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宁波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

宁波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

发布时间:

宁波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

刊名: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英文名称: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 Engineering Edition)主办:宁波大学周期:季刊出版地:浙江省宁波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001-5132CN:33-1134/N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曾用刊名:宁波师院学报创刊时间:1988

宁波大学学报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在国内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学术期刊,主要反映基础教育、教育教学、教师培训及师范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新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并相应设置了若干栏目。学报侧重于为本地区中小学教育师读者服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学术性、理论性、前沿性和地方特点、地域特点。

宁波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2002年以来,共发表论文160篇,其中英文论文32篇(SCI论文27篇、SSCI论文2篇),国际期刊收录英文论文摘要10篇(SSCI期刊收录),中文论文115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9篇。获得两项省部级人民政府等级奖励;出版专著、教材(含章节)10种。 (1) 陈安涛,李红,冯廷勇,高雪梅,张仲明,李富洪,杨东 分段设计条件下归纳推理的多样性效应,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5,35(3):275~283(通讯作者)(2) 陈安涛, 李红, 邱江, 罗跃嘉 视觉分类的时间过程: 来自事件相关电位研究的电生理证据 科学通报 2006, 51(11):1281~1286(通讯作者)(3) 陈安涛,张庆林,王乃弋,邱江,李红,王秀芳,李小晶 分类活动中的认知控制:一项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自然科学进展,2006,16(11):1388~1394(通讯作者)(4) 何媛媛,袁加锦,伍泽莲,李红 正性情绪刺激效价强度的变化对外倾个体注意的调制作用 心理学报(通讯作者)(5) 马晓清,冯廷勇,李宇,李红 抑制控制对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影响 心理学报(通讯作者)(6) 李富洪,孙弘进,李红,曹碧华,邬德利几何模块论的局限性——来自梯形实验的证据 心理学报, 2008, 40(2):175~183(通讯作者)(7) 吴文婕,张莉,冯廷勇,李红热执行功能对儿童标准窗口任务测试的影响 心理学报, 2008, 40(3):319~326(通讯作者)(8) 张婷婷,李红,龙长权,冯廷勇,陈安涛,李富洪,王秀芳 归纳推理中的属性中心性效应 心理学报, 2007,39(4):400~410(通讯作者)(9) 陈安涛, 王乃弋, 李红, 刘强, 冯廷勇 类别归纳的时间过程和源定位 心理学报, 2006, 38(6):815-823(通讯作者)(10)冯廷勇, 苏缇, 李红, 张莉 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状况的测验编制,心理学报,2006:38(5),497~501(通讯作者)(11)李一员,吴睿明,胡兴旺,李红,P D Z 聋童执行功能发展:聋童与正常儿童的比较,心理学报,2006,38(3):356~364(通讯作者)(12)龙长权,吴睿明,李红等 5~5岁儿童在知觉相似与概念冲突情形下的归纳推理,心理学报,2006,38(1):47~55(通讯作者)(13)张婷,吴睿明,李红,P D Zelazo等 不同维度的执行功能与早期心理理论的关系,心理学报,2006,38(1):56~62(通讯作者)(14)廖渝,吴睿明,P D Zelazo, 李红, 张婷,张莉,高山,李小晶 意外地点任务中不同测试问题及意图理解与执行功能的关系,心理学报,2006,38(2):207~215(通讯作者)(15)李富洪,李红,陈安涛,冯廷勇,高雪梅,张仲明,龙长权 物体颜色与质地相似度对幼儿归纳推理的影响,心理学报,2005,37(2):199~209(通讯作者)(16)魏勇刚,吴睿明,李红,冯廷勇,Philip David Z 抑制性控制在幼儿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中的作用,心理学报, 2005,37(5):598~605(通讯作者)(17)胡兴旺,蔡笑岳,吴睿明,李红,张志杰 白马藏族初中学生文化适应和智力水平的相关研究,心理学报,2005,37(4):497~501(通讯作者)(18)李红,郑持军,高雪梅。推理方向与规则维度对儿童因果推理的影响研究,心理学报,2004,36(5):550~557(19)李红,冯廷勇。4—5岁儿童单双维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与特点,心理学报,2002年第4期,395~399。(20)李红,林崇德。个体解决三项系列问题的心理模型,心理学报,2001,33(6):518~525(21)陈安涛,李红,杨耘云,龙长权,李富洪 归纳推理是领域特殊还是领域一般的?一项实验研究证据 心理科学,2008,31(3):567-570(通讯作者)(22)李富洪,李红,曹碧华,陈安涛,龙长权 视觉归纳概括的加工机制与策略 心理科学,2008,31(2): 332-335(通讯作者)(23)刘凤英,张庆林,李红,姚志刚。类别学习中分类学习与推理学习的对比研究。心理科学,2008,31(2):308-311(24)魏勇刚,李红。心理账户的作用机制与儿童认知发展心理科学, 2007,30(6):1514~1516(通讯作者)(25)张仲明,李红 个体解决5项系列问题符合模型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 2007,30(1):104~107(通讯作者)(26)雷怡,李红.5岁儿童能够理解假装的心理表征:对Moe任务的质疑,心理科学,2007,30(3):741~745(通讯作者)(27)李红,王永芝幼儿认知灵活性的发展及其言语能力的关系,心理科学,2006,29(6),1306~1311(通讯作者)(28)冯廷勇,李宇,李红,苏缇,龙长权 3~5岁儿童表面相似性类比推理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6,29(5):1091~1095(通讯作者)(29)龚银清,李红,方美玲 规则顺序与规则类型对儿童规则推理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V28(6) : 1318~1323(通讯作者)(30)文萍,李红,彭宇,罗卫华 青年学生价值目标结构的研究,心理科学,2005,V28(6) : 1487~1489(通讯作者)(31)李红,白琼英某些影响儿童视觉写实绘画因素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5,V28(2):277~280(通讯作者)(32)李红,王乃弋。论执行功能及其发展研究,心理科学,2004,27(2):426~430(通讯作者)(33)高雪梅,李红,郑持军。社会游戏情境在幼儿遮挡绘画中的作用,心理科学,2004,27(4):884~886(通讯作者)(34)李红,陈安涛,冯廷勇,李富洪,龙长权。个体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及其机制研究展望,心理科学,2004,27(6):1457~1459(通讯作者)(35)李红,郑持军,高雪梅。儿童内包量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3年第26卷第1期,53~55(通讯作者)(36)李红,龚银清。婴儿物理因果感知能力的发展,心理科学,2003年第26卷第3期,448~451(通讯作者)(37)丁月华,李红。三种处理下条件三段论推理加工过程的发展研究,心理科学,2003年第26卷第5期,947~950(38)白琼英,李红。儿童绘画中深度表征的研究进展,心理科学,2002年第25卷第1期,113~115(通讯作者)(39)李红,高雪梅,郑持军。幼儿几何体绘画“知”,“见”矛盾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2年第25卷第2期,234~235,230(通讯作者) (1) 何媛媛,李红 外倾性和正性情绪关系的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2) 李鹏,李红 反馈负波及其理论解释 心理科学进展,(3) 吴文婕,李红 标准窗口任务与儿童早期多种认知能力的发展 心理科学进展,(4) 邬德利,李富洪,孙弘进,李红 儿童空间再定向的几何模块论及其局限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2):319~325(通讯作者)(14)陈安涛,李红。归纳推理心理效应的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11卷第6期,607~615(通讯作者)(15)白琼英,李红。0~5岁婴儿表征能力的研究概述,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第10卷第1期,57~64(通讯作者)(16)龙长权,路晓英,李红,范籍丹儿童早期分类与基于类别的归纳的一致性,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2):6~12(通讯作者)(17)陈璟,李红幼儿心理理论愿望信念理解与情绪理解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1):7~13(18)文萍,张莉,李红等,儿童执行功能对数学能力的预测模型,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3):13~18(19)高山,李红,陈安涛,白俊杰 老年人和大学生决策规则稳定性的比较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1):72~75(通讯作者)(20)胡兴旺,李红,吴睿明 学前儿童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方法述评,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 22(2):127~130(通讯作者)(21)龚银清,李红。3~4岁儿童规则因果推理能力的训练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2(4):12-16(通讯作者)(22)吴睿明,黄彦萍,李红,冯廷勇,龙长权 5~5岁儿童时序认知能力的发展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V21(3):7~12(通讯作者)(23)李红,高山,白俊杰 从儿童赌博任务看热执行功能的发展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V21(1):21~25(通讯作者)(24)高雪梅,李红幼儿遮挡绘画的表征策略及其内在机制的探讨,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V 21(2):109~113(通讯作者)(25)崔云,李红。