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9年第3期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9年第3期

发布时间: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9年第3期

[ 1]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西方价值观》,《渝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2] 《论英文涉外合同的翻译》,《渝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3] 《英语阅读方法及应试技巧》,《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增刊[ 4] 《文化的位置——戴锦华教授访谈》(第二作者),《学术月刊》2006年第11期,6万字[ 5] 《关于“文化研究”之“文化研究”》,论文(第一作者),《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7年第1期[ 6] 《文化研究视野下的社会流动研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5期[ 7] 《斯道雷的霸权情结》(译后记),(《斯道雷:记忆与欲望的耦合》[ 8] 《重返伯明翰——论中国大陆的文化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3期,1.2万字[ 9] 《文化研究的出身与学科地位——再论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争》,《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2期,1.1万字[10] 《华语电影中的国族叙述与身份认同》,《艺术评论》2009年第8期,0.8万字

不是的,这本是省级的普通刊物

我国信用证欺诈例外的豁免制度相关规定及其存在的问题 作者:卢信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7年第21期[摘 要]目前我国与信用证欺诈例外豁免制度相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有《全国沿海地区涉外、涉港澳经济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和《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两个,这两个文件在规定这项制度中存在以下问题:法律效力偏低、规定过于分散、内容不完善。 [关键词]信用证欺诈例外 豁免制度 法律效力 一、信用证欺诈例外的豁免制度相关规定 (一)《全国沿海地区涉外、涉港澳经济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 到目前我国尚没有信用证交易及其欺诈的法律,现在法院处理相关事宜的根据是1989年6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沿海地区涉外、涉港澳经济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该《纪要》强调:“信用证交易和买卖合同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在一般情况不要因为涉外买卖合同发生纠纷,轻易冻结中国银行所开立的信用证项下的货款,否则会影响中国银行的声誉。”根据以往国际国内的实践经验,如有充分证据证明卖方是利用签订合同进行欺诈,且中国银行在合理时间内尚未对外付款的,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买方的请求,冻结信用证项下的货款。但该《纪要》强调:“在远期信用证情况下,如中国银行已承兑了汇票,中国银行在信用证上的责任已变成票据上的无条件付款责任。即使有确凿、充分的证据证明欺诈的存在,且中国银行在合理的时间内尚未对外付款。法院也不应采用止付令与冻结令来干涉银行在远期信用证下的到期无条件付款责任,不应该冻结信用证项下的货款,不应该限制正当持票人的受款权利。” (二)《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68次会议于2005年10月24日通过了《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45该规定的第八条试图通过列举方式来界定何谓“实质性欺许”: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存在信用证欺诈:(一)受益人伪造单据或者提交记载内容虚假的单据;(二)受益人恶意不交付货物或者交付的货物无价值;(三)受益人和开证申请人或者其他第三方串通提交假单据,而没有真实的基础交易;(四)其他进行信用证欺昨的情形。第九条开证申请人、开证行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发现有本规定第八条的情形,并认为将会给其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时,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中止支付信用证项下的款项。 该规定也用列举的方式为信用证欺诈例外设置了豁免的情形。第十条人民法院认定存在信用证欺诈的,应当裁定中止支付或者判决终止支付信用证项下款项,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开证行的指定人、授权人已按照开证行的指令善意地进行了付款;(二)开证行或者其指定人、授权人已对信用证项下票据善意地作出了承兑;(三)保兑行善意地履行了付款义务;(四)议付行善意地进行了议付。 