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孔孟月刊是什么刊物

孔孟月刊是什么刊物

发布时间:

孔孟月刊是什么刊物

吴忠民,男,1959年10月出生于青岛市,汉族。1985年硕士生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胡滨教授)。1985年9月至2000年4月在山东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88年被破格聘为副教授;1992年又被破格聘为教授。在山东大学工作期间,自1995年起,历任山东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等职。2000年5月调至中共中央党校工作。现为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公正研究;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社会学研究》、《科技导报》、《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保障研究》、《人口研究》、《学术界》、《江海学刊》、《天津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文史哲》、《社会科学》、《东岳论丛》、《社会科学研究》、《江汉论坛》、《社会科学战线》、《孔子研究》、《孔孟月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理论动态》、《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理论前沿》等中文核心学术期刊与海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 余篇;在《南方周末》、《中国经济时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文汇报》、《解放日报》等报纸发表数十篇文章;独立撰写《历史原脉与现实走向――历史社会学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中国社会发展论》(湖南出版社1995年出版)、《渐进模式与有效发展――中国现代化研究》(东方出版社1999年出版)、《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主编《发展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等教材,还合作撰写了多部专著及教材。  其研究成果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学术年鉴》、《中国出版》、《中国图书评论》、《社会学研究》、《博览群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经济时报》等重要媒体曾专文介绍、评论其专著。其论文也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社会学年鉴》、《中国哲学年鉴》、《中国历史学年鉴》、《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历史研究》、《读书》、《书摘》、《中外书摘》、《文摘报》、《报刊文摘》、《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光明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等转载、转摘或介绍。主持承担了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其他类别的研究项目。 2中共青岛市委常委、市委农工委书记王伟,王伟书记198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02年被评为高级经济师。2004年1月中共中央党校法学理论研究生毕业。曾担任《环渤海经济圈》山东卷主编并撰写部分章节。 3杨传堂,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1954年5月生, 山东禹城人,197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6月参加工作,在职研究生学历。1981年2月-1983年1月,在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干修科当学员。 作者: * 2006-9-29 09:32 回复此发言 4郑洪刚,男,教授、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原西安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兵器工业总公司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陕西省先进工作者等。近年来先后发表论文30多篇,并有多篇论文获奖,兼任中国兵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党建研究会理事等。 5程汉大  男,1948年出生,山东昌乐人。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1975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政史系,后留校任教。曾任山东师大历史系近代史教研室主任,世界史学科点(省重点学科)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并为全国英国史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史学常务理事。近年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任教。长期从事世界史和英国政治法律制度史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出版《英国政治制度史》、《英国议会制度》、《英国法制史》等专著,并在《世界历史》、《史学月刊》、《政法论丛》等刊物上发表关于英国法制史的学术论文数十篇。著作成果多次获奖,1997、2001年获山东省政府社科二等奖各一项,1996、2001年获山东省教委社科成果二等奖各一项,曾主持多项省部级课题研究。 6岳 庆 平  1953年生。198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198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生毕业,留校任教,历史系副教授。著有《中国的家与国》、《家庭变迁与社会变革》、《中国秦汉习俗史》等。主编辞典和丛书多部。发表论文50余篇。

