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理论与改革投稿经验分享心得

理论与改革投稿经验分享心得

发布时间:

理论与改革投稿经验分享心得

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目前仍未取得根本的突破。学生负担过重,学习被动,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现象仍广泛存在。据调查,目前影响素质教育推进的有社会历史、就业压力、传统体制、队伍素质、办学条件、课程设置等因素。除课程设置外,其他均非短期内所能解决。所以就条件比较而言,当前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应该是课程改革。2001年出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推进课程改革的内容有九个方面。我认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当是改革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  一、关于改革课程结构。“纲要”出台后,进入课改实验的中小学基本上限于按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开设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而综合实践活动课和选修课整体上没有得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必须有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活动。学习者完成建构还受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结构性经验背景”的影响,所以应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即强调在真实的社会和劳动技术环境中去加深体验。同时,建构主义还主张学习应在合作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最具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结合社会、生活、生产实际进行综合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特征。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认为应大力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并把握以下原则:突出研究性学习,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习。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为了学得更好。研究性学习最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征,所以应放在突出的位置。但是如果研究性学习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便很难达到建构主义所要求的产生真实而深刻的体验的效果。所以应当把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内容以任务型为主。应在社会和生活、生产实践中寻找适合的课题作为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观察、调查或亲自操作,获得必须的素材。然后师生共同对素材通过理论的逻辑的分析处理从而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必然引导学生主动去手脑并用地学习探究,从而加深知识理解和拓展知识面,掌握学习、研究方法,培养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体现师生、学生之间的充分合作。从资料的搜集、资源利用到探究步骤和方法都必须由师生共同探讨设计。教师不仅起组织引导作用,而且是参与者。为活动课提供课时保证。  关于选修课。目前少数重点学校在数理学科、艺术体育方面为少数学生提供了特长培训的机会,而多数学校包括重点校的多数学生却是千人一面地接受统一的课程。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无论哪个阶段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类型的智能组合和特长。而开设选修课,正是用不同的课程结构去适应具有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对不同年龄段的所有学生都应分类开设选修课,而不只是针对少数学生。学校应提供丰富的选修课菜单。进一步精简国家统一规定的学科课程内容并降低难度,以腾出课时开设选修课。  二、关于改革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按建构主义的观点,现在的课堂教学明显存在学生被动接受,师生交流不畅,缺乏合作,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等问题;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参与的体验以及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综合体验严重不足。按多元智能理论,现在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缺乏个性发展的空间。为此,课堂教学改革应体现以下原则:情境性。应利用图表、资料、卡片、实验设备、实物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或师生的人物活动等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必要时让学生深入现场,直接操作,加深体验,以激发学生的情绪和思维,使其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平等互动。建构主义强调的学生主动学习,绝不只看学生是否在教师的指挥下活动,而是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是否主动积极地进行体验和建构。因此,要求教师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走到学生中去,发挥组织引导、调控点拨的作用;不仅允许学生说话,而且提倡师生平等对话,积极互动;不仅体现师生共识,而且体现差异,甚至对立和交锋;不仅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而改变,而且教师及教学过程也在学生的影响下改变。课堂教学目标和程序可以预设,但必须根据课堂活动的实际随时调整。交流合作。课堂应促进学生之间在学习上合作,整个教学过程要体现师生和生生之间畅通的信息交流。三维目标。由于学习过程不仅受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而且还受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所以课堂教学目标应是多元的。可以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教学过程应围绕三个维度开展,以利于学生进行综合的体验,促进建构的进行。个性化。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课堂教学应针对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关于改革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改革是推动课程改革最有力的杠杆。这里仅就如何通过课程评价改革推动课程结构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谈谈看法。目前课改推进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学校缺乏动力。而评价(包括考试)恰恰最能有力推动学校进行课程改革。评价和考试改革的取向,应促进学校进一步“精选双基”,从而减少统一学科教学的课时,腾出时间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和选修课;应促使学校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中重视发展个性,自主学习、综合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应促使学校重视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协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就学校的常规管理评价而言,要建立目标体系,对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和选修课在数量上提出明确的要求并纳入考核。要建立标准体系,对于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选修课以及课堂教学从资源的开发利用到过程的实施和产生的结果均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要建立经费保障和奖惩机制。为开设综合实验活动课、选修课和改革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和结果的奖惩提供经费保障。要建立展示平台。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选修课的典型课展示、观摩以及艺术节、科技活动月、学科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和课堂教学比赛等活动,让课程改革的过程和结果充分展示出来。  就考试改革而言,目前最关键的是改革高考。虽然早已明确了“三个有助于”的高考改革方向,但到具体的方案设置上仍争论不休。我的看法是,严肃会考,简化高考。会考应真正精选双基、降低要求,以统一为学生提供一个各学科全面发展,经过努力绝大多数都能达到的标准。会考应严密组织,确保结果可信。会考分应以适当的比例记入高考总分,以防止中小学在课程安排上偏科。在会考基础上,高考应分类要求,对多数学生总体而言应降低学科“双基”要求,而对个性特长、实践应用创新能力应加强考核。分类设科,分类组织。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属于不同的智能类型,所以文理分科的设置应坚持。对语言智能或数理逻辑智能突出的学生实行全国少数重点大学和其他大学的重点专业联考,科目设置可采用“3+小综合+1”模式。因为这是针对极少数学生设置的考试,所以要求既相对全面又体现特长。其他本科大学由各省统考,内容深度比前一类降低,科目按“3+1”设置。这样设置的目的是减少统考的科目并降低难度,让学校平时更注重会考和活动课、选修课。特殊录取,对于有特殊成果和才能的学生,大学有权力不经高考(但要会考成绩)直接录取。扩大面试,为了鼓励培养实践应用能力,根据大学的专业要求应扩大面试,面试的内容应是实际应用方面的,并且允许学生自由发挥。最后,高考录取应以综合素质测评为重要内容。综合素质测评应依赖于成长记录档案,而该档案应对学生参加活动课、选修课的数量提出明确要求。课程评价和高考改革如果能按这样的方式进行,相信能有力地推动中小学课程改革

