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冷战国际史论文

冷战国际史论文

发布时间:

冷战国际史论文

(1)中国大革命时期苏联的军事援助《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6期,第82-87,112页(2)罗伯斯庇尔与“非基督教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第73-77,47页(3)余子道、徐有威力行社述论《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6期,第217-236,202页(4)1931-1937年间国民政府和朝鲜独立运动《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2期,第161-171页(5)力行社之日本观研究胡春惠主编:《【近代中国与亚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1995年版,第507-527页(6)力行社の日本观研究【日本】《中国研究月报》第586号(1996年12月),第30-39页(7)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法西斯主义的批判《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6期,第18-22页(8)力行社与西安事变《历史研究》1998年第1期,第65-77页(9)Xu Youwei,Philip BillingsleyBehind the Scenes of the Xi’an Incident:The Case of the Lixingshe【英国】The China Quarterly N154(June1998),283-307(10)徐有威,【英国】贝思飞(Philip Billingsley)民国洋票回忆录之史料价值【台湾】 《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 第27期(1999年3月),第83-87页(11)力行社之海防观——以《前途》杂志为例的研究李金强等编:《近代中国海防—军事与经济》【香港】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1999年版,第127-140页(12)Xu Youwei,Philip BillingsleyWhen Worlds Collide: Chinese Bandits and Their “Foreign Tickets”【美国】Modern China V26 N1, January 2000,pp38-78(13)German Fascism in Chinese Eyes:An Investigation of Qiantu Maganize(1933—1937),Ricardo Mak/Danny Paau(eds), Sino- German Relations since 1800: Multidisciplinary Explorations【德国】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2000,pp 235-254(14)Xu Youwei,Philip BillingsleyOut of the Closet: China’s Historians “Discover” Republican-Period Bandits【美国】Modern China V28N4,October 2002,pp467-499(15)中国有关民国时期的土匪问题之研究(1949-2002年)【韩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第15辑(2002年6月),第79-90页(16)徐有威,周利敏力行社之海防观--以【中国日报】为例的研究,李金强等主编:《我武维扬-近代中国海军史新论》,【香港】香港海防博物馆2004年版,第119-130页(17)《前途》记事总目录(1933年1月-1939年4月)【日本】《近代中国研究汇报》2004年第26号(2004年4月),第53-108页(18)Philip Billingsley,Xu YouweiA Monument to Bai Lang, the “White Wolf ”【日本】Human Sciences Review  N27 July 2004,pp27-36(19)Philip Billingsley,Xu YouweiFrom“Peasant Bandit” to“Prominent Personality”:Bai Lang in the Scales of History【日本】Intercultural Studies N30 July 2004,pp51-89(20)1930年代力行社眼中的意大利法西斯主义――以《前途》杂志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等主编:《一九三○年代的中国》(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146-159页(21)Xu Youwei,Philip BillingsleyClearing way the Debris: Chinese Scholarship and the Bai Lang Rebellion【美国】The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 Volume13, Number 2 (Fall 2006),pp330-356(22) Xu Youwei, WU Leyang,Philip BillingsleyEditors and Outrages:Banditry-Related Editorials from the Dagong bao and the Shen bao,1912—1937Intercultural Studies ( SAndrew’s University) N35 D 2006 pp 71-99(23)从留美“民主教授”到“不予改正”的右派――陈仁炳研究【美国】《Journal of Chinese American Studies》(华美族研究集刊)第13期, 纽约:天外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第121――143页(24)徐有威,王林军比拿破仑和威廉二世更加危险的独裁者――从《东方杂志》和《国闻周报》看墨索里尼在中国的形象载陈绛主编:《近代中国》第17辑,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第265-278页(25)徐有威,许金生雾里看花――1930年代日本人眼中的国民党“蓝衣社”,载王建朗等主编:《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273-286页(26) 徐有威,王林军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观――以《东方杂志》和《国闻周报》为中心的考察载郑大华等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第248-268页(27) 档案中的力行社的早期活动: 以徐亮为例《军事历史研究》 2011年第2期(2011年6月), 第141-146页( 28 )我的老师陈仁炳教授载亨利·托马斯等著,陈仁炳译:《科学家的生活》,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255-270页(29)徐有威等采访整理我在皖南小三线的经历――许汝钟先生访谈录《史林》2011年增刊(2011年8月),第107-112页(30)徐有威选编上海小三线报刊资料选编(1976-1987年)载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史研究中心主编:《冷战国际史研究》第11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第215-267页(31)徐有威等翻译【美国】巴里 · 诺顿 (Barry Naughton)著:《三线建设:中国内陆的国防工业》载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史研究中心主编: 《冷战国际史研究》第11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第268-299页(32)徐有威选编《上海小三线口述史选编(一)》载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史研究中心主编:《冷战国际史研究》第12辑,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第253-282页(33)口述史和中国当代军事史研究――以上海小三线建设为例《军事历史研究》2012年第1期(2012年3月),第149-151页(34)吴祥华,徐有威等采访整理:李晓航:亲历上海小三线的调整载俞克明主编:《现代上海研究论丛》(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第147-157页(35)刻不容缓地重视口述史,保存中国当代史不可再得的鲜活资料《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2012年5月),第154--155页(36)徐有威,李婷首届“三线建设史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3期(2012年5月), 第118-119页(37)徐有威,李婷,吴静散落在皖南山区的海派文化, 载李伦新等主编:《海派文化的创新发展和世界文明》,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版,第171-186页(38)徐有威编《有关上海小三线建设报刊资料选编(1979-1986年)》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等主编:《上海研究论丛》第20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版,第305-356页(39)徐有威 吴乐杨民国社会舆论对匪患之反应――以《申报》和《大公报》为例(1912-1934),《江海学刊》 2012年第5期(2012年9月出版),第176-184页(40)徐有威《上海小三线建设口述史(上)·皖南山坳中的上海人》,《东方早报》(上海)2012年12月4日,第12-13版(41)崔海霞、徐有威《上海小三线建设口述史(中)·深山里的生活交响曲》,《东方早报》(上海)2012年12月11日,第12-13版(42)吴静、徐有威《上海小三线建设口述史(下)· 一个时代的终结》,《东方早报》(上海)2012年12月18日,第12-13版(43 )〖加拿大〗吕德量(Lorenz MLuthi)著,徐有威等译《越南战争与中国文化大革命前的三线防卫计划(1964-1966)》,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史研究中心主编:《冷战国际史研究》第14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第63-88页(44)Xu Youwei & Philip Billingsley“Listen to What the Bandits Have to Say!”: Voices from the Post-“Liberation” SuppressionCampaign in Guangxi,Intercultural Studies ( SAndrew’s University) N47March 2013,pp 139-170(45)Xu Youwei & Philip BillingsleyLiu Zhidan and his “Bro’s in the Hood”: Bandits and Communists in theShaanbei Badlands (1),Human Sciences Review ( SAndrew’s University) N44March 2013,147-192

