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

发布时间: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

朋友你好,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渤海大学创建了《渤海大学学报》,《渤海大学学报》是由渤海大学主办的期刊,是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渤海大学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

据2014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成立了食品科学研究院,下设五个研究所(对应五个研究方向):水产品贮藏加工研究所、果蔬贮藏加工研究所、粮油食品科学与技术研究所、肉品科学与技术研究所、食品质量与安全研究所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下设:区域经济研究所、金融研究所、法经济学研究所、文化产业研究所、网络经济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以及商智企业研究院 。2012年7月1日成立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另外还建有超精细化学品研究开发中心(研究所)、辽西生态环境研究所、影视艺术研究中心、渤海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辽宁省语言学学会、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中外文化比较研究所、现代物理研究所、数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教育哲学与基本理论研究所、教育技术研究所、学科教学研究所、石刻书法研究所、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研究中心、渤海画派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食品贮藏加工及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辽宁省高校应用语言学研究基地 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渤海大学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基地(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所、教师教育研究所、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 辽宁省农村教育区域统筹与均衡发展研究基地:渤海大学农村教育研究中心省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光电功能材料检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功能化合物的合成及应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微电子工艺控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食品质量安全与功能性食品研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计算机网络智能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应用化学重点实验室 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生鲜农产品贮藏加工及安全控制协同创新中心省部级研究中心:辽宁省硅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生鲜农产品贮藏加工及安全控制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光伏发电控制与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光伏发电控制与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超级电容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7年,实现辽宁省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 。据2014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十一五”以来,全校教师主持完成及在研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教育部和辽宁省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143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各类科研成果奖励769项。截至2012年年末,发表论文8700余篇,被SCI、EI、ISTP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657篇;出版专著254部;获得专利37项。2011年至2012年年末,共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项、科技部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及重点科技项目18项。有省高校创新团队4个,建设了国家火炬计划锦州硅材料及太阳能电池产业基地公共检测中心 。2010年,学校累计获准科研项目190项,获项目经费61万元,科研经费同比增长57%,其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教育部项目10项,经费总额200余万元;横向项目16项。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励151项,其中省级科研奖励33项,包括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10项。SCE、EI、ISTP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03篇,出版专著53部 。2011年,学校获得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实现该项目零的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立项19项,在省属高校中排名第10位,科研经费总额首次突破2000万元。学术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243篇,其中EI论文39篇、CPCI-S论文28篇、SCI光盘版论文76篇、网络版论文100篇,比上年增长61%。三大检索论文中,SCI-CDE全国高校排名第158位,SCIE全国高校排名第164位 。2012年,学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2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位列全国高校第123位、省属高校第3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位列省属高校第9位。学校还获得辽宁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基础理论课题3项,应用课题1项。学校科研总经费达到了18万,其中纵向科研经费98万,横向科研经费2万。中国校友会网2012年中国大学ESI-TOP论文排行中,渤海大学位列全国百强高校第68位,省属高校第1位。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5项,三等奖12项,出版专著60部,获得授权专利24项,申请省科技成果鉴定2项。截止2012年末,已获科研经费1094万元,国家级科研课题7个,专利22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37篇,其中权威核心19篇,主要核心61篇,通过省科技厅鉴定成果2项,其中一项申报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2013年,学校共获得国家级项目3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项(含重点项目1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级项目总量比2012年增长了40%,两金项目数量排名位列辽宁省省内高校第9位;科研经费总额首次突破6300万元,比2012年增长了1倍,是2010年的近30倍;共发表三大检索文章235篇,增长了3%,其中SCI论文132篇,位列全国高校第171位;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商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学校为国务院综改办起草的“国家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试点”项目获批准,国家下拨经费4000万元,项目将对接农业产业项目36个 。 馆藏资源 据2014年4月图书馆官网显示,渤海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总量为200多万册,每年订购中外文期刊1,400余种,电子文献数据库24个,声像资料32,900多件。是国家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以及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的协议用户 。 学术刊物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渤海大学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980创刊,2010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刊登科技服务、化学化工、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的论文,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读者为科学研究工作者、高等学校理科教师和研究生、中等学校理科教师、有关科学研究和教学管理人员等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前身是1979年8月10日,经辽宁省教育局批准出版的《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原《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名为《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原《辽宁商专学报》刊号由辽宁省新闻出版局收回。《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多次被全国高校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报,被辽宁省新闻出版局评定为省一级期刊。2007年被全国重点文摘类期刊转载、复印、文摘论文14篇,同暨南大学、宁夏大学、苏州大学并列,排在全国综合类大学的第51位;2008年被转载、复印、文摘15篇,与东北大学、南通大学并列,排在全国综合类大学的第45位;2009年被转载、复印文摘9篇,排名有所下降;2010年被转载、复印、文摘12篇,排在全国综合类大学第42位;2011年排名第56位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渤海大学创作很多学术刊物,在很多论坛网站都有嗯,在百度百科渤海大学里面就可以看到这些东西

