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古籍文献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古籍文献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发布时间:

古籍文献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研究古典文献的

有把锈针漫与人——学习古文献的一点体会 ---------摘自韩山书院 说实话,论坛里藏龙卧虎,谈这个话题,只会献丑,不过也是自己的浅显心得,就当是抛砖引玉吧,希望对初学者,有些许启发。学习古文献,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选择了一条寂寞而艰难的路,具体不用我多说,所以,如果真的有强烈的兴趣,那就耐住寂寞,艰难地走,如果没有多少兴趣,还是趁早放弃。先说些我认为学习古文献的基础。首先是要有一些古籍阅读能力,通文字音韵训诂。谁也不能说自己掌握得多好,不过基本的一些,还是要懂,否则无法进行下去。学习的方法,无非多读,多看。具体说:1、会一些篆文。甲骨文之类的,太专业,就算了。但得识一些篆文,因为藏书印之类的,篆文多。方法:看《说文解字》,不能通读的话,看五百四十部首也行。2、会一些草书。许多材料,是稿本、钞本,用草书、行书写成,有些刻印的书,序跋之类的,也是行书、草书。不识一些草书,无法阅读。学习方法:找本《草书千字文》,或孙过庭《书谱》。多看。3、会一些俗字,敦煌卷子固然有很多俗字,许多世俗材料也有俗字,钞本、稿本也有俗字,许多刻印的书,也有俗字。不误俗字,有的书就读不下去。方法:《干禄字书》、《龙龛手镜》、《碑别字新编》或黄征老师的《敦煌俗字典》等。其次,要会查工具书。可以看一看《文史工具书举要》之类的,介绍文史工具书使用法,不仅要学会,更要时时用。要知道有哪些工具书,什么情况下,可以去查哪个工具书,如何去查。具体的,就不用多说了。我常常看到有些朋友,有个什么问题,到处问人,不得其解。其实只要知道有应该查什么工具书,一检便得的。再次,要知道如何找材料。我要研究一个什么问题,得需要查哪些材料,心里得有数,这需要一些目录学的知识。然后是如何去查,像清人的集子,可以看《清人别集总目》之类,上面列有馆藏,可以到处跑跑。材料又分纸质材料、电子材料。有些材料,数典、龙腾、爱如生,包括我们韩山书院,能够下载,也就免得东奔西跑。具体的古文献研究,方向很多,千差万别,但我觉得有些基础的,应该掌握。我建议大家花半年到一年时间,做一个个案研究,即研究某一个作家或学者。不宜太著名的,二、三流的就可以了,主要是锻炼自己,不求出多少成果。可以做的工作很多:生平考、家世考、交游考、著述考、某一著作的版本考……然后尝试整理其著作,涉及到版本考察、校勘、标点等。然后可以作此人的年谱,辑录其佚文佚作、辑录生平资料、辑录评论资料、辑录交流唱和的诗词……经过这一轮的尝试,应该对古籍整理有了粗略的认识。以后看到别人一篇文章,也知道从哪些角度进行评价了。具体研究的方法,因人而异,因方向而异。我很惭愧,在南师大学习六年,没有很好的学到老师的方法,只是在瞎混,不过就自己所熟悉的,举三个例子:我导师赵生群教授,研究《史记》、《春秋》,《史记》一百三十卷,加上三家注,得有二百万字左右,据赵老师讲,他前后通读过几十遍,零星查找不算,所以我们课上提一个什么问题,他基本都能背出原文来,来龙去脉很清楚。这是需要花很多工夫的。但能够做到这样,就会精熟,许多问题就会浮出来,得到解决。每再读一遍,都会发现一些新问题的。当然,不仅仅是看《史记》一书,相关的《尚书》、《春秋》、《国语》、《战国策》、《汉书》……,也自然要熟悉。这是一条路子。黄征教授,研究敦煌语言文字,简单看,就是识字,但请不要小看这识字之术,许多敦煌学研究者,有的还是很著名的敦煌文学、敦煌文字的大家恰恰缺乏这一基本能力,因此误读原卷,在错误的基础上进行研究,错得就更加离奇,这种情况以前可谓广泛,现在也不少见。所以识别敦煌俗字,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门大学问,黄征老师又将这上升为理论,著述很多。具体方法我没有尝试过,所知道的大概是,多看原卷(不是去法国、英国看敦煌卷子,是指看图版,上古等出的几套,或者实在不行,《敦煌宝藏》也可将就),对照他人录文。最好是拿着《敦煌变文校注》,边读边核对原卷,一篇一篇读,注意其校注,这样大半本读下来,一般的俗字,就都认识了。如果无法找到原卷,那看黄老师《敦煌俗字典》,也可以,不过效果不如对原卷好,没有直观印象。坚持一年,就掌握了一个大概,再去看一些学者的敦煌学研究,就会发现真的是“讹火满纸”了。江庆柏教授,清代文献研究、四库学研究。江老师可以说是我见过最勤奋的老师,近年所出的《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清代进士题名录》,得到了学界的一致肯定,可见先生扎实的学风和过硬的功力。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所收几万人,一一去图书馆查找原始资料,进行详细的考证,前后看过的资料,有数万种之多,这种做学问的态度、方法,让人钦佩,值得所有研究古文献的学习。说得有点乱,以后再整理修改,希望大家也多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者谈谈自己熟悉的学者治学的方法。

