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2000字

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2000字

发布时间:

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2000字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中国工艺美术史结题论文 中国金属工艺之古今变迁 ——金属工艺在中国历史工艺美术舞台上的发展 内容提要:本文展述了什么是中国工艺美术,中国工艺美术之一的金属工艺在中国工艺美术中的地位,发展和金属工艺在当代有哪些需求的市场,以及金属工艺在设计、艺术中的一些可行性的创造,并且介绍我们身边一位以金属工艺进行艺术创造的人和她的艺术行为。 关键词: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景泰蓝\烧瓷\花丝镶嵌\斑铜工艺\锡制工艺\铁画\金银饰品等等、金属工艺的当今市场、金属工艺用途、创造金属工艺、“铁哥们”、郭新、双城(twocities) 正文: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工艺美术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又重属性,尽管它不是纯艺术,创作不以震撼人心或道德说教等为宗旨,但它对人的影响又绝不小于纯艺术。因为,人可以不去欣赏纯艺术,却不必去专门欣赏它,而它却永远在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形式语言,潜移默化地培育起人的基本审美意识,如影随形般左右了人的终极审美判断。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夙享盛誉,长期是中华文明传播的承载体,域外人士在使用中国工艺美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认知了中华文明。(参考《天公开物》) 工艺美术这个词,就具有悠久技艺传统的,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反映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传统工艺美术,其主要门类有烧造、煅冶、染织、编扎、雕刻、木工、髹饰工艺等等。而金属工艺就是其中一项中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技艺。金属工艺是中国工艺艺术的一个特殊门类,主要包括景泰蓝(景泰蓝是用细扁铜丝掐成图案的,焊在铜胎上,再填点上彩色釉料,经烧制而成)、烧瓷(又名“铜胎画珐琅” ,与景泰蓝的区别在于不用掐丝,而是在以铜制胎之后,在胎体上敷上一层白釉,烧结后用釉色进行彩绘,经二、三次填彩、修正后再烧结、镀金、磨光而成。)、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它是用金、银等材料,镶嵌各种宝石、珍珠,或用编织技艺制造而成。)、斑铜工艺(斑铜工艺品是云南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品, 它采用高品位的铜基合金原料,经过铸造成型,精工打磨,以及复杂的后工艺处理制作而成,它"妙在有斑,贵在浑厚",褐红色的表面呈现出离奇闪烁、瑰丽斑驳、变化微妙的斑花而独树一帜,堪称金属工艺之冠。)、锡制工艺、铁画(也称铁花,是以低炭钢为原料,将铁片和铁线锻打焊接成的各种装饰画。)、金银饰品等等。 中国金属艺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技艺精湛,风格独特,是中华民族璀璨的瑰宝,亦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我认为中国金属工艺在从古至今的岁月变迁中,是处在半消亡半沿袭状态的下的。这相对于其他中国工艺美术门类的发展情况看来,是趋于一个悲哀而并不绝望的状态,一种发展的涌动的状态。 金属工艺在当今,也占有非常大的需求量。这不会象我们在现在的生活中,去更多的去用塑料代替漆器,用玻璃代替了陶瓷,用工业印染的面料代替了传统织物等等。我们现在有许多酒吧、别墅、环境雕塑、绿化景观围栏等等,这些都需要去用到许多传统金属工艺的沿袭手段的,并且将金属工艺加以发扬光大,再设计再创造,使其与传统形式又有所区别,使得金属工艺更花样百出,更为当今的产业,人文,大众审美,或艺术家的创造所提供材料与技术的服务。但是,当今的金属工艺纯手工的几乎灭亡,这些内容也只是通过工业手段完成,利用机器,科技。我们能看见的传统的,废功费时的纯手工制作的金属工艺制品或许只有在一些艺术院校,或金属手工工作室内产出。 纯科技带领的金属工艺的大量浮现,这样的情况势必使我们的社会有更多的有关金属工艺的商机出现,商机出现会带动这个种工艺的的需求量,也会增加这种工艺本身的种类变化。达到我们以前通过手工艺无法达到的目的。古时候,我们祖先基本只用金属制作兵器和餐具,或者是女子装饰物和居室装饰物。如今,金属工艺大到被用做建凿高楼大厦,航天航海工具,小到肉眼无法看到科学仪器。电器需要它,店面装饰需要它,城市雕塑要它,房屋中的旋转楼梯需要它…… 中国古代人就对冶金技术很是着迷,他们迷恋于发现金属工艺能创造出不同性质的物体所带来的装饰性。但是,中国古代金属技术的成就及其在科学技术上的地位,并未为世界乃至包括中国人自己所充分了解。中国的青铜器早已举世闻名,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商周青铜器的冶铸技术仍被视作是难解之谜。中国的古人更乐忠于金属工艺的装饰。就拿中国女子的发簪做例子,中过古代女子的发簪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不注重其功能性,只要是能扎在头发里做装饰便可,它更重视其装饰效果,如明代,凤金簪zan;宋代,金钗 chai,钗形状如叉,是有两跟针脚的簪;唐代 四蝶银步摇;宋代,银栉 zhi,栉下面有齿、上面有背,齿有疏密,疏者称梳,用以梳理头发,密者称篦,用以篦除发垢,等等。而如今,我们生活中的金属工艺更简洁,更注重它的性能方面,如有:黑色金属的两瓣式发夹,简洁大方从小姑娘到老奶奶都可以使用。弹簧式的发夹;圈套丁字形发夹等等; 除了在这些金属工艺的使用方面以外,我们更可喜的是能看到,金属工艺被我们所创作和设计。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喜欢使用金属做为他们艺术创作的材料。如,著名北欧家具设计IKEA,也喜欢利用金属工艺做一些金属家具,如,床。在中国我们个大美术院校也力在培养大量的金属工艺沿袭者。并且还有专门的当代金属艺术作品展览。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院五十周年,美院工艺美术系于10月26日至11月5日在美院举行了金属艺术展。在他们学院,金属艺术专业随着他们美术学院特艺系的建立,经过了几十年的逐步完善和发展,目前形成了金属艺术和首饰艺术这两个有特色的专业方向。他们的作品,这些金属艺术作品也从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参考《现代艺术设计丛书》——《金工艺术》) 在这次的田野考察中,我去了莫干山路50号,去看了”铁哥们”工作室,这个工作室的艺术家,将一些平时看似废弃的金属材料制作成了一些玩具式的作品,有唱京戏拿大刀的角,还有欧洲的骑士,小恐龙,门口的彩色铁皮风铃罐头等等,都十分的有趣和生动,并且将废铜烂铁变废为宝,这个是具有很好的环保理念的创举,在日益耗尽的资源面前,艺术应该作为一种先发至人的东西存在,来以它的形式,广而告知那些尚未意识到问题的人们。在今后我们更应该在环保上多作考虑。金属并不应该无限制的制造,这样的话总有一样会耗尽所有,所以还当反复使用。这一点“铁哥们”走出了希望的步伐,将一堆废气金属变为了装饰性很强的艺术品。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我还重点去采访,并且接触了我们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综合材料造型工作室,做首饰艺术的女艺术家,郭新老师和她的双城手工艺工作室(twocities)。郭老师拥有美国印第安大学文学硕士与艺术硕士学位。她用金属工艺做“艺术首饰”,以艺术首饰作为艺术创作的形式。”艺术首饰”(art jewelry)是目前首饰设计的最前卫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直根于现代艺术。她教导学员设计首饰造型一定要有创造性,创作出艺术性个性化的东西来。艺术首饰可以由多种不同材料表现,不受限制,而金属正是艺术首饰中最常见和最常使用的一种。她说,金属工艺在中国传统中已近流失。这是非常令人痛惜的事情。而在西方,高速发展的科技并没有使手工艺术消亡。在西方的许多美术学院里都设有金工艺术课程。许多金工艺术课程是和首饰作为同一个专业研究的。一把全手工锻造的茶壶要花近两个月的时间敲打出来。在现代手工艺术运动中,手工锻造的餐具、器皿是现代设计理念加上与传统手工艺的完美组合。(参考《郭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集》) 科技引领的金属工艺手段,可以说是“加工型”的金属工艺,这需要我们通过大脑和手工艺实践,所谓的“创意型” 相互的结合,并且是后着影响牵引前者发展。那么随着人们的艺术修养的提高,金属工艺从古至今会越走越好。并且创造出更灿烂的金属创作的未来。

