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财政收入论文1500字怎么写

财政收入论文1500字怎么写

发布时间:

财政收入论文1500字怎么写

财政影响政治,政治反作用于财政。我国财政是人民性财政,公共财政,建设性财政。具有公共性,非赢利性,法制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调节资源配置,平衡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增长。经济要发展财政就要维持平衡。稳定财政收入需要国家税金的主要源头。缴纳好,管理好,分配好,财政支出才会很美好。总之财政的合理支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经济的稳步发展回馈于财政更加关键…

如果你选择的是翅膀,你将拥抱整个蓝天,如果你选择的是四足,你将体味莽莽绿林,而我的选择却是----诚信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没有诚信,生存世界的你可要做一粒悬浮其中的尘埃? 然而诚信纳税是我们全社会都应做到的税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夏贡,商的助,圆的彻,春秋的税亩……一直到经济腾飞,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税收对每个国家乃至每个公民是越来越重要了 税收是共和国的血脉,是共和国大厦的基石,因为我国财政收入有90%以上来源于税收,它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21世纪的今天,税收已形成了一种文化。它像酒文化,茶文化那样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是吗?当你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购买一身漂亮衣服,一件高档电器,一套称心家具的时候,你已缴纳了税金。在我们衣食住行的每时每刻,我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同税收打交道。然而商品意识与沉睡的纳税意识产生强烈的碰撞使我们不得不深思:有的人认为把辛苦挣来的钱往外掏冤枉,有的人奉行“要想富,吃税务”的信条,变着法子赚税钱,发税财。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乎?”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讲诚信,不知他怎么可以处身立世?推而了之,做为一个企业如果不讲诚信,又怎么可能经营?在今天的市场中,诚信是个人企业必不可少的无形资财,是企业经营的灵魂,而纳税就是一把尺,一杆天平,诚信纳税就成为衡量一个人、一个企业是否诚实守信的标准。纳税人的“诚信”将会为社会的发展铺就广阔的道路。 在社会中,正是因为有纳税人勤勤恳恳地拼搏创业和无私奉献,正是因为有税务人默默无闻的应收尽收,才有了我们国家经济建设欣欣向荣,人民的安居乐业!朋友们,如果你愿意共创我们美好的家园,共创美好的小康社会,那么你还犹豫什么呢,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依法纳税,诚信纳税! 愿诚信精神风行天下!愿诚信纳税深入人心!共创我们美好的小康社会

新华网北京9月5日电(记者韩洁 罗沙)从2002年中国财政收入不足2万亿元,到2006年接近4万亿元,再到今年上半年突破2.6万亿元,短短5年间中国国家财政收入实现高速增长。 中国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达到26117.84亿元,同比增长30.6%,完成预算的59.3%,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8.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收额创近几年同期最高。 据了解,2002年,中国国家财政收入尚只有18904亿元,2003年首度突破2万亿元,2004年突破2.5万亿元,2005年突破3万亿元,再到2006年接近4万亿元。刘根其文摘选答。

财政收入论文1500字

分太少了,谁会为了5分给你写1500字呢?

如果你选择的是翅膀,你将拥抱整个蓝天,如果你选择的是四足,你将体味莽莽绿林,而我的选择却是----诚信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没有诚信,生存世界的你可要做一粒悬浮其中的尘埃? 然而诚信纳税是我们全社会都应做到的税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夏贡,商的助,圆的彻,春秋的税亩……一直到经济腾飞,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税收对每个国家乃至每个公民是越来越重要了 税收是共和国的血脉,是共和国大厦的基石,因为我国财政收入有90%以上来源于税收,它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21世纪的今天,税收已形成了一种文化。它像酒文化,茶文化那样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是吗?当你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购买一身漂亮衣服,一件高档电器,一套称心家具的时候,你已缴纳了税金。在我们衣食住行的每时每刻,我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同税收打交道。然而商品意识与沉睡的纳税意识产生强烈的碰撞使我们不得不深思:有的人认为把辛苦挣来的钱往外掏冤枉,有的人奉行“要想富,吃税务”的信条,变着法子赚税钱,发税财。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乎?”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讲诚信,不知他怎么可以处身立世?推而了之,做为一个企业如果不讲诚信,又怎么可能经营?在今天的市场中,诚信是个人企业必不可少的无形资财,是企业经营的灵魂,而纳税就是一把尺,一杆天平,诚信纳税就成为衡量一个人、一个企业是否诚实守信的标准。纳税人的“诚信”将会为社会的发展铺就广阔的道路。 在社会中,正是因为有纳税人勤勤恳恳地拼搏创业和无私奉献,正是因为有税务人默默无闻的应收尽收,才有了我们国家经济建设欣欣向荣,人民的安居乐业!朋友们,如果你愿意共创我们美好的家园,共创美好的小康社会,那么你还犹豫什么呢,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依法纳税,诚信纳税! 愿诚信精神风行天下!愿诚信纳税深入人心!共创我们美好的小康社会

