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官网入口查询初试成绩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官网入口查询初试成绩

发布时间: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官网入口查询初试成绩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系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体育科学学术期刊。以反映广州体育学院教学、训练和科研成果为主,同时交流和传播国内外体育科研成果和科技信息,开展并进行学术讨论与争鸣,以广泛的学科涉及面和极强的学术论文实用性促进我国体育科研事业的发展。

体育科学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中国体育科技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体育与科学 体育学刊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体育文化导刊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山东体育科技

看你发的是什么期刊,核心期刊也是分为北大核心和南大核心期刊。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官网入口查询成绩

体育科学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中国体育科技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体育与科学 体育学刊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体育文化导刊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山东体育科技

广州体育学院,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广州体育学院更多信息和资讯。

知网、论闻沙龙、维普等学术网站有体育学核心期刊等信息,你不妨去咨询咨询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系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体育科学学术期刊。以反映广州体育学院教学、训练和科研成果为主,同时交流和传播国内外体育科研成果和科技信息,开展并进行学术讨论与争鸣,以广泛的学科涉及面和极强的学术论文实用性促进我国体育科研事业的发展。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官网入口查询初试成绩

是的,教育科学研究机构 指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专门机关。它是随着教育科学各分支学科发展和师范教育的出现而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各省、市、自治区所属的教育科学研究所(室),在领导体制上有三种形式:①独立设所,由教育厅(局)领导。②附设在高等师范院校或教育学院,由厅(局)和学院双重领导。③附设在教育厅(局)内。它们的任务,侧重于应用方面的教育科学研究,并以研究本地区教育工作的实际问题为主。高等学校建立的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在体制上有两种形式:①独立设所或把几个所统一组织为教育科学学院,直属院长、校长领导。②系(教育系)所结合,设少数专职人员。高等学校教育科学研究,主要为改善教育学科的教学和培养教育专业人才服务。同时为了教育学科教材的建设,逐步开展了基础理论的研究。该院拥有《广西教育学院学报》、《基础教育研究》、《创新作文》、《小学教学参考》、《哲理》、《中学教学参考》等6个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刊物,从而会建立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专门机关。

该院具有52年的办学历史,积淀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教育资源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教育基地教育培训资源丰富。我院是广西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等方面的重要基地。广西教育学会秘书处挂靠我院,广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承担广西中小学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实验任务的教研部设在我院,广西中小学校长培训、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等机构、广西普通话水平培训和测试基地、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指定语言文化培训机构、广西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委员会秘书处以及广西高中毕业会考工作办公室等均设在我院。