人才。  2、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开放创新,质量至上,知行合一,和谐发展。  3、办学定位  发展目标定位: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优化内涵、提高水平,以高职高专教育为主体、兼及远程开放教育和教师培养培训,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善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适应性、应用型人才,到2010年把学校建设成在校全日制高职生人数达8000人左右、环境优美、条件优良、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的地方性、综合性高等专科学校,努力跻身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行列。  办学类型和层次定位: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专业建设定位:专业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并适度体现超前性。重点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专业,着力建设工科类专业,积极开发现代服务业等新型行业急需的新型专业,逐步做到以工科类专业为主,文经管等专业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全力打造特色、品牌专业,不断彰显专业特色,用专业特色打造学校特色。  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培养既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需要(满足学生就业谋生或生存需要),又能适应未来职业变化需要的高素质、强技能、善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适应性、应用型人才(满足人的发展和整个职业生涯的需要)。  服务面向定位:面向基层,立足镇江,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  办学形式定位:依托地方办学,以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兼及远程开放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和技能型岗位培训,多渠道、多形式办学。  办学思路: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围绕“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就业率和岗位变化适应力”这一办学宗旨,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作为学校安身立命之本,形成了“就业导向,面向基层,特色领先,持续发展”的办学思路;明确了“素质为魂,能力为本,厚德强能,全面发展”的职业素质教育思想;形成了“以人为本、开放创新、质量至上、知行合一、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4、校训、校风和教风、学风的含义表述  校训:正则格致  含义的简要表述:  正则:“正则”源于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楚辞·离骚》,“正则”是屈原的名,也是伟大的教育家吕凤子先生1912年创办的我校丹阳校区前身——正则女子职业学校的校名。含义为公正而有法则,这是对做人的要求。  格致:“格致”源于《礼记·大学》中“格物致知”一词的省称,意蕴崇尚科学和实践,探求真知,提高智能,掌握本领,力求全面发展学有特长。这是对求知求学的要求。  校风:务实创新  含义的简要表述:  务实:即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力戒空谈,扎实工作。  创新:是指顺应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敢为人先,勇于创造。  教风:严谨至爱  含义的简要表述:  严谨:严密谨慎,一丝不苟。体现在为人、治学、教学等方面。  至爱: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做到敬业爱岗爱校爱生。  学风:勤学笃行  含义的简要表述:  勤学:指勤于思考、勤于学习、勤于探索,体现人的学习态度,反映人的精神状态。  笃行:潜心探索,身体力行,崇尚实践,学以致用。  5、校标内涵:  蓝色图案:深沉严肃,富于深邃和科学理性,蕴含探索寰宇奥秘的科学意识。  中心图案:由字母“CP”组成三个小图案,字母“C”是创新(Creation)的第一个英文字母,蕴含创新是学校发展的不竭源泉。字母“P”是实践(Practi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蕴含学校人才培养要彰显高职特色。而中心图案又由“人”字图案支撑,蕴含学校的根本是育人,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整个图案像一个车轮,预示着学校事业蓬勃发展,滚滚向前。又似一朵花,蕴含学校事业发展充满着无限生机和希望。

2008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五年制师范招生计划一览表 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2008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招收五年制师范大专生200名。各专业招生人数及招生范围列表如下:学 校 及 专 业 名 称 招生计划(人) 镇江市区 丹徒 丹阳 句容 扬中 备注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师范类 代号401 ) 200 36 29 70 39 26 1、小学教育(英语教育) 100 办学点:镇江高专丹阳校区2、小学教育(综合文科) 35 办学点:镇江高专丹阳校区3、小学教育(综合理科) 35 办学点:镇江高专丹阳校区4、学前教育 30 办学点:镇江高专丹阳校区镇江高专招办电话:88962859、82970795、82970796 地址:镇江市学府路61号 邮编:212003 网址: 热忱欢迎广大考生踊跃报考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招生办公室二OO八年五月二OO八年五月

02020202020202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设有成人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机械工程系、电子与信息系、数理系、化工系、工商管理系、劳动和社会保障系、安全技术管理系、旅游系、教师教育系、人文科学系、艺术设计系、艺术系、中文系、外语系、法政系、社科部、体育部、师资培训中心等学院、系部和中心,开设了62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其中双专科专业22个,开设近千门课程,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等7大门类。

镇江高专学报官网投稿

还行吧,今年换了新大门,盖了新教学楼,感觉还不错。离市区也很近,很方便

2006年5月9日,镇江市民政局批复同意成立“镇江市吕凤子研究会筹备组”(镇民民管复[2006]6号),2006年7月7月,即吕凤子先生120周年诞辰纪念日,“镇江市吕凤子研究会成立大会暨2006年度学术年会”在镇江高专丹阳校区隆重召开。从事吕凤子研究的专家、教授等80余名同志参加了会议。市民政局副局长戴江澄、市社科联副主席严忠沛、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丁伟民、市教育局高教处处长蒋青、丹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钢生及吕凤子先生的孙女吕芬芬女士等到会祝贺。省社科联信息、《镇江日报》、《镇江高专报》、《镇江高专学报》、镇江高专校园网等媒体对会议作了报道。

1/68题名:培养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对策分析作者:高东晓刊名:科教文汇2007(08S): 42-422/68题名:培养英语交际策略意识,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董国英刊名:科教文汇2007(08S): 43-433/68题名:英语交际能力与英语口语教学作者:倪斐 陈洁刊名:中国科学教育2007(15): 47-484/68题名: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邓毅光刊名:广东教育:教研版2007(7): 107-1085/68题名:高职高专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沙红芳刊名: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3(4): 90-916/68题名:在课堂上提高开放教育英语本科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洪朝晖刊名: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2): 84-867/68题名:基础阶段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初探——浅谈“6R”互动语言教学法作者:王怡刊名: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4(2): 85-878/68题名:英语交际能力与英语口语教学作者:王晶波刊名: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7(6): 