摘 要:企业出口退税在国家出口政策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财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企业出口退税对我国财政收支影响巨大。为此,本文首先通过对我国出口退税发展概述,就企业出口退税对财政收支的积极与不利影响做重点论述,最后提出进一步完善企业出口退税的财政对策,以期能为业内人士提供借鉴。   关键词:出口退税;企业;财政收支;出口政策   一、我国出口退税发展概述   出口退税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于1994年对其进行第一次改革,自此我国出口退税机制开始走向完善。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我国出口退税机制在财政   收支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国内产业配置得到优化。实践表明,出口退税机制对我国财政收支有重要影响,其影响机制如下图所示:   2004开始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进入调整阶段,2005年政府对其进行结构性调整。出口退税机制促使我国对外经济发展速度大幅提升,对财政收支管理体制、对财政收支运行风险、对积极财政政策、对财政征管制度等都产生巨大影响。但当下我国出口退税机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常出现顾此失彼现象,如何处理与财政收支的关系成为业界人士讨论热点。众所周知,出口退税本质是为保障我国出口利益而设置的一种福利措施,也出现部分企业取国际出口退税等现象,税金额逐年高涨,对我国财政收支工作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国内外不法企业相互勾结,严重扰乱我国市场秩序正常运行,对我国出口领域造成恶劣影响。因此,进一步分析企业出口退税对我国财政收支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其中,我国2012—2014年出口总额、出口退税总额、出口总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占比变动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我国从2012年开始,进出口总额上升趋势加快,国家政策为扶持我国企业产品出口,每年出口退税额度呈逐年稳步增长态势,占国家财政收入约12%左右,但从2012年开始,出口退税在财政收入比重中呈逐年微下滑趋势。由此可知,我国经济发展方向从单一依靠出口进行转型,国内市场带动国家经济活力作用受到政府重视,出口退税从十年前20%下降到当下12%。除以上论述外,也足以表明企业出口退税在我国财政收支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针对弱势企业更为明显。   二、企业出口退税对财政收支的积极影响   对财政收支管理体制的影响   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2013年我国地方政府分担了全国出口退税总额的20%,可有效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地方政府在出口退税管理工作等方面效率加快,对地方政府影响也不容忽视。地方政府会充分考虑自身利益,由此而来则会不断加大出口退税机制管理力度。其次,企业出口退税对财政收支的积极影响还表现在均衡不同地域财力分布方面。例如2013年,广东、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出口贸易发达,贸易量高达全国总值的百分之九十五,财力强大,为避免此类出口强省从中央财政获取高于常规的政策与资金补贴,出口退税机制针对这种情况,基于各省正常财政能力基础上合理分配各区域财力,对均衡各地实力悬殊问题起到积极效果。   对财政收支运行风险的影响   出口退税机制从2004年1月1日改革以来,对财政运行风险产生巨大影响。改革开放前我国出口总额年增长速度为37%,但到2003年已高达4438亿美元,同期中央财政收入则为19%,外贸出口退税额的增长与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出现比例不均衡现象。由此导致2002年中央财政对企业欠退税金额高达2500亿元,2003年达到3270亿元。再加上近年我国预算支出刚性较强,企业外贸出口数量急剧增长,直接导致中央财政背负大量欠退税款,财力安排与支出运行开始承担更大风险。新出口退税机制对还款流程进行了优化,中央财政趋于稳定。出口退税体制得到有效改革,中央财政运行风险随之得到控制。近几年为更好解决欠退税款等问题带来的负面连锁反应,地方政府借助商业银行载体,对企业出口退税账户进行全面保管。出口退税应收款扮演了担保角色,企业可方便获取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最大程度避免了资金周转困难情况发生。此类金融机构与国家财政信用风险相结合方法方便了企业贷款,但却不能有效保证贷款可以如期收回。这种风险转嫁的本质对市场常规化运行造成一定阻碍,但新出口退税政策及时提出了政府全额贴息策略,财政与金融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规避。   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影响   我国于2004年进行了新一轮税制改革,出口退税作为其重要内容,成为业界讨论热点。出口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由2000年40%上升到2012年78%,并呈持续上涨态势。由此可见,出口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当前中央对企业欠退税情况较为严峻,有超过90%的企业一年没得到资金,导致诸多企业无法拓展生产规模,对企业发展造成严重阻碍。近几年政策改进,使传统以拉动为主的方式改为需求与供给并重形式进行,对出口退税产生一定积极效果,企业资金缺口得到弥补,企业结构实现优化。税制下调对贸易出口产生抑制作用,但由于我国企业劳动力成本与资源市场存在优势,抑制作用十分有限。