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气象灾害防御期刊怎么样啊

气象灾害防御期刊怎么样啊

发布时间:

气象灾害防御期刊怎么样啊

气象灾害防御投稿不是很容易,通过率极低。《气象灾害防御》是由吉林省气象局主管、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创刊于1983年,1994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成为正式出版的科技期刊。刊期为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气象灾害防御》的办刊宗旨为:聚焦气象灾害,刊发气象灾害防御领域学术成果,促进气象系统专业理论、观点和技术交流,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欢迎国内外气象灾害防御领域科技工作者及相关院校师生赐稿。

中文核心

第一条 为了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机制,提高气象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效实施《湖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御、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第三条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协调机制,提高资源整合、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第四条 省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全省气象观测站网建设规划,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区域的加密气象观测站建设,并把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建站需求纳入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防灾减灾需要设置气象监测设施的,应当与现有气象监测站点规划布局相协调,实现资源共享;设置的气象监测设施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并到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备案。第五条 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实行统一汇交、共享管理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跨区域、跨部门的气象灾害联合监测,建立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平台。  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气象台(站)负责气象灾害监测信息的采集、汇总、共享管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气象灾害及衍生、次生灾害的监测工作,及时、准确、无偿地向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平台提供气象灾害有关的监测信息。  气象主管机构对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编制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当根据执行情况及时修订。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经济和信息化、教育、公安、民政、交通、建设、环保、农业、水利等有关部门,及时分析本地区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制定和完善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停课、停产、停业、停航、道路交通管制、旅游景区景点关闭以及可行的气象干预等应急处置措施的启动标准、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预防与预警机制、处置措施和保障措施等内容。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学校以及其他人员流动密集场所等依法制定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气象灾害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自然灾害,规定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等内容,并与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相协调。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组织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国土资源、环保、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根据气象灾害发生的情况,加强对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联合监测和会商,并按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职责分工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等有关部门按照气象灾害种类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划定气象灾害风险区域,确定各类气象灾害防御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单位,向社会公布并在醒目位置设立警示标志。  确定为气象灾害风险区域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指定学校、体育馆、人防工程等公共场所作为气象灾害应急避难场所,依据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设气象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并设置明显标识。  确定为气象灾害风险区域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制作防灾避险提示卡,向当地单位和个人发放。防灾避险提示卡应当载明气象灾害的种类、可能受危害的类型、预警信号、人员撤离和转移路线、避灾安置场所、应急联系方式等内容。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播网络,并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健全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联动机制,保证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时、准确地向受影响的公众传播。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村(居)民委员会应当整合基层现有防灾人力资源,确定信息人员协助气象、民政等有关部门负责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接收与传播、灾情报告等工作。  社区、学校、医院、机场、高速公路、车站、工矿企业等公共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应当有专门人员负责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接收与传播工作,配备必要的装备,及时将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传播给受影响的公众。

气象灾害防御期刊怎么样

生态学方面的sci有关气象灾害的比如干旱或者洪涝灾害植被就是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它是一个植物学、生态学、农学或地球科学的名词。植被可以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而被分类,譬如高山植被、草原植被、海岛植被等。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和雨量等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天气和动物的异常反应,都是地震将到来的预兆如地下水突升突降、翻花、打旋,井水冒泡、变味、发浑,地震前兆还有泉水或河水突然干涸断流;气候出现冷热骤变;动物惊慌不安等异常反应由于动物感觉器官特别灵敏,被人们称为一部监测地震的“活仪器”地光、地声的产生,也是地震将到来的预兆

灾害学杂志2018年被北大核心收录,但是为了被收录,该杂志论文基金项目造假、参考文献造假,现在正被调查,造成很不好的社会影响,一些单位,取消了论文在该期刊评职称认可。

中文核心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防灾减灾工程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刊载以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基础性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内容包括:地震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爆炸与火灾、植物灾变以及其它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危害的各类灾害。开展多种灾害学间的学术和科技成果交流,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灾害科学方面的结合,推动防灾减灾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促进有效减灾,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为从事防灾减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园地。