86-879/68题名:提高高职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对策作者:任玉伟刊名:辽宁高职学报2007,9(6): 89-89,11210/68题名:素质教育与英语交际能力培养作者:何红刊名: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113-11511/68题名:教育观念与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以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为例作者:张沉香刊名:高校教育管理2007,1(3): 82-8512/68题名:企业商务活动中管理者的英语交际能力应注重文化差异作者:孙凌刊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5S): 275-27513/68题名: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耿阳刊名: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4(4): 119-12014/68题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胡少如刊名:教育信息技术2007(4): 14-1515/68题名:浅谈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现状与策略作者:邱坚娜刊名:发展2007(5): 133-13416/68题名:从制约因素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陈学凯刊名:甘肃教育2007(04X): 44-4417/68题名:营造轻松和谐教学氛围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从外教的口语课看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张娟刊名: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2): 94-9618/68题名:如何利用网络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刘丽军刊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7(2): 138-13919/68题名: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李淑君刊名: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04B): 40-4120/68题名:论语篇教学对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陈卫东刊名: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75-7821/68题名:改革专科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顾春红刊名: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5(3): 39-4022/68题名:简论提高成人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刘增美刊名:中国成人教育2005(9): 78-7923/68题名: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作者:计道宏刊名:唐山学院学报2005,18(3): 35-3924/68题名:图式理论在培养英语交际能力中的应用作者:刘姁刊名:职业教育研究2005(10): 53-5425/68题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杨海庆[1]刊名: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23(3): 54-5626/68题名:教师支持下的小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发展作者:熊金菊刊名: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9): 40-4227/68题名:教师支持下的小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发展作者:熊金菊刊名: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7S): 112-11328/68题名:加强英语口语教学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毕跃忠刊名: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0): 56-5829/68题名:课堂教学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探索作者:王春金刊名: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5(5): 85-8530/68题名:浅谈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王玉华刊名: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100-100,10931/68题名:了解英汉文化差异 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孙正虎刊名: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7(2): 42-4432/68题名:以景激趣 培养小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佟洁刊名: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05(5): 45-4533/68题名:语篇与交际——论高职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作者:谢媛媛刊名: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3): 91-93,10034/68题名:论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俎媛媛刊名: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5,21(2): 66-6835/68题名:大学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作者:王彩琴刊名: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3(2): 101-10236/68题名:从语体出发,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潘丽萍刊名: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5(1): 22-2237/68题名:两种模式一体化培养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曾庆敏刊名: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2): 87-89,9538/68题名: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三个环节作者:司雅琳刊名:教育科研论坛:教师版2005,4(3): 71-7139/68题名:略论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石兴波刊名:湖南教育2005(1): 36-3740/68题名:浅论中学英语教学与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魏微刊名: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5): 106-10641/68题名:英语交际能力及课堂教学作者:何贵芬刊名:云南教育2004(23): 46-4642/68题名: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乔春颖刊名:河南教育:基教版2004(5): 35-3543/68题名:探讨英语教学后发优势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可持续提高作者:申洪军刊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4,19(1): 131-13444/68题名:高职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中教师的作用作者:王素莉刊名:北方经贸2004(4): 124-124,12645/68题名:浅谈中学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张琦刊名:江西教育:管理版2004(5): 30-3046/68题名:恰当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小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王慧玲刊名:教育信息化2004(1): 52-52,5147/68题名:拓展学习空间 讲究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李晓梅刊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4): 19-2048/68题名:《新世纪初中英语》教材:以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作者:叶露怡 李立基刊名:计算机教与学.