这些出台的规定充分反映了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意见和司法倾向,其中的一些适用规则反映了当今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存在的问题 国际上对我国的法院滥用禁令干预信用证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同时使我国的银行业务面临很大的风险,“外国的银行再也不愿意保兑中国银行的信用证。的确,这威胁很大,毕竟一家国际银行是否会为了赚5%- 1%的费用去保兑信用证主要考虑的是开证银行的资信以及其他会影响到它得到偿还款项的因素。如果中国银行信用证无法被保兑,将严重影响中国外贸的进行。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形,是目前我国立法滞后和司法的不规范所造成的。 UCP500对信用证欺诈的相关问题没有任何条文予以规定,而是留给各国国内法加以处理。从现行立法上看,我国尚没有关于信用证方面的专门法律。而且迄今为止,我国未以立法方式对信用证欺诈例外豁免问题作出规定。长期以来,调整信用证欺一诈问题的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司法文件和领导讲话,包括1989年《关于印发(全国沿海地区涉外、涉港澳经济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以下简称《纪要》)、1998年《关于慎重处理支付信用证项下款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及李国光副院长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应当看到,虽然上述文件曾经或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但都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缺点。 (一)法律效力偏低 《通知》和《规定》只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效力低于法律和行政法规。如果信用证交易当事人或审判信用证案件的人民法院认为它们与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而拒绝适用,那么这些文件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还有一点,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只能指导和约束司法审判,用以解决诉诸法院的纠纷:对于规范信用证当事人的交易行为,以减少和避免纠纷的发生则无能为力。而《纪要》和《讲话》虽然在司法实践中为各级法院所遵循,但可能连司法解释的法律效力都没有。以“座谈会纪要”和最高法院的领导讲话作为法院审判适用的依据,不伦不类,既不符合国际惯例,又与中国的对外贸易大国的身份不相称。因此为了避免因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以至于我国法院在信用证审判实践中态度不确定,并时有错误的裁决发生,我国立法机关应该尽快出台有关信用证的专门的法律法规,以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大趋势。 (二)规定过于分散 现有的对于信用证欺诈例外豁免的规定,本来已经很不完备,还分散在数个不同的文件里。一旦过于分散,就有诸多不可避免的缺点。首先,不利于信用证交易当事人和人民法院找法用法。有可能就是因为对这些规定了解得不够全面,而产生本来可以避免的信用证纠纷和裁判错误:即使把这些规定了解全面了,也会无端多费时间和精力;其次,这些于不同时期的文件,体现了最高人民法院对欺诈例外豁免问题不同阶段的认识,相互之间并不完全一致,容易在实践中造成混乱。因此,有必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在一个规范性法律文件里面对欺诈例外的豁免作出集中、统一和全面的规定。 (三)内容有待完善 纵观我国现有的几个涉及信用证欺诈例外豁免的法律文件,不仅存在法律效力偏低、规定过于分散的缺点,而且其对欺诈例外豁免的规定内容上也有改进的空间。比如说,《纪要》的适用对象仅限于中国银行,因为当时只有中国银行开办信用证、外汇结算业务。但是现在许多商业银行也被许可经营外汇结算业务,应扩大解释为适用于所有有资格开办外汇结算业务的商业银行。又如,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是最新颁布的司法解释,自然也是最为全面和详细的。但不能说《规定》已经臻于至善了,因为里面还有不少可以商榷的问题。比如第十条规定的欺诈例外豁免的情形包括:(一)开证行的指定人、授权人已按照开证行的指令善意地进行了付款;(二)开证行或者其指定人、授权人已对信用证项下票据善意地作出了承兑;(三)保兑行善意地履行了付款义务;(四)议付行善意地进行了议付。那么当欺诈为第二人所为,毫不知情的善意受益人可不可以要求欺咋例外豁免呢?《规定》列举的情形没有将其包括在内,显然认为是不可以。但英国已经有在此情况下排除欺一诈例外原则适用的判例,笔者觉得有借鉴和吸收的必要。如此等等,都需要在以后的立法予以完善。 参考文献 [1]韩超、熊祯,《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下的银行权利义务分析》,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2004年第6期。 [2]张华,《论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适用限制》,载《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例如L/C的特点是单据业务,银行不会根据货物如何而是否议付,只要单据无不符点,就可以议付,如果已经议付而货物不符合单据规定,银行不会负责,而此处银行其实就是善意第三人,,,