曾参加《人类学词典》、《社会学词典》的编写,合作主编“社会心理学精品译丛”、《心理学与中国发展》、《中国文化厄史》、《黄鹤楼志》、《大江东去——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著有《文化之道》、《中国人的传统角色》、《人类信息的沟通——传播史》,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社会学研究》、《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未定稿》、《心理学探新》、《大众心理学》、《武汉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现代传播》、《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文献》、《读书》、《东方》、《社会科学战线》、《东南文化》、《民俗研究》、《寻根》、《民俗曲艺》(台湾)、《历史月刊》(台湾)、《中国文化月刊》(台湾)、《孔孟月刊》(台湾)、《国文天地》(台湾)等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100余篇,一些著述曾被《新华文摘》、《书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民族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史》等专题)、《中国人民大学社科信息集萃》、《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以及美国的《世界日报》(World Journal)等报刊转载。一、 独著1.1999,《文化之道——人类学启示录》,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2.1999,《中国人的传统角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二、 合著1.1997,《中国文化厄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三、 主编1.1999,《黄鹤楼志》(副主编并撰“概述”),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四、 参编1.1988,《社会学词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2.1991,《人类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5月。五、 学术性文章1.1982,智力问题探新,《心理学探新》1982.4.2.1985,谈谈旅途社会调查,《社会(社会学杂志)》1985.5.3.1985,广西融水白云乡瑶族女不读书的研究,《民族研究》1985.5.4.1985,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瑶族教育情况调查,《广西民族研究》1985.1.5.1986,论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竞赛,《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4.6.1986,我国民族学如何为现实服务,《民族学与现代化》1986.4.7.1987,广西融水红瑶婚姻、家庭及习俗心态调查,《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7辑。8.1987,猿人转变新论,《未定稿》1987.23.9.1988,芦笙文化丛初探,《贵州民族研究》1988.1.10.1989,对早婚和不落夫家的新认识,《广西民族研究》1989.4.11.1990,勤奋耕耘六十余载著作等身桃李满园——记吴泽霖教授,《湖北社科通讯》1990.2-3.12.1990,文化与人格(译文),《民族译丛》1990.2.13.1991,试论宗教与民族心理,《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4.14.1991,从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别看人类起源的动力,《当代中国人类学》,上海三联书店,1991,11。15.1992,吴泽霖民族研究思想述评,《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4.16.1993,文化濡化及代沟,《社会学研究》1993.1.17.1993,吴泽霖民族博物馆思想管窥,《民俗研究》1993.1.18.1993,女娲神话中的一个关键细节的复原,《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4.19.1993,《人类学辞典》求疵,《辞书研究》1993.5.20.1993,从田野中来,《读书》1993.9.21.1993,宗教意识论略,《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4.22.1993,我国各民族泥土造人神话的比较研究,《黔南民族》1993.1-2.23.1994,余响之余响,《博览群书》1994.2.24.1994,置于时空流中的自然崇拜——《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读后,《民族研究》1994.2.25.1994,中国乡村社会控制的变迁,《社会学研究》1994.3.26.1994,论人类起源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3.27.1994,鸡子和宇宙蛋——创世神话中的生殖意象,《贵州民族研究》1994.2.28.1994,天人和谐——中国古神话透露的信息,《东方》1994.2.29.1994,女娲与依罗——土家族神话对古神话复原的启示,《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4.1.30.1994,“混沌”与洪水神话的干连,《淮阴师专学报》1994.1.31.1994,生产、生殖、祖社及太阳树——中国古代桑文化谈片,《文史知识》1994.4.32.1994,“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落脚点,《湖北教育报》1994,4,18。33.1994,我国民族学发展中的缺憾,《社会科学战线》1994.4.34.1994,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读《明清宫廷疑案》,《博览群书》1994.6.35.1994,数字“七”发微,《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4.36.1994,释“干栏”,《读写月报》1994.11.37.1994,世纪末再回首——读吴泽霖《美国人对黑人、犹太人和东方人的态度》一书,《民族研究动态》1994.3.38.1995,心灵的战栗——美容手术失败的心理打击,《大众心理学》1995.1.39.1995,一幅重要的画面,《读书》1995.4.40.1995,宋代的妇女生活,《文史知识》1995.8.41.1995,宋元时期游牧文化对农耕文化的冲击毁伤,《史学月刊》1995.4.42.1995,从人类学角度看社会控制,《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4.43.1995,天梯考,《文献》1995.3.44.1995,广告中的男性中心观,《学习》1995.9.45.1995,妇女观的倒退,《光明日报》1995,10,4。46.1995,女娲抟土造人神话的复原,《寻根》1995.3.47.1995,中国民俗学攀升的坚实阶梯,《民俗研究》1995.3.48.1995,龙与中华文化的多元起源,《黑龙江民族研究丛刊》1995.3.49.1995,北方民族武力冲击对宋文化的双重毁伤,《湖北大学学报》1995.6.50.1996,人类心理的跨文化研究,《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1.51.1996,论中国古代的桑崇拜,《世界宗教研究》1996.1.52.1996,中国元典文化寻踪,《社会科学动态》1996.5.53.1996,冯天瑜的文化之旅,《书城杂志》1996.3.54.1996,戊戌不缠足运动的文化透视,《社会学研究》1996.3.55.1996,女性与数字“七”,《民间文学论坛》1996.2.56.1996,人类学对政治的研究,《南方民族研究论丛》第一辑,民族出版社,1996,5。57.1996,放足与放心——戊戌不缠足运动的回顾,《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4.58.1996,宗法、保甲、乡约——两宋时期的乡村社会控制,(台湾)《历史月刊》1996.8.59.1996,“上骈生耳目”新解,(台湾)《孔孟月刊》1996.12.60.1997,说须发,《文史知识》1997.1.61.1997,丐帮与丐——一个社会史的考察,《湖北大学学报》1997.1.62.1997,中国神话的演化轨迹,(台湾)《历史月刊》1997.3.63.1997,闲说皇帝,《东方文化》1997.2.64.1997,成长的界标——中华民族的成年礼,《寻根》1997.4.65.1997,名士与名妓,(台湾)《历史月刊》1997.6.66.1997,民族史研究的有益尝试,《中国社会科学》1997.6.67.1997,“金莲要小,牌坊要大”——宋代的妇女生活,《书摘》1997.12.68.1997,畲文化二元性论纲,《畲族民俗风情》,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4。