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政治经济学报第20卷

政治经济学报第20卷

发布时间:

政治经济学报第20卷

《道德经》。【原创】许光伟:我为什么与如何写《保卫资本论》〖标签〗论坛首发帖〖版主寄语〗为读者提供了“如何读写用《资本论》”方面的有价值观点,并分享和系统介绍了自己的宝贵的写作经验,文献珍贵而资源稀缺。[编者按]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下中国研究结合起来,确实获得有机化的中国生长力量,为中国经济学创建提供宝贵智力支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任务。发掘中华经典,并和世界经典的发掘同步、联动,寻求最高智慧,实属有益之举。我们认为,这是文章提出“国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主张的目的和价值所在。——作者简介:许光伟,当下一位写作风格特立独行的历史经济工作者、研究者以下是文章主题和正文:《道德经》和《资本论》具有结构的“巧合”:道和德规定的相互推动和彼此间的有机交融。《资本论》在成书结构上分成四个层次:历史发生学(道,历史生产→再生产过程);系统发生学(德,再生产→流通过程);现象发生学(道和德的生活形式,流通→生活过程);认识发生学(道和德的认识形式,生活→认识过程)。这其实是逻辑发展的必然,摹写的是“以历史生产为基础的时间过程”、“以社会再生产为基础的空间过程”、“以流通为基础的现象过程”和“以经济生活批判为基础的认识过程(抽象上升到具体)”。这种辩证法的“四肢结构”完成了对社会历史有机体的整体刻画,书写了一部商品经济形态的“整史”。历史的理论概念、批判=发展的方法论概念得以发掘出来;进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据亦可以从中得到锁定。整体看,这是“保卫”的学术价值、工作意义和建设路径。关键词 《资本论》 保卫 历史 中国 理论 方法论 批判 建设题 记 目前,和《资本论》有关的研究不外乎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原典解读,如卫兴华教授2014年推出的《资本论简说》和《资本论精选讲解》;第二类是“新解”《资本论》,或所谓的“新资本论”;第三类是批判与解读、理论整合与建设相结合,以此寻求中国原创思维和多路向发展的方法论性质论著。毫无疑问,拙著属于最后一类。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资本论》研究方兴未艾,渐渐迎来“保卫《资本论》”时代。2013年后,伴随着《21世纪资本论》、《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重读<资本论>》和《资本论的哲学》等一大批国外译著的涌入,热潮更加迭起。下面阐说的《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以下简称《保卫》)的创作宗旨、逻辑路径、理念和所运用的特别“方法”,构成一篇严格意义的跋文。对我个人而言,又可称之为该著迟到的“后记”。就创作背景看,该书的出炉取决于以下研究事实:中国人如何恰当地对待与运用好来自“西方”的经典著作,既为我所用,又体用结合,相得益彰;老实说,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亦是高度突出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时代话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研究填补了同类作品的空白:从批判转向建设,从逻辑转向历史,又通过贯通中国历史,达成对马克思之后的世界历史的新理解。这种统一历史之研究进路创造性地规定了“历史科学”。其以极高的智慧统一了人类生产的“历史”和“逻辑”,清晰地说明了经济学的方法论,大大拓展了既有《资本论》研究的领域,使之获得向新时代生长的“国学马克思主义”视野,并切实获取了“重读”“重写”互构意义的理解和运动张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作品与学说发表有著名的评议,写在《保卫马克思》和《读<资本论>》等主要作品中。从简处入手,本书的工作是从上述两本书中各取出“保卫”和“《资本论》”而得以命名,即取保卫之政治与学术立场,而批判纯文本路径解读的解释学方法论。经济学的源头是《道德经》。《道德经》有言:“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是讲述“道”“德”两个基本范畴的关系。