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岩石矿物学杂志招聘网站是什么

岩石矿物学杂志招聘网站是什么

发布时间:

岩石矿物学杂志招聘网站是什么

上海交大查询结果,属于核心本刊收录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0年版影响因子:252本刊收录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1年版) 提示: 《引证报告》2011年版影响因子:341主题分类:Earth Sciences: Geology Earth Sciences: Mineralogy 基础科学: 地质学

岩石学报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地质论评地学前缘 地质学报 地球化学 地球科学矿床地质 沉积学报 地质科学 中国地质地球学报 现代地质 高校地质学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第四纪研究地质通报岩石矿物学杂志 地质与勘探 矿物学报 地层学杂志 地质科技情报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矿物岩石物探与化探古地理学报新疆地质地球与环境

2009年度全院共发表论文844篇,包括《SCIENCE》与《NATURE》论文2篇,SCI检索论文170篇,EI、ISTP检索论文14篇,国内核心论文536篇,国内外一般性刊物122篇。出版中文专著26部,外文专著1部。2009年与2008年相比,发表论文总数增长了12%,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中国地质科学院年度发表论文数量统计分布图主办学术期刊及年度发表论文情况中国地质科学院及挂靠学会主办了9种学术期刊,包括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报》、《岩矿测试》、《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地质学报》英文期刊为SC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为CA收录刊物,其他绝大部分院办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2009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支持下,全院9个刊物: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矿测试》、《岩石矿物学杂志》、《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建起了网站,实现了办公手段的现代化。以中国地质科学院9个刊物为依托,联合《地质通报》、《岩石学报》、《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湖泊科学》、《自然科学进展》、《地质与勘探》、《地球科学》等兄弟刊物,成功搭建“中国地学期刊网”,成为融办公系统与数据查询、分析功能为一体的专业数据库系统,也是目前国内科技期刊界最早建成、容纳单学科期刊最多的网站。《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GEOLOGICA SINICA):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现为双月刊,2006~2009年连续4年荣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全国仅5个)。近年来,《地质学报》(英文版)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和国际水平。《地质学报》英文版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2009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中国期刊协会评选的“新中国数字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编辑部主任郝梓国同志荣获“新中国数字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人”称号。《地质学报》(英文版)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取得的亮点主要有3个方面:(1)发挥科技期刊的导向作用,第4期紧急登载的汶川地震一周年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地质学家的高度关注。据BLACKWELL网站统计,阅读率从每月500多次,提高到6500余次。董树文等发表有关汶川地震破裂、应力变化及影响因素、地震机理的论文全文下载量101次,摘要浏览量34次;徐锡伟等发表有关地震位移的论文全文下载量为67次,摘要浏览量53次。《地质学报》(英文版)2009年文章国外下载量(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专辑国外高浏览量文章(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2)阅读、引用本刊论文的读者越来越多。据2009年JCR公布ACTA GEOLOGICA SINICA英文版影响因子为431,引文频次为1312次。在被SCI收录的256种国际地质刊物名列第110名;有110余种国际刊物引用《地质学报》英文版文章,引用2次以上的有70余种,包括世界著名刊物SCIENCE,表明本刊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接轨。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国际著名刊物Science引用本刊论文情况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3)刊物的国际影响不断提高。截至2009年底,国外收录本刊的数据库、网站达22家,其中国外数据库达16家,包括著名的《SCI》、《CA》、《GeoRef》、耶鲁大学图书馆网站、法国地质学会网站等,国际网站和数据库对《地质学报》英文版的介绍,为我刊走出国门、奔向世界做了很好的铺垫。据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献检索室提供的检索报告,截至2009年2月收录本刊的数据库等已达22个。它们是: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3)中国《万方数据库》;4)中国《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5)香港大学图书馆网站;6)中国地学期刊网;7)SCI《美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网络版》;8)CA《化学文摘》;9)GeoRef《美国地质文摘》;10)TULSA(Petroleum A);11)Earthquake Engineering A;12)Current Contents Search;13)ICONDA-Intl Construction;14)Inside Conferences;15)Civil Engineering A;16)耶鲁大学科学图书馆网站;17)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网站;18)澳大利亚网上博物馆网站;19)法国地质学会网站;20)SJR网站(国家不祥);21)The Open University网站(国家不祥);22)Blackwell出版公司网站。《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学报》(中文版)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现为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地质学报》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06~2008年连续3年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566,总被引频次为2013次,影响因子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位居第26名。2009年度发表论文175篇,共2032页。《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论评》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院士。《地质论评》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2007年赢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的C类资助,2009年度被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393,总被引频次为1702次,影响因子位居中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的第48位。2009年度共发表正式论文94篇,发表了6条通讯资料和16条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界的消息报道,共计912页。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地质论评》《地球学报》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美国《CA》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古生物、地层、岩石、矿床、矿物、构造、第四纪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物化探、遥感、水文、石油地质与石油工程等基础类地质研究及其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等科技论文或者综述性论文,现已成为全国地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期刊之一。为了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电子化,推进科技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进程,本刊除印刷版外,还被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被“中国期刊网”收录,已入网“万方数据数字期刊群”,2009年与兄弟刊物完全实现了网上办公功能。自2001年起《地球学报》改为大16开本,双月刊。主要设有学术研究、综述与进展、技术与方法等栏目。2008年,《地球学报》总被引频次1064次;影响因子940,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138位。2009年度发表论文98篇,共883页。《地球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 ResearchDatabase、Pecbepamuвн\blûжypнa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矿床地质》在近几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中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891,总被引频次为1233次,影响因子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0名。2009年度发表论文81篇,共866页。《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杂志》《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杂志》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侯增谦研究员。《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775,总被引频次为722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17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72篇,共694页。《岩石矿物学杂志》《岩矿测试》是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的分析测试技术科技期刊,创刊于1982年,主要报道国内与分析科学、资源环境、地球科学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和新设备等研究成果、动态、评述及相关实践经验。曾获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地质矿产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北京市科技期刊四通杯全优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三等奖。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目前被美国《化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国内外15家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735,总被引频次为579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42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127篇,共604页。《岩矿测试》《岩矿测试》《中国岩溶》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管,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同时也是我国地学领域中最富学术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之一,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国中文科技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波兰哥白尼索引(IC)、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收录。创刊近30年来,《中国岩溶》始终坚持“争创名牌,构筑精品”的办刊理念,依托我国岩溶优势,突出特色栏目建设,严把质量关,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617,总被引频次为534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73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65篇,共440页。《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1995年创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是反映地质力学研究所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08年度的影响 因子为651,总被引频次为335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33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40篇,共421页。《地质力学学报》《地质力学学报》

