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陈亮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陈亮

发布时间: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陈亮

专业课:《诊断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材,第六版,主编:熊正南。 《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材,第六版,主编:雷寒。甘肃中医药大学是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由成立于1978年的甘肃中医学院更名而成,坐落在甘肃省省会兰州市。学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3万余名合格的中医药及相关专业人才,为甘肃医疗卫生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甘肃中医药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已经从2016年开始,该专业招收一本批次的学生。甘肃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78年,前身为甘肃中医学院,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甘肃省政府同意,更名为甘肃中医药大学。2016年,成为甘肃省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学校以医学教育为主,涵盖医、理、工、经、管、教6个学科门类,是西北地区唯一一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医药大学。学校共有教职工及医护人员2847人,其中专任教师629人。现有双聘院士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4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25人,14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2人被评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42人荣膺“甘肃省名中医”,8人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4人获“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奖”,12人获“甘肃省园丁奖”,20人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3人入选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7人入选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6人被选拔为甘肃省领军人才,27人被选拔为甘肃省卫生厅领军人才。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有10952人,其中本科生10170人,硕士研究生742人,博士研究生39人。校本部设有20个教学机构,4个直属机构,31个科研机构。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06家实践教学基地(含10所附属医院)。学校现有22个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有3个国家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教学团队,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有5个一级学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予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权。学校建有1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19门省级精品课程,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总面积约2200平方米的科研实验中心。有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4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是全国第四次中药普查甘肃省试点工作技术依托单位、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甘肃省牵头指导单位、甘肃省地道中药材标准制定工作牵头单位、科技部“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十二五”期间,承担国家、省部级和其他科研课题898项,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励73项,获国家专利27项。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339部,发表学术论文1526篇。主办《甘肃中医学院学报》、《中医儿科杂志》、《甘肃基层卫生》三种学术期刊,其中《中医儿科杂志》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杂志。学校直属附属医院拥有院内制剂106个,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高度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服务活动,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先后被评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统战工作先进单位”。校工会和附院工会被授予“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荣誉称号。学校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广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向西交流发展,已与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共建了8所“岐黄中医学院”和4个中医中心,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乌克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华厦医学、右江医学院学报、右江医学、医学文摘,等等。

对于坐骨神经通常属于骨科的疾病,需要积极到正规医院看骨科就完全可以的。临床中引起病人坐骨神经疼痛的原因很多,比如坐骨神经炎就可以引起病人出现坐骨神经疼痛的,对于这样的病人需要积极的进行消炎,并且需要用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来促进神经的恢复。再就是病人如果存在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腰椎管狭窄症或者是腰椎的肿瘤,当压迫到脊髓神经根的时候也会引起病人出现坐骨神经疼痛症状的。要想明确诊断,需要积极的配合一些辅助的检查,比如腰椎的正侧位片和过屈过伸位片、腰椎CT以及腰椎核磁共振检查,就可以明确引起坐骨神经疼痛的原因,从而确定积极的治疗方案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张聿青将自汗分为3型:湿热蕴郁、迫津外泄型:药用滑石、茯苓、泽泻、猪苓、薏苡仁、萆薢、通草、黄芩、陈皮、半夏、沉香、小麦、枇杷叶、地骨皮、桂枝,使湿热除而汗自止; 胆腑痰热型:以温胆汤加减; 气虚湿蒸型:药用参须、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枳实、陈皮、藿香、豆蔻健脾除湿。(杨雨禾.张聿青治汗案探析.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3(2):5)柴可群等从湿、瘀、痰三方面进行论治:湿邪不化、汗出于眠者,如湿邪在表,方用三仁汤加减以宣畅气机,祛湿清热;湿邪在里,治宜健脾利湿,方选五苓散、苓桂术甘汤之类加减;湿邪化热,湿热蕴蒸,则以清热化湿之茵陈五苓汤、导赤散之类加减。 血瘀脉阻、津液外溢者,或气虚血瘀者,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阳虚瘀阻,治宜温阳行滞,化瘀通络,方拟参附汤合血府逐瘀汤;阴虚血瘀则以一贯煎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可滋阴活血化瘀。 水运留滞,津液走泄,对于气郁化火,炼液成痰者,以温胆汤化痰清热;而痰湿内聚,脾失健痰涎者,则治以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方用二陈汤加减。柴可群,王德玉.湿、瘀、痰与汗证.中医杂志,1995(11>:667)张振辉通过对23例半身汗出患者的分析,将之分为5型:阳明热盛型:治宜清泻阳明邪热,经证以白虎汤加减,腑证以承气汤加减,经腑合病证宜白虎承气汤加减; 肝经郁热型:治以滋阴清热,养血舒肝,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 阴虚内热型:以六味地黄丸加减,滋阴清热; 气血两虚型:拟益气养营,助阳固卫法,以八珍、十全大补汤加减; 阳气亏虚型:方选桂附理中汤加昧以温阳益气。其中治愈21例,有效2例。(张振辉.半身汗出的辨证治疗.中医杂志,1993<2>:740)