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职工正确对待改革,争做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支持者。要组织广大职工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加深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投身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建设和传播先进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引导广大职工立足本职为促进改革发展作贡献。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职工头脑,引导职工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国情、世情和省情教育,教育引导广大职工正确对待深化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调整,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引导国有企业职工积极参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引导广大职工积极参与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行业的市场定价改革,为形成公平竞争环境作出积极努力。引导广大职工正确对待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一些政策调整带来的利益关系变化,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积极参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理念,激励职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争做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动参与者。各级工会要把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战略任务,大力倡导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为职工参与改革积蓄力量、赢得优势。广泛组织职工深入学习《决定》精神,学习与深化改革相关的理论、政策,让职工成为深化改革的明白人。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大力实施云岭职工人才工程,培养造就一支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的技术工人大军。进一步完善职工成长成才机制,让职工在深化改革进程中全面发展有空间、创新创业有平台。  广泛开展建功立业活动,充分激发广大职工创造活力,争做全面深化改革的奋力开拓者。各级工会要团结动员职工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以生机勃勃的创造实践,积极投身全面深化改革伟大事业。深入开展我为深化改革提合理化建议活动,为推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经济体系,加快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贡献力量。持续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发明创造等群众性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大力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广泛开展云岭职工跨越发展先锋活动和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功立业。深化职工节能减排活动,加强对职工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积极推进先进操作法和节能优秀技术成果,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唱响“劳动光荣、工人伟大”的时代主旋律,激励广大职工争当深化改革的时代先锋和行动楷模。  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焕发广大职工参与改革热情,争做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推动者。各级工会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放在突出位置,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旗帜鲜明地维护职工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保障权益。加大源头参与力度,积极代表广大职工群众参与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参与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便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户籍制度。普遍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促进广大职工实现工资正常增长。进一步完善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厂务公开制度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制度,切实保证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深入开展送温暖、金秋助学、医疗互助等活动,努力为包括农民工在内的职工群众解决生活难、子女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努力把劳动关系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主动适应社会建设新要求,创建一批具有枢纽功能的社会组织,共同做好社会服务工作,特别是为职工的服务工作,促进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扩大工会组织影响力,把广大职工团结在党的周围,齐心协力推进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观点的继承和发扬,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和联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第一要义是指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实现国家繁荣稳定,祖国统一的根本保证,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发展这一中心环节。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求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是要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享受。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发展的过程当中,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顺应世界发展大形势下,做到资源,环境,人口的协调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是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特别是信息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3、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按“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4、“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中国的经济的发展, 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并让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上一个新的台阶, 这五个统筹的实质 ,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我通过个人自学和专题学习,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开展工作的指导方针,它既统揽一切工作,又贯穿每一工作的始终。我想,对我而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加强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并认真搞好学习。 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理念。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摒弃过时的思维模式,改变落后的习惯做法;需要克服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思想,强化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意识;需要打开眼界,拓宽视野,切实感受到如果不把握机会努力学习提高素质,就有被高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的危机,自觉地将勤奋学习的思想化作深入持久的行动。其次,是努力做到全面系统持之以恒地学习。要把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与深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用党章精神要求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做好先锋模范表率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注重实效,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政策功底和知识素养。再次,是紧紧围绕本职工作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紧密结合个人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深入学习,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既要向书本学习,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掌握工作规律,更要注重工作实践,“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在日常的工作中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在实践中获取真知,增长才干,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本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促进主观世界改造和业务工作深化,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各项能力,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理论与改革投稿经验分享心得感悟

