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2等3期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2等3期

发布时间: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2等3期

仲景经方剂量研究概况仲景制方精妙,药简效宏,为历代医家推崇备至。其方剂药物用量,因时移物换,原貌不可得窥,是以争论颇大。剂量之多寡、比例之大小,与疗效息息相关,实有考证之必要。近年来有关经方剂量的研究报道不少,今据近十年有有关文献,勾勒其研究动态如下。一.古今度量衡制的考证仲景著书于东汉末年,其计量单位自为彼时所习用者。因时隔近两千年,度量衡单位屡经变更,原制已不可知,故今人采用各种方法以考证换算之。研究表明[1~3],秦至东汉度量衡单位实值虽变而无大异,根据对秦始皇26年的方升、西汉初年的“尚方半”、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权”以及东汉“永平大司农铜合”等衡量器的考证,、东汉1斤合今制250g,1两合今之625g,1升合今之200ml。而方寸匕当是容积为1立方寸的立方形容器。若以汉时1寸为3cm计算,其容量当是167cm3[4]。而根据《金匮要略》乌头桂枝汤方后注,经换算得出:汉制1斤约为126g,1两约8g,与前述结论不符[5]。更有研究认为[6],古代常用市秤不符合药物计量实际,古时另有古药秤和古药升,经实测计算得出:汉时每药两为1g左右,最大不超过6g;而每药升容积按同制为34ml,按南北朝制应为4ml,汉制不越此值。米氏[7]通过对《伤寒杂病论》桂枝汤的药物剂量、煎药加水量、煎次、煎出量用服用量的古今差异进行考证,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认为现行“1钱等于3g,尾数不计”的定量换算关系不符合中医传统用药1钱有效量之实际数值,提出今旧市制1钱应折合公制73125g,临床使用可约为5g。从上述可知,大部分研究结果接近于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1两=9g,1升=198ml)和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1两约合6g,1升约合14g)的记载,与现行换算关系量不符,然亦存在古市秤、古药秤之争。如按上述研究结果折合,则仲景经方剂量明显大于或小于现代常用量。对此,各家认识不一。有认为[1~3],量重味寡是仲景用药特点之一,符合原意 且从中医学角度来看,也是合理的;也有的认为[8,9],对经方药量不必凿求,而应以临床药效为准,现代《伤寒论讲义》的折算标准符合临床实际。二.经方剂量运用规律和特点仲景对剂量的应用有严格的原则性和规律性[10],表现为:①制短扬长,如瓜蒌薤白半夏汤辛热药与寒润药为3:1,故制其寒而用其开通之性;②量依病变,即根据症候的主次、轻重而确定药量;③动静相合,即动静药物配伍须依比例而行;④量变性变,即药物剂量变化会导致方剂性质的变化。因而,在运用经方时应重视[11]:①每剂量,即每一剂药物中某药的分量,它主要是通过调整各药间的相互比例而影响到药物的配伍关系;②每服量,即每次服用的剂量,通常此量为该药的治疗量,显示了药物的量效关系,而根据量效关系原则,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剂量的增减,其方药效也相应增减;③每日量,即一日中某药服用量总和,此量决定于每服量和每日服用次数,即药物时效关系的影响,而根据时效关系原理,每种药物在服用后均有相对稳定的潜伏期、高峰期和残效期,间隔一定的时间重复给药可以维持药效的连续性。从另一种角度认识,也应注意[12]:①单一方剂中的药物用量、尤其要掌握方中较重要的药物用量;②重视复合方剂中的每一方剂用量;③重视加减方剂中的方药用量,即基础方的取用量、加味药物用量和药味相同方的用量等;④重视方剂的每次服用量。简言之,经方剂量的具体应用要注重药物的绝对量,绝对量反映了药物的有效用量,但不能生搬硬套,应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如病情重者宜大,轻浅者宜小,药质轻者宜小,质重者宜大,急性病宜重,慢性病宜轻等;同时,更应注意药物的相对量,相对量体现了各药用量的比例,寓有组方之法度,其变化既能影响方剂的性能,又能影响其功效的大小;古今衡量虽异,然其比例恒定[8,9,13,14]。三.某些常用药物的剂量运用探讨甘草:《伤寒论》中甘草的用量很严格,根据方剂功用不同,选用大剂量为君,有复阳益气作用,中小剂量多为佐使,可缓和药性[15]。其剂量的掌握亦根据以下原则而定:表证轻,里证重;实证轻,虚证重;热证轻,寒证重;治湿轻,敛阴重;治痢轻,治泄重[16]。生姜、大枣:《伤寒论》中姜枣剂量运用有如下规律:①用小量者,生姜1~2两(3~6g),大枣4~6枚,多用于风寒较轻、病势较缓、邪正抗争不剧、须微微发汗者;②一般用量,生姜3~4两(5~5g),大枣10~15枚,多用于风寒束于肌表、邪正抗争的病证;③用大量者,生姜5~6两(5~7g),大枣25枚,大量生姜多用于邪气较重的病证,大量大枣多用于正气较虚者[17]。桂枝、白芍:洪氏[18]根据仲景应用桂枝的剂量变化规律,在临床上以6~9g为中等量,小于6g为小剂量,大于9g为大剂量,应用大剂量时,采用逐步递增或累加方式缓缓多次进服之方法。而在经方中,桂枝、白芍常配伍并用,其剂量特点有:常量等用、小量等用、大剂量重用桂枝、小剂量多用桂枝、大剂量重用白芍、小剂量多用白芍等,大凡等量并用,不论常量或小量,通常都发挥调营卫的作用;反之,则或偏调卫,或偏和营。一般重用桂枝主要为平冲降逆,重用白芍主要为缓急止痛;若小幅度变更桂芍比例,同时伴有配伍药物变化者,则其作用主要取决于配伍药物变化[19]。石膏:石膏在经方中用量一般较大,现代临床运用亦然。但安氏[20]认为凡水煎服的药物剂量,应根据其药物的溶解度而定,矿物、贝类药的溶解度小,因此,缩小麻杏石甘汤等方剂中的石膏用量,同样能获得与大剂量用药的相同效果。附子:《伤寒论》对附子的使用有以下特点:①根据病情的轻重及不同病因来确定其用量及生熟,一般阳虚重证宜生用重用,阳虚轻证则炮用轻用,而风寒湿痹则炮用重用;②根据性别及体质强弱确定用量[21]。半夏:对脾不化湿、酿痰停饮、胃逆呕恶诸症,一般可用9~15g,如旋覆代赭石汤等;小半夏汤等也可用15g,但应与生姜基本持平,不能明显高于其量;对于心下痞结较甚、呕吐较顽固、逆气冲咽或不寐证,则应投大量,30~60g,甚至120g(久煎),如生姜泻心汤等;对于阴虚气逆、脾虚生湿、胃气呆滞诸证,宜以小量6~9g,为佐为使,尤其是脾胃阴虚者,其量宁小勿大,如麦门冬汤[22]。而胡氏[23]亦认为,化痰和胃小量即可(10g左右),重症痰饮呕逆适当增加,15g左右,不寐者则重用至30~60g,其效方显。细辛:细辛剂量,历来争议颇大。据后世习俗,则经方剂量大大超越常量(按古药秤折算除外)。是以后世用经方,细辛常减量。而王氏[24]据临床实践认为:阳气虚、寒湿重者,可用大剂量(可达20g),待病情好转,便须减量;若发病纯属风寒外感、阳气不虚者,则用中量(10g);若病情热象较重、兼有湿浊不化者,可用小量2~5g佐之;然痢、泄、咳喘等,若病久、虚寒较重者,亦可用大量。四.结束语综上可知,有关古今度量衡的考证,其结论不太一致,临床运用并未照之而行,强调根据病情、体质等因素而定;对经方的绝对量不拘泥,更注重相对量的确定。笔者认为,关于经方剂量的研究,考证度量衡变化诚然必要,然不宜以古绳今,生搬硬套。要知古今体质、气候、环境等因素变化甚大,岂能等同视之?加之,汉时度量衡制虽属统一,然仲景身处战乱之际,其方剂药量是否悉依国家统一计量,实难肯定,也有可能习用民间土法计量,或另有药秤计量等。观其著述,同一药物,其计量单位亦不尽一致,如厚朴有一尺、半斤之异,石膏有如鸡子大、一斤之别等,竹叶有一把之量等,即可知其计量单位不一。因此,今后的研究,不宜过分强调计量之考,而应以临床为基础,以实验为手段,观察不同剂量、不同比例的方药疗效。如以动物模型为实验对象,进行古量、今量的比较,经典比例与变更比例的对照,或不同地域、不同气候等因素对方药剂量影响的比较等。广泛引用各种先进手段的方法以研究之,可望获得对临床更有意义的结果。