生活在现代生活中的雕塑  摘要:中国雕塑源远流长,发展至近代已陷入低谷。本文简要介绍位于我的高中校园的一件雕塑作品,并且记录了五个不同身份、不同职位、不同年龄的人的理解对这件雕塑的认识和理解,然后我再就这件作品发表了一点自己的看法,围绕这件雕塑展开一个专业和非专业的调查。  雕塑在现代环境中新的生存地位,是一件很值得研究的设计与艺术课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外出旅游的机会越来越多了。每到一地,人们总会看到这样那样的雕塑: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四川乐山的大佛、江苏南京和丹阳一带的陵墓石雕、香港的回归纪念碑、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新加坡的鱼尾狮、……。有人要问:怎样欣赏雕塑艺术作品呢?  雕塑通常被看做是一座城市的坐标。它使我们可以更方便的去了解一座城市,它是城市的透视镜。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这座城市的过去和未来。  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属石雕、圆雕、纪念性雕塑。纪念碑正面镶嵌着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字,背面镌刻周恩来书写的碑文,下部四周镶嵌一组浮雕,概括地表现出中国近代革命历史的重大事件。纪念碑是圆雕,可以从四面欣赏,下部的浮雕只能从正面欣赏。  我国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发掘出的兵马俑群,数量惊人,形体硕大,气势磅礴,震撼了世界。其中的将军俑身高95米左右,不仅是我国最大的俑,而且具有高度的写实性,其形象似以秦军将士为模特儿塑造的,他们的相貌、神情、性格各不相同,有的稳健,有的威猛,有的稚气未脱,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个地区的人。兵马俑真实地再现了每个细节,体现了秦代雕塑家写实的功力。兵马俑的出土,不仅否定了“中国古代雕塑不发达” 的说法,而且以鲜明的雕塑风格和宏大的气势,向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的高超艺术水平,即使同时期的古希腊雕塑也没有如此惊人的数量所体现的宏伟气魄和浩大精神的作品。  下面我即将要介绍的是,位于我的高中校园的一件非常漂亮又大气的雕塑。这是一件再平凡不过的雕塑,它没有悠久的历史,没有太多吸引人的外表,但是它在我的心中确实是一件很重要的雕塑。它毕竟陪我走过了三年的高中时光。而这三年也是我很难忘记的。  就这件雕塑,我寻找了五个人。请他们分别谈一谈对这件作品的看法和理解。  第一个人,身份是高三学生,性别男。我的这位学弟认为这件作品,首先它的教育意义很大。因为这件雕塑摆在每天去教室的必经之路上,所以,每天上学都会看到它。因为这件作品的形象非常简单,所以它的表意非常清楚,一看就可以知道。他认为这件作品并不单单只是一件摆设,它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启迪。每次看到它,都会很亲切。学习的时候,一想到它,就会更加用心。它的积极意义很大。  第二位,是一位早已远离高中的大学生,性别女。对于已经不是高中生的这位学姐,她对这件雕塑的印象也是很深。这件雕塑简单易懂。而且它的位置很显眼,位于每天去教室的必经之路上。每天看它一眼,在上学时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时间长了总会有感觉。所以,毕业这么多年了,怀念高中生活时,还是会想起这件作品。还是很感谢这件作品,可以陪伴她一起走过那么艰苦的高中生活。  第三位,是一位工作在学校的老师,性别男。对于已经在高中校园工作了多年的一位老教师来说,学校的一切都已经再熟悉不过了。这件雕塑也陪伴着他经过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其实,越是熟悉的地方越是没有风景,整天看一件物品,也是容易造成视觉疲劳。不过这件作品,已经基本上成为了学校的标志。它的存在,使得学校变得更有文化氛围。整个气氛就上来了。  第四位,是生活在学校周围小区的一位奶奶,她经常在假期时来学校转悠。这件雕塑对于这位奶奶来说,可以说只是一件摆设品。不过,奶奶还是感觉这件雕塑的颜色还挺鲜艳的,是红色的。老人一般喜欢鲜艳的颜色。总的说来,奶奶觉得这件雕塑总体上还是挺好的。  第五位,是专门在学校收破烂的一位奶奶。也是和同学们一样。奶奶经常会经过这件雕塑的旁边。对这件雕塑,奶奶也是习以为常了。说实话也没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就是它摆在那儿就摆在那儿了,也不会去关心它。因为学校的雕塑很多,也不会去特别注意一件,而且奶奶根本不会去想着件雕塑怎样怎样,只是每天都会经过它罢了。  通过对以上几位来自不同身份,不同职位,不同年龄等人的采访,让我加深并扩展了对这件雕塑的认识。对同一事物,每个人还是有不同的态度的。这件物品是确切存在的,这种差别也是存在的。雕塑在现代社会的存在意义还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  雕塑是拥有很久远的历史的。追溯到远古,雕塑最早称为不动的艺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人体浮雕距今已约3万多年。  雕塑一般是运用多种物质材料、多种手段制作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感情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是属于纯观赏性的艺术。  雕塑按所用的材料分类,可分为石雕、木雕、根雕、泥塑、陶塑、金属雕塑、石膏像等。按空间形态分类,可分为圆雕、浮雕、透雕(镂空雕)。按功用和置放地点分类,可分为城市雕塑、园林雕塑、纪念性雕塑、室内雕塑、案头雕塑等。由于用途的不同,也分为架上雕塑、纪念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建筑性雕塑等。  远看雕塑,首先触目的是“影像”效果,“影像”就是作品形体大的起伏呈现的总体轮廓。这个“影像”可能给人以或是宏伟崇高、或是宁静沉重、或是升腾飞跃、或是活泼可爱。各种雕塑通过自身形体的“影像”,给予欣赏者不同的感受。位于我的高中校园的这件雕塑作品在形体上没有繁琐的细节,整件作品也显得单纯,从而更富有表现力。所以,当人们还没有走近这件雕塑的时候,首先获得的是一个形式美的感受,这就是雕塑特别讲究体积意识的原因。这件雕塑高大厚重,它所显示的矫健有力的外轮廓,给人以难以忘怀的印象,使人产生对于这件雕塑的追忆和丰富联想。  不同的公共场所的雕塑,有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背景。纪念性雕塑,是以重大事件、历史伟人等为题材的雕塑,具有庄严与永久性纪念碑特点。例如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碑等。园林雕塑,是置放在公园、街心花园、绿地、水池等处的,是以美化环境为目的的雕塑,具有抒情与活泼的特点。如丹麦哥本哈根海滨公园的《美人鱼》、南京莫愁湖的《莫愁女》等。  雕塑作品的风格应与建筑风格相协调适应,一般来说,现代建筑前的雕塑就应具有现代风格,古建筑前的雕塑应与古建筑相适应。例如石狮置放在古建筑宫殿前非常威武庄严,但置放在现代建筑大宾馆、大商厦门前就不适宜了。  雕塑作品形象单纯,不可能作复杂精细的描绘,所以通常赋予形体以象征性来表达主题,这就是象征意识。中国雕塑多用装饰性较强的人物、动物形象,赋予象征性和寓意性。例如《锚》,作者以“锚”象征充满生机活力的海滨城市大连。汉代霍去病墓雕刻,以“马踏败将”,象征大将霍去病的丰功伟绩。中国住宅建筑门口,以狮子形象寓意镇宅驱邪。古代帝王陵墓前的雕刻,华表象征“王者纳谏”。天禄、麒麟等神兽,象征帝王封建法权的高贵尊严。石马、石羊、石象等,象征驯服与祥瑞。文武侍臣象征仪仗和护卫,折射君臣宗法秩序井然。这些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的雕刻,构成宏大威武的气势,给人以既富丽宏伟又庄严冷峻的感觉,使人产生崇高感,更觉得自身的渺小,达到宣扬封建法权之目的。  现代化的雕塑,要求更为概括、精练和简化的艺术形式与之相适应;现代化的速度、力量、效率这些对视觉来说比较抽象的因素,刺激艺术家去进行抽象美创造的尝试。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产生,为抽象雕塑的创作提供了条件。越来越多的抽象雕塑会将城市环境装扮得越来越美。人们对抽象雕塑的理解能力,也会随着艺术修养的提高而提高。其实,我国不少风景区有许多自然景观就是大自然创造的抽象雕塑,例如黄山奇特的山峰造型,桂林、宜兴溶洞中千姿百态的钟乳石造型等。我国很多古典园林中造型怪异的假山石,更显示出古代工匠杰出的抽象雕塑水平并不比西方的差,细细品味,人们可以产生很多联想,获得审美享受。  雕塑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透过雕塑,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去认识和了解一座城市。雕塑折射了我们的城市,折射出我们的生活。雕塑,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它是我们城市的形象代言人。希望今后可以有更多的人来关注雕塑在我们现代生活中的生存地位和价值,更多的来关注雕塑与我们的生活