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出口结构趋于科学合理化,新出口退税制度也必将会对财政政策产生深远影响。   对财政征管制度的影响   企业出口退税政策在财政征管制度执行过程中也会发挥一定积极作用,重点表现在:出口退税政策明确规定必须不断加大对退税政策的全面认知程度;不断加大安全防范意识;一旦出现税行为,严惩不贷;认真落实出口退税改革事项,并进行有效监督与指导。各地政府部门要加强合作范围与深度,这也是新政策的要求。不断深化岗位责任意识,增强各部门协作能力,严厉打击税行为。另外,中央也推行了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审核流程,出口退税工序符合现代信息技术要求,现代科技应用加快了信息化建设进程,使得金税工程、金财工程、金关工程有了一个稳固基石。   三、企业出口退税对财政收支的不利影响  将加重中央财政短期负担   新出口退税机制可有效拉动经济发展,但在短期发展中还是会给中央财政带来一定负担。“新账不欠,老账不还”准则是企业出口退税政策制定的关键之处,主要内容为2002年之前的欠退税款项必须在2004年前全部还清,否则中央财政将会背负一定利息。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新制度实行前,中央财政就已背负退税金额高达3924亿元。因为全凭中央财政承担不太现实,因此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还款比例为3:1进行后续工作,中央还款2943亿元,地方政府还款981亿元,全额贴息规定还需支付3%的年利率利息费(共计118亿元)。如此逐年增长的财政支出成为中央财政要持续面临的难题,但近几年中央鼓励净出口,继续拉动需求与减税政策都为中央带来一系列资金难题。   地方财政面临财政支出挑战   我国西部地区产品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型企业方面,单一产品结构在出口退税政策规定下,取消或降低部分资源型产品出口退税政策,这对西部地区企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西部地区税收水平降低,西部地方政府分担的四分之一“老账”也进一步加重其财政负担。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财政实力悬殊。退税率政策并未给东部地区带来较大冲击,因此涉及到的老账3:1比例就缺乏一定灵活性,地区之间财政与企业产品结构存在的不同使得政府负担各不相同。例如:基于新出口退税机制背景下,内地企业在沿海地区进行产品出口,出口退税属于沿海地区范畴。内地企业需缴纳25%增值税,沿海地区财力逐渐向内地转移,财富转移不平等现象开始出现。   新措施为财税管理带来新难题   企业出口退税政策对老账不欠问题的规定,对出口企业进一步拓展规模大有裨益。与此同时,中央提出与地方政府按3:1比例进行偿还的规定,也间接要求企业在日常工作中要及时整理以往专用发票、外汇核销单、报关单等单据,以便后期能顺利申报退税。但改革前出口退税办理通常使用纸质单据或是简单的数据网络传输,庞大数据资料面前存在诸多安全漏洞,出错率上升,为某些出口企业税提供了条件。企业出口退税政策的全额退款基数要求也导致部分不法企业努力做大基数,从而获取更多退税金额。这种规定也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借助保护名义而谋取利益的行为,这种老账分摊方式也可能导致地方政府保护主义思想逐步形成,出口量出现不正常减少。国内市场出现隐性分割会对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造成负面影响,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四、进一步完善企业出口退税的财政对策   尝试推行证券化方案   中央针对出口企业的欠退税款可与等额证券进行等量转化,采用市场公开发行的方式,以一种变卖方式为企业发展注入资金是一种有效举措。政府欠退税款困境得到一定缓解,宏观经济条件下增税形式弥补欠退税款的不合理性,也可使大众对财政退款本息产生硬性约束,推行证券化方式是一种高效财政对策。   采用代理制合理分担退税款负担   生产企业可与国外进口商签订采购合同,出口退税政策背后财力之间的地区转移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基于代理制背景下,出口业务流程是外贸公司常态下的承担主体。只有生产企业与外贸企业进行了地区分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力转移问题。但此方式实际执行难度较大,原因在于我国代理制出口在整体出口比例中份量小,以及我国生产与外贸企业建立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影响。   财政部门应贯彻落实出口退税改革工作   首先必须要进一步完善法律保障制度。通过对比新出口退税政策与传统税制之间存在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不断进行完善,从而保障改革的全面性与高效性。出口退税规定概念需得到进一步细化界定,责任到人。思想上的认识是关键,相关工作人员要全面正确的理解企业出口退税政策本质所在,在扮演好自身岗位角色的同时要协调其他部门工作。地方政府要努力增收节支,及时还款,以身作则,对老账3:1分担资金要尽快到位,不出现办事拖拉现象。   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针对退税机制分担框架下,西部地区财政压力凸显,中央政府应采取相应策略弥补这一问题,例如加大对西部地区财政支持,应用低息贷款策略,为其会展旅游等活动提供外部政策环境支持等,开源节流以促进国家经济整体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出口退税在我国财政收支中有着重大影响作用。除了对财政收支管理体制、对财政收支运行风险、对积极财政政策、对财政征管制度会产生积极影响外,也会导致中央财政短期负担加重,地方财政面临财政支出挑战,新措施也给财税管理带来一系列新难题等负面影响。尝试推行证券化方案、采取代理制合理分担退税款负担、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各部门做好出口退税改革相关落实工作至关重要。新形势下,企业出口退税应契合我国实际发展国情,最终促使我国财政收支实现平衡。