现代教学2004(12): 45-4749/68题名: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罗彬彬刊名:南昌教育2004(5): 17-1750/68题名:“全英式教学”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唐美华刊名:零陵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3): 77-7851/68题名:英语交际能力及其培养策略作者:张小曼刊名:巢湖学院学报2004,6(6): 113-11552/68题名:在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教学活动中扬功能意念法之长作者:林冰虹刊名: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 78-8053/68题名: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侯卷娥刊名:西藏教育2004(11): 43-4354/68题名:浅谈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梁松林 张建平刊名:江西教育科研2004(8): 39-4055/68题名:雅思考试与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作者:张作功刊名: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 133-13556/68题名:培养学员英语交际能力的“三法”作者:宫娇刊名:黑龙江教育:综合版2004(7): 91-9157/68题名:放飞英语教学思维,培养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江丽琴 涂翔刊名: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4): 85-8758/68题名:试析交际法与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李治刊名: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4): 91-9359/68题名:高校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与教学原则作者:张庆芳刊名:洛阳大学学报2004,19(3): 61-6360/68题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提高的对策作者:刘丽军刊名: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5): 143-14561/68题名:提高医学院校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探略作者:王梅刊名:遵义医学院学报2004,27(3): 316-31762/68题名:注重双向交流 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禄颖刊名: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130-13163/68题名:朗读对英语交际能力的促进作用作者:董振周刊名: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7): 34-3464/68题名:对比文化差异 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廖成英刊名: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8(2): 39-4065/68题名: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浅谈作者:夏盛昭 邹锦刊名:现代教育科学:考试专参初中篇2004(6): 53-5366/68题名:浅析英语交际能力训练方法作者:阿春林刊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131-13267/68题名:文化认知与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刘宏刊名:河西学院学报2004,20(4): 72-7668/68题名:了解请求方略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李艳玲刊名:活力2004(6): 53-53〖检索时间〗2008-01-23 13:35:301/100题名:浅谈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刘蓉刊名: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4): 67-68,892/100题名:在情境教学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陶小洁刊名:今日教育2004(6): 40-413/100题名:浅谈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姚景丽刊名: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6): 16-164/100题名:略论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胡龙娇刊名:景德镇高专学报2004,19(1): 92-935/100题名:论英语交际能力与中外文化差异作者:郑超萍刊名:茂名学院学报2004,14(2): 28-306/100题名:关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调查报告作者:李旭东 李灏刊名: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4(1): 20-247/100题名:培养英语交际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者:吴书标 张桂兰刊名:安徽教育论坛2004(1): 37-388/100题名:文化因素对英语交际能力的影响作者:蒋宇红[1] 孟冬[2]刊名: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2): 35-389/100题名: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探究作者:李丽红刊名:淮阴工学院学报2003,12(4): 58-5910/100题名: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郭海泉刊名:现代教育2003(14): 60-6011/100题名:试论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覃建宁刊名:河池师专学报2003,23(B12): 47-4912/100题名:加强朗诵,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张居设刊名:广西粮食经济2003(6): 40-4213/100题名:交际教学法与英语交际能力作者:王迎晖刊名: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3,16(4): 86-8714/100题名:在交往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孙潋刊名: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10): 6-815/100题名:如何加强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邱佳岭[1] 于颖南[2]刊名:天津教育2003(12): 40-4116/100题名: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唐竹刊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107-10817/100题名:改革英语教学模式 提高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蒋郑宏[1] 刘宁南[1] 曾兆令[2]刊名: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3,10(21): 1967-196918/100题名:如何培养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山成才刊名:青海教育2003(5): 25-2619/100题名:浅谈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教学实践作者:王岩 何英刊名: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 242-24320/100题名:研究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唐承贤刊名:江苏高教2003(6): 134-13421/100题名: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刘国荣刊名:江西教育:管理版2003(1): 37-3722/100题名: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王群芳刊名:广东教育2003(6): 26-2623/100题名:影响英语交际能力发展的相关因素及对策作者:连益芝刊名:龙岩师专学报2003,21(4): 72-7324/100题名:中国文化因素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影响作者:赵洋刊名:教育家2003(4): 