冷战国际史论文选题背景

论是在开始你的论文研究方向之前,总结出国内或国际上这方向的研究成果。注意只要记住不是介绍你的论文,而是介绍别人的研究情况就行了。 当然也包括研究背景什么的了,可能会和开题报告有所重复,但是情况就这样

毕业论文的研究背景怎么写,告诉你个小技巧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总称为论文。论文一般由 题名、 作者、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 附录)可有可无。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内容提要是 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1、先确立一个论点。全文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证。对“开卷有益”这种说法,既不能全盘否定,写驳论文;也不宜全盘肯定,写成立论文。因为这种说法既有它正确的一面。又有它不够全面的地方,所以对这个看法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肯定其有益的一面,否定其有害的一面,从中总结出正确的论点来。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一说法作出合乎事实的评价,最终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2、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要防止出这样一个毛病:自相矛盾。一会儿说开卷有益,一会儿说开卷有害,令人不知所云。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文章中还要将二者的联系点明,才算把道理真正说透。3、从论证方法看,如果所读的书是坏书,则开卷未必有益,这里可以采取例证法,并辅之以引证法和喻证法,用前几年社会上黄书泛滥成灾毒害青少年作为事实论据,用名人名言作为理论论据,充分论证黄书的害处和读好书的益处。在此基础上,再把这两者辩正地统一起来。说明我们中学生既要多读书,又要慎重地加以选择、读好书。这样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就将问题说得比较全面而深刻,文章也就具有了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冷战国际史论文题目大全

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及其阵营的解体,以半个世纪的东西对峙为特征的冷战走向结束。在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旗帜骤然飘落,柏林墙轰然倒塌的时刻,全世界为之惊愕,即使那些一向以“准确预见国际关系发展的模式与轨迹”为己任的国际关系理论专家们,也不曾预料全球范围的冷战会在这个时刻以这种方式锁定在历史的时间坐标上。于是,即有国际关系理论的“科学性”遭遇质疑。人们对国际关系理论及国际关系史传统研究方法的挑战,使冷战史研究成为后冷战时期受到国际学术界高度重视的课题。一批国际学术机构相继成立:华盛顿威尔逊中心国际冷战史项目、哈佛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乔治·华盛顿大学冷战史研究组、伦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冷战研究项目、挪威诺贝尔研究所等。它们出版学术刊物,设立网站,组织高水平学术研讨会,搜集、整理、公布档案资料,资助学者研究,在冷战史研究的热潮中推波助澜。到目前为止,在国际互联网上,有关“coldwar”的条目达700万之多。中国学者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冷战史的研究和讨论,陆续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其中部分高质量作品已经被翻译介绍到国外,互联网上的“冷战史”条目也多达28000余。他们在冷战史研究中、尤其在与中国有关问题的研究中作出了独到的贡献,其理论的更新,视角的转换,思路的拓展,方法的改变,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促进了中国历史学的繁荣和发展。冷战史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