1、岩石学报 2、中国科学D 辑,地球科学 3、地质论评 4、地学前缘 5、地质学报 6、地球化学 7、地球科学 8、矿床地质 9、沉积学报 10、地质科学 11、中国地质 12、地球学报 13、现代地质 14、高校地质学报 15、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16、第四纪研究 17、地质通报 18、岩石矿物学杂志19、地质与勘探 20、矿物学报 21、地层学杂志 22、地质科技情报 23、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4、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5、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6、矿物岩石27、物探与化探 28、古地理学报 29、新疆地质 30、地球与环境这些都是地质类的核心期刊,看有你需要的吗。

岩石矿物学杂志招聘网站

地质地球化学 地质科技情报 地质与勘探 现代地质

岩石矿物学杂志招聘网址是什么

给你个连接,自己去看看吧!-67-html

上海交大查询结果,属于核心本刊收录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0年版影响因子:252本刊收录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1年版) 提示: 《引证报告》2011年版影响因子:341主题分类:Earth Sciences: Geology Earth Sciences: Mineralogy 基础科学: 地质学

我曾经的专业是矿物学岩石学,不知道你需要哪方面的材料?你可以登陆一些数据库查找,比如中国期刊网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地质大学 《岩石学》精品课程 进实验资源库

岩石矿物学杂志招聘网站官网

你可以参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鸿文主编的《工业矿物与岩石》,书里有很多矿物岩石的应用。

天然大理石砖就是用天然大理石切割磨制的,瓷砖是由高岭土等矿物组合烧制而成的,水泥是硅质矿物烧制的,刚才是金属矿物制成的,台灯的玻璃罩等。使用岩石为原材料制作的东西比较耐用适用,使用矿物制作的东西适用性比较广。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和天然玻璃组成的,具有稳定外形的固态集合体。由一种矿物组成的岩石称作单矿岩,如大理岩由方解石组成,石英岩由石英组成等;由数种矿物组成的岩石称作复矿岩,如花岗岩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等矿物组成,辉长岩由基性斜长石和辉石组成等等。没有一定外形的液体如石油、气体如天然气以及松散的沙、泥等,都不是岩石。矿物是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的天然化合物,它具有稳定的相界面和结晶习性。由内部结晶习性决定了矿物的晶型和对称性;由化学键的性质决定了矿物的硬度、光泽和导电性质;由矿物的化学成分、结合的紧密度决定了矿物的颜色和比重等。在识别矿物时,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由于其易于鉴定而成为鉴定矿物最常用的标志。