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目前仍未取得根本的突破。学生负担过重,学习被动,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现象仍广泛存在。据调查,目前影响素质教育推进的有社会历史、就业压力、传统体制、队伍素质、办学条件、课程设置等因素。除课程设置外,其他均非短期内所能解决。所以就条件比较而言,当前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应该是课程改革。2001年出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推进课程改革的内容有九个方面。我认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当是改革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  一、关于改革课程结构。“纲要”出台后,进入课改实验的中小学基本上限于按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开设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而综合实践活动课和选修课整体上没有得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必须有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活动。学习者完成建构还受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结构性经验背景”的影响,所以应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即强调在真实的社会和劳动技术环境中去加深体验。同时,建构主义还主张学习应在合作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最具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结合社会、生活、生产实际进行综合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特征。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认为应大力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并把握以下原则:突出研究性学习,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习。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为了学得更好。研究性学习最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征,所以应放在突出的位置。但是如果研究性学习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便很难达到建构主义所要求的产生真实而深刻的体验的效果。所以应当把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内容以任务型为主。应在社会和生活、生产实践中寻找适合的课题作为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观察、调查或亲自操作,获得必须的素材。然后师生共同对素材通过理论的逻辑的分析处理从而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必然引导学生主动去手脑并用地学习探究,从而加深知识理解和拓展知识面,掌握学习、研究方法,培养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体现师生、学生之间的充分合作。从资料的搜集、资源利用到探究步骤和方法都必须由师生共同探讨设计。教师不仅起组织引导作用,而且是参与者。为活动课提供课时保证。  关于选修课。目前少数重点学校在数理学科、艺术体育方面为少数学生提供了特长培训的机会,而多数学校包括重点校的多数学生却是千人一面地接受统一的课程。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无论哪个阶段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类型的智能组合和特长。而开设选修课,正是用不同的课程结构去适应具有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对不同年龄段的所有学生都应分类开设选修课,而不只是针对少数学生。学校应提供丰富的选修课菜单。进一步精简国家统一规定的学科课程内容并降低难度,以腾出课时开设选修课。  二、关于改革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按建构主义的观点,现在的课堂教学明显存在学生被动接受,师生交流不畅,缺乏合作,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等问题;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参与的体验以及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综合体验严重不足。按多元智能理论,现在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缺乏个性发展的空间。为此,课堂教学改革应体现以下原则:情境性。应利用图表、资料、卡片、实验设备、实物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或师生的人物活动等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必要时让学生深入现场,直接操作,加深体验,以激发学生的情绪和思维,使其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平等互动。建构主义强调的学生主动学习,绝不只看学生是否在教师的指挥下活动,而是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是否主动积极地进行体验和建构。因此,要求教师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走到学生中去,发挥组织引导、调控点拨的作用;不仅允许学生说话,而且提倡师生平等对话,积极互动;不仅体现师生共识,而且体现差异,甚至对立和交锋;不仅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而改变,而且教师及教学过程也在学生的影响下改变。课堂教学目标和程序可以预设,但必须根据课堂活动的实际随时调整。交流合作。课堂应促进学生之间在学习上合作,整个教学过程要体现师生和生生之间畅通的信息交流。三维目标。由于学习过程不仅受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而且还受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所以课堂教学目标应是多元的。可以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教学过程应围绕三个维度开展,以利于学生进行综合的体验,促进建构的进行。个性化。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课堂教学应针对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关于改革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改革是推动课程改革最有力的杠杆。这里仅就如何通过课程评价改革推动课程结构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谈谈看法。目前课改推进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学校缺乏动力。而评价(包括考试)恰恰最能有力推动学校进行课程改革。评价和考试改革的取向,应促进学校进一步“精选双基”,从而减少统一学科教学的课时,腾出时间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和选修课;应促使学校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中重视发展个性,自主学习、综合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应促使学校重视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协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就学校的常规管理评价而言,要建立目标体系,对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和选修课在数量上提出明确的要求并纳入考核。要建立标准体系,对于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选修课以及课堂教学从资源的开发利用到过程的实施和产生的结果均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要建立经费保障和奖惩机制。为开设综合实验活动课、选修课和改革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和结果的奖惩提供经费保障。要建立展示平台。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选修课的典型课展示、观摩以及艺术节、科技活动月、学科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和课堂教学比赛等活动,让课程改革的过程和结果充分展示出来。  就考试改革而言,目前最关键的是改革高考。虽然早已明确了“三个有助于”的高考改革方向,但到具体的方案设置上仍争论不休。我的看法是,严肃会考,简化高考。会考应真正精选双基、降低要求,以统一为学生提供一个各学科全面发展,经过努力绝大多数都能达到的标准。会考应严密组织,确保结果可信。会考分应以适当的比例记入高考总分,以防止中小学在课程安排上偏科。在会考基础上,高考应分类要求,对多数学生总体而言应降低学科“双基”要求,而对个性特长、实践应用创新能力应加强考核。分类设科,分类组织。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属于不同的智能类型,所以文理分科的设置应坚持。对语言智能或数理逻辑智能突出的学生实行全国少数重点大学和其他大学的重点专业联考,科目设置可采用“3+小综合+1”模式。因为这是针对极少数学生设置的考试,所以要求既相对全面又体现特长。其他本科大学由各省统考,内容深度比前一类降低,科目按“3+1”设置。这样设置的目的是减少统考的科目并降低难度,让学校平时更注重会考和活动课、选修课。特殊录取,对于有特殊成果和才能的学生,大学有权力不经高考(但要会考成绩)直接录取。扩大面试,为了鼓励培养实践应用能力,根据大学的专业要求应扩大面试,面试的内容应是实际应用方面的,并且允许学生自由发挥。最后,高考录取应以综合素质测评为重要内容。综合素质测评应依赖于成长记录档案,而该档案应对学生参加活动课、选修课的数量提出明确要求。课程评价和高考改革如果能按这样的方式进行,相信能有力地推动中小学课程改革

有哒,推荐给你一个,里面有很多可以观看,看我都有哎。看我简戒!!就能看到

作为一名小学青年教师,在听了《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的决策部署后,我深受鼓舞、倍感激动。我为自己身处这样一个改革创新的时代而骄傲,因学校给我们青年教师奋发有为提供机会而感到幸运。根据前期的学习,我结合自身工作情况对标对表有如下感悟。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一项很伟大的决策。解决了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问题,也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改革与战略投稿经验分享心得

