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跨文化交际文献综述怎么写

跨文化交际文献综述怎么写

发布时间:

跨文化交际文献综述怎么写

文献综述的写法如下:(1)先介绍该领域的研究意义。(2)再写该领域的研究背景和发展脉络。(3)之后写目前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及可能的原因。(4)然后写进一步的研究课题、发展方向概况。(5)最后可以加上一些自己的见解和感想。文献综述的写作难点及方法:一篇好的文献综述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既探赜索隐又如醍醐灌顶。文献综述顾名思义由“综”和“述”组成。前半部分的“综”不算太难,根据所查阅大量的文献进行综合的归类、提炼、概括即可做到的话。后半部分的评“述”与分析则是一篇“综述”质量高下的分界线,这需要融入作者自己理论水平、专业基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问题进行合情合理的剖析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文献综述是对论文选题研究现状的梳理,但并不仅仅是把文献进行简单的堆砌与罗列,而是需要在总结梳理别人研究的同时,对已有的研究做出评价,也就是说有述有评,这也是为什么文献综述也叫做文献述评的原因。

唉唉,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势头很猛啊。居然有这么多在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关注这一话题,无论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毕业的需要。倒也是,学语言就是学文化,只要你学英语你就是在从事跨文化交际活动。问题是你从事跨文化交际活动未必是在搞跨文化研究啊。哦,我也知道说这些没用。于是乎我本着为英语学习者服务到底的态度,打算凭自己的经验为有此需要但却无所适从的朋友们专门写些指南类的东西,以不负这些朋友对我的信任。今天谈第一个相关问题,就是怎么写这方面的论文。 [1] 经验“论文”:比如说你是一名教师,校里要开个教学经验交流会,你就可以按汉语的行文方式来写。先盖个帽,说跨文化交际对教学这般这般重要,你在教学中啊从几个具体方面着手去体现这种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思想,结果哩,反响不错,取得了什么什么样的成绩,最后发表一下感想和畅想就成了。这样的论文实际上不叫论文,叫感想或者工作总结。遗憾的是有许多人把这种感想也拿出来公开发表。换句话说,这第一种“论文” 是垃圾,这样的论文一出来,懂行的人就知道你跟本就不懂什么是科研,什么叫论文。要想避免写出这种层次的论文,首先就要丰富自己的相关理论知识,知道国内外在这方面都有哪些研究,研究到了什么地步,还有哪些研究得不够得由你去研究等等。否则你就只能通篇用“我觉得”“我的经验表明”这样苍白的字眼来遮羞,或者用八荣八耻来凑字。不知道我说明白没。 [2] 本科生毕业论文:这是网友们要求我给以帮助要求得最多的方面了,那我就好好说说。首先,一句感慨:本科生能写出什么论文啊?哦,我不是瞧不起本科生噢,只是以事论事。记得三年前我在一个英语聊天室请教过几位海外华人朋友有关论文写作的问题,他们给我的第一句话也是这样:“研究生能写出什么论文啊?”由于我不是博士,所以我就只能厚着脸皮站在硕士的高度给各位提建议了。好,现在我们来做双向思考:本科生写不出什么论文来。原因在于,这四年来不都是在学英语么,没谁给讲过怎么搞科研怎么写论文啊,就是讲了,不也没时间搞么,不是四级就是八级,再不就是口笔译证书、二外、考研等等,忙完了这些,不还得找找工作什么的啊?理由很充足,写不出来正常,写得好就不正常。换个角度来思考:为什么本科生要设个毕业论文呢?简单啊,你已具备了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你的下一步发展必然要向某个专业化方向发展啊。毕业论文便是为你向专业化发展所做的一个铺垫性的工作,让你先了解一下专业化工作的基本程序。嗯,这么一分析我估计你就会明白,学校对你的论文的期望值不高或者说不会是很高。至于怎么个写法,你得接着往下读,哈哈。 [3] 职称论文:本科毕业后,不管你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只要你要评职称,就得发表论文,省级的或者是国家级的。以教师系列论,助理讲师—讲师—副教授—教授这四个档对论文的要求也不一样。不过,这样的论文是最好写的,国家级的要求有科研及论文写作真本事,在这里就不必谈了,你要是能写这类论文,就不会在这里读我的文章。而省级的论文哩,也很好写的。这类论文啊,可以大致再细分为三类:(1)科研类(我要讲的便以它为导向),用真实的科研数据从事前沿性的研究,是真正的论文;(2)盗版类,盗取他人的科研成果为已所用(有的直接把文章拿过来换一下作者名就发,有的是从三篇同题论文中各取三分之一拼凑而成,有的则要辛苦点把外文译成汉语再标明为自己原创),这类论文大多瞒不过教授或专家的火眼金晴,但瞒一些校报编辑则游刃有余,其是也谈不上什么瞒,毕竟你所写的东西除了可以用于评职外,实际上没几个人会看的,版权问题自然也不用担心。(3)自修类,并不是很懂科研,但自学过一些论文写作方面的东西,也可以搞点儿研究或者说是编点儿研究,按照论文的格式来写,虽谈不上有什么学术价值,但至少是自己闭门造车写成的,也算是对得起良心。所以说啊,搞懂了写作思路,权衡一下自己的实力,也就知道怎么去写这类论文了。我个人觉得这类论文最难写的地方不在其内容本身,而在于其严格的字数要求及各学报自成一体的格式要求。对于这一类论文的质量问题,我有一条根深蒂固的主观评判标准,那就是给你钱发表的是优质论文,你付钱发表的是良、可、劣质论文。我知道这一标准是不正确的,但我坚持。由此看来,我到目前为止所发表的全不是优质论文,但有优质译文,所以我觉得对我个人的发展而言,写论文不如搞翻译。 [4] 研究生论文:研究生论文之不同于本科生论文的地方在于它的正规化与专业化,至少也得由一年的时间来认真完成。而它不同于科研类职称论文的地方则在于它缺少真正的科研支持。研究生就象是个书生,搞得多是纸上谈兵的事儿。当然,受过名师指点的研究生另当别论,只可惜现在研究生与导师比例失调,想得到悉心的指点有点儿不切实际。比较实际的做法啊,就是写二手论文,至于什么是二手论文,我在后面会详细提及。 [5] 博士论文:没写过,无可奉告。 找到自己的位置了么?我喜欢写的是我的分类中的科研类职称论文,因此在后续的文章中我会按这一标准来介绍跨文化交际论文的写法,你可以以这种正规的写法做参照点,然后去实现你自己的目的。