中国美术史论文2000字

去书店看看

中华民族美术过去之灿烂 傅抱石 近时外国人对于中华民族性的批评,总是离不了说中国是"自尊"、"自大"的民族。殊不知中国人的"自尊"和"自大",是有原因的,是有道理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必须保守着这种"自尊"、"自大"的好国民性。今日的中国,尤其有急切的需要和重大的意义。 单论美术这一项,其发达之古,创造之精,莫说东方,就是世界上也难寻其匹。日本还在请中国人办外交主政事的时候,我们已把西域的美术精华吃下肚子。吐出以后的唐宋光辉之花。埃及是最古不过的了,然而把那粗笨的刻画,和我们三代的玉器铜器比上一比,若根据他的遗物,他就发展到与三代同一时期也办不到的。"铜器时代",哪一民族拿得出如此雄壮伟大神妙不可言状的宝贝?虽一二遗留,它的价值,除供考古学者的摩娑研究,物器本身,已没有什么,然中华民族在世界美术史上有了最伟大最先进的创造是无疑的。虽然有许多学者,硬说我们古代那批宝贝,某种是间接学自波斯的,某种又是直接从印度偷来的,总而言之,说我们中国人是没有多大用的东西,然而这无非是因为我们的宝贝太高贵,把他们吓得没有什么可说。眼见中国如何贫弱,所以他们还要这样说:"中国何德何能?龟甲铜器,《春秋》三传,完全是伪造,你汉人尚能做什么呢" 虽然,他们尽管侮辱,若是有人送他们一个同治年的瓷器,或是乾隆年的雕漆,保证他脑筋中起不可思议的作用,佩服得五体投地。难道这又是从英吉利法兰西偷来的么? 展开东方艺术系统图来看一看,所谓"古代系"、"希腊系"、"印度系"、"中国系"的四大系中,实际上只中国与印度的二大系。假使中华民族不负起吸收、融化和创造的责任,到现在朝鲜有美术么?日本有美术么?"印度系"又走得几步路呢?关于这些理论,姑且不论。总之我们就是说:中华民族曾经包办东亚的美术,是东亚美术名正言顺的不祧之祖,也不为过。 我中华民族特别的长处,是不但能够闻一知十,而且是只要和别的民族文化见见面,就会造出比人家更好的文化。一般美术史学者,他们把中国自三国至五代(约西纪二○○--一○○○年)的一个时期,定为"佛教艺术时代"(德人Hirth氏)或是"古典时代"(英人Bushell氏)或是"西域艺术攫取时代"(日人伊东忠太氏),述说当时以后的美术,完全没有独自的发展,而决定中国的中世美术史。我可以举一个极简单的例,来证明这种述说的不确。诚然,中国的美术,受了不少印度的影响。但是要明白,这些影响,到了六朝初期,早被中华民族聪明的脑袋将它化得干净。譬如说,张墨顾恺之的《维摩变相图》,陆探微载安道的《无量寿佛》则学印度的么?印度有没有?云岗龙门巩县等佛窟两足交叉的弥勒像,又是学印度的么?印度的弥勒像,是否两双脚交叉还是并垂呢?像这种例,举不胜举,一二学者,觉得中国人太不可方物,于是拼命从佛教经典内,拖出中国佛教艺术的前身来。似乎带哭带骂地说:"中国真聪明!印度没有的东西也会造!你看呵!菩萨头背后那道圆光,印度又那里有呢?"我们并不否认人家如此地讥评,这正是我们所欣慰的事。美术是什么?佛教美术又是什么?朝鲜日本的古美术,都是中国美术的儿孙,然不能说朝鲜日本便没有它自己的美术。这一切,都是中华民族在美术上特殊的伟大的表现!是世界美术史上最光荣灿烂的一页! 只是创造,创造得不高明是不行的;只是吸收,吞进去受不住也是不行的。中华民族,有无量成绩做本身最高度文化的证明。纪元前一千年的工世,能作出就是现在五千年后也还是奉为标准的"形式"和"纹样"。葡萄花纹,就说是外国货,然"云纹"、"雷纹"、"蟠纹"、"饕餮纹"总是本号自造!并且形体周备,意匠完美,会在砖瓦头上刻字描画!会将一双雀子,站在乌龟背脊上做灯盏!檐会飞!柱会雕!凡是与生活有关系的器物,哪一样不施以美的设计?秦始皇为防胡人而筑的万里长城,其雄伟盖世的气慨,又谁不咋舌吃惊? 绘画较工艺发达稍迟一点。古书上,舜皇帝的妹子,以及"苍颉作书,史皇作画"等等传说,姑不信它。在今日可得见的古代绘画作品,汉朝的已有很多了。孝堂山武梁祠的石刻画,固然不是二十世纪图案最发达的欧洲画家可以"便化"得出来,就是一块汉画像砖上的人物,也够使现代东西方的人物画家惊异。藏在英国大英博物馆橱内的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那画上的人物,态度优美而庄重,线条遒劲,布置闲雅,第四世纪的东西,我们不知道那时候欧洲的人物画如何?再说唐代的阎立本,它的驰名世界的《历代帝王像》,听说尚有十三张在福建林氏家中(一说梁鸿志君所)。这稀世的宝物,它的唐代初期绘画的黄金时代,充分表示无遗。日本帝室御物有一张《圣德太子像》,中间画圣德太子,左右画山背大兄王和殖栗王。这张画,他们的确经过许多人研究,据旧法隆隆寺《寺传》上说,是百济国阿佐太子到日本画的。许多人不以为然,说《圣德太子像》的服制全是"本邦的古仪"!但是除此以外,可没有第二张和这画逼肖的作品。是天上掉下来的么?实事求是的先生们,不得不怀疑了,不得不恭维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了。因为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也是中间画皇帝,两边画侍臣侍女的。于是《圣德太子像》的本源(布置或笔法),便牵在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上。 经晚唐五代而至宋徽宗的花鸟,即今日还原色印在日本寻常小学生的画帖上。不过不说是中国的,但说"距现在有八百多年一个叫做宗的皇帝"而已。绘画到了徽宗时期,无论花鸟,山水,一切部门,都有杰出的大家,彪炳史乘!南渡后,刚刚一百二十年,霹雳一声,蒙古人打定了天下,可怜当时那班画家们,忍着精神上的痛夺,拼命向笔墨间抒其抑郁之孤愤幽绪!黄公望,他叫出"寄乐于画"的口号,以刺激那些利欲熏心的分子。倪云林也曾说过"余之画,不过草草,聊写胸中之逸气耳"!这种艺人的本色,也是当代社会的反面。我们看倪云林的山水,存着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元四大家中,王蒙为了母舅的关系,做过一下泰安知州,在画史上,虽然他的挥洒高妙,有时也逃不了峻刻批评。至明代则文沈唐仇是适合当时代的产物,谨严之中,复邃幽趣。至于清初的八大山人与苦瓜和尚,他们的行径和笔墨,又岂独在一山一水一花一鸟之间?尤其石涛的诗,"梅花"、"遗民"可说是常常应用。我们在三百年之后,应不应该向这些民族艺人表示诚恳的敬意? 雕刻的遗迹,随便说吧,如云岗巩县天龙山等多数的佛窟,真不知接受了几何人的瞻仰和崇拜。东方固是第一大艺术,西方也未见得有出其右者。我们要知道,这成千成万的石佛,都是先民一刀一刀,一尊一尊,累月经年所造成,若说是没有伟大力量的民族办得到,那现在也不让云岗独霸一部东方雕刻史了。 这无量数的遗宝,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寄托。唯有这些遗宝,中华民族在世界美术上始值得自豪,值得人家不远万里费长久时间,来研究我们一张纸或是一块石头。 然则中国美术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呢?这可分做两方面说:一方面,以异民族的关系,突然接触"形式"、"色彩"与自己绝对不同的美术品,自然产生一种奇异。或者本来存有某种用意(如对于工艺品),因之有些人,拼命地研究。这些人,是把中国美术推崇得真比天还要高不可攀。一方面,就美术品的评价上,中国美术品,大至开山打洞,小至一把扇子、一个酒杯,都具有不可形容的独特境界。这种境界,是中华民族的境界,是东方的境界,也即是世界两种境界之一的境界。因此,与欧洲美术,显然划清了路线,而此辔齐奔。 他们的绘画,是"色彩"和"面"的结合;中国的绘画是"线条"和"点"的交响乐。过惯了都市文明的他们,现在也需要枯淡清冲的刺激,在绘画上,已有相当的证明。不过以欣赏的趣味或能力如何,所以有的欢喜唐宋的谨严,有的欢喜元人的淡逸。 他们的雕刻,是不穿衣服的多;中国的雕刻,则多穿衣服。人体的曲线固属美妙,而衣服飘举,隐约如见,又何尝不美?他们的材料,多用金属,用石头;中国的材料,多用木,用泥,用麻,用漆,这是种种环境造成的分歧当不因此显其轩轾。 中国的美术,无论建筑、雕刻、绘画、工艺,创作上固各有伟大的贡献,理论上更是发世界所未发。东晋有顾恺之的《论画》,南齐的谢赫的《六法论》。当第四五世纪,即有如此完善的绘画理论,可说是惊人的成功。如顾恺之说的:"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完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王微说:"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是何等的透彻合理呵!本来美术不像科学,不一定读熟了理论才去制作,也不一定有理论便有作品。但是世界美术史家们,常常贬人而誉已。我以为这些精湛的论著,是值得特笔大书,任他们存着怎样的偏见,也绝不能稍稍摇动。 在另一种情形之下,"中国美术"这个名词,稍稍费解。它的含义,似乎加了一层限制。欧美人所谓"中国美术",至多包括到嘉道以前。那时候,足迹到过中国的还不多,仅仅从一些布教师或商人的手中,得受中国美术的洗礼。日本人就根本不说出"中国美术"四个字。虽然是一本一本图谱或论著,自序文至版权页都是中国的美术品或研究,但总名之曰"东洋",或名为"支那古代美术",置于印度朝鲜之间。我们自己对于这种现象,应该明白西洋人与日本人的中国美术观,在可能内,他们是以不提起为妙的。此中道理,非常简单。 那种中国美术在世界上,不是被人轻视么?当然!在现在民族竞争的时代,谁肯对我们中国人说出半个好字?事实上,我们早知道有若干的"中国通",在贩卖中国的美术,在靠谈谈中国美术吃饭!更说具体一点,中国美术实在好得使一切不愿谈的人而又不得不谈,更不得不把中国美术似通非通地来利用。美国大来公司邮船上所印的旅客单,也装饰了中国六朝的佛像,江西不值钱的樟木箱子,到了支加哥会变成无上的美术品。日本不必论,著是不相当研究过中国美术,想做美术家是很困难的事。近年上田恭辅氏的《支那美术工艺骨董图说》,翻开封面便是"震惊世界的支那工艺美术"十一个大字。这点,也可见中华民族美术在世界的力量和地位了。 中华民族美术的进展,恰像一条弯弯曲曲的线,这条线,随美术的部门而曲折不同,同时随民族意识的强弱而曲折不同。我们要推究它曲折的痕迹,推究何以盛何以衰的原因,做今后民族美术建设的参考。 美术是一面社会的镜子,它的发生,成长,或是灭亡,都有它背后的一切做主人,使它不得不顺着而同一步骤,同一进退。前面说过,中国美术发达最早的是工艺,如玉器、铜器等,在三代已有精致的作品。因为朝廷设了玉府,召了许多琢玉的人从事研究制作,铜器也定有制度,形式大小等等,都有一定的标准。在这统一的机构指导之下,所以呈露当时代工艺极盛的时期。以后秦汉承继三代有组织的宏规,遂蔚成中华民族独立的伟大的美丽轮廓,造型的样式上,也愈见复杂,一一合于生活的需要了。绘画也可以用此种在统一下始得发展的方式来证明它的盛衰。绘画上黄金时代的唐宋,在唐有玄宗的好艺,育成吴道子李思训阎氏兄弟(立德立本)许多凌铄古今的大画家,山水画之勃兴,佛像画之转变,这不都是玄宗的功劳么?宋代更是值得我们崇仰,徽宗皇帝,他不但扩充翰林图画院的机构,并且高等官吏都要考一考绘画,当时的文臣武臣,有几个不能伸纸挥洒的呢?基于这种原因,一直到南宋中期的绘画,人材之多,发达之速,元明清固然不能及,即两晋六朝又哪能相提并论?其次雕刻,隋唐佛教造像之盛,梁武帝的优崇佛寺,是我们不能忘记的。至于最近的清代康雍乾三朝,不是朝廷的奖进,那中国美术史可以划明代为最后的一个阶段。现在我们所资为最丰富最可靠的美术参考资料,大部分是这三朝的成绩。 现在我们足以相信,相信中华民族美术的建设,是在先负起时代的使命,而后始有美术的可言;是在造成统一的倾向,而后始有"广大"、"庄重"、"永远"的收获。我们过去的痕迹,很明白地呈在眼前,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日的中国美术,时代的使命是什么?统一的倾向是怎样?前者可以把近几十年的美术看一看,自然可以发觉我们应该走的大道,后者就是审度目前的缓急,决定这些大道,走哪一条?如何走法?