论儿童的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0(2):80~83(通讯作者)(26)龚银清,李红。学前儿童二维合取规则推理能力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2004,22(4):48~52,62(通讯作者)(27)李红,陈安涛。从知觉到意义——婴儿分类能力与概念发展研究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2003年第2期,78~86(28)王儒芳,李红。影响学前儿童规则推理的因素研究综述,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第1期,21~24(29)袁琳,李红,李宇。目前国外智力教学的新方向,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30卷第6期,28~32(30)文萍,李红,马宽斌 不同时期我国青少年价值观变化特点的历时性研究青年研究,2005,12(通讯作者) (1) 吴霞,李红,儿童对人的行为进行推理的多样性效应,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1):(2) 文萍,李红,6-11岁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研究,心理学探新,2007,27(3):38~43;(3) 张仲明,李红。智力测验分数解释的发展趋势,心理学探新,2004,24(2):24~28。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B4心理学全文复印(4) 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研究,心理学探新,2002年第22卷第1期,44~48(5) 王儒芳,阴山燕,李红。军人自我和谐,总体幸福感及其关系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V13(1):64~65(6) 白俊杰,高山,李红。儿童家庭和个人危险因素与性侵犯行为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309~310,302(7) 高飞,李红。心理卫生工作者的过劳问题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第11卷第3期,179~180(8) 李红,陈璟。国外关于青春期慢性反社会行为问题发展的组合模型及理论。江西社会科学,2004,225~228(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B4心理学全文复印,2004年第9期(9) 李小晶,李红,胡朝斌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157~159(10)贾红桃,李红,孙翠碧,胡梅 论婴儿类别形成的过程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3):66-68(11)陈璟,李红关于儿童责任行为的研究教育探索,2006,11,102~104(12)文萍,李红,马宽斌1987-2004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纵深研究及教育建议社会科学家,2(13)崔云,李红。心理理论与语言能力关系的研究进展,北方论丛,2003年第2期,136~137(14)何琳琳,李红, 潘春妮 3—8岁儿童假装理解和绘画理解能力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7,33(1):143~147(15)张仲明,李红,杜建群 学习能力培养教学原则探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5,V31(1):27~31(16)李宇,李红,袁琳 论智力的文化观,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5,V31(1):35~38(17)李红,李一员 儿童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关系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5,V31(2):21~2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6:29-33)(18)魏勇刚,李红任务转换中的执行控制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5,V31(2):36~40(19)何莹,张庆林,李红。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4,30(3):44~48(20)李红,陈安涛。“仁”对中国人基本人格结构的影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3年第29卷第2期,16~21。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B4心理学全文复印(21)冯廷勇,李红。类比推理发展理论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2,V28(4),44~48。(22)李红。论大学生智力开发的理论与实践,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1年第3期。(23)李红,刘兆吉。儿童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发展,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0年第2期(24)李红。3~11岁儿童解决解决形象语言的三项系列问题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2000,V25(4),487~494(25)李红,陈安涛,儿童归纳推理基础理论探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2002,V31(4),103~108。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B4》,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5期转载。(26)龚银清,李红。婴儿感知因果关系的能力发展研究综述,西北师大学报(社),2002年3期,270~274(27)李红,贾宜锋,张富洪。儿童传递性关系推理的发展及其心理模型,西北师大学报(社),2004,41(4):93~97(28)贾谊锋,李红。智力的二元三层次论,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2003年第35卷11月版,127~129(29)彭文会,周鹊虹,李红 婴幼儿基于概念的归纳推理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2006,29(1):54-57(30)卢天玲,李红。国外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与规则使用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119~123(31)张仲明,李红,陈璟。当代儿童传递性推理模型研究的新进展,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97~101(32)潘春妮,李红,何琳琳。浅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2004,19(1):67~69(33)贾谊锋,李红。智力理论的统合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2004,33(10):46~50(34)李宇,李红。儿童认知脑机制研究进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2003年第1期(总9),22~25(35)贾宜锋,李红 高效率教学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2(36)高山,李红,白俊杰。关于智慧的心理学探讨,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140~142(37)王儒芳,李红,罗昆仑。学前儿童规则推理的研究进展及影响因素,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2005,V7(2):70~74(38)潘春妮,李红,何琳琳 家庭暴力与子女的人格障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2005,V 29(1):130~132(39)郑红兰,李红,延迟满足与心理理论、执行功能的关系,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6(40)白俊杰,高山,李红。有关当代人类智力模型的思考——神经功能模型和层次模型的构建及其启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2004年第2期,86~89(41)陈璟,李红,张仲明。论青春期慢性反社会行为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2004,5:82~85(42)陈安涛,李红。信息加工的中介状态——国外对表征的一种新看法,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2002,V20(2),99~103(43)何磊,李红。推理任务中的工作记忆。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教),2003年第2卷第2期,82~85(44)张仲明,李红。学习能力研究取向述评,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4:136~139(45)魏勇刚,李红 儿童归纳推理中的单调性效应和非单调性效应研究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2005第5期,97-102(46)李红,高雪梅心理理论的发展:回顾与展望,西华大学学报(哲),2005,V24(1):86~90(47)崔云,李红。语言与儿童心理理论关系的一种新观点,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V3(1):76~80(48)高山,白俊杰,李红。智力内隐理论研究探析,江南大学学报(人文),2004,3(4):17~19(49)陈璟,李红,宋宜,唐艳。儿童孤独症的早期识别和干预策略,国际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4,5(2):117~118(50)王儒芳,李红,阴山燕,罗昆仑军人自我和谐与总体幸福感及其关系的研究,中国公共卫生,2005,V21(3):273~274(51)王儒芳,李红。表面相似性问题类比推理问题解决中的情感效应,宁波大学学报(教),2005,27(2)(52)贾谊锋,李红。