甘肃中医学院于 1978 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标志着甘肃省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开始。建院 31 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正确的办学方向,经过历届领导班子和几代甘肃中医学院人辛勤耕耘,不懈奋斗,在教学、科研、医疗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为社会培养输送了 16,000 余名合格的中医药专业人才,为甘肃医疗卫生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院本部现有各类学生 5425 人,教职工 543 人,其中教授 44 人,副教授 74 人,专任教师 353 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博士学历学位者 169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85% 。拥有郑魁山、于己百、周信有、李少波、张士卿、王道坤、宋贵杰等全国知名专家。先后有 32 人分别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名师奖”、“甘肃省园丁奖”、“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等荣誉称号; 6 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12 人荣膺“甘肃省名中医”, 14 人分别入选甘肃省“ 333 ” 、“ 555 ” 人才工程及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学院有医学、管理学、经济学3个学科门类,13个本科专业(或方向); 16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硕士点已覆盖中医学、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下设的各个二级学科。 2002 年起与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中医儿科学博士研究生。 2009 年被确定为 2008 — 2015 年甘肃省唯一的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单位。现有 10 个教学系部, 2 个二级学院, 5 个教学辅助部门。 2 所直属附属医院, 4 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44 所教学医院, 8 所实习医院, 13 个实习药厂, 2 个药用植物野外实习基地, 1 个药材加工及鉴定实习基地, 1 个药材种植基地,6个其他专业实习基地。 在科研方面坚持以甘肃道地药材,地方中医药文献,西部常见病、疑难病的中医药防治,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等研究为重点,现有中药生药学 1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西部重点学科, 3 个省级重点学科, 4 个院级重点学科, 9 门省级精品课程。拥有省内领先,总面积约 2200 平方米 的科研实验中心,内设 11 个实验室和 1 个 SPF 级动物实验中心。建有中药生药学等 5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实验室和“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兰州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学院主办《甘肃中医学院学报》和《中医儿科杂志》两种学术期刊。《中医儿科杂志》为全国首创的中医儿科领域专业学术期刊。图书馆总面积 7800 平方米,馆藏文献 46 万册(种),其中纸质文献 36 万余册。 中国医学史馆、中药标本馆、敦煌医学馆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与人体标本馆共同被国家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中国科协确定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建院 31 年来,学院始终以打造甘肃中医药人才高地,办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为己任,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开发和医疗服务为支撑,以队伍建设和科学管理为保证,立足甘肃,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社会,为中医药事业和甘肃教育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官网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6个博士学位培养点;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34个硕士学位培养点。具有临床医学硕士等四个专业学位培养资格;是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单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具有开展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建有1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 重点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药重点学科 伤寒学(西部地区扶持学科) 中药鉴定学 中医骨伤科学(第一附属医院) 针灸学(第二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第二附属医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 中药化学 中医老年病学 民族医学(敦煌医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医痹病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血液病学(第一附属医院) 临床中药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1—2015年度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 中医学 中西医结合 中药学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2010年甘肃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 方剂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医内科学 中医药剂科(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脑病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消化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老年病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心肾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呼吸科(第二附属医院) 一级学科博硕士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医学、中药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 质量工程 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8门省级精品课程,3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精品课程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基础——伤寒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各家学说、中药学、中药鉴定学、医用生物学、中医临床基础——温病学、中药化、内科学、中医妇科学、方剂学、诊断学、医学免疫学、中医外科学、分析化学。 省级教学团队中西医结合基础教学团队(刘永琦)、中医学基础教学团队(吴红彦)、中药生药学教学团队(李成义)等。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中药生药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学生成绩 根据2014年兰州学生网资料显示,该校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8项、省级奖励205项。1名学生获得全国优秀学生干部,26名学生获得甘肃省先进个人荣誉。 学校荣誉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被评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统战工作先进单位”。校工会和附院工会被授予“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荣誉称号。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4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兰州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西北中藏药协同创新中心”为甘肃省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 省部级科研机构 级别 实验室名称 批复时间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敦煌医学与转化实验室 11 国家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 中药生药实验室 07 中药药理实验室 07 中药化学实验室 07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中药药理与毒理学重点实验室 08 甘肃省发改委省级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中药新药创制省级重点实验室 5 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中藏药化学与质量研究重点实验室 05 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敦煌医学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 05 甘肃省工程技术中心 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2005 甘肃道地中药材当归黄芪等加工炮制及种植工程技术中心 2010 兰州市工程技术中心 兰州市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2005 甘肃省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二级) 中药制剂实验室 05 中药制药实验室 05 中西医结合基础 05 中药免疫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2003 生物化学实验室 2003 学术期刊 该校主办《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儿科杂志》、《甘肃基层卫生》三种学术期刊。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该刊是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甘肃中医药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综合性学术刊物。该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收录源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多家大型数据库收录。 《中医儿科杂志》该刊是由甘肃中医药大学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唯一一种中医儿科专业杂志,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期刊之一。《中医儿科杂志》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多家大型数据库全文收录。 《甘肃基层卫生》该刊是由甘肃省卫生厅主管,甘肃省农村卫生协会、甘肃中医药大学及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联合主办的内部性季刊。 图书馆藏 根据2015年5月图书馆官网显示,图书馆馆藏各类图书58万册(种),其中纸质图书40万册,时代盛典、超星等电子图书18万册。纸质图书中有古籍8156万册,外文图书956万册,过刊0万册,现刊435种。古籍文献室所藏朝鲜内府刊《东医宝鉴》、元刻《(闻人氏)痘疹论》、明刻本《类经》等善本,台湾出版的《敦煌宝藏》、文渊阁影印本《四库全书》以及《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等,构成了该馆的古籍藏书特色。