69.1998,婚嫁与新娘——一个历史民俗学的考察,《民俗研究》1998.1.70.1998,寡妇问题——社会史立场的检诘,《湖北大学学报》1998.2.71.1998,盘古的来历,(台湾)《民俗曲艺》111期(1998年1月)72.1998,巫的原始及流变,《东南文化》1998.2.73.1998,从“粤人蓄婢”说开去——关于奴婢角色的风俗史话,《广东民俗》1998.2.74.1998,可怜薄命作君王——历史上的角色错位现象,(台湾)《国文天地》第14卷第2期(1998年7月)75.1998,门子与门人,《文史知识》1998.10.76.1998,追忆泽霖先生,《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4.77.1998,从《评皇券牒》看瑶人的边际心态,《民族艺术》1998.4.78.1998,从婚俗看婚姻的本质,《广东民俗》1998.4.79.1998,中国历史上的流民,(台湾)《历史月刊》1998.8.80.199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谈中国历史上的隐士,(台湾)《国文天地》1998.12.81.1999,关于中国的大家庭,《读书》1999.1.82.1999,侠士论谈,(台湾)《历史月刊》1999.1.83.1999,试伦宗教的文化沟通本质,《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2.84.1999,中医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数字“七”与女性的关系为例,(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999.2.85.1999,中国历史上女性的反礼教行为,(台湾)《历史月刊》1999.4.86.1999,文化的命运,《光明日报》1999,5,13。87.1999,婚礼:文化的确认与民俗的展示,《广东民俗》1999.2.88.1999,中国传统家庭的人生角色——以几种女性角色为例,(台湾)汉学研究中心编《中国家庭及其伦理研讨会论文集》,汉学研究中心出版,1999年6月。89.1999,家庭类型研究及中国的家庭类型,《社会科学动态》1999.6.90.1999,“苍颉四目”试解,《文献》1999.3.91.1999,都市困境——人类发展面临的一个问题,《东方》1999.8.92.1999,假设与验证的循环推进——由《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想到中国文化研究的学术路向,《湖北大学学报》1999.4.93.1999,文化:越问越糊涂,《民族艺术》1999.3.94.1999,中国历史上的君子,《湖北方志》1999.5.95.1999,关系和关系研究——介绍《中国城市的工作和不平等》并以此纪念吴泽霖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南方民族研究论丛》第4辑,民族出版社,1999年9年9月。96.1999,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有关状元的风俗史话,《民俗研究》1999.3.97.2000,图穷匕现话刺客,(台湾)《历史月刊》2000.2.98.2000,宗族文化与社区历史——以湖北土家族地区为例,《湖北大学学报》2000.1.99.2000,以人为中心——《潘光旦选集》读后,《博览群书》2000.3.100.2000,敬老传统的社会与文化意义,《光明日报》2000,3,3。101.2000,记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吴泽霖先生,《武汉文史资料》2000.2.102.2000,人文精神和文化转型——冯天瑜教授的学术理路,《武汉文史资料》2000.4.103.2000,粉墨生涯话优伶,《文史知识》2000.2.104.2000,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对自身与环境关系的思考,《东方》2000.6.105.2000,文化中的边缘人,《民族艺术》2000.2.106.2000,社会记忆与族群认同——从《平皇券牒》看瑶族的族群意识,《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4.107.2000,解决问题知难而上——人类学者访谈录,《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0.3.108.2000,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中国乡村社会控制中的一种力量,《东南文化》2000.7.109.2000,传统社会中的妇女抗争,《光明日报》2000,11,3。110.2000,民俗(含“概况”、“过年”、“饮食习俗”),《武汉年鉴(2000)》“社会生活”,武汉年鉴社编辑出版,2000年8月第1版。111.2001,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中国教育报》“学园”,2001,1,10。112.2001,民间故事:谁在讲谁在听——以廪君盐神故事为例,《民间文化》2001.1.113.2001,人类学关于环境与生活类型的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01.1.114.2001,居住模式与生育文化,《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2.115.2001,生育文化与宜昌经验,《治本之路》,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年5月。116.2001,民俗(含“概况”、“庙会”、“行”、“游戏”、“礼品”),《武汉年鉴(2001)》“社会生活”,武汉年鉴社编辑出版,2001年7月第1版。117.2001,警惕及集体名义下的学术腐败,《光明日报》2001,8,16。118.2001,《艺术民俗学》评述,《民俗研究》2001.2.119.2001,对时间与空间、文本与生活的关注——萧放《〈荆楚岁时记〉研究》读后,《湖北大学学报》2001.5.120.2001,对土家族文化的一点认识(代序),《社区历史与乡政村治》,民族出版社,2001年10月。121.2001,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现代化问题与文化多样性,《世界民族》2001.6.122.2002,基督教礼仪文化的追索——读康志杰著《基督教的礼仪节日》,《江汉论坛》2002.2.123.2002,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土家族文化的发生学阐释》读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2.124.2002,从《创世纪》说开去——谈谈中国各民族的人类起源神话,(台湾)《国文天地》2002.4.125.2002,民俗(含“概况”、“电子贺年”、“公共空间·综合性娱乐场”、“公共空间·民俗饮食文化街”),《武汉年鉴(2002)》“社会生活”,武汉年鉴社编辑出版,2002年7月第1版。126.2002,人类家庭的文化透视,《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2.4.127.2002,21世纪前十年中国民族学面临的任务,《民族学论集——兰州2001民族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128.2002,生育文化与民俗心理学,《湖北大学学报》2002.3.130.2003,人类生育、社会控制与文化心理氛围——从民族志材料出发对生育文化的讨论,《民族研究》2003.3.131.2003,文化、文化结构与文化心理,《人文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月。132.2003,中华民族的待老之道——从社会、文化、心理等层面展开的讨论,《民族学通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1、《多元视野与传统的合理化——章太炎思想的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2、《章太炎的经济学说》,《大陆杂志》(台北),第99卷第3期。3、《章太炎民族思想论》,《近代中国》(台北),第126期。4、《<齐物论释>的文化内涵》,《孔孟月刊 》(台北)第36卷第3期。5、《“精英民主”与“权威”的追求——章太炎政制观析论》(上、下),《孔孟月刊》(台北),第36卷第6期、第7期连载。6、《章太炎人文思想论》,《孔孟月刊》(台北),第36卷第8期。7、《章太炎的道德、宗教思想》(上、下)《孔孟月刊》(台北),第37卷第2期、第3期连载。8、《章太炎法律思想初探》,《江海学刊》(南京),1995年第4期。9、《章太炎地方政治思想论》,《历史档案》(北京),1999年第1期。10、《戊戌变法时期章太炎变法思想评议》,《江苏社会科学》(南京),1997年第1期。