2、科研成果教育研究资源丰富。我院已取得各类科研成果共计1400多项。其中,有全国、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也有国家、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在获奖成果中有全国五个一工程作品优秀剧本奖、国家优秀图书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全国优秀科研成果奖和全区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学院现有生态文化、人力资源、教育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等4个研究所。3、专业刊物我院还拥有《广西教育学院学报》、《基础教育研究》、《创新作文》、《小学教学参考》、《哲理》、《中学教学参考》等6个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刊物。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官网入口查询初试成绩

学术论文序号分类篇名著译者刊物名称出版年、期或出版时间1综 合论徐州汉画像石王黎琳文 物1980年2期2综 合徐州地区的石椁墓王 恺江苏社联通讯1980年13期3综 合苏鲁豫皖交界地区汉画像石墓的分布与墓葬形制——汉画像石墓研究之一王 恺江苏考古学会年会学术论文(1981年)1981年4综 合有关画像石的几个问题武利华江苏考古学会1982年年会论文选1982年5综 合徐州汉画像石艺术散论陈永清、田秉锷江苏考古学会1982年年会论文选1982年6综 合苏鲁豫皖交界地区汉画像石墓墓葬形制王 恺汉代画像石研究;文物出版社1987年7综 合略述苏北地区汉画像石墓与汉画像石刻尤振尧汉代画像石研究;文物出版社1987年8综 合绚丽的画卷形象的史籍——徐州汉画像石一瞥李文杰旅 游1987年6期9综 合深沉雄大、艺术瑰宝——徐州汉画像石李银德中国文物世界(香港)1988年46期10综 合苏鲁豫交界地区汉画像石墓的分期王 恺中原文物1990年1期11综 合自然与人的契合与“完美”王圣云汉画研究(1991)年创刊号12综 合徐州汉画像石研究综述武利华汉画研究1992年2期13综 合徐州汉画像石研究中公认现象的再认识王黎琳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3期14综 合徐州地区的汉代石椁墓王 恺汉文化研究论丛1993年第一辑15综 合苏鲁豫皖交界区西汉石椁墓及其画像石的分期燕生东、刘智敏中原文物1995年1期16综 合徐州的几座再葬汉画像石墓研究周保平文 物1996年7期17综 合徐州汉画像石管窥郭希铨淮海文汇1997年3期18综 合徐州汉画像石钱国光中国名城1997年3、4期19综 合鲁东南与苏北汉画像石之比较宋岩泉东南文化1997年4期20综 合略论徐州汉画像石朱勇前西北美术2000年2期21综 合石质档案之精品——徐州汉画像石赵 杰档案与建设2004年8期22综 合徐州地区早期汉画像石的产生及相关问题刘尊志中原文物2008年4期23综 合徐州汉画像石在《美术史》课程教学中的资源开发杨修红文教资料2009年11期24发掘报告江苏睢宁县发现古墓葬  文 物1954年5期25发掘报告江苏睢宁九女墩汉墓清理简报李鉴昭考古通讯1955年2期26发掘报告徐州市建筑工地发现汉代文物张恺慈文 物1957年1期27发掘报告睢宁县土山发现汉代石墓群李鉴昭文 物1957年3期28发掘报告江苏发现的一批汉代画像石王德庆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4期29发掘报告徐州市韩山东汉墓发掘简报钱国光、李银德文 物1990年9期30发掘报告徐州青山泉水泥二厂、二号汉墓发掘简报邱永生中原文物1992年1期31发掘报告徐州琵琶山二号汉墓发掘简报耿建军东南文化1993年1期32发掘报告邳州车夫山汉画像石姚景洲、贾庆华东南文化1999年2期33发掘报告江苏徐州市翠屏山西汉刘治墓发掘简报徐州博物馆考 古2008年9期34考古通讯省文化局把徐州市附近汉画像石集中保管  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10期35艺术 美术 图象试析徐州十里铺东汉墓一幅画像石墓夏超雄考古与文物1983年3期36艺术 美术 图象徐州汉画像石中黄帝、炎帝像考释武利华文博通讯1984年6期37艺术 美术 图象“人面鸟”考王 恺考古与文物1985年6期38艺术 美术 图象栩栩如生的狩猎场面,精彩纷呈的神话故事——参观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  文 汇 报1986-2-1339艺术 美术 图象朝圣安乐图——沛县栖山汉画像石浅析李国华考古与文物1991年3期40艺术 美术 图象徐州汉画像石“击马”图刘敦愿文物天地1992年4期41艺术 美术 图象汉画像中的升仙图象周保平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2期42艺术 美术 图象徐州洪楼两块汉画像石考释周保平中原文物1993年2期43艺术 美术 图象徐州东汉画象中炎帝神农图象郑 钺农业考古1995年3期44艺术 美术 图象天汉真韵—徐州白集汉墓刘剑林美 