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编辑一般如何审稿

编辑一般如何审稿

发布时间:

编辑一般如何审稿

审稿流程正视审稿前的初次评估论文的质量的评价主要是取决于所投放的刊物的影响因子高低,像《自然》杂志的影响因子就很高(IF:30以上),想要投放在它上面的人自然就很多。审稿的前期过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很多杂志都会采取网络运作的模式来提高效率,NATURE杂志也会要求投稿者将稿件通过邮件或者其他网络方式进行投递。

以下是我在创新医学网上查到的你可以参考一下:首先,创新医学网编辑部在收到您的来稿后,会根据您的目标期刊,对您的论文进行编号,每篇论文都会获得唯一的编号,以便于稿件的后期处理;第二阶段:初审。编辑初审主要审标题、摘要、关键词、审导言和问题提出的背景以及文中的子标题;第三阶段:外审。论文将被送至专家处进行学术把关,专家审阅后给出审稿意见以供参考;第四阶段:校稿。经过前面三个阶段,确定可以录用的稿件创新医学网医学编辑会对其进行三次校稿。一校,编辑会对稿件进行专业修改,包括字体、标点、格式、结构、语言润色以及复制比率的修改;二校,针对论文的统计学问题以及英文翻译进行修改或完善;三校,对稿件进行最终的审阅及编修,确定稿件的各部分都无瑕疵。(在第二阶段或第三阶段,稿件都有可能被拒,此类稿件,编辑部会根据其情况不同,给出返修、建议转刊或退稿的回复)第五阶段:终审。审校完成后的稿件,我们会将清样寄于作者,与作者进行沟通,待作者没有意见后进行终审,确定无误后即可进行排刊,走快速通道。