传递推理脑机制研究进展,宁波大学学报(教),2004,26(1):47~50(53)王儒芳,李红。婴儿认知加工原理(IPP)综述,宁波大学学报(教),2004,26(4):27~30,92(54)魏勇刚,李红。智力落后者的记忆的信息加工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2003年第25卷第1期,15—17(55)陈安涛,李红。儿童归纳推理基础研究综述,宁波大学学报(教),2002年第24卷第1期,50~53(56)魏勇刚,李红。同伴指导在智力落后者教育干预中的作用,教育探索,2003年第12期,92~93(57)王儒芳,李红。对儿童早期自我意识发展及人—我关系理解的新探索,重庆大学学报(社),2003年第9卷第6期,127~129(58)高飞,李红。由大学生自杀率增高质疑高校心理健康机构的有效性,青年探索,2003,2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概观 (合作)专著 成都出版社 1990年2月出版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16万字专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30万字专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和2002的10月重印 2001年获安徽省政府优秀图书奖一等奖2002年获武汉大学第九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3年12月获湖北省文学奖提名奖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中外文化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与文化透视(25万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合作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2004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合作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05年12月出版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 第一辑(副主编) 中华书局2006年4月出版一世珍藏的美文130篇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合作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 第二辑(合作主编) 中华书局2007年4月出版博士原创学术论丛(7本)(唐金海 陈国恩 周斌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权绘锦:《转型与嬗变——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研究》龚金平:《开放视野下多维对话关系的构建——作为历史与实践的中国当代电影改编》罗显勇:《梦中的国土——后现代语境中的乡土小说的文化母题及现代性特质》刘海波:《20世纪中国左翼文论研究》刘俐莉:《战争苦难与女性成长——20世纪中国女性的战争书写》杨蓉蓉:《学府内外——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现代大学与中国新文学关系研究》肖向明:《<幻魅>的现代想象——鬼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研究》 1、从苏曼殊到郁达夫──现代浪漫抒情小说发展的一个侧面《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1988年第3期《中外郁达夫研究文选》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2、屠格涅夫对郁达夫小说的影响 《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第3期1990年获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3、《柔石小传》补正两则 《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4期4、论五四文学的自我表现特征 《学术论坛》1993年第5期5、论现代浙江作家群的崛起 《宁波师院学报》1994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1994年第5期转载 1995年宁波师院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6、张承志的文学和宗教 《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传承与创新》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1995年第12期转载1996年获浙江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7年获宁波市第五届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2001年获湖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7、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及其研究的反思· 对人性的探索 《中州学刊》199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1996年第6期8、论婉约词对“新月”诗人的影响 《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6年第11期摘录1997年获宁波市文联优秀评论奖二等奖9、论中国“自由”派文学 《贵州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7年第10期转载《传承与创新》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1998年获浙江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0、社会革命与浪漫主义的调适 《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11、30年代的“最后一个浪漫派”──历史与现实交汇点中的沈从文小说 《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新华文摘》1999年第12期摘录12、浪漫的传奇──论抗战时期的新浪漫派小说 《江汉论坛》1999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1999年第11期转载13、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回顾与反思 《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4期14、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论郭沫若40年代的历史剧《贵州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15、人生边缘的牧歌──论30年代的浪漫主义思潮 《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6期16、五四浪漫主义的局限与衰落 《宁波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17、“感伤的行旅”──论五四浪漫抒情小说 《宁波大学学报》 1999年第4期18、闪光的浪漫主义流星──论新时期的知青小说 《文学评论》1999年青年学者专号19、世纪初的启蒙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观的萌芽 《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12期20、《丰乳肥臀》是一部“近乎反动的小说”吗? (易竹贤)──评何国瑞先生文学批评中的观念与方法 《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21、民族传统文化信息对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潜在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第2期22、民族精神的延续与新生──论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现代浪漫主义思潮 《人文论丛》2000年卷 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23、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与宗教 《江汉论坛》2001年第3期24、回归、新变与泛化──论四十年代浪漫主义思潮 《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1 期25、废名小说与禅佛精神 《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26、周作人思想蜕变问题的再检讨 《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27、“历史反思”应该具有历史感 《文学评论丛刊》第4卷第1期28、论浪漫主义的自由本质——兼及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 《长江学术》第2辑(2002年)29、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道家艺术精神 《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4期《传承与创新》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2年12期转载30、《堂·吉诃德》与20世纪中国文学 《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31、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道家色彩 《文学评论》2002年专号32、阳明心学与梁启超的文学改良观 (朱华阳) 《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 2003年3期转载33、文学思潮变迁与闻一多的新诗创作 《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1月出版34、中国新诗知性品格的建构(左敏) 《宁波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35、小说稿费制与清末民初的文学变革(左敏)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6期36、再评何国瑞先生文学批评的观念与方法(易竹贤) 《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37、知青小说:浪漫主义思潮的回归与泛化 《学习与探索》 