术1996年1期45艺术 美术 图象白集汉墓画像石徐延平、徐龙梅江苏地方志1998年4期46艺术 美术 图象徐州汉代画像石“百戏图像”解读席 彬艺术考古2008年3期47艺术 美术 图象沛县栖山石椁墓中的“西王母”画像管见刘辉四川文物2010年1期48艺术 美术 图象浅谈徐州汉画像石的装饰风格金裕龄江苏画刊1986年4期49艺术 美术 图象徐州汉画像石刻艺术品读与联想陶义德书与画2000年3期50艺术 美术 图象浅谈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特征邵统平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期51艺术 美术 风格徐州汉画像石装饰艺术研究侯晓宇  2006年52艺术 美术 风格徐州汉画像石中的现代性思考朱 翔艺术百家2007年3期53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徐州汉画中的古建筑唐士钦中原文物1991年3期54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从两汉徐州画像石看两汉建筑徐建国汉画研究1992年2期55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徐州汉画像石室祠建筑徐建国中原文物1993年2期56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对几幅徐州地区汉代建筑画像石的重新释读周学鹰、田晓东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年2期57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徐州市域的“两汉建筑文化”周学鹰同济大学学报2002年2期58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徐州地区的两汉建筑文化朱翔, 李宪锋美术观察2006年3期59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汉代建筑文脉对徐州地区现代建筑创作发展的关系研究董大鹏    60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再生与重组:汉画像石的文化艺术内涵在徐州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构筑胡 彬    61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室即墓室杨爱国文 物1998年9期62艺术 美术 雕刻论汉代雕塑的造型语境--由徐州西汉雕塑引发的思考唐成辉上海艺术家2007年3期63艺术 美术 雕刻徐州汉画像石刻艺术研究汤永炎艺术百家2008年8期64艺术 美术 雕刻江苏徐州出土的汉代陵墓石雕杨孝军四川文物2009年1期65艺术 美术 绘画苏鲁豫皖区汉画像视觉形式演变的分期研究郭晓川考古学报1997年2期66艺术 美术 绘画徐州汉画像石对视觉空间的探索刘剑林美 术1999年1期67艺术 美术 绘画徐州汉画像石立体主义之创造唐 军美 苑2000年5期68艺术 美术 绘画浅析徐州汉画像石的“意象”造型王瑞芹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期69艺术 美术 绘画徐州汉画像石构图艺术浅析滕建志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期70艺术 美术 绘画对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分类的思考刘海波浙江工艺美术2007年3期71艺术 美术 绘画论徐州汉代石刻画像的时间维度造型李 芬浙江工艺美术2008年2期72艺术 美术 绘画论徐州汉代石刻画像的时间维度造型李 芬艺术教育2008年11期73艺术 美术 绘画徐州两汉文化视觉设计元素初探姚君洲  200874艺术 美术 绘画论徐州汉画像的意象造型对现代壁画创作的启示王瑞芹  200675艺术 美术 绘画汉画像石艺术的现代化转化之可行性张 强  200376艺术 音乐 舞蹈徐州汉乐舞画像石初探欧筱琦汉文化研究论丛1993年第一辑77艺术 音乐 舞蹈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研究李爱真、刘振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1期78艺术 音乐 舞蹈徐州地域文化中的仿汉乐舞李阿东剧影月报2007年3期79艺术 音乐 舞蹈徐州汉画像石及汉俑中的舞蹈赏析李 枚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6期80艺术 音乐 舞蹈鲁南及徐州地区汉画像石的音乐考古研究曲怡桦  200581艺术 体育 杂耍徐州汉画像石中的体育形象唐世钦体育文史1988年1期82艺术 体育 杂耍汉画中体育图像述论刘秉果汉文化研究论丛1993年第一辑83艺术 体育 杂耍对汉代徐州“百戏”资源的开发研究李鹏程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5期84社会生活 考古历史试谈汉画像石起源王黎琳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1980年年会论文选(考古分册)1980年85社会生活 