参考文献 [1] 贾文成,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用药剂量初考·辽宁中医杂志 1985;(4):38 [2] 柯雪帆,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问题·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3;(12):36 [3] 顾铭印·经方药物剂量之我见·北京中医 1987;(3):14 [4] 张同振·《伤寒论》《金匮要略》用药剂量续考·吉林中医药 1987;(6):42 [5] 陈家骅·经方药量管窥·浙江中医杂志 1981;(5):81 [6] 王伊明·为古方权量正本清源·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6;9(2):10 [7] 米伯让·以桂枝汤为例探讨古今中药处方计量的换算·中华全国第二次仲景学说讨论会论文汇编 1987,10:P2 [8] 姜建国·关于经方药量之管见·中医杂志 1986;27(11):864 [9] 齐教授信箱·如何对待《伤寒论》方剂药量·新中医 1982;(11):43 [10] 王国三·试论张仲景剂量应用的规律·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3;(4):13 [11] 刘建奇·《伤寒论》的药量研究方法浅议·辽宁中医杂志 1988;(3):12 [12] 蔡绪江·重视《伤寒论》方剂的剂量·中华全国第二次仲景学说讨论会论文汇编 1987,10:P80 [13] 王三虎·仲景药量索隐·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3;(2):8 [14] 岳美中·方剂配伍和用药剂量的讨论·浙江中医药杂志 1977;(4):35 [15] 赵志谨·试谈《伤寒论》中甘草的使用剂量和禁忌·山东中医杂志 1983;(5):10 [16] 胡国栋·仲景应用甘草规律的探讨·四川中医 1983;(1):21 [17] 刘含堂,等·仲景用生姜、大枣初探·河南中医 1982;(1):9 [18] 洪嘉禾·桂枝在内科临床的应用·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2;(1):13 [19] 张笑平,等·张仲景并用桂芍的规律探讨·辽宁中医杂志 1983;(8):10 [20] 安东柱·谈石膏的药用量·吉林中医药 1982;(4):47 [21] 和建清·从《伤寒论》看附子的用量及生用炮用问题·云南中医杂志 1982;(5):37 [22] 牛元起·谈半夏的用量·中医杂志 1986;27(10):787 [23] 胡学刚·、漫话半夏之用量·中医杂志 1986;27(10):787 [24] 王振祥·细辛用量之我见·吉林中医药 1982;(1):48 另转载:《伤寒杂病论》方剂剂量单位是斤、两、分、铢、黍等诸多方面,与当今剂量单位不同,对此笔者查阅有关文献,并结合自己临床实际体会,确认研究仲景方药剂量单位,必须结合临床实际,只有从临床实际出发,才能避免从文献到文献。今根据明·李时珍于《本草纲目》中说:“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又如清·程知于《伤寒经注》中说:“大约古用一两,今用一钱足也。”李氏程氏所言“古”,当指东汉时期,所言“今”当指其所处的时代。现将《伤寒杂病论》方药剂量单位折算为当今剂量单位:一两为3g,一升为18~30g,一方寸匕为6~9g,一钱匕为5~8g一尺为30g,云如鸡子大为48g,一合(容量)为6~8ml,一升(容量)为60~80ml,一斗(容量)为600~800ml,附子一枚为5g,杏仁、桃仁云40个为10g,枳实一枚为1~2g,乌头一枚为2~3g,竹叶一把为10g,栝楼一枚为15~30g,水蛭百枚为200~240g,百合一枚为2~4g,矿石类云弹子大15~20g,栀子一枚1~2g,芍药一枚为2~4g。又仲景于方中所言“钱”者,当言“钱匕”,可从“钱匕”计算,且不可将仲景所言“钱”与其后所言“钱”而换算为3g;关于有些方剂言剂量曰“分”者,此“分”字不是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之“分”字,而是指方中剂量各占多少比分之“分”字,因此理解“分”字不能将“分”折算为8g左右。但为了使方剂剂量统一定为国际标准计量单位,现将某些方剂如薯蓣丸等剂量比分之“分”折为3g,可供临证参考用量。对此还要知道方剂剂量比分用量在临床实际中可根据具体病情而适当地按比例增减,以使方药组成与证机切切相应,达到愈疾之目的。

1 张孝骞.一氧化碳中毒之病理作用及其治疗.中华医学杂志,1931,17(3):232~246.2 张孝骞.健康者与患病者血量.中华医学杂志,1952,38(2)∶97~106.3 张孝骞.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华医学杂志,1953,39:559~564.4 张孝骞.糖尿病的症状诊断和并发病.中华医学杂志,1953,39:727~731.5 张孝骞.糖尿病座谈总结.中华医学杂志,1953,39:761~762.6 张孝骞,邓家栋.内科学及护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3.7 张孝骞.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中华医学杂志.1954,40:507~510.8 张孝骞.溃疡病座谈会讨论总结(上).中华医学杂志.1954,40:542~545.9 张孝骞.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的几点体会.见:西医学习中医论文集(第三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0 张孝骞.学习病机十九条的点滴体会.见:西医学习中医论文集(第三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1 张孝骞.舌苔和苔质的变化与营卫气血.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60.12 张孝骞.对湿瘟病的点滴体会.见:西医学习中医论文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60.13 张孝骞.上胃肠道大量出血(编者的话).中华内科杂志,1959,7(1):2.14 张孝骞.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防治.见:科学广播.北京:科普出版社,1963.15 张孝骞.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总结.见:中华医学会河北分会会讯,1964-11-15.16 张孝骞.大力加强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研究工作(述评).中华内科杂志,1978,17(6):401~402.17 陈春波,张孝骞.Behξet氏病的一些特殊临床表现——病例报告和文献综述.中华内科杂志,1980,19(1):15~22.18 张孝骞,朱预,刘彤华等.间叶瘤合并抗维生素D的低血磷软骨病一例报告.中华医学杂志,1980,60(3):150~152.19 张孝骞.创刊词——中国消化病研究的回顾和前瞻.中华消化杂志,1981,1(1)∶1~4.20 纪宝华,张孝骞.甲状腺机能减低合并大量腹水和昏迷——1例报告和文献复习.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1,3(3):171~174.21 蒋朱明,朱预,黄汉原,曾宪九,陈敏章,戴希真,张孝骞.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病.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1,3(1):14~17.22 周志超,陆国钧,陈敏章,陆星华,张孝骞.