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点评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点评

发布时间: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点评

1]胡永红,黄卫昌 美国植物园的特点──兼谈对上海植物园发展的启示[J] 中国园林,2001,(4) [2]鲍滨福,马军山 两“园”合一 学用并举——浙江林学院植物园规划设计探索[J] 中国园林,2006,(5) [3]李春娇,董丽 试论植物园专类区规划[J] 广东园林,2007,(2) [4]李惠卓,张彦广,吴杨哲,张亮,陈莉瑶,姬鹏,崔容华 保定市植物园土壤特性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4) [5]林昌虎,孙超 加强科普教育建设 扩大植物园生存空间[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6]郑金贵 校园多功能教学基地“中华名特优植物园”的建设[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7]胡文芳 人工与自然的科学结合——体验巴塞罗那植物园[J] 中国园林,2005,(3) [8]周练 基于生态休闲文化的南亚热带植物园规划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9]陈艺芬 论植物园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 柳州师专学报,2009,(6) [10]厦门植物园万石阁设计方案[J] 建筑与文化,2008,(3) [11]黄远钧,黄惠明 对园林围墙与园路进行设计与施工的分析[J] 科学之友,2010,(6) [12]张和山 浅谈影响园林绿化施工质量的因素及解决对策[J] 科学之友,2010,(10) [13]李永红,杨倩 杭州西溪湿地植物园——基于有机更新和生态修复的设计[J] 中国园林,2010,(7) [14]郭鸿英,孙超,储蓉 植物园数字化建设[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4) [15]孟宪民 沈阳植物园的现状分析及同北京植物园的比较[D]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16]唐宇丹,靳晓白 植物园的外来种引种和生物安全[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17]张晓芹 枸杞在园林中的应用及栽培管理技术[J] 河北农业科学,2007,(2) [18]遆卫国,王晶晶 喷泉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19]杨庆绪,蒋三登,张运德,刘毓 园林建设志在环境友好 绿化发展重在资源节约[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20]尉秋实,李爱德 植物保护、科研、开发三项功能建设的思路与对策[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1]Mauro Ballero,Giovanni Piu,Alberto A The impact of the botanical gardens on theaeroplankton of the city of Cagliari, Italy[J] 2000,(1) [22]韦标 试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管理[J] 科学之友,2011,(6) [23]吴徳智 浅谈园林绿化施工中如何提高植树成活率[J] 科学之友,2010,(10) [24]胡永红 专类园在植物园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对上海辰山植物园专类园设置的启示[J] 中国园林,2006,(7) [25]郦文俊 园林景观栽植中的植物色彩设计研究[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8,(2) [26]麻广睿 植物园发展与更新规划[D]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27]金晓雯 园林建筑小品人性化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28]Alessandro Travaglini,Diletta Ravaziol,Maria Grilli C A meteorological station and a pollen trap at the botanical garden and arboretum of the university of Rome Tor Vergata[J] 2000,(2) [29]D Boguslaw Molski,Roman Kubiczek,Jerzy P Rye genetic resources evaluation 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the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 in Warsaw[J] 1981,(1) [30]G V Kovaleva,T G Dobrovol’skaya,A V G The structure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brown forest soils of the Botanical Garden on Murav’eva-Amurskogo Peninsula[J] 2007,(5) [31]Giuseppe V The Popularization of Mycology with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Palermo[Z] :1994, [32]李忠实 加强园林施工质量管理浅谈[J] 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2) [33]何勇军 浅谈园林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J] 科学之友,2010,(6) [34]肖振甲,宋国祥 浅谈园林驳岸工程施工现场管理[J] 科学之友,2010,(14) [35]朱丹粤 浅谈如何做好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J] 华东森林经理,2007,(2) [36]齐海鹰,安吉磊 浅谈观赏草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37]郭丹 园林绿化工程造价浅谈[J] 广东园林,2007,(6) [38]计桂珍 浅述避暑山庄的园林艺术[J] 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5,(4) [39]Metal bioaccumulation in plant leaves from an industrious area and the Botanical Garden in Beijing[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5,(2) [40]N Rascio,A Camani,L Sacchetti,I Moro,G Cassina,F Torres,E M Cappelletti,M G P Acclimatization trials of someSolanum species from Amazonas Venezuela at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Padova[J] 2002,(4) [41]Irena M Oles Shevchenko et al in the Botanical Gardens[Z] :1989, [42]A Alfani,G Bartoli,R S Sulphur contamination of soil and Laurus nobilis L leaves 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Naples University[Z] :1983, [43]邵丹锦 一个永续发展的热带风情植物园——新加坡植物园[J] 中国园林,2011,(3) [44]肖春芬,彭艳琼,杨大荣 植物园在物种迁地保护中的作用——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榕树和榕小蜂的保护为例[J] 中国园林,2010,(5) [45]任康丽 植物园景观设计功能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从美国费尔柴尔德热带植物园看景观设计的组构[J] 中国园林,2010,(9) [46]李忠超,陈红锋 我国植物园新时期科学普及工作的思考——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为例[J] 福建林业科技,2006,(3) [47]欧阳欢,王庆煌,黄根深,龙宇宙,宋应辉 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新型植物园的创建——以兴隆热带植物园为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4) [48]孟宪民 国外植物园发展现状及对我国植物园建设的启示[J] 世界林业研究,2004,(5) [49]任海,简曙光,张征,郑祥慈,张奠湘,王峥峰,郝刚,段俊,廖景平,魏孝义,傅德志 数字化植物园的理论与技术思考—以华南植物园为例[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5) [50]林有润 植物园,“植物系统与工程学”科学研究与实验的基地———兼论《巨系统》理论对植物园建设及对植物科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义[J] 植物研究,1998,(4)