你不需要找文献,了解你们酒店员工流失的原因,比如:福利待遇方面,领导管理方式等,知道这些了你就知道怎么办了

直接邮寄:辽宁锦州渤海大学**学院就可以了,邮编121000锦州不大,没必要写什么松山新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关键是学院、年级别写错了,各个班级都有专人取信的。

为什么历史学家会贬低中世纪历史学家的地位?其实这个时期的一些历史学家他们讲的理论有的是没有经过实验和理论的,所以说他们并不会背后来了,是一项进行认可。

渤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锦州市松山新区科技路19号渤海大学 邮编 121000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前身是1979年8月10日,经辽宁省教育局批准出版的《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原《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名为《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原《辽宁商专学报》刊号由辽宁省新闻出版局收回。《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多次被全国高校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报

一、锦州渤海大学校区位于辽宁省锦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路19号二、锦州渤海大学校区附近公交站渤海大学途经公交有4路;8路;113路;216路状元城途经公交有113路辽医医疗学院途经公交有4路市府广场途经公交有113路

您好!给您详细些吧。。。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 A 渤海大学 凌西大街邮政编码: 121015 区号: 0416B 渤海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中国辽宁锦州市凌河区解放东路33号邮政编码: 121002 区号: 0416C 渤海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锦州市凌河区洛阳路五段十九号邮政编码: 121002 区号: 0416。。。希望您满意。。。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直接邮寄:辽宁锦州渤海大学**学院就可以了,邮编121000锦州不大,没必要写什么松山新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关键是学院、年级别写错了,各个班级都有专人取信的。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翻译学概论》(全国翻译硕士研究生教材),译林出版社,2009。 《胡适诗歌翻译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在美国》,苏珊·桑塔格著,译林出版社,2003。 《当代英国翻译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译林出版社,2000。 翻译规范与研究途径, 《外语教学》,2009年第1期。 跨越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东方翻译》,2009年第1期(创刊号)。 胡适译诗与现代翻译规范的构建,《译苑新谭》,2009年。 《域外小说集》与翻译规范,《外语研究》,2009年第6期。 五四文学翻译对“信”的重构,《中国翻译》,2008年第4期。 论谢天振教授的翻译研究观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 翻译学学科报告, 《外国语言文学及相关学科报告2007》, 重庆出版社, 2008年5月。 翻译研究,《外国语言文学及相关学科报告》,2007年7月。 导读,《跨文化侵越——翻译学研究模式:历史与意识形态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1月。 从政治模式到文学模式的演变——论清末民初的诗歌翻译,《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现代诗歌翻译的“独行之士”——论苏曼殊译诗中的“晦”与价值取向,《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 第5期全文转载)。 论马君武译《哀希腊》中的“讹”, 《中国翻译》,2006年第4期。 梁启超与《哀希腊》的本土化,《外语研究》,2006年第3期。 翻译研究的趋势与中国译学现代化,《中国外语》,2006年第2期。 胡适译诗的平民化倾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第1期。 胡适译诗与新诗体建构,《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交叉与融合: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2期。 文本功能与地名译写,《上海翻译》,2005年第2期。 多元系统,《外国文学》,2004年第4期。 胡适诗歌翻译与传播媒介,《新文学史料》,2004年第3期。 胡适译诗与经典重构,《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2期。 秘密的分享者——论庞德与胡适的诗歌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2期。 译者意图与文本功能的转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庞德与胡适——翻译策略的文化思考,《外国语》,2003年第6期。 历史的重构与艺术的乌托邦,《外国文学》,2003年第5期。 论胡适诗歌翻译的转型,《中国翻译》,2003年第5期。 硬币的另一面——胡适诗歌翻译转型中的主体性,《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1期。 研究范式与中国译学,《中国翻译》,2001年第5期。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rview with D Eugene N《外国语》,2000年第3期。