8004甘肃中医药大学是几本? 甘肃中医药大学是一本院校。甘肃中医药大学是甘肃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教育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

甘肃中医药大学是一本院校。甘肃中医药大学是甘肃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教育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不是核心期刊。是中医学院办的学报!影响因子还可以。你要是发的话我们能保证安排发表, 这是我们的连接,看看吧不少期刊呢。 希望能帮上您的忙!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投稿

读者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甘肃中医学院于 1978 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标志着甘肃省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开始。建院 31 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正确的办学方向,经过历届领导班子和几代甘肃中医学院人辛勤耕耘,不懈奋斗,在教学、科研、医疗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为社会培养输送了 16,000 余名合格的中医药专业人才,为甘肃医疗卫生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院本部现有各类学生 5425 人,教职工 543 人,其中教授 44 人,副教授 74 人,专任教师 353 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博士学历学位者 169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85% 。拥有郑魁山、于己百、周信有、李少波、张士卿、王道坤、宋贵杰等全国知名专家。先后有 32 人分别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名师奖”、“甘肃省园丁奖”、“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等荣誉称号; 6 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12 人荣膺“甘肃省名中医”, 14 人分别入选甘肃省“ 333 ” 、“ 555 ” 人才工程及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学院有医学、管理学、经济学3个学科门类,13个本科专业(或方向); 16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硕士点已覆盖中医学、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下设的各个二级学科。 2002 年起与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中医儿科学博士研究生。 2009 年被确定为 2008 — 2015 年甘肃省唯一的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单位。现有 10 个教学系部, 2 个二级学院, 5 个教学辅助部门。 2 所直属附属医院, 4 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44 所教学医院, 8 所实习医院, 13 个实习药厂, 2 个药用植物野外实习基地, 1 个药材加工及鉴定实习基地, 1 个药材种植基地,6个其他专业实习基地。 在科研方面坚持以甘肃道地药材,地方中医药文献,西部常见病、疑难病的中医药防治,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等研究为重点,现有中药生药学 1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西部重点学科, 3 个省级重点学科, 4 个院级重点学科, 9 门省级精品课程。拥有省内领先,总面积约 2200 平方米 的科研实验中心,内设 11 个实验室和 1 个 SPF 级动物实验中心。建有中药生药学等 5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实验室和“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兰州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学院主办《甘肃中医学院学报》和《中医儿科杂志》两种学术期刊。《中医儿科杂志》为全国首创的中医儿科领域专业学术期刊。图书馆总面积 7800 平方米,馆藏文献 46 万册(种),其中纸质文献 36 万余册。 中国医学史馆、中药标本馆、敦煌医学馆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与人体标本馆共同被国家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中国科协确定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建院 31 年来,学院始终以打造甘肃中医药人才高地,办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为己任,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开发和医疗服务为支撑,以队伍建设和科学管理为保证,立足甘肃,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社会,为中医药事业和甘肃教育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编辑部

  • 索引序列
  •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陈亮
  •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官网
  •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投稿
  •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编辑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