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是谁啊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是谁啊

发布时间: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是谁啊

祝敏青 1954年生,女,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校任教25年,教学受学生欢迎。近5年讲授课程现代汉语 本科生课程现代汉语专题 本科生课程语言学概论 本科生课程语境学 本科生、研究生课程小说修辞学 本科生、研究生课程汉语修辞学 研究生课程近5年承担和完成课题教学课题语言学通论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课件项目、教材编写出版资助项目2004―2005,独立完成,已出版 科研课题文学言语的多维立体空间: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科A类项目,2001―2003,已结项出版专著《文学言语的多维空间》。冰心文学语言研究: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03―2004,专著《冰心语言艺术》将出版。闽台语言交流的多维认知 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2005-2006,已结项。近5年获奖专著《小说辞章学》获福建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修辞学。自2000年以来,独立出版论著3部:《文学言语的多维空间》《小说辞章学》《语言学通论》参编《中国文学语言艺术大辞典》《海峡两岸教授、博士辞章学丛书》等多种。此外,发表有关文学语言、语境方面的论文数十篇,如《多维言说空间中的话语权》(语言文字应用2005、3)《当代小说语境中的对话审美》(福建论坛2005、12);《话语调控与语境》(语言文字应用2000、8);《文学语境的多维视界》(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6);《小说对话的多视域审读》(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1);《变格修辞与语境》(修辞学习2000、9)等。

1、主持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项目“企业激励机制演进与资本结构演进的理论实证分析”。2、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北京市企业职工持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3、参与北京市青年联合会课题“北京市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可行性研究”,刘伟教授主持。4、主持并完成国家教委“九五”社科青年基金课题“企业制衡机制研究”。5、参与并完成国家“八五”社科基金项目“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结合机制研究”,卫兴华教授主持。6、参与并完成国家“八五”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研究”,李会滨教授主持。7、参与并完成财政部“2100亿国债使用的社会效益评价”,雎国余教授主持。 1、独著:《经济转轨与资本运营》,湖北人民出版社将于1999年5月出版。2、参著:《现代经济学论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3、合著:《市场功能与政府功能组合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4、合著:《中国市场经济十大理论问题》,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1月版。5、合著:《企业形象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6、独立编著:《期货交易技术》,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7、合作编著:《商业银行国际业务》,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8、主编:《国际经济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9、参编:《期货交易大辞典》,中国物价出版社,1994年版。10、参著:《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6年版。11、参编:《政治经济学》,逄锦聚、林岗、刘伟等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宏观经济分析系列论文:1、关于我国转轨期所有制变化的历史“合理性”考察,《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1 期。2、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侧重点:产权结构还是市场结构,《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3、买方市场、有效需求与宏观调控,《金融研究》,1998年第12期。4、中国经济增长转型阶段的经济背景与宏观政策取向—基于对经济周期转型特点的分析,《金融研究》,1999年第3期。5、论中央财政收入与居民个人收入的关系问题,《财政研究》,1996年第2期。6、双重目标需要双轮驱动—关于当前的经济增长与宏观政策,《中国改革报》1998 年5月20日理论版。7、买方市场:中国经济增长面对的新问题,《新经济周刊》1998年第27期。8、过早形成买方市场,中国与其欢喜不与忧虑,《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1月1日第1版。9、论社会转型期的挥霍性消费问题,《消费经济》,1995年第6期。10、论由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引起的价格波动,《价格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7期。11、关于农产品价格机制问题,《价格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3期。12、迈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增长:从行政驱动机制向市场约束机制的转变,《经济评论》1996年第3期。13、投资机制的转变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的相关关系,《理论前沿》,1996年第2期。14、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学术月刊》1997年第1 期。15、体制转轨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相关关系分析,载论文集《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6、运行机制转换、市场条件转换下的经济增长问题,《21世纪》,1998年第6期。17、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及其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山西经济管理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18、关于来通货膨胀研究的观点综述,《价格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1期。19、关于转轨期中国宏观经济波动问题,《价格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10期。企业理论及企业改革系列论文:1、企业与市场:相关关系及其性质,《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2、代理问题与企业所有制结构演进的“锁定”机制,《经济科学》,2000年第3期。3、公司合约、代理问题与会计制度变迁,《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5期。4、论产权及产权明晰,《经济纵横》1995年第6期。5、现代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5期。6、企业激励约束机制转换问题与改革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7、制度短缺与激励的失效,《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8年第4期。8、政企分离的内在机理与演进趋势分析,《经济科学》1998年第1期。