2003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4年第2期转载38、论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上)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39、论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下)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40、论池莉的小说创作(王艳) 《江汉论坛》2004年第6期41、周作人与“江户情趣”——兼与永井荷风比较(孙德高)《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42、俄苏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影响综论 《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43、论冯至叙事诗中的现代意识(刘悠扬) 《长江学术第》6辑(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4年第7期转载44、龙泉明教授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4期45、还原历史的真相——关于舒芜和七月派的几个问题(朱华阳)《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5年第12期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2007年获重庆市第六届期刊优秀作品一等奖46、香港电影的后现代性流变(魏家文) 《中国电影年鉴》(2005年)47、文本的裂隙与风格的成熟——论巴金的《寒夜》《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1期48、《故事新编》的“油滑”与现代历史小说的文体自觉(权绘锦)《长江学术》2006年第2期49、略论章太炎的民族主义(庄桂成) 《光明日报》2006年4月4日第11版理论周刊50、文学的审美泛化(庄桂成) 《人民日报》2006年4月20日第九版51、“拉普”文学观的传播与中国左翼文学批评 《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 中华书局2006年4月出版52、《堂·吉诃德》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 中华书局2006年4月出版53、巴赫金接受中的主体性问题与巴赫金形象(雍青)《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 中华书局2006年4月出版54、市民世态 历史文化 欲望叙事——九十年代城市小说的三种表述(吴矛)《福建论坛》2006年第5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6年第8期《长江学术》2007年第1期 论点摘编55、张承志小说中的男权意识(王淼怡) 《江汉论坛》2006年第6期56、书信中所呈现的闻一多人格 《江汉论坛》2006年第11期《长江学术》2007年第4期论点摘录中国人民大学复印复印报刊资料J3 2007年第4期转载57、《萧萧》、《丈夫》、《三三》、《贵生》的版本问题(孙霞) 《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7年第1期58、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长江学术》2006年第3期59、论闻一多的生命诗学观 《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长江学术》2007年第2期论点摘编《2004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60、中国现代浪漫小说的怀乡意识(张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61、文学革命:新文学历史的原点 《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1期《长江学术》2007年第4期论点摘录62、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联想 《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63、20世纪中国文学接受外来影响及其经验 《福建论坛》2007年第5期64、澳门新移民文学的语境及发展前景 《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65、近年来武汉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4期66、商品拜物教与作家的创作心态 《文艺争鸣》2007年第10期67、“两个口号”论争与俄苏文学文论传播中的期刊(孙霞)《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68、国学热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光明日报》2007年8月24日 用300字的篇幅重点介绍了本文的主要观点69、沈从文小说《静》的空间形式(吴翔宇) 《名作欣赏》2007年第11期70、“革命文学”论争与俄苏文学文论传播中的期刊(孙霞)《西南师范大学学报》71、论应修人诗的牧歌风味 《宁波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72、巴人乡土小说探析 《宁波师院学报》1986年第3期73、郁达夫小说抒情风格的演变 《宁波师院学报》1988年第5期74、“五四”文学的文化品格 《宁波师院学报》1989年第2期75、关于鸦片战争以后文学史分期问题──与近现代文学合并说商榷《宁波师院学报》1990年第3期76、巴人作品中的宁波方言 全国第三届巴人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991年11月77、鲁迅《狂人日记》新论 《宁波师院学报》1992年第1期78、鲁迅《狂人日记》的结构艺术 《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1期79、关于《沈光文与晚明易学》一文史料失实及沈光文祖籍问题《宁波师院学报》1993年第3期80、论“自我表现”的多重涵义 《广西民院学报》1994年第1期81、巴人作品使用宁波方言得失略论 《宁波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82、方方池莉谈创作 《阅读与写作》1995年第1期83、新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问题 《广西民院学报》1995年增刊84、文学的民族化方向与外国文学的影响 《宁波师院学报》1996年第1期85、自由主义文学与启蒙思潮 《中文自学指导》1996年第4期86、整体世界史观与文学的民族化 《宁波师院学报》1997年第3期87、巴人作品宁波方言词语释义 《宁波师院学报》1996年第4期88、中国现代文学为何较少深刻性 《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12期89、“男性的音调”:论郭沫若的《女神》 《中国新诗研究》1998年第2期90、禅意与佛性──论废名小说 《三峡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91、新诗源头的一座丰碑──郭沫若《女神》综论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92、文学思潮变迁与闻一多的新诗创作 《四川三峡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93、现代派文学背景中的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思潮 《洛阳师院学报 》2001年第6期94、世俗认同与身份焦虑——池莉创作简论(王艳) [香港]《新亚论丛》2003年第3期95、新月派诗与婉约派词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96、论闻一多的“文化国家主义”(孙德高)《闻一多研究集刊》第9辑,武汉出版社2004年出版97、情感的矛盾与艺术的超越——论闻一多的爱情诗(魏家文)《闻一多研究集刊》第9辑,武汉出版社2004年出版98、萧红的小说与“五四”文学传统(任秀霞) 《北方论丛》2004年第3期99、“拉普”与中国左翼文学批评的历史反思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年5期100、游走于多重文学思潮之间——论林徽因的诗歌道路(王一珂)《创作评谭》2004年第4期101、中国乡土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浮躁》《废都》《高老庄》的精神症候分析(王俊)《文艺评论》2004年第5期102、透射理性之光的浪漫情怀——论萧红小说创作风格(万娟)《创作评谭》2005年第2期103、经典作品与文学审美教育——陈国恩教授访谈录 《文学教育》2005—07(下)104、易竹贤先生的“鲁迅研究”与“胡适研究” 《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105、爱情的想象与恋爱的告白——“湖畔”与“新月”情诗比较论《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106、心中有良知 彩笔写春秋——评龙志毅的长篇小说《政界》 《贵州作家》第1辑107、鲁迅和茅盾的小说创作与时代精神 《襄樊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湖北省作家协会2005年文学讲习班纪念特刊》108、《世界美文精选》序 《写作》2006年第2期109、浪漫主义的田园牧歌——论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 《珞珈讲坛》第2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110、新的开拓 新的挑战——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词《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111、受虐倾向与权力欲望——余华早期小说人物心理分析及其他 (王钟屏)《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5期112、意识到的启蒙主义的历史限度——论《祝福》中的“我”《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中国现代话剧名作导读(36万字)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2、经典作品与文学审美教育 《文学教育》2005—07(下)3、近年来武汉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4期4、现代中国文学发展史 (参编)教材 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5、当代中国文学 (参编)教材 广西师大出版社1993年4月出版6、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精品课程)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年出版ISBN 978-7-900725-12-7