考古历史徐州汉画像石墓墓主身份考李银德中原文物1993年2期86社会生活 考古历史关于汉代升仙思想的两点看法孟 强中原文物1993年2期87社会生活 考古历史东汉永寿元年徐州从事墓志李银德、陈永清文 物1994年8期88社会生活 考古历史徐州大庙汉画像石晋墓孟强、李祥考古年鉴1997年89社会生活 文化思想画神的人文效应王圣云汉画研究1992年2期90社会生活 文化思想十字穿环:汉代人宇宙观的符号象征朱存明汉文化研究论丛1993年第一辑91社会生活 文化思想徐州汉画像石中的神话研究刘静晶艺术百家2005年6期92社会生活 文化思想从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艺术造型领略汉代审美风情王璐璐剧影月报2008年4期93社会生活 政治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刘尊志  200794社会生活 宗教江苏汉画像石动物图像的宗教意识思考汪小洋江苏大学学报2002年4期95科学技术 工商业从考古资料看两汉时代的江苏经济苏 文东南文化1989年3期96科学技术 农业睢宁双沟东汉画像石刻《牛耕图》的剖析尤振尧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 1980年年会论文选(考古分册); 1980年江苏省博物馆学会、 考古学会成立大会学术论文集(第三册)1980年97科学技术 农业从《牛耕图》谈东汉时徐淮地区农业生产状况尤振尧中国历史1984年2期98科学技术 农业从画象石刻《纺织图》看汉代徐淮地区农业生产状况尤振尧古今农业1990年1期99科学技术 农业淮海地区牛耕画像石与汉代耦犁二牛三人问题的探讨郭世玉农业考古2004年3期100论评、展览、会议、书刊序等1992年徐州中国汉画学术讨论综述周保平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1期101论评、展览、会议、书刊序等协调环境传达汉韵——徐州汉画像馆扩建工程的创作实践与体会姜娓娓华中建筑2003年5期102论评、展览、会议、书刊序等江苏徐州白集汉画像石墓研究评述杨修红文教资料2009年13期103  白集汉代画像石  美 术1996年1期

A 稗之属:  1、金瓶梅诗词解析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2、杜新书 校点整理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3、中国小说学通论(与人合作)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4、漫话金瓶梅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5、《三国演义》校注 岳麓书社,2002  6、中国小说艺术史 (与宁宗一合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  7、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校注(合作) 岳麓书社,2006  B 虫之属:  1、蟋蟀秘谱 天津古籍书店,1992   2、中国鸣虫与葫芦 天津古籍书店,1993   3、中国虫文化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4、蟋蟀文化大典 上海三联书店,1997  5、中国葫芦器与鸣虫 东方出版社,1998   6、千年秋兴话蟋蟀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7、中国虫文化(新版)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8、中国鸣虫(修订版)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  9、中国葫芦器(修订版)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0      主要论文1、红楼梦的多重叙事成分 (文学遗产1988年第1期)  2、红楼梦的人物叙事观点 (红楼梦学刊1988年第1期)    3、《金瓶梅》对中国小说思想的变革 (金瓶梅研究集,齐鲁书社1988年1月版)   4、魏晋小说观之再认识 (许昌师专学报1988年第4期)  5、从历史走向现实金瓶梅对古代小说审美领域之拓展 (南开学报1988年第5期)  6、关于《金瓶梅》中的性描写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5期)  7、明代的小说功能论 (南开文学研究,天津古籍1990年4月版)  8、《金瓶梅》的谐谑因素及其喜剧风格 (南开学报1990年第5期)  9、道德化与非道德化--论《金瓶梅》的典型观念 (金瓶梅学刊试刊号)  10、《金瓶梅》是世代累积型作品吗? (明清小说研究1993年第1期)  11、论《金瓶梅》的人名谐音与成书 (徐州师院学报1992年第1期)  12、唐传奇中的真与幻 (天津师专学报1992年第2期)  13、论《金瓶梅》的大小说观念 (金瓶梅研究第4辑,1993年7月)  14、一部唐代小说研究的重要著作 (唐研究创刊号,1995年)  15、《儒林外史》的讽刺意识与叙事特征(南开学报1996年第2期)  16、明代小说创作虚实论(南开学报1998年第2期)  17、作者·叙述者·说书人(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4期)   18、搞字的造字者及其他(中国语文1999年第1期)  19、《金瓶梅》的叙事结构能说明什么?