-2005年度-周建波,刘建辉,郑常青等苏鲁造山带浅变质岩的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地质学报,79(4):475-周建波,刘建辉,郑常青,刘鹏举,孙加鹏等大别-苏鲁造山带的东延及板块缝合线:郯庐-鸭绿江-延吉断裂的厘定高校地质学报,11(1):92-刘建辉,周建波,郑常青等苏鲁超高压带内石桥浅变岩的地质成因及其研究意义矿物岩石,25(2):41-周建波,程日辉 刘建辉, 郯庐断裂中段管帅拉分盆地的确定及其构造意义 地质科学, 40(4):486-周建波,郑常青,刘建辉,田东江,大别造山带浅变质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矿物岩石, 25(4):61-ZHENG Y-F, ZHOU J-B, WU Y-B, and XIE Z, Low-Grade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Dabie-Sulu Orogenic Belt: A Passive-Margin Accretionary Wedge Deformed during Continent S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V 47, 2005, 851–-2004年度- 周建波,程日辉,刘鹏举,刘建辉 浅变质岩在示踪大别-苏鲁造山带大陆板块俯冲与折返过程中的意义,地球科学进展 19(5): 736-Wu YB, Zheng YF, Zhou JB Neoproterozoic granitoid in northwest Sulu and its bearing on the North China South China Blocks boundary in east C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1 (7): L07616(1)-(4)唐俊,郑永飞,吴元宝,查向平,周建波 山东半岛东部地区高级变质岩的锆石U-Pb年来和氧同位素研究,岩石学报, 20 (5): 1039-唐俊,郑永飞,吴元宝,查向平,周建波 山东半岛西部变质岩的锆石U-Pb年龄和氧同位素研究,岩石学报, 20 (5): 1063-Xie Z, Zheng YF, Jahn BM, Ballevre M, Chen JF, Gautier P, Gao TS, Gong B, Zhou JB Sm-Nd and Rb-Sr dating of pyroxene-garnetite from North Dabie in east-central China: problem of isotope disequilibrium due to retrograde CHEMICAL GEOLOGY: 206 (1-2): 137-158 - 2003年度- Zhou Jianbo, Zheng Yongfei & Wu Yuanbao, Zircon U-Pb ages for Wulian granites in northwest Sulu and their tectonic implications,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3:48(4):379-384。周建波,郑永飞,赵子福 山东五莲中生代岩浆岩的锆石U-Pb年龄 高校地质学报9(2):185~冯伟民, 郑永飞,周建波 大别-苏鲁造山带大理岩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岩石学报, 19(3):468--2002年度-周建波, 郑永飞, 杨晓勇,舒勇,魏春生, 谢智 白云鄂博地区构造格局与古板块构造演化 高校地质学报, 8(1): 46-Zhou jianbo, Zheng yongfei and Xie zhiCorrlation between Low-grade and UHP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Dabie-Sulu Orogen: An accretionary model,《Proceedings for Intermational UHPM Workshop》, S 20~159~周建波,郑永飞,吴元宝, 苏鲁造山带北缘五莲杂岩的锆石U-Pb年龄及构造意义,科学通报,47 (22): 1745~-2001年度- 周建波, 郑永飞, 李龙, 谢智 扬子大陆板块俯冲的构造加积楔 地质学报, 75(3):338-周建波, 郑永飞, 李龙, 谢智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部的浅变质岩 岩石学报, 17(1):39-周建波, 郑永飞 大别-苏鲁造山带浅变质岩与大陆板块俯冲的构造加积楔 大陆的俯冲、拆离和减薄作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西安 63-李龙, 郑永飞, 周建波 中国大陆地壳铅同位素演化的动力学模型 岩石学报,17(1): 61-舒勇, 郑永飞, 魏春生,周建波 白云鄂博碳酸岩岩墙的碳氧同位素研究 地球化学, 30(2):169-Zheng Y F, Fu B, Li Y L, Wei C S and Zhou J B Oxygen isotope composition of granulites from Dabieshan in eastern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geodynamics of Yangtze plate P C Earth(A), (9-10): 673-24:Li Y L, Zheng Y F, Fu B, Zhou J B and Wei C S Oxygen isotope composition of quartz-vein in ultrahigh-pressure eclogite from Dabieshan and implications for transpost of 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P C Earth(A),(9-10): 695--2000年度- 周建波 大洋板块俯冲的加积楔 地学前缘, 7(2):周建波, 郑永飞 郯庐断裂研究的新进展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30(1):75-周建波, 郑永飞 大陆板块俯冲加积杂岩的初步研究 安徽地质, 10(3):173-周建波, 郑永飞, 李龙 大陆板块俯冲的增生楔 第二届全国化学地球动力学高级研讨会, 合肥 20--1999年度- 周建波, 胡克, 申宁华等 郯庐断裂中段石场-中楼拉分盆地的确定 地质科学, 34(1): 18-周建波, 胡克, 洪景鹏 稀土元素在剪切带体积亏损研究中的应用 地质论评, 45(3): 241-Zhou Jianbo, Takao Miyata and Wang Zeli An Early cretaceous Pull-Apart basin in 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Tan-lu Fault Z Seismology & G 21(2):185-Zhou J Geological Composi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Jiaonan Orogenic belt, East C Tectonic Evolution of East Asia, 92--1998年度- 周建波, 胡克 沂沭断裂晋宁期的构造活动及性质 地震地质, 20(3): 208-周建波, 胡克, 申宁华 等沂沭断裂中断莱阳群浊积地层的特征及意义中国区域地质, 17(4):353-周建波, 胡克, 申宁华 稀土元素在剪切带中的含量变异及变异机制 岩石矿物学杂志, 17(1):17-周建波, 胡克, 孙家鹏 郯庐断裂带中段鲁中糜棱岩的形成时代 中国区域地质, 17(2):163-周建波, 胡克, 申宁华 胶南造山带的构造岩研究 矿物岩石, 18(1) :10--1997年度-周建波, 胡克, 申宁华 韧性剪切带的地球化学变异研究 地质地球化学, (4):27-周建波, 胡克 胶南—胶东晋宁期花岗岩的地质特征及研究意义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3(6):753--1996年度- 胡克, 姜琦刚, 孙景贵,周建波 胶南-胶东地区的晋宁运动 八五地质科技重要成果学术交流论文选集,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57-胡克, 姜琦刚,周建波 华北地台南缘晋宁运动的初步研究 中国区域地质, 56(1):31--1995年度-周建波, 胡克 沭河断裂带的构造与演化特征 郯庐断裂中段地质, 吉林科技出版社 228-周建波, 胡克, 孙家鹏 沂沭-胶南地区的构造格局 郯庐断裂中段地质, 吉林科技出版社 214-周建波, 刘占声, 胡克 鲁东-鲁西界限断裂的确定与管帅拉分盆地 郯庐断裂中段地质, 吉林科技出版社 241-周建波, 孙家鹏 汞丹山凸起基底韧性变形带的地质特征及形成机制 郯庐断裂中段地质 吉林科技出版社252-刘占声,周建波, 胡克 沂沭断裂带与五荣断裂带交切关系讨论 郯庐断裂中段地质, 吉林科技出版社 247-孙家鹏,周建波 五荣断裂的地质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25增(1):25-刘冒修, 程立人, 赵达,周建波 大盛群与王氏群划分及地层格架 郯庐断裂中段地质, 吉林科技出版社 86-