《道德经》研究的两个基本范畴(我们可以先用《大学》中的语言将其明确一下:所谓“道”,即“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所谓“德”,即“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是经济形态社会理论的总纲,也总览了《资本论》的逻辑和方法。即简明地说,《资本的生产过程》以历史作为大舞台和布景整体把握“资本之道”,《资本的流通过程》以社会作为大舞台和布景整体把握“资本之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则把两者叠合起来,审查和批判性地观察资本主义生活过程(其是一个时空结合体),亦即揭示历史与现实之“现象发生学”。这是坚持以“事的科学”审查《资本论》逻辑取得的认识成果。原所提交之论文,结构包括五个部分,期待一个系统的介绍路径,以尽可能确保读者鸟瞰《保卫》的全局思想。即第一部分:从“独钓寒江雪”到“长之育之,亭之毒之”(题记);第二部分:《资本论》的艺术高度是社会主观批判逻辑体系——关于“商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历史辩证法;第三部分:发生学四义——辩证法的四肢结构;第四部分:蕴含建设的批判——三种社会要素模型;第五部分:昔景重约忆亚南——中国经济学之题录。囿于篇幅限制,此处重点介绍第三部分内容,余者略去。标题相应重设。君不见!2014年的皮凯蒂资本研究在中国引发的浪潮汹涌!这是《保卫》剑出鞘的年度环境。君不见!在西方,哈维对《资本论》的讲解,娓娓道来,对资本主义现实鞭辟入里,一时间,“呐喊声”和“欢呼声”起来了!又所谓:仁者乐山,知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这犹如鲁迅先生之指示: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为求“评”求“论”之记!!书 评(在线阅读)《政治经济学报》2015年第4卷   P214-230我为什么与如何写《保卫〈资本论〉》【许光伟】《资本论》以“逻辑”求历史,在此基础上,辩证叙述事物发展规定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为“事的科学”。首篇阐述“价值规律”。第一卷第二至第七篇阐说“资本之道”,对资本主义进行历史鸟瞰;第二卷是说明资本主义工厂“不破产”的条件——它的存活条件和发展条件从而社会运动条件,阐明国民收入的根据和来源,这是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和宏观基础,即“资本之德”;第三卷于经济生活层面,全面展开对资本的国民收入即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分配运动的分析,既说明了实体生产及其虚拟经济形式的发展关系——工厂、商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不断衍生关系,也深层次地说明了“土地所有者”为资本家集团所“养活”的经济实质(资本主义消灭了地主阶级,却保留了“地主”),是为“资本主义生活过程”解析;第四卷是关于资本的道和德及其结合运动的“历史认识”。从《资本论》的诞生史看,它的体系是社会客观批判与社会主观批判的工作统一,由社会客观批判领衔,而又由社会主观批判具体地发动。研读《资本论》,我们看到马克思的认识起点是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的批判。以此察之,“第一,《资本论》辩证法规定乃是起步和酿成于‘商品’中的;第二,马克思文本结构是开放的,就首章而言,所要完成的是‘商品本身’的大写规定剖解,在指向性上,其始终与历史发展同步,即坚持商品精神现象学批判(马克思暂名为‘拜物教批判’)工作进路;第三,商品辩证法是实践化的批判规定,是活的工作逻辑,旨在消除自足,坚持始终在生长运动现象中认识存在规定,把握存在的整体发展;第四,历史唯物主义是实践化的形成历程,它从历史中发掘社会存在(规定),统一历史存在和社会存在;第五,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统一化研究对象和理论范畴用语,如生产方式(历史中形成起来的社会生产)与劳动一般,以及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社会再生产)与价值(形式),使理论分析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许光伟,2014)于《保卫资本论》成书前完成和发表的论文中,我设定这样一个总的想法:在逻辑上,《资本论》商品章是成熟的研究范例,其解开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构造,全面系统地探索了商品价值规律的发生奥秘。