口服法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中华消化杂志,1981,1(4):238~241.23 柯美云,张孝骞,陈敏章.肝脏疾病中腹腔镜诊断与影像诊断的比较.中华内科杂志,1982,21(7):393~396.24 张孝骞.见:《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如何阅读消化病学的国外参考文献.中华消化杂志,1982,2(2)∶94~95.25 金瑷,周明果,张乃铮,张孝骞,王保乐,赵玉祥.白塞病的消化道表现(16例临床分析).中华内科杂志,1982,21(12):725~727.26 周志超,张孝骞,陈敏章.PABA试验的测定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2,4(6):352~357.27 虞重坚,张孝骞,陈敏章.测定血清胃泌素的临床意义.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2,4(6):358~362.28 张孝骞.介绍一本治疗学专著.见:查良镒等,译.美国贝莱斯编著.胃肠和肝病的现代治疗.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

1.钾离子测痛仪在慢性布鲁氏杆菌病中的应用观察中国地方病杂志 1983,4: 2352.癌症防治的新进展(译文)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5,3:493.促使癌细胞成熟转变的药物(译文)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6,1:544.利用与经络有关的癌检查法(CCM)对癌的早期诊断(译文)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6,2:515.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布鲁氏杆菌病239例疗效观察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7,4:1(执笔)6. 重温《大医精诚》,继承发扬孙思邈的高尚医德孙思邈医德思想研讨会论文集 1989,337. 麻杏甘石汤应属清热剂 陕西中医函授 1989,5: 158. 《伤寒论》34条争论之我见 陕西中医函授 1989, 6: 39. 《千金方》在中医眼科的成就 孙思邈研究 1990,创刊号: 3910. 《伤寒论》厥阴篇 质疑两则 陕西中医函授 1991, 3: 911.孙思邈对中医眼科学的贡献 中国中医眼科学杂志 1991,1: 4112. 论《伤寒例》的学术价值 陕西中医 1992, 1:4213.《伤寒论》疑难症候辨析方法浅析 陕西中医函授 1992, 1: 1914. 《伤寒论》397法探讨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2, 2: 115.《诸病源候论》对中医眼科学的贡献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1992, 3:17516. 对《伤寒论》教学改革有关问题的探讨西北地区首届张仲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2,17. 《伤寒论》四逆散方证质疑陕西中医 1993,1: 4418. 《伤寒论》之连轺非连翘辨 医古文知识 1993, 1 :4019. 《伤寒论》脉阴阳含义浅析 医古文知识 1993, 3 : 2220.《伤寒论》治病求本观初探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4, 2: 121.对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机的认识 陕西中医函授1993, 6: 4022. 《伤寒论》去滓再煎法浅谈 陕西中医函授 1995, 2: 1223. 《伤寒论》辨证分析方法浅谈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6, 1: 424.从经方谈方剂的相反相成配伍法 陕西中医函授 1996,3:1025.《伤寒论》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6, 增刊:4626.《伤寒论》寒热对偶方证辨析 陕西中医函授 1996, 6: 527.时相辨证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7,2: 528.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对温病学的贡献 陕西中医函授1997;1:829.《伤寒论》学习方法浅谈 陕西中医函授 1997,3:4330.反馈辨证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8, 1: 631.伤寒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出路中医药教育研究 1998,2:11 32.从经方 谈汤剂的煎法 陕西中医函授 1998, 3: 6833.方证辨析法在《伤寒论》教学中的应用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9, 3134.桃核承气汤与桃仁承气汤辩陕西中医函授 1999, 2: 6 35. 关于我院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及学科建设的设想全国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研讨会论文 2000, 136. 张锡纯对《伤寒论》的研究特点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0, 6: 737. 《伤寒论》教学中应加强能力的培养 全国张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 2000, 1138.《伤寒论》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思考 中医药教育研究 2001, 1: 539.《伤寒论》教学贯彻创新意识的探索中医药教育研究 2001,2: 掌握《伤寒论》方剂的技巧陕西中医函授 2001, 3: 541.试论《伤寒明理论》的学术成就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2, 3: 142.从血不利则为水谈CRF的证与治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3, 3: 143.对《伤寒论》阴阳易之探讨《 张仲景学术研究》 学苑出版社 2003, 26~3044.中药的肾毒性及对策 现代中医药 2004,4:61;5:45.《伤寒论》特殊辨证方法探析 第十二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1;2004年46.动态辩证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5, 2: 5847.排毒双调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3例 陕西中医 2005, 4: 31348.排毒双调综合疗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肾组织SOD、MDA影响的实验研究 山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5, 1: 2449. 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探讨 陕西中医 2005, 6:55250.《伤寒论》特殊辨证思维方法探析 陕西中医 2005, 6:59251.