我国古代绘画史上,第一批有确实的历史记载,以绘画的才能享有声誉的画家,出现在魏晋之际。他们不复是传说故事中的画家,也不再是文人而兼有画名。他们是东吴的曹不兴,西晋的张墨和卫协。这一批画家的出现标志着绘画艺术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曹不兴在东吴享有很高的声誉。据说他能在长五十尺的绢上画一像,须臾即成,而头身四肢比例都没有差错。虽然他的作品无存,但从这些传说中也可以窥见他的才能。曹不兴画的佛像,根据中亚(萨玛堪)僧人康僧会传入的为稿本。他曾利用在屏风上误落的墨迹绘成一蝇,而引起孙权误为真蝇,用手去弹,于是传为美谈。而曹不兴更以画龙出名,唐代还保存着他画龙的真迹。但曹不兴的作品主要的是人物画,尤其是佛教的画像。曹不兴在过去被认为是最早的知名佛像画家。  卫协、张墨在当时有“画圣”之称。卫协的声誉尤高,为顾恺之和其他南朝画家及评论家一再赞扬。谢赫甚至认为卫协有划时代的意义,“古画皆略,至协始精。六法颇为兼善。虽不该备形似,而妙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笔”。但是他们的作品在唐代已经很罕见。就记载中的作品题目可见,大多数是历史故事画和若干佛教画。  这一时期留下的善画者的名字,还有东晋明帝司马绍、荀勗、史道硕、王廙、谢赫等。  他们作品的题材,一部分明显地是因袭汉代美术的,如荆轲、西王母、穆天子、诗经、列女等。一部分是汉代题材的扩大,如:洛神赋图、金谷园图、三都赋图等。大多是历史传说和风俗的题材。但也有一部分是名士像和神仙像,这反映了当时道教思想的流行。

告诉你们不许抄袭实际上就是暗示抄袭,掂量着来 合理借鉴也不是不可能地

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5000字

金属工艺在中国历史工艺美术舞台上的发展 内容提要:本文展述了什么是中国工艺美术,中国工艺美术之一的金属工艺在中国工艺美术中的地位,发展和金属工艺在当代有哪些需求的市场,以及金属工艺在设计、艺术中的一些可行性的创造,并且介绍我们身边一位以金属工艺进行艺术创造的人和她的艺术行为。关键词: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景泰蓝\烧瓷\花丝镶嵌\斑铜工艺\锡制工艺\铁画\金银饰品等等、金属工艺的当今市场、金属工艺用途、创造金属工艺、“铁哥们”、郭新、双城(twocities)正文: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工艺美术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又重属性,尽管它不是纯艺术,创作不以震撼人心或道德说教等为宗旨,但它对人的影响又绝不小于纯艺术。因为,人可以不去欣赏纯艺术,却不必去专门欣赏它,而它却永远在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形式语言,潜移默化地培育起人的基本审美意识,如影随形般左右了人的终极审美判断。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夙享盛誉,长期是中华文明传播的承载体,域外人士在使用中国工艺美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认知了中华文明。(参考《天公开物》)工艺美术这个词,就具有悠久技艺传统的,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反映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传统工艺美术,其主要门类有烧造、煅冶、染织、编扎、雕刻、木工、髹饰工艺等等。而金属工艺就是其中一项中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技艺。金属工艺是中国工艺艺术的一个特殊门类,主要包括景泰蓝(景泰蓝是用细扁铜丝掐成图案的,焊在铜胎上,再填点上彩色釉料,经烧制而成)、烧瓷(又名“铜胎画珐琅” ,与景泰蓝的区别在于不用掐丝,而是在以铜制胎之后,在胎体上敷上一层白釉,烧结后用釉色进行彩绘,经二、三次填彩、修正后再烧结、镀金、磨光而成。)、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它是用金、银等材料,镶嵌各种宝石、珍珠,或用编织技艺制造而成。)、斑铜工艺(斑铜工艺品是云南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品, 它采用高品位的铜基合金原料,经过铸造成型,精工打磨,以及复杂的后工艺处理制作而成,它"妙在有斑,贵在浑厚",褐红色的表面呈现出离奇闪烁、瑰丽斑驳、变化微妙的斑花而独树一帜,堪称金属工艺之冠。)、锡制工艺、铁画(也称铁花,是以低炭钢为原料,将铁片和铁线锻打焊接成的各种装饰画。)、金银饰品等等。中国金属艺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技艺精湛,风格独特,是中华民族璀璨的瑰宝,亦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我认为中国金属工艺在从古至今的岁月变迁中,是处在半消亡半沿袭状态的下的。这相对于其他中国工艺美术门类的发展情况看来,是趋于一个悲哀而并不绝望的状态,一种发展的涌动的状态。金属工艺在当今,也占有非常大的需求量。这不会象我们在现在的生活中,去更多的去用塑料代替漆器,用玻璃代替了陶瓷,用工业印染的面料代替了传统织物等等。我们现在有许多酒吧、别墅、环境雕塑、绿化景观围栏等等,这些都需要去用到许多传统金属工艺的沿袭手段的,并且将金属工艺加以发扬光大,再设计再创造,使其与传统形式又有所区别,使得金属工艺更花样百出,更为当今的产业,人文,大众审美,或艺术家的创造所提供材料与技术的服务。但是,当今的金属工艺纯手工的几乎灭亡,这些内容也只是通过工业手段完成,利用机器,科技。我们能看见的传统的,废功费时的纯手工制作的金属工艺制品或许只有在一些艺术院校,或金属手工工作室内产出。纯科技带领的金属工艺的大量浮现,这样的情况势必使我们的社会有更多的有关金属工艺的商机出现,商机出现会带动这个种工艺的的需求量,也会增加这种工艺本身的种类变化。达到我们以前通过手工艺无法达到的目的。古时候,我们祖先基本只用金属制作兵器和餐具,或者是女子装饰物和居室装饰物。如今,金属工艺大到被用做建凿高楼大厦,航天航海工具,小到肉眼无法看到科学仪器。电器需要它,店面装饰需要它,城市雕塑要它,房屋中的旋转楼梯需要它……中国古代人就对冶金技术很是着迷,他们迷恋于发现金属工艺能创造出不同性质的物体所带来的装饰性。但是,中国古代金属技术的成就及其在科学技术上的地位,并未为世界乃至包括中国人自己所充分了解。中国的青铜器早已举世闻名,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商周青铜器的冶铸技术仍被视作是难解之谜。中国的古人更乐忠于金属工艺的装饰。就拿中国女子的发簪做例子,中过古代女子的发簪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不注重其功能性,只要是能扎在头发里做装饰便可,它更重视其装饰效果,如明代,凤金簪zan;宋代,金钗 chai,钗形状如叉,是有两跟针脚的簪;唐代 四蝶银步摇;宋代,银栉 zhi,栉下面有齿、上面有背,齿有疏密,疏者称梳,用以梳理头发,密者称篦,用以篦除发垢,等等。而如今,我们生活中的金属工艺更简洁,更注重它的性能方面,如有:黑色金属的两瓣式发夹,简洁大方从小姑娘到老奶奶都可以使用。弹簧式的发夹;圈套丁字形发夹等等;除了在这些金属工艺的使用方面以外,我们更可喜的是能看到,金属工艺被我们所创作和设计。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喜欢使用金属做为他们艺术创作的材料。如,著名北欧家具设计IKEA,也喜欢利用金属工艺做一些金属家具,如,床。在中国我们个大美术院校也力在培养大量的金属工艺沿袭者。并且还有专门的当代金属艺术作品展览。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院五十周年,美院工艺美术系于10月26日至11月5日在美院举行了金属艺术展。在他们学院,金属艺术专业随着他们美术学院特艺系的建立,经过了几十年的逐步完善和发展,目前形成了金属艺术和首饰艺术这两个有特色的专业方向。他们的作品,这些金属艺术作品也从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参考《现代艺术设计丛书》——《金工艺术》)在这次的田野考察中,我去了莫干山路50号,去看了”铁哥们”工作室,这个工作室的艺术家,将一些平时看似废弃的金属材料制作成了一些玩具式的作品,有唱京戏拿大刀的角,还有欧洲的骑士,小恐龙,门口的彩色铁皮风铃罐头等等,都十分的有趣和生动,并且将废铜烂铁变废为宝,这个是具有很好的环保理念的创举,在日益耗尽的资源面前,艺术应该作为一种先发至人的东西存在,来以它的形式,广而告知那些尚未意识到问题的人们。在今后我们更应该在环保上多作考虑。金属并不应该无限制的制造,这样的话总有一样会耗尽所有,所以还当反复使用。这一点“铁哥们”走出了希望的步伐,将一堆废气金属变为了装饰性很强的艺术品。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我还重点去采访,并且接触了我们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综合材料造型工作室,做首饰艺术的女艺术家,郭新老师和她的双城手工艺工作室(twocities)。郭老师拥有美国印第安大学文学硕士与艺术硕士学位。她用金属工艺做“艺术首饰”,以艺术首饰作为艺术创作的形式。”艺术首饰”(art jewelry)是目前首饰设计的最前卫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直根于现代艺术。她教导学员设计首饰造型一定要有创造性,创作出艺术性个性化的东西来。艺术首饰可以由多种不同材料表现,不受限制,而金属正是艺术首饰中最常见和最常使用的一种。她说,金属工艺在中国传统中已近流失。这是非常令人痛惜的事情。而在西方,高速发展的科技并没有使手工艺术消亡。在西方的许多美术学院里都设有金工艺术课程。许多金工艺术课程是和首饰作为同一个专业研究的。一把全手工锻造的茶壶要花近两个月的时间敲打出来。在现代手工艺术运动中,手工锻造的餐具、器皿是现代设计理念加上与传统手工艺的完美组合。(参考《郭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集》)科技引领的金属工艺手段,可以说是“加工型”的金属工艺,这需要我们通过大脑和手工艺实践,所谓的“创意型” 相互的结合,并且是后着影响牵引前者发展。那么随着人们的艺术修养的提高,金属工艺从古至今会越走越好。并且创造出更灿烂的金属创作的未来