一种误解:“ 抽象劳动”相对“具体劳动”而言,就是“劳动”概念耶!  抽象盐”相对具体的食盐,就是盐呢。这样的自然科学家如何能够解剖社会呢。  什么是二重性呢?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未作没正面作答。马克思说劳动二重性是这样的: “一切劳动, 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 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 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 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 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 它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指示物质生产的市民社会的历史存在规定和形式, 具体劳动指示物质生产的社会存在规定和形式。这是特定的历史实践。  二者显然不能两分, 毋宁说是一个规定整体。马克思强调: “即使严格地说在商品中不存在两种劳动, 但是, 随着把商品的使用价值看作它的产品, 或者把这个商品的价值看作它的纯客观表现, 同一种劳动在商品中就同自身相对立着。” 可见, 马克思的意图是指明所谓“劳动二重性” 即“物质生产和它所包含的关系”。所以他说: “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 是首先由我明确指出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百度:抽象劳动,人类劳动或商品生产劳动,是从一般构造转向特殊构造的经济规定,即特殊形态的社会劳动规定。因此,其不是关乎人的生产活动的自身的存在特性,而是关乎人作为存在者(类存在的概念)的特性。  这表明:人的生理耗费被裹进一种社会进程,并且,作为抽象的关系运动。亦即,从目的论设定的要求看,具体劳动指代人的主动劳动方面,而抽象劳动指代人的被动劳动方面。具体劳动说明了工艺学的能动性,抽象劳动则说明了商品社会的被迫的经济合类性。从深层次看,这是一种“经济必然性”规定。  抽象劳动的“被动性、社会性”说明了劳动力价格与劳动价值的差异。  共性说明了抽象劳动是一个总合的概念,需要社会必要,需要社会平均。  抽象劳动根本是市民社会的类存在的规定。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视域内的二重性分析是建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学的学说原理,因而就内涵逻辑和实践范式来说,劳动二重性与研究对象具有结构上的内在契合性,它决不谋求认识属性的简单的相互隔开。劳动二重性实践之路是否决物象自足性,还原对象的历史规定;否决社会物象关系的资产阶级拟制,进一步还原研究对象的理论规定。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实践图景即在于以历史主义和实践主义为双重的建构逻辑取向,规定大写的历史理论,全面落实政治经济学批判。该研究进路旨在阐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整体性批判所得到的认识结果,是对历史进行总体分析、系统性考察而得出的建构性理论,是批判与建构的统一性理论。参考文献:  《资本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  《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许光伟:《<资本论>商品章的逻辑解析》,《江汉论坛》2014年第7期。   许光伟:《劳动二重性实践之路:从批判到蕴涵批判的建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诞生意蕴》,《江汉论坛》2013年第2期。   许光伟:《我为什么与如何写〈保卫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报》2015年第4卷。