截至2014年底,全所共有职工461人,其中在职职工249人、离休人员14人、退休人员198人。在职职工中,管理人员30人,专业技术人员215人,工勤人员4人。专业技术人员中,两院院士5人,研究员及教授级高工70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52人,中级职称及以下88人。在职职工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58人、硕士学位的31人,本科37人,大专及以下23人。内设5个职能处室、11个专业研究室;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全国地质编图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岩石矿物学杂志》和7个学术机构挂靠在地质所。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273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194篇(其中国际SCI论文121篇),核心期刊论文79篇。出版大型图册/图件1套,专著5部,取得专利7项。国内引用率列全国科研机构第14位。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排名第2),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2014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2项。领导班子由4人组成,所长、党委副书记侯增谦,党委书记、副所长何长虹,副所长高锦曦、卢民杰。所长、党委副书记侯增谦(右二),党委书记、副所长何长虹(左二),副所长高锦曦(右一),副所长卢民杰(左一)年度重要科研成果编制完成一系列重要图件。编制完成1∶250万月球地质图、1∶300万《中国及邻区地质图》、1∶500万中国变质地质图、中国西部蛇绿岩构造图、1∶500万中国大地构造与含油气盆地分布图及中国油气大区与主要含油气盆地图等,其中部分图件已经出版;承担新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的编制,完成了11个省(区)地质志;参与“全球地质一张图·中国”(One Geology China)开发与建设,获得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二等奖。前寒武及变质作用研究进展突出。首次在华北克拉通划分出三个6Ga前的古陆块;厘定胶北地体陆壳生长、重大地质事件与重大岩浆事件序列;提出华北克拉通双向俯冲折返模式;古元古代Columina聚合事件、中元古代裂解事件的研究,对全球Columbia超级大陆边缘古—中元古代向外增生—裂解历史的对比研究及Columbia超大陆重建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重要造山带及构造研究取得系列成果。提出新的定义和分类方案,对中国大陆显生宙大型变形构造和变形系统进行了划分,并据此对中国大陆显生宙不同地质时期的地球动力学环境进行了重建;首次提出高喜马拉雅热碰撞造山带的新的3D挤出模式;发现北东帕米尔的古特提斯弧根构造:提出了印度/亚洲俯冲碰撞的两种可能的模式“空间差异性俯冲碰撞模式”和“时间差异性俯冲碰撞模式”;确定了新元古代时期华南在Rodinia超大陆中的位置,推测在华夏南缘存在一条“隐没了的”Grenville期造山带;构建了华北北缘古生代构造演化模型;确定阿拉善地块在早古生代是一个位于东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地块,与华北地块最终拼合时代为晚泥盆世。新版1∶300万《中国及邻区地质图》参与的“全球地质一张图·中国”(One Geology China)开发与建设获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二等奖地层古生物研究有多项发现。提出“全球中元古界底界年龄值1700百万年”的方案建议;建立了目前全球最为完整的单剖面埃迪卡系碳同位素变化曲线及疑源类生物地层,初步提出埃迪卡拉纪年代地层划分方案;贵州铜仁首次发现圆盘状完整的似Kulingia碳膜化石;通过牙形石研究在革吉县文布当桑发现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汝阳巨型蜥脚类恐龙动物群,填补了我国同期恐龙动物群的空白;河南南阳淅川县发现恐龙蛋化石群,对研究恐龙的生殖行为,生活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江西赣州发现霸王龙类新属种——中国虔州龙;热河生物群发现今鸟类新种——甄氏甘肃鸟;发现最古老的史前爬行动物产后亲代抚育行为化石记录。中国虔州龙的头骨和下颌地球物理及深部探测获得重要进展。揭示出青藏高原边缘山脉与外围克拉通岩石圈(地壳与地幔)构造转换深部过程,获得华北克拉通向青藏高原东北缘楔入的岩石圈地幔行为的地震学证据;获得青藏高原腹地巨厚地壳莫霍面,对羌塘地体的地壳结构给出新的约束;龙门山剖面研究认为青藏高原东缘大型走滑断裂限制了地壳逆冲作用;揭示了古亚洲洋沿索伦缝合带关闭、陆陆碰撞和碰撞后地壳增生深部过程;发现华南大陆东南缘存在薄岩石圈(60~70千米)的地震学证据。同位素技术应用及标准物质研究有新进展。(U-Th)/He低温热年代学技术在含油气盆地应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制了玄武岩钛同位素标准物质、多种钕同位素标准物质,通过了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评审;首次运用新兴的铁、镁同位素技术对矿化元素本身和赋矿层的主量元素进行了直接示踪。沉积盆地与资源能源研究服务找矿取得突破。国内首次开展水合物三维地震探测,钻探结果与预测结果一致;开展了地质、测井、地球物理三位一体的系统研究,为云南勐野井地区固相钾盐矿床及青海柴达木盆地液态卤水地球物理预测奠定扎实基础;建立松辽盆地嫩一段的有机质保存模式和嫩二段的生物生产力模式;提出利用统计类比法评价大型坳陷盆地油页岩潜在资源;开展了冀西北晚中生代陆相盆地的地质调查填图。岩石矿物学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影响巨大。原位金刚石发表,获得好评并被国际上写入野外手册;在全球6个蛇绿岩带中发现金刚石、碳硅石、柯石英等深部矿物,认为是蛇绿岩大洋地幔橄榄岩的一个普遍现象,需重新审视大洋地幔的物质成分和地幔的运动等经典概念;金刚石中发现新类型超高压矿物,实验岩石学表明,这些超高压矿物来自下地幔深度。这些发现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新问题和挑战,需重新审视蛇绿岩和铬铁矿的浅部成因理论。

