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点评评审专家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点评评审专家

发布时间: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点评评审专家

这个可不是核心啊,在中国知网上就可以查到

(一)著作1、《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上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版。参加编辑。2、《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下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版。参加编辑。3、《教育大词典?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负责宋代人名及明清部分人名词条300余条共计约10万字。4、《现代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合著,主编(3),撰写3万字。5、《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独立,8万字。1996年获第四届中国西部地区教育图书一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6、《新中国教育改革研究》,重庆出版社1996年第1版。合著,参加撰写近6万字。1999年4月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7、《女童教育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合作,主编(3)。2000年6月获四川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8、《教育大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版。负责宋代人名及明清部分人名词条300余条共计约10万字。9、《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合著,参加撰写3万字。10、《女中学生潜能开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参加撰写约3万字。11、《女童教育实践与研究》,天地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任执行副主编(3),参加撰写5万余字。12、《中国现代文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主编(2),参加撰写约5万字。13、《中国女子教育文萃》,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主编(1)。2001年5月获四川省南充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14、《人的本质?素质?素质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参加撰写约2万字。15、《中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参加撰写近8万字。16、《女中学生现代素质的探索与培育研究》,重庆出版社2001年第1版。副主编(2),参加撰写2万余字。2003年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17、《中外女童教育简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独著,7万字。2002年7月获四川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2003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18、《当代中国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的回眸与前瞻》,2003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参加撰写2万字。19、《外国女子教育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独著,6万字。2005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同年获得第四届“全国优秀妇女读物”称号。20、《女中学生潜能开发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合著,主编(2),参加撰写5万字。21、《杨贤江年谱长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第1版。合作撰写(1),撰著12万字。该书收入潘懋元、华长慧、宋恩荣主编,喻立森执行主编的《纪念杨贤江诞辰110周年丛书》。22、《戴续威教育论著选》,2005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合作编撰(1),全书21万字。(二)论文◆1986年1、《关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法体系问题》,熊明安、杜学元,《西南教育论丛》1986年第1、2合期◆1989年2、《试论教育与文化变迁的关系》,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5期。第59—65页。◆1991年3、《浅谈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6期,第25—30页。◆1996年4、《浅谈<福翁百话>的教育思想》,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第118—124页。5、《浅谈雷培鸿的女子教育思想》,杜学元,载广西雷培鸿教育思想研究会编《雷培鸿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三)》,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版◆1997年6、《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给我们的启示》,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第82—88页。7、《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第89—91页。8、《加强教育综合改革 促进女童教育发展——川北地区农村女童入学及辍学问题的研究》,川北女童教育研究课题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第51—55页。9、《发展女童教育 提高民族素质——大巴山、米仓山地带女童教育研究》,冉元辉、汤泽生、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第56—59页。◆1998年10、《对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其改革研究报告》,《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其改革研究》课题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56—59页。11、《对川北某重点师范学校女生素质的调查》,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84—90页◆1999年12、《试论中日近现代女子高等教育的主要不同点及其成因》,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第23—29页。13、《近代广西壮族师范教育的发展及其给我们的启示》,杜学元(署名“杜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第56—61页14、《试论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杜学元,载金艳芬主编《教研论丛》,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第1版15、《试论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杜学元,载金艳芬主编《教研论丛》,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第1版16、主持承担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现状及其改革研究”1999年3月获“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2000年17、《大学素质教育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杜学元,《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第25—26页。◆2001年18、《我国西部边远地区女童失学原因调查与对策》,洪显利、刘电芝、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2003年19、《贫困山区中学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刘伟斌、杜学元、黄魁耀,《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增刊。20、《老年女性教育问题研究——四川省南充市老年大学的调查分析》,范琐哲、杜学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21、Government and University——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es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enlightenment i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Du Xueyuan,Contemporary Education (HK),2003(16)22、《加强教育科研,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杜学元、贾贵州,载叶上雄主编《教育强省——科教兴川的必由之路》,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2004年23、《民国之前女子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审视: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的比较》,杜学元,《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第3期。第36—39页。24、《浅谈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成因》,杜学元,《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99—102页。25、《论小城镇女童教育生活世界的建构》,吴立保、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4年第 12期第66—69页。26、《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杜学元,《高等教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第4期,90—93页。27、《高校教师聘任制管窥》,孙刚成、杜学元,《教育与职业》2004年10月(中),第75—77页。28、《简论网络教育与教育机会平等》,何岸、杜学元,《教育与职业》2004年11月(下),第7—8页。29、《高校专业设置雷同问题浅析》,何岸、杜学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第93—97页。30、《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刘伟斌、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146—148页。