论著目录(*号者为著作,其余为论文)《关于华文教学当地化的若干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2期。*《华文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7年。《以“国、中、汉、华、唐”为上字的词与社会认同建构》,《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4期。*《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上编副主编,商务印书馆2007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海外华语传播概况》(2006),上编副主编,商务印书馆2007年。《现代华人社会称说汉语方式多样性再考察》,《南开语言学刊》,2007年第1期。《汉语的国际地位与国际传播》,《渤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海外华语传播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1期。《海外华人的母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长江学术》,2007年第1期。*《当代语言生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普通话语言学研究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字母词规范设想》,《词汇学理论与应用》,商务印书馆,2006年。《语境研究与社会语言学——读王建华等著<现代汉语语境研究>》,《汉语学习》2006年第5期。《以辅助专业课教学为目的的汉语教学:实践和思考》,《对外汉语研究》第2期,商务印书馆,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上编副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总述》,《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2006年5月由国家语委正式发布,商务印书馆2006年9月出版。《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海外华语传播概况》,发布和出版同上。《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海外华人华侨分布》,发布和出版同上。《论华语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2期。《对汉语中父亲称谓系列的多角度考察》,《中国语文》2006年第2期。《论华语视角下的中国语言规划》,《语文研究》2006年第1期。《海外华语教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1期。《说N三题》,《修辞学习》2006年第1期。*《语言与语言应用论稿》,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马来西亚:官方语言的推行与华语的拼争》,《暨南学报》,2005年3期。2004年12月澳门语言学会年会主题报告。2005年1月、6月曾分别在第四届双语国际会议、语言与认同研讨会演讲。《面向社会的社会语言学:理想与现实》,《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3期。《河南境内中原官话的“哩”》,《语言研究》,2005年第3期。《近20年来的中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修辞学习》2005年第5期。《对字母词规范的设想》,《辞书研究》2005年第4期。《广州市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中国社会语言学》2005年第2期。(署名:郭熙、曾炜、刘正文)*《中国社会语言学》(增订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对“操”+过+处所词语讨论的思考》,《语文建设通讯》79期,香港,2004年。《“操”的讨论的意义》,新加坡《联合早报》,2004年9月7日。《“对外汉语学”说略》,《汉语学习》,2004年第3期。《回忆我的导师张礼训先生》,收入莫砺锋主编《薪火九秩》,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又《南京大学校友通讯》,2004秋季号(总26期)。《要重视语言学教学参考书的编写》,《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论“华语”》,《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语言文字周报》第1082-、84、85连载,又收入莫砺锋主编《南京大学中文系90周年系庆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论全球华语辞典的编纂》,第二届国际中国社会语言学学术会议(澳门)论文,2003年11月。《海外华人社会汉语教学的若干问题》,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论文(新加坡),2003年11月。《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3期。又载《国际汉学集刊》第一辑,陈学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商,2004年。*《应用语言学概论》(副主编),商务印书馆,2003。《马来西亚槟城华人社会的语言生活》,《中国社会语言学》创刊号,2003年。《普通话词汇与新马华语词汇的协调与规范问题——论域内外汉语协调的原则和方法》,《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2期。《配合环境的双语教学》,新加坡《联合早报》2003年2月5日。《语言教育若干问题之管见》,《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3期。《华语的规范与协调》(与汪惠迪合作),新加坡《联合早报》2002年12月7日。《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现状与前瞻》,《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的衔接——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为例》,首届亚太地区中文工作坊(香港,2001)论文,后载《汉语学习》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12期转载。《域内外汉语协调问题刍议》,《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3期。又收入周胜鸿等主编《汉字书同文研究》,鹭达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华语与普通话:由来、特点及其他》,马来西亚《光明日报》2001年4月11日—12日。