财政收入论文5000字怎么写

近年来财政收入虽然大幅增长,但由于中国转型期财政支付改革成本不断增加,支持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以及加强宏观调控的需要,因而伴随积极财政政策而来的公共风险也在加大,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增长很快。 由此可见,积极财政政策已完成其历史使命,财政政策的调整、转型势在必行。 2、可行性 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有它的可行性。表现在: (1)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带动了投资、信贷增长偏快,结构性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势必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发展,如果继续实施这一政策,不仅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而且易于形成逆向调节;不仅不利于减缓通货膨胀的趋势,而且易于加剧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程度,加大经济健康运行的风险和阻力,对此,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不合时宜,应当适时转向。 (2)从规避风险的迫切性看,也需要加快调整现行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主要是通过政府大量发行国债进行基础建设投资而实现的,一方面使得经济的增长过份依赖于国债的发行,另一方面,也使得国债的规模越来越大,到目前为止,仅长期建设国债累计额就达到了9100亿元之巨,而且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偏高,经济中积累了大量的或有负债,增加了财政运行的压力。 (3)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使得我国经济已基本上走出通货紧缩期,进入新一轮的上升期,经济自主增长的能力明显增强,社会上已有大量的资金在涌动,人们的投资意识在逐渐增强,足以缓和由于政府减少投资而带来的对经济的波动。 3、目标 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手段,其目标的确定必须服务服从于国民经济宏观的总体要求。稳健的财政政策要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大局和中央宏观调控大局,宏观上既要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继续扩大,又要防止通货紧缩趋势的重新出现;既要坚决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投资过热的行业降温,又要着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因此,稳健的财政政策必将有助于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4、主要内容 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十六个字:控制赤字、推进改革、调整结构、增收节支。 (1)控制赤字,就是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但又不明显缩小,松紧适度,重在传递调控导向信号,既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继续扩大,又防止通货紧缩趋势的重新出现,体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要求。 (2)推进改革,就是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资金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的原则,在继续安排部分国债项目投资,整合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保证一定中央财政投资规模的基础上,适当调减国债项目资金规模,腾出更多财力,用于支持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公平和相对宽松的财税环境,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和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体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 (3))调整结构,就是在对总量不做大的调整和压缩的基础上,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对与经济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等的“越位”投入,要退出来、压下来;对属于公共财政范畴的,涉及到财政“缺位或不到位”的,如需要加强的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和筹”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 (4)增收节支,一方面,在总体不增税负或略减税负的基础上,通过严格依法征税,堵塞各种漏洞,把该收的收上来,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应收尽收本身就是宏观调控。另一方面,严格按预算控制支出特别是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增长,在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体现配合宏观调控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总之,根据我国国情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从实际出发,中央确定了财政政策的取向,做出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以代替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的、符合现实的科学选择。   三、展望  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是中国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仍将处在高位运行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不宜实施以扩张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但经济结构性矛盾的解决,特别是加快农业、能源交通、教育科技、消费服务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还需要保持一定的财政政策力度,尤其是财政面临支持各项改革、支付改革成本的压力较大。因此,也不宜实施全面紧缩的财政政策。因而“十一五”时期特别是前期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应用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公共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制度。 2、运用税收手段对企业科技创新、环保、循环经济等项目加大税收扶植力度;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低层次重复建设等项目的企业进行重税。 3、放开针对限制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行高科技、环保、旅游等的投资。 4、及时推出物业税、加大地方政府的经济实用房的规模,切实控制房地产的投机,减轻居民的支出压力,稳定社会,提高其他领域的消费。 5、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稳定粮食最低收购政策、坚决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继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6、转变城市居民就业观念、通过培训、发展第三产业、继续引导民资、吸引外资投资实业,努力降低失业人口率,创造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海涛,冯海燕积极到稳健财政策的转型分析中国林业企业,2005,72(5):37-39    2、金人庆关于财政政策的几个问题维普资讯http// ,2-12    3、苏明,陈少强中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及趋势上海经济研究,2005,9:15-20    4、曹紫辉当前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及实施的相应措施集团经济研究,2005,177:98    5.陈爱东 制度变迁中的我国财政政策效应分析及对稳健性财政政策的建议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4):37-4