深入贯彻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改革发展中长期教育规划为全面提高国家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国家提出了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而民族的素质的提高对于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乃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都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更多依靠科技创新的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因此,在“十二五”计划中,对中长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明确规划: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发展任务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体制改革包括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保障措施包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强组织领导。此次改革注重以人为本,因此在传承多年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的基础上,纲要不仅注重了利民惠民,也注重了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在改革、发展、管理多方面,都有很多创新点——在基础教育方面,提出了在中长期发展过程中,基本普及12年的教育;在职业教育阶段即为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如何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高等教育方面,提出了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在民办教育方面,提出了进一步使民办学校要与公办教育具备同等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此次的中长期教育发展纲本着为民的宗旨惠民,是在全面务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纲要》在指明今后教育大体发展方向的同时,在应对具体的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如大学生就业,也作出了规划。如今,我们要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优势资源,因而就要求高等教育应该加快发展,即要抓速度、规模,更加要从结构、方式、质量来发展。全面发展一直从学前教育到继续教育,以及民办学校、特殊教育,达到全面的教育。在第十二个五年的发展中,我们国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规模的扩张,特别是产业质量的提升,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也就是说我们产业承载力更强。届时,产业创造财富的机会更多,相应的发展产业的机遇也会增多,因此自然能够缓解就业压力。现今,我国正全力构建和谐社会,“公平”成为十分重要标杆,头等大事便是消除教育中的诸多不公平。如今,教育面临着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公。国家把大量的教育资源投向大中城市,而广大的农村与欠发达地区,师资匮乏,资金匮乏; 二是城乡差别、地区差距不断拉大。不光是在学校的硬件设施上,还是在教学资源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尤其,同样是教师,同工不同酬,严重挫伤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三是招生制度、各种优惠政策上的不公平等。因此,《纲要》中明确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合理地配置,在教育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上,打破现有的教育不公平现状,是民众的一大憧憬。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极为重要的工具。好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多数人提供同等机会同等优质服务的教育。 此次的纲要提出的政策给教师群体、教育集团都提出了相当的要求。提高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广大教师应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从而形成教育特色和办学风格。除此之外,学校必须花大气力,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学习,不断提升知识层次;学校必须开齐开足各门课程,平等对待,并配齐配足专任教师;学校必须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教研活动,实施素质教育的规章细则,导引教师,指导学生,才能真正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总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改革、教育公平是纲要强调并着力解决的重大议题。《纲要》的出台,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反映了人民的期盼,更表达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意愿,将指导着我国未来十年教育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重视《纲要》对于教育的规划,从而在十二五中使得中国在高速发展的道路上更快更稳地走下去。

除了贫富差距大之外更大的是环境变化大对环境生态的破坏大:上世纪7、80年代河水洗澡可以喝,洗澡时很多小鱼戳脚,90年代自来水可以喝,现在的自来水只能洗衣服河水很脏千万不能喝更不能洗澡!

娃儿q酷我企鹅了机器人后来

改革开放三十年,每个人都能看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经济而论无疑是大大发展大大进步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无疑得到了极大改善,也似乎更现代化了。但是,弊端渐渐显露,保障缺失已成众矢之的。对于如何看待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这个看起来本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事实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话题。因为,这些年来,不管是社会上还是党内,人们对过去近30年的改革开放,在认识上并不是很一致的。有的人甚至把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简单地都归咎于改革开放本身。持有这些观点的人虽然是很少的,但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达成对改革的共识,重聚改革的人气,将直接影响着未来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能否真正把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为实现小康目标而奋斗的党的工作大局落到实处。回顾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无疑是为了更好地把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未来改革开放能否继续深入发展,不仅关系到我们所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也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具体来说,要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按照城乡统筹协调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时代总是在进步的,倒退没有出路!在当前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动荡的时期,我们更应该充满信心,团结一致,坚定不移地走我们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路子。我相信我们的党有能力让中国普通老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有能力让中国的各类社会福利保障与世界接轨,让最广大同根同源的老百姓们也能共同分享改革收获的成果!

行政管理改革投稿经验分享心得

三天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我认为行政管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将行政管理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通过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行政管理专业化水平和综合能力。这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现行的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教学方法普遍存在重视科研、轻视教学,重视教学内容研究、轻视教学方法研究的倾向,改革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认为行政管理学教学方法是新形势下培养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等时代背景下,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由传统的研究型、学术型向应用型、操作型人才转变,要求高校着力培养能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政策制定、人事组织等工作的大量人才。而从当前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来看,课堂教学多采取“黑板管理学”授课方式,这种课堂教学既不符合行政管理学实践性的学科特征,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知识体系会存在缺乏操作技能训练的问题,难以帮助学生获得处理实际行政管理事务中分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品质、能力和技能。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势在必行。随着电子政务技术的发展,对行政管理过程中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判断能力、预测能力和处理能力等要求更高,而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主要的实践教学为进行社会调研、撰写毕业论文和参与毕业实习,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不能适应现代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这就迫切需要优化传统公共行政教学方法,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