工业革命

同学:你好,我是新华技术院,程序组的导师何建东。请不要抄袭,请自理完成作业,这样能培养你的写作能力,谢谢。

世界市场的形成 从新航路开辟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再到现在。

冷战国际史论文选题意义

本来想帮你回答,结果看分太少了,2000字不少哦

冷战国际史论文选题理由

当然,这里指的中美之间冷战有其特定含义,并不是以两大意识形态划线区分敌我、以两大军事同盟画地为牢相互对抗的战略和时代。这与过去美国与前苏联两大阵营的冷战格局有所不同。中美综合国力的竞争,经济、政治、文化上的相互渗透和碰撞,在国际舞台上最强的两股力量的相互合作与折冲樽俎,构成了中美关系以至世界政治的一些新特点。  其实,奥巴马上台初期,中美关系开局较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他称要当一名太平洋总统,高调介入东亚事务后,两国之间的矛盾凸显。11月上旬,奥巴马在出访多个亚洲国家时,都暗中对抗中国的影响力。奥巴马与印度总理辛格就出售美制军用运输机达成协议,并探讨印度采购美国战机的可行性。越南也在寻求改善同美国的关系,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同中国在南中国海存在主权争议。  实际上,本世纪初的前几年,美国主要精力被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所占据,对亚洲有所忽视,现在美国看到了重返东亚、特别是东南亚的机会。从美国的一系列动作来看,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太平洋是奥巴马的战略方向,围堵中国是其战略重心。美国能否接受,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能接受中国从一个“大陆势力”成长为一个“海洋国家”?  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要想让所有的人都过上小康生活,中国有着相当大的能源需求。因此,中国除了与周边亚洲国家建立关系之外,还会考虑相对与较远的国家如一些非洲国家的利益关系。中国需要海权,以保障在这些国家之间进口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海上航线,特别是印度洋、马六甲海峡等地区的航行安全。  华盛顿新美国安全中心高级研究员罗伯特卡普兰认为,美国是一个超级大国,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美国在维持它的“蓝水海军”,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看来,中国将在未来的几十年拥有真正的“蓝水海军”,某种程度的紧张和事故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有可能是一种微妙的冷战。  从罗伯特卡普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美关系现在乃至今后都会时起时伏,美国一方面离不开中国,另一方面又要对中国打压,美国这种对华政策的两面性造成了两面轮流突出,只不过2010年的负面因素更为突出。美国《华尔街日报》日前发表的一篇评论称,“奥巴马政府已经越来越忍受不了中国在许多敏感问题上与美国不合作的态度。”  指责中国不与美国合作,实质是美国的老大哥心理在作怪。在美国看来,自美国成为“世界一哥”之后,从未受到那个国家的挑战,而现在这种挑战来自中国。国际金融危机,美国首当其冲,经济下滑,银行倒闭,失业率高企,财政赤字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军事和国际影响力却不断增强和提高,美国一些人对中国越发不满。  客观地说,中国无意,也没有能力与美国争做“世界一哥”,但美国一些人仍视中国和平崛起为“威胁”。未来中美两国关系将走向何方,正考验着双方政府决策层的智慧。但若像一些美国人所称的发展成所谓“新冷战”,则是言过其实。因为中美双方既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进行“新冷战”,国际社会也不允许这种历史倒退。

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及其阵营的解体,以半个世纪的东西对峙为特征的冷战走向结束。在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旗帜骤然飘落,柏林墙轰然倒塌的时刻,全世界为之惊愕,即使那些一向以“准确预见国际关系发展的模式与轨迹”为己任的国际关系理论专家们,也不曾预料全球范围的冷战会在这个时刻以这种方式锁定在历史的时间坐标上。于是,即有国际关系理论的“科学性”遭遇质疑。人们对国际关系理论及国际关系史传统研究方法的挑战,使冷战史研究成为后冷战时期受到国际学术界高度重视的课题。一批国际学术机构相继成立:华盛顿威尔逊中心国际冷战史项目、哈佛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乔治·华盛顿大学冷战史研究组、伦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冷战研究项目、挪威诺贝尔研究所等。它们出版学术刊物,设立网站,组织高水平学术研讨会,搜集、整理、公布档案资料,资助学者研究,在冷战史研究的热潮中推波助澜。到目前为止,在国际互联网上,有关“coldwar”的条目达700万之多。中国学者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冷战史的研究和讨论,陆续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其中部分高质量作品已经被翻译介绍到国外,互联网上的“冷战史”条目也多达28000余。他们在冷战史研究中、尤其在与中国有关问题的研究中作出了独到的贡献,其理论的更新,视角的转换,思路的拓展,方法的改变,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促进了中国历史学的繁荣和发展。冷战史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

同学:你好,我是新华技术院,程序组的导师何建东。请不要抄袭,请自理完成作业,这样能培养你的写作能力,谢谢。

  • 索引序列
  • 冷战国际史论文
  • 冷战国际史论文选题背景
  • 冷战国际史论文题目大全
  • 冷战国际史论文选题意义
  • 冷战国际史论文选题理由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