青年学报2019年第3期

罗翔(1977年-),中国法学家,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刑法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帅和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厚大法考刑法主讲教师。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刑法学、刑法哲学、经济刑法、性犯罪。在学校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刑法总则、刑法分则、经济刑法、刑法研讨等多门课程。1995年,罗翔进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习,并于1999年获得法学学士学位。随后前往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于2002年获得刑法学硕士学位。2005年于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获得刑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罗翔回到中国政法大学执教,期间于2009年至2010年前往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交流访问,2013年至2014年前往杜克大学访问。在校任职期间多次获得中国政法大学学生欢迎的十大教师称号,2018年入选法大首届研究生心目中的优秀导师。2020年初,因其《罗翔讲刑法》系列视频中讲解法考知识点时的幽默风趣,形成网络爆红。同年3月9日,受邀请正式入驻B站,一天内站内粉丝数突破百万。2020年10月25日B站粉丝突破1千万,成为继老番茄后第二位粉丝破千万的up主。作品一、独著《圆圈正义》、《刑法学总论》、《刑法中的同意制度》、《冲出困境的罪刑法定原则》、《中华刑罚发达史》、《刑法学讲义》。二、发表文章1、 狂热的魔咒理性的自负——《自由·平等·博爱》读后及对刑法学研究方法的反思,《政法论坛》2018年第5期2、法益理论的检讨性反思——以敲诈勒索罪中的权利行使为切入,《中国刑事法杂志》2018年第2期3、 论行政权对司法权的侵蚀——以刑事司法中行政鉴定的乱象为切入,《行政法学研究》2018年第1期4、 犯罪构成与证明责任,《证据科学》2016年第4期5、 论打击错误的处理原则——法定符合说之检讨,《暨南学报》2014年第8期6、 结果无价值论之检讨,《法学杂志》2014年第2期7、 论人道主义刑罚理论,《暨南学报》2013年第7期8、 刑法第306条辨正,《政法论坛》2013年第3期9、 从法益到风俗——性刑法的惩罚边界,《暨南学报》2012年第1期10、 论对同意的认识错误——以性侵犯罪中的假想同意切入,《清华法学》2010年第1期11、 论财产犯罪中对数额的认识错误,《法律适用》2009年第2期12、 论欺诈型强奸,《中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13、 大陆与澳门罪刑法定原则之比较,《中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14、 论法条竞合的兜底作用,《法律适用》2006年第7期15、 刑事一体化视野下的死刑复核制度,《中国司法》2006年第7期16、 与精神病人发生性行为构成犯罪的惩罚原则,《人民司法》2006年第3期17、 英国性犯罪视角中严格责任之考察,《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3期18、 吸收犯之再认识,《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5期19、 犯罪构成理论的创造性转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20、 法条竞合的另一种诠释,《刑法评论》第4卷21、 “疏忽强奸的一种论证:对男权主义强奸法的检讨性反思”,《刑事法评论》第15卷22、 “回溯与前瞻——女性性自治权的刑法保护”,《河北法学》2008年12期

一、专著: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权利和权力的对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二、论文:1 让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走进课堂,郑州日报,2009年10月16日,理论版;2 泛媒体时代的网络批评和舆论监督,新闻爱好者,2009年10月下;3 网络语境下民意权利与决策权力协商的意义,新闻爱好者,2009年8月下;4 新媒体语境下危机传播扩散的加速趋势透析,中州学刊,2009年3 期;5 媒体舆论监督失范与新媒体条件下的监督合力模式构建,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3期;6 新媒体语境下“监督合力”的可能性与路径探索,新闻知识,2009年3期;7 网络对媒介民意表达结构的变革,当代传播,2009年1期;8 重视舆论引导,也要遵从民意,郑州日报,2008年12月5日,理论版;9 批评报道和舆论监督的网络之变,青年记者,2008年3月上;10 网络编辑多重整合功能之分析,编辑之友,2008年2期;11 网络民意表达的实质是公民的权利表达,青年记者,2008年1月下;12 黑镜头”里的微笑——新闻摄影乐观表达灾难的价值和技巧,新闻知识,2007年12期;13 台湾联合新闻网的公众参与机制述评,青年记者,2007年12月上;14 差异化诉求,日常题材新闻摄影的创新之道,传媒观察,2007年10期;15 现代化进程中媒体对现代人格的塑造职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3期;16 评论权力符号的生成与“公民写作”期待,郑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5期,并被2006年22期的《新华文摘》论点摘编 三、科研课题:1 县域政治运作的实践逻辑与改革方向,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负责子课题《新闻报道中的县域典型政治》,在研;2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如何为构建和谐湖北服务研究,2005年湖北省社科规划课题,已结项;3 网络媒体中的教育舆情研究,2009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在研。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是重庆市教委主管,重庆工商大学主办的学术刊物。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自2003年第1期起,《渝州大学学报 (社科版)》更名为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科版)》,该刊公开发行以来,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出版,综合质量不断提高,得到了校内外作者和读者的普遍赞扬,荣获重庆市高校首届优秀学报奖及全国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每期均有大量论文被各类文摘刊物选用或获得各级各类奖励。