通过“学习十七大座谈会”活动的开展,04级行政管理专业全体党员、预备党员同志在思想上,认识上有了更大的提高。 从学习中,同学们首先认识到: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重要报告,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开放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报告全面系统的总结十条基本经验,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 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积极热情,对关于牵动国家发展的指导方针特别关注,对“科学发展观”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学习和讨论。首先,同学们认为报告深深植根于中国国情现实,集中了全党的智慧,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意愿,是一份求真务实的报告、振奋人心的报告、与时俱进的报告。报告回答了全国各族人民热切关注的三个问题——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报告立足国情、求真务实、理论创新、规划未来,必将有力指导和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更加满怀信心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次,它是一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宣言书。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已经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矛盾新问题,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只有这样,才能够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我们的伟大事业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 同时,同学们还认为十七大代表一致同意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是我党十分英明且意义重大的决断,我们大学生更应该学习并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同时,同学们还积极响应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认为这一要求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同时抓住了国家繁荣强盛的关键所在,发展与创新,一直是我党贯彻执行的路线,也是现代化社会前进的动力。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行政一班的党员、预备党员同志们都立志从现在起,要将自主创新的思想贯穿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仅是为了响应十七大的要求,更是为了不断进步,提升自己。 通过这次学习,同学们在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到胡锦涛同志报告的主题对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继往开来、开拓进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将会一直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做为当代大学生,又是即将跨入社会的国家建设者,同学们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会把个人发展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进取,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我是2003春行政管理系的一名学生,在中央电视大学学习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来进修的,每天除了上班工作的时间外留给自己的学习时间少之又少,这样我们就必须制定一项个人学习计划。将学习分散在一周的每一天中,安排一个学习单元,周末安排两个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的时间为1—4小时,虽 然安排不少于20小时的学习时间,但一周的生活基本没有受到影响,只不过时间安排得更紧凑了,而且这样分散安排也不至于太辛苦,也有利于保持学习效率。 参加小组学习是开放教育中的一种形式,我们一般由3—5人组成。都是同专业的、住得比较近的,学习进度较一致的学生,经常在一起讨论学习上的问题,交流学习体会、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学习信息和资料,互相鼓舞学习信心,激发激发学习动机,消除个别化学习带来的孤独感,在互帮互学中共同提高。我们还通过电脑网络、电话等通讯方式和小组的其他成员保持联系,及时解决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难题。 还有一些学习技巧值得我们互相学习。在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学习的时候,做自学笔记是帮助理解记忆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阅读教材时直接在材料上做笔记,有助于你理解和记忆教材内容,听课时做好听课笔记,要为听课做好准备,保证精力集中和情绪稳定状态良好,课后应该尽快整理听课笔记,检查笔记中的每一个细节,确保其完整并且精确无误,对任何有缺失的和有疑点的地方,应该及时找老师或同学核对并补充完整,读听课笔记,用颜色笔或荧光笔标出重点和重要的概念、结论等。 以上是我在一年多时间里总结,并得很好的验证,希望所有的同学都有一个很好的成绩,也希望我的体会大家能认可。加强行政效能管理的理念 管理是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地域牵动全局、贯穿始终的大事,它可以把具有某种联系的因素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将它们组织起来为实现一个共同的发展目标而协调的运动。而这种协调和运动往往是随着一系列指令、规章、制度乃至法律的形成而形成的。管理规范,制度健全,效能发挥,则环境整洁,秩序井然,举止文明,效率大增。没有严格的管理,就不会有工作上的高效率和高效能,也不会有人员的高素质。同样道理,涵盖地税工作各方面的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包括行政法制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行政事务管理等制度,并依法行政,依法监督,努力提高税干整体素质,营造一个严格的科学的管理环境,形成一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地税工作体系,就会使管理水平、整体效能明显提高,纳税服务逐步融入到行政行为的各个环节,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纳税服务指南,构建公开的纳税服务体系。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过近年来的努力,纳税服务作为新征管模式的基础性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前一个阶段,分局就如何做好新时期税收征管工作、优化纳税服务,推进税收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以及强化内部行政管理,努力提高行政效能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差距。特别是当前管理理念正在从人治向法制型转变,应对税收工作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靠过去老一套的办法已经很不适应了。而我们少数干部还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还没有意识到危机在前,转瞬即到。表现在工作上就是不注意学习,不注意知识储备和知识更新;在征管中不注意摸索规律,凭老经验应付,创新的欲望和要求还不够强烈。另外,纳税服务作为行政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未得到根本落实,现代的科学管理思想和理念没有应用到税收征管工作中。与纳税服务相适应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责任追究、质量管理、监督控制等未与纳税服务岗位挂钩,形成有机的整体。纳税服务的内容、标准和方式也没有规范,征管规范化水平还比较低,优化服务也是口号化,抽象化,不具体,不明确,没建立起纳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纳税服务信息化程度低,没有切实解决纳税服务手段的问题等。由于没有建立起集纳税申报、催报催缴、法规公告、政策咨询、问题解答、信息查询、服务投诉等信息平台,没有建立起对现有征管信息系统数据加工、分析、再应用的管理制度多元化,纳税申报范围小、层次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观念在数据管理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以至税收征管业务还不够规范,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随意征管行为。而有关行政效率、服务质量、工作作风等行政效率的投诉和处理等也相对滞后。 对于过去十年取得的成就,我们深感自豪,正因为大家认清了形势,明确的任务,全体干部职工切实增强了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存在的问题有了足够的清醒的认识,从而自我加压,推行行政效能管理,去实现地税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理论与改革投稿经验分享

