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外语言文化比较论文

中外语言文化比较论文

发布时间:

中外语言文化比较论文

从文化要素方面考虑中西文化的差异比较全面。即下文提及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技能、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模式、语言符号、人造物品、物品的式样等方面。 文化要素即文化所包含的各种基本成分。综合前述各种描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技能、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模式、语言符号、人造物品、物品的式样等都是文化的要素,举不胜举。为了便于理解和把握,社会学家把文化要素分成以下几类。1.物质要素即文化的物质部分,包括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其中尤以生产工具最为重要。人类创造文化,必须通过有形的制造品表现出来,如器皿、布衣、建筑物、水坝、公园等改造自然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反映了人的需要和技术发展水平,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它在各种物质要素中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人们对时代的划分有时是以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为标准的,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电气时代等。人们也用使用工具的特性来表示不同的文化,如"青铜器文化"、"电气文化"等。可见工具及使用工具制造出来的物质产业是文化不可缺少的要素。2.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包括哲学、科学、宗教、艺术以及各种思想观念,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精神文化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改造自然与社会,创造和享受文化的活动无不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所以观念形态的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尤其是价值观念更是文化的精髓或灵魂,是核心要素。价值观念是人们判断是非、选择行为方向和目标的标准。人们追求什么,鄙弃什么,是由价值观念决定的。价值观是在社会共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所以在一个群体或社会中,会形成大体一致的价值观,这就是群体或社会的价值。群体或社会的价值决定着这个群里或社会的特有生活式样。3.语言和象征符号要素人的交往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进行,一切知识的继承和传递也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实现。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语言不仅是一个工具体系,而且是一套长期养成发音的习惯。人类学家们长期考察发现,世界上大约有2800种不同的语言,其中大部分语言没有共同的词汇。所以并不是任何不同的语言都可以互相翻译的。译文不可能跟原文完全响应。这说明语言是人们观察世界(甚至是改造世界)的工具。人们用语言在自己的头脑里建造了客观的世界,所以语言不同,对世界的反映也不同。例如对颜色和味道的表达,有的语言词汇很多,可以区分许多极细微的差别,而有的语言词汇很少,区分力很低。中国人常用酸、甜、苦、辣、涩来形容味道,难道世界上所有物质就只有这五种味道吗?中文里有"你"和"您"两个词来表示第二人称,英文中就只有一个"you",以致当中国人面对年长尊贵的美国客人说话时,很不好意思直呼"you"。其实英美人的语言中对年老位高的人表示尊敬,不是用一个词,而是用句型的不同来表达的。这就是中美之间文化的不同。符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也是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甚至比语言还运用得更广泛。符号有身体的姿势、表情、动作、声音、图形、标志等。有的符号是表征的,如国徽、军旗,有的符号是指意的,如禁止通行的符号,前者含义丰富,后者意义明确。符号的不同也是文化特色的表现。4.规范体系有些人类学家把文化归结为人的行为规范和模式,足见行为规范和模式对于文化的重要性。人们行为办事要有规矩,不同的人办不同的事,要守不同的规矩。规矩就是社会规矩,是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根据需要指定出来或衍生出来的,它是一定的价值观念的具体化,是支撑价值观念的。各种规范互相配合共同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世界各国规矩之多,差距之大,令人茫然。不懂规矩,手足无措,说明不懂规范性文化就办不成事。一个不懂宴会礼仪的人参加宴会会感到局促不安,不能顺利地交往;相反在一个普通的家庭聚会上使用正规宴会的礼仪,就令人觉得装腔作势、可笑。规范是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所以了解一个群体和社会的文化,首先是从认识规范开始,进而才能达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立夫经过多年的深思熟虑得出一个结论:中西文明之所以走向不同、发展不同、结果不同,根本是由于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使然。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人类观察世界、处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继而在建立思想理论、构造科学体系、创设技术系统、设定经济体制等方方面面也都不同,甚至人的脾气性格行为、价值观都有不同,最终必然导致文明的走向、发展、结果的统统不同。 举一个现今正在争论的中医为例,中医和西医正是中西两种思维方式演化出的不同学说体系。西医是科学的一种即医学,它完全是用西方的思维方式即形式逻辑构造起来并由实证方法证明的科学体系。中医确实不应该叫科学,中医处处所体现的是中国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种方式格物致知最终才形成的医道。中医无愧于真理,而且它不但能治已病,还能治未病,它完全是由中国思维方式演化出的理论体系。因此中西医是建立在两种思维方式即两种对客观认知与评价体系之上的不同的理论体系。现实当中正是因为中西医的上述不同才使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以也就有了今天中西医的结合即两者的相济为用。 西方的逻辑思维、实证方法演绎了西方灿烂辉煌的现代文明,这是世人所熟知并津津乐道的。但是,人们对中国传统的用以格物致知的思维方式却知之甚少,以至今日也无人把它界说认识清楚。这既是最大的悲哀,也是我们中国人面临的最具挑战的并亟待回答的大课题之一。 不能准确、全面、深刻地认识我们自己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就不可能真正知道这种思维方式的妙处、价值与局限,更不能正确评价和认识我们伟大的古代文明。我经常在问在想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诸子百家精湛、丰富、深刻的学说,竟如雨后春笋一样地突然暴发?其实仔细想来一个极重要的条件即主观条件,就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在面对并解决非常复杂深刻的客观问题时,已经变得非常地成熟了,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其实恰是中华民族对人类贡献的一大精神硕果,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了我们民族的方方面面,演化出了一切一切。当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随着章回小说的精采纷呈,我们的古代文明的一切方面就全部发展到了极致。 比较中西两种思维方式,可知两者各执一端,各有短长,其不同恰是相反相成,故能相互比较、相互对照、相互启发,以至于相辅相成、相济为用,这是中国与西方各自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因而是人类的两大瑰宝。立夫敢于大胆断言,这两种思维方式将共存共济、和而不同地发展下去,直到人类不再存在的那一天。 一百年来我们一直在学习西方,今天我们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取得了初步的成就,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我们痛感还是少了什么,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对我们自己传统的思维方式与古代文明重新加以审视,由此我们有希望、有条件比西方人较早地把握这两大法宝,去迎接、去拼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 由此立夫写了《二十一世纪必将是中华民族的世纪而且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和《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演化出的古代文化为什么必将发生最伟大的维新》,以期抛砖引玉,聆教大家。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又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也离不开文化。 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如,在,“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 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试看几例:  1.称呼语   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 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张护士”称为 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2.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 如:  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然而这个问题在我们中国的传统观念当中却是应该以谦虚的语言来回答的。 隐私   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外国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4.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5.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 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因此教学中应该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语言比较论文