跨文化交际文献综述

找到一本 时间观念多样性暨中美时间观念对比 已发到你邮箱,希望对你有帮助。

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 出版社:百花文艺 跨文化文学理论研究的积极探索

ok ,俺棒吧。

我帮你完成,具体的要求告诉我。

跨文化交际的文献综述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  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接触与合作日益增强,中国更以其经济  的快速增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世人的关注。越来越  多的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做生意,于是,跨文化商务谈判也随  着国际经贸往来的日渐频繁而增多。所谓谈判,就是通过  双方或多方协商各自的利益、需求和期望,最后达成协议。  Ghauri 提出了谈判的社会心理模式,把谈判界定成五要  素:谈判目标,交流和行为,传统与文化,谈判环境,谈判结  果。其中,目标是前提,交流和行为是载体、是手段,结果是  必然,文化和传统是影响谈判的主观因素,贯穿于谈判的各  个环节,是对跨文化谈判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在商务谈  判中,由于参与者来自不同国家,受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  教信仰和教育环境等的影响,其文化背景存在明显的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件事、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都  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从而导致信息不能准确地转达  给对方,甚至信息被曲解,发生文化冲突和障碍。因此,研  究跨文化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文化差异因素  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一般包括四个阶段:第一,寒暄,谈  一些与工作不相干的话题;第二,交流与工作相关的信息;  第三,进行说服;第四,做出让步并最终达成协议。在这几  个阶段中,文化因素对谈判的影响是全方位、全系统、全过  程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  语言是信息传递的媒介,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工具。商  务谈判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谈判者运用语言进行协调磋商、  谋求一致的过程。一般人在相同文化背景下理解讲话内容  尚有误差,那么不同文化背景导致的理解误差可能会更大。  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有其独特的建构信息方  式。除了用语言传达信息外,双方还可通过非语言方式沟  通。非语言的表现形式分为三大类:一是无声语言,包括停  顿和体语,其中体语又分为动态体语(手势语、目光语和微  笑语等) 和静态体语(身态语和服饰语) 两部分;二是类语  言,主要是指说话时的重音、语调和笑声;三是时空语言,主  要是指环境和时间。非语言交流以其丰富的内涵、多变的  形式及语言表达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占据着信息表达的重  要空间。例如,绝大多数的国家都是以点头方式来表示赞  成的,但在印度、尼泊尔等国则以摇头方式来表示肯定。再  如,若在谈判中保持沉默,美国人会对此极为反感,觉得不  自在,认为是冷场;而日本人却认为保持沉默有必要,可以  促进非口头意见交换和感情移入。  人类学家霍尔( Edward Hall) 按语言表达直接程度的  大小把社会分为高语境社会( high - context society) 和低  语境社会(low - context society) 。在高语境社会里,同民  族的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间的熟悉使人们的非语言交  流占了大量比重,语言只是信息传递的一部分。所以,中国  的国际商务谈判者总是含蓄而间接地表达见解,很少直接  予以拒绝或反驳,并且把和谐看做实现价值的先决条件,谈  判中尽量避免摩擦,用语礼貌含蓄,追求永久性的友谊和长  期合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美文化中的交流方式  属于低语境,因为漫长的移民和相互交融的过程造成彼此  交流的困难,语言表达的清晰和直接就变得尤为重要。所  以国际商务谈判桌上的美国人热情坦诚、滔滔不绝、口若悬  河,喜欢用确切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向,是就是,非就  非,很少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模拟谈判研究表明,作为谈判沟通技巧的种种语言行  为方式的使用频率呈现一定差异性。而非语言行为方面的  文化差异比较隐蔽。比较而言,日本商人的相互交流风格  是最礼貌的。法国商人的谈判风格最为放肆,频繁使用威  胁和警告语言。  (二) 空间观  西方人一般有很强的空间领域感和个人秘密感,由于  这两种需要,他们常用墙、门以及夹板把个人工作或生活的  地域隔起来,如果门开着就意味着一种邀请。与空间观直  接相连的是人与人交谈时的距离。距离反映了谈话者双方  的社会身份。在西方,上司与下属交谈时,总保持相当宽的  距离;而社会地位相等的双方交谈时,空间则相对缩小。在  商务活动中,双方一般保持一臂之远,在4 - 12 英寸之间,  在此距离内,交际者可以轻声谈话,但看不到彼此面部的细  微表情,由此称之为礼貌距离。  (三) 时间观  文化不同,对时间的期求和处理的规则也不同。美国  人视时间为金钱,时间观念很强。因此,他们总是十分守  时,见面后,相互之间一般只简单寒暄几句就进入主题,期  望在20 - 30 分钟内解决问题。而阿拉伯、南美和亚洲某些  商务会谈可能一连数小时,甚至数次都不涉及正题,而且有  一些必不可少的客套,诸如拉家常、喝咖啡或饮茶之类,其  目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此,美国人则视为浪  费时间。  (四) 思维差异  国际商务谈判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往往会  遭遇思维方式的冲突。以东方和英美文化为例,两者在思  维方面的差异有三个方面:一是东方文化偏好形象思维,英  美文化偏好抽象思维;二是东方文化偏好综合思维,英美文  化偏好分析思维;三是东方文化注重统一,英美文化注重对  立。例如,在谈判方法上,东方人的思维模式是整体取向,  在谈判中采用的方法是从整体到局部,从笼统到具体,先就  总体原则达成共识,然后依次解决具体问题;而西方人着重  具体,谈判一开始就急于谈论具体条款。在美国,如果一半  的问题确定下来,那么可以说谈判就算完成了一半,但是在  日本好像什么事也没定下来。  美国学者斯图尔特在其《美国文化模式》一书中指出,  美国人具有抽象分析和实用的思维取向,他们的思维过程  是从具体事实出发,进行归纳概括,从中得出结论性的东  西。欧洲人更看重思想和理论,他们的演绎型思维方式侧  重的是感知世界和象征思维,他们喜欢运用逻辑手段从一  个概念推导出另一个概念,他们依赖思想的力量。中国人  偏好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习惯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  整体,将它的属性、方面、联系等结合起来考虑。  (五) 意识差异  了解中西方意识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找到有效的沟通  渠道,驾驭谈判过程,把握谈判的方向和进度。以下列举了  一些常见的意识差异:   决策意识  当面对复杂的谈判时,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将使用不同  的方式做出决定。比如,对于日本人来说,决策是集体的事  情,需要得到管理层的一致同意。日本人的价值观念和精  神取向都是集体主义的,以集体为核心。而在德国,决策权  一般在公司的最高层手中。   人情意识  中国有别于西方的一个特色就是人情问题,凡事讲究  人情,讲究面子,所以在谈判中,也不可避免受此影响。而  且,中国谈判者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认为个人间的融  洽关系对于谈判的成败有很大影响。西方人在现行的市场  经济条件下,强调对利益的追求。虽然也很注重谈判中的  人际关系,但他们一切以利益为重,在人情和利益两难的情  况下,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   利益意识  商务谈判的目的主要是获取经济利益。在现代社会,  中西谈判者都具有利益意识,双方谈判的目标集中而鲜明  地指向利益,并以利益作为谈判的主要评价指标。但是,中  国谈判者的利益意识没有西方谈判者那么明确和强烈。  三、如何克服文化障碍  (一) 语言策略   尊重和采取对方的立场  一个高明的谈判者在谈判中,即使目的是宣扬自己的  产品,也不应口口声声地讲“我”“我们”。而应该采取对方  的立场和对方的态度,变“self - attitude”为“other - atti2  tude”。具体讲,就是在谈判中要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例 A :We are sending the document s to you by Air  E  B We are rushing the document s to you by Air  E  例 A : We have a good selection of winter clothes at  China’s Autumn Export Commodities F  B : You can choose f rom a very good selection of  winter clothes at China ’s Autumn Export Commodities  F   减少感情对立,扩大积极乐观  谈判中,谈判者要减少自己与谈判对方在感情上的对  立,减少谈判中消极悲观的一面,扩大乐观积极的一面。  例 A :Because of recent heavy demand , we will not  be able to deliver your goods before August   B :Although the recent demand is heavy , we will  do our best to deliver your goods by August   例 A : Since you did not confirm the sample color ,  we can’t dye the bulk fabric  B :We will dye the bulk fabric as soon as you con2  firm the sample   (二) 建立跨文化谈判意识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必须加强文化谈判意识,要认识到  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在需求、动机和信念上的不同,学会  了解、接受、尊重对方文化。然而,认识到文化差异不意味  着一定能很容易地克服它们的影响,但至少可以避免因对  文化的无知而导致国际商务谈判出现障碍。  (三) 克服文化偏见  法国的文化研究专家Andre Laurent 曾指出:“我们自  己的文化已经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以致于我们看不见  我们自己的文化,而正是由于我们对自己文化的盲点,使得  我们总是认为别人的文化与我们自己的文化相类似。当受  其他文化影响的人们的行为与我们的行为不一致时,我们  经常表现出非常吃惊甚至沮丧的情绪。”在国际商务谈判  中,我们要克服这一点,要正确地认识和接受谈判双方的文  化差异。  总之,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是一个核心理  念,谈判参与者在不同谈判步骤和谈判场所中运用的谈判  策略都会受其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要了解中西文化差  异,克服商务谈判中的文化障碍,使跨文化商务谈判得以顺  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 ]安国源 对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的探讨[J ] 商场现代  化,2005 , (26)   [2 ]刘白玉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J ] 商场现代化,  2005 , (10)   [3 ]徐洁, 王玮, 韩朝旭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J ] 商  场现代化,2007 , (11)   [4 ]崔苏卫 国际商务中的谈判技巧[J ] 镇江高专学报,2004 , (4)   [5 ]邹芙林 试论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 ] 企业经济,  2007 , (1)   [6 ]张甜 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跨文化变量[ J ] 当代经济,2007 ,  (5)   [7 ]刘佳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对策分析[J ] 商场现代  化, 2008 , (4)   [8 ]刘婷 国际商务谈判中中西方文化差异问题探析[J ] 商场现代  化, 2008 , (5)   [9 ]夏莉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J ] 商业  文化(学术版) , 2008 , (6)   [10 ]生华,徐景升 国际商务谈判的技巧[J ] 北方经贸,1999 , (6)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跨文化商务谈判的作用日益突显。为了清除与国外客户交流的障碍,保证谈判的顺利进行,商务谈判家必须了解并且掌握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重要性。本文将研究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如中西方之间语言和非语言交际方式的差异,价值观差异,思维方式差异,道德与法律制度差异。这将有利于读者意识到文化在国际谈判中的重要性并且学习应对文化差异的各种策略技巧。为了消除这些差异所带来的影响,谈判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跨文化意识,培养全球文化观,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不断提高外语语言应用能力。  中西文化冲突与我国跨文化商务谈判对策  赵伟君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跨文化交际研究所 湖南湘潭市 411207)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加入WTO,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跨文化谈判日益频繁,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是我们从事跨文化谈判的前提条件,本文试图从中西方文化冲突的角度探讨涉外商务谈判的某些特点和对策。  [关键词] 文化冲突 谈判对策  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使全人类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代为具有应用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等特征的谈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将日益频繁,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外贸、外经、外交谈判也越来越显示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冲突的角度来研究我国国际商务谈判的内在规律,寻求加入WTO后我国涉外商务谈判的方法和策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一、西方现代谈判理论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越来越多的人直接或间接地跨进了谈判领域,英美等国仅商务谈判人员就占人口的5%以上。谈判学在西方现代管理教育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美、英、德、法、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大学、企业和科研机构,都把谈判学作为培养现代政治、经济、管理、外交、政法、教育等人才的重要课程,有的国家还成立了全国性的谈判学会。在西方激烈的竞争和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谈判理论,其原则与方法日趋完善和系统化,日益显示出其对谈判实践的指导作用。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尼尔伦伯格的"谈判需要理论"。在与科罗合著的《How to Read a Person Like a Book》和他自己所写的《The Art of Negotiating》中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理论;约翰·温克勒的"谈判实力理论"代表著作是《bargaining for Results》;费希尔、尤瑞、雷法等人共同提出的"原则谈判法"("Principled negotiation");卡洛斯的《The Negotiating Game》,从美国人的观点出发,主要研究谈判中策略的运用;等等,其中的"原则谈判法"被誉为"西方谈判理论的集大成者"。原则谈判法的主要内容由四大部分构成:第一,始终强调在触及实质问题时,人与问题一定要分开分别处理;第二,主张谈判的重点应放在利益上,而不是立场上,因此必须随时把握住谈判各方的利益,尽量克服立场的争执;第三,在决定如何实施方案前,先构思各种可能的选择,谈判者应该安排一段特定的时间,构思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创造性地努力避免或削弱各方利益上的冲突,为对方谈判者主动提供某些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提案的机会;第四,坚持客观的标准,谈判者应设法引入尽可能多的具有科学优点的客观标准。客观标准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不容易受到非难,而且以客观标准而不是以主观判断来解决问题,沟通和交际会更加顺畅;通过对客观标准的引入及其应用来逐步达成协议,有利于提高谈判效率,减少无谓的争执。纵观西方谈判学的研究和实践,除了对谈判本身固有规律的研究外,还特别注重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观念、传统与习惯对谈判活动的影响,特别针对东方文化提出了一系列的谈判方略。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加以重视的。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对谈判活动的影响  涉外商务谈判的已方优势首先来自于对对手的了解,并且能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长处,制约对手的长处。搞好谈判,除了谈判者的个人气质、谈判心理因素外,在不同的文化观念、国家制度等影响下形成的谈判习惯及体现在这些习惯中的谈判作风,对于谈判活动的成败,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方式和交往关系,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及其冲突,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西方文化冲突在谈判中的体现  不同的文化特性往往集中地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国民性上。所谓国民性,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共有的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上,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特性。国民性形成的基础就是其特有的文化根基。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在谈判过程中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容易产生对立或误解。中国的国民性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那就是十分看重面子"或者说"体面"。在谈判桌上,如果要在"体面"和"利益"这二者中作出选择,中国人往往会选择"体面";而西方人则不一样,他们则看重利益,在"体面"和"面子"二者中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中国人对于谈判的结果是否能为自己脸上争光,看得十分重要,以至有的西方谈判家们在他们的著作中,告诫在和中国谈判时,一定要注意利用中国的这种国民性。很显然,只有正确地认识并妥善地把握中西方存在的国民性的差异,才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及时地纠正自己的缺点,强化自身的优势,利用对方的缺点,瓦解对方的优势。  在国际谈判的领域,中西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差异。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常以自己的悠久历史和文化而自豪,这种自豪感使中国人富有浓烈的民族感情、宏放的气魄和极强的爱国之心,这对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悠久,文化昭昭,也往往容易产生一种"自傲的偏见",形成一种"面子",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甚至固步自封,这种"面子"心理甚至渗透到几乎所有的领域。英国谈判学家比尔·斯科特在他的谈判学著作中曾对此作过专门分析,他说:"中国人极重面子,在谈判中,如果要迫使中国人做出让步,则千万注意,不要使他在让步中丢面子。同样地,如果我们从原来的强硬立场上后退,也不必在他们面前硬撑,这对我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最后的成交协议,必须是彼此的同事认为是保住了他的'面子',或为他增光的协议。"  还有一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有的中国人虽然要"面子",但又决不准别人当众说出来给了他的"面子",否则,也会使他感到不自在。美国人卢西思·W·派伊在他的《谈判作风》一书中指出:"用帮助中国人得到面子的办法可以得到很多东西。"任何时候,如果不给面子,就可能造成损失。看来,西方人对我们的"面子"观念还是看得比较透彻的。我们能否在谈判领域乃至所有的领域克服自身的偏见,是我们能否能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再次成为世界强国的一个重要问题。西方国家的国民性,虽然也千差万别,但确有着一定的共性。在此,特以美国人为例来说明,美国人的国民性,在西方恐怕是最有典型意义的。美国人的国民性特点,既与他们取得的经济成就有密切的关系,也与其历史传统息息相关。他们崇尚奋斗和独立行动,性格外露,充满自信,热情奔放,美国人的这些特性在社交中随处可见。他们在参与国际事务中,很精于使用各种手段,配合外交谈判,从而谋得利益。由于美国人具有这种特点,所以,他们对表面的、仪式性的东西看得极淡,而对实质性的问题却非常敏感,对直率的谈判对手怀有好感。这一些,相对于中国人的谈判作风而言,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二是伦理和法制观念的差异。在调节人的行为和处理纠纷方面,中西方有着更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中国文化习惯于回避从法律上考虑问题,而是着重于从伦理道德上考虑问题;而大多数西方人却恰恰相反,他们更多的是从法律上考虑问题。在中国,"伦理至上"的观念始终占据着人们思想的重要地位,一旦发生纠纷,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赢得周围舆论的支持,崇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在中国人看来认为有着极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于是,很多应该利用法律来解决的问题,中国人感到不习惯,而是习惯于通过"组织"、通过舆论来发挥道德规范化的作用。西方人则与此不同,他们对于纠纷的处置,惯用法律的手段,而不是靠良心和道德的作用西方很多个人和公司都聘有法律顾问和律师,遇有纠纷时则由律师出面去处理。一些在中国人看来非得通过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去解决的纠纷,在西方人看来却未必如此。  2、中国人在数千年的封建文化孕育下建立在社会等级观念上的平均主义倾向,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其中"官本位"的思想又显得十分地突出,它使一些人崇沿官吏而藐视制度、藐视法律,习惯于依靠当官的"后台"来做交易。美国学者帕伊感慨地在其著作中写道:"许多我们会见过的美国工商业者告诉我们:他们已经学会,在中国人中间,只须用口头约定,点一点头,或者握一下手,来决定协议或协议生效的可能"。列述这些差异,只不过重在说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于交往和谈判带来的影响是深刻而复杂的。我们必须深刻而又清醒地认识这一点。  三、我们的对策  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决不可以就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客观地看,中西方文化各具优劣势。我们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冲突的目的就在于:清醒地认识自我,恰当地了解别人,以使我们的涉外谈判真正做到兴利除弊,扬长避短。笔者认为,从以上认识出发我们在涉外谈判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先谈原则还是先谈细节。按照中国文化特点,在谈判时,一般注重"先谈原则,后谈细节";而西方恰恰相反,他们比较注重"先谈细节,避免讨论原则"。这种差异常常导致中西方交流中的困难。中国人喜欢在处理麻烦的细节问题之前先就双方关系的一般原则取得一致意见,把具体问题安排到以后的谈判中去解决。这种思维定势在多数情况下,可使我方在以后的讨价还价中,处于较为有利地位。西方人由于对中国人的这种谈判方式不够适应,结果谈判的结局往往是比较地有利于中国人。西方人通常认为细节是问题的本质,因而他们比较愿意在细节问题上多动脑筋,而对于原则性问题的讨论则显得比较松懈。很多事实表明,先谈原则必然会对后面的细节讨论产生制约作用。例如:我国政府在中美建交、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一系列重大涉外谈判中,始终坚?quot;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前提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总揽下,已预先确立了细节谈判的基调,成为控制谈判范围的框架,这就赢得了细节谈判的优势。正是我国政府这一谈判策略的成功应用,使上述外交谈判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和良好声誉。  (二)是重集体还是重个人。应当说,中西方在谈判过程中,都是既重集体又重个人的。但相比较而言,西方人比较侧重于强调集体的权力,强调个人的责任,即"分权"。而中国人则比较强调集体的责任,强调个人的权力、即"集权"。这种差异导致谈判场合中出现这样两种现象:西方人表面看来是一两个人出场,但他们身后却往往有一个高效而灵活的智囊群体或决策机构,决策机构赋予谈判者个体以相应的权限,智囊群体辅助其应对谈判中的复杂问题;中方则是众人谈判,一人拍板。可以想象,如果拍板的人是行家里手倒也还好,但如?quot;拍板"者是是外行,那么谈判的风险和结果就难以预料了。因此,我们在谈判中,应当科学而恰当地处理好集体与个人、"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关系,以在与西方人的谈判中始终处于较为主动的地位。  总之,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在谈判桌上各自的谈判作风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有时谈判桌上的困难甚至完全是由谈判作风的不同而导致的。因此,了解中西方谈判作风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找到建设性的沟通渠道,发现导致彼此误解或对立的真正原因,并且有效地利用我们在谈判作风方面的某些优势,克服某些方面的弱点,积极驾驭谈判过程,把握谈判的方向和进度,这是中国的谈判人员应当予以重视的。  [参考文献]  [1](英)比尔斯科特著《贸易谈判技巧》第164页 中国外贸出版社出版。  [2](美)帕伊著《谈判作风》第41页 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  [3]Bell, David and Howard Raiffa 《Marginal Value and Intrinsic Risk Avers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Blaker, Michael 《Japanese International Negotiating Styl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5]Fisher, Poger and William 《Principled Negotiation A Working Guide》Harvard Law School  [6]张河清著《谈判学》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7]张强著 《谈判学导论》 四川大学出版社  [8]唐德根著 《跨文化交际学》 中南大学出版社