娃儿q酷我企鹅了机器人后来

投稿时须注意以下5个问题: 投稿要对路 每种报刊杂志都有自己特定的办报(刊)方针和宗旨,有自己的读者对象,投稿前必须先对此进行了解,搞清它的发行出版周期是双月刊、季刊、月刊还是半月刊、周刊,如果是报纸的话,是日报、周二报、周报还是半月报、月报,接下来要了解各种报刊都开设了哪些栏目,各栏目都发表些什么样的文章,可能的话还应该了解一下报刊的办刊历史,看看近年都发表过什么样的文章,对照一下你研究的问题以及撰写的论文原来有没有人研究过写过,研究现状如何,原来发表过的此类文章是从哪些角度写的,你的文章有无创新发展。此外,还应对报刊的发稿动态和走向以及下一步热点稿件是哪一类进行研究,最后看看你撰写的文章适合于哪些报刊的哪些栏目,投寄时最好在信封上注明栏目名称,以便于编辑人员及时准确地处理稿件。要做到这一点,平时对有关报刊必须多看、多翻阅, 至少对近期目录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投稿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致于把中学化学教学方面的稿件寄给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报刊。 例如: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的权威杂志——《化学教育》是中国化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月刊。经常在每年第一期刊登《化学教育》栏目简介,《化学教育》征稿简则。如果要向这家杂志投稿,就必须仔细研究这两篇文章。其它几家杂志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化学等也会对其读者对象、投稿要求、杂志栏目等方面进行介绍。 注意把握时机 教研论文按时效性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时效性强,与教学进度配合(例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的新教材教学参考,各种同步练习等),另一类时效性不强,与教学进度无关。后者什么时候投稿都行, 而前者必须掌握一定的提前量,到底提前多长时间投稿,一般报刊都会通过报刊启示提醒读者和作者。正常情况下,如果报刊没有规定,与教学进度配合的稿件,双月刊、月刊应提前4—6个月。总的说来,新闻类稿件越及时越好,报刊发行周期越短,提前量相应要小些。投稿最忌讳“马后炮”,一般不是很出色的稿子,“马后炮”是很难发表的,比如:与下学期一开学要学的内容有关的稿件, 一般在上学期期末最迟在假期当中就要发,这样才能给教师备课提供借鉴和参考,如果你等到教完这部分内容后再写出来投出去,那就成了“马后炮”,这类稿件不是极有价值一般不会保留到第二年再发。这便产生了矛盾,因为大多数与教学进度有关的稿件都是在教学后发现了问题才研究撰写出来的,而此时已经错过了投稿时机。怎么办?笔者的经验是可以先写出来慢慢加工仔细斟酌,到第二年合适的时候再投出去,这样经过冷加工后,稿件会更成熟。有些报刊采用期长达几个月甚至半年,即使只有一个月,由于不能一稿多投,等到收到答复,再投给其它报刊也已错过了时机。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上述办法,只是最好有个发稿记录,记下何时发给谁?结果如何?再投稿时心中有数。 注意格式要规范 如果稿件是手写的,要注意书写认真规范,整洁清楚,无错别字,标点符号准确无误,而且必须使用方格稿纸誊清,注明每页字数。如果是打印稿,还应注意字不可太小,一般正文部分以三号字或小三号字为宜,页脚须注明页数与字数,便于编辑排版时参考。一般报刊编辑部都不收复写稿和复印稿。不少报刊编辑部对稿件格式都有详细而明确的要求,投稿前要认真研究。正规论文的格式应该是标题、标题之下是通讯地址、通讯地址之后是加小括号的邮政编码,然后空格后是作者姓名。较长的论文在正文之前应有200—300字的“摘要”,和不超过5个的关键词,以便于编辑阅稿时节约时间,了解要点,通常正文之后还应注明“引文出处”或“备注”以及主要参考书目,参考书目要写清书名、出版社名、版本、编著者等。如果是第一次投稿,最好文后加“作者简介”,以方便编辑了解情况,建立作者档案,同时这也是自我推销的需要。当然,简介必须实事求是,不可海吹,因为稿件最后能否采用,不是看你的简介来决定,关键还是稿件的质量,提高命中率的根本还在于稿件质量。 适当控制字数 不同的刊物,对论文字数的要求不同,而且差别很大,有的喜欢长篇大论,有的喜欢短小精悍,投稿时应对各刊物发表的文章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一些规律,这样投稿才有针对性。一般说来,寄给报刊发表的文章,应尽量短些,选题最好小一点,内容实用些,可操作一些,让别人看了能受到启发教育或拿过来就可以用;而参加评选的论文,理论性应强些,选题可稍大点,字数亦应适当多一些,这样才能将问题说清说透。通常组织论文评选的部门下通知或发启示时,对论文选题、格式、字数都有明确要求,撰写时应充分注意,如果没有要求,笔者以为参加评选的论文字数以3000- 5000字为宜,一般不要少于3000字,也不要多于7000字,根据选题只要论述清楚了就行,不必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字数多少上。就发表的文章来看,字数多少的差别亦很大,这主要与选题性质、报刊容量、些读者对象等因素有关,一般理论性较强的选题可稍长些,应用性较强的选题应短些,投给杂志的稿件可稍长些,而投给报纸的稿件应尽量短些,面向教师及研究工作者的论文可稍长些,面向学生的作品应尽量短些,选题较大的、学术性强的论文可稍长些,选题很小、学术性不强的、普及性的作品应尽量短些。这里的“稍长”或“稍短”是相对而言,没有严格规定,在笔者看来,“稍长”一些的文章可掌握在 3000-5000字之间,当然,如果1500-2000字能解决问题则最好;“ 稍短”一的文章以不超过2000字为宜,如果500-1000字顶多1500 字能说清问题则最好。不论哪类文章,在控制字数的同时应十分注意文章的科学性和可读性。所谓科学性是指文章的观点不能出错,引用的论据资料应准确无误,论证过程应经得住推敲;所谓可读性主要是指文字表述要让人喜闻乐读,一看题目就想看内容,一看内容就让人爱不释手,非一口气读完不可,当然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磨炼,文字功底是练出来的。 例如:《化学教育》的“化学与社会”栏目字数应在5000字以内,“复习指导”字数应在3000字内,“调查报告”字数在3000字内,“实验教学与教具研制”字数在500—2000。 讲究投稿策略 刚开始投稿的人,将稿子投出后总希望尽快得到编辑部的回音。