排毒双调综合疗法对大鼠CRF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陕西中医 2005, 7: 72652.排毒双调综合疗法对大鼠CRF细胞免疫影响的实验研究时珍国医国药 2005, 9: 82553、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5, 5:2154.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伤寒论》的基本诊断模式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5, 6: 755.对加强我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探索》陕西科技出版社2005,12月60-6556.灌胃灌肠针刺法对5/6肾切除慢性肾衰竭大鼠模型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影响 陕西中医 2005,11: 125257.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三忌”、“四诊”与“五勤”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6, 3: 1158.通络益肾汤对链脲佐菌素DN大鼠血浆ET影响的实验研究 陕西中医 2006, 6: 75759.通络益肾汤对链脲佐菌素DN大鼠疗效的实验研究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4: 4060.通络益肾汤对链脲佐菌素诱导DN大鼠血浆一氧化氮影响的实验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7(8):1399

查了一下 所有中文类的 核心期刊目录,都查不到这个期刊。所以这个期刊 就什么核心期刊也不是。就是 普通期刊。陕西中医学院,2015年更名为陕西中医药大学。查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同样也查不到任何核心期刊。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增刊

1.古今论阴阳盛衰所致寒热异同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79,(3):92.厥证浅识 浙江中医药 1979,(12):4523.古今论厥之异同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0,(3):34.苦楝皮合剂驱蛔虫效果好 陕西中医 1980,(4):135.“脉症顺逆”与“脉症从舍” 浙江中医杂志 1981,(4):1896.汗的生理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1,(2):157.“卫出下焦”析疑 陕西中医 1981,(6):418.寒热厥证小议 绍兴中医 1982,(2):579.先后天小议 陕西中医 1982,(5):4310.阴阳学说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陕西中医函授 1982,(1):2611.整体观念 陕西中医函授 1982,(2):212.《内经》有关问题答疑 陕西中医函授 1982,(6):1113.孙思邈与“部位三焦”说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3,(3):1114.《内经》中的津血相关理论 陕西中医函授 1983,(4):1415.假证不假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3,(8):1716.“肾精、肾气、肾阴、肾阳”析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4,(1):2417.“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析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4,(2):2018.太阳的启示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4,(3):1819.中医院校开设写作课有必要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4,(3):2020.五行学说的形成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4,(5):321.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4,(6):322.“辨证”与“辩证”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4,(7):323.怎样进行确切地辨证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4,(10):324.“凡刺之真,必先本神”析 陕西中医 1984,(4):3225.“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析 陕西中医 1984,(4):3326.“治求其属”析 陕西中医 1984,(5):3527.“定其血气,各守其乡”析 陕西中医 1984,(5):3628.“少火生气,壮火食气”析 陕西中医 1984,(6):4029.“肝者,罢极之本”析 陕西中医 1984,(6):4130.“生病起于过用”析 陕西中医 1984,(6):4231.83年《内经》硕士研究生专业试题答案 陕西中医 1984,(8):3432.气机升降出入规律探讨 新疆中医 1984,(1),(2)33.五运六气入门 陕西中医函授 1985,(3):1034.《内经》中的五行生克观 陕西中医函授 1985,(6):2135.脉学有关问题解答 陕西中医函授 1985,(7):5536.答“伤必有瘀” 陕西中医函授 1985,(7):5537.答“伤必有寒” 陕西中医函授 1985,(7):5538.“乙癸同源”与“肝阳虚证”答 陕西中医函授 1985,(7):5639.《内经讲义》原文自学览要 陕西中医函授 1986,(2),(3),(4)40.《内经讲义》复习题解答 陕西中医函授 1986,(5):141.《内经》肿瘤辨析 安康医药 1986,(5):4042.《黄帝内经》疑、难、名句选释 陕西中医函授 1988,(3):443.运气学说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9,(1):144.《内经医籍述要》选载 陕西中医函授 1989,(4):745.102例脾肾虚性水肿患者唾液钾、钠离子变化初步观察 中医杂志 1989,(5):3746.脉象客观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新疆中医药 1990,(4):147.《内经》男科学思想探讨 陕西中医函授 1991,(5):348.气学理论源流及《内经》气学理论的研讨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1,(10):149.仲景男科证治十法 国医论坛 1992,(1):350.蜈蚣应用研究近况 陕西中医函授 1992,(4):2651.巢元方男科病理学贡献及其意义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3,(1):152.论《黄帝内经》用药规律 陕西中医函授 1993,(2):153.前列腺肥大症的中医治疗现状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3,(4):3854.读《素问》三则有感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4,(2):755.