我猜不是~~~~一般学报,都不是

福建农林大学(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简称“福建农大”,坐落于福建省省会福州市,是全国建校最早的农林院校之一,是福建省重点建设3所高水平大学之一 ,是农业部与福建省政府共建大学、国家林业局与福建省政府共建大学,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和全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学校前身分别为创办于1936年的福建协和大学农科和创办于1940年的福建省立农学院。2000年,由原福建农业大学和原福建林学院合并组建新的福建农林大学。

期刊级别分类:国家没有任何一个政府部门给刊物划分级别,所谓的刊物级别只是期刊行业的一种认识和一些社会机构推出期刊目录,虽然国家没有划分,可职称评审部门都有对期刊级别的要求。以往的分法为一级刊物、二级刊物、三级刊物。现在一般是分为“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两类,近几年有些地方在核心期刊里又分出;权威、重要、核心。1、省级期刊 :“ 省级 ” 期刊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汀、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如《陕西教育》主办单位为:陕西省教育汀2、国家级期刊:“国家级”期刊指由国家部委、全国性团体、组织、机关、学术机构主办的刊物。如《现代商业》主办单位: 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3、核心期刊: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凡是这些来源期刊目录里有的刊物均可认为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目前职称评审部门要求的核心期刊主要是以 “中文核心期刊”和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为主。极个别评审单位采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按上面的资料所说,应该算是省级的期刊。。不过至于是否是权威期刊就不知道了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点评

期刊级别分类:国家没有任何一个政府部门给刊物划分级别,所谓的刊物级别只是期刊行业的一种认识和一些社会机构推出期刊目录,虽然国家没有划分,可职称评审部门都有对期刊级别的要求。以往的分法为一级刊物、二级刊物、三级刊物。现在一般是分为“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两类,近几年有些地方在核心期刊里又分出;权威、重要、核心。1、省级期刊 :“ 省级 ” 期刊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汀、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如《陕西教育》主办单位为:陕西省教育汀2、国家级期刊:“国家级”期刊指由国家部委、全国性团体、组织、机关、学术机构主办的刊物。如《现代商业》主办单位: 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3、核心期刊: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凡是这些来源期刊目录里有的刊物均可认为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目前职称评审部门要求的核心期刊主要是以 “中文核心期刊”和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为主。极个别评审单位采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按上面的资料所说,应该算是省级的期刊。。不过至于是否是权威期刊就不知道了

2014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福建林学院学报(改名为:森林与环境学报)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在2014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 被踢掉了)