事实上,由于编辑部每天要处理的稿件无以数计,所以,不少刊物收到稿件后常常连收稿通知都懒得发,这挫伤了不少作者的积极性,甚至有人从此不再写稿。还有个别刊物大量地照顾“关系稿件”,眼睛只盯住几个“名人”,结果使很多新人退避三舍。但应该承认,任何刊物都会考虑自己的信誉,真正有生命力的刊物在用稿上一定会坚持认稿不认人的原则,只要稿件对路时机合适,质量属于上乘之作,任何编辑部都没有舍优求次的道理。基于这种考虑,从撰稿者角度出发,笔者以为,投稿时应注意以下策略:一是持之以恒,管寄不管发,即经常投稿,投出后就不要再去想它,不要指望它一定能发表,压低期望值,用不用让编辑部去考虑,事实上你想也没有用;二是猛打猛冲,以多取胜,越不发越寄,时间长了,编辑就会有印象,特别是一些稿源充足级别较高的刊物,很可能你寄的稿子连仔细看都未来得及就提出了处理意见,“屡投屡退,屡退屡投”就可能感动上帝,如果你写的稿件确有水平,不用说,只仔细看一次就可能改变你的命运,甚至连你以前投的稿子都会引起编辑的注意; 三是认准的路走到底,只要你感到你的稿件确有价值,就可以反复投,也可以转投其它同类刊物,相信是金子就一定有被人发现认可的时候;四是由低到高,循序渐进,一般来说,刊物的级别越低,发行范围越小,稿源越不足,同样质量的稿件投给这样的刊物就可能增加命中的机会,刚开始写稿打知名度的新人尤其应注意这一点,梦想一鸣惊人一口吃成个胖子是不现实的;五是趁热打铁,即收到刊物的采用通知后马上再寄,趁编辑部对你的稿子还有印象,继续开拓。六是注意对准档次,即投稿时注意稿件的质量与刊物的级别影响对应一致,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原来发表过文章有一定知名度的作者,可以“好稿子”对“高级别”刊物,这样可以扩大影响、创牌子、打名声,提高知名度,当然作品一定是“ 拳头产品”,如刊物多次发表过你的稿子属于“熟门熟路”,可采取中档稿子对高级刊物的策略;第二种情况是原来未发表过文章,没有什么名气,门路不熟,属于淌路子的作者,可采用“田忌赛马”的办法,以好对中、以中对低,如此可取得“三局二胜”的效果。 最后说一下“一稿多投”。各刊物都有自己的规定,都反对“ 一稿多投”,都要求过了采用期之后再改投它刊。但是很多稿子时效性很强,特别是配合教学进度的稿件常常是“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两个办法:一是按规定办,过期改投或留待明年再投,二是采取变相的“一稿多投”,变通的办法就是作好投稿记录,收到采用通知后立即通知其它刊物,不要再发。一般说来,知名度不大、刚开始写稿的作者,特别是质量一般的稿件,即使一稿多投,也很少会出现几家刊物同时采用的情况。从这个角度出发,从维护作者权益的角度出发,笔者赞成第二种办法,各报刊杂志编辑部似亦不应反对这种办法。要说责任的话,作者写稿很不容易,你不用又不及时通知作者,耽误了用稿时机,这个责任编辑部应该负,不知笔者的看法是否正确。 从事文学刊物编辑工作十五余年,对作者不规范的投稿感触颇深,现将投稿应该注意的事项告诉广大作者,以便提高投稿命中率。 一、 稿件首先要书写整齐,字迹不要潦草,稿纸要用方格纸。不少作者在这一方面不太注意,抄写得乱七八糟,字迹潦草。更有甚者,随便将一首诗抄在烟盒上或写在用过的稿纸背面。有些作者虽然用稿纸抄写但未用方格稿纸等等。对于这一类来稿,编辑一般都不会认真去阅读。一是阅读起来太费劲。二是编辑感觉到作者创作不严谨,投来的稿件质量肯定好不到那里去。三是不用方格稿纸抄写,若稿件刊用修改起来也不方便,算行距,字数也不好计算。 二、 投稿时作者要谦虚。不少作者投稿时总爱附言。作者附言可以说五花八门。附言适当地介绍一下自己未尝不可,但要言简意赅,谦虚有礼。记得我刚参加工作在一家市级文学刊物作编辑工作时看到过不少类似的附言:我是某协会会员,某华人文学联谊会会员``````在全国各地文学大赛中多次获奖,可以说我是有一定影响的作家、诗人。今寄诗作几首,在你们这类市级刊物上发表应该是绰绰有余吧``````。诚想,有哪一位编辑愿发这种骄傲自大的作者稿件。你既然这么高的水平,既然眼中没市级刊物,何以给市级刊物投稿呢!当时,我还年轻,耐着性子看完诗作,其实所谓的诗作连上县级刊物的水平都达不到,纯粹是作者自吹自擂罢了。再者作者往往不了解自己的创作水平,总认为自己的稿件水平高,真应了那句“孩子是自己的好”的谚语,来稿时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稿件,甚至讲已得到了某主编的肯定或得到了某位作家的赏识。其实,稿件的好与坏,编辑阅完便知,作者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往往适得其反。因此,投稿时作者一定要谦虚,不要过高地宣传自己。 三、投稿要有的放矢。目前,国内报刊林立,据不完全统计,文学报刊在国内有一千余家,再加上各类报纸的文学副刊,那就数不胜数。经常有作者埋怨自己的稿件得不到编辑的赏识,除了质量外,不外乎是作者没找对投稿的报刊。其实,每一家报刊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用稿的标准,不能写完稿不加选择就投,那肯定是不容易投中。一般来讲,报纸副刊发表的文章都要比纯文学刊物发表的作品水平低,而且报纸副刊发表的文学作品一般都要配合本时期报纸宣传主题,也可以说是应景之作。如果是这种稿件,一般不易在纯文学刊物发表。当然,也有一些大报副刊发表的文学作品水平并不低,这要看是什么报了。文学刊物一般分为市级、省级、中央级。通常来讲,级别的不同,所选稿件质量就不同,比如说《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可以说选载的都是小说精萃,一般作者的作品不易被选中。如何让自己的稿件提高命中率,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创作水平,根据自己的创作水平向相应的报刊投稿,这样就容易投中。 四、 稿件最好不要寄给某一位编辑。作编辑久了,认识的文友也就多了。因此,编辑的私人信件或寄给编辑的稿件就多了,案头上压满了来信、来稿,处理都处理不完。编辑部都有专门的收发人员,来稿及时登记,及时分发,一般都不会积压,反而寄给某一位编辑的稿件常常会积压,得不到及时处理。 五、 稿件要自留底稿,便于一稿多投。现在所有报刊都不退稿,一是工作量大;二是支付不起大量的邮费。一般来讲二个月(有约定的除外)内未见采用通知可另投它刊。稿件还是要多投几家报刊(同一时间不要一稿两投),说不定被哪一家报刊选上了。未发表不一定就是水平低,关键是要有的放矢的投稿。 六、给报纸副刊投稿切忌投长稿。众所周知,报纸副刊的容量极其有限,稿件字数太多,版面无法容纳,编辑修改起来费时费脑,在这种情况下,编辑一般都会选择其它稿件,稿件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七、 寄稿时要在稿末写清固定地址、邮编、姓名,以便编辑联系。不要认为这是一件小事,有不少作者往往忘了在稿末写地址,使编辑无法与作者取得联系。 呵呵希望你能投稿成功!