(金瓶梅研究第六辑1999年6月)  20、《水浒传》评点中的小说技巧论(南开学报1999年第2期)   21、明代的小说典型论(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22、《促织》与《帝京景物略》(齐鲁学刊2000年第2期)  23、论唐传奇文备众体的艺术体制(南开学报2000年第4期)  24、近代小说叙事中的“有我”与“无我”(南开学报2001年第5期)  25、葫芦与道教关系探源(《葫芦与象征》,商务印书馆2001版)  26、明清小说批评中的情理观念(南京师大学报2002年第1期)  27、脂评中的情理观念(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1期)  28、近代小说观二题(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9、“小说”考辩(南开学报2002年第5期)  30、补史·教化·为戏·传情――-唐代的小说功能观(文学与文化 第4辑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版)  31、论魏晋小说的审美特征(文学与文化 第5期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版)  32、中国民间葫芦精品鉴赏(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12月18日)  33、《金瓶梅》方言研究及其他(南开学报2005年第1期)  34、崇祯本《金瓶梅》诗词来源新考(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35、论胡应麟的小说史观(文学与文化 第6期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版)  36、从道德化到性格化--明代小说典型观念的演进(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第二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7、唐宋以来的教育科举与文言超稳定结构的形成(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8、“于非事实中觅出事实”-读《东京梦华录笺注》,[韩]中国小设硏究会报第68号, 3)  39、佛家语言观发展的几个阶段 (文学与文化 第9辑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40、汉译佛经语体的形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41、文白之辨——译经史上文质之争的实质(南开学报2009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42、宋代文白消长与小说语体之变(中国社会科学 2011年第3期)  43、口传叙事、书写叙事及其相互转化(明清小说研究 2011年第3期)  44、“讲经文“质疑(明清小说研究 2011年第4期)  45、唐诗的口语化倾向(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获奖情况1、《中国小说学通论》(与人合作)获教育部第二届全国人文社科中国文学三等奖。2、《中国小说艺术史》(与人合作)与其他十六种图书(《中国小说史丛书》)共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3、《中国小说艺术史》获天津第十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4、《中国小说艺术史》获南开大学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官网入口查询初试成绩

非全日制研究生分数线

摘要】唐代诗人张继以一首诗歌《枫桥夜泊》而被后人传诵。关于张继的平生及其诗歌的研究很多,但大多都是对他的诗歌《枫桥夜泊》的研究,对于他的其他作品研究相对较少。而对于张继生平的研究也是不少的,但是关于他传奇的一生却没有得到一致的肯定。从历代诗歌选本中看,张继诗歌入选是很少的。更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关于张继及其诗歌的专门的论著也就寥寥无几了。在次文中,主要综述20年来有关张继的及其诗歌的评论。  【关键词】张继平生 《枫桥夜泊》 综述  一、张继的平生  关于唐代诗人张继的平生众说纷纭,但主要集中于钟国本的《唐代诗人张继诗歌初探》和王辉斌的《张继平生订正》。这两篇论文主要是从张继的一些诗歌和其友人的一些文集,还有就是从一些比较简单的历代有关张继记载的文章来对张继生平的考证。  在钟国本的《唐代诗人张继诗歌初探》中也对张继的平生作了较细的论述。  张继,字懿孙,新旧《唐书》无传,其生年不可考关于他的籍贯,历史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其一认为他是襄州人。如《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张继诗一卷”,下注云“襄州人”。