编辑如何审稿

审稿是个大的课题,这里介绍几个要点给您,以供参考:I 审稿的考虑过程通常来说,需要读三遍文章,第一遍是浏览,也就是获得一个对文章的第一感觉;第二遍则是要深入文章中;第三遍就是确确实实的考虑此文章应该如何修改。建议是,读完第三遍的时候,立刻填写审稿表,因为这个时候文章的内容完全在你自己的脑子里面。你可以将自己的审稿任务,分成三大块:a) 填写评分表; b) 给出对文章的总体意见; c)对于文章某一节,或某一处的具体意见。 通常来说,c) 是需要在文章上直接标注出来的。 除非不允许,否则的话,你应该给编辑邮寄回一份有你标注了你意见的文章。你可以给编辑写一份单独的,保密的意见。很多审稿人评分表中有一项就是“给编辑的保密信息”,这样的话,你可以直接把自己的意见填写在其中。不然的话,你可以在自己给编辑的信息上,注明“confidential”字样。不要因为锯掉一篇paper就不好意思,当然也不要接受一篇你觉得需要修改的paper。读者不愿意读垃圾文章,而作者也会因为你的审稿意见而得到好处,从而发表更高水平的文章。导致一篇烂paper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作者没有介绍清楚他们的算法,概念,背景只是,实际的结果,文章的贡献等等。文章可能需要很多遍的通读修改(语法,拼写,等等)。研究可能陷于较低的质量或者说毫无太大的贡献。研究本身还不成熟,没有达到可以发表的级别。文章也可能是为了赶最后期限,而上交上来的拼拼凑凑的作品。根本不符合期刊或者会议的内容。和某些作者已经发表的内容过于相近。争取在审稿的时候既表现的专业而又不含敌意。如果你确实被作者激怒(比如一篇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根本没有自己读过的文章),你完完全全可以表现出你的愤怒,既可以直接跟作者说,也可以跟编辑说。II 需要考虑的内容这里所列的内容可能是不全面的,仅仅是帮助你进行对文章的主体把握,从而形成对作者有帮助的建议和意见。其中的内容也不是完全必须的。确保你读过审稿人的评审表格,那上面会有额外的评审注意事项。作者是否在文章中涵盖了他在Introduction部分介绍的所有他许诺的内容?(比如,在介绍中,作者说,我们的算法体现了优点A,B,C。那么后卫中这三点都得到了佐证么?如果没有那就是没有完全涵盖)作者是否提供了足够多的背景知识?(比如很多文章都会应用到一些数学模型,或者公式,这些内容都解释清楚了吗?)是不是所有的介绍性的语言都清楚了呢?表格和图片都很清晰可辨吗?是看了这些表格和图片后就一目了然了呢,还是说需要借助其他的作者提供的介绍性的语言?图片是不是太多了?还是说解释的不够,需要有更多的图片呢?有或许,这个时候需要给一个新的例子呢?研究的贡献是不是非常清楚的界定了呢?贡献是否重大呢?文章的方法是不是解释的非常清楚了,并且一步步都交代明白了?作者是否对证实了每个点?(对于journal来说,这是需要的;conference碍于篇幅就比较为难了)文章的公式,算法,方法,实验,结论是不是都是是正确直观容易理解的?文中的研究是不是令人信服的?作者是否表述了他们研究的方法的局限性?作者是不是进行了一整套很完整的分析(又或者只是选取了对自己有利的分析),并且给出来很有深度的结论呢?作者是否介绍了他们未来的研究方向或者内容?文章的结论很重要吗?或者那只是之前内容的另一种叙述。在结论部分给出了新的见解吗?是不是让读者对于研究的领域,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未来充满了兴奋和期待?作者是不是使用了重要的,当前的,并且足够的引用文献?引用文献是否太多?又或者很多文献根本就是无关的或者不重要的?引用文献的文章是不是来源于具有一定分量的信息来源?是不是有太多的作者自引的内容呢?你能否建议一些没有被作者列于表上,但是很重要的引用文献呢?作者的写作如何?是不是废话太多而导致人看不清楚?是否很好的抓住了读者的心?使用的语言是不是太不正式(虽然有些时候,一些不正式的表达方法可以很清楚有效的解释清楚文章的主题思想)?又或者,作者在研究性文章使用了太多的幽默?除非非正式的用法或者幽默,用在了正确的地方,不然这样的行为需要被更正。在另一方面,一些情况下,我们强制要求使用正式的行文方法。是否修改语法和拼写,甚至是句式,则是根据审稿人自己的把握。 书写审稿意见 看完后要尝试提出建议了。给编辑的建议要反映出:(1)对稿件最终处理意见的初步看法,即接受还是退稿;(2)在做出上述决定之前,你认为需要采取的措施有哪些,例如,一篇论文探讨的问题是令人关注的课题,想法也令人很感兴趣,但其科学性不够强,那么你就要提出如何改进其科学性的建议。你可以提出正反两方面的看法,供编辑决定是否录用时参考。决定是否接受还要考虑到期刊的发表率。在很多情况下,审稿人的建议是 “待定”,等待作者对提出的问题给予答复。对于可能存在严重缺点的稿件,要特别注意给作者答复的机会;有时他们会很快将问题解决,有时问题并不一定能解决。  3.撰写审稿意见  审稿意见要用文字描述,不能只打勾(?)。给编者的话(致编辑)包括3个部分,文字要精炼,一般不超过二三百字:(1)概要,用三四句话说明研究的主题、基本方法、主要发现,解读(释义)作者的主要结论。这对于梳理审稿人的思路很重要,同时也让编辑能够更好地了解以下2部分提出的意见。(2)主要评价和问题。(3)建议,例如:本文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有何新的发现、值得进一步修改,等等。  给作者的意见(致作者)要更加具体,字数更多一些。基本原则是,审稿人发现的问题,必须对作者说清楚;不要给予表扬,因为稿件能被接受,作者就够高兴的了;避免指责,这完全没有必要,作者反而会认为审稿人轻视别人、失礼。每一篇投稿都是同行长期工作的成果,对他们来说这意味着职称、学位、科研基金、成果、学术地位,或许还有奖金。  给作者的意见同样包括3个部分。(1)概要同 “致编辑”,作者可以获悉审稿人从其论文中看到了什么,有些可能是作者自己都想不到的,这有助于作者突出重点,如何准备回复或修改。(2)主要评价和问题:逐条书写,要解释清楚,要有依据;不要只给予“定性”的陈述,例如不要笼统地说“对照组不恰当,”要具体指出问题和理由。对于写作上的问题,审稿人有时也许会感到“生气”:文章没写好就投稿,太不礼貌了(甚至会说,太不严谨了)。 遇到写作问题,审稿人可具体罗列主要的几条,并提出修改建议。对于实在太差的,要明确告诉作者请其上级(导师)或有经验的同事帮着修改。(3)次要问题,例如冗余、符号使用不当、错别字等,审稿人一般会笼统地提及需要修改,但如果能按页码和分行逐一列出,作者肯定会对你的严谨态度和责任感表示敬佩。