水平不怎么样,就知道耍宝

宁波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宁波大学考研资料链接:  提取码: frqf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朱兆祥1921年2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区)虹桥村一个渔业工人家庭里。祖父和父亲毕生为鱼店工人,每年渔汛期去嵊泗列岛捕捉大鲨鱼,割取鱼翅,采集和加工渔产品。长年的艰辛劳动和海洋生活,培养出他们在又忙又苦的生活中坚持下来的韧性和耐力,养成了他们勇于探索和冒险的精神。这一切对于童年的朱兆祥都有深刻的影响。2011年11月28日于北京病逝,享年90岁。1932年2月,他从农村小学转入宁波四眼碶小学插班,第一次读到郭沫若、朱自清等的白话文学和声光化电等现代科学知识,并受到五四运动新思想新文化的启蒙。1933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四中学(后改名宁波中学)。1935年,因带头反对学校法西斯军事管理制度,险遭开除;这年冬天,他还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6年初中毕业后,因家贫缀学,在家靠抄写度日。10月,他离家去上海华一工业社药水电池保安灯厂当学徒。未成年即已体察到当时中国之社会黑暗、国家落后及生活艰难。1937年5月,工厂倒闭,他失业回家。8月,考取浙江省立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公费生,遂发奋攻读建筑科。此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他目睹国民党政府黑暗腐败、抗战不力,沪、宁、杭相继失守,宁波岌岌可危,遂参加宁波学生周刊社从事救亡活动,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1940年初,他在鄞县梅园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任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支部委员和鄞县县委学委委员。1940年10月,他考取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由几位地下党员凑款相助到浙南龙泉分校入学,受到竺可桢和郑晓沧所倡导的浙江大学求是学风的薰陶,并继续运用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时就开始的超前自学的方法进行学习。1942年夏,在日本侵略军侵犯浙南的危境下,他和同学结伴长途流亡,到达遵义浙江大学总校,靠工读和奖学金继续学业。1943年起,因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优胜,学生时期就被学校聘为工学院数学助教,辅导微分方程、工程数学等课程。1944年,他随导师钱令希作毕业论文,以优秀成绩毕业,留校任土木工程系助教,主持材料试验室工作。此时他也曾有过出国深造的念头,但他目睹时局艰难,特别是受到闻一多被暗杀事件的激励,就以中国的革命前途为重,继续投身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浙江大学迁返杭州后,他找到党组织,以科学时代社为基点组织杭州科学工作者协会,开展科技界的民主活动。这也是他以后从事“科协”“科代”“科联”“科普”等组织工作来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开拓发展的一个前奏。1949至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头10年中,科技界面临着在贫穷落后和战争疮痍的基础上重新组织队伍和开拓事业的艰巨任务。朱兆祥放下了自己向往的学术研究,投身于祖国的科技事业的组织开拓工作。1949年10月赴京后,参加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的筹建工作,并主持辅导处,推动全国科学普及活动。1950年,在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新成立的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常务委员,负责组建协会秘书处;并以中国共产党全国科联、科普联合支部书记的名义,协助推动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秘书处的工作。四五年间,他奔波于全国,先后推动了20几个省市的科联、科普分会的建立。1955年10月,朱兆祥作为中国科学院代表赴深圳欢迎留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回国。接着,朱兆祥协助钱学森和钱伟长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并筹组中国力学学会。正当他努力为新建的力学研究所做好学术管理工作、积极发展力学研究业务之际,“反右派”运动开始了,朱兆祥被指控为包庇右派,蒙受不白之冤而受到沉重打击。他被调到新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在这充满着辛酸和苦楚的坎坷之路上,他又在力学教学和新学科的创建上倾注了心血,不断地开拓。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和近代力学系任教的20几年中,先后开出10余门课程。从1963年起,朱兆祥主持近代力学系爆炸力学教研室的工作,领导了我国第一个爆炸力学专业的工作,使其健康地发展。20多年来他从教师科研队伍的形成和提高、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以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等各个方面,为爆炸力学和冲击动力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他从事空中核爆炸、应力波的传播及其引起的损伤和屈曲、材料冲击性能,以及力学史等方面的研究。 在中国科技大学,建立和发展了我国第一个爆炸力学专业。1985年秋,朱兆祥出任宁波大学首任校长。他怀着“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精神领导筹建这所由香港环球航运集团主席包玉刚爵士捐款兴建的宁波第一所综合大学。经过不到一年的艰苦筹建,宁波大学以一所包含文、理、工、商、法多学科的新型综合大学的面貌正式开学。宁波几辈人盼望建立一所大学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在宁波大学办学中,朱兆祥努力进行教育改革。学校只设学系而不分专业,放宽各系的培养面,倡导发扬浙东学派“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传统,旨在培养既有宽厚的学科基础知识,又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和社会中坚,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些改革凝聚着朱兆祥的教育思想和多年的心血。1988年秋,学校初具规模,66000平方米校舍竣工,为8个学系聘集了宁波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教授队伍并全面招生,教学和科研活动正常展开,至此,他力请辞去校长职务,回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潜心结构动态屈曲和高分子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工作。朱兆祥历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届理事或常务理事,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理性力学和力学中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力学学报》和《应用数学和力学》常务编委,《爆炸与冲击》副主编。 朱兆祥从青年时代起就活跃在科学活动的组织工作上,竭尽全力支持和协助我国好些知名科学家如梁希、竺可桢、袁翰青、钱学森等,推动了许多全国性的和现代化的科学事业的进展。他在工作中成为党和这些科学家之间的联系中介,而且成了他们的得力助手。1946年,浙江大学迁回杭州后,他参加以倡导科学和争取民主为双重任务的“科学时代社”,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团结进步科学青年的活动,并随后在实际行动上和周志成、丁?一起共同推动组织浙江大学讲师助教会,来支持当时被叫做解放战争第二条战线的学生运动。1948年又进一步协助心理学家陈立教授组织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杭州分会,一方面开展了日食观测等一系列科学活动,另一方面则宣传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呼吁团结起来以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残余势力的双重束缚。1949年杭州解放前夕,他作为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杭州科协党组成员和谷超豪、任雨吉等发动科协会员开展护厂护校、准备迎接解放的活动,阻止了杭州纱厂等迁台,保护了电厂、自来水厂等免受破坏,保存了钱塘江水利资源等重要资料,推动了雷达研究所的起义。