此后的《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全唐诗》都持此说。其二认为他是南阳人。如唐代独孤及《唐故扬州庆云寺律师一公塔并序》(《毗陵集》卷九),以及《宋高僧传》卷十五的《唐余杭宜丰寺灵一传》,都称“南阳张继”。独孤及与张继为同时代人,他对张继了解较详,因此张继的籍贯,应以邓州南阳人为确。  张继的生平经历,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做了详细的考证,基本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长安应举时期。《唐诗纪事》卷二十五张继条说他:“登天宝进士第”;《唐才子传》卷三张继小传则谓:“天宝十二年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二者足证张继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考中进士。又张继同时诗人刘长卿有《赠张继司直适越》诗,诗题中称张继为“司直”,这可能是张继中进士后担任过的官称。  第二,吴越洛阳客游时期。据《会稽掇英总集》卷十八可知,于幼卿于天宝十三年至至德二年为会稽太守,张继游吴越必在此时。而安史之乱结束之后,张继即结束吴越客游生涯,西去洛阳,并在《宿白马寺》、《洛阳作》等诗中间接地反映了安史乱后的残破荒凉景象。  第三,武昌洪州任职时期。与张继同时诗人皇甫冉有首《酬张继》诗,诗前小序云“懿孙,余之旧好,祗役武昌”;《新唐书·艺文志》“(张继)大历末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可见张继曾供职于武昌、洪州。  张继的卒年不可详考,大约于德宗建中时迁为随州刺史,张继之卒年应在大历末。  在王辉斌的《张继平生订正》一文中,认为:张继为襄州襄阳人,天宝十三年后登第,授职江南;大历初检校祠部员外郎;大历五年在润州与皇甫冉、齐长卿、邹绍先等人过从,诗酒酬唱一时,未几,赋诗送邹绍先赴河南,旋“祗役武昌”。  刘长卿《毗陵送邹绍先赴河南充判官》诗,认为其乃为张继大历四、五年在洪州任租庸判官或转远判官之说,实可商榷。大历三年七月以河南副元帅赴幽州,则是年秋皇甫冉尚在京洛一带。刘长卿集中亦有《和樊使君登润州城楼》一诗,表明其在大历五年至六年正月间亦在润州。  张断进士登第的时间,辛文房《唐才记考》均订为天宝十二年,傅文从之不疑。  张继及第后即在于幼卿幕府或会稽一带作过官。《唐才子传》所谓“尝佐镇戎军幕府”,或是诗中“戟户”一词而言之,则张继进士及第当在天定十三年至德二年之间。  在上述中,关于张继的平生主要是从历代的有关诗人的一些文献记载、张继诗歌极其他的一些游记,还有张继友人的一些文章去对张继平生的定位。但是大多关于张继的考证还是实仍失考。由此,许多专家、学者对他的定位是不相一致的。由于考察资料的相同,且很少,大多数文章里有很多的相同论述。如得出的信息最多的是大历五年在润州,与皇甫冉、刘长卿、邹绍先等诗酒酬唱,于是就由此就去订正张继的平生,未免有点草率。  二、张继的部分诗歌综述  在唐代姹紫嫣红的诗坛上,继是一个成就突出而不为人重视的诗人。历代诗歌选本中,继诗歌入选的很少。更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关于张继及其诗歌的论著寥寥无几。  至于张继的其他诗歌,钟国本的《唐代诗人张继诗歌初探》较为详细。现在《全唐诗》中所载张继诗中多杂有皇甫冉、窦叔向等人诗。经过考证,正属于张继的诗也不过三十八首左右。  张继的诗歌创作与个人遭遇有密切关系。唐玄宗晚年,骄奢淫逸,暮气日深。张继的诗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现实的处境使他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在漂泊异乡报国无由的情况下,他慨然写下了“苍苍不可问,余亦赋思玄”的感喟,摅写了“孤愤抱龙泉”的怀才不遇的孤苦情愫。  他的部分诗篇终聚焦于当时那动乱的社会,并表达了对民瘼极度关切的热情。如: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阁,清明几处有新烟。——《阊门即事》。  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宿白马寺》。前首描写苏州地方经刘展之乱以后,农田荒芜、农村萧条的残破景象。后首虽主要是抒写羁旅愁思,但白马寺经安史之乱后,那房屋焚毁净尽,到处是断壁残垣的荒凉景象,在此诗中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如:“断碑” 、“茅屋”、“ 秋风”与“空”、“残剥”、“萧萧”,通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感受到物是人非的凄凉,由此就产生浓浓的“羁思”之情。  张继的《送邹判官往陈留》:  齐鲁分巡地,频年此用兵。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  国使乘轺去,诸侯拥节迎。深仁佐君子,薄赋恤黎氓。  火燎原犹热,波摇海未平。应将否泰理,一问鲁诸生。  这首诗歌流露出了对动乱时代的人民极端关心的热情。特别是“齐鲁分巡地,频年此用兵。”反映了当时战争的连绵不断。“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反映了战争给人民所带来的灾难和痛苦。现实的反映深刻真实得多。