古典文献学专业学什么 附学习科目和课程发布时间:2020-02-24 11:26:06 文/马一波古典文献学专业简介古典文献学是一门古雅的学问,跟现实生活距离甚远,学起来比较枯燥,同时它又较难学,既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又需要广泛的知识和开阔的思路,甚至需要学贯中西、汇通文理。古典文献学专业课程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科工具书使用、出土文献概论、古代文化概论、古文献学史、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等。古典文献学专业就业前景历年毕业生除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外,进入编辑出版、图书档案、旅游、政府机关、学校等单位古典文献学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本专业培养具备中国古籍整理与古典文献学全面系统知识,能在教育、文化、出版部门,从事古籍整理、传统文化方面的实际工作、古典文献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文献学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古籍整理和中国古典文献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古典文献学专业所需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古籍整理、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我国关于古籍整理及编辑出版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汉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古籍整理能力和古典文献修养,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并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掌握中文文献资料的查询手段。收起

必看的书有文献学讲义,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文献学概要,中国目录学史,中国伪书综,古籍辨伪学,古文学学导论,读书杂志,中国文学学史,中国目录学等,接入门的书籍是需要掌握的。

民族古籍文献

1、《每天读一点传统文化》《每天读一点传统文化》以开阔的思路,生动的语言,从琴棋书画、中医中药、文学艺术、民间工艺、武术、美酒、淡茶、民间杂技等方面入手,以丰富的知识和史料,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中国民族风俗》《中国民族风俗》讲述了风俗是在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内容有回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等。3、《中华风俗历:活在岁时记里的传统中国》国民党政界大佬陈果夫主持,耗时十年编撰,讲述中国人不可不知的节俗文化。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图文并茂,包罗万象,一本全面了解传统中国社会生活的最佳读物!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要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传统文化经典、正确解读经典,已经成为全民族亟需加强的一项战略。5、《民族文化认同论》《文化认同论》深入研究了文化认同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理论,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的新内涵,讨论了中华民族当代的文化认同问题,具有明显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是一座融悠久的历史、雄伟的建筑、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丰富的馆藏、先进的设备、科学的管理与人性化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图书馆,现已成为全校教学、科研的重要文献资源基地,成为全校广大师生工作、学习的理想场所。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51年 ,60年代初已具有一定的规模。1980年重建新馆,面积达6800平方米。继2002年扩建2万多平方米新馆后,2006年伊始,学校又将9千多平方米的6号楼改造为图书馆南书院。图书馆馆舍总面积达到44573平方米,生均面积已达33平方米。新馆为南北双塔楼,共17层,高85米,屹立于秀丽的南湖之滨,是一座高大宏伟的仿古式建筑。图书馆设有党总支、馆办公室、采访部、编目部、流通部、阅览部、技术管理部、信息开发咨询部共8个工作部门,设有专业图书借阅室、民族古籍文献借阅室、电子阅览室、工具书阅览室、文理科现刊阅览室、教师阅览室等32个专业阅览室。全馆可向全校师生提供阅览座位5311个,其中专供学生自习座位3218个,提供电子阅览的计算机534台。优越的馆舍条件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师生到图书馆阅览学习的需求。图书馆职工共计132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23人,这批高素质的业务技术人员较好的承担起了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从2005年1月起,图书馆在全校率先实现全员竞聘上岗制度,将竞争机制引入图书馆,打破了人事制度管理的大锅饭,图书馆进入到一条高效、快速的发展轨道。从1997开始,学校加强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前期投资30万元建起了图书馆局域网,图书馆自动化和数字化建设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图书馆使用的是深图开发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II系统,全馆实现了图书、期刊从采访、验收、编目、典藏、流通、阅览到文献检索和数字咨询服务的全面自动化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操作和检索方式,使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全面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为加快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步伐,学校先后加大图书馆的软件、硬件建设的投入,图书馆已初步形成了网络及软、硬件支撑体系。同时,图书馆还加强了与全国CALIS文献中心和湖北省其它高校图书馆的合作,初步形成了电子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体系。图书馆设有党总支、馆办公室、采访部、编目部、流通部、阅览部、技术管理部、信息开发咨询部。