岩石矿物学杂志招聘信息网站

截至2013年底,地质所共有职工456人,其中在职职工243人、离休人员15人、退休人员198人。在职职工中,管理人员29人,专业技术人员210人,工勤人员4人。专业技术人员中,两院院士5人,研究员及教授级高工71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43人,中级职称及以下91人。在职职工中有博士学位147人,硕士学位29人,本科37人,大专及以下30人。内设机构包括5个职能处室、11个专业研究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全国地质编图委员会,核心期刊《岩石矿物学杂志》、4个中国地质调查局业务中心和7个学术机构挂靠在地质所。2013年3月成立人事教育处,安全生产管理处挂靠人事教育处。2013年,地质所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230篇,其中SCI、EI检索刊物论文145篇(其中国际SCI检索论文70篇,国内SCI检索论文68篇),核心期刊论文83篇,其他论文2篇。公开出版专著1部;获专利5项。国内论文引用率排名进入全国前20名,两篇国际论文入选2012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一等奖2项,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2项,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1项。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获2013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翟庆国获2013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所长、党委副书记侯增谦(右二),党委书记、副所长何长虹(左二),副所长高锦曦(右一),副所长卢民杰(左一)领导班子由4人组成,所长、党委副书记侯增谦,党委书记、副所长何长虹,副所长高锦曦,副所长卢民杰。年度重要科研成果出版新的图件,影响力不断增强。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IGMA5000)正式出版。完成全国油气基础地质编图,包括1∶500万中国大地构造与含煤盆地分布图、1∶500万中国早古生代板块构造图、1∶1200万中国古生代重点含油气层系岩相古地理图、1∶1200万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烃源岩和储集层分布图等。完成海南、福建、山东、辽宁、安徽、陕西、湖南、江西、贵州、河北、宁夏等11个省(区)区域地质志、系列图件的编制和数据库建设工作。完成评审验收9个省(区)系列地质图件(包括1∶50万、1∶100万地质图、地质构造图、岩浆岩地质图、变质岩地质图、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图、航磁异常图、重力异常图、岩相古地理图等)共计72幅。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青藏高原及周边造山与成矿研究获得新进展。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及资源环境效应研究取得系列成果。提出的“青藏高原是一个由巨型造山拼贴体组成的造山的高原”的论点获得大量新的证据。进一步论证蛇绿岩的深地幔成因,并提出“蛇绿岩型金刚石”新类型和深地幔动力学模式。揭示青藏高原东南部基底经历5期重大事件。建立了高喜马拉雅三维动力学模式。提出青藏高原东南缘古新世中期至中新世早期形成的“抽屉式滑脱—转换”逃逸新机制。突破探测技术瓶颈,获取了青藏高原腹地巨厚地壳Moho的强反射信息。天山—兴蒙造山带研究取得系列成果。天山—兴蒙造山带计划项目顺利完成,提出了该区地壳构造单元划分的新方案,对阿拉善—敦煌地块构造属性等问题提出了新认识;修正了崇礼县红旗营子乡红旗营子群等一些地质体的时代;按照大陆演化旋回的观念,编制了中国北方及邻区地壳构造格架图和构造分区图。系统总结研究天山—兴蒙造山带花岗岩与成矿背景。编制完成亚洲中生代花岗岩图,揭示多种构造背景。“兴蒙造山带主要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与能源潜力综合调查研究”将研究区中生代沉积盆地划分为五个演化阶段;识别出两个巨型陆相沉积盆地;提出晚中生代东亚地区存在一个大的以恐龙为主的脊椎动物群,中、晚侏罗世研究区存在适宜脊椎动物等生物群生存、繁衍的理想古生态环境。地层学、古生物学研究有新突破。发现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化石,在《Science》报道;发现一新的基干镰刀龙类恐龙化石,成果发表在《PLOS ONE》;发现目前已知个体最小的窃蛋龙类化石,命名为迷你豫龙,并在《Nature》发表;在贵州省紫云县火花乡发现一条新的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剖面,建立了中国不同相区的泥盆—石炭系界线标准;提出全球中元古界底界年龄统一为1700Ma的方案,解决了中元古界地层划分对比年代不统一的“世界性难题”;在内蒙古发现了晚古生代末—中生代早期枕状玄武岩;新疆西准噶尔北部谢米斯台山南坡新厘定出一套蛇绿岩;在铜陵钻孔取得的岩心中发现了石炭纪辉绿岩,年龄为304Ma。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化石在《PLOS ONE》报道基干镰刀龙类恐龙化石发现在《Nature》发表迷你豫龙发现同位素技术应用及标准物质研究有新进展。完成了我国主要类型地质体的铁同位素组成调查,查明了不同圈层和主要岩石类型的铁同位素分布特征,初步建立了铁同位素示踪的参考体系;对代表性矿床进行了地质地球化学及铁同位素解剖,揭示了各类铁矿不同含铁矿物的铁同位素组成特征,提出运用铁同位素示踪铁矿化的理论模型。成功选定了用于研制氩同位素定年标准物质的样品源;制备了TG1104白云母样品备选标准物质;完成了钕同位素备选标准物质研制,并申报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积极参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普兰岩体中首次发现了同时存在的高铬型和高铝型铬铁矿。在天津蓟县发现原生菱铁矿。指导青海多才玛铅锌矿取得找矿突破,通过开展构造岩相填图,解决了赋矿规律问题,通过大地音频地矿测深,解决了矿体定位,提交了“钻探建议报告”,该矿段的铅锌资源量由原来的76万吨增至259万吨,新增铅锌资源量181万吨。此外,利用多深度地震观测设备,在东海地壳运动长期观测站观监测到朝鲜第三次核试验的地震记录。国际矿物学会2013年新批准氮化硼(BN)新矿物,命名为青松矿(青松矿(Qingsongite)是为了纪念方青松研究员(1939-2010)而命名)。青松矿显微结构