政治经济学报21卷

《道德经》。【原创】许光伟:我为什么与如何写《保卫资本论》〖标签〗论坛首发帖〖版主寄语〗为读者提供了“如何读写用《资本论》”方面的有价值观点,并分享和系统介绍了自己的宝贵的写作经验,文献珍贵而资源稀缺。[编者按]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下中国研究结合起来,确实获得有机化的中国生长力量,为中国经济学创建提供宝贵智力支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任务。发掘中华经典,并和世界经典的发掘同步、联动,寻求最高智慧,实属有益之举。我们认为,这是文章提出“国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主张的目的和价值所在。——作者简介:许光伟,当下一位写作风格特立独行的历史经济工作者、研究者以下是文章主题和正文:《道德经》和《资本论》具有结构的“巧合”:道和德规定的相互推动和彼此间的有机交融。《资本论》在成书结构上分成四个层次:历史发生学(道,历史生产→再生产过程);系统发生学(德,再生产→流通过程);现象发生学(道和德的生活形式,流通→生活过程);认识发生学(道和德的认识形式,生活→认识过程)。这其实是逻辑发展的必然,摹写的是“以历史生产为基础的时间过程”、“以社会再生产为基础的空间过程”、“以流通为基础的现象过程”和“以经济生活批判为基础的认识过程(抽象上升到具体)”。这种辩证法的“四肢结构”完成了对社会历史有机体的整体刻画,书写了一部商品经济形态的“整史”。历史的理论概念、批判=发展的方法论概念得以发掘出来;进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据亦可以从中得到锁定。整体看,这是“保卫”的学术价值、工作意义和建设路径。关键词 《资本论》 保卫 历史 中国 理论 方法论 批判 建设题 记 目前,和《资本论》有关的研究不外乎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原典解读,如卫兴华教授2014年推出的《资本论简说》和《资本论精选讲解》;第二类是“新解”《资本论》,或所谓的“新资本论”;第三类是批判与解读、理论整合与建设相结合,以此寻求中国原创思维和多路向发展的方法论性质论著。毫无疑问,拙著属于最后一类。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资本论》研究方兴未艾,渐渐迎来“保卫《资本论》”时代。2013年后,伴随着《21世纪资本论》、《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重读<资本论>》和《资本论的哲学》等一大批国外译著的涌入,热潮更加迭起。下面阐说的《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以下简称《保卫》)的创作宗旨、逻辑路径、理念和所运用的特别“方法”,构成一篇严格意义的跋文。对我个人而言,又可称之为该著迟到的“后记”。就创作背景看,该书的出炉取决于以下研究事实:中国人如何恰当地对待与运用好来自“西方”的经典著作,既为我所用,又体用结合,相得益彰;老实说,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亦是高度突出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时代话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研究填补了同类作品的空白:从批判转向建设,从逻辑转向历史,又通过贯通中国历史,达成对马克思之后的世界历史的新理解。这种统一历史之研究进路创造性地规定了“历史科学”。其以极高的智慧统一了人类生产的“历史”和“逻辑”,清晰地说明了经济学的方法论,大大拓展了既有《资本论》研究的领域,使之获得向新时代生长的“国学马克思主义”视野,并切实获取了“重读”“重写”互构意义的理解和运动张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作品与学说发表有著名的评议,写在《保卫马克思》和《读<资本论>》等主要作品中。从简处入手,本书的工作是从上述两本书中各取出“保卫”和“《资本论》”而得以命名,即取保卫之政治与学术立场,而批判纯文本路径解读的解释学方法论。经济学的源头是《道德经》。《道德经》有言:“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是讲述“道”“德”两个基本范畴的关系。