尤为可贵的是,诗中流露出了对动乱时代的人民极端关心的热,他希望即将到任的邹判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深仁佐君子,薄赋恤黎氓”,即深仁薄赋,佐君爱民。这是一种可贵的人道主义胸襟。  羁旅的诗歌在张继的诗歌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乡思客愁也成为了张继经常表现的主题。就如:思也就成了张继诗经常表现的主题,如《自西干桥至瓜岩村有怀》、《晚次淮阳》、《宿白马寺》等诗,尤其是《枫桥夜泊》,这些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在这些诗中,诗人的思乡之情,失意之感,羁旅之愁,往往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他更多地想到许多历史往事与人物,把自己的情感和对现实的感慨寄寓在重温历史的过程中,因而张继也写下了许多咏史诗,如《题严陵钓台》、《河间献王墓》、《春申君祠》、《华清宫》、《金谷园》等等。  其中《题严陵钓台》一诗,感慨自己没有遇到象光武帝召见严子陵一样的思贤招贤的皇帝;而《春申君祠》一诗,流露了对辅佐楚顷襄王二十余年的春申君的敬慕之情,寄托了自己官微位卑、无由施展才能的愤慨不平;在《河间献王墓》一诗,对“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而“雅乐未兴人已逝”(《通志》宗室部卷七十八语)的河间献王表示了无限的惋惜;其《金谷园》、《华清宫》二诗,则通过对金谷园、华清池的今昔对比,对唐玄宗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终致亡国的可耻悲剧,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总之,张继的这部分作品,于吊古的同时,讽刺了现实,抒发了作者不见用于世、无施展才能之途的苦闷,是张继诗中颇有价值的值得珍视的作品。  张继诗中有少数参禅悟道之作,如《安公房问法》、《剡县法台寺灌顶坛》等等,虽反映了作者一定的思想,但总的说来没有什么价值,唐代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及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说张继的诗“有道者风”,大抵指这类作品,这是张继诗中消极成份之所在。  稍稍浏览一遍张继的诗,便不难发现充满张继诗中的是一些意象,而这些意象给的诗歌染上了一种凄清幽冷的色彩。如“寒露”、“落叶”、“寒风”、“落景”、“微明”、“孤城”“衰年”、“秋凉”、“寒烟”、“呜咽”、“寂寞”、“残花”等。运用意向来抒发情感,不仅是张继的诗歌中的特点,同时也是历代诗人所喜爱运用的手法。  张继的诗歌特别讲究艺术形式和技巧,他的诗歌技巧是工整圆熟。他的律诗绝句不仅数量多,而且平仄对仗都很圆熟。清人方东树云:“七律章法,大历诸公最成熟。”(《昭昧詹言》)指出包括张继在内的大历诗人律诗的规范化、整齐化特点。张继的诗、遣词造句也十分用力。  张继由于一首《枫桥夜泊》而驰骋古诗坛,因而他的其他诗歌却很少被受关注。当然这也是与他的诗歌流传与保存太少而造成的。他的诗歌大都是抒写羁旅情愁,思乡情缘;还有就是对历史文物,历史兴衰的感慨。而在对他诗歌艺术特点的论述也是大同小异,大多数文章都只是谈到诗歌的意象,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这些都从意象来谈诗歌艺术。缺乏一种哲学的思考,以及对文艺哲学的融入,也就是说只是一种感性的思考。对诗歌形式与技巧的考究很多,但这一方面主要是对《枫桥夜泊》的考究最多,而其他诗歌就相对较少或是没有。  三、关于《枫桥夜泊》的综述  说 到张继人们就不由地 想到他的《枫桥夜泊》,于是有关《枫桥夜泊》的评论就有很多了,或深或浅、或长或短。  在张继的诗中,诗人的思乡,失意,羁旅愁,都被展现得淋漓至尽。如其《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诗是诗人漫游吴地时写的,诗人将落山的月亮、乌鸦的啼叫、下降的秋霜、渔船上的灯火,这些秋夜江边景色集中在一起,很自然给船上愁思之人造成难眠的气氛,而半夜寒山寺的钟声传到船上,使船上那愁思之人更加感到寂寞。那时诗人身无官职,白发苍苍,却不愿闲居,希望向朝廷献策救民于水火。可在君臣昏暗的时代,诗人难以如愿,漂泊一天夜宿寒山寺的时,定将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加上寒山寺钟声的撩拨,于是便创作出了《枫桥夜泊》着一千古绝唱。钟国本在《唐代诗人张继诗歌初探》中所阐述的观点就是,认为诗中所抒发的羁旅之愁,是与他忧国忧民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他的满怀思绪,反映了他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吐露了封建社会里有志不获聘的知识分子的牢骚与不平,这是有一定的认识价值的。  《落月摇情寒山钟——张继〈枫桥夜泊〉的诗学描述》,这是一篇有些散文样的论文。作者陆嘉明从诗人的蹉跎一生中去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从社会背景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愁苦闷,以及羁旅漂泊的孤独情感。