孔孟月刊是什么刊物啊

1、《禅宗与精神分析》,译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版2、《十大名僧》,二人合著(第一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版;(台湾)佛光出版社1991年6月版3、《中国宗教史》上、下册,参著,山东齐鲁出版社1991年11月版4、《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独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版;(台湾)佛光出版社1991年10月版5、《禅学与玄学》,二人合著(第一作者),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版;(台湾)扬智出版社1994年7月版;(韩文版)韩国云住出版社1999年10月版6、《中国禅学思想史》,独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4月版;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版7、《中国佛教文化历程》,独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版8、《肇论注译》,独著,(台湾)佛光出版社1996年9月版9、《如来禅》,二人合著(第一作者),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台湾)圆明出版社1999年4月版;(韩文版)韩国云住出版社2002年2月版10、《惠能评传》,二人合著(第一作者),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11、《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修订本)独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版12、《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三人合著(第一作者),河北省佛协2000年12月版13、《中国儒学文化大观》,参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14、《论僧肇哲学——魏晋玄佛合流的终结和中国化佛教哲学体系的初创》,载《法藏文库》第19册,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版15、《国学举要·佛学卷》,独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16、《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副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7、《中国佛教与儒道思想》,独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18、《中国佛教文化历程》(增订版),独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9、《儒佛道哲学名著选编》,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0、《中国禅学思想史》(修订本),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21、《中国思想学说史》(隋唐卷),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22、《禅偈百则》,二人合著(第一作者),中华书局2008年7月版23、《佛学百问》,二人合著(第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24、《中国佛学之精神》,二人合著(第一作者),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25、《惠能》(二人合著,第一作者)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版26、《〈坛经〉注评》,二人合著(第一作者),凤凰出版社2010年12月版27、《中国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28、《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修订第三版),独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版29、《图书馆服务创新理论与与实践》(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版30、《哲学大辞书》(多卷本),参著,(台湾)哲学大辞书编辑委员会正陆续出版即将出版的著作有《东方哲学与宗教》、《儒佛道思想家与中国思想文化》 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哲学史》、《哲学与文化》、《中国文化月刊》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六十多篇,科研成果多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从“理”的不同含义看朱熹哲学体系中的辩证法因素及其局限性》,载《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2、《王充元气自然论的贡献与局限》,载《宗教与无神论研究论集》,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1984年版3、《佛教般若思想的传入和魏晋玄学的产生》,载《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专刊4、《严北溟和佛学研究》,载《文汇报》1986年8月19日5、《也谈两晋时代的玄佛合流问题》,载《中国哲学史研究》(北京)1987年第2期6、《僧肇“三论”解空的哲学体系初探》,载《世界宗教研究》(北京)1987年第3期7、《佛教的中国化与僧肇的哲学思想》,载《复旦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8、《人心、佛性与解脱--中国禅宗心性论探源》,载《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9、《悄然来临“禅宗热”》,载《南京日报》1989年3月15日10、《禅宗的形成及其初期思想研究》,载《文献》(北京)1989年第4期11、《读〈世界十大宗教〉》,载《人民日报》1989年7月28日12、《禅宗能拯救西方精神危机吗》,载《书林》(上海)1989年第12期13、《惠能行历与〈坛经〉略辨》,载《禅》(河北)1990年第1期14、《略论禅宗的中国化特色》,载《世界宗教研究》(北京)1990年第1期15、《马祖禅法大义要述》,载《禅》(河北)1990年第2期16、《禅宗--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重要环节》,载《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5、6期17、《论佛教的中国化与禅宗研究》,载(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991年8月号18、《中国宗教与传统文化》,载《南京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19、《论惠能门下的禅学特色》,载《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20、《略论佛教与儒、道的互补》,载《五台山研究》1991年第4期21、《儒佛道三教与传统文化的“人学”特质》,载(台湾)《哲学与文化》1992年2月22、《略论法融牛头禅的特色》,载《禅》(河北)1992年第1期23、《从名僧名士的双重人格看中华文化的兼融性》,载《中华文化》(西安)1992年创刊号24、《从“三教”关系看传统文化的“人学”特质》,载《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廿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25、《法门寺与中国佛教文化》,载《首届国际法门寺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26、《惠能南宗禅学思想辨义与新探》,载《世界宗教研究》(北京)1992年第4期27、《略论宋代禅学的新特点》,载《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28、《般若与禅观》,载《禅学研究》(第一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29、《略论玄学与禅学的相异互补与相通相摄》,载(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993年3月30、《关于中国佛学史研究现状的几点思考》,载《宗教》(南京)1993年第1期31、《一个流传广影响大的佛教宗派——禅宗》,载《中国文化》(西安)1993年第3期32、《中国传统文化的“完人”人格及其历史价值》(二人合作,第二作者),载《中国教育报》1993年7月14日33、《略论圆瑛“解行相应、弘法救世”的佛学思想特色》,载《圆瑛大师圆寂四十周年纪念文集》,古吴轩出版社1993年9月34、《楼观道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载《老子与中华文明》,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35、《试论玄禅人生观的异同》(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台湾)《孔孟月刊》1994年1月36、《联系做人,学以致用——“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笔谈》,载《中华文化》(西安)1993年第6期37、《玄禅的社会人生观之比较》(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漳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1期38、《从宝志、傅大士看中土禅风之初成》,载(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994年2月39、《中国传统文化的“完人”人格及其历史价值》(二人合作,第二作者),载《东方伦理道德与青少年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2月版40、《略论天台佛教文化及其影响》(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东南文化》1994年第2期41、《老庄玄学与僧肇佛学》,载《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1月版42、《略论五祖弘忍门下的分头弘化》,载《禅学研究》第二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11月版43、《太虚近代佛教的革新运动及人间佛教的提倡》,载《佛学研究》第三期(1994年刊)44、《达摩祖师西来意》,载《少林禅苑》1995年第1期45、《美国宗教研究一瞥》,载《社科信息》(江苏)1995第5期46、《佛教与现代社会人生》,载《社会科学报》1995年7月6日47、《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完人”人格》(二人合作,第二作者),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48、《顿悟心性,自在超然》(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49、《传统与现代 