0百度地图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 出版社:百花文艺 跨文化文学理论研究的积极探索

跨文化交际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就是把其他文章的观点,重要假设,结论摘要性地罗列下,要写英文综述的话,我会先写个中文的再翻译。。。专业方面的没有办法帮你

持续性交际法对商务英语学习者口语和能力提高的研究分析商务英语中模糊语言的应用及其语用分析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商务英语翻译基于学生需求分析的商务英语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研究英语商务付款信函中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研究合作学习理论在商务英语谈判课堂中的应用研究商务英语对话中的会话含义研究基于体裁分析的教学法在商务英语信函作教学中的应用中职校电子商务专业英语课程模式的调查研究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人商务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商务英语作中介语错误分析的研究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语网络课件的评估:TMM个案研究商务英语中复合形容词的研究图式理论在商务英语口译中的应用英语商务谈判中模糊语的顺应论阐释语域理论与英语商务合同汉译关联理论在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商务谈判英语的人际意义研究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阅读教学研究英语商务报告的语体分析商务英语阅读策略和词汇策略相关性研究教师反馈对提高商务英语作准确性作用的研究功能加忠诚模式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启示商务英语信函的词汇特点研究商务英语词汇的一词多义现象研究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中句子填空的衔接分析论任务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作教学中的运用商务英语报忧类信函的人际意义研究商务英语电子邮件的体裁特征研究商务英语信函翻译的语用充实策略任务型语言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中的应用研究跨文化情境下商务英语口译研究基于文化图式理论下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迁移理论在大学商务英语口语中的应用研究商务英语中带连字符复合形容词的认知研究关联顺应模式下的商务英语翻译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  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接触与合作日益增强,中国更以其经济  的快速增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世人的关注。越来越  多的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做生意,于是,跨文化商务谈判也随  着国际经贸往来的日渐频繁而增多。所谓谈判,就是通过  双方或多方协商各自的利益、需求和期望,最后达成协议。  Ghauri 提出了谈判的社会心理模式,把谈判界定成五要  素:谈判目标,交流和行为,传统与文化,谈判环境,谈判结  果。其中,目标是前提,交流和行为是载体、是手段,结果是  必然,文化和传统是影响谈判的主观因素,贯穿于谈判的各  个环节,是对跨文化谈判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在商务谈  判中,由于参与者来自不同国家,受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  教信仰和教育环境等的影响,其文化背景存在明显的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件事、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都  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从而导致信息不能准确地转达  给对方,甚至信息被曲解,发生文化冲突和障碍。因此,研  究跨文化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文化差异因素  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一般包括四个阶段:第一,寒暄,谈  一些与工作不相干的话题;第二,交流与工作相关的信息;  第三,进行说服;第四,做出让步并最终达成协议。在这几  个阶段中,文化因素对谈判的影响是全方位、全系统、全过  程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  语言是信息传递的媒介,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工具。商  务谈判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谈判者运用语言进行协调磋商、  谋求一致的过程。一般人在相同文化背景下理解讲话内容  尚有误差,那么不同文化背景导致的理解误差可能会更大。  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有其独特的建构信息方  式。除了用语言传达信息外,双方还可通过非语言方式沟  通。非语言的表现形式分为三大类:一是无声语言,包括停  顿和体语,其中体语又分为动态体语(手势语、目光语和微  笑语等) 和静态体语(身态语和服饰语) 两部分;二是类语  言,主要是指说话时的重音、语调和笑声;三是时空语言,主  要是指环境和时间。非语言交流以其丰富的内涵、多变的  形式及语言表达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占据着信息表达的重  要空间。例如,绝大多数的国家都是以点头方式来表示赞  成的,但在印度、尼泊尔等国则以摇头方式来表示肯定。再  如,若在谈判中保持沉默,美国人会对此极为反感,觉得不  自在,认为是冷场;而日本人却认为保持沉默有必要,可以  促进非口头意见交换和感情移入。  人类学家霍尔( Edward Hall) 按语言表达直接程度的  大小把社会分为高语境社会( high - context society) 和低  语境社会(low - context society) 。在高语境社会里,同民  族的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间的熟悉使人们的非语言交  流占了大量比重,语言只是信息传递的一部分。所以,中国  的国际商务谈判者总是含蓄而间接地表达见解,很少直接  予以拒绝或反驳,并且把和谐看做实现价值的先决条件,谈  判中尽量避免摩擦,用语礼貌含蓄,追求永久性的友谊和长  期合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美文化中的交流方式  属于低语境,因为漫长的移民和相互交融的过程造成彼此  交流的困难,语言表达的清晰和直接就变得尤为重要。所  以国际商务谈判桌上的美国人热情坦诚、滔滔不绝、口若悬  河,喜欢用确切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向,是就是,非就  非,很少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模拟谈判研究表明,作为谈判沟通技巧的种种语言行  为方式的使用频率呈现一定差异性。而非语言行为方面的  文化差异比较隐蔽。比较而言,日本商人的相互交流风格  是最礼貌的。法国商人的谈判风格最为放肆,频繁使用威  胁和警告语言。  (二) 空间观  西方人一般有很强的空间领域感和个人秘密感,由于  这两种需要,他们常用墙、门以及夹板把个人工作或生活的  地域隔起来,如果门开着就意味着一种邀请。与空间观直  接相连的是人与人交谈时的距离。距离反映了谈话者双方  的社会身份。在西方,上司与下属交谈时,总保持相当宽的  距离;而社会地位相等的双方交谈时,空间则相对缩小。在  商务活动中,双方一般保持一臂之远,在4 - 12 英寸之间,  在此距离内,交际者可以轻声谈话,但看不到彼此面部的细  微表情,由此称之为礼貌距离。  (三) 时间观  文化不同,对时间的期求和处理的规则也不同。美国  人视时间为金钱,时间观念很强。因此,他们总是十分守  时,见面后,相互之间一般只简单寒暄几句就进入主题,期  望在20 - 30 分钟内解决问题。而阿拉伯、南美和亚洲某些  商务会谈可能一连数小时,甚至数次都不涉及正题,而且有  一些必不可少的客套,诸如拉家常、喝咖啡或饮茶之类,其  目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此,美国人则视为浪  费时间。  (四) 思维差异  国际商务谈判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往往会  遭遇思维方式的冲突。以东方和英美文化为例,两者在思  维方面的差异有三个方面:一是东方文化偏好形象思维,英  美文化偏好抽象思维;二是东方文化偏好综合思维,英美文  化偏好分析思维;三是东方文化注重统一,英美文化注重对  立。例如,在谈判方法上,东方人的思维模式是整体取向,  在谈判中采用的方法是从整体到局部,从笼统到具体,先就  总体原则达成共识,然后依次解决具体问题;而西方人着重  具体,谈判一开始就急于谈论具体条款。在美国,如果一半  的问题确定下来,那么可以说谈判就算完成了一半,但是在  日本好像什么事也没定下来。  美国学者斯图尔特在其《美国文化模式》一书中指出,  美国人具有抽象分析和实用的思维取向,他们的思维过程  是从具体事实出发,进行归纳概括,从中得出结论性的东  西。欧洲人更看重思想和理论,他们的演绎型思维方式侧  重的是感知世界和象征思维,他们喜欢运用逻辑手段从一  个概念推导出另一个概念,他们依赖思想的力量。中国人  偏好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习惯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  整体,将它的属性、方面、联系等结合起来考虑。  (五) 意识差异  了解中西方意识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找到有效的沟通  渠道,驾驭谈判过程,把握谈判的方向和进度。以下列举了  一些常见的意识差异:   决策意识  当面对复杂的谈判时,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将使用不同  的方式做出决定。比如,对于日本人来说,决策是集体的事  情,需要得到管理层的一致同意。日本人的价值观念和精  神取向都是集体主义的,以集体为核心。而在德国,决策权  一般在公司的最高层手中。   人情意识  中国有别于西方的一个特色就是人情问题,凡事讲究  人情,讲究面子,所以在谈判中,也不可避免受此影响。而  且,中国谈判者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认为个人间的融  洽关系对于谈判的成败有很大影响。