不是

可以,是双月刊,文章质量可以,在公开刊物中是上乘的

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22年第2期

1、来稿均要求有中英文的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的邮政编码、摘要(篇幅为100-300字)、关键词(3-8个)。2、作者简介包括:性别、学历、学位、职称、职务及主要著作(论文)等。另外,请注明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电子信箱。3、各类参考文献,均要求统一按标准的编写格式排列于文末,具体情况如下:(1)中文专著、文集、学位论文、报告的编写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标识类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文献标识: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 报告R标准S专刊P其他文献Z)(2)中文期刊文章的编写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J)刊名,年(期号)(3)中文报纸文章的编写格式:[序导]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称,出版年月日(版次)(4)外文译著、译文的编写格式:与中文文献的格式相比,译著、译文的编写格式中多了[原作者国别]和中文译者,具体如下:[序号][原作者国别]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标识类型]中文译者 中文本的出版社所在地名:中文出版社或中文报刊名,出版年、或年卷期号或出版年月日(版次)。(5)文集中的析出文献的编写格式: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名[A]论文集主要责任者主要题名[100]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2003年1.日本对中国的物化技术溢出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人力资本,制度与经济增长,重庆工学院学报。3.国有企业的负债和债转股博弈,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1.债转股企业的选择及其机制设计,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版。2.国有企业债转股运作:一个博弈观点,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版。3.债转股股权的组合退出:一个机制设计观点,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4.高校特困生资助政策效应的经济学分析,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5.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分析,商业研究。6.解说降息:经济学家的观点,重庆金融。7.新产品定价博弈模型的探讨,商业经济与管理。8.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研究及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悖论的解释,当代经济研究。9.最优要素投入组合与利润最大化原则,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10.中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商业研究。11.浅析基于信息技术的管理理念,浙江经济。12.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分析,商业研究。13.加入WTO后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重庆金融。14.净现值法的改进及项目最佳持续时间确定,商业研究。15.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博弈分析,重庆大学学报。16.北美和日本对中国的物化技术溢出的有效性对比,重庆大学学报。17.论企业战略导向中的经销商激励机制,当代经济研究。18.国有企业债转股中的股权回购讨价还价博弈模型,现代管理科学。19.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风险防范的博弈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金融挤兑的一种博弈论模型描述与贝叶斯纳什均衡的唯一性。21.非对称信息下的员工招募风险及其防范,浙江经济。22.一个民营企业贷款历程引发的思考,《商业研究》。23.净现值法的改进及项目最佳持续时间确定,《商业研究》。19.The probe to the fiscal levy policy of the high-tech development in China,USA-China Business Review,Feb.1.国有企业债转股的博弈模型,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债转股股权回购博弈模型,当代经济科学。3.国有企业债转股的博弈论模型,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4.论企业战略导向中的经销商激励机制,当代经济研究。5. A Bargaining Game Model of Share Buy Back in the Swap of Debt to Equity,Proceedings of 200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6.A Game Theory Model of the Swap of Debt to Equity in 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ation,Proceedings of 200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7.Analytic methods and positive study of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preceedings of ICM’2001,Xi’an,China.May 。2000年1.用期权定价模型计算投资机会成本,科技与管理。2.漫谈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西进战略,重庆金融。3.优先发展重点科技领域,提升重庆在西部开发中的科技地位,重庆调研。]4.西部大开发:西部及重庆需要的政策支持,<西部大开发>论文集。5.西部大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需求研究,<西部大开发>论文集。6.区域经济差距的分析方法与实证研究,<西部大开发>论文集。7.债转股中的博弈论,重庆金融。8.我看西部大开发,重庆金融。9.人力资本增长与新产品开发,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基于人力资本增长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管理工程学报。11.风险投资不确定性决策的CEU模型,科技与管理。12.科教与经济增长的双向拉动机理,科技与管理。13. Extensive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with an Expanding Variety of Intermediate Products,Proceedings of the 5th NIBES General Meeting 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search inEconomy and Management of the 21st Century。14. The Financial Service Reform and Innovation to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and-Medium-Sized Enterprises, Proceedings of 200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provingManagement through University-Industry Partnership。