9、“穷庙富方丈”解析,《经济日报》1987年7月10日理论版。10、关于国有企业职工地位的若干思考,《求是》1996年第16期。11、非均衡的企业状况与“因企制宜”的改革策略,《中国改革》1996年第5期。12、清理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经济学家》1995年第6期。13、国有企业改革约束条件的改善与改革的策略调整,《当代经济研究》,1995年 第6期。14、国有企业产权问题辨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15、论“三改一加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16、关于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问题,《中国中小企业》,1998年第10期。17、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与职工关系的性质,《经济管理研究》,1996年第3期。18、论改革过程中公有制的地位和前途问题,《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1期。19、所有制、所有权、产权与商品经济,载论文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20、全民所有制的结合方式与劳动效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21、社会主义劳动权利和过程平等及其实现机制,《社会主义研究》,1992年第4期。22、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难点、问题与方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制度变迁研究及其它论文:1、建造市场体制途中的交易费用与竞争秩序,《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2、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市场发育与政府地位,《理论与改革》,1998年第2期。3、从东亚金融危机看政府与市场关系,《中国改革报》1998年4月15日理论版。4、论市场伦理,《中国市场经济报》,1995年7月12日理论版。5、宪法制度与渐进式改革,《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5期。6、有限理性与制度变迁的渐进逻辑,《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3期。7、经济理论综合的前提,《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2期。8、经济学两大理论范式及可通约性与排斥性,载陈德华等主编《邓小平理论与我国经济学的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9、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体系,载论文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河南人们出版社,1993年版。10、劳动价值论及分配论辨析—兼与谷书堂、柳欣同志商榷,《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6期。11、对中国农业经营体制及其走向的现实判断,《江汉论坛》,1990年第4期。12、试论比较收入状况与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经济问题》,1991年第4期。13、经济增长及其方式转变研究综述,《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14、20年改革开放和经济理论发展讨论综述,《经济纵横》,1998年第12期。15、地方保护与行政垄断:表现形式、形成机理与治理思路,《首都经济》2001年第10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是谁

(2010年6月更新)课题、项目与出访:2000-2002年,主持福建省教育厅社科基金课题“《周易》英译研究”,参与教育厅社科基金课题“闽籍翻译家评介”,已结题。2002-2004年主持福建省教育厅社科基金课题“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同时获得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课题基金资助),已结题。2004年-2009年参与国家部委级课题“清代各国驻华使领年表”(编号:200410120404002,管理部门:国家清史委员会,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化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夏季赴欧洲进行国家社科课题“史表﹒清代各国驻华使领年表”的研究,已结题。2005年受美国亚联董 (the United Board) 2005 - 2006年度海外发展项目基金资助以research affiliate的身份赴美国耶鲁大学访学。2005年负责福建师范大学优质教案“笔译课”,2005-2006年主持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品牌专业建设教学研究课题“本科生口译自主学习研究与数据库建设”,已结题。2006年夏季随福建师范大学校领导赴澳洲协助开展教育合作项目。2006-2007年主持省社科项目“儒经西传中的翻译与文化意象的变化”(SK06037),已结题。2006-2008主持福建师大外国语言与文学研究中心课题“迻译与诠释:儒经西传研究”(WYW200601), 已结题。2008年起主持福建省省级精品课程“翻译课”。2009年起主持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西方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翻译与传播”(2009B2047)。2009年起参与福建省高等教育服务海西建设重点项目“构建翻译产品审核保障体系,改善海西跨文化交流环境”。 ( 闽师研(2009)41号)2010年起主持福建省省级精品课程“职场口笔译” [闽教高〔2010〕36号]。部分学术专著、译著、工具书与教材 学术专著:《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约32万字。 学术专著:《儒经西传中的翻译与文化意象的变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约23万字。 编著:《英汉互译举要》(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约23万字。 工具书:《世界节》(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8万字。 译著:《伦敦口译员》(与郑锦怀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4万字。6- 教材:省职教英语统编教材《英语》第一、二册(合编),《英语学生练习册》第一、二册(合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1997,后再版。全书一百万余字,其中两本为第一作者,两本为第二作者,合作者李玉平。参编林本椿主编的《英汉互译教程》,2004年,百家出版社。部分论文:(除特别说明的外,均为单独撰写)(1)《东学西渐第一人——被遗忘的翻译界陈季同》,《中国翻译》2001年第四期(7月);(2)《存平常心,做平常人》,《中国翻译》2002年第一期(1月);(3)《福建船政学堂——近代翻译人才的摇篮》,《中国翻译》2004年第六期(11月);(4)《黄加略——曾获法国皇家文库中文翻译家称号的近代中国译坛先驱》,《中国翻译》2004年第1期(1月)(合作,第一作者);(5)《索隐式翻译研究》,《中国翻译》2009:1,人大复印报刊全文转载,第一作者;(6)论文《翻译研究目标、学科方法与诠释取向——与费乐仁教授谈翻译的跨学科研究》,《中国翻译》2010:2,英文,第二作者;(7)《公共场所部分英语用语辨析》,中国科学院《科技术语研究》2001年第三期(9月);(8)《理雅各宗教思想中的中西融合倾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转载;(9)《沟通东西方的桥梁——记英国传教士理雅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文化》(2004:1)(10)《为了人生的责任》(英文),JSSR(美国,2006:2,SSCI收录)(11)《翻译史研究的资讯与视角——以传教士翻译家为案例》,《外国语言文学》(2005:1);(12)《理雅各与牛津大学最早的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刊《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