5000

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1000字

摘要:我国古代早就存在“技艺相通”的观点。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人们对技术和艺术的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它们所涵盖的内容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本文从原始石器、陶器与瓷器、金属器具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试图论证我国古代设计艺术中技术与艺术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关键词:设计艺术;技术;艺术;日本竹内敏雄说:“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同人类历史一道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古代的手工业也好,现代的工程技术也好,都包括在内”①。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设计包含在一切人造物品的形成过程中,设计活动作为人工制品的创意和构思,往往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人类的设计活动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设计的萌芽阶段、手工艺设计阶段和工业设计阶段(即现代设计)。我国古代设计艺术主要包括三大门类:一是以建筑布局为主的陈设设计;二是以器物谱系为主的立体设计;三是以纹样发展谱系为主的平面设计。设计艺术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历史上每次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都会引起设计观念的进化,推动设计文化的发展。《周礼·冬官·考工记》有:“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②。我国古代早就存在“技艺相通”的观点。《庄子·养生主》中讲述了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通过对技术钻研和磨练,达到“合于桑林之舞”、“莫不中音”的地步。庄子在《天地篇》中说:“能有所艺者,技也。”技艺一词,不仅指工匠的技能,也指艺术活动的技巧。古代的技术通常主要表现为手工的技术及个人的技术,是人的手艺、技巧、技艺和技能的总称。《说文》中称:“技,巧也,从手支声”③。技术和艺术的概念是一种历史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人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它们所涵盖的内容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中国古代传统中是道器并举,“道”的理论,始于老庄,经《易·系》发挥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作为哲学的概念而相互依存。先秦时期,道器倾斜,诸子百家多持重道轻器的立场。儒家认为“技”须与“六艺”结合,有利于“仁”才加以提倡。道家则明确提出“技进乎道”,器是基础,是手段,道则是终极目的。朱熹解释为“道是道理”、“器是形迹”。道器关系就是本原和衍生的关系。法家和墨家虽然技道并重,但仍有一个前提,即必须建立在“义”、“利”的基础上,因此,“技”仍不是独立的。中国古代技道关系的发展,使“技”始终在一定的限制下,稍一逾矩,即被视为“奇技淫巧”而加以约束。直至明时开蒙读物《幼学琼林》的“技艺”篇里,还有“然奇技似无益于人,而百艺则有济于用”的思想④。先秦以降,手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各行业有了较为细致的分工,《考工记》载:“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刮摩之工五,转埴之工二” ⑤ 。分工的细致又推动了技术的提高。在手工艺劳动中,人类的生产技能和艺术创造是融合在一起的。以后设计与技术均得到了发展,它们的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设计艺术是伴随着工业发展而慢慢地成长起来的,边发展边提高,逐渐形成现代的设计观念和工业基础的关系。技术作为物质生产的手段,是与社会生产实践同时产生的。它是人对自然界有目的性的变革,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技术的作用是把天成的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这种变革首先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需要遵循自然规律进行。同时,它又是为满足人的需要而从事的,总是受到社会的控制和调节,成为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一环。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或是从西方文明的发展中均可看出,设计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就好比植物的生长与土壤有着密切的关系。到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才使技术与艺术的分野日益突出。现代人本主义思想重新兴起,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又从新的角度去认识。一 原始石器时强调实用、讲究功能的致人利用思想人类最初只会用天然的石头或棍棒作为工具,后来,出于实用需要,人类在劳动中掌握了打制及磨制石器的技术,提高了石器的使用价值,这是人类第一次使用技术把实用和美观结合起来,赋于物品以物质和精神双重功能,是人类设计活动的起点。多样的实用要求使技术多样化。“古人”阶段的“丁村人”能够打制出三棱状的尖锥器,圆度充分而大小不等的石球以及分布均等的多边形器。从距今30万年的“丁村人”到三四万年前的“山顶洞人”之间的近25万年左右的时间里,也就是“古人”向“新人”阶段进化的时间段中,原始人的手工制作技巧在不断丰富和进步,他们全凭手工能够制造出直径不等、而圆度极好的石球,能在硬度相当高的石珠上用对穿的方式打孔,互相贯通,不差毫厘,这些制作的“工艺”极为巧妙,就其水平而言,在今天也无可挑剔。对石器形态、种类和制作技术的把握,表明旧石器时代人类对器物造型规律认识的过程,通过制作工具,产生了对均衡、对称等基本造型美的规律的朦胧认识⑥。随着制石工艺的发展,除了大量的石器工具,还有非实用的标识性石器,由特殊身份的人在特殊场合使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国东部玉器发展较快,尤其是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和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代表了这一时代的玉器成就。就制法而言,大体有玉片、带浅浮雕的厚玉片、立体玉雕、大型筒状马蹄形玉器四大类,玉器的制作是制石工艺的最高水平,红山文化中两根精美的玉制发簪标志着中国专业手工艺者的出现。在武进寺墩、青浦福泉山、浙江余姚等地的大墓中都随葬了几十件玉璧和玉琮,玉器已成为炫耀墓主人超凡的能力,表示墓主人权威的身份的象征。出土的还有大量的玉兽、玉鸟、玉鱼等,从刮削器、砍砸器、三棱尖状器等实用的劳动工具转变为“黄琮祭地、苍璧祭天”的祀神器、礼仪器和装饰品,说明了原始社会里由于技术的发展使得装饰成为可能,并迅速发展。二 陶器与瓷器中的“技以载道” DOLCN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发现了制陶的方法,这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反应用人工方法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当时的设计水平与生产技术之间的结合是紧密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协调的。早期用手捏制的陶器形态随意性大,只是为了实用,后来有了泥条盘筑法,再后来出现了轮制技术,使器物造型初步标准化,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规范了造型与装饰的模式。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原始瓷器,瓷器的产生是在制陶过程中,通过对原料的选择和烧制工艺的探索而实现的。到战国时,随着龙窑构造的不断完善,已经具备了烧制现代意义的瓷器的条件。陶与瓷的主要区别在于:一、原料不同,陶器用粘土而瓷器用瓷土;二、窑温不同,陶器较低,约为800OC,而瓷器较高,约1200OC;三、物理性能不同,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瓷器质地致密坚实。我国的瓷器的发展经历了由青瓷、白瓷、红瓷至彩瓷的不同阶段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使我国的瓷器艺术达到了举世称赞的高度。唐代越窑盛产青瓷,如玉似冰;长沙窑不作具体的图案描绘,用釉色变化来表现抽象美。宋代是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就瓷器呈色原理上说,只有在釉中使铁的含量大大减少,掌握好高温技术,而且使瓷胎中的氧化钙的含量又较多时,才能产生白瓷。从青瓷到白瓷是一次工艺技术上的飞跃,正是在技术基础上才能取得艺术的表现力。白瓷的出现,为后来青花瓷、彩瓷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钧窑那种五光十色的彩瓷的出现,是造瓷工艺上的又一次突破,这是工艺上对火焰的不同特性恰如其分地控制的结果⑧。宋代瓷器多为素面无饰,主要以造型自身的形式感与晶莹的釉质作为美化的主要手段,完全是一派洗练、单纯、规整、精巧的仪态,以釉色来表现抽象美已成为普遍的现象。除素面瓷器外,乳浊釉、半乳浊釉者有刻花、弦线、形体自身变化等三种表现形式;透明釉者则采用刻花、划花、印花的装饰手法。宋代陶瓷有一种模仿和借鉴金属容器的造型装饰纹样、甚至某些工艺品的现象,如模仿商周及汉代铜器、唐宋金银器等。这些是由当时流行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决定的,宋人的嗜古与摹古,使陈设瓷器承袭了古拙凝重的造型,借用了朴质无华的装饰,与精美丰富的釉色相结合,开辟了新的艺术天地。并对以后的瓷器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 金属器具中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铸铜的方法是人类继制陶后发现的另一种化学反应造物的方法。铸铜制范技术和失蜡技术的相继发明,开拓了模具造型的历史,使人类深刻认识到必须了解技术才能更好地进行设计创造,技术是手段,是为艺术审美的表现服务的。冶铸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青铜艺术的发展。齐家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期间,铜器还是以单范铸成为主。有小件装饰品、武器和少量生产工具,大部分是红铜,只有铜镜和少量的刀是青铜,小件铜环是用铜片卷造或锤击而成,小型铜刀用锤击或锻造法。大件的铜器则运用了比较复杂的合范铸造。由冶炼红铜到冶炼青铜,由锤击、单范到合范,历时七、八百年,在晚期则跨入青铜时期。商代至周初,青铜器的制作达到了一个高峰。青铜是金属中最早的合金,通常是纯铜与锡的合金,称为锡青铜,与铅的合金,就是铅青铜。加锡或加铅,其意义不仅在于降低熔点,更重要的是对合金的硬度有不同要求。加铅于铜,可以使铜液在灌铸时流畅性能好,锡青铜中含有少量铅是商周青铜冶铸的一个特点⑨。《考工记》中记载:“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斤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⑩ 。这就是说,钟鼎一类器物,需要有辉煌的色泽效果;斧斤一类工具需要坚韧,鉴燧一类用品需要光洁,因此其中铜锡的比例均不同。这标志了青铜时代采矿和冶炼金属的广泛应用,反映了青铜铸造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也从一方面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准。随着铸造技术的提高,青铜器的造型发生了改变,这是技术促使艺术表现多样化的结果。西周的青铜器以鼎和编钟等礼器、乐器为代表,在制作技术上有了很大提高,可以由母范翻出不同子范,并采用焊接法,在器具的把手、钮、扉、棱等附件部分,造型手法比商代大有发展,形成了主体凝重、辅件灵动的风格。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已运用了浑铸、分铸、浑分合铸、铆接、焊接等技术,并充分运用失蜡法熔炉浇铸工艺。在铸钟之前还预先用“三分损益法”进行过钟模的调律。这些技术发展经过了长期的知识积累已不仅仅是一个铸造技术问题,而涉及到了复杂的声学、律学知识⑾。青铜时代的早期,范铸技术能满足礼器的基本功能,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等级、财富意义仍被强化,而仪式、宗教功能却在减弱。礼器的意义发生异化,人们会因过分追求青铜器本身的华丽而形成装饰崇拜。对装饰技术的过度追求是促进失蜡法技术产生的原因之一⑿。失蜡铸造的技术,已能成功地铸造出泥范无法铸出的最精密复杂的器件,它的技术目标首先可能就是审美需要和技术本身的炫耀。1977年在河北平山出土的战国晚期镶嵌金银四鹿四凤四龙青铜方案,有着极高的工艺水平和巧妙的工艺构思⒀。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的青铜兵器中,还出现了复合金属熔铸、复合金属嵌铸和铜铁合铸件⒁。 汉代设计艺术中相当注重实用功能和巧思的结合,较为典型的铜器工艺已向日用器皿方向发展,在制作特点上没有象过去那样多饰花纹,而流行素器,或是仅有简炼的弦文或仅饰以铺首。比较华贵的,则施以鎏金或饰以金银。可见技艺制作与国家政策、思想潮流相吻合。1968年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强调功能与仿生形态的结合,是汉代灯具的代表作。这种仿生型的灯具在汉代十分流行,灯内还有虹吸管,将灯烟吸收送入有水的等座,使之融于水中,最大限度地控制了空气污染⒂。就此一斑可窥见汉代技艺的实用审美观在生活中的深度和广度。它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功能与装饰的统一,也即儒家所提出的“文质彬彬”的思想。同时,金属工具的广泛应用使设计领域不断扩大。春秋战国时开始出现铁器,铁器的坚硬和锋利远远胜过铜器,它可以在铜器上刻划花纹,并嵌入红铜丝或银丝,这就产生了错金错银工艺。汉代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铁制工具的硬度提高,才有可能雕琢出大批的画像石和石制雕塑,使中国的石雕艺术有了很大发展。铁器在社会生产各领域的广泛使用,使得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明代的永乐大钟和武当山金顶则是中国金属工艺史上的两大工程。永乐大钟重约46吨,是用多个熔炉同时熔炼铜合金再一起浇铸。武当山金顶是现存最大的铜建筑物,分段、分块铸造再组合而成,其完整的造型,恢宏气度能与当今的后现代主义高技术派建筑及智能化的暴露金属结构的建筑媲美。除了以上的三个方面,技术和艺术互为依存的例子还存在于各个领域。汉代发明了纸,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清以后,宣纸逐渐成为中国书画的主要材料。明式家具那简炼的艺术造型与坚固合理的结构功能之间的完美结合,从而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顶峰,成为家具史上的最亮丽点。此外,历代帝王的宫殿和陵墓,江南的私家园林,都是技术与艺术结合后的产物。苏嘉湖一带的丝织业、纺织业,以及各地发掘的丰富的文化遗存,如果没有技术为基础,怎么会给后人留下那么多精美的艺术瑰宝?技术和艺术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孤立的技术是没有价值的,和艺术相结合的技术则具备了艺术的价值。艺术因技术而发光,技术因艺术而永驻。一个时代,大凡技术问题为政治所关注,成为事关国家前途、国计民生之大事时,技术便早已越过技巧或科学本身,而成为其它。20世纪中叶的社会主义手工业改造,其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从经济发展考虑,解决传统工艺的现代生存问题;到20世纪80年代重新引进包豪斯思想,强调产品设计注重功能,一切从人出发,在这个前提下,认为现代设计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已鲜明具有人道主义色彩⒃。在新世纪之初,回顾历史,可以温故而知新,更好地将技术与艺术加以结合。