西方人在现行的市场  经济条件下,强调对利益的追求。虽然也很注重谈判中的  人际关系,但他们一切以利益为重,在人情和利益两难的情  况下,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   利益意识  商务谈判的目的主要是获取经济利益。在现代社会,  中西谈判者都具有利益意识,双方谈判的目标集中而鲜明  地指向利益,并以利益作为谈判的主要评价指标。但是,中  国谈判者的利益意识没有西方谈判者那么明确和强烈。  三、如何克服文化障碍  (一) 语言策略   尊重和采取对方的立场  一个高明的谈判者在谈判中,即使目的是宣扬自己的  产品,也不应口口声声地讲“我”“我们”。而应该采取对方  的立场和对方的态度,变“self - attitude”为“other - atti2  tude”。具体讲,就是在谈判中要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例 A :We are sending the document s to you by Air  E  B We are rushing the document s to you by Air  E  例 A : We have a good selection of winter clothes at  China’s Autumn Export Commodities F  B : You can choose f rom a very good selection of  winter clothes at China ’s Autumn Export Commodities  F   减少感情对立,扩大积极乐观  谈判中,谈判者要减少自己与谈判对方在感情上的对  立,减少谈判中消极悲观的一面,扩大乐观积极的一面。  例 A :Because of recent heavy demand , we will not  be able to deliver your goods before August   B :Although the recent demand is heavy , we will  do our best to deliver your goods by August   例 A : Since you did not confirm the sample color ,  we can’t dye the bulk fabric  B :We will dye the bulk fabric as soon as you con2  firm the sample   (二) 建立跨文化谈判意识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必须加强文化谈判意识,要认识到  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在需求、动机和信念上的不同,学会  了解、接受、尊重对方文化。然而,认识到文化差异不意味  着一定能很容易地克服它们的影响,但至少可以避免因对  文化的无知而导致国际商务谈判出现障碍。  (三) 克服文化偏见  法国的文化研究专家Andre Laurent 曾指出:“我们自  己的文化已经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以致于我们看不见  我们自己的文化,而正是由于我们对自己文化的盲点,使得  我们总是认为别人的文化与我们自己的文化相类似。当受  其他文化影响的人们的行为与我们的行为不一致时,我们  经常表现出非常吃惊甚至沮丧的情绪。”在国际商务谈判  中,我们要克服这一点,要正确地认识和接受谈判双方的文  化差异。  总之,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是一个核心理  念,谈判参与者在不同谈判步骤和谈判场所中运用的谈判  策略都会受其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要了解中西文化差  异,克服商务谈判中的文化障碍,使跨文化商务谈判得以顺  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 ]安国源 对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的探讨[J ] 商场现代  化,2005 , (26)   [2 ]刘白玉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J ] 商场现代化,  2005 , (10)   [3 ]徐洁, 王玮, 韩朝旭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J ] 商  场现代化,2007 , (11)   [4 ]崔苏卫 国际商务中的谈判技巧[J ] 镇江高专学报,2004 , (4)   [5 ]邹芙林 试论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 ] 企业经济,  2007 , (1)   [6 ]张甜 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跨文化变量[ J ] 当代经济,2007 ,  (5)   [7 ]刘佳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对策分析[J ] 商场现代  化, 2008 , (4)   [8 ]刘婷 国际商务谈判中中西方文化差异问题探析[J ] 商场现代  化, 2008 , (5)   [9 ]夏莉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J ] 商业  文化(学术版) , 2008 , (6)   [10 ]生华,徐景升 国际商务谈判的技巧[J ] 北方经贸,1999 , (6)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跨文化商务谈判的作用日益突显。为了清除与国外客户交流的障碍,保证谈判的顺利进行,商务谈判家必须了解并且掌握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重要性。本文将研究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如中西方之间语言和非语言交际方式的差异,价值观差异,思维方式差异,道德与法律制度差异。这将有利于读者意识到文化在国际谈判中的重要性并且学习应对文化差异的各种策略技巧。为了消除这些差异所带来的影响,谈判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跨文化意识,培养全球文化观,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不断提高外语语言应用能力。  中西文化冲突与我国跨文化商务谈判对策  赵伟君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跨文化交际研究所 湖南湘潭市 411207)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加入WTO,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跨文化谈判日益频繁,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是我们从事跨文化谈判的前提条件,本文试图从中西方文化冲突的角度探讨涉外商务谈判的某些特点和对策。  [关键词] 文化冲突 谈判对策  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使全人类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代为具有应用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等特征的谈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将日益频繁,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外贸、外经、外交谈判也越来越显示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冲突的角度来研究我国国际商务谈判的内在规律,寻求加入WTO后我国涉外商务谈判的方法和策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一、西方现代谈判理论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越来越多的人直接或间接地跨进了谈判领域,英美等国仅商务谈判人员就占人口的5%以上。谈判学在西方现代管理教育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美、英、德、法、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大学、企业和科研机构,都把谈判学作为培养现代政治、经济、管理、外交、政法、教育等人才的重要课程,有的国家还成立了全国性的谈判学会。在西方激烈的竞争和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谈判理论,其原则与方法日趋完善和系统化,日益显示出其对谈判实践的指导作用。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尼尔伦伯格的"谈判需要理论"。在与科罗合著的《How to Read a Person Like a Book》和他自己所写的《The Art of Negotiating》中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理论;约翰·温克勒的"谈判实力理论"代表著作是《bargaining for Results》;费希尔、尤瑞、雷法等人共同提出的"原则谈判法"("Principled negotiation");卡洛斯的《The Negotiating Game》,从美国人的观点出发,主要研究谈判中策略的运用;等等,其中的"原则谈判法"被誉为"西方谈判理论的集大成者"。原则谈判法的主要内容由四大部分构成:第一,始终强调在触及实质问题时,人与问题一定要分开分别处理;第二,主张谈判的重点应放在利益上,而不是立场上,因此必须随时把握住谈判各方的利益,尽量克服立场的争执;第三,在决定如何实施方案前,先构思各种可能的选择,谈判者应该安排一段特定的时间,构思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创造性地努力避免或削弱各方利益上的冲突,为对方谈判者主动提供某些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提案的机会;第四,坚持客观的标准,谈判者应设法引入尽可能多的具有科学优点的客观标准。客观标准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不容易受到非难,而且以客观标准而不是以主观判断来解决问题,沟通和交际会更加顺畅;通过对客观标准的引入及其应用来逐步达成协议,有利于提高谈判效率,减少无谓的争执。纵观西方谈判学的研究和实践,除了对谈判本身固有规律的研究外,还特别注重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观念、传统与习惯对谈判活动的影响,特别针对东方文化提出了一系列的谈判方略。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加以重视的。