四期;(13)《〈易经〉英译风格探微》,《湖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二期(6月);(14)《试论信达雅论的误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二期(4月);(15)《回眸二十世纪中国影坛翻译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第二期(4月);(16)《19世纪中期(1835-1860)华人浸信会教民的曼谷-香港-潮州跨国网络》(译文),《东南学术》2002年第一期(1月);(17)《香港译者翻译外国电影片名的同化趋向》,《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年第三期(7月);(18)《名词翻译与历史意识》,中国翻译协会科技翻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科技翻译信息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19)《〈周易〉英译的失与误》,《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一期(3月);(20)《关于理雅各英译中国古经的研究综述——兼论跨学科研究翻译的必要性》,《集美大学学报》2004年第二期(6月);(21)《略论音译与东方传统文化》,《福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一期(1月);(22)《略论同化翻译》,《集美大学学报》2000年第三期(3月);(23)《国内外口译教学比较》,《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三期(9月);(24)《浅谈新闻的编辑翻译》,《福建外语》1994年3、4合刊。(25)《系统性:关于翻译家评价模式的思考》,《闽江学院学报》2009:2,第一作者;(26)《翻译与宗教的互动关系探析》,《九江学院学报》2009:2,第一作者;(27)《理雅各与韦利的〈论语〉英译本中风格与译者动机及境遇的关系》,《外国语言文学》2009:2,第一作者。

1、主持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项目“企业激励机制演进与资本结构演进的理论实证分析”。2、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北京市企业职工持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3、参与北京市青年联合会课题“北京市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可行性研究”,刘伟教授主持。4、主持并完成国家教委“九五”社科青年基金课题“企业制衡机制研究”。5、参与并完成国家“八五”社科基金项目“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结合机制研究”,卫兴华教授主持。6、参与并完成国家“八五”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研究”,李会滨教授主持。7、参与并完成财政部“2100亿国债使用的社会效益评价”,雎国余教授主持。 1、独著:《经济转轨与资本运营》,湖北人民出版社将于1999年5月出版。2、参著:《现代经济学论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3、合著:《市场功能与政府功能组合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4、合著:《中国市场经济十大理论问题》,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1月版。5、合著:《企业形象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6、独立编著:《期货交易技术》,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7、合作编著:《商业银行国际业务》,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8、主编:《国际经济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9、参编:《期货交易大辞典》,中国物价出版社,1994年版。10、参著:《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6年版。11、参编:《政治经济学》,逄锦聚、林岗、刘伟等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宏观经济分析系列论文:1、关于我国转轨期所有制变化的历史“合理性”考察,《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1 期。2、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侧重点:产权结构还是市场结构,《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3、买方市场、有效需求与宏观调控,《金融研究》,1998年第12期。4、中国经济增长转型阶段的经济背景与宏观政策取向—基于对经济周期转型特点的分析,《金融研究》,1999年第3期。5、论中央财政收入与居民个人收入的关系问题,《财政研究》,1996年第2期。6、双重目标需要双轮驱动—关于当前的经济增长与宏观政策,《中国改革报》1998 年5月20日理论版。7、买方市场:中国经济增长面对的新问题,《新经济周刊》1998年第27期。8、过早形成买方市场,中国与其欢喜不与忧虑,《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1月1日第1版。9、论社会转型期的挥霍性消费问题,《消费经济》,1995年第6期。10、论由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引起的价格波动,《价格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7期。11、关于农产品价格机制问题,《价格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3期。12、迈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增长:从行政驱动机制向市场约束机制的转变,《经济评论》1996年第3期。13、投资机制的转变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的相关关系,《理论前沿》,1996年第2期。14、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学术月刊》1997年第1 期。15、体制转轨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相关关系分析,载论文集《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6、运行机制转换、市场条件转换下的经济增长问题,《21世纪》,1998年第6期。17、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及其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山西经济管理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18、关于来通货膨胀研究的观点综述,《价格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1期。19、关于转轨期中国宏观经济波动问题,《价格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10期。企业理论及企业改革系列论文:1、企业与市场:相关关系及其性质,《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2、代理问题与企业所有制结构演进的“锁定”机制,《经济科学》,2000年第3期。3、公司合约、代理问题与会计制度变迁,《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5期。4、论产权及产权明晰,《经济纵横》1995年第6期。5、现代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5期。6、企业激励约束机制转换问题与改革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7、制度短缺与激励的失效,《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8年第4期。8、政企分离的内在机理与演进趋势分析,《经济科学》1998年第1期。9、“穷庙富方丈”解析,《经济日报》1987年7月10日理论版。10、关于国有企业职工地位的若干思考,《求是》1996年第16期。