5月3日杭州解放后,他和党组成员一起立即向解放军杭州军事管制委员会代表张劲夫汇报了所掌握的杭州各企业和工农业情况,配合其协助接管,并使科协成为党联系科技界和工商界的桥梁。1949年10月,朱兆祥到北京协助化学家袁翰青组建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主持辅导处工作,按照政协共同纲领中普及科学知识的条款推动全国科学普及活动。根据他的建议,在各大城市推动建立科学馆、天文馆,组织科学展览,出版科学普及读物;在县城和农村则以文化馆为基点组织有关天文现象、农业病虫害和妇幼卫生等科学知识的巡回展览,其观众在华北和西北各省平均每县达8万人。他主张成立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以促使科学普及工作发展成为科学界的群众性活动。与此同时,他参加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总会活动,协助推动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的组织工作。1950年8月,他当选为新成立的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常务委员,负责组织协会的秘书处,协助协会主席林学家、梁希组织各省市的分、支会,在全国组织科学讲演会,从全年1万次发展到几十万次之多。同时,他又被选举为中共全国科联科普联合支部书记,义不容辞地协助推动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秘书处的工作,开展学会活动。在多年从事科学组织活动中,他坚持科学工作者是各类科学团体的主体,竭力纠正团体的专职机关(秘书处)的“衙门化”倾向。他认为科学家在旧社会有反对黑暗统治的自觉,在新社会有在科学研究、教育和普及方面贡献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组织者要虚心为科学家服务,发扬民主,使科学家能够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955年10月,朱兆祥受陈毅副总理之命,作为中国科学院代表专程赴深圳负责欢迎在美国受到拘留、软禁等长期迫害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一家回国。对于这一历史性事件,香港报刊上曾刊登过钱学森一家踏上罗湖桥的广为人知的照片,而在桥头另一侧紧紧握住钱学森的手、代表祖国向他表示热烈欢迎的正是当时在国外尚鲜为人知的朱兆祥。接着,朱兆祥陪同钱学森考察全国南北10来个城市的工厂、大学和科研机构,并帮助他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1956年1月以钱学森为所长的力学研究所的诞生,以及1957年以钱学森为理事长的中国力学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力学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力学研究所成立伊始就开拓性地设立了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流体力学、化学流体力学、物理力学、自动控制和运筹学等研究室,不少研究方向当时不仅在国内是个空白,在国际上也是最新的前沿研究。朱兆祥一方面作为研究所的学术秘书,从学术管理工作方面协助钱学森开拓新学科;另一方面作为党组织的负责人之一,从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科研路线方面,以及从网罗人才、组织队伍、兴建新楼、制定规划等行政管理方面协助钱学森在短短的一二年时间内就把力学研究所建设得生气勃勃。甚至后来在遭受沉重的政治打击的情况下,他还受命于中国科学院张劲夫副院长负责去怀柔山区筹建力学研究所分部,以开辟不能在城市进行的火箭实验。当人们颂扬钱学森、钱伟长和郭永怀等对创建力学研究所的历史性功绩时,同样不会忘记朱兆祥所作的重要贡献。 以研究物质在爆炸和冲击载荷下力学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为主要特点的新学科分支——爆炸力学,是为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由钱学森倡导,由郑哲敏开拓发展,并率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设立了爆炸力学专业。朱兆祥自1963年主持爆炸力学教研室工作起,30年来为我国爆炸和冲击力学的发展作了重要的开拓性的贡献。作为一门新学科、新专业,国内外均无现成教材。朱兆祥勤奋地研究和论著,陆续开出弹性动力学、塑性动力学、冲击波物理、爆炸固体力学、非线性波等新课程,并编写了大量讲义。这些工作都是在他蒙受政治上的不白之冤长达19年之久的艰难时期中完成的,这就特别显得可贵。虽然由于他对自己编写的数百万字教材一直持严谨态度而不急于正式出版,但通过授课讲学及讲义的流传,他在这方面所花的心血不论在培养一代爆炸力学人才,还是在推动我国爆炸力学的发展上,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他还多次应邀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核防护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工业大学、全国应用数学和力学讲座等处讲授塑性理论、现代连续介质力学、冲击动力学和细观固体力学等,使这些新学科在全国得到传播。1984年他在杭州讲学时编写的“爆炸和冲击中的力学问题”是他的众多讲义的结晶和代表作。为推动爆炸力学的学术交流和加强与工程部门的密切联系,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他与丁?一起主持了全国第一届爆炸力学会议(黄山),作了题为《爆炸力学的现状和任务》的报告。1981年在第二届全国爆炸力学会议(扬州)上,他作了《爆炸冲击和非线性波》的报告。1984年,他在第一届全国冲击动力学会议(黄山)上作了题为《高速撞击动力学现状和前景》的主旨报告,并和王仁共同倡议于中国力学学会下成立“冲击动力学专业组”。这标志着我国冲击动力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朱兆祥曾经从事混合炸药最优配比、空中核爆炸近区冲击波压力分布、爆炸驱动飞片等与爆炸直接有关的问题的研究。比较有系统的工作则是应力波的传播及其效应的研究,这是爆炸和冲击中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他曾和青年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到工厂和试验基地做了数百发炮弹的炸药对钢板接触爆炸的大型试验,在我国最早研究应力波在固体中引起的损伤积累和层裂现象,确定了主裂片厚度和炸药层厚度之间的关系,并用数值计算作了理论分析和估算,提出了一个适合于工程应用的计算主裂片厚度的近似公式。他和王礼立、虞吉林等在有关应力波传播过程中弹塑性间断的研究,确立了弹塑性间断传播的基本特性和规律,被国际上认为是一项有价值的创造性成果。由他主持的科研成果“弹塑性波的理论和应用”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还研究了应力波在细长结构中引起的动态失稳,提出了一个计及应力波效应的动态屈曲准则,发现了随着应力波的传播在结构上发生相继的屈曲以及屈曲模态的跃迁现象。这是第一次把应力波和动态屈曲结合起来的开拓性研究。与开拓冲击动力学相联系,朱兆祥还积极倡导材料力学性质的研究。50年代他翻译了诺沃徐洛夫的《非线性弹性理论基础》和特鲁斯台尔的《弹性和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等书。他在投身爆炸和冲击动力学的开拓发展时,更强烈地感到材料力学性质研究在当前力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1977年,在全国第二次科学规划会议上,他和郑哲敏等一起提出建议,把材料力学性质的研究列为力学规划中的重点。他率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出新课程:《材料本构关系理论》,并先后在昆明、北京、成都和长春等地讲了多次。该教材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由他倡导,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了现代材料力学研究生班,培养了几批从事材料的力学性质研究的人才。在材料本构关系的研究方面,他从事过金属、高分子材料、层合材料和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研究,特别着重研究了高应变率和大应变条件下的材料粘弹性本构行为。朱兆祥和他的合作者经过10余年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建议和发展了一种新的非线性热粘弹性本构模型,揭示出大量工程塑料的非线性粘弹性行为可归结为平衡态下的非线性弹性与非平衡态下的线性粘弹性之组合,而表征材料线性粘弹性特性的一个个松弛时间参数,分别都只对应一个有效的应变率范围(辖区)。他发现高分子材料“应变率敏感峰”的存在,这些峰是按松弛时间排列成谱的。当他于1990年在日本东京首次发表这一结果而且预测这些峰和振动内耗峰之间存在着关联时,引起了日本同行的关注。 朱兆祥从40年代起在教育战线上先后耕耘了3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以重视基础知识、面向尖端科学为其教育特色的。学生中又始终保持着追求真理、积极向学的风气。所以朱兆祥一到新创立的该校就开出理论力学、弹性力学、振动理论等基础课程,接着就根据新兴的空间技术的需要开出比较深入的非线性振动、随机振动、减振理论等课程,为地球物理系空间环境模拟专业的教学打下了基础。