(1)矿物中的自组织有序结构地质作用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物理-化学过程,常可见到在矿物中出现特殊的有序现象,如组分或相、原子和缺陷等呈现出一定的规则性和周期性。根据体系环境的特点,矿物中的有序现象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①熔体析出矿物的有序现象,如斜长石和石榴子石的振荡环带、调制结构,电气石的色带,锡石环带等;②溶液结晶矿物中的有序现象,如石盐的环带、方解石的分区条带等;③水-岩作用形成的有序现象,如多边蛇纹石五重对称、粘土矿物中的间层结构等;④胶体沉淀结晶矿物中的有序现象,如玛瑙中的同心纹、方解石和赤铁矿中的鲕粒构造、燧石结核等;⑤放射性作用形成的有序现象,如锆石因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而形成条带,又如辐照黄玉的色带等;⑥应力作用形成的有序现象,如石英颗粒中的位错环、位错网,石灰石、石英中的压溶线(缝合线),冲击波下的矿物压缩错断等;⑦急冷条件(如淬火)下的有序现象,如单金属或合金和岩浆喷发于水中出现的出溶分异结构、准晶结构等等。因此,矿物的有序现象从原子到大晶带,从结构面到结构层形貌,从生长溶蚀到反应,从一维到三维空间,从连续、间断到过渡类型均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矿物化学成分分区条带、同位素分带、缺陷分带、生长分带等。上述的有序现象生成过程复杂,用传统的热力学相平衡如温度、压力的变化来解释适用性不广,如衰变条带、缝合线、振荡线不是简单地由外界环境的周期性引起的,而是由体系内部的物理化学过程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引发的。这些周期性变化是体系中各单元相互作用后自发形成的。这种非平衡条件下的内部过程的非线性动力学状态的形成和维持需要耗散能量。某些矿物中的自组织有序现象是在矿物处于一种非线性的动力学体系中形成的。例如玛瑙中的同心纹形成是由于SiO2胶体和色素离子动态体系中,SiO2沉积具有多态性特征,这种多态性特征起因是色素离子如Fe3+,Cr3+等浓度振荡及其存在一个化学位阈值,当纯净SiO2沉积时,体系中色素离子累积;当达到一个阈值后,色素离子参与SiO2沉积;然后体系又处于色素离子欠缺和累积的阶段,这样就形成了玛瑙的同心纹;由于阈值的存在所引起的跳跃性,使条纹间界线清晰。同理,也可以解释同心鲕粒在碳酸钙、泥质和有机质之间的动力学振荡,而不是一般沉积学所分析的水体环境的振荡。又如应力作用形成的位错环、位错网、位错螺旋等实质上是理想结晶面发生了移动,这种移动方式的多态性是由于应力波引发的。平衡态的矿物受到应力作用时,每个质点的化学键力会反作用于外来应力,因而质点上的外来应力逐渐累积;当累积达到一定阈值后(如键强),质点上的应力会突然释放,同时质点位移,应力波振荡一次;如果应力集中在某一个面上会导致矿物晶体产生滑移;因此,阶梯式滑移实质上是矿物质点和应力处于一种振荡动力学体系的产物。如果质点扩散在应力波推动下明显发生则出现压溶“缝合线”。“缝合线”的不规则性则可能源自阻尼式振荡。矿物中的自组织现象是一种非平衡的有序结构,其生成的根本原因是非平衡条件下晶面组成对界面流体组成的非线性反馈作用,正是由于这种反馈作用所引发的过饱和(累积)-成核-亏损(欠缺)-再饱和(累积)的周期性反复才导致矿物晶面的多态性特征。矿物的循环也是有序的辩证过程:无序→有序→混沌→高级有序;矿物有序现象的成因可用耗散结构来解释。(2)李泽冈环带及时、空有序结构李泽冈(Liesegang)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发现,在某些介质中,当KI与AgNO3发生沉淀反应时,适当的条件可使形成的沉淀呈周期性空间分布的规律,这种现象称李泽冈环。地质上的这类现象非常多见,如玛瑙的环带、结核的环带、球状构造等。一个除化学反应外正经历着扩散的物质的速率方程为: 式中:D为运移介质的扩散系数;f(c)代表化学反应的速率。若从一个均匀的样品开始,定态时 ,设对定态有涨落α存在,则: 。假定一定的边界条件,可得: 。当 为负时, 就会衰减,定态保持稳定;若 为正,含有 的项将随时间增长,导致几个峰和谷形成,形成浓度 c 的空间振荡变化,即振荡性空间成分分带。对于生长的单个矿物晶体,它的生长主要受控于三种效应,即界面反应、物质的扩散输运和热传导。一般说来,第三种效应对晶体生长影响较小,而前两者是导致晶体生长的主要控制因素。设该晶体由端员组分组成固溶体,晶体在非平衡条件下的反应生长可导致晶面多重定态共存,而在此基础上的扩散控制生长则可导致振荡性矿物环带的出现,形成典型的时间有序结构。线性稳定性理论分析表明,曲线QP段对应着不稳定状态,因此,化学体系在图1中将沿P→P′→Q→Q′→P的轨迹运动。设体系中某种组分的空间平均浓度为x0,当某一时刻晶体表面层中x的浓度低于x0时,x被晶体反推而在界面前方累积起来,这样它在紧靠界面层的薄层体中的浓度越来越高,于是晶体表面状态沿分支(1)向上移动,在Q点,相应的晶体表面状态会突然从分支(1)跳跃到分支(2);在分支(2),x>x0,组分x优先进入生长晶体状态沿分支(2)逐渐下降,此后体系又从分支(2)突然跃回到分支(1),上述过程反复进行,便形成生长晶体的振荡性环带(时间有序)。