提供一些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供参考。1 对日本高速成长期的研究——以国民意识变化为中心2 对日中韩三国饮食文化的考察3 从依赖心理看日本文化4 关于日中“食文化”中人性的研究5 探索日本动漫对世界的影响6 论日本女性的意识変化7 中日动漫文化的比较研究8 对日本“欺负人现象”的意识分析9 探讨日韩两国传统服饰的差异性10 试论日语中的“和制英语” 11 浅论太宰治“奔跑吧,梅洛斯”的“人性善” 12 从日语的暧昧表现探讨日本人的性格13 关于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人气浅论14 日语“国字”初论15 议日本谚语的中译16 从介川的“鼻子”析介川的人生观17 论日本贫富分化的现象18 关于中日两国惯用语的考察19 关于日本人名的考察20 关于日语汉字读音的考察21 关于日本人集团意识的考察22 日语书面语及口语的异同分析23 关于中日同形词的比较研究24 关于日语外来语的考察25 从宫崎骏的动画片看日本人的自然观26 关于日本语女性语特性的考察27 对日本人服务意识的分析—商品的售前和售后服务28 关于日语句型的语法作用的分析29 试析语言行动中的日语特点30 关于日语流行语的研究31 通过“寒暄”观察日本的文化特点32 日中敬语表达对比研究33 日本「职业女性文化」分析――以日中职业女性为中心34 根据樱花观察日本国民性35 电视剧台词中日语性差别现象分析

方言的声韵调与普通话的异同这方面的文章你第一次写比较麻烦你Q我帮写

中日语言比较论文

论日语中平假名片假名化的趋势日本语に関する平仮名からカタカナになることについて

比较日语和中文的表达方式,有许多区别日本中文学习者常出现"了"的多用和"的"的多余问题反观中文,就很少会使用"了"和"的"而中国日语学习者常会出现助词遗漏和大量使用动作中心语的情况,总不免让人觉得唐突本文打算在比较中日语言中考察两语言之间的表现特征,意在使中国日语学习者重视对译时的误用根据笔者的分析,两语言表现上的区别主要有:说话人的中心性婉曲表现反语表现时间与空间表现本文打算就这几点分别研究