中国与世界:参加第九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有感》,载《社科信息》(江苏)1996年第3期50、《论中国佛教人文特色形成的哲学基础-兼论儒佛道人生哲学的互补》,载《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1-2期51、《东山法门与禅宗初创》(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载《东山法门与禅宗》,武汉出版社1996年6月版52、《中国禅与如来禅》,载《中华文化论坛》1996年第4期53、《中国佛学研究与现代社会人生》,载《1995年佛学研究论文集·佛教现代化》,台湾佛光出版社1996年版54、《如来禅与中国佛教文化》,载《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2期55、《为培养跨世纪人才,教改的步伐能否再大些》,载《我们怎样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56、《略论楞伽师、楞伽禅与中国禅宗》(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3期57、《老子、老子之道与道教的发展——兼论“老子化胡说”的文化意义》,载《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4期58、《儒佛道三家互补的现代意义》,载《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12期59、《玄佛合流、六家七宗与〈肇论〉》,载《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60、《精选佛经注释》第17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61、《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载《中国哲学年鉴1997》,《哲学研究》杂志社1998年2月版62、《惠能南宗顿悟成佛论研究》,载《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63、《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载《探索与争鸣》1999年第2期64、《论摩罗什及其弟子对中国佛教文化的贡献》,载《1992年佛学研究论文集·中国历史上的佛教问题》,台湾佛光出版社1998年版65、《中国佛教人文精神的历史与未来》,载《1993年佛学研究论文集·佛教未来前途之展开》,台湾佛光出版社1998年版66、《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载《佛学研究》1998年刊67、《关于〈坛经〉的若干问题研究》,载《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2期,载《佛教与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1月68、《宗教信仰自由不容迷信泛滥》,载《新华日报》1999年7月24日第A4版69、《即心即佛与自在解脱──惠能佛性论思想研究》,载台湾《中国佛学》第二卷第一期(1999年4月)70、《论汉地佛教的方术灵神化、儒学化与老庄玄学化──从思想理论的层面看佛教的中国化》,载台湾《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二期1999年7月出版71、《从宗教信仰自由谈起》,载《江苏统战》1999年9月(总第171期)72、《中国佛教文学概述》,载《上海佛教》1999年第5期73、《近代佛学研究的重要人物概述》,载《正法研究》学术年刊创刊号,1999年11月版74、《关于念佛与禅以及念佛禅》,载台湾《佛藏》杂志第15期,1999年10月出版75、《宗教情怀与真理认知——洪修平先生访谈录》载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999年第12期76、《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的现状及前景》(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台湾《中国佛学》2000年春季号4月版,载《中国思想史论集》第一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77、《六祖惠能“识心见性,顿悟成佛”思想研究》,载《两岸当代禅学论文集》(下)台湾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版78、《佛教思想理论的中国化与三教关系》,载《思想家》(第一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79、《中国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人生》,载《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9期80、《论儒家的人文精神及其现代意义》,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载《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6月81、《论六祖惠能革新佛教的意义及对佛教中国化的推进》,载《普门学报》(台湾)2001年1月号;载《曹溪禅研究》(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82、《六祖惠能的不立文字和不拘一说》,载《觉群》(上海)2000年9月刊(总第三期)83、《小乘禅数之学略述》,载《禅》杂志2000年第4期84、《人生禅·分灯禅·杨岐派》序,载《洛阳佛教》2001年第2期85、《试论中国佛教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人文精神》,载《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86、《略论隋唐佛教文化的繁荣》,载《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87、《略论禅宗东土五祖禅法之沿革》,载《佛学研究》2000年刊88、《元代禅史与太谷普愚》,载(韩国)《太谷思想》第1集,佛教春秋社2001年版89、OntheHumaneSpiritofConfucianismandItsModernSignificance,载《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1年冬季号)90、《略论惠能的不立文字和不拘一说》,载《人文杂志》(西安)2001年第6期91、《儒佛道人生哲学的互补》,载《对话二:儒佛道与基督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92、《从“念佛禅”看弘一法师修习念佛法门思想》,载《觉群·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93、《关于中国哲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哲学研究》2002年第1期;载《诠释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94、《儒佛道三教关系与中国佛教的发展》,载《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95、《在借鉴中深化对中国哲学的认识》(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光明日报》2002年5月21日B4版96、《形上之思与现实关怀》(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光明日报》2002年6月4日B3版97、《立足传统和面向现代》(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光明日报》2002年6月11日B4版98、《李贽与泰州学派》(二人合作,第二作者),载《泰州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99、《印顺法师与禅宗史研究》,载《中国禅学》第一卷,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100、《全社会都应该重视人文社会科学》,载《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9期101、《惠能生平事迹考述》,载《曹溪禅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102、《人间佛教与〈普门学报〉》(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普门学报·读后感》2002年版103、《论儒佛道三教人生哲学》,载《宗教大同》创刊号,2002年12月版104、《中国宗教学会在新世纪应该发挥作用》,载《中国宗教学》第一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105、《长三角的文化整合应提上议程》,载《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5期106、《略论人间佛教及其在当代的推展》,载《普门学报》第15辑,2002年5月107、《中国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人生》,载《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10版108、《论儒佛道三教人生哲学的异同与互补》,载《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5期109、《隋唐儒佛道三教及其学术影响》,载《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110、《当代中国佛学研究之结晶》,载《光明日报》2003年5月22日111、《拓展传统研究、参与文明对话》,载《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112、《人间佛教与都市寺院》,载《都市中的