1999年1.Decision-making on physical investment by using the options pricing theory, proceedingsof 9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2.假冒伪劣产品与真品共存于市场的信号传递博弈模型,电子科技大学学报。3.需求的差异性与销售激励问题,电子科技大学学报。4.改进与完善主办银行制度的对策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关键技术选择研究,科技与管理。6.从不良贷款问题看银企关系的重塑,金融理论与实践。7.关键技术选择,管理工程学报。8.漫谈境外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重庆城市金融。9.国企领导选拔:从“官场”走向市场,当代党员。10.不可再生资源约束下的三部门内生增长模型,科技与管理。11.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可行性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重庆市场体系的总体目标模式构造,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4.人民币汇率预测模型,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领导决策参考。16.我国汇率问题探讨及模型构造,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中国R&D战略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庆金融。1998年1.可持续发展指标的一种理论构造方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股份合作制的激励效应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汲取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加强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重庆能源。4.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重庆金融。5.复兴经济增长,还需供给药方,重庆金融。6.论商业银行经营效益,重庆城市金融。7.港元保卫战回牟:香港经济学家运筹帷幄,重庆城市金融。8.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银行应发挥的作用,重庆城市金融。1997年1.经济增长方式的数量刻画与产业结构调整:一个理论模型,经济科学。2.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起源,发展与理论纷争,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经济增长中的金融贡献度,载于《经济管理问题新探索》,重庆大学出版社。4.可持续发展总量模型构造,载于《经济管理问题新探索》,重庆大学出版社。5.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条件与经济反馈,载于《经济管理问题新探索》,重庆大学出版社。6.借十五大东风,发展重庆经济,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运用可持续思想定义增长方式转换目标和测算产业增长方式集约度-----以重庆为例,载于《可持续发展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1.可持续经济成长模型极其评价指标构造研究,香港工商管理学报。2.论中国西部的金融发展,西部十省区经济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跨世纪的战略抉择》,甘肃教育出版社。3.中美西部开发经济对比研究,西部十省区经济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跨世纪的战略抉择》,甘肃教育出版社。4.建立和开展中国西部发展经济学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一次资源与再生资源的动态价格关联,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金融中心形成条件的层次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对策,重庆市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年会论文集。8.中国西部银行金融的发展对策研究,重庆市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年会论文集。9.论重庆地区经济发展的银行改革问题,重庆市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年会论文集。10.人均收入可持续增长的技术进步率指标构造,重庆市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年会论文集。11.中国西部的金融发展战略,四川省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年会论文集。12.资源约束型宏观经济混饨模型,四川省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年会论文集。1995年1.废钢资源价值核算模型,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中国经济波动的混饨模型,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论国际金融中心的环境条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斯塔克伯格垄断:世界石油产量与价格变动之谜的一种理论解释,经济科学,1995,第六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收录)1994年1.再生资源价值含量的测算方法研究,全国废弃物资源化研讨会论文集。2.再生资源价值核算模型,粉煤灰杂志。1993年1.社会主义资源最优配置衡量标准的数学模型,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耗竭性不可再生资源的定价方法,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2-28 1、高校不良学风的制度审视与改进策略,光明日报2014年1月22日理论版,田蜀华 易连云 2、电影《唐山大地震》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启示,薛娟 易连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年第1期3、当代教师德性研究述评,杨建朝 易连云,中小学德育2014年第1期4、略论建国后我国教师伦理的时代变迁----基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演变的分析,易连云 李琰,中小学德育2014年第1期2013-12-301、以三个倡导引领高校德育深化发展,光明日报2013年8月17日理论版。赵国栋 易连云2、当代越南大学生儒家道德继承现状的调查报告,高等教育研究,黎文升 易连云,2013年第7期。3、论成“人”视域中的认识论教育自由,高等教育研究,杨建朝 易连云2013年第6期。4、试析德育回归生活的价值选择,中国教育学刊,李琰 易连云2013年第5期。5、作为成“人”的教育精神:人性视角的内涵分析,杨建朝 易连云 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6、纯粹与必然遭遇温纯与不确定性----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德育困境,易连云 易然,教育科学,2013年第6期。7、高校教师聘任的出身论现象研究----对百所“985,211”院校的调查,易连云 赵国栋毋改霞,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9期8、意蕴、境遇及诉求:大学班级文化的德性审视,江苏高教研究,黄正夫 易连云,2013年第1期。9、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及实现路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王静文 易连云,2013年第5期10、论班级生活中 儿童生命实践意识的培养,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龙红霞 易连云2013年第1期11、自然之“德”与教育之“道”,中小学德育,易连云,2013年第8期20121、专业化发展视域下师范生专业伦理培养研究,《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第2作者)2、密歇根州立大学教师课程述评----以初等教育专业为例,谈心、易连云,《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P70-78页。