31、《张澜教育思想评析》,杜学元、龚波,《教育史研究》2004年第4期。第35—39页。32、《新中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曾庆红、杜学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154—156页。33、《福禄倍尔<人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卢长娥、杜学元,《中国西部科技》2004年第4期。34、《略谈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刘伟斌、杜学元,《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4年第3期,第5—6页。35、《略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王勇、杜学元,《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10—15页。36、《卢作孚的职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王小红、杜学元,载刘重来主编《卢作孚社会改革实践与中国现代化研究》,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1版。◆2005年37、《我国小城镇女童教育学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杜学元、沈堰奇,《西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74—78、89页。38、《以人为本的高校人才资源管理探讨》,孙刚成、杜学元,《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39、《外出打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张晓琳、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99—101页。40、《论我国助学贷款的改革与发展展望》,曾庆红、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103—105页。41、《建立在生活平台上的德育模式》,郑利波、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116—118页。42、《从人的主体性谈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化的方式》,吴薇、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125—127页。43、《斯坦福大学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启示》,王勇、杜学元,《教育与现代化》2005年第1期。第24—26页。44、《教育劳动及其生产性投资》,郑海波、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4期。第29—32页。45、《浅谈在外国教育史学科中如何创设富有探究性的教学过程》,范琐哲、杜学元、肖韵,《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58—60页。46、《中学生学习压力源的社会学分析及其对策研究》,合作(2),《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5年第6期。第53—56页。47、《外国教育史教学中如何创设富有探究性的教学过程》,杜学元、范琐哲,载杨孔炽主编、黄仁贤副主编《百年跨越——教育史学科的中国历程》,鹭江出版社2005年第1版。48、《异曲同工——庄子与卢梭人文教育思想的契合》,孙刚成、杜学元,《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78—79页。49、《以人为本的高校人才资源管理探讨》,孙刚成、杜学元,《延安大学学报》(社科)2005年第5期。第118—121页。50、《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代课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安徽省某县为例》,张军、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 2005年第12期。第137—138页。51、《小城镇初中女童的同伴同伴交往观探析》,刘青秀、贾云鹏、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5年第12期。第50—53页。52、《美日两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比较研究》,杜学元、杜永红,《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75—77页53、《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妇女低教育探究》,严敏、杜学元、金珺,《成都中医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95—96页。54、《羌族民俗与羌族教育》,蔡文君、杜学元,《贵州民族研究》(CSSCI收录期刊)2005年第6期。第197—202页。55、《欧阳修教育思想探微》,陈元、杜学元,《西南教育论丛》2005年第4期,第89—92页。◆2006年56、《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教师职业声望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王新兵、杜学元,《教师教育研究》(CSSCI收录期刊)2006年第1期,第66—70页。57、《试论新世纪的教育发展观》,王新兵、杜学元,《教育探索》2006年第1期,第48—50页。58、《教育价值的回归——从功利到人格完善》,张忻、杜学元,《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34—137页。59、《试论我国观念文化变迁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吴薇、杜学元,《教育现代化》2006年第1期。第30—31页。60、《浅谈民俗对女童教育的影响》,杜学元、吴立保,《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6年第2期。第29—32页61、《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当今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易莉、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2期(上)。第120—121页。62、《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入学机会不均等》,杜永红、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127—132页。63、《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初探》,严敏、杜学元,《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4期,第155—156页。64、《荀子和亚里斯多德音乐教育观之比较》,张忻、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18—120页。65、《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当今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易莉、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21—123页。66、《从社会分层的视角反思当前教育的功利追求》,郑海波、杜学元,《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114—118页。67、《留守儿童初级社会化中家庭功能弱化问题研究》,刘继强、杜学元,《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112—114页。68、《试论农村中学债务问题》,周兰英、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7期(下),第14—15页。69、《中国男女分校与同校之争的历程、主要分歧及启示》,杜学元,《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85—90页;《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1期,第46—52页。70、《曾国藩教育思想探析》,杜学元、王新兵,《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39—42页。71、《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启示》,张丽、杜学元,《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46—49页。72、《论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周兰英、杜学元,《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57—60页。73、《试论我国学校应加强学生的个性教育》,曹兆文、杜学元、苏济,《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27—30页。74、《凸现教师魅力型权威,构建和谐教育》,杜学元、张忻,《成都中医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2页。75、《论胡宏的教育哲学思想》,陈小明、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6年第6期,第51—53页。76、《行政导向下的我国大学学术权力》,陈小明、杜学元,《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154—156页。77、《论大学校训》,庹红平、杜学元、李化树,《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134 —136页;《高等教育研究》(西华大学),庹红平、杜学元、李化树,2006年第2期,第16—19页。78、《论高收费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需求与市场化运作》,赵秋、杜学元,《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7期,第55—57页。79、《高等教育收费制实施中的教育机会不平等》,李敏敏、杜学元、赵秋、李江淘,《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06年第6期,第6—7页。80、《对现行高校生师比要求一致性的质疑》,易莉、杜学元,《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第2期,第70—72页。81、《徐特立教师论及其当代价值》,周兰英、杜学元,《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第164—167页。82、《唐君毅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杜学元、张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13—15页。83、《试论应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周兰英、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68—71页。84、《浅谈我国高校应建立学术休假制度》,高建华、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30—33页。85、《经济转型时期确定教师合理报酬初探》,刘飞燕、杜学元、徐安兴,《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7期(上),第93—94页。