[1]洪业应社会工作视角下单亲母亲的生存困境及对策[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153—155。[2]洪业应浅析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机制:社会工作的视角[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8(7):17—19。[3]洪业应浅析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中国证券期货2009(12):71—73。[4]洪业应洪亮吉的人口思想[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9):98—101。[5]洪业应清镇市“十二五”人口发展战略规划研究[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2:216~236。[6]洪业应,陈景信区域人口-粮食-耕地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1卷):32—36。(北大核心、CSCD)[7]洪业应,安和平人口城镇化、经济增长对耕地资源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毕节地区为例[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61-64。[8]洪业应,安和平,等人口和经济增长对耕地资源影响的计量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1,34(4):218~222。(北大核心、CSCD)[9]洪业应,安和平基于粮食安全与化肥投入的协调发展研究---以毕节地区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5):577~。(北大核心、CSCD)[10]洪业应基于人口承载力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7::159~[11]HONGYeying, AN HResearch on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Coupled with Land Resources in Bijie District[C]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USA,2011:29-(核心)[12]洪业应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低碳经济”的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卷):171-。(北大核心、CSCD)[13]洪业应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 ,2013(3):(北大核心)[14]洪业应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计量分析——以贵州省为例[A]西部省区市社科联第四次协作会议暨西部发展能力建设论坛论文集[C]2011年。[15]洪业应基于回归分析法的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30):28-[16]洪业应浅谈产业集群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J]世纪桥,2012(8):45-[17]洪业应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J]社会科学前沿,2012年9月1卷2期  [19]洪业应新时期环境视角下农村社会转型与变迁[J]世纪桥,2012年第10期[20]洪业应农业经济与化肥投入强度的协调发展研究--基于重庆市1996-2010年时序数据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 ,2013(4):(北大核心、CSCD扩展版)[21]洪业应农业非点源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检验[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4(1):(北大核心,CSCD)() [22]洪业应新型城镇化视阈下产业集群对县域城镇化的影响分----—以涪陵区为例[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3(4):115-118。[23]洪业应新型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基于区域中心城市涪陵区为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1):60-63。[24]洪业应重庆市社会管理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07:58-60。[25]洪业应践行科学发展观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基于涪陵生态文明城市的思考[J]中共遵义市委党校学报,2013,45(1):31-(备注:内刊)[26]洪业应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协调性综合评价分析--以毕节市为例[J]党建与党校论坛,2013(1):25-(备注:内刊)[27]洪业应学习邓小平的民主法治理论 提升反腐倡廉建设水平--学习十八大报告的现实思考[J]求索学刊,2013(4):33-35(备注:内刊)[28]洪业应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 实现涪陵集约型跨越式发展[J]昆明社会科学,2013(5):55-57(备注:内刊)[29]h洪业应学习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现实思考--基于十八大报告的现实思考[J]求索学刊,2013(5):39-41(备注:内刊)[30]洪业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M]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层干部读本--学习十八大精神专题讲座(参与章节撰写),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08[31]洪业应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关键环节及路经研究——以重庆市涪陵区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3(10):117-121。(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CD)[32]洪业应农业经济增长与化肥投入关系研究[J]磷肥与复肥,2013(5):8-10(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33]洪业应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涪陵集约型跨越式发展[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10):56-58[34]洪业应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动态关系——基于贵州省的实证检验[J]改革与战略,2014,30(09):105-110(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目录)[35]洪业应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重庆市的实证检验[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10)[36]洪业应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检验[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5(07):(北大核心,CSCD,中国科技核心) [37]洪业应粮食生产与化肥投入对环境成本影响的实证研究——以西南岩溶山区重庆市为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4):(北大核心,CSCD,中国科技核心)[38]洪业应基于SWOT分析的现代农业发展路_省略_研究--以三峡库区涪陵区的个案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9):28-31[39]洪业应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效应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4(06):36-41)(中国权威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40]洪业应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加快转变西藏经历发展方式的战略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24卷:173-178(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CSCD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41]洪业应,陈景信重庆市人口规模、结构对碳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的分析[J]西北人口,2015(02)(CSSCI) [42]洪业应基于投入视角的农业碳排放时序特征及因素分解研究——以西南岩溶山区重庆市为例[J]上海农业学报,2015,31(4):125-(北大核心、中国科技核心、中国农业科学核心)[43]洪业应西藏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检验[J]浙江农业学报,2015,27(9):1664-(北大核心、中国科技核心、中国农业科学核心)[44]洪业应西藏农业碳排放的实证研究:测算、时空特征、因素分解[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5,45(19):(全国中文核心、中国科技核心) [45]洪业应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产城融合问题研究[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5(01):33-36 [46]洪业应推进涪陵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5(02):72-77(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高职成高学报核心期刊) [47]洪业应贵州毕节试验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26(4):47-49 [48]洪业应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协调性综合评价分析——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 [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5):[49]洪业应工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重庆市涪陵区为例 [J]河南科学,2015,33(10);1873-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科学出版社)[50]精准化旅游扶贫的理论与实践——以涪陵区为例 [J]劳动保障世界 ,2015(5):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点评文章