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113、《略论南岳怀让-马祖禅法的主要特色》,载《禅宗与中国佛教文化》,中国社科出版社2004年版114、《略论禅宗的分化与四川禅系的禅法特点》,载《峨眉与巴蜀佛教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115、《论“全球化”视野下汉传佛教的诠释与发展》,载《国际佛教学术论文集:传统与现代—汉传佛教现代诠释》,新加坡佛教总会编2005年版116、《禅、禅学与禅宗》,载《双林佛学论坛》,新加坡莲山双林寺出版117、《儒佛道三教与当代社会的转型》,载《信仰之间的重要相遇——亚洲与西方的宗教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118、《回归佛陀的本怀—洪修平教授访谈录》,台湾《普门学报》第28期,2005年7月版119、《文化自觉与儒佛道多元文化互补》,载《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论文集》,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版120、OntheDualFeatureofConfucianismandItsRelevanceforModernTimes,载JournalofChinese,Indian,andIslamicCulturalRelations,Summer2005,Issue1,N1,NewYork,USA121、《佛教的人心关怀及其现代意义》,载《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122、《〈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特色及其历史影响》,载《2006年佛学研究论文集》,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6年版123、《上海世博会与江苏的文化底蕴》,载《文化产业研究》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24、《禅门清规的形成发展》(二人合作,第二作者),载《少林学论文选》,少林书局2006年版125、《论法融的禅法之特点》,载《行愿大千》,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126、《论菩提达摩的禅法特点及其对惠能南宗的影响》,载《禅学研究》第6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27、《从佛教的中国化看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载《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4期128、《石头希迁与曹洞宗的禅法思想特点略论》,载《佛学研究》2006年刊129、《中印文化互动与隋唐的佛教创宗及学术文化》,载《宗教研究》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130、《传统与现代:对“国学热”的双向思考》,载《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4期131、《禅之和谐观的历史内蕴与现代意义》,载《“禅宗优秀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132、《论道家思想的曲折发展及其现代意义——以儒佛道三教关系为视角》,载《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1期133、《近代佛教文化的复兴与杨文会及金陵刻经处》,载《佛学研究》2007年刊134、《儒佛道思想家与中国思想文化》,载《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135、《觉悟人生,群心向善——洪修平教授访谈录》,载《觉群》2007年第6期136、《关于中国宗教思想研究的几点问题——兼谈〈中国思想学说史·隋唐卷〉的编撰体会》载《人文学人——张岂之教授纪事》,西安出版社2008年1月137、《元代临济宗法脉延续及海外影响略论》,载《禅学研究》第7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138、《从惠能禅宗的创立及发展看中外文化交流》,载《江海学刊》2008年第5期139、《对当前“国学热”的再思考》(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140、《三教关系视野下的玄佛合流、六家七宗与〈肇论〉》,载《佛学研究》2008年刊141、Confucianism,Buddhism,TaoismandChinesePhilosophy,载JournalofChinese,Indian,andIslamicCulturalRelations,Fall2008,IssueII,N1,NewYork,USA142、《论中国佛教的曲折发展及其现代意义——以儒佛道三教关系为视角》,载《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143、《对中国佛教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载《中国宗教》2009年第2期144、《从国学内涵的演变谈〈儒藏〉的编纂》(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145、《论惠能禅与中国传统文化》,载《2008年广东禅宗六祖文化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6月版146、《中国佛教文化发展历程》,载《中欧大讲坛·人文卷》中信出版社2009年6月版147、《跳不脱的图书馆根基,始终是读者——洪修平馆长访谈》,载《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年第4期148、《儒学、中国文化与世界多元文明》,载《孔子研究》2010年第4期149、《试论道家、佛教眼中的知识与智慧——兼论中国禅宗的“自性般若”的思想》,载《哲学研究》2010年第9期150、《从兴隆塔地宫出土文物看兖州佛教之特点》(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兖州佛教历史文化研讨会会议文集》,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151、《论中国佛学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1期152、《对当前人间佛教发展的若干问题之反思》,载《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1期153、《马祖禅法がもつ实践上の特色とその影响》,载《东アジア仏教研究》第9号,日本东京,2011年5月。154、《解脱、修禅与修心——禅宗解脱论研究》,载《中国禅学》第五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155、《〈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及其理论特色》,载《河北学刊》2011年第6期156、《略论〈六祖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载《临济禅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版157、《关注学术前沿,展示最新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月13日第4版158、《平凡造就卓越——怀念石峻先生》,华夏出版社2012年1月版159、《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不是炒概念,而要做好创新服务》,载《中国图书商报》2012年5月29日第37版160、《论禅与心的的相互关系与黄梅禅》,载《第二届黄梅禅宗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黄梅禅研究》(上),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4月版161、《空海与中国唐密向日本东密的转化——兼论道教在日本的传播》(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5期162、《禅宗研究的新探索》,载《中国禅学》第六卷,大象出版社2012年11月版163、《从佛道关系的角度看慧思与智顗的思想发展》(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慧思大师研究》,岳麓书社2012年12月版164、《儒佛道三教比较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载《哲学研究》2013年第1期165、《中国年与“中国梦”紧密相连》,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2月8日A05版166、《佛教中国化与三教关系论衡》(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1956年7月,论儒家之“礼”,《民主评论》,7卷13期,页1-6。1956年10月,如何读经,《中国一周》,336期,页4-7。1958年6月,论儒家之“礼”,《青年年会学术论文集》,页248-260。1958年10月,论儒家之“礼”,《幼狮学报》,1卷1期,页14。1960年10月,孔子的政治主张与伦理学说,《建设》,9卷5期,页10-11。1963年12月,我所认识的秦绍文先生,《传记文学》,3卷6期,页28。1964年6月,说兕觥,《东海学报》,6卷1期,页19-20。1966年3月,先圣孔子的事迹及其学说,《孔孟月刊》,4卷7期,页22-30。1966年8月,释牢★,《文史哲学报》,15期,页181-185。1967年1月,仪礼十七篇之渊源及传授,《东海学报》,8卷1期,页127-134。1967年7月,仪礼十七篇之渊源及传授,《东海文荟》,8期,页87-94。1968年,论儒家之“礼”,教育部文化局《中华文化特质论丛》。1969年1月,中华文化的根本与生活规范的实践,《中华文化复兴月刊》,2卷11期,页32。1970年9月,梁其钟铭释文,《人文学报》,1期,页25-27。1970年11月,礼记概说,《中华文化复兴月刊》,3卷11期,页55-57。1971年11月,守成与创新,《中华文化复兴月刊》,4卷11期,页31-32。1972年6月,唐玄宗及宋真宗禅地祇玉册跋,《文史哲学报》,21期,页51-58。1972年11月,道德与勇气,《中华文化复兴月刊》,5卷11期,页20。1973年12月,图书以外的我国古史资料之一-金文,《中国图书馆学会会报》,25期,页1-3。1974年10月,从文化的观点看中华民国之前途,《中央月刊》,7卷1期,页90-94。1982年7月,吾家大事,《大成》,104期,页16。1983年12月,中国文字与美术的关系-全日本书道协会主办-中华民国书法展览会上讲演词,艺坛,189期,页4-5;《国立历史博物馆馆刊》,2卷2期,页2-3。1985年9月28日,儒学中之师道,《中央日报》。1986年9月28日,庭训与师训,《联合报》。1987年8月,儒家的礼教,《孔孟月刊》,25卷12期,页20-24 。