馆藏资源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馆藏文献总量已达7769977册(件),其中纸质文献1094833册,电子文献6675144册,拥有《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世纪中数图外文数据库》等各类型中外文数据库24种;已建成《乐山旅游研究》、《郭沫若研究》、《三苏研究》、《乐山师范学院学生学位论文数据库》、《乐山师范学院教师成果资源数据库》、《考研数据库》6个特色文献数据库,新建《特殊教育特色数据库》,开辟特殊教育特色馆藏区,形成了以该校12个二级学院的教学参考文献、中等教育文献和地方文献为主,其他学科专业文献为辅的藏书体系。 学术刊物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办有《乐山师范学院学报》、《郭沫若学刊》和《基础教育论坛》三种学术刊物。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创办于1985年,是由乐山师范学院主办,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来源期刊。 《郭沫若学刊》创刊于1987年5月,是由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主管,四川郭沫若研究学会主办的全国唯一的以郭沫若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性期刊。主要栏目有:郭沫若与百年中国、郭沫若与先进文化、中外文化、作品研究、美学研究、文艺思想研究、地方文化、学术争鸣等。面向社科工作者、高校教师、郭研爱好者等发行。 《基础教育论坛》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教育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探讨及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考试改革研究等方面的文章,面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及教育行政管理者发行。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点评

馆藏资源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馆藏文献总量已达7769977册(件),其中纸质文献1094833册,电子文献6675144册,拥有《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世纪中数图外文数据库》等各类型中外文数据库24种;已建成《乐山旅游研究》、《郭沫若研究》、《三苏研究》、《乐山师范学院学生学位论文数据库》、《乐山师范学院教师成果资源数据库》、《考研数据库》6个特色文献数据库,新建《特殊教育特色数据库》,开辟特殊教育特色馆藏区,形成了以该校12个二级学院的教学参考文献、中等教育文献和地方文献为主,其他学科专业文献为辅的藏书体系。 学术刊物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办有《乐山师范学院学报》、《郭沫若学刊》和《基础教育论坛》三种学术刊物。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创办于1985年,是由乐山师范学院主办,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来源期刊。 《郭沫若学刊》创刊于1987年5月,是由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主管,四川郭沫若研究学会主办的全国唯一的以郭沫若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性期刊。主要栏目有:郭沫若与百年中国、郭沫若与先进文化、中外文化、作品研究、美学研究、文艺思想研究、地方文化、学术争鸣等。面向社科工作者、高校教师、郭研爱好者等发行。 《基础教育论坛》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教育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探讨及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考试改革研究等方面的文章,面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及教育行政管理者发行。