《内经》研究回顾与设想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7,(2):156.《内经素问校义》述要 陕西中医函授 1997,(4):557.汉晋时期中医男科的发展成就 陕西中医函授 1997,(6):958.古今“虚邪”名同义别辨 陕西中医函授 1998,(2):159.“魄门亦为五脏使”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述评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8,(3):260.《内经》各篇题解及主要内容 陕西中医函授 1999,(1):861.近二十年陕西中医文献研究回顾与评价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9,(2):162.《黄帝内经》研究述评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9,(3):11;(4):1063.脑藏元神及其意义 陕西中医函授 2000,(1):164.中医理论20年研究述评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0,(2):565.运气学说临床应用研究述评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0,(4):366.《难经》研究述要 陕西中医函授 2000,(4)、(5)、(6):167.《难经》50年研究述要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1,(3):168.孙思邈对中医男科治疗的贡献 陕西中医函授 2001,(4):169.傅贞亮学术思想研究 陕西中医研究 2001,(2):170.学习《内经》的方法与境界 陕西中医函授2001,(5):171.《内经》“权衡”解读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1,(6):372.傅贞亮学术思想简介 中医药学刊 2001,(10):41873.《中医基础理论》的编写思路与设想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6):1674.标本中气理论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4):175.中国人论脑及其他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1): 6;(2):176.论气街 现代中医药 2002,(5):177.论《内经》五脏生克制化关系及其意义 现代中医药 2003,(3):178.论《内经》中的五脏左右表里关系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3,(4):179.王焘与《外台秘要方》 现代中医药 2004,(1):480.《外台秘要方》对经络、腧穴、灸疗学发展的贡献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4,(1):181.《外台秘要方》对温病学发展的贡献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4,(2):182.《外台秘要方》对仲景学术思想研究的贡献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4):583.运气学说的沿革与评价 河南中医 2004,(5):384.王冰与运气学说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4,(5):685.《外台秘要方》对消渴病辨治述评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4,(6):186.中医理论的困惑与思考 中医药学刊 2004,(9):187.《外台秘要方》伤寒日期理论的评述 中医药学刊 2004,(10):488.心藏神、脑主神与心脑共主神诠释 中医药学刊 2004,(11):389.《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分化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5,28(2):190.诠释心之窍与心藏神 河南中医 2005,25(1):1191.解读肝脏特性及其意义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5,20(2):992.治则治法理论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中医药学刊 2005,23(1):1793.再论中医理论的困惑与思考 中医药学刊 2005,23(3):39394.王冰与《玄珠密语》源流考 中医药学刊 2005,23(4):58695.王冰与《天元玉册》考 中医药学刊 2005,23(5):77696.王冰其人其事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5,6(2):297.论运气学说发生的背景——兼评《中医运气学》教材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5,21(3):198.试论高等中医药院校内经课程定位及开课的理想时间 中医教育2005,24(6):5599.管窥中医理论走出困惑的出路 中医药学刊 2005,23(11):1942100.概论《黄帝内经》理论与诸子百家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5,28(6):1 1.《中医常用术语选编》编者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年2.《中医男性病学》 主编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3.《内经词典》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年4.《黄帝内经灵枢经析义》 主编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3年5.《中医名医名著名方》 编委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年6.《黄帝内经素问析义》 主编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7年7.《中医方法全书》 编委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8.《黄帝内经研究大成》 编委北京出版社 1997年9.《中医诊法精华》 主编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分公司 1998年10.《黄帝内经通解》 主编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分公司 2000年11.《内经知要》白话解 编者 三秦出版社 2000年12.《中医神经精神病学》主编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年13.《难经通解》 独著 三秦出版社 2001年14.《中医诊法》(225万字) 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年15.《王焘医学全书》(100万字)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年 1.《内经选读》(全国中医院校统编教材) 编者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8年2.