从字面上看,工艺美术重在工艺,设计艺术重在设计。原始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工艺美术、工艺美术又孕育出绘画与雕塑,绘画与雕塑徐徐独立,成为所谓的纯艺术、高雅艺术。由于“工艺美术”概念的模糊以及社会上的误解,用“设计艺术”取代“工艺美术”,原意上的“工艺美术”实际上已经成为狭义的手工艺术的代名词。也就是说,旧有“工艺美术”中实用部分已经归属“设计艺术”,它的当代涵义只剩下供陈设欣赏的那部分。从一定意义上看,这一蜕变使“设计”和“工艺”两方面都具有了更加清楚的地位和形象,“工艺美术”作为手工艺术已于绘画、雕塑等并列,而更加“艺术化”了。

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1500字

摘要:我国古代早就存在“技艺相通”的观点。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人们对技术和艺术的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它们所涵盖的内容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本文从原始石器、陶器与瓷器、金属器具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试图论证我国古代设计艺术中技术与艺术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关键词:设计艺术;技术;艺术;日本竹内敏雄说:“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同人类历史一道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古代的手工业也好,现代的工程技术也好,都包括在内”①。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设计包含在一切人造物品的形成过程中,设计活动作为人工制品的创意和构思,往往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人类的设计活动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设计的萌芽阶段、手工艺设计阶段和工业设计阶段(即现代设计)。我国古代设计艺术主要包括三大门类:一是以建筑布局为主的陈设设计;二是以器物谱系为主的立体设计;三是以纹样发展谱系为主的平面设计。设计艺术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历史上每次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都会引起设计观念的进化,推动设计文化的发展。《周礼·冬官·考工记》有:“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②。我国古代早就存在“技艺相通”的观点。《庄子·养生主》中讲述了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通过对技术钻研和磨练,达到“合于桑林之舞”、“莫不中音”的地步。庄子在《天地篇》中说:“能有所艺者,技也。”技艺一词,不仅指工匠的技能,也指艺术活动的技巧。古代的技术通常主要表现为手工的技术及个人的技术,是人的手艺、技巧、技艺和技能的总称。《说文》中称:“技,巧也,从手支声”③。技术和艺术的概念是一种历史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人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它们所涵盖的内容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中国古代传统中是道器并举,“道”的理论,始于老庄,经《易·系》发挥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作为哲学的概念而相互依存。先秦时期,道器倾斜,诸子百家多持重道轻器的立场。儒家认为“技”须与“六艺”结合,有利于“仁”才加以提倡。道家则明确提出“技进乎道”,器是基础,是手段,道则是终极目的。朱熹解释为“道是道理”、“器是形迹”。道器关系就是本原和衍生的关系。法家和墨家虽然技道并重,但仍有一个前提,即必须建立在“义”、“利”的基础上,因此,“技”仍不是独立的。中国古代技道关系的发展,使“技”始终在一定的限制下,稍一逾矩,即被视为“奇技淫巧”而加以约束。直至明时开蒙读物《幼学琼林》的“技艺”篇里,还有“然奇技似无益于人,而百艺则有济于用”的思想④。先秦以降,手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各行业有了较为细致的分工,《考工记》载:“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刮摩之工五,转埴之工二” ⑤ 。分工的细致又推动了技术的提高。在手工艺劳动中,人类的生产技能和艺术创造是融合在一起的。以后设计与技术均得到了发展,它们的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设计艺术是伴随着工业发展而慢慢地成长起来的,边发展边提高,逐渐形成现代的设计观念和工业基础的关系。技术作为物质生产的手段,是与社会生产实践同时产生的。它是人对自然界有目的性的变革,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技术的作用是把天成的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这种变革首先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需要遵循自然规律进行。同时,它又是为满足人的需要而从事的,总是受到社会的控制和调节,成为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一环。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或是从西方文明的发展中均可看出,设计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就好比植物的生长与土壤有着密切的关系。到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才使技术与艺术的分野日益突出。现代人本主义思想重新兴起,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又从新的角度去认识。一 原始石器时强调实用、讲究功能的致人利用思想人类最初只会用天然的石头或棍棒作为工具,后来,出于实用需要,人类在劳动中掌握了打制及磨制石器的技术,提高了石器的使用价值,这是人类第一次使用技术把实用和美观结合起来,赋于物品以物质和精神双重功能,是人类设计活动的起点。多样的实用要求使技术多样化。“古人”阶段的“丁村人”能够打制出三棱状的尖锥器,圆度充分而大小不等的石球以及分布均等的多边形器。从距今30万年的“丁村人”到三四万年前的“山顶洞人”之间的近25万年左右的时间里,也就是“古人”向“新人”阶段进化的时间段中,原始人的手工制作技巧在不断丰富和进步,他们全凭手工能够制造出直径不等、而圆度极好的石球,能在硬度相当高的石珠上用对穿的方式打孔,互相贯通,不差毫厘,这些制作的“工艺”极为巧妙,就其水平而言,在今天也无可挑剔。对石器形态、种类和制作技术的把握,表明旧石器时代人类对器物造型规律认识的过程,通过制作工具,产生了对均衡、对称等基本造型美的规律的朦胧认识⑥。随着制石工艺的发展,除了大量的石器工具,还有非实用的标识性石器,由特殊身份的人在特殊场合使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国东部玉器发展较快,尤其是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和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代表了这一时代的玉器成就。就制法而言,大体有玉片、带浅浮雕的厚玉片、立体玉雕、大型筒状马蹄形玉器四大类,玉器的制作是制石工艺的最高水平,红山文化中两根精美的玉制发簪标志着中国专业手工艺者的出现。在武进寺墩、青浦福泉山、浙江余姚等地的大墓中都随葬了几十件玉璧和玉琮,玉器已成为炫耀墓主人超凡的能力,表示墓主人权威的身份的象征。出土的还有大量的玉兽、玉鸟、玉鱼等,从刮削器、砍砸器、三棱尖状器等实用的劳动工具转变为“黄琮祭地、苍璧祭天”的祀神器、礼仪器和装饰品,说明了原始社会里由于技术的发展使得装饰成为可能,并迅速发展。二 陶器与瓷器中的“技以载道” DOLCN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发现了制陶的方法,这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反应用人工方法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当时的设计水平与生产技术之间的结合是紧密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协调的。