易经,通典,天工开物,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到封建文明极度繁荣的明清时代,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名族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与成就,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与挫折,数不清的英雄豪杰、文人志士在历史的长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在《上下五千年》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千百多个生动的小故事,和一张张精美的小插图。 全书用严谨、简洁的文字勾勒时代背景,介绍历史常识,使我们更了解那历史。不仅如此,书中的小插图也惟妙惟肖。那些精彩的彩色插图和文物图片,全面而直观地展现社会风俗和历史面貌,让我们又进一步地了解了那源远流长的中国文明史了。

少数民族古籍文献

佛教 小乘佛教:几乎是傣族、布朗族和德昂族的全民信仰。西双版纳、孟连、耿马等地。 藏传佛教(喇嘛教):在迪庆州等藏区,云南最有名的藏传佛教寺院是香格里拉县的噶丹松赞林寺(“小布达拉宫”)。 大乘佛教:汉族、部分白族。 伊斯兰教: 回族穆斯林几乎遍布云南全境,共约62万余人,清真寺810处。基督教: 信奉基督教的主要有:西北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僳僳族以及怒族、独龙族;东北部昭通市、武定县等地的苗族以及彝族;西南部中缅边境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景颇族;思茅市澜沧县(有著名的糯福教堂)的拉祜族和佤族。(景颇文、苗文、拉祜文、佤文、西僳僳文和东僳僳文等的创制都与基督教传播有关)。 道教 汉族和受汉文化影响较多的部分白族。 天主教 与信仰基督教的民族基本相同。东巴教 丽江的纳西族中曾流行过东巴教。 其他还有白族、彝族、佤族等民族自己的民间宗教信仰。

如13世纪中叶写成的蒙古族重要历史、文学名著《蒙古秘史》和清代的著名文学作品《一层楼》等。在医学、历算、数学等方面蒙古族也有重要贡献。

在“民族遗珍书香中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暨保护成果展”中,少数民族古籍珍品讲述了各民族交往交融的动人故事,展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旧抄文本《东巴舞谱》用纳西族古老的东巴文记录了34种东巴舞蹈的仪式和跳法。东巴文是纳西族使用的一种文字,由象形符号、表音符号和附加符号构成,以象形符号为主。从左向右书写。多年来,民族古籍工作者挖掘整理了大批东巴文古籍,使民族文化精髓得以传承。八思巴文是元朝时通行的蒙古文,八思巴文是1269年在藏文字母基础上创造的拼音文字,它用于拼写蒙古语、汉语、藏语等文字,通行了大约有100多年的时间。八思巴文有41个基本字母,它自上而下书写,行款自左往右。我国通过开展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抢救、整理、研究等工作的实施,八思巴文、东巴文等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古籍原件被选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项目。都是民族的瑰宝,应该得到有效的保护,让文化传承下去。

中华五千年 啊

论文化自信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

文化自信:对自身文化价值持有的坚定信心

坚定文化自信,是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于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文献

回答 您好,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请稍等一会儿哦~ 因为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共享。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原本就是自然的一分子,但“智人”所具有的智力水平,远高于其他生命体。相较于其他生命体,只有人类才具有主动改变自然环境的智慧和能力。因此,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责任主体只能是人类。人类必须勇于担当,勠力同心。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一个生态哲学的概念。如果说人与自然和谐从字面上理解有“井水不犯河水”之内涵,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则显然有“井水”与“河水”交融共存之意蕴。其中,“井水”是一个存在,即自然的存量所在,而“河水”则有源头与流向。 “河水”可以补偿“井水”,而“井水”也可以被汲尽而致干涸。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需要有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人对自然界的责任担当,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共享。 更多3条 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参与到其中,必须要从一些小事情做起来,必须要关注环境。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不仅是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到实践的成功经验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基本原则有机结合。“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必将成为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重大意义在全球环境治理遭遇前所未有困难的当下,主席阐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更释放出中国积极对待气候治理的鲜明信号,彰显中国应对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也并非一时之念,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方面,中国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始终积极作为。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主席阐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处于关键节点的全球环境治理指明了通往清洁美丽世界的金光大道。

  • 索引序列
  • 古籍文献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 民族古籍文献
  • 少数民族古籍文献
  • 论文化自信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
  •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