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对谈判活动的影响  涉外商务谈判的已方优势首先来自于对对手的了解,并且能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长处,制约对手的长处。搞好谈判,除了谈判者的个人气质、谈判心理因素外,在不同的文化观念、国家制度等影响下形成的谈判习惯及体现在这些习惯中的谈判作风,对于谈判活动的成败,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方式和交往关系,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及其冲突,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西方文化冲突在谈判中的体现  不同的文化特性往往集中地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国民性上。所谓国民性,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共有的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上,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特性。国民性形成的基础就是其特有的文化根基。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在谈判过程中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容易产生对立或误解。中国的国民性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那就是十分看重面子"或者说"体面"。在谈判桌上,如果要在"体面"和"利益"这二者中作出选择,中国人往往会选择"体面";而西方人则不一样,他们则看重利益,在"体面"和"面子"二者中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中国人对于谈判的结果是否能为自己脸上争光,看得十分重要,以至有的西方谈判家们在他们的著作中,告诫在和中国谈判时,一定要注意利用中国的这种国民性。很显然,只有正确地认识并妥善地把握中西方存在的国民性的差异,才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及时地纠正自己的缺点,强化自身的优势,利用对方的缺点,瓦解对方的优势。  在国际谈判的领域,中西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差异。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常以自己的悠久历史和文化而自豪,这种自豪感使中国人富有浓烈的民族感情、宏放的气魄和极强的爱国之心,这对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悠久,文化昭昭,也往往容易产生一种"自傲的偏见",形成一种"面子",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甚至固步自封,这种"面子"心理甚至渗透到几乎所有的领域。英国谈判学家比尔·斯科特在他的谈判学著作中曾对此作过专门分析,他说:"中国人极重面子,在谈判中,如果要迫使中国人做出让步,则千万注意,不要使他在让步中丢面子。同样地,如果我们从原来的强硬立场上后退,也不必在他们面前硬撑,这对我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最后的成交协议,必须是彼此的同事认为是保住了他的'面子',或为他增光的协议。"  还有一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有的中国人虽然要"面子",但又决不准别人当众说出来给了他的"面子",否则,也会使他感到不自在。美国人卢西思·W·派伊在他的《谈判作风》一书中指出:"用帮助中国人得到面子的办法可以得到很多东西。"任何时候,如果不给面子,就可能造成损失。看来,西方人对我们的"面子"观念还是看得比较透彻的。我们能否在谈判领域乃至所有的领域克服自身的偏见,是我们能否能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再次成为世界强国的一个重要问题。西方国家的国民性,虽然也千差万别,但确有着一定的共性。在此,特以美国人为例来说明,美国人的国民性,在西方恐怕是最有典型意义的。美国人的国民性特点,既与他们取得的经济成就有密切的关系,也与其历史传统息息相关。他们崇尚奋斗和独立行动,性格外露,充满自信,热情奔放,美国人的这些特性在社交中随处可见。他们在参与国际事务中,很精于使用各种手段,配合外交谈判,从而谋得利益。由于美国人具有这种特点,所以,他们对表面的、仪式性的东西看得极淡,而对实质性的问题却非常敏感,对直率的谈判对手怀有好感。这一些,相对于中国人的谈判作风而言,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二是伦理和法制观念的差异。在调节人的行为和处理纠纷方面,中西方有着更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中国文化习惯于回避从法律上考虑问题,而是着重于从伦理道德上考虑问题;而大多数西方人却恰恰相反,他们更多的是从法律上考虑问题。在中国,"伦理至上"的观念始终占据着人们思想的重要地位,一旦发生纠纷,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赢得周围舆论的支持,崇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在中国人看来认为有着极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于是,很多应该利用法律来解决的问题,中国人感到不习惯,而是习惯于通过"组织"、通过舆论来发挥道德规范化的作用。西方人则与此不同,他们对于纠纷的处置,惯用法律的手段,而不是靠良心和道德的作用西方很多个人和公司都聘有法律顾问和律师,遇有纠纷时则由律师出面去处理。一些在中国人看来非得通过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去解决的纠纷,在西方人看来却未必如此。  2、中国人在数千年的封建文化孕育下建立在社会等级观念上的平均主义倾向,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其中"官本位"的思想又显得十分地突出,它使一些人崇沿官吏而藐视制度、藐视法律,习惯于依靠当官的"后台"来做交易。美国学者帕伊感慨地在其著作中写道:"许多我们会见过的美国工商业者告诉我们:他们已经学会,在中国人中间,只须用口头约定,点一点头,或者握一下手,来决定协议或协议生效的可能"。列述这些差异,只不过重在说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于交往和谈判带来的影响是深刻而复杂的。我们必须深刻而又清醒地认识这一点。  三、我们的对策  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决不可以就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客观地看,中西方文化各具优劣势。我们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冲突的目的就在于:清醒地认识自我,恰当地了解别人,以使我们的涉外谈判真正做到兴利除弊,扬长避短。笔者认为,从以上认识出发我们在涉外谈判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先谈原则还是先谈细节。按照中国文化特点,在谈判时,一般注重"先谈原则,后谈细节";而西方恰恰相反,他们比较注重"先谈细节,避免讨论原则"。这种差异常常导致中西方交流中的困难。中国人喜欢在处理麻烦的细节问题之前先就双方关系的一般原则取得一致意见,把具体问题安排到以后的谈判中去解决。这种思维定势在多数情况下,可使我方在以后的讨价还价中,处于较为有利地位。西方人由于对中国人的这种谈判方式不够适应,结果谈判的结局往往是比较地有利于中国人。西方人通常认为细节是问题的本质,因而他们比较愿意在细节问题上多动脑筋,而对于原则性问题的讨论则显得比较松懈。很多事实表明,先谈原则必然会对后面的细节讨论产生制约作用。例如:我国政府在中美建交、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一系列重大涉外谈判中,始终坚?quot;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前提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总揽下,已预先确立了细节谈判的基调,成为控制谈判范围的框架,这就赢得了细节谈判的优势。正是我国政府这一谈判策略的成功应用,使上述外交谈判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和良好声誉。  (二)是重集体还是重个人。应当说,中西方在谈判过程中,都是既重集体又重个人的。但相比较而言,西方人比较侧重于强调集体的权力,强调个人的责任,即"分权"。而中国人则比较强调集体的责任,强调个人的权力、即"集权"。这种差异导致谈判场合中出现这样两种现象:西方人表面看来是一两个人出场,但他们身后却往往有一个高效而灵活的智囊群体或决策机构,决策机构赋予谈判者个体以相应的权限,智囊群体辅助其应对谈判中的复杂问题;中方则是众人谈判,一人拍板。可以想象,如果拍板的人是行家里手倒也还好,但如?quot;拍板"者是是外行,那么谈判的风险和结果就难以预料了。因此,我们在谈判中,应当科学而恰当地处理好集体与个人、"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关系,以在与西方人的谈判中始终处于较为主动的地位。  总之,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在谈判桌上各自的谈判作风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有时谈判桌上的困难甚至完全是由谈判作风的不同而导致的。因此,了解中西方谈判作风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找到建设性的沟通渠道,发现导致彼此误解或对立的真正原因,并且有效地利用我们在谈判作风方面的某些优势,克服某些方面的弱点,积极驾驭谈判过程,把握谈判的方向和进度,这是中国的谈判人员应当予以重视的。  [参考文献]  [1](英)比尔斯科特著《贸易谈判技巧》第164页 中国外贸出版社出版。  [2](美)帕伊著《谈判作风》第41页 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  [3]Bell, David and Howard Raiffa 《Marginal Value and Intrinsic Risk Avers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Blaker, Michael 《Japanese International Negotiating Styl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5]Fisher, Poger and William 《Principled Negotiation A Working Guide》Harvard Law School  [6]张河清著《谈判学》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7]张强著 《谈判学导论》 四川大学出版社  [8]唐德根著 《跨文化交际学》 中南大学出版社