3、密西根州立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述评——以初等教育专业为例,《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第2作者)4、政治社会化取向的美国高校公民道德教育行动,《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第2作者)5、西南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思考,《教育与经济》,2012年第1期,(第2作者)  6、论关系存在中的当代教师德性的消解与回归,易连云 毋丹丹,《教育学报》,2012年第10期7、内涵发展: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特色战略的路向选择,《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第1作者)8、论政治社会化进程中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第2作者)9、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视域下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探析,李琰 易连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10期10、高校教师教学任务厘定与反思,黄正夫 易连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12期11、小学德育灌输中的成人化倾向省思,《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5期,(第2作者)12、班级文化的学生道德发展功能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17期,(第2作者)13、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社会使命,《教育文化论坛》,2012年第1期,(第1作者)14、当前我国地方综合性大学发展教师教育的困惑与对策,《当代教师教育》,2012年第6期,(第2作者)15、德育社团:德育课程建设不应忽视的资源,《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第2作者)16、在三尺讲台上起舞,陈丹 易连云,中小学德育,2012年第10期2011  1、美国科学道德价值观与德育思路,王海莹 易连云,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年第3期  2、从博弈论角度看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张凌洋,易连云 杨公安,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5期3、论意义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邱永琼,易连云,前沿,2011年第8期4、教会选择: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张伟 易连云,教学与管理,2011年第10期5、论组织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章程建设,金家新 易连云,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二期6、论民族认同与爱国主义的契合,王付欣 易连云,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7、论民族认同的概念及其层次,王付欣 易连云,青海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8、研究生“买椟还珠”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张凌洋,易连云 杨公安,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9、普遍信任感培养与儿童道德养成,李佳 易连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21期10、《周易·蒙》中的儿童道德教育思想,易连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18期11、家有儿女,易连云,中小学德育2011年第8期12、风险社会语境下的大学生风险教育研究,黄东升 易连云,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9期13、论组织文化视域下的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协构,金家新 易连云,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14、教育学特色专业建设与发展--目标定位:研究型教师,唐智松易连云,《教育研究》2011年第8期。15、论多元目标下的博士后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构建,金家新 易连云,教育与职业,2011年29期。16、高等师范教育实践中的道德体悟教育论析,韩玉 易连云,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10期。20101、德育的关怀:让道德和意义与生命相遇,《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第2作者)2、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及应对策略,《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第1作者)3、新媒体时代比较教育研究面临的挑战与选择,《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第1作者)4、传统道德教育研究的范式转换,《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独立)5、传统故事在现代德育中的理性诠释,《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第2期。(第2作者)6、一个留守儿童的经历,《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2期。(第2作者)7、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人民日报》2010年7月27日(独立)8、道德教育的未来担当,《中国德育》,2010年第8期9、传统师道尊严思想辨析,《人民日报》,2010年8月27日。10、美国教育研究的历史教训及其对中国同行的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第9期。(第2作者)11、杜威经验理论视角下幼儿道德经验的内核与建构,《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第1作者)12、1999-2009年我国关于“情绪智力”选题的研究状况及分析,《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11期。(第2作者)13、信仰、责任、爱与道德----《潜伏》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启示,《中国德育》2010年第11期。(第1作者)14、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今日教育》转载,2010年第10期(独立)15、当前中小学德育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前瞻,《教育导刊》,2010年第11期。(第2)20091、儿童道德智慧的养成,《学前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41-44)(第2作者)2、警惕德育的“婢女化”趋势,《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12期(4-7)(第2作者)3、学校德育不能承受之重----论“德育实效”研究的负效应,《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5期(第2作者)4、文化资本与学生文化建设,《光明日报》,2009年4月20日第七版。