比较语言学论文

可以从语言的诞生,发展和未来趋势来说。

语言学论文有很多,这里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好写的语言学论文题目: On English Euphemism谈谈英语委婉语 Metaphor in English Euphemism 隐喻在英语委婉语中的应用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boo and Euphemism and Their Respective Uses浅谈禁忌语和委婉语之关系及各自用途 A Survey of Euphemism in English and Chinese对英语和汉语中的委婉表达法之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tic Terms of Death英汉有关“死亡”的委婉语的对比研究 A Contrast Study of Courtesy Language in English and Chinese英汉委婉语的语用对比研究 The Phenomena of Ambiguity in English英语中的模糊语现象 Noun-verb Conversion in Contemporary English现代英语中名词转化为动词的现象 Onomatopoeia in English and Chinese Nursery Rhymes英汉语儿歌中的拟声词 Syntactic Functions of Prepositional Phrases前置短语的句法功能 Various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Inversion is Used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Chinese 运用倒装的多种情形及其与汉语的比较 The Analysis of “Up” and “Down” in English and Chinese分析Up和Down在英语和汉语中的用法 The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onjunctions 英汉连词对比 Difference between Attributiv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How to Translate English Attributive Clauses英汉定语比较与定语从句翻译 A Tentative Study of Post-posed Adjectives后置形容词初探

关于语言学 论文最主要的研究方式为:现在语言学的发展,传统语言文学新政策影响等等,有关语言学类的论文选题有很多中形式,更多的可以来,58期刊网看看。

我也要写,郁闷啊

中外文化比较论文

中西方文化对比——中西方小说的比较 一、中西方小说的发展史 中西方的小说,都是以神话传说为其渊源的。古时候,科学不发达,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劳动人民想象出了许多主宰世间的“神”,对神人格化的描写,就是神话;将人神化的描写,就是传说。中国的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三皇五帝的故事,西方的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北欧神话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作品。 东西方最初的小说,是与历史紧密相连的,是作为史料的补充记载事件的。中国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故事,汉代史书中的人物传记,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西方古巴比伦的《吉加美士史诗》,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都属于这一类小说,这类小说已具有小说讲求虚构的特点,但仍不是文人的创作,是直接从民间搜集记录下来的,所以这类小说情节比较简单,文笔比较粗糙。班固所说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是对这类小说准确、形象的评价。 中国的小说是到唐代才脱离历史记录而成为文学创作的。唐代的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文人的思想也更加开阔,这时传奇应运而生,李朝威的《柳毅传》、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等,都是依照传说创造而成的。唐代小说多为虚构想象而讲求文采,不仅仅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小说也并没停止。传奇小说到宋代就逐渐衰落了,随之而兴起的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了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这类小说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再创作的,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跃的人物性格见长,有明显的说书人的语言风格。