图1 化学体系的多重定态上述理论合理地解释了李泽冈环及一些振荡性构造的成因,它表明,岩石中某些规则的环带或韵律构造并不是外界环境变化造成的,而是体系内部固有的化学反应与扩散作用竞争的结果。结晶岩石中的矿物环带有时可能并不反映形成温压条件的变化,沉积岩石中的各种韵律可能并不都是海水动荡、物源供给等因素造成的,而可能是体系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时空有序现象(自旋回)。(3)球状岩和岩浆岩韵律层理在某些深成岩中,两种矿物围绕着某些中心呈同心层韵律分布,外形呈圆球或椭球体结构,称为球状构造,相应的岩石称为球状岩。这种构造分布于全世界30多个国家,约100余处产地。球状构造在花岗岩中最为常见,约占球状岩总量的43%。其次为闪长质球状岩,约30%。再次为辉长质岩石,约占15%。铬铁矿和超镁铁质岩石约占8%。球状岩一般由球形核心和围绕着核心的韵律型壳组成,它的结构类似于李泽冈环,直径约为5~30cm,韵律型同心状壳一般都相互平行,球状构造多为二组分硅酸盐熔体自球体中心向外连续结晶的产物。在岩浆岩中,常出现颜色或粒度不同的矿物、岩石成带排到,或者是暗色与浅色的矿物、岩石彼此逐层交替;或者是较粗粒与较细粒结构的矿物、岩石彼此逐层交替,从而在岩石中呈条带状彼此平行或近于平行分布。带状构造主要发育在基性和超基性岩体中。(4)若干矿物中的韵律型带状构造1)云母的环带构造:在花岗岩里,白云母和黑云母形成韵律型带状或环状构造。例如,我国四川伟晶岩的白云母带状构造,表现为(001)晶片上白云母和黑云母相间排列的同心分带。其晶体核心是白云母,外围由不同宽度(05 ~2mm)的黑云母与白云母条带组成。黑云母和白云母相互交替生长的结合面是平行(001)上的各个晶面。2)条纹长石:钾长石-钠长石,钾长石-斜长石系统中的条纹长石是人们十分熟悉的,深成岩或普通花岗岩类岩石中,条纹长石是由熔体结晶过程形成的。火山喷出岩中的斜长石斑晶中也有斜长石和钾长石的韵律环带。此外,还有钠长石和微斜长石组成的环带状条纹长石,每一条环带又由两个次级环带组成。某些样品中的环带多于75条。3)玛瑙:玛瑙是由隐晶质石英组成的环带聚集体。环带的各层在成分和颜色上均有所差异,并显示出周期性变化。玛瑙的环带常由薄的褪色带中夹杂无色的环带构成,无色带由螺旋生长的贫铝石英纤维组成,而褪色带则由非螺旋生长的石英纤维组成,螺旋石英纤维和非螺旋石英纤维在光性和结构上均有很大差异,是两个不同的相。4)斜长石完全互溶固溶体的振荡环带构造:斜长石晶体中发育有丰富的环带构造。尤其是在中性斜长石中,环带构造最为发育。斜长石是由钠长石和钙长石两个端员组分组成的完全类质同象系列的矿物。环带的各组韵律之间成分突变,界线清晰,钙长石的含量从核部到边缘表现为波状起伏。5)矿物晶体中痕量元素的振荡环带:岩浆或热液成因的矿物中常出现微量元素的振荡环带,如辉石族矿物常发育成环带构造,某样品的离子显微探针分析表明,Sc、Ti、V、Cr、Sr和Zr元素的浓度在较大范围内形成周期性振荡环带。人们应用晶体生长实验证实了微量Mn在方解石晶体中的振荡环带确系自激发生的自组织现象,并在阴极电子激光显微镜下拍摄了方解石晶体中显示明暗交替环带的照片。6)钙球与鲕粒:钙球是产于灰岩中的一类沉积型的球状岩。它是由泥晶质方解石和亮晶质方解石因重结晶分异而形成。在岩石和矿石中,许多矿物往往具有同心层状的鲕粒结构,其特征是有一个成核中心和绕核生长的同心层,直径范围约为1~2mm,同心层由几圈至近百圈成分和结构不同的韵律带构成,韵律带的振荡波长为10 -2 ~10 -4 mm数量级。(5)粘土矿物和稀土矿物中结构单元层的混层交代结晶过程中,粘土矿物中结构单元层常出现规则或不规则混层。混层往往是由两层不同矿物沿c轴堆垛而成。绿泥间蜡石是一种由二、三八面体的锉绿泥石和三八面体的叶蜡石沿c轴方向交替堆垛的混层矿物。高分辨电镜观察表明绿泥间蜡石的规则混层是在结晶生长过程中形成的。钠金云母是一种由滑石和钠黑云母沿c轴方向交替堆垛的非周期性混层矿物。滑石和钠黑云母是倾斜于(001)面交替结晶生长的。一些累托石和稀土碳酸盐矿物也是由规则和不规则混层组成的。(6)含绿泥间蜡石绿泥间蜡石的结晶,在每个晶层内部始终保持如平衡结构那样的原子层次有序,在各晶层间可以存在局域结构延续性,这种结构可被称为分子层次的自组织有序结构。分子层次自组织有序结构具有确定的结构式,可以证明其属独立矿物种的特有规则间层衍射花样,以及有分子尺度的振荡周期。因此,它是位于平衡结构和宏观时空有序结构之间的一种特有的热力学结构态。在高分辨电镜下已经观察到,绿泥间蜡石晶畴及锂绿泥石晶畴的边缘可以分别存在1~2条锂绿泥石(42 nm)和叶蜡石(92 nm)的晶格条纹。它们均与所在晶畴的晶格纹相互严格平行,其间不存在彼此交代或成核生长的现象。这是晶体(晶畴)结晶过程中生长面附近溶液中各组分浓度振荡引起的微分凝现象。总之绿泥间蜡石的结晶属分子水平的自组织有序结构,它是成分间于两晶层之间的过饱和含Al 硅酸盐溶液在非平衡态、非线性条件下的结晶产物。(7)玄武岩的柱状节理自组织成因解释玄武岩柱状节理是发育于玄武岩中的一种原生张性破裂构造,它的形态往往呈一种规则的多边形长柱体,且常以六边形为主。美国加利福尼亚东部的Devils Postpile和爱尔兰的Ciant's Causeway具有世界上著名的玄武岩柱状节理构造。