(第2作者)5、邓小平对学校德育理论的创新探索,《探索》,2009年第4期。(第2作者)6、影像暴力对青少年的道德影响,《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第2作者)7、身份认同视域下的教师道德发展,《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10期。(第2作者)8、道德信仰:高校境界德育的价值取向,《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第2作者)20081、从规范约束到意义引领----生存论视野下的大学职业道德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11期。(第2作者)2、论大学德育中道德批判力的缺失 《教育学报》2008年第1期(第2作者)3、后现代语境下的传播与青少年道德自律,《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第2作者)4、探索与实施“顶岗实习支教”模式促进农村中小学师资更新,《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作者)5、家庭教育:儿童同情心发展的基石,《学前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第2作者)6、“康德划分问题”的理论启示,《光明日报》2008-07-03 10:00 (第2作者)7、稷下学宫与学术规范建设,《兰台世界》2008年第13期(第2作者)8、道德的误读:对当代学生道德评价标准的反思,《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第9期。(第2作者)9、对立还是融合:对“5+2=0”的诘问,《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1作者) 2007年1、道德教育的知识基础与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第1作者)2、德育教师的专业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独立)3、个体道德叙事:儿童道德教育的可能方式,《学前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第2作者)4、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初中德育的困境与生机----以重庆市奉节县为例,《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1期(第2作者)5、对儿童中心论的反思与批判,《教育发展研究》2A(第2作者)6、走向对话的学校道德教育,《江西教育科研》,1(第2作者)7、教育的万能与无能----对完美主义教育观的批判,《教育学报》2007年第3期(第2作者)8、美国公学教育模式及其启示,《教学与管理》2007年第1期,第143-144页。(第2作者)9、取消高校行政级别是一个短视的观点,《江苏高教》2007年第5期,第6-8页。(第2作者)10、一种民主的班级管理模式:值日生班长制,《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第9期,第9-12页(第2作者)11、教育的万能与无能----对完美主义教育观的批判,《教育学报》2007年第3期第22-27页。(第2作者)2006年1、跨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德育变革,《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第2作者)2、论社会主义道德价值的一元指导,《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3期(第2作者)3、教育理论建设的文化价值观,《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21日教育科学版(第2作者)4、The Construction of Living-Practicing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Basing on the Life Connotation in the Moral Tradition,Higher Education Press and Springer-Verlag2006(第1作者)5、传统“道德”概念的历史演变对学校德育的现代启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2作者)6、组织文化的融合:合并后高校发展的关键,《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期(第2作者)(第2作者)7、“谈民主化取向的班级建设”,《新德育》2006年第5期(第2作者)8、“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角度看当前基础教育状况”,《基础教育参考》2006年第7期(第2作者)9、“中小学中层干部的管理与培养”,《云南教育》2006年第10期(第2作者)10、“民主取向的班级建设”《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8期(上)(第2作者)2005年1、传统道德中的生命意义解读----论“生命·实践”道德体系的构建,《教育学报》2005年第5期(独立)2、“课程资源视野下的西南少数民族学校德育变革”《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第2作者)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理论导刊》2006第12期(第2作者)4、农村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焦虑水平的相关研究《教育探索》2005年第12期(第2作者)5、“大德育”实践困惑与理论反思,《四川教育学院学院》2005年7月(第2作者)2004年1、论中国教育学派的创生,《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本文入选《中国教育科学》2004)(第1作者)2003年1、“道”、“德”的层次性与新时期学校德育改革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独立)2、《重建“家园”----对当代我国中小学校德育的困境与出路之“思”》,载《1999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2002年1、遭遇后现代:文化交融与冲突中的学校德育,《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独立)2、新时期学校德育改革构想,《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3期(独立)3、遭遇后现代:文化交融与冲突中的学校德育,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2001年1、新机遇·新战略·新挑战——西部开发与发展高级研讨会综述,《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3 月(第1作者)

s了还不忘记他的财富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是重庆市教委主管,重庆工商大学主办的学术刊物。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自2003年第1期起,《渝州大学学报 (社科版)》更名为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科版)》,该刊公开发行以来,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出版,综合质量不断提高,得到了校内外作者和读者的普遍赞扬,荣获重庆市高校首届优秀学报奖及全国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每期均有大量论文被各类文摘刊物选用或获得各级各类奖励。

可以,是双月刊,文章质量可以,在公开刊物中是上乘的

  • 索引序列
  •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9年第3期
  • 青年学报2019年第3期
  •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
  • 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22年第2期
  •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