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而不再加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开辟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是现实主义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后的《红楼梦》更是把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推到了顶峰。“五四”以后,中国小说家开始借鉴西方小说的写作手法,逐步走出了一条新路。 西方小说,则是在“文艺复兴”后快速的发展、成熟起来的。中世纪的西方小说发展近乎停滞,14世纪末的“文艺复兴”推翻了教会对文学的控制后,15世纪末西方出现了提倡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以描写现实生活和刻画各阶层的人物形象为内容的人文主义小说,这类小说是为配合当时欧洲反封建而产生的,同时它也定下了西方小说以记叙凡人凡事为主的基调。意大利 伽丘的《十日谈》,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品。随之出现是古典主义小说,其主张用典雅的民族规范语言去写作,这种小说在17世纪的法国发展得最完备。代表作为注 高乃依的《熙德》,古典主义小说的的兴起使西方小说语言得到了一次大幅的提高。18世纪开始流行以宣传科学知识,启蒙大众意识为目的的启蒙主义小说,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德国歌德的《浮士德》,英国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等,这类小说的出现是为了给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大造舆论。19世纪,浪漫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交替占据小说领域的主导地位。浪漫主义小说如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富于想象、构思奇特、语言奔放、感情炽烈。现实小说则着力反映生活的本质,描绘典型人物和典型生活现象,英国的狄更斯、法国的都德为这类小说的代表作家。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着力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深刻批判现实的罪恶,法国巴尔扎克和莫泊桑,英国的夏洛蒂、勃朗特,。俄国的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美国的马克·吐温等一大批作家的作品都属于这一类。时值今日,这三类小说仍是西方文坛最主要的三类小说。 东西方小说发展史就大致如此。 二、中西方小说的特点 除了小说的基本特点外,中西方小说还具有如下各自的特点: 1、中国传统小说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但性格单一,少变化,缺乏主体感。西方小说则多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强调挖掘人物内心的潜意识,善于写出丰满、变化、主体感强的人物性格。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只有通过人物的对话及动作引出矛盾冲突,但安娜·卡列尼娜卧轨前的一系列矛盾却只用他的心理描写就能够表达清楚;林黛玉在吟诗作对中表现她的才气,而保尔用内心独白表明他的理想;张飞只具有忠勇这一性格特点,但简·爱的性格却是由勇敢、坚强、热情、善良等许多性格揉和而成的。总之,在人物描写方面中西方各有特色。 2、中国小说较之西方小说情节更加曲折,故事更为完整。情节曲折、故事完整是中国小说独特的艺术传统。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就具有曲折生动的特点。唐传奇中许多名篇的布局,异常宏伟,严谨而巧妙,故事情节发展富于戏剧性。明清的长篇小说内容参差错落,波澜起伏,错落有致,结构缜密,浑然一体。如《红楼梦》,处处设伏,回回转折,写尽贾府故事。西方于情节方面出众的作品虽也不少,但终不能与中国小说相比较。 3、中国小说语言简练生动,西方小说内容丰富翔实。中国小说吸收了民间艺人语言,同时继承了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常常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事件、人物。西方小说中包含着作者广博知识,涉及社会许多方面,因而内容丰富翔实,人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领域的知识。恩格斯就曾说过他在巴尔扎克小说中获得有关的19世纪法国国内的状况比他从任何报告中获得的都多。中西方小说有这样不同的特点,也与中西方的美学观念不同有一定关系。 4、中西方小说都曾受封建统治文化的压迫摧残。封建文化使得中国小说发展极为艰难,明清人士更以写小说为耻辱,以致许多伟大的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无法保障,许多伟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谁。封建文化使得西方小说在几乎整个中世纪中发展极端缓慢,许多有才华文学家被迫为教会服务,写一些宗教性质的枯燥空洞的文章。 三、中西方小说未来的发展前景 清朝末年,中西方已开始系统的认识对方,中西方小说的优点也不断地被对方借鉴。当然,由于历史原因,中方借鉴的多一些。直到今天,中西方的小说家们仍不懈的努力研究者两方小说中的艺术魅力,虽然语言的不同对相互的艺术鉴赏有一定的影响,但美是相通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西方小说艺术最终会取长补短,融为一体,共同发展,到达新的艺术高峰记得采纳啊