宏观调控主要目标是维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增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有效的经济调节手段,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体现在能够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规模和结构,达到总量与结构的平衡。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充分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作用,履行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一要正确认识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就必须客观地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别。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各自独立的政策体系。其职能范围与作用工具等不同,因而在功能、目标和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在:(1)功能差异。其一是明显度不同。财政政策具有较高的明显度,而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财政预算一收一支,一目了然;银行信用一存一贷,但存款可以派生货币,因而货币发行的合理界限很难掌握。其二是调控力度不同。财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财政收支,具有“刚性”特征,如税收和税率、财政补贴等,都应保持稳定。货币政策的调节对象主要是货币发行量,在操作过程中具有可塑性、灵活性。因此,货币政策较之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更大些。其三是着重点不同。财政的政策主要调节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总量。财政可以通过自己的收支活动,引导货币投向,从而达到优化经济的供求结构、产业结构等目的。货币政策涉及到货币运动的所有领域,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调控,是一种总量宏观调控政策。(2)目标选择差异。调控总需求和调整产业结构是财政与货币政策面临的共同的政策目标,但在总量政策方面的目标选择上,财政采取长期适度从紧政策,金融则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与金融在结构政策方面的目标选择也有一定的差异。财政采取压缩一般建设、保证重点建设的政策目标。金融部门则实行择优扶持,这样易导致信贷资金流向一般建设,加剧一般性建设的膨胀。(3)实施差异。由于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职能、作用、任务不同,因而各自采取的政策实施起来也不同。财政政策主要实行税制改革、税率调节、调节财政支出与补贴范围等,货币政策主要围绕着利率(包括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金与公开市场业务制订相应的措施,例如:实行储蓄保值贴补、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开放国债二级市场等。因此,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分析中,可以看到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单独运用其中某一项政策,都很难全面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这就要求二者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它们的综合调控能力。二要正确认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就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这两个手段在协调配合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在我国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制度尚未完善,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尚在两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发挥影响,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其一,货币政策仍在相当程度上服从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独立性原则难以保证。一是货币政策的制定被动地服从于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目标和财政收支目标。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正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宏观调控仍带浓厚的行政色彩,因此货币政策不能够有效地逆经济风向行事,被动地适应经济增长和财政政策,只能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起推波助澜作用。二是中央银行缺乏相对于财政部门的独立性。财政部门常常通过间接方式迫使金融部门增加货币供应量,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央行的货币投放量。同时,财政信用的发展,分散了国家财力,削弱了央行的资金实力,直接导致央行宏观调控能力的下降。三是金融部门缺乏相对于地方政府的独立性。如在人事安排、管理权限等方面常受地方政府的领导和干预。其二,货币政策错位调控经济。从理论上讲,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它主要是在总量上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而财政政策是结构性政策,它主要是对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进行调节。当前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没有明显侧重点,突出表现为货币政策的经济总量调节作用受到财政干预而被削弱后,大量进行结构调节,货币政策的作用被无限度扩大,而财政政策的调节作用却非常小,甚至起不到结构调节的作用。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是因为:①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重新确立,金融机构不断发展,金融承担了80%以上的资金聚集和供给任务。金融作用日趋明显。②国家财政下降,近年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财政收入过分依赖国有经济,税源狭窄,征管效果差,影响了财政收入的增长,使得财政收入的调节作用受到限制。