早期用手捏制的陶器形态随意性大,只是为了实用,后来有了泥条盘筑法,再后来出现了轮制技术,使器物造型初步标准化,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规范了造型与装饰的模式。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原始瓷器,瓷器的产生是在制陶过程中,通过对原料的选择和烧制工艺的探索而实现的。到战国时,随着龙窑构造的不断完善,已经具备了烧制现代意义的瓷器的条件。陶与瓷的主要区别在于:一、原料不同,陶器用粘土而瓷器用瓷土;二、窑温不同,陶器较低,约为800OC,而瓷器较高,约1200OC;三、物理性能不同,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瓷器质地致密坚实。我国的瓷器的发展经历了由青瓷、白瓷、红瓷至彩瓷的不同阶段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使我国的瓷器艺术达到了举世称赞的高度。唐代越窑盛产青瓷,如玉似冰;长沙窑不作具体的图案描绘,用釉色变化来表现抽象美。宋代是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就瓷器呈色原理上说,只有在釉中使铁的含量大大减少,掌握好高温技术,而且使瓷胎中的氧化钙的含量又较多时,才能产生白瓷。从青瓷到白瓷是一次工艺技术上的飞跃,正是在技术基础上才能取得艺术的表现力。白瓷的出现,为后来青花瓷、彩瓷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钧窑那种五光十色的彩瓷的出现,是造瓷工艺上的又一次突破,这是工艺上对火焰的不同特性恰如其分地控制的结果⑧。宋代瓷器多为素面无饰,主要以造型自身的形式感与晶莹的釉质作为美化的主要手段,完全是一派洗练、单纯、规整、精巧的仪态,以釉色来表现抽象美已成为普遍的现象。除素面瓷器外,乳浊釉、半乳浊釉者有刻花、弦线、形体自身变化等三种表现形式;透明釉者则采用刻花、划花、印花的装饰手法。宋代陶瓷有一种模仿和借鉴金属容器的造型装饰纹样、甚至某些工艺品的现象,如模仿商周及汉代铜器、唐宋金银器等。这些是由当时流行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决定的,宋人的嗜古与摹古,使陈设瓷器承袭了古拙凝重的造型,借用了朴质无华的装饰,与精美丰富的釉色相结合,开辟了新的艺术天地。并对以后的瓷器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 金属器具中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铸铜的方法是人类继制陶后发现的另一种化学反应造物的方法。铸铜制范技术和失蜡技术的相继发明,开拓了模具造型的历史,使人类深刻认识到必须了解技术才能更好地进行设计创造,技术是手段,是为艺术审美的表现服务的。冶铸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青铜艺术的发展。齐家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期间,铜器还是以单范铸成为主。有小件装饰品、武器和少量生产工具,大部分是红铜,只有铜镜和少量的刀是青铜,小件铜环是用铜片卷造或锤击而成,小型铜刀用锤击或锻造法。大件的铜器则运用了比较复杂的合范铸造。由冶炼红铜到冶炼青铜,由锤击、单范到合范,历时七、八百年,在晚期则跨入青铜时期。商代至周初,青铜器的制作达到了一个高峰。青铜是金属中最早的合金,通常是纯铜与锡的合金,称为锡青铜,与铅的合金,就是铅青铜。加锡或加铅,其意义不仅在于降低熔点,更重要的是对合金的硬度有不同要求。加铅于铜,可以使铜液在灌铸时流畅性能好,锡青铜中含有少量铅是商周青铜冶铸的一个特点⑨。《考工记》中记载:“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斤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⑩ 。这就是说,钟鼎一类器物,需要有辉煌的色泽效果;斧斤一类工具需要坚韧,鉴燧一类用品需要光洁,因此其中铜锡的比例均不同。这标志了青铜时代采矿和冶炼金属的广泛应用,反映了青铜铸造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也从一方面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准。随着铸造技术的提高,青铜器的造型发生了改变,这是技术促使艺术表现多样化的结果。西周的青铜器以鼎和编钟等礼器、乐器为代表,在制作技术上有了很大提高,可以由母范翻出不同子范,并采用焊接法,在器具的把手、钮、扉、棱等附件部分,造型手法比商代大有发展,形成了主体凝重、辅件灵动的风格。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已运用了浑铸、分铸、浑分合铸、铆接、焊接等技术,并充分运用失蜡法熔炉浇铸工艺。在铸钟之前还预先用“三分损益法”进行过钟模的调律。这些技术发展经过了长期的知识积累已不仅仅是一个铸造技术问题,而涉及到了复杂的声学、律学知识⑾。青铜时代的早期,范铸技术能满足礼器的基本功能,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等级、财富意义仍被强化,而仪式、宗教功能却在减弱。礼器的意义发生异化,人们会因过分追求青铜器本身的华丽而形成装饰崇拜。对装饰技术的过度追求是促进失蜡法技术产生的原因之一⑿。失蜡铸造的技术,已能成功地铸造出泥范无法铸出的最精密复杂的器件,它的技术目标首先可能就是审美需要和技术本身的炫耀。1977年在河北平山出土的战国晚期镶嵌金银四鹿四凤四龙青铜方案,有着极高的工艺水平和巧妙的工艺构思⒀。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的青铜兵器中,还出现了复合金属熔铸、复合金属嵌铸和铜铁合铸件⒁。 汉代设计艺术中相当注重实用功能和巧思的结合,较为典型的铜器工艺已向日用器皿方向发展,在制作特点上没有象过去那样多饰花纹,而流行素器,或是仅有简炼的弦文或仅饰以铺首。比较华贵的,则施以鎏金或饰以金银。可见技艺制作与国家政策、思想潮流相吻合。1968年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强调功能与仿生形态的结合,是汉代灯具的代表作。这种仿生型的灯具在汉代十分流行,灯内还有虹吸管,将灯烟吸收送入有水的等座,使之融于水中,最大限度地控制了空气污染⒂。就此一斑可窥见汉代技艺的实用审美观在生活中的深度和广度。它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功能与装饰的统一,也即儒家所提出的“文质彬彬”的思想。同时,金属工具的广泛应用使设计领域不断扩大。春秋战国时开始出现铁器,铁器的坚硬和锋利远远胜过铜器,它可以在铜器上刻划花纹,并嵌入红铜丝或银丝,这就产生了错金错银工艺。汉代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铁制工具的硬度提高,才有可能雕琢出大批的画像石和石制雕塑,使中国的石雕艺术有了很大发展。铁器在社会生产各领域的广泛使用,使得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明代的永乐大钟和武当山金顶则是中国金属工艺史上的两大工程。永乐大钟重约46吨,是用多个熔炉同时熔炼铜合金再一起浇铸。武当山金顶是现存最大的铜建筑物,分段、分块铸造再组合而成,其完整的造型,恢宏气度能与当今的后现代主义高技术派建筑及智能化的暴露金属结构的建筑媲美。除了以上的三个方面,技术和艺术互为依存的例子还存在于各个领域。汉代发明了纸,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清以后,宣纸逐渐成为中国书画的主要材料。明式家具那简炼的艺术造型与坚固合理的结构功能之间的完美结合,从而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顶峰,成为家具史上的最亮丽点。此外,历代帝王的宫殿和陵墓,江南的私家园林,都是技术与艺术结合后的产物。苏嘉湖一带的丝织业、纺织业,以及各地发掘的丰富的文化遗存,如果没有技术为基础,怎么会给后人留下那么多精美的艺术瑰宝?技术和艺术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孤立的技术是没有价值的,和艺术相结合的技术则具备了艺术的价值。艺术因技术而发光,技术因艺术而永驻。一个时代,大凡技术问题为政治所关注,成为事关国家前途、国计民生之大事时,技术便早已越过技巧或科学本身,而成为其它。20世纪中叶的社会主义手工业改造,其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从经济发展考虑,解决传统工艺的现代生存问题;到20世纪80年代重新引进包豪斯思想,强调产品设计注重功能,一切从人出发,在这个前提下,认为现代设计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已鲜明具有人道主义色彩⒃。在新世纪之初,回顾历史,可以温故而知新,更好地将技术与艺术加以结合。