《对新时推普的一些思考:以江苏为例》,《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期摘载。《语言学概论》(编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汉字误读误写现象札记》,于根元《世纪之交的应用语言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苏南地区河南话的归属》,《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中国社会语言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聋儿双语教育浅谈》,《现代特殊教育》1999年第6期。《新一轮“推普”:特点、问题和对策》,见《语文建设》(北京)1998年第11期。《苏南地区河南话变化的初步考察》,见《南京社会科学》(南京)1998年第8期。《当前我国语文生活的几个问题》,见《中国语文》(北京)1998年第3期。《磨盘话词汇选》,见《南京大学中文学报》(南京),1998年期。《当前社会称谓问题小议》,见《语文建设》(北京)1997年第9期。《磨盘话音系》,见《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中国语文工作者的使命》(署名郭伯康),见《语言文字应用》(北京)1996年第3期。《世纪交替中的中国语言学:危机与机遇并存》,见《语言文字应用》(北京)1996年第4期。《磨盘话同音字汇》,见《镇江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苏南地区的河南方言岛群》,见《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又见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2期。《谈谈古代的方言及其发展》,见郭维森、柳士镇主编《古代文化基础》,岳麓书社,1995。《索绪尔的语言观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署名郭伯康),见《语言文字应用》(北京)1994年第3期。*《语文知识与公文写作》(参加编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论“‘一样’+形容词》。见《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北京),1994。*《汉语新语汇词典》(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南京。1993。*《聋儿早期康复教育——理论与方法》(与李绍珠、周兢合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1993。*《聋儿早期康复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与李绍珠、周兢、李凡合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1993。*《汉语时兴词语词典》(中文撰稿人)。译林出版社,南京。1993。《要进一步放宽语言政策》。见《现代特殊教育》(南京)1993年第1期。*《应用汉语教程》(参加编写)。北京语言学出版社,北京。1992。《汉语、汉字和汉语现行书面记录系统的问题及其对策》。见《语言文字应用》(北京)1992年第3期。《试论海峡两岸汉语差异的起源》。见《双语双方言》(二),彩虹出版社,香港。1992。又见《语言学通讯》(武汉)1993年1-2期。*《初等语文》(参加编写)。中国人事出版社,北京。1992。《试论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见《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丹阳埤城的河南方言岛》(与蔡国璐合作)。见《徐州师院学报》(徐州)1991年第2期。《“动词+‘到’+处所词语”的十二种句式》。见《语言学和汉语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北京。1991。《英语儿童语言量表在汉语中应用的探讨》(与周兢、李凡合写),见《国际心理测量学术会议论文集》,1991,南京。《礼貌语言要得体》。见《平顶山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汉语听力损伤儿童语言康复中语音教学的几个问题》(与李绍珠、周兢合写)。见《南京师大学报》(南京)1990年第4期。《语法·语义·语用》。见《盐城师专学报》(盐城)1990年第4期。《新闻表达中的逻辑结构》。见《学语文》(芜湖)1990年第6期。《论大陆与台港汉语在词汇上的差异》。见《双语双方言》,中山大学出版社,广州。1989。《新闻语言和新闻表达》。见《采与编》(南京)1989年第5期。《对比分析:应用语言学一个方兴未艾的分支》。见《社科信息》(南京)1990年第10期。《新闻语言和缩略语》。见《许昌师专学报》(许昌)1989年第1期。《“动词+‘到’+时间词语”的三种类型》。见《平顶山师专学报》(平顶山)1989年第1期。《现代汉语教学问题刍议》。《语言学通讯》(武汉)1989年3-4期。《“动词+‘到’+时间词语”的两种句式》。见《汉语学习》(延吉)1988年第1期。《〈语言的语法分析和言语的语法分析〉质疑》。见《语言学通讯》(武汉)1988年第1期。《关于“动词+‘到’+处所词语”的句法分析》。见《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又见《语法求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武汉),1988年。《汉语同义成语词典》(与蒋荫楠合作)。江苏古籍出版社,南京。1987。《“放到桌子上”“放在桌子上”“放桌子上”》。见《中国语文》(北京)1986年第1期。“这个”和“那个”。《大众修辞》(上海)1986年第1期。《汉语介词研究述评》。见《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又见人大复印资料1986年第8期。《国文法草创述评》。见《南京大学学报》1986年(语言文字专辑)。《虚词和虚词教学》。见《中学教学语法阐要》,语文出版社,北京。1985。《“个”的词性》。见《语文学习》(上海)1985年第2 期。《现代汉语中有比喻意义的词》。见《汉语论丛》,河南人民出版社,郑州。1985。《目前语言研究中术语使用的几个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研究生论文专辑)。《〈语言的美和美的言语〉述评》(与张晓铃合写)。见《修辞学习》(上海)1984年第3期。《说“永远”》。见《教学通讯》(郑州)1984年第7期。《台湾的语文教学》。见《河南教育》(郑州)1984年第5期。《关于“是”的用法的几个问题》。见《河南教育》(郑州)1985年第7-8 期。《关于“东南部气候……”》。见《河南教育》第1985年第4期。《说“x笑”》(与张晓铃合写)。见《汉语学习》(延吉)1984年第1期。《新词语用法举例》(与张晓铃合写)。见《汉语学习》1985年第2期。