网络道德失范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摘要】随着网络飞速发展,网络道德失范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文章从分析网络道德失范对于大学生的危害性入手,探究了在新的网络环境影响下的高校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强调了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在认识到网络发展的必然性的同时,不断积极发展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加强思想道德工作管理,趋利避害,使网络为我所用。   【关键词】网络道德;网络道德失范;高校思想道德教育;   一、网络道德与网络道德失范  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和飞速发展,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在网络强势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的同时,网络道德也以新的姿态随之而来。网络道德并不是游离于社会道德体之外的一种社会道德概念,它是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出现的一种与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相适应的阶段性或以后长期存在的一种道德形式,但却与传统的道德有着明显的区别,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凸现出间接的特点。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不像传统道德那样,主要依靠舆论来规范个体行为,而是靠网民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慎独”意味着人独处时,在没有任何外在的监督和控制下,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也就是说,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在网络上的虚拟社会中往往会失效;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层次上,才能更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  网络作为新的技术平台,具有的交互性、即时性、便捷性、开放性等特点。但在为人们提供大量信息和便利条件的同时,由于其隐秘性的特点也带来了相当范围内的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仔细分析一些典型的案例会发现,大多数道德失范现象往往有着深厚的商业化、社会经济合理性的动机,与网络架构日益呈现出的社会合理化及社会自动化控制机制的同步发展有关,对网络弱势社群如未成年人、一般上网者的控制和损害的日益严重。从微软霸权到网络色情暴力泛滥、间谍软件、广告软件、网络牛皮癣、隐私权侵犯、网络诽谤、垃圾邮件,在背后往往找出自动化销售、电子商务、网络安全及整个IT业不断成熟的并行轨迹。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危害性   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之特征会助长学生的侥幸与放纵心理。许多学生由于忽视网络文明而导致网络道德失范,进而引发网络犯罪,使之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实际上,网络道德失范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错误行为,它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意识和品德心理畸形发展的具体反映,这种行为从某种角度折射出了大学生内心的诸多问题,极具危害性。   首先,网络道德失范易导致大学生人格发展错位。在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环境是仅次于个性的第二大因素。大学生正处在身心急剧发展和自我意识分化,矛盾逐渐走向统一的特殊时期,大学阶段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再者,网络道德失范严重弱化了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社会化作为一种发展过程,是通过个人和他人间一种连续的、经历着许多阶段和变化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现实中的人际沟通对个体社会化进程至关重要。最后,网络道德失范导致学生素质下降,校园不稳定因素增加。 三、网络道德失范下高校道德教育的开展  大学生是网络世界中最活跃、最中坚的力量,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探求一条行之有效的高校德育模式,是高校每一个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探讨的问题。我们看到,网络在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同时,也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手段,更新观念,创新方法,探求二者的最佳结合点也许就是解决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负面影响的一剂良方。  (一)转变德育观念 面对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我们应该及时更新观念,认识到它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利用网络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我们不但可以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这就有利于我们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把握问题的关键,与学生进行沟通,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最终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绩效。  (二)建设德育制度  我们在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也应体现制度化,要摒弃那些不合时宜且毫无成效可言的条条框框,尽快制定出切合高校实际的校园网络规范守则,明确奖惩措施,对违反上网规范的学生予以严惩,对一些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活动的学生要移交司法部门。同时,要与舆论监督机制相结合,善于借助舆论的力量,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导向,使恪守规范者受舆论的肯定、宣传,反之则受到舆论的谴责、批判。 (三)拓新德育视野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可以让高校的德育工作也来分享网络的一杯羹,利用网络把大学生拉回正道。即所谓以彼之道,为我所用,还治彼心。一是建立高校自己的网上党校、网上团校,设立理论学习,努力增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德育思想“进网络”,这不仅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二是鼓励德育工作者个人设立网页,充分利用本校网站进行教育。通过有目的组织,帮助一些德育工作者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网页,提出一些社会问题,与热心网友进行沟通、对话、答疑、咨询活动。三是制作生动直接的德育教学软件用于德育教学。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色彩艳丽的图片,活泼的三维动画及其他的多媒体仿画面,使大学生如临其境,其效果是传统思想教育方法无法比拟的。四是以德育为主线在大学生中策划网络技术竞赛。比如个人网页大PK、个人博客“秀”、论坛招募等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撷取身心所需的营养。五是疏通师生之间网络沟通的通道。可以采取网上聊天的方法,在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因势利导的“渗透”教育才能有效。通过“闲侃”,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答疑解惑讲道理。或者采取“网上”咨询的方法。在网上开展信息咨询,如学生工作信息咨询,包括有关学生工作方面的奖励、处罚的政策规定,校内重大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日程安排,校内热门话题,遵章守纪,文明礼仪等方面的内容。  (四)拓展德育内容  要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将网络道德的培养作为个人思想道德教育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一是网络道德教育。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增加了“网络道德与文明”的内容,重点进行网络道德规范、网络法律规范、网络安全以及网络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二是网络法规教育。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网络法规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法规方面的各项规定。教师还应该关注这方面的动态,及时把最新的网络法规、管理规定等向学生传达。三是网络安全与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五)改进德育教学评价内容及方式  教学评价是对教育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高校德育教学评价应对学生正确思考与行为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网络环境下,公正、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在校表现,可以把网上道德作为一项评价指标。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21世纪的受教育者已经不再是一个只会吸纳大量事实信息的人。面对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学校必须将信息素养纳入教育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 总之,今天的大学德育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时刻面临着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面对网络道德的失范,我们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在认识到网络发展的必然性的同时,不断积极发展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加强思想道德工作管理,趋利避害,使网络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扬霞论加强高校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0) [2]卢勃论新时期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湖北光报电视大学学报,2006(2) [3]路琴公民道德教育 高校教育新视角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4]徐振祥新时期高校德育现代化的基本特质云梦学刊,2006,(5) [5]梁宏伟,王永辉浅议网络环境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影响及对策,2006,(1)