《道德经》研究的两个基本范畴(我们可以先用《大学》中的语言将其明确一下:所谓“道”,即“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所谓“德”,即“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是经济形态社会理论的总纲,也总览了《资本论》的逻辑和方法。即简明地说,《资本的生产过程》以历史作为大舞台和布景整体把握“资本之道”,《资本的流通过程》以社会作为大舞台和布景整体把握“资本之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则把两者叠合起来,审查和批判性地观察资本主义生活过程(其是一个时空结合体),亦即揭示历史与现实之“现象发生学”。这是坚持以“事的科学”审查《资本论》逻辑取得的认识成果。原所提交之论文,结构包括五个部分,期待一个系统的介绍路径,以尽可能确保读者鸟瞰《保卫》的全局思想。即第一部分:从“独钓寒江雪”到“长之育之,亭之毒之”(题记);第二部分:《资本论》的艺术高度是社会主观批判逻辑体系——关于“商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历史辩证法;第三部分:发生学四义——辩证法的四肢结构;第四部分:蕴含建设的批判——三种社会要素模型;第五部分:昔景重约忆亚南——中国经济学之题录。囿于篇幅限制,此处重点介绍第三部分内容,余者略去。标题相应重设。君不见!2014年的皮凯蒂资本研究在中国引发的浪潮汹涌!这是《保卫》剑出鞘的年度环境。君不见!在西方,哈维对《资本论》的讲解,娓娓道来,对资本主义现实鞭辟入里,一时间,“呐喊声”和“欢呼声”起来了!又所谓:仁者乐山,知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这犹如鲁迅先生之指示: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为求“评”求“论”之记!!书 评(在线阅读)《政治经济学报》2015年第4卷   P214-230我为什么与如何写《保卫〈资本论〉》【许光伟】《资本论》以“逻辑”求历史,在此基础上,辩证叙述事物发展规定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为“事的科学”。首篇阐述“价值规律”。第一卷第二至第七篇阐说“资本之道”,对资本主义进行历史鸟瞰;第二卷是说明资本主义工厂“不破产”的条件——它的存活条件和发展条件从而社会运动条件,阐明国民收入的根据和来源,这是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和宏观基础,即“资本之德”;第三卷于经济生活层面,全面展开对资本的国民收入即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分配运动的分析,既说明了实体生产及其虚拟经济形式的发展关系——工厂、商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不断衍生关系,也深层次地说明了“土地所有者”为资本家集团所“养活”的经济实质(资本主义消灭了地主阶级,却保留了“地主”),是为“资本主义生活过程”解析;第四卷是关于资本的道和德及其结合运动的“历史认识”。从《资本论》的诞生史看,它的体系是社会客观批判与社会主观批判的工作统一,由社会客观批判领衔,而又由社会主观批判具体地发动。研读《资本论》,我们看到马克思的认识起点是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的批判。以此察之,“第一,《资本论》辩证法规定乃是起步和酿成于‘商品’中的;第二,马克思文本结构是开放的,就首章而言,所要完成的是‘商品本身’的大写规定剖解,在指向性上,其始终与历史发展同步,即坚持商品精神现象学批判(马克思暂名为‘拜物教批判’)工作进路;第三,商品辩证法是实践化的批判规定,是活的工作逻辑,旨在消除自足,坚持始终在生长运动现象中认识存在规定,把握存在的整体发展;第四,历史唯物主义是实践化的形成历程,它从历史中发掘社会存在(规定),统一历史存在和社会存在;第五,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统一化研究对象和理论范畴用语,如生产方式(历史中形成起来的社会生产)与劳动一般,以及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社会再生产)与价值(形式),使理论分析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许光伟,2014)于《保卫资本论》成书前完成和发表的论文中,我设定这样一个总的想法:在逻辑上,《资本论》商品章是成熟的研究范例,其解开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构造,全面系统地探索了商品价值规律的发生奥秘。