③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国家政府职能部门机构庞大、人员过多,使得行政和事业费用支出增长过快,而财政的投资不足,影响了通过财政支出对经济结构进行调节的能力。其三,财政政策功效与货币政策功效存在相互抵消的问题,主要是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与制约。一是税收的“刚性”特征导致企业以贷缴税。在财政收支“刚性”的特征作用下,国家和地方通常采取行政手段督促下级政府完成税收任务。因此,一旦企业资金周转从紧,地方政府会要求银行对企业追加贷款,以贷缴税,将一部分信贷投放转化为财政收入。这样不仅破坏了政策的控制力度,而且也给企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导致社会资金的不良循环。二是财政补贴不到位影响了信贷结构的调整。财政补贴是财政政策中调整产业结构的一项重要措施。财政补贴与信贷投放结构的运用,可以弥补货币政策在结构调整方面的一些缺陷。财政通过对一些需重点扶持的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贴息,可以有效地引导银行资金的投向。但是,目前在财政贴息方面存在贴息范围狭窄,贴息资金难以到位等问题。一些应当贴息的企业因得不到补贴而得不到信贷的支持。一些明确要贴息的项目因贴息资金难以到位,也给信贷结构调整造成一定的政策阻力。三要正确认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就必须针对现实中存在问题,分析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第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建立这种协调机制,关键在于改善和理顺财政、银行等经济综合部门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两项政策的宏观调控力度应协调同步,才能在实现宏观调控的前提下,避免某一项政策的力度超出其自身承受能力而走向另一极端,出现政策偏差错位,同时对另一项政策产生消极影响,造成一定的压力。同时,还要减少地方政府对银行信贷活动的不合理干预。财政部门归各级政府领导,财政收支计划由各级政府进行安排。金融部门则实行垂直领导,货币发行量由央行确定,信贷计划通过各金融机构的信贷计划层层控制。但现实的利益冲突导致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对银行的不合理干预。地方政府从部门利益出发往往会不自觉地将银行信贷活动纳入地方政府管辖范围。因此,必须改变将信贷活动作为地方政府管辖对象的做法,减少地方政府对银行的不合理干预。第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结合点应当一方牵连着财政收支的结构管理,另一方关系到货币供应量的适度调控,有互补互利的因素。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财政向央行透支是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结合点,此时以财政政策为主动性手段,货币政策为辅助性手段。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转轨时期的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处在变革之中,结合点也随之变动。在目前情况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是国债的发行和运作,从而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有机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首先,从国债的规模来看两种政策的协调。一方面,通过发行国债,有利于财政集中资金,改变财政收支状况,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扩大有效内需。另一方面,国债作为货币政策操作公开市场业务的对象,其规模大小是央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前提条件。如美国联储是国债市场上最大的买主和卖主,1990年以来,总资产中约有82%是国债。据预测,我国今后几年的发债规模将继续扩大,至2000年,将超过3000亿元,这为央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提供了现实基础。其次,在国债利率方面,财政和金融部门要做好协调。国债利率可采取浮动利率,随时参照银行存款利率调整,以吸引投资者,调动机构和中小投资者购买国债的积极性,国债政策的利率效益在质量上得到有效的运用。再次,国债品种应朝多元化方面发展,即中、长、短期三种类型的品种均衡发展,特别是短期国债,是央行实施调控,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首选对象,应当在国债品种中占有一定比重。美国一年期以内的短期国债占全部国债比重的35%左右。目前,以我国现状看,可以考虑发行特种国债,期限为5-10年,这样可为政策性投融资提供一笔金额大且使用期限长的资金来源,有利于增加财政结构性调整的职能。第三,财政与货币政策作为需求管理的一种手段,在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适度扩大、引导和刺激国内的有效需求。其一,作为财政政策方面要充分发挥财政杠杆在扩大有效内需中的引导与刺激作用。运用财政转移性支付手段,如扩大财政补贴、增加社会福利等政策,提高转移支付水平,稳定社会经济,防止消费需求过度下降。同时,有选择地运用税率、税制等政策工具调节,如提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再投资退税或所得税返还等措施,确保激活投资需求。此外,政府的财政投资行为也需按国家的产业政策进行,重点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发和扩大农村内需;加强基础产业建设;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与资源开发等。其二,作为货币政策方面,可以尝试进一步降低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央行的贷款利率,调动商业银行的投资贷款积极性,并通过货币创造乘数,增加货币供给量。同时可以降低贴现率,鼓励商业银行进行票据贴现业务,扩大再贴现规模,择优发放贷款,刺激投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也是货币政策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当然,货币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也需考虑到国家的有关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总之,经济增长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合理搭配、协调使用的主要任务,也是宏观调控中财政与货币政策相互关系的内在要求。只有正确处理好这种相互关系,才能充分发挥两种手段的积极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稳定我国宏观经济,实现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我国跨世纪的经济发展目标。