作者主要是从《枫桥夜泊》诗学意义中的“借景”手法把诗人的沧桑人生化为审美意识图画,而诗学的意义又要从视觉和听觉的转换中探讨。诗歌中极有层次的把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冷与暖等不同色调的观察之景铺开,升华诗人的思想情感,并对读者产生审美与想象的冲击力。  在《“神韵、意境”的咏唱》一文里,丁蜀还是从音乐角度去赏析诗歌。词的传神、曲的韵味,以及歌曲的伴奏和人声的旋律,来分析诗歌情景融一的及至,符合歌曲的神韵与意境的要求。这篇文章是有一个与其他文章不一样的就是用音乐对其进行赏析。  《〈枫桥夜泊〉词语考释札记》里,金欣欣从“江枫”、“寒山寺”、“枫桥”和“渔火”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诗的意境和色彩还有诗人的情感来分析词与景恰到好处的结合。金欣欣对于这些词语也从诗人的背景和平生来寻找融合处。  总上所述,学者们对张继《枫桥夜泊》的论文主要是从诗歌里的几个景致词语和诗人的情感来论述,并都是以次来论证意境在诗歌,特别是在诗人情感的作用。也有一些文章是从诗歌里的用词去考究。即为什么运用这个词语而不是用其他词语、这些词语的来源是哪儿、这些词语与诗人的心情有什么联系等等之类的问题。从美学角度,如审美意识来对《枫桥夜泊》进行探讨,也是有很多的,但是从哲学角度,特别是运用西方现当代的哲学理论来对诗歌进行分析是很少,甚至是没有。别说是对张继的诗歌论述,就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论述也不多见。  参考文献:  (1)钟国本 《唐代诗人张继诗歌初探》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5期  (2)王辉斌 《张继平生订正》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第4卷(总第16期)  (3)金欣欣 《〈枫桥夜泊〉词语考释札记》 皖西学院学报 2003年12月第19卷第6期  (4)丁蜀还 《“神韵、意境”的咏唱》 深圳大学  (5)陆嘉明 《落月摇情寒山钟——张继〈枫桥夜泊〉的诗学描述》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22卷第1期 20005年3月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由苏州市市政府主管,苏州教育学院主办的综合性 、学术期刊,大16开,季刊。创刊于1984年,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公开发行。《苏州教育学院学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遵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始终不懈地坚持“二为”方针以及“双百”方针,以反映本校及兄弟院校教师、同行及专家教育教学及专业科研成果,促进校内外的学术交流,为我校的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服务,为科教兴国、科教兴省的战略决策服务,以促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为宗旨。本刊主要刊登文学、语言学、艺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研究性论文。主要栏目有: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吴文化研究、环太湖区域研究、比较文明与比较文化学、中国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安全与法等。《苏州教育学院学报》为江苏省一级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库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会员。特邀顾问:朱永新主任委员:李小平副主任委员:姜左 陈宇光 程宜康 韦恒(特邀)主办: 苏州教育学院周期: 双月出版地:江苏省苏州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ISSN: 1008-7931CN: 32-1556/G4历史沿革:现用刊名: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曾用刊名:苏州教育学院学刊 & 东吴教学创刊时间:1984

  • 索引序列
  •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官网入口查询初试成绩
  •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官网入口查询成绩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官网入口查询初试成绩
  •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官网入口查询初试成绩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官网入口查询初试成绩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