外审专家:审稿系统提供的作者原稿,系统不允许修改,审稿人对原稿进行修改,先下载原稿保存在本地保存在本地计算机内,进行修改后,批注或修改有关内容,应便于作者、编辑人员领会审稿意见。注意用商榷和与人为善的语气。不强求修改作者的基本学术论点。点击上传“审改稿”,即可保存在审稿系统内。内审专家和编辑:直接打开“稿件内容”进行编辑修改,修改后点击保存,即保存在服务器中(审改稿)。 WORD突出显示修订设置:为了区别审稿人的对文稿的修改,审稿人使用WORD打开“原稿”文档后,应首先对WORD进行设置。方法①:选WORD “工具”菜单—修订—突出显示修订—编辑时突出显示修订(打钩,包括在屏幕上突出显示修订和打印出的文档中突出显示修订)设置插入、删除、修改等显示的颜色和标记(可使用默认设置)后,修改删除内容,均做出相应标记。方法②从工具—自定义—类别选择工具—从命令框中分别将选择突出显示修订、修订、接受修订、拒绝接受修订四个命令拖至工具栏中,设置插入、删除、修改等显示的颜色和标记(可使用默认设置)。 作者如何使用审稿人“审改稿” 为了区别审稿人对作者文稿的修改,审稿人“审改稿”使用WORD “突出显示修订”处理文稿。审稿人对文稿的插入、删除、修改等均做出相应标记。作者接受修订或拒绝修订,可采用以下操作:方法:1选WORD “工具”菜单—修订—突出显示修订—取消屏幕上突出显示修订和打印出的文档中突出显示修订(去掉打钩),则修订标记不再显示(文件仍保留修订记录,如再选择突出显示修订,仍可显示修改标记)。确定是否接受修订:菜单“工具”—修订—启动“接受或拒绝修订”窗口,逐条审核是否接受修订的内容。也可选全部接受修订简化操作。

审稿制度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家进行出版行政管理时的审稿制度。根据1994年6月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关于加强图书审读工作的通知》规定,凡是选题需要进行专项报批的,其稿件也必须按规定送交国家有关部门审读,出版单位必须认真执行这一制度。另一种就是出版单位内部实行的通常简称“三审制”的审稿制度。这里所说的是后一种审稿制度。  一、三审制的基本要求  “三审制”是“三级审稿责任制度”的简称,有时又称“三审责任制度”,指由初审、复审和终审三个审级组成的审稿制度。这是我国出版单位长期来一直实行的审稿制度。有关出版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历来对此有明确的规定。1997年6月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第八条再一次规定:“坚持稿件三审责任制度”,“初审,应由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复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编辑室主任一级的人员担任”,“终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社长、总编辑(副社长、副总编辑)或由社长、总编辑指定的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人员担任(非社长、总编辑终审的书稿意见,要经过社长、总编辑审核)”,并规定,“三个环节缺一不可。三审环节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

编辑如何审稿成功

要想投稿成功最重要的不是流程,而是你要清楚杂志社的风格。让你的文章也贴合杂志的风格、

在审读方法上,按具体情况做些准备工作(如查阅挡案阅读必要的参考书查考有无同类书籍或译本等),还查对出版社与著译者双方原来同意的写作提纲,并重点地查对作者所引用的材料和论据。此外,同样要重视审核书稿的序、跋一类附件和附录部分。防止审读时被原稿拘束,以致过于注重原稿的某些细小问题。对一部书稿的评价如有不同看法,原则上应服从终审意见和决定。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书稿,可以通过一定的会议形式,集体讨论作出决定。某些内容专门或比较特殊的书稿也可以约请社外专家或有关单位审稿。对外审意见,特别是涉及原稿的处理办法,一般仍需由责任编辑提出意见,总编辑作出最后决定。从审稿的各方面,包括过程,方法,都是相对比较周密,严瑾的,从而更加确保了文章的质量,也引导了我国文化知识的正确方向。

先研究一下杂志风格 受众再投 怎么审的,三审三教撸

分析结构,看是否清晰,词句是否流畅看文章是否有自己的观点3。与同类文章比较如何?