《资本论》集各种学科的发生学之大成,创造性地具体化了辩证法,把辩证法从单纯的思想抽象中解放出来,成为实际运用的学科工作逻辑和学科工作方法。说明发生学是辩证法的内容,是中华的辩证用语。从一些发生学文章和论著看,像卢卡奇的作品就提到这些观点。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下卷)按照中国化的《资本论》研究:我为什么与如何写《保卫〈资本论〉》【许光伟】《政治经济学报》2015年第4卷   P214-230《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逻辑解析——文本问题、“科学抽象法”的反思及其他》 《当代经济研究》2015年第7期 《资本论研究》第11卷:以事的科学审查《资本论》逻辑.《资本论》 第1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年《资本论》 第2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年.《资本论》 第3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年发生学与中国经济学建构:一个引论,许光伟,2013年02期,中国经济问题是矛盾的对偶,还是历史的发生?——兼评《实体与形式对偶的劳动价值论》,许光伟,2013年03期,政治经济学评论《资本论》第一卷的逻辑:历史发生学 2011-07 当代经济研究《资本论》第二卷的逻辑:系统发生学 2012-01 当代经济研究《资本论》第三卷的逻辑:现象发生学 2012-01 经济评论《资本论》第四卷的逻辑:认识发生学 2012-10当代经济研究 发生学与中国经济学研究 许光伟 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 2013-02-28《导言》的革命:事的科学和研究对象的确立——兼析“科学抽象法”的反思问题江汉论坛2015年第9期《道德经》和《资本论》具有结构的“巧合”:道和德规定的相互推动和彼此间的有机交融。《资本论》在成书结构上分成四个层次:历史发生学(道,历史生产→再生产过程);系统发生学(德,再生产→流通过程);现象发生学(道和德的生活形式,流通→生活过程);认识发生学(道和德的认识形式,生活→认识过程)。这其实是逻辑发展的必然,摹写的是“以历史生产为基础的时间过程”、“以社会再生产为基础的空间过程”、“以流通为基础的现象过程”和“以经济生活批判为基础的认识过程(抽象上升到具体)”。这种辩证法的“四肢结构”完成了对社会历史有机体的整体刻画,书写了一部商品经济形态的“整史”。历史的理论概念、批判=发展的方法论概念得以发掘出来;进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据亦可以从中得到锁定。整体看,这是“保卫”的学术价值、工作意义和建设路径。总之,发生学,生生也,指的是广泛应用于多学科领域的一种科学方法。起源于《道德经》,表达这种思想的最为著名的一句话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发生学,把历史说活了把诸学科工作逻辑统一了调动了各种方法说清了辩证法,使之方法化古今中外的认同消灭了“哲学”把调和主义控制住了,又巧妙斗争归根结底,马克思所运用的发生学,是充满辩证法的发生学,有深刻的哲学思辨在里头,这是其内存的一条思想主线。