《谈“东山再起”及其他》。见《中学语文教学》(北京)1980年第7期。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前身是1979年8月10日,经辽宁省教育局批准出版的《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原《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名为《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原《辽宁商专学报》刊号由辽宁省新闻出版局收回。《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多次被全国高校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报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据2014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成立了食品科学研究院,下设五个研究所(对应五个研究方向):水产品贮藏加工研究所、果蔬贮藏加工研究所、粮油食品科学与技术研究所、肉品科学与技术研究所、食品质量与安全研究所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下设:区域经济研究所、金融研究所、法经济学研究所、文化产业研究所、网络经济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以及商智企业研究院 。2012年7月1日成立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另外还建有超精细化学品研究开发中心(研究所)、辽西生态环境研究所、影视艺术研究中心、渤海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辽宁省语言学学会、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中外文化比较研究所、现代物理研究所、数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教育哲学与基本理论研究所、教育技术研究所、学科教学研究所、石刻书法研究所、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研究中心、渤海画派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食品贮藏加工及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辽宁省高校应用语言学研究基地 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渤海大学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基地(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所、教师教育研究所、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 辽宁省农村教育区域统筹与均衡发展研究基地:渤海大学农村教育研究中心省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光电功能材料检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功能化合物的合成及应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微电子工艺控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食品质量安全与功能性食品研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计算机网络智能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应用化学重点实验室 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生鲜农产品贮藏加工及安全控制协同创新中心省部级研究中心:辽宁省硅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生鲜农产品贮藏加工及安全控制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光伏发电控制与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光伏发电控制与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超级电容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7年,实现辽宁省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 。据2014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十一五”以来,全校教师主持完成及在研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教育部和辽宁省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143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各类科研成果奖励769项。截至2012年年末,发表论文8700余篇,被SCI、EI、ISTP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657篇;出版专著254部;获得专利37项。2011年至2012年年末,共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项、科技部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及重点科技项目18项。有省高校创新团队4个,建设了国家火炬计划锦州硅材料及太阳能电池产业基地公共检测中心 。2010年,学校累计获准科研项目190项,获项目经费61万元,科研经费同比增长57%,其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教育部项目10项,经费总额200余万元;横向项目16项。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励151项,其中省级科研奖励33项,包括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10项。SCE、EI、ISTP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03篇,出版专著53部 。2011年,学校获得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实现该项目零的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立项19项,在省属高校中排名第10位,科研经费总额首次突破2000万元。