11、非均衡的企业状况与“因企制宜”的改革策略,《中国改革》1996年第5期。12、清理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经济学家》1995年第6期。13、国有企业改革约束条件的改善与改革的策略调整,《当代经济研究》,1995年 第6期。14、国有企业产权问题辨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15、论“三改一加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16、关于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问题,《中国中小企业》,1998年第10期。17、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与职工关系的性质,《经济管理研究》,1996年第3期。18、论改革过程中公有制的地位和前途问题,《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1期。19、所有制、所有权、产权与商品经济,载论文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20、全民所有制的结合方式与劳动效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21、社会主义劳动权利和过程平等及其实现机制,《社会主义研究》,1992年第4期。22、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难点、问题与方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制度变迁研究及其它论文:1、建造市场体制途中的交易费用与竞争秩序,《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2、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市场发育与政府地位,《理论与改革》,1998年第2期。3、从东亚金融危机看政府与市场关系,《中国改革报》1998年4月15日理论版。4、论市场伦理,《中国市场经济报》,1995年7月12日理论版。5、宪法制度与渐进式改革,《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5期。6、有限理性与制度变迁的渐进逻辑,《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3期。7、经济理论综合的前提,《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2期。8、经济学两大理论范式及可通约性与排斥性,载陈德华等主编《邓小平理论与我国经济学的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9、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体系,载论文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河南人们出版社,1993年版。10、劳动价值论及分配论辨析—兼与谷书堂、柳欣同志商榷,《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6期。11、对中国农业经营体制及其走向的现实判断,《江汉论坛》,1990年第4期。12、试论比较收入状况与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经济问题》,1991年第4期。13、经济增长及其方式转变研究综述,《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14、20年改革开放和经济理论发展讨论综述,《经济纵横》,1998年第12期。15、地方保护与行政垄断:表现形式、形成机理与治理思路,《首都经济》2001年第10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56年,是福建省最早创办的高校学报之一。本着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促进高校人文学科建设的宗旨,本刊自创刊以来,发表了大量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 年来,本刊充分利用沿海开放和与台湾省毗邻的特殊人文地理环境的优势,充分挖掘本校理论经济学、中国文学、艺术学、专门史等优势学科的学术资源,开辟了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研究、语言文字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栏,近几年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闽台区域研究”、“修辞学大视野”三个重点栏目以及若干学术专题栏目。立足福建,辐射全国,走向世界。注重发表研究现实重大理论问题、有创见、有新意的文章是本刊多年遵奉的编辑方针。得益于始终如一的正确办刊方向、较高的学术质量和编辑出版质量,本刊近年来先后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社会科学综合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等,并被评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第四届“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福建省一级社科期刊”、“福建省高校精品学报”等,“修辞学大视野”栏目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福建师范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理论刊物,设有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运动学等栏目。《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办于1956年,原刊名为《福建师范学院学报》,不定期出版;“文革”期间停刊, 1975年复刊,刊名为《福建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半年刊;1985年刊名变更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半年刊为季刊,并使用卷号; 2007年起改为双月刊。本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等。自复刊以来,丁汉波、林辰、林忠民、朱鹤健、吴松刚、李敏、林敏等知名专家学者先后担任过本刊的主编和副主编,目前由黄汉升任编委会主任,王长平、李敏、凌启淡、余望任编委会副主任,余望任主编。半个多世纪的办刊历程,经几代人的努力,本刊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刊物质量不断提升。近年发表的论文大部分为国家和省部级各类基金支持的成果,反映了学校的科研水平,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是多家国内外权威检索刊物和数据库的来源期刊,主要有: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美国《化学文摘》(CA)、德国《数学文摘》(ZM)、联合国《水科学和渔业文摘》(ASFA)、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等。本刊在历次评比中均取得良好成绩,先后荣获:“福建省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辑质量评比一等奖”(福建省高校学报研究会,1989年),“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辑质量评比二等奖”(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1989年),“福建省首届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三等奖”(福建省科委、福建省科协、福建省新闻出版局,1992年),“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三等奖”(国家科委、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1992年),“福建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系统优秀学报评比一等奖”(福建省教委办,1995年),“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系统优秀学报评比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司,1995年),“福建省