政治经济学报

我为什么与如何写《保卫<资本论>》,是《保卫<资本论>》作者写在。 许光伟 《我为什么与如何写<保卫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报》2015年第4卷

包含是形式上的关系。两者是内核和外延(学科门径、应用种类)的关系。政治经济学是基础,是理论经济学,为通常意义的经济学各门应用学科提出“方法论”,提供语言范畴以及基本的思想理念。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称之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要求正确看待经济学的工具性。如何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正确的观念:认识到《资本论》为什么需要保卫!!因为《资本论》就代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高度。第二,了解《资本论》在成书结构上分成四个层次:历史发生学(道,历史生产→再生产过程);系统发生学(德,再生产→流通过程);现象发生学(道和德的生活形式,流通→生活过程);认识发生学(道和德的认识形式,生活→认识过程)。第三,多读书,读多书,国学和马克思主义书,历史书,要认识到阴阳,五行,八卦,是为《资本论》之继承工作逻辑也!第四,处理好教科书学习和博览群书的关系。做到思维、语言的回家回历史回中国。第五,掌握从《道德经》到《资本论》的”发生学“工作逻辑和方法。第六,最为重要的是”保卫《资本论》“,从史书高度把握其艺术性、科学性。参考文献:许光伟:我为什么与如何写《保卫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报》2015年第4卷 P214-230许光伟:《资本论》在何种意蕴上是“史书” ——兼析《21世纪资本论》的历史书性质,江汉论坛2016年第5期

政治经济学学报

不肃清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分视频网课,什么老师都讲的很好,我觉得只要认真学习

论文自1994年以来共发表论文100余篇,现摘其要者如下:   《论协商民主在行政决策机制中的引入》,《新华文摘》2010年3期详摘(8000字),《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2期转摘  《法律保留实质是权利保留》,《现代法学》,2008年第2期。  《论我国私有财产权行政法限制之“依据法律规定”》,《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8年第6期复印)  《政府采购国际规制之规律及我国因应》,《环球法律评论》,2005年第6期。  《控权与护权的统一:现代宪政发展新趋势》,《现代法学》,2001年第1期。  《WTO政府采购协定之实施机制》,《现代法学》,2002年第6期。  《宪法实施之评价》,《法学评论》,2001年第3期。  《法治社会――中国法治进程的最终目标》,《法学》,1998年第1期。  《法治文明是现代精神文明的最高体现》,《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精神文明》2000年第2期复印。  《公民财产权保障之行政法完善》,《法令月刊》(台湾地区),2004年10号。  《论政府采购合同的法律性质》,《当代法学》,2005年第4期。  《政府采购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缺失的规范与实证分析》,《行政法研究》,2005年第4期。  《法治政府的理论解读》,《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5年第7期复印,《新华文摘》2005年第17期论点摘编。)  《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法的法理思考》,《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6年第4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法制现代化趋向》,《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法学》1995年第3期复印。  《法学视野中的身份平等》,《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新华文摘》1995年第4期论点摘编。  《平等与效率及其关系的法律审视》,《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6年第1期。  《国有企业经营者行为法律监控比较研究》,《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劳动法》2000年第6期复印。  《美国政府采购法制价值演进之路》,《中国财经报》,2006年7月19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意识供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经济学》1993年第9期复印。  《历史偶然性及其成因》,《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1994年第7期复印。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4年第9期。  《缔约国于《WTO政府采购协定》之义务及我国因应》,《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4期。  《深化对法治政府的认识》,《光明日报》,2005年1月27日。  《论法治进程中的中国政府采购立法模式及变迁趋势》,《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宪法与行政法学》2009年第9期复印。  《我国政府采购法制之根本症结及其改造》《环球法律评论》2010年3期  《政府采购法制之发展路径:补正还是重构》《现代法学》2010年2期   《法律秩序的概念分析》,《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政府采购协定成员国次级中央实体出价规律与我国对策》,《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1期。  《中国协商民主 宪法依据与制度实践》,《湘潭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术文摘2014年第2期)。  《行政决策法治化的范围与立法技术》,《河北法学》2013年第6期。(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术文摘2013年第5期)  《法治社会 法治演进的逻辑必然》,《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第5期。著作《宪政法律秩序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国际组织政府采购规则比较研究》,方正出版社2003年3月版。  《政府采购之国际规制》,法律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走向法治政府》,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5.《电子政务背景下政府治理结构研究》,海南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6.《WTO政府采购协定与我国因应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月版。