学术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243篇,其中EI论文39篇、CPCI-S论文28篇、SCI光盘版论文76篇、网络版论文100篇,比上年增长61%。三大检索论文中,SCI-CDE全国高校排名第158位,SCIE全国高校排名第164位 。2012年,学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2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位列全国高校第123位、省属高校第3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位列省属高校第9位。学校还获得辽宁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基础理论课题3项,应用课题1项。学校科研总经费达到了18万,其中纵向科研经费98万,横向科研经费2万。中国校友会网2012年中国大学ESI-TOP论文排行中,渤海大学位列全国百强高校第68位,省属高校第1位。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5项,三等奖12项,出版专著60部,获得授权专利24项,申请省科技成果鉴定2项。截止2012年末,已获科研经费1094万元,国家级科研课题7个,专利22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37篇,其中权威核心19篇,主要核心61篇,通过省科技厅鉴定成果2项,其中一项申报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2013年,学校共获得国家级项目3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项(含重点项目1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级项目总量比2012年增长了40%,两金项目数量排名位列辽宁省省内高校第9位;科研经费总额首次突破6300万元,比2012年增长了1倍,是2010年的近30倍;共发表三大检索文章235篇,增长了3%,其中SCI论文132篇,位列全国高校第171位;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商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学校为国务院综改办起草的“国家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试点”项目获批准,国家下拨经费4000万元,项目将对接农业产业项目36个 。 馆藏资源 据2014年4月图书馆官网显示,渤海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总量为200多万册,每年订购中外文期刊1,400余种,电子文献数据库24个,声像资料32,900多件。是国家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以及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的协议用户 。 学术刊物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渤海大学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980创刊,2010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刊登科技服务、化学化工、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的论文,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读者为科学研究工作者、高等学校理科教师和研究生、中等学校理科教师、有关科学研究和教学管理人员等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前身是1979年8月10日,经辽宁省教育局批准出版的《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原《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名为《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原《辽宁商专学报》刊号由辽宁省新闻出版局收回。《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多次被全国高校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报,被辽宁省新闻出版局评定为省一级期刊。2007年被全国重点文摘类期刊转载、复印、文摘论文14篇,同暨南大学、宁夏大学、苏州大学并列,排在全国综合类大学的第51位;2008年被转载、复印、文摘15篇,与东北大学、南通大学并列,排在全国综合类大学的第45位;2009年被转载、复印文摘9篇,排名有所下降;2010年被转载、复印、文摘12篇,排在全国综合类大学第42位;2011年排名第56位 。

锦州市松山新区科技路19号渤海大学 邮编 121000

刊名: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办: 渤海大学周期: 季刊出版地:辽宁省锦州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673-0569CN: 21-1514/N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曾用刊名:锦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锦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80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前身是1979年8月10日,经辽宁省教育局批准出版的《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原《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名为《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原《辽宁商专学报》刊号由辽宁省新闻出版局收回。《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多次被全国高校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报

  • 索引序列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渤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