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 出版社:百花文艺 跨文化文学理论研究的积极探索

关于跨文化交际的文献综述

一,美国经验主义传播学的形成和特点人们认为美国传播学具有经验主义或行为主义的特征,而形成这样的传统有两方面的历史原因。第一,它是在20世纪初美国五大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形成强势的背景下,汲取它们的研究成果而逐渐形成的学科。这些美国的社会科学倾向于主要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手段进行研究,认为社会科学主要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规范性的科学,较多地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解释社会现象的有效性,要求把科学知识与关于对科学知识的道德评价区分开来,以便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进行客观的研究。美国早期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验的、量化的、以实际结果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对于后来传播学研究影响很大。第二,美国传播学形成的过程中,较多地得到各种基金会、财团和私人的捐款,因而多少要反映这些投资者的投资要求和意图,当然会更多地体现出实用性。特别在媒介市场和广告方面,传播学的研究达到了相当的精确性和预见性,大受欢迎,以致一些研究机构成为这些领域的必要附属机构。概括地说,经验主义传播学建立在以下三个哲学基点上:量化的归纳主义、因果决定论、诉诸持续的量化分析、统计实验的观念。不少赞同这些哲学基点的学者认为,统计实验是检验理论假设的唯一方法。他们较少关注各种权力组织或媒介组织结构带来的控制问题,较少从传播工具的历史和现代角度分析工具的社会意义。二,美国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与经验主义传播学相对的批判学派,主要集中在美国,所以有"欧洲批判学派"之说,这是由于批判学派的思想来源,主要在西欧。第一次两个学派(这只是从现在使用这两个概念的意义上)的冲突,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流亡美国的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学者,通过论证意识形态霸权的美国形式——大众文化,开始与萌芽时期的经验主义传播学对立。这些受到法西斯迫害而来到美国的学者,其哲学思辨的传统与美国社会科学中反思辨的倾向发生冲突。出于对本土法西斯统治的憎恨,以及学术传统的延续性,他们较多地注意到美国与纳粹德国的联系和相似性,美国给他们提供了一种不尽相同的研究题材和契机。对法西斯的批判并没有导致简单地认同美国文化,他们认为这都是权威主义,只是形式不同,美国不是用恐怖和高压统治,而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大众传媒为途径的大众文化,来实现"权威主义"。所以他们倾向于使用批判的、较为极端的词句来谈论美国的大众社会和大众传播媒介。他们大多在美国主流文化中影响不大,其中一些人后来回到欧洲(例如阿多诺,Adorno,T)。但是他们在美国还是培养或影响了一批新的批判学派学者,使得连续出现关于美国媒介文化研究的著作,主要讨论大众传播的"内容"在社会文化意义上的"效果",进而对整个社会结构的影响。他们认为,当今娱乐与新闻已经不可分离,特别在电视中,只有娱乐节目才能使新闻得到销售。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早期的例如C米尔斯(Mills,代表作《权力精英》the power elite,1956)、B罗森伯格(Rosenberg)、D布尔斯廷(Boorstin)等等。他们注重大众传播的"内容"对"效果"问题的研究,通过批判性的考察传播效果而阐述了媒介如何发生作用,如何影响受众的思想。70-80年代从各方面审视传播现象的批判学派代表中,较为激进的如J阿特休尔的《权力的媒介》,而最为"激进"的是H席勒(Schiller)的一系列著作,他提出了媒介帝国主义理论,代表作是《大众传播和美国帝国》,其他著作还有《思想管理者》(1973)、《传播与文化霸权》(1976)等。其他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H甘斯(Gans,代表作《什么在决定新闻》deciding what's news,1979)、J凯里(Carey)、T吉特林(Gitlin)、M里尔(Real)、L格罗斯堡(Grossberg)等等。60年代,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McLuhan,M)从媒介技术和文化角度提出一系列新的观点。如果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他不同于美国的经验主义学派,但与批判学派的观点差距也很大。批判学派是从大众媒介的内容及其控制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着手进行研究的;麦氏是从大众媒介工具本身、尤其是广播电视等电子传播工具对人的认识及人类的社会作用,着手进行研究的。就研究方法而言,早在40年代L林德就对经验主义的研究偏向提出了问题:"坚持它的人通常将自己置于现行的体制之中,暂时接受它的价值和目标,从事收集数据和描述趋势这些工作……时间是漫长的、数据总是不会完整,形势不断在变化,当'客观的'分析家在情况中发现更多的应记录东西时,他就会被更深地拉进假设的网络中,从这种假设出发,他正在研究的体制假装在运转。"(殷晓蓉,1999:29)当经验主义传播学深入证明一些假设的时候,例如色情和暴力的电视镜头是否会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这样的研究项目,批判学派的观点不在于证明是或否,而认为即使数据证明无害也无意义,因为这是要靠价值观来解决的。数据在这里无能为力,科学的数据只能客观地发现存在什么,但不能表示应该存在什么。三,欧洲批判学派的理论、理论来源和代表人物欧洲学者的研究涉及到大众传播的,有一部分是专门研究大众传播的学者,例如英国的R威廉斯(Williams,著有《传播学》)、S豪(Hall,著有《制码/解码》Encoding/Decoding)、N加恩哈姆(Garnham,发表过论文《关于大众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贡献》For a Contribution of Political Economy of Mass Communication)等。另一部分人不是专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的,而主要是研究社会学、符号学、政治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文艺理论等等方面的。他们较少同美国的经验主义传播学观点直接对立,各研究各的,但是若分析各自的观点,从研究方法、切入的视角到结论,差异确实较大。例如J哈贝马斯(Habermas,著有多卷本《交往行动理论》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ction)、M福柯(Foucault)、P布尔迪厄(Bourdieu,著有《关于电视》Sur la Television)、R巴尔特(Barthes,著有《神话——一大众文化诠释》Mythologies)、T凡迪克(van Dijk,著有《作为话语的新闻》News as Discourse)等等。他们的著作自成体系,相当艰深,从不同视角对当代传媒的权力体系和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倾向进行了分析性的批判。如果一定要再划分一下,可以有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英国的政治经济学派和文化学派、法国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地中海沿岸学派等等,但是界线划分得并不十分清晰。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传播学欧洲批判学派的主要学理基础之一,当代还有一些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补充、修正的"后马克思主义",观点较为纷繁。以下是批判学派的几个主要的理论研究视角:1,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批判的观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从经济基础来说明大众传播的性质,着重指出了媒介工业如何受制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各种权力,从媒介所有权、经济结构探讨各种媒介现象。这一点是欧洲批判学派的要点,如凯米勒所说:"对批判学派的学者而言,再没有比权力更重要的概念了。权力控制及支配等问题是所有批判理论——不论是有关经济的、社会的还是传播的理论——的中心。"(米勒,2000:101)2,文化工业论和非真实意识论(cultural industry theory and false consciousness theory)的观点。这方面的研究认为,媒介的意识形态具有决定受众观念的作用,以文化工业的形式出现的媒介,往往掩盖了它们这方面的本质。人们很难知觉自己所相信的意识形态正在奴役自己,偶有反抗,也会被既定的意识形态所压抑。如一些批判学派的学者所说,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或信仰,它还"构建我们的思想,控制我们对现实的理解"。意识形态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存在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可能的。(米勒,2000:105)3,主流意识形态分析(dominant ideological analysis)的观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想说明:大众传播如何以间接的、无意识的方式,透过传播结构、专业理念或例行业务,不断复制着主流意识,从而成为统治者统治的一个环节。4,唯名论(nominalism)和多义性(polysemy)研究的观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反映意识形态的流通符号,进行内在涵义的分析。研究者认为,统治的权力结构不仅存在于政治经济或意识形态领域,也存在于日常流通的生活符号中。权力的存在是多面向的,各种符号的涵义也是多样化的,需要探讨日常生活情境、媒介使用和意义建构之间的联系。