自己写!!!!!

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论文再没有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够说明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如果从1978年开始算起,中国的改革开放到今天经历了整整的三十年。三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12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由华国锋主持。会议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在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决定停止使用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否定“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一)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十年“文化大革命”,国家在左的政治路线指引下,国民经济损失总计约5000亿元。计划经济时代,人民普遍吃不饱,穿不暖。买粮食要用粮票,买棉布要用布票,买食用油要用油票,票是人民经济生活中的主角;肉类这种普通百姓的奢侈品要留到过年才能享用;在当时的条件下,别说一个大学生,即使一个高中毕业生都是社会上的香饽饽。唯一令人怀念的就是那个时代民风真的很淳朴,路不拾遗;官风廉正,没有现代社会那些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短短的30年,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今天,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会说我们中国人是劣等公民,说我们是东亚病夫。蓬勃发展的经济,接连上天的卫星,奥运赛场上一面又一面的金牌让那些嘲笑中国人的高傲自大者无话可说。在生产力高速发展,外资涌入国门,引进国外先进科技的同时,一些资产阶级思想死灰复燃了。君不见,因贪污受贿而落马的高官比以前多了么;高校周围的宾馆旅店生意火暴,夜夜爆满;警匪一家,人民警察公然为各种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提供庇护伞……难道这些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阵痛么?(二)中国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形态发展要经历原始社会——努力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个形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人类文明发展的两条主要道路和两种基本模式。资本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人类文明发展到社会主义阶段的重要环节。从人类文明整体发展进程看,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是不可逾越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一个历史事实:资本主义的整体发展和文明进步,固然与资产阶级及其制度自身的历史进步性有关,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其“整体文明”是以某种程度的与文明精神背道而驰的手段实现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只使少数国家在其历史发展中实现了“血淋淋”的“文明和进步”,而使大多数国家长期处

  • 索引序列
  • 理论与改革投稿经验分享心得
  • 理论与改革投稿经验分享心得感悟
  • 改革与战略投稿经验分享心得
  • 行政管理改革投稿经验分享心得
  • 理论与改革投稿经验分享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