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福建省科委,福建省新闻出版局,1996年) ,“福建省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系统优秀学报评比一等奖”(福建省教委,1999年),“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国家教育部,1999年),“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04年),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06年),首届“福建省高校精品学报奖”(福建省教育厅,2006年),第二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08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2009年),“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评审委员会,2009年),第三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10年),全国高师院校自然科学“十佳学报”(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2011年),第四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12年),“高校科学研究促进奖”(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2013年)等。编辑部2008年荣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先进集体”称号,编辑个人也多次获得全国或省级的优秀主编、优秀编辑、优秀学报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近年来,编辑人员还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项、福建省优秀出版物奖3项,并有多篇论文获国家和省级学会的奖励。本刊是福建省创办较早的高校学报之一, 在学报界有一定的影响,现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师范院校期刊专业委员会、华东地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辑协会、福建省期刊协会、福建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福建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等学会的常务理事或理事单位。 登陆学报编辑部官方网站()投稿系统在线投稿。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是谁呀

1、《朦胧的文学》 北岳文艺出版社 独著 19912、《泽畔悲吟》—— 22 北岳文艺出版社 独著 1994屈原历史峡谷中的永恒回响3、《雅颂新考》 21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独著 19964、《古朴的文学》 5 北岳文艺出版社 独著 25、《诗经图注》 台湾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独著 86、《从经学到文学》 20 商务印刷馆 独著 67、《诗经百家别解考》 112 山西古籍出版社 独著 2001 128、《图腾神话》与中国传统人生》 33 人民出版社 独著 2002 49、《历代诗经著述考》 28 9 中华书局 独著 5《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资助项目》10、《汉字通用声素研究》 合著 1211、河汾新论 山西古籍出版社 主编 612、《国学概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3、《上党神农氏传说与华夏文明起源》 人民出版社 2008年14、《历代诗经著述考(先秦-元)》 中华书局 200515、《历代诗经著述考(明代)》与贾培俊合著 中华书局 200816、《诗义稽考(全十册)》学苑出版社 200617、《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 商务印书馆 200318、《图腾神话与中国传统人生》 人民出版社 200219、《国学名著讲读系列·诗经讲读》 与杨文娟合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20、《上党神农氏传说与华夏文明起源》与柳杨合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921、《龙的文化解读》与赵瑞锁合著 人民出版社 200922、《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诗经》与李蹊合译 中华书局 2011 2000年发表论文:1、戴君恩的“格法”说与《读风臆评》 中国典籍与文化 独著 2000年2期2、明代《诗经》“汉学”研究论略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独著 2000年3期3、《诗经胡传》略论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独著 2000年3期4、何楷的《诗》学贡献 晋阳学刊 独著 2000年2期5、杨慎与《诗经》考据学 山西大学学报 独著 2000年1期2001年发表论文:1、论徐启光《诗》学略论 北方论丛(核心期刊) 独著 2001年2期2、《诗经鸟类兴象与上古鸟占巫术》 文艺研究(一B) 独著 2001年3期3、锺惺《诗》学略论 山西大学学报(一B) 独著 2001年5期4、从朱熹到徐常吉——《诗经》文学研究轨迹探寻 西北师大学报 独著 2001年2期2002年发表论文:1、“窈窕”考 中国语文(一A) 独著 2002年2期2、二十世纪文学观念对古代文学研究的利用 文学评论(一A) 独著 2002年2期3、论汉赋对文学自学进程的意义 中州学刊(核心期刊)独著 2002年3期4、从河洲雎鸠到银河鹊桥 文艺研究 (一A) 独著 2002年3期5、《山鬼》考 山西大学学报 独著 2002年4期6、从经学到文学——论明代“《诗经》学”的历史贡献 文学遗产 独著 2002年5期2003年发表论文:1、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狼祖神话与中国文学中之狼意象民族文学研究 独著 2003年1期2、古代文学的第三重世界 文学评论 独著 2003年3期3、“小姐”考 中国语文 独著 2003年5期4、季本、丰坊与明代《诗》学中国文学研究 独著 2003年3期5、西周春秋间《诗》之文化角色的变迁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独著 2003年4期2004年发表论文:1、春秋会盟燕享与诗礼风流 晋阳学刊 独著 2004年2期2、关于《诗经·关雎》篇的雎鸠喻意问题 北京大学学报 独著 2004年2期3、《诗经》地理生态背景之考察 南京师大学报 独著 2004年2期4、楚竹书《孔子诗论》与孔门后学的诗学倾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独著 2004年第4期5、春秋世卿公族与诗礼名家——春秋十家诗学评说 山西师大学报 合著 2004年4期 (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2期)2005年发表论文:1、战国诗学传播中心的转移与汉四家《诗》的形成 文史哲合著 2005年1期(被《新华文摘》摘引)2、追寻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姚奠中先生访谈录 文艺研究 独著 2005年8期3、《诗经》结集历程之研究 文艺研究独著 2005年5期4、战国纷乱与《诗经》传本的歧出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合著 2005年3期5、由人学到天学的《诗》学诠释 文学评论独著 2005年6期 《从经学到文学》山西省第四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4年6月中国诗经学会第一届诗经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3年8月《诗经图注》第三届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2年6月《雅颂新考》山西省第三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0年3月《中国文学中水之神话意象的考察》山西省第三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优秀奖 2000年1月《古朴的文学》第二届山西省古典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1991年10月第三届优秀”晋版图书”评奖中荣获优秀图书编辑二等奖 1990年12月