给批判学派提供相对具体的理论基础的主要人物,首推意大利共产党的领袖葛兰西(Gramsci,A1891-1937),他1926年被意大利法西斯逮捕,判刑20年,在狱中写作了长达4000页的笔记手稿,对以往革命活动进行了总结和反省。其中,他提出的"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理论对于后人分析社会,提供了一种宏观的基本认识的切入口。 当代为批判学派提供了理论基础的学者中,下面的几位较为著名: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阿尔都塞(Althusser,L1918-1990),他的研究主要涉及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功能、扮演何种角色。他关于意识形态建构主体功能的论证,认为人本质上就是意识形态的,并且在不同的类别、领域和实际仪式等意识形态中生活、变动和存在着。这对于传播学批判学派中的意识形态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英国文化学家S豪(1931年出生于牙买加)被视为批判学派的又一个当代理论来源。1985年国际传播学年会上批判学派的主要发言人就是豪,当时引起很大的轰动。他从宏观文化学角度,提出了媒介建构社会知识、形成规范和反应价值、塑造共识和提供"合法性",从而扮演意识形态的连构(articulation)角色。这对于批判学派的文化分析,提供了一种思路。法国当代哲学家福柯(1926-1984)的广义文化符号分析方法,对于从本文分析角度入手研究大众传播,影响巨大。他通过一系列具体分析的实例,实际上认为权力广泛分布于知识、交往词汇之中。意识形态泛化,并且形成"权力/知识"的对应。由于权力潜在于知识中,因而当人们更了解自己和控制自己时,也更被了解和控制。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1929-)属于第三代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理论大家,著作等身。他提出的合理的交往的理念,以及质疑媒介商业化、从而提出的"公共领域"的概念,对于批判学派分析、区分媒介发挥作用的领域,提供了启示性的思路。四,近年批判学派的主要代表作近年世界各地以批判的或非经验主义的方法对大众传播进行研究的著作有不少,试举例如下:——英国学者默利(Morley,D)的《电视、受众和文化研究》(television,audiences and cultural studies,1992),作为文化学派的研究者,他对电视观众构筑过程进行了研究;——以色列学者戴岩(Daniel,D)、凯茨(Katz,E)的《媒介事件:历史的实况转播》(media events:the live broadcasting of history,1992),他们以文化批判的取向,对电视同步转播的文化构成进行了研究;——澳大利亚学者费斯科(Fiske,J)的《理解流行文化》(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1989),对流行文化进行了本文分析和意识形态解读;——美国学者巴格迪肯(Bagdikian,B)的《媒介垄断》(the Media Monopo-ly,1992),对各种控制媒介的隐蔽权力进行了揭露和分析;——美国学者吉特林(Gitilin,T)的《内在的黄金时段》(inside prime time,1994),对媒介生产、传播过程中权力关系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媒介研究小组的《获取信息:新闻、真理与权力》(getting the message:news,truth and power,1993),以本文分析和政治经济学分析的方法,论证了媒介与权力的关系;——英国学者戈丁(Golding,P)的《媒介的政治经济学》(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media,1997),从政治经济学角度阐述了传播产业中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以色列学者李伯斯(Liebes,T)和凯茨的《意义的外销》(the export of meaming,1993),研究了人的文化积淀如何影响接受信息意义的构成问题;——美国学者麦克马内斯(McManus,J)的《市场驾驭新闻学》(market driven journalism,1994),研究了市场机制在媒介生产过程中的体现;——英国女学者莉文斯通(Livingstone,S)的《感受电视:受众解读心理学》(making sense of television:the psychology of audience interpretation,1990),采用解读本文、构造意义的理论分析了电视观众的接受心理;——美国女学者格雷厄姆(Graham,L)的《在Subaru-Isuzu线上》(On the LIne at Subaru-Isuzu,1995),研究了组织传播中的"团队",如何通过协调控制实现组织霸权,等等。这些研究本身不一定是针对经验主义传播学的传统的,但是从另外的研究视角平衡着传播学研究的天平。五,我们如何评价批判学派不论是美国的还是欧洲的传播学批判学派,他们与经验主义传播学的差别,除了方法上侧重面不同外,在研究视角上也存在较多的差异。批判学派一般是从宏观、中观角度分析问题;经验主义传播学较多地是从具体问题出发,较为微观地分析各种因素如何构成某种结果。但是双方不论在方法还是角度上,仍然是互通的。英国不少传播学者,观点上属于批判学派,研究方法上则采用了相当多的经验主义的作法;美国当代传播学研究中,也越来越多地渗入了批判学派的研究方法。传播学批判学派,特别是美国国内的的一些这方面的著作,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它主要针对的是资本主义传播业中的缺陷,在表现自由的环境中,提出的批判是深刻的和尖锐的,其中有些观点特别激进,带有相当的乌托邦特征。但是它对于遏制资本主义条件下传播业过分的发展偏向,是有一定抑制作用的,甚至是一种必要的学理性的监督。对美国而言的欧洲以其他学科研究为主的大家(例如现在较著名的福柯、哈贝马斯、布尔迪厄等等),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视角,对于经验主义传播学的缺陷,在学术上恰恰给予了相对应的补充,并且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使得现在的主流传播学,不知不觉地借鉴了不少批判学派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我们可以较多地借鉴批判学派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其中很多严肃的科学方法也是我们所缺乏的。但是我们似乎更缺乏精确的经验主义传播学的研究传统,差异造成更大的吸引力,形成引介的主流,这是经验主义传播学能够得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刚刚开始,不宜在缺乏市场经济因素之时过分强调批判学派的批判观点,但要有意识地适当引进批判学派认识问题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因为造成一种学术平衡是必须的;这对于提醒人们尽可能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曾经出现的问题,也是及时和有益的。现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传播中已经出现的各种问题,有些可能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是有些则是由于我们没有或很少引进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造成的,对于应该知道的东西无知,把人家已经经历过的教训还在当作正面的新鲜经验。在这个意义上,目前需要较集中地引进一些批判学派的经典著作,学习他们的研究方法,采用他们的切入视角,观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众传播。 36×196=7056参考论著:贝尔(1989):《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中文版巴特(1999):《神话——大众文化诠释》,上海人民出版社中文版。布尔迪厄、哈克(1996):《自由交流》,三联书店中文版。包亚明主编(1997):《哈贝马斯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中文版。包亚明主编(1997):《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中文版。米勒(2000):《组织传播:入门与程序》,华夏出版社中文版。刘北成编著(1997):《福柯思想肖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阮新邦(1999):《批评诠释与知识重建——哈伯马斯视野下的社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张锦华(1994):《传播批判理论》,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版。陈学明等编(1998):《阿多诺、马尔库塞、本杰明论大众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版。陈学明等编(1998):《哈贝马斯论交往》,云南人民出版社版。林丽云(1999):《一个英国传播研究左派重镇的崛起》,《传播研究简讯》20期。哈贝马斯(1995):《交往行动理论》第一、二卷,重庆出版社中文版。席勒(1996):《思想管理者》,台湾远流出版公司中文版。殷晓蓉(1999):《论战后美国传播学的理论发展》,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论文。奥斯维特(1999):《哈贝马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中文版。赛弗林、坦卡德(2000):《传播理论的起源、方法和应用》,华夏出版社中文版。潘忠党(1998):《媒介、文化与社会译丛计划》,打印稿。

文献综述就是把其他文章的观点,重要假设,结论摘要性地罗列下,要写英文综述的话,我会先写个中文的再翻译。。。专业方面的没有办法帮你

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 出版社:百花文艺 跨文化文学理论研究的积极探索

  • 索引序列
  • 跨文化交际文献综述怎么写
  • 跨文化交际文献综述
  • 跨文化交际的文献综述
  • 跨文化交际论文文献综述
  • 关于跨文化交际的文献综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