《内经讲义》(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 副主编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年3.《中医诊断学》(西南、西北片区协编教材) 副主编 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年4.《内经选读》(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 编委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年5.《内经选读》(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 副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年6.《内经》(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教材) 编者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7,《中医基础理论》 编者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8.《内经讲义》(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 编者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年9月9.《中医学基础》(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年1月10.《中医学基础习题集》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年10月 1.《外台秘要方》(宋版)整理研究陕西省中医管理局,[2004]31,1~122.肾虚质大鼠免疫功能失调的分子机理研究陕西省中医管理局,2004C204,第二,1~12

1.钾离子测痛仪在慢性布鲁氏杆菌病中的应用观察中国地方病杂志 1983,4: 2352.癌症防治的新进展(译文)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5,3:493.促使癌细胞成熟转变的药物(译文)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6,1:544.利用与经络有关的癌检查法(CCM)对癌的早期诊断(译文)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6,2:515.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布鲁氏杆菌病239例疗效观察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7,4:1(执笔)6. 重温《大医精诚》,继承发扬孙思邈的高尚医德孙思邈医德思想研讨会论文集 1989,337. 麻杏甘石汤应属清热剂 陕西中医函授 1989,5: 158. 《伤寒论》34条争论之我见 陕西中医函授 1989, 6: 39. 《千金方》在中医眼科的成就 孙思邈研究 1990,创刊号: 3910. 《伤寒论》厥阴篇 质疑两则 陕西中医函授 1991, 3: 911.孙思邈对中医眼科学的贡献 中国中医眼科学杂志 1991,1: 4112. 论《伤寒例》的学术价值 陕西中医 1992, 1:4213.《伤寒论》疑难症候辨析方法浅析 陕西中医函授 1992, 1: 1914. 《伤寒论》397法探讨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2, 2: 115.《诸病源候论》对中医眼科学的贡献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1992, 3:17516. 对《伤寒论》教学改革有关问题的探讨西北地区首届张仲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2,17. 《伤寒论》四逆散方证质疑陕西中医 1993,1: 4418. 《伤寒论》之连轺非连翘辨 医古文知识 1993, 1 :4019. 《伤寒论》脉阴阳含义浅析 医古文知识 1993, 3 : 2220.《伤寒论》治病求本观初探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4, 2: 121.对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机的认识 陕西中医函授1993, 6: 4022. 《伤寒论》去滓再煎法浅谈 陕西中医函授 1995, 2: 1223. 《伤寒论》辨证分析方法浅谈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6, 1: 424.从经方谈方剂的相反相成配伍法 陕西中医函授 1996,3:1025.《伤寒论》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6, 增刊:4626.《伤寒论》寒热对偶方证辨析 陕西中医函授 1996, 6: 527.时相辨证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7,2: 528.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对温病学的贡献 陕西中医函授1997;1:829.《伤寒论》学习方法浅谈 陕西中医函授 1997,3:4330.反馈辨证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8, 1: 631.伤寒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出路中医药教育研究 1998,2:11 32.从经方 谈汤剂的煎法 陕西中医函授 1998, 3: 6833.方证辨析法在《伤寒论》教学中的应用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9, 3134.桃核承气汤与桃仁承气汤辩陕西中医函授 1999, 2: 6 35. 关于我院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及学科建设的设想全国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研讨会论文 2000, 136. 张锡纯对《伤寒论》的研究特点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0, 6: 737. 《伤寒论》教学中应加强能力的培养 全国张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 2000, 1138.《伤寒论》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思考 中医药教育研究 2001, 1: 539.《伤寒论》教学贯彻创新意识的探索中医药教育研究 2001,2: 掌握《伤寒论》方剂的技巧陕西中医函授 2001, 3: 541.试论《伤寒明理论》的学术成就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2, 3: 142.从血不利则为水谈CRF的证与治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3, 3: 143.对《伤寒论》阴阳易之探讨《 张仲景学术研究》 学苑出版社 2003, 26~3044.中药的肾毒性及对策 现代中医药 2004,4:61;5:45.《伤寒论》特殊辨证方法探析 第十二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1;2004年46.动态辩证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5, 2: 5847.