1、主持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项目“企业激励机制演进与资本结构演进的理论实证分析”。2、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北京市企业职工持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3、参与北京市青年联合会课题“北京市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可行性研究”,刘伟教授主持。4、主持并完成国家教委“九五”社科青年基金课题“企业制衡机制研究”。5、参与并完成国家“八五”社科基金项目“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结合机制研究”,卫兴华教授主持。6、参与并完成国家“八五”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研究”,李会滨教授主持。7、参与并完成财政部“2100亿国债使用的社会效益评价”,雎国余教授主持。 1、独著:《经济转轨与资本运营》,湖北人民出版社将于1999年5月出版。2、参著:《现代经济学论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3、合著:《市场功能与政府功能组合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4、合著:《中国市场经济十大理论问题》,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1月版。5、合著:《企业形象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6、独立编著:《期货交易技术》,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7、合作编著:《商业银行国际业务》,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8、主编:《国际经济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9、参编:《期货交易大辞典》,中国物价出版社,1994年版。10、参著:《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6年版。11、参编:《政治经济学》,逄锦聚、林岗、刘伟等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宏观经济分析系列论文:1、关于我国转轨期所有制变化的历史“合理性”考察,《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1 期。2、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侧重点:产权结构还是市场结构,《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3、买方市场、有效需求与宏观调控,《金融研究》,1998年第12期。4、中国经济增长转型阶段的经济背景与宏观政策取向—基于对经济周期转型特点的分析,《金融研究》,1999年第3期。5、论中央财政收入与居民个人收入的关系问题,《财政研究》,1996年第2期。6、双重目标需要双轮驱动—关于当前的经济增长与宏观政策,《中国改革报》1998 年5月20日理论版。7、买方市场:中国经济增长面对的新问题,《新经济周刊》1998年第27期。8、过早形成买方市场,中国与其欢喜不与忧虑,《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1月1日第1版。9、论社会转型期的挥霍性消费问题,《消费经济》,1995年第6期。10、论由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引起的价格波动,《价格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7期。11、关于农产品价格机制问题,《价格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3期。12、迈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增长:从行政驱动机制向市场约束机制的转变,《经济评论》1996年第3期。13、投资机制的转变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的相关关系,《理论前沿》,1996年第2期。14、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学术月刊》1997年第1 期。15、体制转轨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相关关系分析,载论文集《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6、运行机制转换、市场条件转换下的经济增长问题,《21世纪》,1998年第6期。17、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及其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山西经济管理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18、关于来通货膨胀研究的观点综述,《价格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1期。19、关于转轨期中国宏观经济波动问题,《价格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10期。企业理论及企业改革系列论文:1、企业与市场:相关关系及其性质,《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2、代理问题与企业所有制结构演进的“锁定”机制,《经济科学》,2000年第3期。3、公司合约、代理问题与会计制度变迁,《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5期。4、论产权及产权明晰,《经济纵横》1995年第6期。5、现代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5期。6、企业激励约束机制转换问题与改革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7、制度短缺与激励的失效,《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8年第4期。8、政企分离的内在机理与演进趋势分析,《经济科学》1998年第1期。9、“穷庙富方丈”解析,《经济日报》1987年7月10日理论版。10、关于国有企业职工地位的若干思考,《求是》1996年第16期。11、非均衡的企业状况与“因企制宜”的改革策略,《中国改革》1996年第5期。12、清理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经济学家》1995年第6期。13、国有企业改革约束条件的改善与改革的策略调整,《当代经济研究》,1995年 第6期。14、国有企业产权问题辨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15、论“三改一加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16、关于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问题,《中国中小企业》,1998年第10期。17、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与职工关系的性质,《经济管理研究》,1996年第3期。18、论改革过程中公有制的地位和前途问题,《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1期。19、所有制、所有权、产权与商品经济,载论文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20、全民所有制的结合方式与劳动效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21、社会主义劳动权利和过程平等及其实现机制,《社会主义研究》,1992年第4期。22、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难点、问题与方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制度变迁研究及其它论文:1、建造市场体制途中的交易费用与竞争秩序,《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2、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市场发育与政府地位,《理论与改革》,1998年第2期。3、从东亚金融危机看政府与市场关系,《中国改革报》1998年4月15日理论版。