从文化要素方面考虑中西文化的差异比较全面。即下文提及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技能、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模式、语言符号、人造物品、物品的式样等方面。 文化要素即文化所包含的各种基本成分。综合前述各种描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技能、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模式、语言符号、人造物品、物品的式样等都是文化的要素,举不胜举。为了便于理解和把握,社会学家把文化要素分成以下几类。1.物质要素即文化的物质部分,包括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其中尤以生产工具最为重要。人类创造文化,必须通过有形的制造品表现出来,如器皿、布衣、建筑物、水坝、公园等改造自然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反映了人的需要和技术发展水平,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它在各种物质要素中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人们对时代的划分有时是以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为标准的,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电气时代等。人们也用使用工具的特性来表示不同的文化,如"青铜器文化"、"电气文化"等。可见工具及使用工具制造出来的物质产业是文化不可缺少的要素。2.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包括哲学、科学、宗教、艺术以及各种思想观念,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精神文化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改造自然与社会,创造和享受文化的活动无不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所以观念形态的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尤其是价值观念更是文化的精髓或灵魂,是核心要素。价值观念是人们判断是非、选择行为方向和目标的标准。人们追求什么,鄙弃什么,是由价值观念决定的。价值观是在社会共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所以在一个群体或社会中,会形成大体一致的价值观,这就是群体或社会的价值。群体或社会的价值决定着这个群里或社会的特有生活式样。3.语言和象征符号要素人的交往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进行,一切知识的继承和传递也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实现。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语言不仅是一个工具体系,而且是一套长期养成发音的习惯。人类学家们长期考察发现,世界上大约有2800种不同的语言,其中大部分语言没有共同的词汇。所以并不是任何不同的语言都可以互相翻译的。译文不可能跟原文完全响应。这说明语言是人们观察世界(甚至是改造世界)的工具。人们用语言在自己的头脑里建造了客观的世界,所以语言不同,对世界的反映也不同。例如对颜色和味道的表达,有的语言词汇很多,可以区分许多极细微的差别,而有的语言词汇很少,区分力很低。中国人常用酸、甜、苦、辣、涩来形容味道,难道世界上所有物质就只有这五种味道吗?中文里有"你"和"您"两个词来表示第二人称,英文中就只有一个"you",以致当中国人面对年长尊贵的美国客人说话时,很不好意思直呼"you"。其实英美人的语言中对年老位高的人表示尊敬,不是用一个词,而是用句型的不同来表达的。这就是中美之间文化的不同。符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也是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甚至比语言还运用得更广泛。符号有身体的姿势、表情、动作、声音、图形、标志等。有的符号是表征的,如国徽、军旗,有的符号是指意的,如禁止通行的符号,前者含义丰富,后者意义明确。符号的不同也是文化特色的表现。4.规范体系有些人类学家把文化归结为人的行为规范和模式,足见行为规范和模式对于文化的重要性。人们行为办事要有规矩,不同的人办不同的事,要守不同的规矩。规矩就是社会规矩,是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根据需要指定出来或衍生出来的,它是一定的价值观念的具体化,是支撑价值观念的。各种规范互相配合共同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世界各国规矩之多,差距之大,令人茫然。不懂规矩,手足无措,说明不懂规范性文化就办不成事。一个不懂宴会礼仪的人参加宴会会感到局促不安,不能顺利地交往;相反在一个普通的家庭聚会上使用正规宴会的礼仪,就令人觉得装腔作势、可笑。规范是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所以了解一个群体和社会的文化,首先是从认识规范开始,进而才能达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立夫经过多年的深思熟虑得出一个结论:中西文明之所以走向不同、发展不同、结果不同,根本是由于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使然。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人类观察世界、处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继而在建立思想理论、构造科学体系、创设技术系统、设定经济体制等方方面面也都不同,甚至人的脾气性格行为、价值观都有不同,最终必然导致文明的走向、发展、结果的统统不同。 举一个现今正在争论的中医为例,中医和西医正是中西两种思维方式演化出的不同学说体系。西医是科学的一种即医学,它完全是用西方的思维方式即形式逻辑构造起来并由实证方法证明的科学体系。中医确实不应该叫科学,中医处处所体现的是中国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种方式格物致知最终才形成的医道。中医无愧于真理,而且它不但能治已病,还能治未病,它完全是由中国思维方式演化出的理论体系。因此中西医是建立在两种思维方式即两种对客观认知与评价体系之上的不同的理论体系。现实当中正是因为中西医的上述不同才使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以也就有了今天中西医的结合即两者的相济为用。 西方的逻辑思维、实证方法演绎了西方灿烂辉煌的现代文明,这是世人所熟知并津津乐道的。但是,人们对中国传统的用以格物致知的思维方式却知之甚少,以至今日也无人把它界说认识清楚。这既是最大的悲哀,也是我们中国人面临的最具挑战的并亟待回答的大课题之一。 不能准确、全面、深刻地认识我们自己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就不可能真正知道这种思维方式的妙处、价值与局限,更不能正确评价和认识我们伟大的古代文明。我经常在问在想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诸子百家精湛、丰富、深刻的学说,竟如雨后春笋一样地突然暴发?其实仔细想来一个极重要的条件即主观条件,就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在面对并解决非常复杂深刻的客观问题时,已经变得非常地成熟了,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其实恰是中华民族对人类贡献的一大精神硕果,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了我们民族的方方面面,演化出了一切一切。当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随着章回小说的精采纷呈,我们的古代文明的一切方面就全部发展到了极致。 比较中西两种思维方式,可知两者各执一端,各有短长,其不同恰是相反相成,故能相互比较、相互对照、相互启发,以至于相辅相成、相济为用,这是中国与西方各自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因而是人类的两大瑰宝。立夫敢于大胆断言,这两种思维方式将共存共济、和而不同地发展下去,直到人类不再存在的那一天。 一百年来我们一直在学习西方,今天我们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取得了初步的成就,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我们痛感还是少了什么,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对我们自己传统的思维方式与古代文明重新加以审视,由此我们有希望、有条件比西方人较早地把握这两大法宝,去迎接、去拼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 由此立夫写了《二十一世纪必将是中华民族的世纪而且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和《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演化出的古代文化为什么必将发生最伟大的维新》,以期抛砖引玉,聆教大家。

  • 索引序列
  • 中外语言文化比较论文
  • 语言比较论文
  • 中日语言比较论文
  • 比较语言学论文
  • 中外文化比较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