1963年转入近代力学系后,就为爆炸力学学生陆续开出弹性动力学、塑性动力学、冲击波物理等课程,又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讲授气体动力学、炸药爆轰、材料本构关系理论、非线性波等。他自己常常说:“这是形势所迫,不得不拚命学习新知识。开出新课程。”这样,他在中国科技大学期间几乎开创了每年开一门新课的记录。他每开一课,必自编讲义,有时还自刻蜡纸,赶在上课前把讲义发到同学手里。为了开出这些新课程,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这项工作了。他常对青年教师说:“教师最主要的工作时间是在晚上、星期天和假期,不利用这三个时间,就无法在知识的大海中前进。”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朱兆祥平时接近同学,爱护同学,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在他的家里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同学跟他谈学问,谈思想,海阔天空,了无顾忌。他自己认为,教师应该常常听取学生的反响,更重要的是要从青年身上感受生命的活力和新鲜的思想。他常带同学到矿山和兵工厂实习爆炸,和同学一起吃住,过艰苦生活。在爆炸中遇到哑炮险情,他总是自己冒险前去排除,不让学生干这样危险的事。因此同学都和他很亲近,有较深的感情。朱兆祥重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培养,他向他在浙大时期的老师苏步青学习用讨论班活动的办法来培养青年和领导科研,通过集体讨论,教学相长,鼓励青年拓宽知识面,占领新领域,发现生长点,积极开展新问题的研究。在短短几年中,使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爆炸力学专业成为力学界中颇具特色的一支队伍。在中国科技大学主持近代力学系期间,朱兆祥努力实施学校关于加强基础知识教育、拓宽专业面的教学方针,在本科生教育中加强数学和物理基础知识教育,按照钱学森关于“物理学中的四大力学是近代力学的基础”这一指示精神,要求把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列为力学系本科生的必修课,有条件的可以选修量子力学。他还提出在力学系本科生教学中应破除专业的界限,把弹性力学、流体力学和振动力学列为全系本科生的必修课,使得力学系培养出后劲足、适应性强、有创造性的人才来。朱兆祥出任宁波大学首任校长期间的贡献,更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改革的成就。以改革开放为背景而兴建的宁波大学提供了一个实施教育改革的阵地。朱兆祥在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宁波大学名誉校长谈家桢的共识和支持及同事们的通力合作下,短短几年内把宁波大学建成了一所初具规模而体现改革精神的综合性大学。朱兆祥对于建设一所新型的综合性的宁波大学曾作过反复酝酿和调查研究,并得到回故乡访问的香港著名企业家包玉刚爵士的支持,他决定捐献巨资在家乡兴办宁波大学。在建校方案建议中,朱兆祥强调:“宁波大学应该是一所新型的综合大学”,“包括文(社会科学)、理(自然科学)、工(技术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将来如有可能,还应包括医、农、商、艺术等”,“便于适应知识爆炸和技术革命的新时代,便于发展新兴的边缘学科”。他特别提出:“在大学中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能应付毕业后复杂的、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并有能力进行不断的知识更新。因此学生的专业面宜宽,过窄的专业容易导致思想僵化和知识老化,为此在宁波大学中一般的只设系,不设专业。”朱兆祥没有意料到这个建校建议能够这样快地被采纳了;更没有想到一年之后从省、市到中央都一致要他来出任校长,于是他不得不在已过花甲的晚年放下心爱的科研工作,回到家乡,投入繁重的建校工作,实现他自己在方案中提出的办学思想。这所大学在建校伊始就设立了外语、经济、法律、数学、物理、土木、机械、电子等8个系,有了一个新型综合性大学的雏型。为了放宽学生的知识面,学校真正地做到了只设学系而不分专业的设想,还实行了选择性较广的学分制,鼓励学生跨系选课。学校强调基础教育,重视外语和计算机应用和训练,但是学校不设基础部,而是请各系面向全校开课。朱兆祥在宁波大学强调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和科研应密切结合、互相促进,并且肯定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主导作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都必须为保证教书育人这一中心任务服务。他认为,依靠广大教师办学是党的群众路线和民主作风在学校工作中的体现,是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政策的具体实现。因此,学校的重大问题都提交以教师代表为主体的各种委员会和系主任会议讨论审议。在学术上则鼓励自由讨论,百家争鸣。朱兆祥认为,宁波大学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社会中坚人才,指的是在思想文化上敏锐先进,在科学技术上领先,有宽广的知识面,或者有组织经营能力,善于应付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的局面,能独立工作、有创造性的人才。所以,他重视校风思想建设,提倡发扬浙东学派“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传统,以“诚实、勤奋、创新、服务”为校训,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立、自重、自强和自律的意识和能力,支持学生勤工俭学,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正是在上述办学思想指导下,宁波大学在短短几年内就朝着为形成一个朝气蓬勃、富于科学和民主精神、团结和谐的教学科研环境迈出了第一步。1990年首届学生毕业时,经上级教委和由杭州、上海、北京数十位教授组成的专家组的评审验收,充分肯定了宁波大学在办学和教育改革上取得的显著成绩。中国新闻社以“中国高校的黑马”为题对外作了报道。这里所说的“黑马”,是英文darkhorse的汉译,意指赛马场中出人意外得胜的马。隐喻宁波大学有惊人的潜力。当朱兆祥应邀参加首届学生毕业典礼时,师生们以此起彼伏、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给以欢迎。这掌声不仅凝聚了师生们对他以耄耋之年为创建一所新型大学所付出的日夜辛勤劳动所表示的谢意,及对他那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的献身精神所表示的敬意,而且表达了师生们对他的办学方针和改革方向的有力支持和肯定。朱兆祥在宁波大学任校长期间所作出的成就是和他自己在经历“文化大革命”的苦难后的思想解放分不开的。他自己认为,在他进高小时接受五四运动新思想的洗礼是他一生中的第一次思想解放;他在高中时,接受马克思主义是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思想武器,破除一切经实践检验应予扬弃的迷信,应是他一生中的第三次思想解放。他认为在经过这次思想解放后才开始真正地独立思考,服膺马克思主义真理。在建设宁波大学的过程中,他曾一再提倡竺可桢办浙江大学时所倡导的求是精神,即向往真理,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以理智为依据,不盲从,不附和,不武断专横。这也正是朱兆祥在建设宁波大学和从事教学科研中所努力实践的。 1 朱兆祥译.非线性弹性力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2 朱兆祥,蒋大和.炸药爆炸作用下飞片的运动.应用数学和力学.1980(1):275—285.更正,1983(4):439.3 朱兆祥,李永池,王肖钧.爆炸作用下钢板层裂的数值分析.应用数学和力学,1981(2):351368.4 虞吉林,王礼立,朱兆祥.杆中应力波传播过程中弹塑性边界的基本性质.固体力学学报,1982(3):313—324.5 Zhu Zhoxiung et al.A non-linear thermovis coelastic c onstitutive equa-tion for thermoset plastics at high strain-rates.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nlinear Meachanics,Ed,Chien Weizang.Beijing:SCience Press,1985:92—97.6 朱照宣,朱兆祥.力学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305—313.7 杨黎明,朱兆祥,王礼立.短纤维增强对聚碳酸酯非线性粘弹性性能的影响.爆炸与冲击,1986(6):1-9.8 朱兆祥.宁波大学校长报告书(1985年10月29日—1986年11月26日).宁波大学,1986.9 朱兆样.宁波大学校长报告书(1986年12月—1988年9月).宁波大学,1988.10 魏勇,朱兆祥,李永池.轴向冲击载荷作用下直杆弹性动态屈曲的研究.实验力学,1988(3):258—264.11 朱兆祥.应力波引起的弹性结构屈曲准则·庆贺王仁教授七十寿辰.塑性力学和地球动力学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56—70.12 朱兆祥.用宽覆盖度的恒应变率试验表征高分子材料的非线性粘弹性本构关系.日本第10回固体冲击工学シソポヅウム讲演集,东京:东京大学工学部,1990:38—61.