4、论市场伦理,《中国市场经济报》,1995年7月12日理论版。5、宪法制度与渐进式改革,《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5期。6、有限理性与制度变迁的渐进逻辑,《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3期。7、经济理论综合的前提,《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2期。8、经济学两大理论范式及可通约性与排斥性,载陈德华等主编《邓小平理论与我国经济学的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9、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体系,载论文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河南人们出版社,1993年版。10、劳动价值论及分配论辨析—兼与谷书堂、柳欣同志商榷,《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6期。11、对中国农业经营体制及其走向的现实判断,《江汉论坛》,1990年第4期。12、试论比较收入状况与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经济问题》,1991年第4期。13、经济增长及其方式转变研究综述,《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14、20年改革开放和经济理论发展讨论综述,《经济纵横》,1998年第12期。15、地方保护与行政垄断:表现形式、形成机理与治理思路,《首都经济》2001年第10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曾宪辉(1934-)福建长汀河田人。1956年长汀一中高中毕业,1960年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毕业。在华东师范大学进修中国古典文学两年。先后在福建第二师范学院、厦门大学任教。1973年调福建师范大学,曾任学报编辑部副主任、省期刊协会理事。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员,在省级以上(包括国家级)CN刊发表《林纾的诗论和诗作》、《〈花月痕考证〉之考证》、《论爱国诗人张际亮》、《林纾前期译书思想管窥》、《论林纾的翻译》、《论闽中新乐府》、《魏子安论略》、《刘光第生平思想简论》、《论爱国诗人陈泣》等学术论文30多篇,著有《林纾》(文学传记)、《林纾诗文选》、《林纾》(丛书之一)、《张际亮年谱》、《历代山水游记诗文赏析》、《散文(二)》(丛书之一,中国古代散文)等多部,主编(合作)《中国百家文学名著鉴赏丛书》(12册)。

陈松林,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土壤地理、土地资源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现为福建师大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助理,《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编辑部主任,福建省亚热带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自然资源专业硕士生导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1. 1988年至今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2. 1995年至2001福建省语言学会会长。3. 1997年至今中国语言学会理事。4. 2002年至2008年福建省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会会长。5. 2004年至今福建省辞书学会会长。6. 2009年至今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7. 福建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五、六届委员会委员。8. 福建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咨询专家。9. 国家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全国专业技术委员会汉语拼音与拼音分技术委员会委员”。10.国家语委两岸语言文字交流与合作协调小组成员。 国家人事部“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评审专家”。12.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组成员”。13.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4.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语言学科评审组专家”。15. 中国社科院语言学名词审订委员会委员。16.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中国语言学年鉴》编委、《古汉语研究》编委、《中国语言学》编委、《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编委。 福建省学位委员会委员。 国家语委两岸语言文字交流与合作协调小组成员。

——刘亚猛,1984,语义场与英语修辞 [J],《福建外语》第2期。——刘亚猛,1986, 上下文与上下文分析 [J],《福建外语》第2期。——Liu, Y The Making of Elizabeth Drury: The Voice of God in `An Anatomy of the World` [J] The John Donne Journal 1 2: 89 [造出一个伊利莎白·德如瑞来:约翰·唐恩“解剖世界”一诗中的上帝之声。 发表于《约翰·唐恩学刊》1989年第1-2期合刊。]——Liu, Y Aristotle and the Stasis Theory [J] Rhetoric Society Q1: 53 [亚里士多德与争议点理论。 发表于《北美修辞学会季刊》1991年第1期。]——Young, Richard, and Yameng Liu () Landmark Essays on Rhetorical Invention in W Eds [C] Davis, CA: Hermagoras Press, [《有关修辞发明的标志性论文》。与美国当代著名修辞理论家Richard Young 教授合编,1994年由美国赫尔玛格拉斯出版社出版]——Liu, Y Disciplinary Politics and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Generic Triad in Classical Rhetoric [J] College English 1: 9-[学科间竞争在古典修辞三大演说体裁的体制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发表于美国全国大学英语教师联合会会刊《大学英语》1995年第1期。——Liu, Y The Dilemma of Argumentatio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Engagement in Philosophical Debates [A] In Frans H van Eemeren et (),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gumentation [C] Amsterdam: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A[哲学论辩中的两难。 发表于国际论辩研究中心1995年出版的《第3届国际论辩研讨会优秀论文集》]——Liu, Y Rhetoric and Reflexivity [J] Philosophy and Rhetoric 4: 333-[修辞与反思。发表于西方修辞理论最权威的刊物《哲学与修辞》1995年第4期。]——Liu, Y Three Issues in the Argumentative Conception of Early Chinese Discourse [J]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1: 33-[从“百家争鸣”的角度理解中国先秦话语时存在的三大问题。发表于西方比较文化研究最权威刊物《东西方哲学》1996年第1期。]——Liu, Y To Capture the Essence of Chinese Oratory: An Anatomy of a Paradigm in Comparative Rhetoric [J] Rhetoric Review 2 : 318-[捕捉中国修辞的本质:对一个比较修辞范式的解剖。发表于美国最权威的修辞理论刊物之一《修辞评论》1996年第2期。]