排毒双调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3例 陕西中医 2005, 4: 31348.排毒双调综合疗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肾组织SOD、MDA影响的实验研究 山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5, 1: 2449. 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探讨 陕西中医 2005, 6:55250.《伤寒论》特殊辨证思维方法探析 陕西中医 2005, 6:59251.排毒双调综合疗法对大鼠CRF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陕西中医 2005, 7: 72652.排毒双调综合疗法对大鼠CRF细胞免疫影响的实验研究时珍国医国药 2005, 9: 82553、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5, 5:2154.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伤寒论》的基本诊断模式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5, 6: 755.对加强我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探索》陕西科技出版社2005,12月60-6556.灌胃灌肠针刺法对5/6肾切除慢性肾衰竭大鼠模型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影响 陕西中医 2005,11: 125257.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三忌”、“四诊”与“五勤”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6, 3: 1158.通络益肾汤对链脲佐菌素DN大鼠血浆ET影响的实验研究 陕西中医 2006, 6: 75759.通络益肾汤对链脲佐菌素DN大鼠疗效的实验研究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4: 4060.通络益肾汤对链脲佐菌素诱导DN大鼠血浆一氧化氮影响的实验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7(8):1399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本人是北京中医药大学16药事管理的,对于题主的问题,我认为我可以根据自身体验给题主略作解答。戴胜云:成绩优异、硕果累累、美貌与才华兼于一身的女孩就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分析学专业。博士期间发表SCI论文六篇,核心期刊论文3篇,多次获得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一等奖获得者、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获得奖励及荣誉:她在2019年获得了岐黄杯第十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一等奖,在2018年  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在2018年获得了新奥创新奖学金,在2017、2018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还获得了2013-2018年四次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一等奖学金。徐冰:男,汉族,中共党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化学专业2016级博士;本科就读于河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化学专业。他在2016年9月-2017年8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2项;获得201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业奖学金三等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英文学术论文3篇,参与书籍编写一本;负责校级研究生自主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参与北京市课题1项,参与校级课题2项;以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专利2项。张志新:女,汉族,共青团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2016级博士;本科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药物分析学专业。她在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1项;获得201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业奖学金一等奖,Waters联合实验室优秀青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英文学术论文2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2项。还有的北中医学生发了7篇SCI,还获得了新奥创新奖学金!北中医还有一个超厉害的小哥哥,两项专利还参与了一本书籍编写!北中医的翘楚还是很多的!谢谢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

1956年,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了振兴中医事业,决定在北京、广州、成都、上海四市建立中医学院。这是医疗卫生系统的一件大事,各级部门对筹建北京中医学院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千方百计为中医学院的教师队伍寻找人才。经人推荐,刘渡舟来到北京中医学院参加中医教学工作。先后任伤寒教研组副主任、主任,兼任金匮教研组主任。 1978年任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并开始培养中医硕士研究生。1985年又成为全国第一批招收中医博士研究生的指导老师。他还任北京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以及《北京中医学院学报》总编等职。在教学中,他辛勤工作,获得群众的拥戴。1983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85年又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86年,响应祝谌予教授号召,协助薛钜夫院长,参与筹建全国第一个中西医结合门诊部——顺义国医院(现名北京杏园金方国医医院)。 从1978年至今,他历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85年2001年,任国务院学位评议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医学)成员,1987年以来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1991年更名为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刘渡舟于1956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1984年以来任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是的,但是发表周期很长,通常得6-10个月才能发表,