气象灾害防御期刊

期刊名称:气象主办单位:国家气象中心出版周期:月刊出 版 地:北京市语言种类:中文开本尺寸:16开国际刊号:1000-0526国内刊号:11-2282/P邮发代号:2-495创刊时间:1950年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气象》是我国现有气象期刊中历史最悠久的期刊之一。她的前身是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天气月刊》、《天气》和 60年代的《气象通讯》,60年代中期停刊,1975年更名《气象》正式复刊。《气象》复刊三十多年来, 在中国气象局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 下,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期刊,在气象部门及相关领域更是受到广泛的重视和欢迎。多年来,《气象》一直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历年的统计中,《气象》在气象类刊物中也位居前列。1992年,《气象》荣获中国气象局优秀期刊一等奖。过去几年来被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CSTDB)、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 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电子期刊(CEPS)等 MGA(Meteorological and Geoastrophysical Abstracts收录,并在互联网上发行。《气象》认真贯彻“以天气气候监测、预报为中心,以灾害性天气为重点,充分展示气象现代化的最新进展”的办刊方针,为气象业务现代化做贡献。主要刊登气象科学研究领域的综合评述及研究论文;天气、气候诊断分析与预报技术;气象业务技术及业务现代化建设经验;气象灾害的规律及防灾减灾决策;公共气象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技术方法;气象科技信息动态等。读者对象为气象科技人员和相关院校师生。

气象灾害防御投稿不是很容易,通过率极低。《气象灾害防御》是由吉林省气象局主管、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创刊于1983年,1994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成为正式出版的科技期刊。刊期为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气象灾害防御》的办刊宗旨为:聚焦气象灾害,刊发气象灾害防御领域学术成果,促进气象系统专业理论、观点和技术交流,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欢迎国内外气象灾害防御领域科技工作者及相关院校师生赐稿。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防灾减灾工程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刊载以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基础性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内容包括:地震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爆炸与火灾、植物灾变以及其它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危害的各类灾害。开展多种灾害学间的学术和科技成果交流,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灾害科学方面的结合,推动防灾减灾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促进有效减灾,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为从事防灾减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园地。