大学的学报 一般都是省级的刊物,不能看这所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它是一所省级高校

肯定、绝对、百分之百 ——————不是!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点评

乐山师范学院始建于1978年,是一所省属本科师范院校,地处世界文化名人郭沫若的故乡,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所在地——乐山市,与四川省会成都有高速公路相连,仅百余公里。学校位于乐山市城区大渡河畔,东与乐山大佛隔江相望,西与峨眉山遥遥相接,校园依山傍水,树木葱郁,环境优美,是求学与治学的理想场所。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00余人,其中教授45人,副教授148人,客座和兼职教授34人,博士、硕士20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5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学院汉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化学、数学、马克思主义(含哲学)、工商管理等六个学科已取得了副教授评议权。有10名教授与四川大学、中科院、西南师大、川师大、成都理工大、西华师大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常年聘有外籍教师近10名,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师资结构。学校系科设置较全,设有中文系、外语系、政法系、数学系、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系、环境与生命科学系、旅游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体育系、美术系、音乐系、教育系等教学系(院)和成人教育学院。学校已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专业设置齐全,现有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等29个师范专业,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对外汉语、日语等22个非师范专业。我校共有省级重点建设课程10门,其中,《旅游资源与规划开发》、《物理化学实验》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学校面向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0584人; 各类成人教育学生近6000人。2001年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学校正式招收外国留学生。 学校现有土地995亩,二期规划建设面积600余亩。建筑面积近277000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075万元,图书馆藏书近63万册。教学实验设施、文化体育设施、生活设施完善。学校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运用,建有连接国际互联网的千兆校园计算机网络,各类多媒体计算机教室34间,师生自由上网点21个,有教学用计算机近3000台,现代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众多领域。 学校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上规模、上质量、创特色”的发展战略,努力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和依法治校,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创造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和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学校已获省、部、市级科研奖励100余项;在郭沫若研究、苏轼研究、旅游研究、世界遗产保护、贝类形态解剖学研究、水稻分子生物研究、胶束催化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较为突出的研究特色;在中药材种植新技术等应用技术开发方面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学校建立了世界遗产保护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还建立了四川省高校第一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学校拥有《乐山师范学院学报》、《郭沫若学刊》与《基础教育论坛》等刊物。 学校连续四届荣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国家级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共四项。2001年,学校教学成果《普及现代教育技术 探索新型教学模式》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4年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三项, 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 2004年,我校学生获全国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2001年,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光荣称号,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光荣称号。2001-2003年,学校连续三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学校”光荣称号。2003年学校团委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光荣称号。学校还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四川省先进单位”。2005年我校再次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2005年,在四川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上,学校取得了优秀组织奖和3个一等奖、8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3个纪念奖的好成绩。中国青年报2004年9月公布的“中国高校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在全国487所一般大学中,我校排在284位,其中教学水平位居161名,在四川省排名第10位。在全国90师范院校中名列第41位,在西部17所新建本科院校中位列第二。 学校以教师教育为本、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非教师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立足四川,面向西部,培养基础宽厚、素质全面、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基础教育师资和区域经济建设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建校以来,学校始终抓住三大建设即教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全面、有教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高数素质人才。先后向社会输送了26500余名合格人才。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2002年以来,先后有百余名学生考上研究生。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到2005年把学校建设成为以教师教育为主、全日制学生万人以上、本专科并存本科为主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到201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研究生教育、教育学科特色和地方特色显著的教学型大学;到2020年把学校发展成为涵盖文、理、工、教、经、管、法等学科,在同类院校中办学实力较强、办学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和相当影响的地方综合性院校。

大学的学报 一般都是省级的刊物,不能看这所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它是一所省级高校

肯定、绝对、百分之百 ——————不是!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点评网站

肯定、绝对、百分之百 ——————不是!