作为北中医16级的学生,我的好多老师都是王琦教授的学生,老师们谈起王琦教授,语气里总免不了的自豪感,王琦教授真的是配的上国医大师称号的中医人。浅谈一下我了解的王琦教授吧~ 中医体质学创始人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王琦教授开始从事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基础与临床研究,并逐步确立了中医体质理论体系,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理论,如心身构成论、环境制约论和禀赋遗传论,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医体质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背景。其中最著名的是,“王琦中医体质九分法”--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种基本类型。中医体质学应用范围广泛,通过研究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关系,强调体质的可调性,从改善体质入手,为改善患病个体的病理状态提供条件;实现个体化诊疗,在临床对疾病的诊治活动中,对疾病的防治措施和治疗手段建立在对体质辨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该人的体质特征,并针对其体质特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贯彻中医学“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结合体质进行预防。 男科学创始人作为男科学的创始人、学科带头人,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男科系统专著《中医男科学》,将男科分化成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这就是几点个人对王琦教授的了解啦,希望对您有帮助~~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

1 尚志钧.我国最早的药典《唐本草》.医史与保健组织.1957,(4):275.2 尚志钧.《吴普本草》的研究.哈尔滨中医,1960,(3):71.3 尚志钧.《唐本草》目录的研究.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60,(2):158.4 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第一版.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1.5 尚志钧,《日华子本草》成书年代的探讨.中华医史杂志,1982,12(2):114.6 尚志钧.诸家辑本《神农本草经》皆出于《证类本草》白字.江苏中医杂志,1982,3(2)38.7 尚志钧.《证类本草》白字《本草经》文原出于陶弘景之手.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3,2(4):39—41.8 尚志钧.《嘉佑本草》概述.皖南医学院学报,1983,2(2):65—66.9 尚志钧辑校.《补辑肘后方》.第一版.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3.10 尚志钧.《蜀本草》的考察.中华医史杂志,1983,13(4):237—239.11 尚志钧.《本草纲目》所题陈藏器诸虚用药凡例质疑.中华医史杂志.1984,14(1):58.12 尚志钧.寇宗奭和《本草衍义》.中华医史杂志,1984,14(3):146—149.13 尚志钧.《名医别录》作者的讨论.中华医史杂志,1985,15(2):112—116.14 尚志钧.《雷公药对》考略.江苏中医杂志,1985,6(11):39—40.15 尚志钧.《海药本草》成书年代考.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9(2):40—41.16 尚志钧.敦煌出土《本草经集注序录》的考察.中国医药学报,1986,(2):40—41.17 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8 尚志钧辑校.《吴普本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9 尚志钧.本草拾遗的研探.皖南医学院学报,1987,6(3):224—226.20 尚志钧.敦煌本《本草经集注序录》和《证类本草》引陶隐居序的考察.中华医史杂志,1988,18(2):124—126.21 尚志钧.商务影印《政和本草》错简例.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8,11(2):46.22 尚志钧.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药物合并和分条的讨论.中药通报,1988,13(11):55—57.23 尚志钧.论《吴普本草》和《本草经集注》之关系.中华医史杂志,1989,19(2):125—127.24 尚志钧,林乾良,郑金生.历代中药文献精华.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25 尚志钧.脏腑病因条辨.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9.26 尚志钧.《名医别录》考.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0,13(3):36—37.27 尚志钧.《本草图经》的考察.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0,9(3):51—54.28 尚志钧.《本草纲目》标注《本经》药物总数的讨论.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0,9(4):52—55.29 尚志钧辑校.雷公炮炙论.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1.

铁方行不,两年没有犯,后期不敢保证不犯,我十一年的神经性皮炎,是邻居推荐我用的鬼臼王治好的,你可以百度找一下,效果是没问题,两年不犯也问题不大,永远不犯,那我是保不了,我自己都不确定后期还犯不犯,生活上注意别吃过敏的东西

今年我脖子上的神经性皮炎又复发的时候,用了瓶护理膏。本来是想想试试的 ,没想到几年的“神皮”就这样治好了!总之既然这该死的皮炎就想办法应对呗 最重要的是心情舒畅,心情好啦皮炎也会好很多,最后希望所有宝宝都能美美哒,那个护理膏的名字是什么什么甫集的,三个字的,好像前面那个字是凝,去百度搜一下吧。

好好护理就好了,比什么都管用,我自己就是用凝甫集的那个护理软膏,只要只养了不要挠,不哟在刺激它,基本不会加重和复发。

  • 索引序列
  •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2等3期
  •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
  •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增刊
  •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