——Liu, Y C In Theresa Enos (ed) The Encyclopedia of R New York: G 139-[孔子的修辞思想。美国Garland出版社1996年首次出版的《修辞学百科全书》条目之一]——Liu, Y C In Theresa Enos (ed) The Encyclopedia of R New York: Garland, 151-[正确性。美国Garland出版社1996年首次出版的《修辞学百科全书》条目之一]——Liu, Y Unintelligibility or Defeat: The Issue of Engagement in Philosophical Debates [J] Argumentation 4: 479-[要么各说各的话要么甘拜下风?哲学论辩中不同观点的相互接触。发表于国际论辩理论最权威刊物《论辩》1997年第4期]——Liu, Y Authority, Presumption, and Invention [J] Philosophy and Rhetoric 4: 413-[权威,设定和修辞发明。《哲学与修辞》1997年第4期。]——Liu, Yameng, and Richard E Y “Disciplinary Assumptions and Institutional Imperatives: Structural Tensions in the Pedagogy of Rhetoric” [J] JAC 3: 475-[当代西方修辞教育的学科认定和机构要求之间的矛盾。发表于美国作文理论最权威刊物《高级作文学刊》1998年第3期]——Liu, Y “Self, Other, In-between: Cross-cultural Composition Reader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 In Xin Liu Gale and Fredric G Gale () (Re)Visioning Composition Textbooks: Conflicts of Culture, Ideology, and P Albany: SUNY P 69-[跨文化作文教科书与文化身份的构筑。发表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作文教科书体现的文化、意识形态和教育思想之间的冲突》一书]——Liu, Y Justify My Position in Your Terms: Cross-cultural Argumentation in a Globalized W” Argumentation 3 (1999): 297-[以你的道理来支持我的立场: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论辩。《论辩》1999年第3期。]——Liu, Y “Thou Shalt Not Work Both Sides of the Aisle: Dick Morris, Ideology, and the Regulation of the Flow of Rhetorical Resources” [A] In Jack Selzer and Sharon Crowley () Rhetorical Bodies [C] Madison: U of Wisconsin P 314-[意识形态对修辞资源流向的调节。发表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修辞体》一书]——Liu, Y From Arguing Within to Arguing Across Boundaries: Globalization as a New Challenge to Argumentation Studies (A) In Frans H van Eemeren et ()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gumentation [C] Amsterdam: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A 519-[界内论辩到跨界论辩:全球化对论辩研究的挑战。国际论辩研究中心1999年出版的《第4届国际论辩研讨会优秀论文集》一书]——Liu, Y “Contrastive Rhetoric/Comparative R” In Coming of Age: The Advanced Writing C E Linda Shamoon, et Portsmouth: Boynton/Cook, 71-[对比修辞学和比较修辞学。发表于美国Boynton/Cook学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高级写作科程设计》一书]——Liu, Y Invention and Inventiveness: A Postmodern R In Perspectives on Rhetorical I E Janet Atwill and Janice L Knoxvill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从后现代的观点重新审视修辞发明与发明性。 发表于美国田纳西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有关修辞发明的当代理论观点》一书。]——Liu, Y “Beyond Wartime Propaganda: Argumentation and Hostilities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and Democracy” [A] In Frans H van Eemeren et ()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gumentation [C] Amsterdam: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A 679-[超越战时宣传:信息和民主时代战争与论辩的关系。 发表于国际论辩研究中心2003年出版的《第5届国际论辩研讨会优秀论文集》]——Liu, Y Argument in a Nutshell: Condensation as a Transfiguring Mechanism in Argumentative D Argumentation 1: 43-[一言以论之:浓缩作为论辩的变形手段。 发表于国际论辩学会会刊《论辩》2004年第1期。]——Liu, Y “Rhetoric and the Invention of Ancient Chinese D” Rhetoric Before and Beyond the G E Carol Lipson & Roberta B New York: SUNY 147- [“修辞与中国先秦话语的发明” 长篇英文论文 发表于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古希腊之前和之外的修辞传统》一书]——刘亚猛,2004,跨文化“交流失迷”及其因应之道[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刘亚猛, 2004,关联与修辞 [J] 《外语教学与研究》4 (2004): 252-——刘亚猛,2004,风物常宜放眼量:西方学术文化与中西学术翻译.《中国翻译》6 (2004): 44-——刘亚猛,2004, 西方修辞学科建设:迷惘与希望 [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 (2004)——刘亚猛,2004,《追求象征的力量:关于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 北京:三联书店, ——刘亚猛,2005,韦努蒂的“翻译伦理”及其自我解构 [J]《中国翻译》5 (2005): 40-——刘亚猛,2006,诠释与修辞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刘亚猛,2006,二十世纪美国修辞的宣言——评韦恩·布斯的《关于修辞的修辞:对有效交流的求索》 《修辞学习》——刘亚猛,2007, 修辞与当代西方史学论争 《修辞学习》——刘亚猛,2009,当代西方人文学科的范式转换及中国修辞学的发展模式 《修辞学习》——刘亚猛,2010, 当代西方修辞研究的两个特点及其缘由 《当代修辞学》——刘亚猛,2010,言说与秩序:轴心时期中西语言思想的一个重要区别及其当代含义 《浙江大学学报》——刘亚猛,朱纯深 2011,Rhetoric as the Antistrophos of pragmatics: Toward a Competition of Cooperation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use 《Journal of Pragmatics》

  • 索引序列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是谁啊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是谁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是谁呀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