baidu搜索啊

水平不怎么样,就知道耍宝

宁波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呀

学报编辑部是学校的直属部门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学院学报》的编辑和出版工作。具体职责如下: 一、坚持办刊方向,遵守国家出版法规,为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科建设、增进学术交流、扩大学校影响等服务。 二、 在编委会的指导下,负责提出、确定本刊的指导原则和编辑方针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制定学报编辑部工作规程及有关条例并督促实施。 四、负责提交年度学报出版计划,研究、决定本刊的栏目和内容。 五、负责做好组稿、选稿、审稿、定稿、校对、出版、发行的各项组织安排工作。 六、负责安排来稿的登记、编号,及时向作者反馈处理意见,并做好保密工作。维护作者的合法权益。 七、负责来稿的初审,做好来稿的专家复审,常务副主编、主编终审,特别稿件编委会复核等组织工作。 八、组织编辑人员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活动和业务进修,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不断提高全体编辑人员的人文素养和学术水平。 九、负责本部门业务信息的收集、整理、提供、报批、实施上网等工作;负责本部门年度档案收集、整理和建档归档工作。 十、完成学校领导或上级有关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编辑部工作岗位职责编辑部主任 (1)负责编辑部的行政事务及编辑出版业务的领导工作,包括工作计划制定、工作安排、召开编前、编后会及编辑部的条件建设、制度建设、印刷质量问题的把关等。 (2)协助主编组织召开编委会,组织评刊活动,收集编委、作者、读者对学报的办刊质量、栏目设置及编辑工作的意见,提出改进工作的措施。 (3)制定每期的编辑出版计划及终审、终校工作。 (4)负责分管栏目稿件的初审、送审及编校以及分管栏目的组稿工作及组织相关的专题讨论。 (5)定期召开编辑部工作会议,组织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6)负责对外联系及交流工作,组织参加上级主管部门和学会、研究会的有关活动。 编辑 (1)负责分管栏目的初审、送审及编校工作,以及分管栏目的组稿工作及组织相关的专题研讨。 (2)承担编辑部的通联工作。包括与出版局、质检中心、各数据库中心、学会、研究会的外联工作。 (3)承担编辑部的编务工作,包括来稿登记、稿费发放、财务报销及文书档案管理工作。 (4)负责维护学报(社科版)的网站运行以及数据库更新工作。 (5)负责学报的发行及交流。 (6)做好编辑部主任交办的其它工作

宁波大学学报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在国内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学术期刊,主要反映基础教育、教育教学、教师培训及师范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新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并相应设置了若干栏目。学报侧重于为本地区中小学教育师读者服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学术性、理论性、前沿性和地方特点、地域特点。

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团体的最高负责人,如××出版社社长。

宁波大学考研资料链接:  提取码: frqf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宁波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级别是

学报编辑部是学校的直属部门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学院学报》的编辑和出版工作。具体职责如下: 一、坚持办刊方向,遵守国家出版法规,为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科建设、增进学术交流、扩大学校影响等服务。 二、 在编委会的指导下,负责提出、确定本刊的指导原则和编辑方针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制定学报编辑部工作规程及有关条例并督促实施。 四、负责提交年度学报出版计划,研究、决定本刊的栏目和内容。 五、负责做好组稿、选稿、审稿、定稿、校对、出版、发行的各项组织安排工作。 六、负责安排来稿的登记、编号,及时向作者反馈处理意见,并做好保密工作。维护作者的合法权益。 七、负责来稿的初审,做好来稿的专家复审,常务副主编、主编终审,特别稿件编委会复核等组织工作。 八、组织编辑人员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活动和业务进修,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不断提高全体编辑人员的人文素养和学术水平。 九、负责本部门业务信息的收集、整理、提供、报批、实施上网等工作;负责本部门年度档案收集、整理和建档归档工作。 十、完成学校领导或上级有关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编辑部工作岗位职责编辑部主任 (1)负责编辑部的行政事务及编辑出版业务的领导工作,包括工作计划制定、工作安排、召开编前、编后会及编辑部的条件建设、制度建设、印刷质量问题的把关等。 (2)协助主编组织召开编委会,组织评刊活动,收集编委、作者、读者对学报的办刊质量、栏目设置及编辑工作的意见,提出改进工作的措施。 (3)制定每期的编辑出版计划及终审、终校工作。 (4)负责分管栏目稿件的初审、送审及编校以及分管栏目的组稿工作及组织相关的专题讨论。 (5)定期召开编辑部工作会议,组织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6)负责对外联系及交流工作,组织参加上级主管部门和学会、研究会的有关活动。 编辑 (1)负责分管栏目的初审、送审及编校工作,以及分管栏目的组稿工作及组织相关的专题研讨。 (2)承担编辑部的通联工作。包括与出版局、质检中心、各数据库中心、学会、研究会的外联工作。 (3)承担编辑部的编务工作,包括来稿登记、稿费发放、财务报销及文书档案管理工作。 (4)负责维护学报(社科版)的网站运行以及数据库更新工作。 (5)负责学报的发行及交流。 (6)做好编辑部主任交办的其它工作

现任总编:周跃敏,男,1958年7月生,江苏省苏州市人,高级编辑。1982年2月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新华日报社工作,先后任新华日报体育记者,扬子晚报文体部副主任、第一新闻部主任、经济新闻部主任,扬子晚报编委兼经济新闻部主任,扬子晚报副总编辑,新华日报社副总编辑。2006年6月,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原总编:周正荣同志:1995年7月—2006年6月任总编辑1997年7月—2006年6月任党委书记2001年8月—2006年6月任董事长2006年6月13日卸任。2002年12月,新华日报在整合原有版面的基础上,由10—12版增加到16个版 。这是自1995年以来的第三次改版。这是新华日报自1995年以来第三次改版。

  • 索引序列
  • 宁波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
  • 宁波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 宁波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宁波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呀
  • 宁波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级别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