52-5325/100题名:浅谈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徐晓红刊名: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14(5): 77-7826/100题名:一石激起千层浪-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李晓刊名: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17(5): 70-70,7727/100题名:“听”“说”结合,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黄芳刊名: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3(4): 37-3928/100题名: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孔凌刊名:山西教育2003(16): 48-4829/100题名:从语用学维度审视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张勇刊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70-7330/100题名:运用情景教学法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李晓坤刊名:辽宁高职学报2003,5(3): 123-12431/100题名:提高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思考作者:王丽峰刊名: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 74-7532/100题名:语言的交际功能与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柳静刊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6(1): 50-5233/100题名: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张福珍刊名: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5): 34-3534/100题名:浅论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雷术海刊名: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3): 49-5035/100题名:浅析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尹洪佳刊名:教育探索2003(8): 89-9036/100题名:怎样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胡杨朋刊名:英语辅导:初二年级2002(5): 16-1637/100题名: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张志国刊名:教书育人:普教版2002(11): 19-1938/100题名:创设情景 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郝翠平 郝翠华刊名:甘肃教育2002(12): 30-3039/100题名:由“单向”到“互动”——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关键作者:郭整风刊名: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 22-24,F00340/100题名:论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陈俊媛刊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21(6): 104-10541/100题名:克服母语干扰,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卜绛雯刊名:太原科技2002(4): 50-50,5242/100题名: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策略思考作者:赵若英刊名:基础教育研究2002(10): 38-4043/100题名:开设实践课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沈艺刊名:中医教育2002,21(2): 27-2944/100题名: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初探作者:王冬青刊名:卫生职业教育2002,20(2): 55-5645/100题名:激发兴趣培养英语交际能力作者:高莲芹 杞秀玉刊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6): 61-6146/100题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唐德斌刊名: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18(3): 57-5947/100题名:交际法教学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作者:邵静刊名: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3): 84-8648/100题名: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拓展作者:武守群刊名:高考2002(5): 39-4149/100题名:谈如何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张雁生刊名:镇江高专学报2002,15(3): 94-9650/100题名:浅谈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王卫红刊名: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5(4): 48-4951/100题名:浅谈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王传香刊名: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2): 48-4952/100题名:浅谈初中英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作者:王志玉刊名:陕西教育科研2002(3): 57-5753/100题名:浅谈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胡昱刊名: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16(3): 48-4954/100题名:英语交际能力与高考作者:刘斌刊名: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16(2): 47-47,5255/100题名:社会语言学与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唐小云刊名: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2,18(3): 39-4156/100题名:交际教学法与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文芳刊名:教学研究(河北)2002,25(2): 130-13257/100题名:高职英语文化负迁移现象与英语交际能力的探讨作者:耿民刊名:辽宁高职学报2002,4(1): 119-120,12558/100题名:合作学习与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陈玉玲刊名: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5(1): 78-80,8259/100题名:交际法和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古莉刊名: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2,25(1): 25-2660/100题名:关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调查作者:关剑刊名:煤炭高等教育2002(5): 94-9661/100题名:文化教学与培养高校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杨跃 李红梅刊名:煤炭高等教育2002(3): 68-6962/100题名:如何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沈进刊名: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16(4): 45-4563/100题名:浅谈如何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孔艳波刊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1): 60-6264/100题名:掌握中西文化差异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白红梅刊名: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4(4): 64-6565/100题名:浅谈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张行文[1] 乐清平[2]刊名:芜湖师专学报2002(2): 123-12466/100题名:关于英语交际能力的调查与分析作者:关剑刊名: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2,4(1): 