馆藏资源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馆藏文献总量已达7769977册(件),其中纸质文献1094833册,电子文献6675144册,拥有《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世纪中数图外文数据库》等各类型中外文数据库24种;已建成《乐山旅游研究》、《郭沫若研究》、《三苏研究》、《乐山师范学院学生学位论文数据库》、《乐山师范学院教师成果资源数据库》、《考研数据库》6个特色文献数据库,新建《特殊教育特色数据库》,开辟特殊教育特色馆藏区,形成了以该校12个二级学院的教学参考文献、中等教育文献和地方文献为主,其他学科专业文献为辅的藏书体系。 学术刊物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办有《乐山师范学院学报》、《郭沫若学刊》和《基础教育论坛》三种学术刊物。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创办于1985年,是由乐山师范学院主办,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来源期刊。 《郭沫若学刊》创刊于1987年5月,是由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主管,四川郭沫若研究学会主办的全国唯一的以郭沫若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性期刊。主要栏目有:郭沫若与百年中国、郭沫若与先进文化、中外文化、作品研究、美学研究、文艺思想研究、地方文化、学术争鸣等。面向社科工作者、高校教师、郭研爱好者等发行。 《基础教育论坛》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教育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探讨及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考试改革研究等方面的文章,面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及教育行政管理者发行。

乐山师范学院始建于1978年,是一所省属本科师范院校,地处世界文化名人郭沫若的故乡,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所在地——乐山市,与四川省会成都有高速公路相连,仅百余公里。学校位于乐山市城区大渡河畔,东与乐山大佛隔江相望,西与峨眉山遥遥相接,校园依山傍水,树木葱郁,环境优美,是求学与治学的理想场所。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00余人,其中教授45人,副教授148人,客座和兼职教授34人,博士、硕士20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5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学院汉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化学、数学、马克思主义(含哲学)、工商管理等六个学科已取得了副教授评议权。有10名教授与四川大学、中科院、西南师大、川师大、成都理工大、西华师大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常年聘有外籍教师近10名,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师资结构。学校系科设置较全,设有中文系、外语系、政法系、数学系、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系、环境与生命科学系、旅游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体育系、美术系、音乐系、教育系等教学系(院)和成人教育学院。学校已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专业设置齐全,现有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等29个师范专业,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对外汉语、日语等22个非师范专业。我校共有省级重点建设课程10门,其中,《旅游资源与规划开发》、《物理化学实验》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学校面向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0584人; 各类成人教育学生近6000人。2001年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学校正式招收外国留学生。 学校现有土地995亩,二期规划建设面积600余亩。建筑面积近277000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075万元,图书馆藏书近63万册。教学实验设施、文化体育设施、生活设施完善。学校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运用,建有连接国际互联网的千兆校园计算机网络,各类多媒体计算机教室34间,师生自由上网点21个,有教学用计算机近3000台,现代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众多领域。 学校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上规模、上质量、创特色”的发展战略,努力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和依法治校,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创造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和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学校已获省、部、市级科研奖励100余项;在郭沫若研究、苏轼研究、旅游研究、世界遗产保护、贝类形态解剖学研究、水稻分子生物研究、胶束催化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较为突出的研究特色;在中药材种植新技术等应用技术开发方面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学校建立了世界遗产保护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还建立了四川省高校第一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学校拥有《乐山师范学院学报》、《郭沫若学刊》与《基础教育论坛》等刊物。 学校连续四届荣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国家级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共四项。2001年,学校教学成果《普及现代教育技术 探索新型教学模式》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4年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三项, 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 2004年,我校学生获全国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2001年,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光荣称号,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光荣称号。2001-2003年,学校连续三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学校”光荣称号。2003年学校团委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光荣称号。学校还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四川省先进单位”。2005年我校再次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2005年,在四川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上,学校取得了优秀组织奖和3个一等奖、8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3个纪念奖的好成绩。中国青年报2004年9月公布的“中国高校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在全国487所一般大学中,我校排在284位,其中教学水平位居161名,在四川省排名第10位。在全国90师范院校中名列第41位,在西部17所新建本科院校中位列第二。 学校以教师教育为本、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非教师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立足四川,面向西部,培养基础宽厚、素质全面、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基础教育师资和区域经济建设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建校以来,学校始终抓住三大建设即教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全面、有教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高数素质人才。先后向社会输送了26500余名合格人才。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2002年以来,先后有百余名学生考上研究生。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到2005年把学校建设成为以教师教育为主、全日制学生万人以上、本专科并存本科为主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到201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研究生教育、教育学科特色和地方特色显著的教学型大学;到2020年把学校发展成为涵盖文、理、工、教、经、管、法等学科,在同类院校中办学实力较强、办学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和相当影响的地方综合性院校。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点评网页