新华网北京9月5日电(记者韩洁 罗沙)从2002年中国财政收入不足2万亿元,到2006年接近4万亿元,再到今年上半年突破2.6万亿元,短短5年间中国国家财政收入实现高速增长。 中国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达到26117.84亿元,同比增长30.6%,完成预算的59.3%,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8.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收额创近几年同期最高。 据了解,2002年,中国国家财政收入尚只有18904亿元,2003年首度突破2万亿元,2004年突破2.5万亿元,2005年突破3万亿元,再到2006年接近4万亿元。刘根其文摘选答。

财政收入论文2000字怎么写

近年来财政收入虽然大幅增长,但由于中国转型期财政支付改革成本不断增加,支持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以及加强宏观调控的需要,因而伴随积极财政政策而来的公共风险也在加大,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增长很快。 由此可见,积极财政政策已完成其历史使命,财政政策的调整、转型势在必行。 2、可行性 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有它的可行性。表现在: (1)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带动了投资、信贷增长偏快,结构性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势必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发展,如果继续实施这一政策,不仅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而且易于形成逆向调节;不仅不利于减缓通货膨胀的趋势,而且易于加剧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程度,加大经济健康运行的风险和阻力,对此,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不合时宜,应当适时转向。 (2)从规避风险的迫切性看,也需要加快调整现行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主要是通过政府大量发行国债进行基础建设投资而实现的,一方面使得经济的增长过份依赖于国债的发行,另一方面,也使得国债的规模越来越大,到目前为止,仅长期建设国债累计额就达到了9100亿元之巨,而且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偏高,经济中积累了大量的或有负债,增加了财政运行的压力。 (3)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使得我国经济已基本上走出通货紧缩期,进入新一轮的上升期,经济自主增长的能力明显增强,社会上已有大量的资金在涌动,人们的投资意识在逐渐增强,足以缓和由于政府减少投资而带来的对经济的波动。 3、目标 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手段,其目标的确定必须服务服从于国民经济宏观的总体要求。稳健的财政政策要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大局和中央宏观调控大局,宏观上既要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继续扩大,又要防止通货紧缩趋势的重新出现;既要坚决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投资过热的行业降温,又要着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因此,稳健的财政政策必将有助于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4、主要内容 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十六个字:控制赤字、推进改革、调整结构、增收节支。 (1)控制赤字,就是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但又不明显缩小,松紧适度,重在传递调控导向信号,既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继续扩大,又防止通货紧缩趋势的重新出现,体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要求。 (2)推进改革,就是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资金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的原则,在继续安排部分国债项目投资,整合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保证一定中央财政投资规模的基础上,适当调减国债项目资金规模,腾出更多财力,用于支持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公平和相对宽松的财税环境,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和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体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 (3))调整结构,就是在对总量不做大的调整和压缩的基础上,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对与经济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等的“越位”投入,要退出来、压下来;对属于公共财政范畴的,涉及到财政“缺位或不到位”的,如需要加强的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和筹”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 (4)增收节支,一方面,在总体不增税负或略减税负的基础上,通过严格依法征税,堵塞各种漏洞,把该收的收上来,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应收尽收本身就是宏观调控。另一方面,严格按预算控制支出特别是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增长,在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体现配合宏观调控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总之,根据我国国情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从实际出发,中央确定了财政政策的取向,做出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以代替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的、符合现实的科学选择。   三、展望  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是中国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仍将处在高位运行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不宜实施以扩张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但经济结构性矛盾的解决,特别是加快农业、能源交通、教育科技、消费服务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还需要保持一定的财政政策力度,尤其是财政面临支持各项改革、支付改革成本的压力较大。因此,也不宜实施全面紧缩的财政政策。因而“十一五”时期特别是前期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应用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公共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制度。 2、运用税收手段对企业科技创新、环保、循环经济等项目加大税收扶植力度;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低层次重复建设等项目的企业进行重税。 3、放开针对限制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行高科技、环保、旅游等的投资。 4、及时推出物业税、加大地方政府的经济实用房的规模,切实控制房地产的投机,减轻居民的支出压力,稳定社会,提高其他领域的消费。 5、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稳定粮食最低收购政策、坚决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继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6、转变城市居民就业观念、通过培训、发展第三产业、继续引导民资、吸引外资投资实业,努力降低失业人口率,创造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海涛,冯海燕积极到稳健财政策的转型分析中国林业企业,2005,72(5):37-39    2、金人庆关于财政政策的几个问题维普资讯http// ,2-12    3、苏明,陈少强中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及趋势上海经济研究,2005,9:15-20    4、曹紫辉当前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及实施的相应措施集团经济研究,2005,177:98    5.陈爱东 制度变迁中的我国财政政策效应分析及对稳健性财政政策的建议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4):37-4