行,提纲拟几个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中国工艺美术史结题论文 中国金属工艺之古今变迁 ——金属工艺在中国历史工艺美术舞台上的发展 内容提要:本文展述了什么是中国工艺美术,中国工艺美术之一的金属工艺在中国工艺美术中的地位,发展和金属工艺在当代有哪些需求的市场,以及金属工艺在设计、艺术中的一些可行性的创造,并且介绍我们身边一位以金属工艺进行艺术创造的人和她的艺术行为。 关键词: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景泰蓝\烧瓷\花丝镶嵌\斑铜工艺\锡制工艺\铁画\金银饰品等等、金属工艺的当今市场、金属工艺用途、创造金属工艺、“铁哥们”、郭新、双城(twocities) 正文: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工艺美术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又重属性,尽管它不是纯艺术,创作不以震撼人心或道德说教等为宗旨,但它对人的影响又绝不小于纯艺术。因为,人可以不去欣赏纯艺术,却不必去专门欣赏它,而它却永远在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形式语言,潜移默化地培育起人的基本审美意识,如影随形般左右了人的终极审美判断。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夙享盛誉,长期是中华文明传播的承载体,域外人士在使用中国工艺美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认知了中华文明。(参考《天公开物》) 工艺美术这个词,就具有悠久技艺传统的,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反映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传统工艺美术,其主要门类有烧造、煅冶、染织、编扎、雕刻、木工、髹饰工艺等等。而金属工艺就是其中一项中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技艺。金属工艺是中国工艺艺术的一个特殊门类,主要包括景泰蓝(景泰蓝是用细扁铜丝掐成图案的,焊在铜胎上,再填点上彩色釉料,经烧制而成)、烧瓷(又名“铜胎画珐琅” ,与景泰蓝的区别在于不用掐丝,而是在以铜制胎之后,在胎体上敷上一层白釉,烧结后用釉色进行彩绘,经二、三次填彩、修正后再烧结、镀金、磨光而成。)、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它是用金、银等材料,镶嵌各种宝石、珍珠,或用编织技艺制造而成。)、斑铜工艺(斑铜工艺品是云南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品, 它采用高品位的铜基合金原料,经过铸造成型,精工打磨,以及复杂的后工艺处理制作而成,它"妙在有斑,贵在浑厚",褐红色的表面呈现出离奇闪烁、瑰丽斑驳、变化微妙的斑花而独树一帜,堪称金属工艺之冠。)、锡制工艺、铁画(也称铁花,是以低炭钢为原料,将铁片和铁线锻打焊接成的各种装饰画。)、金银饰品等等。 中国金属艺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技艺精湛,风格独特,是中华民族璀璨的瑰宝,亦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我认为中国金属工艺在从古至今的岁月变迁中,是处在半消亡半沿袭状态的下的。这相对于其他中国工艺美术门类的发展情况看来,是趋于一个悲哀而并不绝望的状态,一种发展的涌动的状态。 金属工艺在当今,也占有非常大的需求量。这不会象我们在现在的生活中,去更多的去用塑料代替漆器,用玻璃代替了陶瓷,用工业印染的面料代替了传统织物等等。我们现在有许多酒吧、别墅、环境雕塑、绿化景观围栏等等,这些都需要去用到许多传统金属工艺的沿袭手段的,并且将金属工艺加以发扬光大,再设计再创造,使其与传统形式又有所区别,使得金属工艺更花样百出,更为当今的产业,人文,大众审美,或艺术家的创造所提供材料与技术的服务。但是,当今的金属工艺纯手工的几乎灭亡,这些内容也只是通过工业手段完成,利用机器,科技。我们能看见的传统的,废功费时的纯手工制作的金属工艺制品或许只有在一些艺术院校,或金属手工工作室内产出。 纯科技带领的金属工艺的大量浮现,这样的情况势必使我们的社会有更多的有关金属工艺的商机出现,商机出现会带动这个种工艺的的需求量,也会增加这种工艺本身的种类变化。达到我们以前通过手工艺无法达到的目的。古时候,我们祖先基本只用金属制作兵器和餐具,或者是女子装饰物和居室装饰物。如今,金属工艺大到被用做建凿高楼大厦,航天航海工具,小到肉眼无法看到科学仪器。电器需要它,店面装饰需要它,城市雕塑要它,房屋中的旋转楼梯需要它…… 中国古代人就对冶金技术很是着迷,他们迷恋于发现金属工艺能创造出不同性质的物体所带来的装饰性。但是,中国古代金属技术的成就及其在科学技术上的地位,并未为世界乃至包括中国人自己所充分了解。中国的青铜器早已举世闻名,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商周青铜器的冶铸技术仍被视作是难解之谜。中国的古人更乐忠于金属工艺的装饰。就拿中国女子的发簪做例子,中过古代女子的发簪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不注重其功能性,只要是能扎在头发里做装饰便可,它更重视其装饰效果,如明代,凤金簪zan;宋代,金钗 chai,钗形状如叉,是有两跟针脚的簪;唐代 四蝶银步摇;宋代,银栉 zhi,栉下面有齿、上面有背,齿有疏密,疏者称梳,用以梳理头发,密者称篦,用以篦除发垢,等等。而如今,我们生活中的金属工艺更简洁,更注重它的性能方面,如有:黑色金属的两瓣式发夹,简洁大方从小姑娘到老奶奶都可以使用。弹簧式的发夹;圈套丁字形发夹等等; 除了在这些金属工艺的使用方面以外,我们更可喜的是能看到,金属工艺被我们所创作和设计。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喜欢使用金属做为他们艺术创作的材料。如,著名北欧家具设计IKEA,也喜欢利用金属工艺做一些金属家具,如,床。在中国我们个大美术院校也力在培养大量的金属工艺沿袭者。并且还有专门的当代金属艺术作品展览。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院五十周年,美院工艺美术系于10月26日至11月5日在美院举行了金属艺术展。在他们学院,金属艺术专业随着他们美术学院特艺系的建立,经过了几十年的逐步完善和发展,目前形成了金属艺术和首饰艺术这两个有特色的专业方向。他们的作品,这些金属艺术作品也从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参考《现代艺术设计丛书》——《金工艺术》) 在这次的田野考察中,我去了莫干山路50号,去看了”铁哥们”工作室,这个工作室的艺术家,将一些平时看似废弃的金属材料制作成了一些玩具式的作品,有唱京戏拿大刀的角,还有欧洲的骑士,小恐龙,门口的彩色铁皮风铃罐头等等,都十分的有趣和生动,并且将废铜烂铁变废为宝,这个是具有很好的环保理念的创举,在日益耗尽的资源面前,艺术应该作为一种先发至人的东西存在,来以它的形式,广而告知那些尚未意识到问题的人们。在今后我们更应该在环保上多作考虑。金属并不应该无限制的制造,这样的话总有一样会耗尽所有,所以还当反复使用。这一点“铁哥们”走出了希望的步伐,将一堆废气金属变为了装饰性很强的艺术品。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我还重点去采访,并且接触了我们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综合材料造型工作室,做首饰艺术的女艺术家,郭新老师和她的双城手工艺工作室(twocities)。郭老师拥有美国印第安大学文学硕士与艺术硕士学位。她用金属工艺做“艺术首饰”,以艺术首饰作为艺术创作的形式。”艺术首饰”(art jewelry)是目前首饰设计的最前卫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直根于现代艺术。她教导学员设计首饰造型一定要有创造性,创作出艺术性个性化的东西来。艺术首饰可以由多种不同材料表现,不受限制,而金属正是艺术首饰中最常见和最常使用的一种。她说,金属工艺在中国传统中已近流失。这是非常令人痛惜的事情。而在西方,高速发展的科技并没有使手工艺术消亡。在西方的许多美术学院里都设有金工艺术课程。许多金工艺术课程是和首饰作为同一个专业研究的。一把全手工锻造的茶壶要花近两个月的时间敲打出来。在现代手工艺术运动中,手工锻造的餐具、器皿是现代设计理念加上与传统手工艺的完美组合。(参考《郭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集》) 科技引领的金属工艺手段,可以说是“加工型”的金属工艺,这需要我们通过大脑和手工艺实践,所谓的“创意型” 相互的结合,并且是后着影响牵引前者发展。那么随着人们的艺术修养的提高,金属工艺从古至今会越走越好。并且创造出更灿烂的金属创作的未来。

  • 索引序列
  • 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2000字
  • 中国美术史论文2000字
  • 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5000字
  • 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1000字
  • 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1500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