1 根据《著作权法》,并结合本刊具体情况,凡接到本刊回执后3个月内未接到稿件处理通知者,系仍在审阅中。作者如欲投他刊,请先与本刊联系,切勿一稿两投。来稿请自留底稿。不采用的稿件一般不寄还。2 来稿一律文责自负。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违背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修改稿逾3个月不寄回者,视作自动撤稿。本刊处理稿件的一切事宜,只与通信作者或第一作者联系。3 该刊对重大研究成果,将使用“快速通道”在最短时间内发表。凡要求以“快速通道”发表的论文,作者应提供关于论文创新性的书面说明和查新报告和两位专家的推荐信,以说明该项成果的学术价值。经审核同意后一般在收到稿件后3个月内出版。要求刊印彩图者需另付彩图印制工本费。稿件刊登后酌致稿酬(已含其他形式出版稿酬),赠当期杂志1册。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根据《著作权法》,并结合本刊具体情况,凡接到本刊回执后3个月内未接到稿件处理通知者,系仍在审阅中。作者如欲投他刊,请先与本刊联系,切勿一稿两投。来稿请自留底稿。不采用的稿件一般不寄还。2 来稿一律文责自负。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违背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修改稿逾3个月不寄回者,视作自动撤稿。本刊处理稿件的一切事宜,只与通信作者或第一作者联系。3 该刊对重大研究成果,将使用“快速通道”在最短时间内发表。凡要求以“快速通道”发表的论文,作者应提供关于论文创新性的书面说明和查新报告和两位专家的推荐信,以说明该项成果的学术价值。经审核同意后一般在收到稿件后3个月内出版。要求刊印彩图者需另付彩图印制工本费。稿件刊登后酌致稿酬(已含其他形式出版稿酬),赠当期杂志1册。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仍是核心期刊,可从2008年中国核心期刊目录查证。

期刊级别分类:国家没有任何一个政府部门给刊物划分级别,所谓的刊物级别只是期刊行业的一种认识和一些社会机构推出期刊目录,虽然国家没有划分,可职称评审部门都有对期刊级别的要求。以往的分法为一级刊物、二级刊物、三级刊物。现在一般是分为“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两类,近几年有些地方在核心期刊里又分出;权威、重要、核心。1、省级期刊 :“ 省级 ” 期刊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汀、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如《陕西教育》主办单位为:陕西省教育汀2、国家级期刊:“国家级”期刊指由国家部委、全国性团体、组织、机关、学术机构主办的刊物。如《现代商业》主办单位: 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3、核心期刊: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凡是这些来源期刊目录里有的刊物均可认为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目前职称评审部门要求的核心期刊主要是以 “中文核心期刊”和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为主。极个别评审单位采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按上面的资料所说,应该算是省级的期刊。。不过至于是否是权威期刊就不知道了

福建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福建林学院学报(改名为:森林与环境学报)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在2014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 被踢掉了)

《华北农学报》(双月刊)《农业现代化研究》《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双月刊)

等级不高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为核心期刊刊名: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主办: 福建农林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福建省福州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671-5470CN: 35-1255/S邮发代号: 34-16复合影响因子: 833综合影响因子: 563历史沿革:现用刊名: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曾用刊名: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福建农学院学报创刊时间:1953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3-2014年度)(含扩展版)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期刊荣誉:中科双效期刊Caj-cd规范获奖期刊

  • 索引序列
  •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点评
  •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点评
  •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点评文章
  •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福建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