气象灾害防御期刊怎么样投稿

今年的年会主题: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S1 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征文范围:极端天气事件的机理研究;强对流、暴雨等灾害天气潜势、短时临近预报技术与方法;热带天气系统形成机理及预报技术;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异常;台风路径、强度及风雨预报技术与方法。承办单位:天气学委员会、热带与海洋气象学委员会、国家气象中心、广东省气象局主席:端义宏 梁建茵S2 重大天气气候事件与应急气象服务征文范围:2009年(国庆60周年、全运会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2009年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与信息发布、气象灾害防御;2010年发生的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的应急服务;气象灾害区划与影响评估;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应急处置与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承办单位:气象灾害与服务委员会、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席:陈振林S3 应对气候变化——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征文范围: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影响、适应和脆弱性,以及气候变化的减缓等。承办单位:气候变化委员会、国家气候中心主席:秦大河S4 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征文范围: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风能(电)、太阳能和空中水资源评估方法和开发利用研究;风能、太阳能资源数值模拟及其发电量预报研究;气候变化对风能、太阳能、空中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承办单位: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委员会、国家气候中心主席:罗 勇S5 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征文范围:城市气象探测技术与应用;城市精细气象预报与应用;城市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适应与对策;城市化与城市大气环境;城市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城市气象服务与社会经济效益影响评估。承办单位:城市气象学委员会、北京市气象局主席:王迎春S6 人工影响天气与云雾物理新技术理论及进展征文范围:人工影响天气新的理论认识和新的技术方法。承办单位:人工影响天气委员会、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主席:郭学良S7 雷达技术开发与应用征文范围:新一代天气雷达在短时、临近预报中发挥的作用;雷达产品、拼图软件开发;雷达技术保障;风廓线雷达等新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雷达探测产品质量控制。承办单位:雷达气象学委员会、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主席:宋连春 李 柏 高玉春S8 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征文范围:农业气象灾害灾损和风险评估、风险区划与预警技术;气候变化应对;设施农业气象保障;农业气象遥感;作物生长模型;农用天气预报;草原、森林气象等。承办单位:生态与农业气象学委员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席:申双和 郭建平 梅旭荣S9 副热带季风与气候变化征文范围:副热带地区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副热带季风(降水)的监测、诊断与预测预报。承办单位:副热带气象委员会、华东区域气象中心、上海市气象局主席:汤 绪S10 干旱半干旱区地气相互作用征文范围: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土壤-植被-大气能量和水分交换研究;大气边界层特征研究;陆面过程参数化研究;陆-气耦合大气数值模式研究。承办单位:干旱气象学委员会、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主席:张 强 马柱国 吕世华S11 空间天气自主资料应用与模式集成征文范围:空间天气自主资料的处理、分析及应用;基于空间天气自主资料的模式开发与集成;公益性行业专项(气象)空间天气类项目进展。承办单位:空间天气学委员会、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席:王劲松S1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征文范围:云降水物理学;大气辐射学与大气环境;空基、地基对气候环境监测原理、反演方法与验证;中层大气探测与过程研究及气候环境效应;大气与空间电学临近空间监测技术和实验。承办单位:大气物理学委员会、北京大学-中国气象局大气水循环和人工影响天气联合研究中心主席:赵春生S13 第二届气象期刊发展论坛——大气科学期刊编辑与创新发展征文范围:期刊编校流程优化和规范;刊物网页设计和网上采编系统建设;大气科学期刊的集团化发展;大气科学期刊的国际化进程。承办单位:《气象学报》编审委员会、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主席:丁一汇S14 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征文范围:气候变化与重大疫情的关系;高温热浪和低温冷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城市空气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同气候类型对人体生理状况的影响;不同天气条件对人体病理变化的影响;医疗气象预报方法与技术;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承办单位:医学气象学委员会、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省气象局主席:王式功S15 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发展征文范围:防雷减灾综合管理;雷电物理与应用研究;雷电监测、预警及其应用;防雷检测、评价及评估;雷电灾害调查与分析;雷电防护技术发展与应用。承办单位:雷电防护委员会、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主席:朱祥瑞五、论文征集与出版请按照本次年会的主题与各分会场征文内容向年会提交论文。应征论文应是2008年以后完成的科研成果,如已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请在文后加注相关信息。应征论文需在正文中标明分会场的编号(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2、S13、S14、S15)。每位作者的应征论文在同一个分会场不超过1篇,最多在3个分会场投稿(注:请勿同一篇文章投多个会场)。应征论文只需提交全文,全文中需含800字摘要。所投稿件应符合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征稿简则(见附件1)的要求。如与相关要求不符,主办单位有权删改。应征论文一律通过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网站提交,具体方法请见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网站(/27nh/),征文截止日期为2010年7月10日。

生态学方面的sci有关气象灾害的比如干旱或者洪涝灾害植被就是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它是一个植物学、生态学、农学或地球科学的名词。植被可以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而被分类,譬如高山植被、草原植被、海岛植被等。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和雨量等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天气和动物的异常反应,都是地震将到来的预兆如地下水突升突降、翻花、打旋,井水冒泡、变味、发浑,地震前兆还有泉水或河水突然干涸断流;气候出现冷热骤变;动物惊慌不安等异常反应由于动物感觉器官特别灵敏,被人们称为一部监测地震的“活仪器”地光、地声的产生,也是地震将到来的预兆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省级学报。《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防灾减灾工程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刊载以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基础性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内容包括:地震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爆炸与火灾、植物灾变以及其它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危害的各类灾害。开展多种灾害学间的学术和科技成果交流,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灾害科学方面的结合,推动防灾减灾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促进有效减灾,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为从事防灾减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园地。

气象灾害防御期刊怎么样查询

气象灾害防御投稿不是很容易,通过率极低。《气象灾害防御》是由吉林省气象局主管、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创刊于1983年,1994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成为正式出版的科技期刊。刊期为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气象灾害防御》的办刊宗旨为:聚焦气象灾害,刊发气象灾害防御领域学术成果,促进气象系统专业理论、观点和技术交流,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欢迎国内外气象灾害防御领域科技工作者及相关院校师生赐稿。

  • 索引序列
  • 气象灾害防御期刊怎么样啊
  • 气象灾害防御期刊怎么样
  • 气象灾害防御期刊
  • 气象灾害防御期刊怎么样投稿
  • 气象灾害防御期刊怎么样查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