编辑如何找审稿人

1、查作者在杂志社所有期刊的投稿记录。如果有投稿,还会查审稿记录,根据情况选择是否考虑继续邀请以前的审稿人。2、编辑一般会扫一下全文,然后着重读一下摘要和引言以及结论。主要目的是了解作者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看完脑子里会蹦跶出几个比较熟悉、联系过的审稿人。但是有时选择暂时hold住,不马上请,查查最近两年他们都发了与这个特别想关的文章没,然后放在步骤3后邀请。3、了解作者推荐的审稿人。这些审稿人的研究背景会稍微调查一下。个人主页,和近五年发表论文情况是必看的。研究方向非常相近的推荐审稿人,编辑当然会选。编辑们很能理解作者很希望听到来自名人的评价,但也同时很理解名人的时间总是有限。通常为了避嫌,编辑还会查一下被推荐的审稿人是不是跟作者沾亲带故(这种情况下送出去有点儿让大家都不好做人)。有时遇到的作者里不超过百分之五十会做出非常合适的推荐。但恰恰作者是小方向里的专家,合适的推荐对于送审非有有利。专家常常会因为忙而拒绝审稿,但如果送审方向非常准确,审稿时间就会相对短,这时候稿件被拒审的几率就会相对小一些。4、看文章的参考文献。会着重关注那些文献题目一看就比较相关,期刊名也耳熟能详,而且最近5年发表的文章。仍然会对这篇目标参考文献进行全文检索,看看是不是真实相关。然后开始重复步骤2的过程,把关键作者(第一作者,或者通信联系人)研究背景调查一下。差不多的都会发邀请信。这个环节里,特别希望作者可以引相关的、新近的、优质的文献。而且也特别希望作者的文献条撰写标准,条条都附上文献题目。如果作者文献引得特别不给力,3个步骤下来都没有觅到足够多的审稿人,那编辑只能靠自己查文献了,进入步骤4。5、根据之前阅读的文章大意,用几个觉得特别贴切的关键词放到Web of science里面去查,然后对找到文献里的关键作者重复步骤2。如果查不到,就再减一个关键词。。再减一个。。。最后放宽要求吧,换转google scholar。如果发现小方向内的文章这几年都已经被大家伙儿搞成专利在发了,所剩无几的几篇学术论文还都来自知网万方,作为编辑就有点儿怀疑正在送审的文章是否选对了期刊。步骤4行不通再进步骤5。66、通过关键词在审稿人数据库中找审稿人。其实的审稿人数据库很大,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在数据库里找呢?只是有些编辑们的个人习惯。会觉得应该把文章塞给那些刚刚享受过被审并且幸运通过的作者团队,思路都还是热的,应该意见回来很快、很到位。另外数据库里审稿人的研究方向不会全都更新很快,相对刚出炉的论文有些滞后。很多时候通过步骤2、3、4找到的审稿人也正是已在库里的审稿人。

是的。只有在通过编辑的初审之后,他才会把你的论文送给外审的审稿人。如果论文在第1部就被编辑给拒掉了,又称为桌面剧,也就是说在编辑第1轮筛选的时候就把你的论文给pass了,他就不会再送外审了,当他觉得你的论文还可以的时候,才会送给同行评审。

如何催编辑尽快审稿

其实这种最好不要去,一般你投稿过去就会搜到自动回复,那上面会写上编辑的审稿时长,快的半个月,慢的三个月都有,这段时间能做的就是等待,因为你写信了编辑也不一定会理。。。

SCI论文到底该不该催稿? 很多作者都有这样的经历,文章投稿两三个月了,一点消息也没有,投稿状态也不变,心里很着急,但又不知所措,到底该不该发封催稿信呢?是不是发了有可能就悲催了呢? 查尔斯沃思论文语言润色小编在往期的文章中提到,文章从投稿到发表是有其一整套流程的,不同的出版社审稿时间又不相同,所以导致作者等待的时间或多或少。审稿所耗费的时间最长,审稿时间是由编辑初审时间、审稿人审稿时间、编辑给出意见的时间组成的。如果恰逢审稿人原因不能按时审稿,那么作者稿件可能要等待更长的时间, 那么到底该不该催稿呢? 别等到花儿都落了,该催稿时就催稿,这是很正常的行为,编辑会理解的,如果稿件两个月或者更久还没有消息,不妨给编辑发一份态度诚恳的催稿信,这对于加快进度有一定作用,不过别太过,隔三差五的发催稿信,编辑就只能对你呵呵了。催稿信的写法其实很简单,态度要好是一定的,其次就是简明扼要,别废话太多,下面这封催稿信许多作者曾用它作为模板,大家不妨参考一下: Dear P ×××:Sorry for disturbing I am not sure ifit is the right time to contact you to inquire about the status of my submittedmanuscript titled “Paper Title” (ID: 文章稿号), although the status of “With Editor” has beenlasting for more than two months, since submitted to journal three months I am just wondering that my manuscript has been sent to reviewers or not?I would be greatly appreciated if you couldspend some of your time check the status for I am very pleased to hear fromyou on the reviewer’s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Best regards!Yours sincerely,××××××Corresponding author:Name: ×××E-mail: ××××@×××× 参考:查尔斯沃思论文润色贴士

  • 索引序列
  • 编辑一般如何审稿
  • 编辑如何审稿
  • 编辑如何审稿成功
  • 编辑如何找审稿人
  • 如何催编辑尽快审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