这个可不是核心啊,在中国知网上就可以查到

乐山师范学院始建于1978年,是一所省属本科师范院校,地处世界文化名人郭沫若的故乡,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所在地——乐山市,与四川省会成都有高速公路相连,仅百余公里。学校位于乐山市城区大渡河畔,东与乐山大佛隔江相望,西与峨眉山遥遥相接,校园依山傍水,树木葱郁,环境优美,是求学与治学的理想场所。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00余人,其中教授45人,副教授148人,客座和兼职教授34人,博士、硕士20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5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学院汉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化学、数学、马克思主义(含哲学)、工商管理等六个学科已取得了副教授评议权。有10名教授与四川大学、中科院、西南师大、川师大、成都理工大、西华师大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常年聘有外籍教师近10名,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师资结构。学校系科设置较全,设有中文系、外语系、政法系、数学系、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系、环境与生命科学系、旅游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体育系、美术系、音乐系、教育系等教学系(院)和成人教育学院。学校已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专业设置齐全,现有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等29个师范专业,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对外汉语、日语等22个非师范专业。我校共有省级重点建设课程10门,其中,《旅游资源与规划开发》、《物理化学实验》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学校面向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0584人; 各类成人教育学生近6000人。2001年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学校正式招收外国留学生。 学校现有土地995亩,二期规划建设面积600余亩。建筑面积近277000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075万元,图书馆藏书近63万册。教学实验设施、文化体育设施、生活设施完善。学校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运用,建有连接国际互联网的千兆校园计算机网络,各类多媒体计算机教室34间,师生自由上网点21个,有教学用计算机近3000台,现代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众多领域。 学校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上规模、上质量、创特色”的发展战略,努力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和依法治校,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创造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和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学校已获省、部、市级科研奖励100余项;在郭沫若研究、苏轼研究、旅游研究、世界遗产保护、贝类形态解剖学研究、水稻分子生物研究、胶束催化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较为突出的研究特色;在中药材种植新技术等应用技术开发方面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学校建立了世界遗产保护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还建立了四川省高校第一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学校拥有《乐山师范学院学报》、《郭沫若学刊》与《基础教育论坛》等刊物。 学校连续四届荣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国家级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共四项。2001年,学校教学成果《普及现代教育技术 探索新型教学模式》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4年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三项, 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 2004年,我校学生获全国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2001年,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光荣称号,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光荣称号。2001-2003年,学校连续三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学校”光荣称号。2003年学校团委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光荣称号。学校还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四川省先进单位”。2005年我校再次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2005年,在四川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上,学校取得了优秀组织奖和3个一等奖、8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3个纪念奖的好成绩。中国青年报2004年9月公布的“中国高校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在全国487所一般大学中,我校排在284位,其中教学水平位居161名,在四川省排名第10位。在全国90师范院校中名列第41位,在西部17所新建本科院校中位列第二。 学校以教师教育为本、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非教师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立足四川,面向西部,培养基础宽厚、素质全面、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基础教育师资和区域经济建设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建校以来,学校始终抓住三大建设即教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全面、有教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高数素质人才。先后向社会输送了26500余名合格人才。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2002年以来,先后有百余名学生考上研究生。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到2005年把学校建设成为以教师教育为主、全日制学生万人以上、本专科并存本科为主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到201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研究生教育、教育学科特色和地方特色显著的教学型大学;到2020年把学校发展成为涵盖文、理、工、教、经、管、法等学科,在同类院校中办学实力较强、办学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和相当影响的地方综合性院校。

肯定、绝对、百分之百 ——————不是!

  • 索引序列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点评评审专家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点评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点评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点评网站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点评网页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