曾参加《人类学词典》、《社会学词典》的编写,合作主编“社会心理学精品译丛”、《心理学与中国发展》、《中国文化厄史》、《黄鹤楼志》、《大江东去——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著有《文化之道》、《中国人的传统角色》、《人类信息的沟通——传播史》,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社会学研究》、《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未定稿》、《心理学探新》、《大众心理学》、《武汉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现代传播》、《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文献》、《读书》、《东方》、《社会科学战线》、《东南文化》、《民俗研究》、《寻根》、《民俗曲艺》(台湾)、《历史月刊》(台湾)、《中国文化月刊》(台湾)、《孔孟月刊》(台湾)、《国文天地》(台湾)等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100余篇,一些著述曾被《新华文摘》、《书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民族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史》等专题)、《中国人民大学社科信息集萃》、《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以及美国的《世界日报》(World Journal)等报刊转载。一、 独著1.1999,《文化之道——人类学启示录》,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2.1999,《中国人的传统角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二、 合著1.1997,《中国文化厄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三、 主编1.1999,《黄鹤楼志》(副主编并撰“概述”),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四、 参编1.1988,《社会学词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2.1991,《人类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5月。五、 学术性文章1.1982,智力问题探新,《心理学探新》1982.4.2.1985,谈谈旅途社会调查,《社会(社会学杂志)》1985.5.3.1985,广西融水白云乡瑶族女不读书的研究,《民族研究》1985.5.4.1985,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瑶族教育情况调查,《广西民族研究》1985.1.5.1986,论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竞赛,《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4.6.1986,我国民族学如何为现实服务,《民族学与现代化》1986.4.7.1987,广西融水红瑶婚姻、家庭及习俗心态调查,《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7辑。8.1987,猿人转变新论,《未定稿》1987.23.9.1988,芦笙文化丛初探,《贵州民族研究》1988.1.10.1989,对早婚和不落夫家的新认识,《广西民族研究》1989.4.11.1990,勤奋耕耘六十余载著作等身桃李满园——记吴泽霖教授,《湖北社科通讯》1990.2-3.12.1990,文化与人格(译文),《民族译丛》1990.2.13.1991,试论宗教与民族心理,《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4.14.1991,从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别看人类起源的动力,《当代中国人类学》,上海三联书店,1991,11。15.1992,吴泽霖民族研究思想述评,《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4.16.1993,文化濡化及代沟,《社会学研究》1993.1.17.1993,吴泽霖民族博物馆思想管窥,《民俗研究》1993.1.18.1993,女娲神话中的一个关键细节的复原,《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4.19.1993,《人类学辞典》求疵,《辞书研究》1993.5.20.1993,从田野中来,《读书》1993.9.21.1993,宗教意识论略,《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4.22.1993,我国各民族泥土造人神话的比较研究,《黔南民族》1993.1-2.23.1994,余响之余响,《博览群书》1994.2.24.1994,置于时空流中的自然崇拜——《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读后,《民族研究》1994.2.25.1994,中国乡村社会控制的变迁,《社会学研究》1994.3.26.1994,论人类起源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3.27.1994,鸡子和宇宙蛋——创世神话中的生殖意象,《贵州民族研究》1994.2.28.1994,天人和谐——中国古神话透露的信息,《东方》1994.2.29.1994,女娲与依罗——土家族神话对古神话复原的启示,《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4.1.30.1994,“混沌”与洪水神话的干连,《淮阴师专学报》1994.1.31.1994,生产、生殖、祖社及太阳树——中国古代桑文化谈片,《文史知识》1994.4.32.1994,“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落脚点,《湖北教育报》1994,4,18。33.1994,我国民族学发展中的缺憾,《社会科学战线》1994.4.34.1994,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读《明清宫廷疑案》,《博览群书》1994.6.35.1994,数字“七”发微,《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4.36.1994,释“干栏”,《读写月报》1994.11.37.1994,世纪末再回首——读吴泽霖《美国人对黑人、犹太人和东方人的态度》一书,《民族研究动态》1994.3.38.1995,心灵的战栗——美容手术失败的心理打击,《大众心理学》1995.1.39.1995,一幅重要的画面,《读书》1995.4.40.1995,宋代的妇女生活,《文史知识》1995.8.41.1995,宋元时期游牧文化对农耕文化的冲击毁伤,《史学月刊》1995.4.42.1995,从人类学角度看社会控制,《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4.43.1995,天梯考,《文献》1995.3.44.1995,广告中的男性中心观,《学习》1995.9.45.1995,妇女观的倒退,《光明日报》1995,10,4。46.1995,女娲抟土造人神话的复原,《寻根》1995.3.47.1995,中国民俗学攀升的坚实阶梯,《民俗研究》1995.3.48.1995,龙与中华文化的多元起源,《黑龙江民族研究丛刊》1995.3.49.1995,北方民族武力冲击对宋文化的双重毁伤,《湖北大学学报》1995.6.50.1996,人类心理的跨文化研究,《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1.51.1996,论中国古代的桑崇拜,《世界宗教研究》1996.1.52.1996,中国元典文化寻踪,《社会科学动态》1996.5.53.1996,冯天瑜的文化之旅,《书城杂志》1996.3.54.1996,戊戌不缠足运动的文化透视,《社会学研究》1996.3.55.1996,女性与数字“七”,《民间文学论坛》1996.2.56.1996,人类学对政治的研究,《南方民族研究论丛》第一辑,民族出版社,1996,5。57.1996,放足与放心——戊戌不缠足运动的回顾,《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4.58.1996,宗法、保甲、乡约——两宋时期的乡村社会控制,(台湾)《历史月刊》1996.8.59.1996,“上骈生耳目”新解,(台湾)《孔孟月刊》1996.12.60.1997,说须发,《文史知识》1997.1.61.1997,丐帮与丐——一个社会史的考察,《湖北大学学报》1997.1.62.1997,中国神话的演化轨迹,(台湾)《历史月刊》1997.3.63.1997,闲说皇帝,《东方文化》1997.2.64.1997,成长的界标——中华民族的成年礼,《寻根》1997.4.65.1997,名士与名妓,(台湾)《历史月刊》1997.6.66.1997,民族史研究的有益尝试,《中国社会科学》1997.6.67.1997,“金莲要小,牌坊要大”——宋代的妇女生活,《书摘》1997.12.68.1997,畲文化二元性论纲,《畲族民俗风情》,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4。69.1998,婚嫁与新娘——一个历史民俗学的考察,《民俗研究》1998.1.70.1998,寡妇问题——社会史立场的检诘,《湖北大学学报》1998.2.71.1998,盘古的来历,(台湾)《民俗曲艺》111期(1998年1月)72.1998,巫的原始及流变,《东南文化》1998.2.73.1998,从“粤人蓄婢”说开去——关于奴婢角色的风俗史话,《广东民俗》1998.2.74.1998,可怜薄命作君王——历史上的角色错位现象,(台湾)《国文天地》第14卷第2期(1998年7月)75.1998,门子与门人,《文史知识》1998.10.76.1998,追忆泽霖先生,《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4.77.1998,从《评皇券牒》看瑶人的边际心态,《民族艺术》1998.4.78.1998,从婚俗看婚姻的本质,《广东民俗》1998.4.79.1998,中国历史上的流民,(台湾)《历史月刊》1998.8.80.199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谈中国历史上的隐士,(台湾)《国文天地》1998.12.81.1999,关于中国的大家庭,《读书》1999.1.82.1999,侠士论谈,(台湾)《历史月刊》1999.1.83.1999,试伦宗教的文化沟通本质,《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2.84.1999,中医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数字“七”与女性的关系为例,(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999.2.85.1999,中国历史上女性的反礼教行为,(台湾)《历史月刊》1999.4.86.1999,文化的命运,《光明日报》1999,5,13。87.1999,婚礼:文化的确认与民俗的展示,《广东民俗》1999.2.88.1999,中国传统家庭的人生角色——以几种女性角色为例,(台湾)汉学研究中心编《中国家庭及其伦理研讨会论文集》,汉学研究中心出版,1999年6月。89.1999,家庭类型研究及中国的家庭类型,《社会科学动态》1999.6.90.1999,“苍颉四目”试解,《文献》1999.3.91.1999,都市困境——人类发展面临的一个问题,《东方》1999.8.92.1999,假设与验证的循环推进——由《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想到中国文化研究的学术路向,《湖北大学学报》1999.4.93.1999,文化:越问越糊涂,《民族艺术》1999.3.94.1999,中国历史上的君子,《湖北方志》1999.5.95.1999,关系和关系研究——介绍《中国城市的工作和不平等》并以此纪念吴泽霖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南方民族研究论丛》第4辑,民族出版社,1999年9年9月。96.1999,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有关状元的风俗史话,《民俗研究》1999.3.97.2000,图穷匕现话刺客,(台湾)《历史月刊》2000.2.98.2000,宗族文化与社区历史——以湖北土家族地区为例,《湖北大学学报》2000.1.99.2000,以人为中心——《潘光旦选集》读后,《博览群书》2000.3.100.2000,敬老传统的社会与文化意义,《光明日报》2000,3,3。101.2000,记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吴泽霖先生,《武汉文史资料》2000.2.102.2000,人文精神和文化转型——冯天瑜教授的学术理路,《武汉文史资料》2000.4.103.2000,粉墨生涯话优伶,《文史知识》2000.2.104.2000,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对自身与环境关系的思考,《东方》2000.6.105.2000,文化中的边缘人,《民族艺术》2000.2.106.2000,社会记忆与族群认同——从《平皇券牒》看瑶族的族群意识,《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4.107.2000,解决问题知难而上——人类学者访谈录,《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0.3.108.2000,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中国乡村社会控制中的一种力量,《东南文化》2000.7.109.2000,传统社会中的妇女抗争,《光明日报》2000,11,3。110.2000,民俗(含“概况”、“过年”、“饮食习俗”),《武汉年鉴(2000)》“社会生活”,武汉年鉴社编辑出版,2000年8月第1版。111.2001,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中国教育报》“学园”,2001,1,10。112.2001,民间故事:谁在讲谁在听——以廪君盐神故事为例,《民间文化》2001.1.113.2001,人类学关于环境与生活类型的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01.1.114.2001,居住模式与生育文化,《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2.115.2001,生育文化与宜昌经验,《治本之路》,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年5月。116.2001,民俗(含“概况”、“庙会”、“行”、“游戏”、“礼品”),《武汉年鉴(2001)》“社会生活”,武汉年鉴社编辑出版,2001年7月第1版。117.2001,警惕及集体名义下的学术腐败,《光明日报》2001,8,16。118.2001,《艺术民俗学》评述,《民俗研究》2001.2.119.2001,对时间与空间、文本与生活的关注——萧放《〈荆楚岁时记〉研究》读后,《湖北大学学报》2001.5.120.2001,对土家族文化的一点认识(代序),《社区历史与乡政村治》,民族出版社,2001年10月。121.2001,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现代化问题与文化多样性,《世界民族》2001.6.122.2002,基督教礼仪文化的追索——读康志杰著《基督教的礼仪节日》,《江汉论坛》2002.2.123.2002,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土家族文化的发生学阐释》读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2.124.2002,从《创世纪》说开去——谈谈中国各民族的人类起源神话,(台湾)《国文天地》2002.4.125.2002,民俗(含“概况”、“电子贺年”、“公共空间·综合性娱乐场”、“公共空间·民俗饮食文化街”),《武汉年鉴(2002)》“社会生活”,武汉年鉴社编辑出版,2002年7月第1版。126.2002,人类家庭的文化透视,《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2.4.127.2002,21世纪前十年中国民族学面临的任务,《民族学论集——兰州2001民族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128.2002,生育文化与民俗心理学,《湖北大学学报》2002.3.130.2003,人类生育、社会控制与文化心理氛围——从民族志材料出发对生育文化的讨论,《民族研究》2003.3.131.2003,文化、文化结构与文化心理,《人文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月。132.2003,中华民族的待老之道——从社会、文化、心理等层面展开的讨论,《民族学通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孔孟月刊杂志怎么样