114-11667/100题名:电影语言情景教学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王朝英刊名: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2): 62-6668/100题名:互动式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作者:徐玉娟刊名: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3): 194-19669/100题名:精读课教学与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孙志红刊名:山东外语教学2001(2): 72-7470/100题名:谈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余琴刊名:山东教育2001(7): 93-9371/100题名:谈英语交际能力与文化背景教学作者:李盈光 曾祥玲刊名:中国成人教育2001(12): 56-5672/100题名:论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李红英刊名: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5): 72-76,7173/100题名:关注文化差异,培养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巴岩 李寒冰刊名:枣庄师专学报2001,18(3): 80-8174/100题名:了解英语交际策略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杨晓红刊名:呼兰师专学报2001,17(2): 57-5875/100题名:论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魏俊轩刊名: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1(5): 54-5576/100题名:如何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潘向阳刊名:煤炭高等教育2001(4): 66-6777/100题名:在师范院校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者:惠克宁刊名:集宁师专学报2001,23(3): 47-5078/100题名: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浅谈作者:周幼明刊名: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3): 122-12379/100题名: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王晗刊名: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9(1): 107-10980/100题名:如何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周梅艳刊名: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3): 97-9881/100题名:提高英语交际能力ABC作者:萧民刊名:初中生学习技巧2001(8): 12-1282/100题名:英语交际能力与中考试题作者:颜新祥刊名:英语辅导:初三年级2001(3): 22-2383/100题名: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在英语课中的尝试作者:孙晓秋刊名: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14(2): 48-4884/100题名:提高英语交际能力ABC作者:萧民刊名:英语辅导:初一年级2000(1): 20-2085/100题名:英语交际能力强化训练(Units1-4)作者:萧民刊名:中学课程辅导:初一版2000(7): 27-2786/100题名:大学英语交际能力教学初探作者:何玉敏刊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12(3): 64-6587/100题名:初中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牟金环刊名: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0,16(1): 68-7088/100题名:从素质教育出发发展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英语角”功能初探作者:陈文刊名: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2000(12): 27-2989/100题名:谈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徐秋菊刊名:许昌师专学报2000,19(4): 127-12890/100题名:搞好短剧表演活动 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李培 黄玉兰刊名: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1): 53-5491/100题名:课棠讨论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方碧姬刊名: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7(1): 51-5492/100题名:课堂教学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探索作者:王国凤刊名: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0,13(2): 76-78,3293/100题名:怎样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李文强刊名:农村成人教育2000(1): 17-1894/100题名:研究中英文化差异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孙海燕刊名: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123-12495/100题名:论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与途径作者:陈金荣刊名:许昌师专学报1999,18(2): 127-12896/100题名: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概说作者:秦莉刊名: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8(6): 122-122,13497/100题名:注重听力训练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蔡晓斌刊名:泉州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7(3): 78-7998/100题名:谈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陈海燕刊名: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 74-7699/100题名:谈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王建平刊名:牡丹江医学院学报1999,20(2): 105-105100/100题名: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三个方面作者:许爱侬刊名: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8,19(1): 111-114,120

[1] 高曾伟, 高晖 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分类及开发利用[J] 金陵职业大学学报, 2002,(03) [2] 张玉改, 兰贵秋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刍议[J] 商业时代, 2003,(24) [3] 高曾伟, 王志民 论乡村旅游资源[J] 镇江高专学报, 2001,(01) [4] 金学良, 陈常优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摘录)[J] 人文地理, 1992,(03) [5] 曾天雄, 马昌群 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6] 彭明勇 乡村旅游资源的模糊评价法[J] 职业时空, 2007,(03) [7] 舒象连 我国乡村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散论[J] 旅游研究与实践, 1997,(02) [8] 王静, 方旭红 基于村民自治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研究[J] 今日科苑, 2008,(01) [9] 于洪贤, 宋红娟 三江自然保护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7,(03) [10] 刘庆友 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与应用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 索引序列
  • 镇江高专学院学报官网网址
  • 镇江高专学院学报官网
  • 镇江高专学院学报官网入口
  • 镇江高专学院学报官网电话
  • 镇江高专学报官网投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