我国不少玄武岩分布地区(如南京六合桂子山、福建镇海牛头山以及云南腾冲团田等地区)也发育了一定规模、形状十分规则的柱状节理。地质学家认为柱状节理起因于岩浆冷凝过程的自组织,当熔岩在冷凝过程中瑞利数大于临界值(51)时,岩浆发生Benard对流,形成六方网格型对流元胞。继续冷却时,熔岩本身的能量不足以克服岩浆内黏滞力,因而停止对流,此时,岩浆中每一对流环内部的各部分密度有明显差别,六方对流元胞中心密度很小,并沿着法线向外依次升高,因此,一旦停止对流,熔岩必然进行密度均衡,从而形成一个冷缩中心,其位置与原对流中心吻合,必然在原对流花样的每一六角形边处发生张裂,从而在两个相邻冷缩中心的连线方向上产生张应力。柱状节理就是通过无数由三组彼此相交120 °、呈规则分布的张节理的形成并从上往下逐层冷凝收缩而实现的。若岩浆成分、冷凝速率等存在不均一性,则形成非六方网格状的多角形柱状节理。(8)花岗岩球状构造自组织成因解释一些火成岩,如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甚至基性侵入岩中,有时包含有球状构造(Orbicular)的卵状体。球状花岗岩是由许多个球状体组成的,球状体直径一般为几厘米到1m之间,其内部由同心圆状、明暗交替的矿物环组成。地质学家利用耗散结构理论,运用Benard对流模型,研究了花岗岩球状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机理,认为当瑞利数超过临界值时,均匀的岩浆非平衡状态失稳而形成耗散结构。若推导过程中假设岩浆房顶面呈向上突起的半球形,则形成的结构为围绕其中心呈韵律环带的自组织结构。(9)成岩过程中自组织现象的反馈机制类型及其分类自组织现象的形成必须具备自反馈机制以及非平衡、非理想和非线性条件。可以认为:自组织是远离平衡时,体系从所有涨落产生的有序化模式中选择一种,并使其放大、增强,成为一种宏观可辨的有序现象的能力。而自反馈是增强、放大涨落和引起定态失稳并形成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的关键环节,故可根据自反馈类型,对岩石中自组织现象作分类。主要自反馈机制及对应的自组织现象见表1。表1 自反馈机制及对应的自组织现象续表(10)自组织现象的研究方法岩石中的自组织现象可以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以不同的级序出现,如从矿物中组分的振荡分带到地幔对流。成岩过程自组织现象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岩石中这些有序现象的形成机理,从而阐明成岩过程的内在机制。故首先需要进行岩石的详细的野外和室内工作,通过深入细致的观测,了解岩石中自组织现象的宏观和微观(甚至超微尺度)特征、分布的时空尺度、形成的物化条件。自组织现象的研究之所以能深化对岩石成因的认识,主要在于它能促使地质工作者更深入、更细致地观察,更进一步认识各种岩类及岩石内部不同种类矿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依存关系,更深入地分析成岩过程的各种物化参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建立成岩过程的总体模型。自组织理论在岩石学研究中应用时的总体思路包括如下4个方面,即体系的物质组成、地质作用类型、地质作用过程和地质作用产物的时空结构研究。具体研究过程包括如下几个步骤:1)体系性质的确定。这是自组织理论应用的前提,即通过详细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研究并与区域岩石学和构造学研究成果相结合,确定成岩过程的复杂(非线性和非理想)性、开放性和非平衡性。2)寻找岩石中自组织现象并对其作静态分析。这是研究中的关键环节。在探寻过程中,尤其应注意寻找和分析带状、环状、层状构造,韵律结构,鲡状、豆状、结核状、环状构造以及一些不规则构造。在做静态分析时,尤其应找出那些由传统地质学理论无法圆满解释的特征。3)建立动力学模型,并对时空自组织现象作动力学分析。建立动力学模型,并用分支理论对有序的时空自组织现象作宏观的和唯象的分析以及用涨落理论对自组织现象产生的微观原因和动力学机制进行研究。在建模前,必须对形成有序的时空结构和微观机制(如反应、扩散、渗流、溶解等)作仔细分析和筛选,找出起关键作用的机制;建模时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模型分析一般先采用稳定性分析和奇异摄动分析,因为这两种方法不用解具体的动力学方程即可大致了解模型的可能结果;最后是模型的数学分析,并把模拟结果与地质实际对比并进而修正模型。4)模型的验证,包括野外验证,计算机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并用此模型对地质作用中的各种现象及有序结构的成因作解释和预测。

  • 索引序列
  • 岩石矿物学杂志招聘网站是什么
  • 岩石矿物学杂志招聘网站
  • 岩石矿物学杂志招聘网址是什么
  • 岩石矿物学杂志招聘网站官网
  • 岩石矿物学杂志招聘信息网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