湿地科学期刊第20卷第一期

这专业专业性很强啊不是所以大学都有。不过就业可能有保障了。两个专业的区别估计前者是管理类的吧!后者可能会搞初级科研。其实也都是一个大系的。

这个专业找工作不是很好找,不过学院建设很气派,保研率很高,校长也是这个学院毕业的

这专业专业性很强啊不是所以大学都有。不过就业可能有保障了。两个专业的区别估计前者是管理类的吧!后者可能会搞初级科研。其实也都是一个大系的。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该所高稳定、低功耗的多频段微波辐射计,成功应用于“神舟四号”飞船,对地球大气、海洋、陆地参数进行了有效探测;以科学确定最佳垄(行)向垄(行)距为核心的农作物高光效种植模式在东北地区示范推广,使得作物单产增加8%~20%;以改土为基础的苏打盐碱地快速高效治理利用技术在松嫩平原西部示范应用,使得pH达5以上的重度盐碱地在开垦当年水稻产量即达400公斤/亩以上、第3年可达533公斤/亩;高产、优质的“东稻”系列水稻新品种和“东生”系列大豆新品种,均得到较大规模的推广,其中“东稻4号”被吉林省确定为2013年该省主导水稻品种之一。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机载三频段微波辐射计及其应用”、“第二松花江水系污染与水资源保护的研究”、“重点粮区主要农作物遥感估产”、“松嫩-三江平原中低产田治理和区域农业综合发展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度苏打盐碱地顶级植被快速恢复核心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等一批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科研获奖(部分)获奖年度获奖名称主要完成人获奖类别获奖等级完成单位2014作物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团队 刘景双、齐晓宁、王洋、何兴元、宋风斌、刘兆永、崔振礼、邱信臣 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科技贡献奖) 一等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4沼泽湿地碳循环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理 宋长春,张金波,王毅勇,汤洁,孙丽,王丽丽,宋艳宇 吉林省自然科学奖 一等 中国科学,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大学 2014超高产耐盐碱水稻新品种东稻4的育成与推广 杨福,梁正伟,王志春,李彦利,李景鹏,李景宏,金哲宇,马红媛,黄立华,王明明,杨帆,杨昊谕,刘淼,安丰华,张艳清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4东生号大豆品种选育及节本增效关键技术推广 李艳华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3中国沼泽湿地形成、发育与关键生态过程研究 吕宪国,刘兴土,赵魁义,王升忠,王国平,马学慧,姜明,卜兆君 吉林省自然科学奖 一等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 2013松嫩平原瘠薄农田水土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刘慧涛、王其存(2)、潘洪玉、张玉先、高玉山、王永军、张玉斌、孙云云、王孟雪、窦金刚、沙洪林、陈宝玉、王洪君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2)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3黑龙江省野猪遗传基础、应用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开发 刘娣、张冬杰、何鑫淼、杨秀芹、王文涛、富相奎、(7)刘春龙、李忠秋、冯艳忠、马红、孙金艳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3)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3东北寒带湿地评价与恢复技术 马玲、崔丽娟、(3)姜明、马伟、曹传旺、王素珍、杨军、王竞红、张曼胤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 东北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3)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辽东楤木优良无性系繁育及产业化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 赵恒田、刘静祥、王承义、刘洪家、李富恒、班文杰、权明顺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黑龙江省林宝山农林特色资源研究院 2013中国东北地区土地资源动态与生态环境变化 王宗明,宋开山,刘殿伟,张柏,,春颖,杨桄,杜嘉,李晓燕 吉林省自然科学奖 二等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吉林大学 2012新型肉羊瘤胃调控剂的研制及机制研究 刘春龙、冯兴军、李忠秋、任延铭、田丽红、王嘉厚、韩鹏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黑龙江省农科院畜牧所 2012东北粮食主产区新农村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 韩贵清、雷国平、李玉影、孙振钧、刘双全、宋 戈、金正勋、刘玉涛、刘春龙(9)、姬景红、佟玉欣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④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2山地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优化模式及配套技术 王承义、董希斌、赵恒田(3)、李晶、蒙宽宏、崔崧、张玲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 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东北林业大学、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2黑龙江半干旱区粮食作物综合节水技术研究与示范 张忠学、司振江、魏永霞、李芳花、龚振平、张兴义(6)、滕云、王忠波、王柏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2土壤肥力预警和施肥指导系统3S应用技术 赵军、宋春雨、张文成、李欣、刘桂菊、权明顺、付微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双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12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创建及其观测研究和试验示范 孙鸿烈,陈宜瑜,沈善敏,赵士洞,赵剑平,韩兴国,张佳宝,于贵瑞,刘国彬,秦伯强,赵新全,马克平,欧阳竹,杨林章,李彦,我所:宋长春(30),韩晓增(45)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等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第八) 2012我国典型地区汞污染特征、环境过程及治理途径研究 王起超,王宁,郑娜,方凤满,刘,海,张仲胜,张新艳,郑冬梅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2012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东稻03-05中国东稻3号的选育与推广 杨福,梁正伟,李彦利,王志春,李景鹏,黄立华,马红媛,王明明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1蕨类山野菜孢子无菌培养与快繁技术研 赵恒田、李富恒、邓中枢、刘鲁江、黄福山、王石、张婷 哈尔滨市科技进步奖 三等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 2011土壤肥力预警与施肥指导系统3S应用技 赵军、宋春雨、张文成、贲洪东、李欣、魏士梅、权明顺、谢叶伟、张晓波 哈尔滨市科技进步奖 二等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 《地理科学》:创刊于1981年,月刊。地理学三大期刊之一,荣获中国地理优秀期刊奖,2012年度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科技)。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CD,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并被中国期刊网(CNKI)、中国地理科学文摘等中国国内主要数据库收录;并被俄罗斯文摘杂志(AJ )、 日本的科学技术社数据 库( JST) 、美国的剑桥科学文摘(CSA ) 荷兰的斯高帕斯数据库 (Scopus ) 以及美国的气象学与地球天体物理学文摘 ( MGA) 收录。《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创刊于1991年,双月刊,是中国创办最早的综合性英文地理学术期刊,于2008年被SCI-E收录。该刊主要介绍中国国内外地理学及分支学科具有先进水平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地理学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等。《土壤与作物》:《土壤与作物》(Soil and Crop)创刊于2012 年3月,季刊,黑龙江省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是中国又一个有关土壤学、农业生态学及其相关基础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湿地科学》:《湿地科学》创刊于2003年,季刊,中英文混版。该刊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立足于中国国内,是展示湿地学科取得的重要成果和传播湿地科学知识的重要平台,是学术类精品期刊,是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湿地专业性学术期刊。至2011 年,《湿地科学》已经被中国中国国内所有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收录为核心源期刊。2004年,《湿地科学》被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和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至今;2007年,《湿地科学》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TPCD)(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核心库) (CSCD)”收录至今;2011年,《湿地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收录。《湿地科学》还被全球规模最大的文摘和索引数据库Scopus数据库收录,Scopus 数据库对《湿地科学》做了科学评价。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数据库和美国当代地理出版社(CGP)数据库也收录了《湿地科学》。

  • 索引序列
  • 政治经济学报第20卷
  • 政治经济学报21卷
  • 政治经济学报
  • 政治经济学学报
  • 湿地科学期刊第20卷第一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