《纪实》半月刊 ,讲述历史人物,邮发代号2-393

1 半月谈(含时事资料手册) 半月刊)2 读者(含乡村版) 半月刊3 知音 半月刊4 故事会 月刊5 时事报告(中学、大学版) 月刊6 家庭 半月刊(月发量)7 第二课堂 半月刊(月发8 青年文摘 半月刊(月发量)9 家庭医生 半月刊(月发量)10 小学生时代 月刊

1、《大众考古》:《大众考古》为中国第一本面向社会大众兼具专业权威的科学普及性考古学杂志,2013年7月1日正式出版发行。《大众考古》为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管,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具体承办,南京大学贺云翱教授担任总编辑兼主编。2、《文明》:《文明》杂志于2001年12月正式创刊,秉承以影像记录世界,展现中国人的人文情怀,传承人类文明的理念与哲学。《文明》作为被众多国际组织和美国,以及欧洲等许多重要国家广泛关注和认可的中国国家文化品牌,是以北京为中心和起点,连接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3、《看历史》:《看历史》是2007年成都传媒集团出版的杂志,是中国第一本以历史为切入点的新锐新闻杂志。《看历史》杂志的前身是 《国家历史》杂志。全国各大城市报亭、书店有售。经新闻总署批准,2010年4月更名为《看历史》。4、《国家人文历史》:《国家人文历史》是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一份集事实政论与人文历史于一体的资讯类杂志,刊物依托人民日报特有的时政优势和丰富的报道资源,以“读时事历史,揽天下风云”为宗旨,立足时事,钩沉历史,纵横中外,斟酌古今。5、《文史月刊》:《文史月刊》是由山西省政协主管,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办的大型国家级文史档案及人文社科类学术杂志。该刊记述中国包括山西近百年来历史大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变迁,深刻揭示历史发展运作规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众考古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明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看历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家人文历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史月刊

世界历史:美国通史(共6册)(精)300多,世界文明通史(共10卷全彩版)(精)1000多。 中国历史:中国通史(全十二卷共二十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60

孔孟月刊杂志怎么样啊

台湾儒学研究杂志。1962年9月创刊。台湾孔孟学会的机关刊物,由该学会发行。主要内容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史及孔孟儒家学说。

是核心期刊!

小说月刊是什么刊物

省级文学期刊 比较适合研究生发表的:安徽文学 文艺生活 魅力中国 青年文学家 东京文学 三门峡文学 。

《芳草》网络文学选刊 内容定位: 中文网络经典、精致、时尚的文学作品精选,,力求网罗网上各种体裁的具有思想深度、艺术成就、充满灵气和指挥的文学作品。 市场定位: 青年学生、网络游客、白领阶层等中高端读者,包括一切文学爱好者。 开本: 正度16开,4印张64页码,四封157克铜板纸彩印,内页60克书写纸黑白印刷,骑马钉装订。 栏目设置: 小说在线:思想健康、手法新颖、语言时尚的中、短篇小说;特别优秀的长篇小说,可考虑连载。 新散文: 唯美散文、哲理散文;生活随笔。 诗歌现场: 不同流派的网络诗歌和先锋写手 杂色BBS: 文字走秀,搞笑、搞酷、搞酸类的短小文章;围绕时下流行的关键词写成的时尚文章;经典台词、爆笑精华、格言语录 网事如风: 发生于网络中的情感故事,绝对隐私,解读内心 闪客: 截取部分具有艺术品位的闪客图案、动漫片段。 博客刀: 选登具有强烈思想性或争鸣味道的批判性文章,正批,歪批,酷评均可 文学报告: 介绍时下最前卫的文学现象或文学思潮 点击: 介绍流行新书、网络长篇热贴,以及具有影响的作者芳草·青春版 真情倾诉 陪你感动 爱在流星语青涩迷惘的“青葱年华”,平实曼妙的“花眼情色”,回肠荡气、热心动骨的经典篇,侠骨柔情、古灵精怪的奇幻侠情,嘻笑怒骂、机智幽默,让你笑翻天的“快乐篇”,还有令人为之动容的真情倾诉,装满年轻人傲骨与柔肠的“心事屋”,花样百出的趣味测试、时尚人物的真实与颠狂……来吧,无论你经历着怎样的经历,生活着怎样的生活,《芳草 流星语》绝对是你最贴心的朋友!《芳草 流星语》最流行青春时尚读本。刊物关注时下年轻学生及未婚白领女性阶层的情感生活和内心世界,揭秘当代年轻人的悲欢困惑及心灵动荡。为孤独的心灵提供一个宣泄的出口,为美好的愿望开辟一方愉悦的天空。“快乐”的主题冲击您的视角,渗入您的生活,为您带来别样的精彩!《芳草 流星语》由武汉市文联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正度16开,64页,另加精美彩插,图文并茂,紧跟时尚前沿,好看没理由!芳草·文学杂志 由武汉市文联主办、著名作家刘醒龙任主编的《芳草》文学杂志着力坚持“汉语神韵,华文风骨”的文学理念,努力避开粗鄙化文风,着力推出文学新人,一贯坚持的纯文学办刊方针和卓尔不群的高雅风格。《芳草》文学杂志在热情关注各种艺术风格的前提下,追求气韵优雅、风骨大气的经典汉语文学品格。在推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辑的同时,还倾力推出描写有浓郁民间文化背景的大散文栏目“田野文化”、诗歌栏目“风范汉诗”、众多名家参与探讨的“中国经验”以及“批评家自传”栏目。

只要是正规的合法的期刊,都至少是省级期刊。正规期刊的最低级别就是 省级。

  • 索引序列
  • 孔孟月刊是什么刊物
  • 孔孟月刊是什么刊物啊
  • 孔孟月刊杂志怎么样
  • 孔孟月刊杂志怎么样啊
  • 小说月刊是什么刊物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