会写

财政收入论文摘要怎么写

近年来财政收入虽然大幅增长,但由于中国转型期财政支付改革成本不断增加,支持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以及加强宏观调控的需要,因而伴随积极财政政策而来的公共风险也在加大,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增长很快。 由此可见,积极财政政策已完成其历史使命,财政政策的调整、转型势在必行。 2、可行性 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有它的可行性。表现在: (1)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带动了投资、信贷增长偏快,结构性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势必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发展,如果继续实施这一政策,不仅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而且易于形成逆向调节;不仅不利于减缓通货膨胀的趋势,而且易于加剧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程度,加大经济健康运行的风险和阻力,对此,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不合时宜,应当适时转向。 (2)从规避风险的迫切性看,也需要加快调整现行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主要是通过政府大量发行国债进行基础建设投资而实现的,一方面使得经济的增长过份依赖于国债的发行,另一方面,也使得国债的规模越来越大,到目前为止,仅长期建设国债累计额就达到了9100亿元之巨,而且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偏高,经济中积累了大量的或有负债,增加了财政运行的压力。 (3)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使得我国经济已基本上走出通货紧缩期,进入新一轮的上升期,经济自主增长的能力明显增强,社会上已有大量的资金在涌动,人们的投资意识在逐渐增强,足以缓和由于政府减少投资而带来的对经济的波动。 3、目标 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手段,其目标的确定必须服务服从于国民经济宏观的总体要求。稳健的财政政策要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大局和中央宏观调控大局,宏观上既要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继续扩大,又要防止通货紧缩趋势的重新出现;既要坚决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投资过热的行业降温,又要着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因此,稳健的财政政策必将有助于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4、主要内容 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十六个字:控制赤字、推进改革、调整结构、增收节支。 (1)控制赤字,就是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但又不明显缩小,松紧适度,重在传递调控导向信号,既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继续扩大,又防止通货紧缩趋势的重新出现,体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要求。 (2)推进改革,就是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资金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的原则,在继续安排部分国债项目投资,整合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保证一定中央财政投资规模的基础上,适当调减国债项目资金规模,腾出更多财力,用于支持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公平和相对宽松的财税环境,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和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体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 (3))调整结构,就是在对总量不做大的调整和压缩的基础上,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对与经济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等的“越位”投入,要退出来、压下来;对属于公共财政范畴的,涉及到财政“缺位或不到位”的,如需要加强的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和筹”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 (4)增收节支,一方面,在总体不增税负或略减税负的基础上,通过严格依法征税,堵塞各种漏洞,把该收的收上来,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应收尽收本身就是宏观调控。另一方面,严格按预算控制支出特别是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增长,在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体现配合宏观调控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总之,根据我国国情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从实际出发,中央确定了财政政策的取向,做出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以代替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的、符合现实的科学选择。   三、展望  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是中国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仍将处在高位运行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不宜实施以扩张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但经济结构性矛盾的解决,特别是加快农业、能源交通、教育科技、消费服务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还需要保持一定的财政政策力度,尤其是财政面临支持各项改革、支付改革成本的压力较大。因此,也不宜实施全面紧缩的财政政策。因而“十一五”时期特别是前期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应用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公共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制度。 2、运用税收手段对企业科技创新、环保、循环经济等项目加大税收扶植力度;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低层次重复建设等项目的企业进行重税。 3、放开针对限制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行高科技、环保、旅游等的投资。 4、及时推出物业税、加大地方政府的经济实用房的规模,切实控制房地产的投机,减轻居民的支出压力,稳定社会,提高其他领域的消费。 5、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稳定粮食最低收购政策、坚决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继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6、转变城市居民就业观念、通过培训、发展第三产业、继续引导民资、吸引外资投资实业,努力降低失业人口率,创造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海涛,冯海燕积极到稳健财政策的转型分析中国林业企业,2005,72(5):37-39    2、金人庆关于财政政策的几个问题维普资讯http// ,2-12    3、苏明,陈少强中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及趋势上海经济研究,2005,9:15-20    4、曹紫辉当前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及实施的相应措施集团经济研究,2005,177:98    5.陈爱东 制度变迁中的我国财政政策效应分析及对稳健性财政政策的建议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4):37-4

  • 索引序列
  • 财政收入论文1500字怎么写
  • 财政收入论文1500字
  • 财政收入论文5000字怎么写
  • 财政收入论文2000字怎么写
  • 财政收入论文摘要怎么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