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人与教育的关系论文

人与教育的关系论文

发布时间:

人与教育的关系论文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就是以健康为根本,我觉得你也可以从这方向入手,论文在社会科学前沿上。

人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和教育,其中教育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导性因素。就教育与个人的关系而言,发展意味着什么?在我们看来,个体的发展不单单是一种心理学的事实,不纯粹是可以由心理统计指标来标志的,而是有着文化——价值指向的、持续不断的、对个体生命构成意义的变化。诚如心理学所指出的,发展意味着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以受控的累加性的方式逐步实现的,而是由个体自主建构的内部的质的变化,它永远改变一个人与他人、社会、环境、自然、自我、生活与学习的关系,改变着他的生活和生活世界;发展意味着新质因素渗入精神结构内部,并引起结构性的变化;意味着由于新质因素的增加而导致的生命境界的提升;意味着视界的扩大;意味着能切实地感受到自我心灵力量的增长。教育要促进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的人的发展,这是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职能。其他职能,如提升社会的文明水准、增强综合国力、增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都不过是这一“最重要、最核心的职能”的派生物。一切进步的、正直的人们都希望教育成为人的解放的力量、推动人发展的力量。完全可以说,作为人道主义事业的教育天然地要求关注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的含义人的发展包括人类种系的发展和人的个体的发展。人的种系的发展是从动物到人的演化过程。人的个体发展是人从出生到衰老的发展过程。“一个人,作为生命个体开始,从出生之日开始,就与周围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构成了矛盾。新生个体的身心发展水平很低,与周围环境对他的要求很不适应。社会对个体的新的要求经由成人(包括家长、老师及其他人)的影响,转化为个体的新的身心发展需要,推动个体通过学习和实践把自己的原有的身心发展水平又提高一步。”[1]个体人的发展包括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即身心的发展。生理的发展包括身体的生长、发育、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知识的增加、智力的发展、品德的提高。德、智两方面是互相影响的,身、心两方面也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对立统一的。人的身心的发展体现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也体现先天与后天、外因与内因、教育者的要求与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之间对立统一的规律。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个体的人,而教育活动必须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应;教育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二、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心理学界的观点主要包括: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会合论、相互作用论等。教育学界的观点主要包括:三因素论、二因素论、四因素论、五因素论、综合因素论、二层次三因素论等。现在的一般性认识。从静态分析的角度而言,依据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的性质,将之分为两大类即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前者包括是遗传素质、机能、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主观能动性。后者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教育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从动态综合的角度而言主体自身的活动是影响并直接实现个体身心发展的综合性、根本性因素,或者说,活动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现实性因素”。

教育与人生的关系论文

捧着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与人生》,细细读来,我对“改变人生的方法—— 圣贤教育”这一点感触颇深。  在《教育与人生》中,叶圣陶先生具体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提到了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这三个教育与主体的人和客观的世界构成的人生关系。三大观点不仅体现着深刻的教育改革思想的痕迹,更是想告诉我们,在将来的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人”的特性和客体环境,理解精神境界的真正意义,明确心灵深处的真正诉求,而不仅仅局限于表层的物质等功利性追求。  《教育与人生》中所体现的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观点让我想到了肖川教授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提到的一段话“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而一个拥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当时读完这句话并未深入思考,如今,再看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与人生》,才发现叶先生的书,便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我也从书中体会到了教师的“教”的真正内涵。“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中,“教”是前提、手段,“不教”是目的。叶老说得很明白:“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也就是说,所谓“教”,重点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发、引导,培养能力。所谓“不教”,是在教师的引导训练下,学生拥有自己学习的能力了,能独立探索实践、解决问题。这也就达到了“教”的目的。  读到这里我才深刻明白《教育与人生》这本书真正的启示意义,真正意识到教育者要以深入认识其自身为前提,在认识自我和环境的基础上去革新自己,革新掉不正确、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习惯和观念,建立起新观点。接着,学会用教育的成果来丰富成就自己的人生,发挥自身优势,将有意义的人生境界变为现实,实现人生价值。我想这样才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因为其解答了人的生存意义问题。

可以是一件普通的事教会你一个什么道理,人生教育就是在生活中你明白了哪些做人道理而已!望采纳!

教书与育人的关系论文

教书是教你学会大量的知识,而育人则是教你学做人的道理,两者虽然不可相提并论,但却有着彼此的联系,育人是需要你要学会相当多的知识,积累许多经验,久而久之才能做到的,教书育人就好像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一样,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没有物质也就不会有意识,但是如果没有了意识,那物质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呢。当你做某些事时(或者遇见),能够从其中领悟出许多对人生有所启迪的时候,你就真正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谢谢。

教书是传授你文化知识让你知道人类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育人是教你做人的道理。只有这样人类的文明才能延续。 教书育人也其实也是给你洗脑的一个过程,要不为啥有犯罪呢。其实犯罪也是一种生存方式,就像电脑中的病毒。有位哲学家这么说过,当你真的走投无路的时候,你还有一个选择就是犯罪。

我国师生关系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这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不同于任何时代和任何国家。

教书就是简单的把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弟子,让学生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能够灵活的运用和掌握,属于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育人,是要让弟子明白做人的道理,做人的道德底线,给弟子树立正确的三观,有正义感,有爱国的精神,在家里尊老爱幼,在社会上做有益于社会的人,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层次感,有足够的知识,能够理解育人的道理,教书是育人的基础,育人是在教书的基础上向更高的层次,在精神和道德品质上的一种成长

教书与育人的关系论文范文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的论文

教育(Education),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 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而学校教育则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智力、体力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里的“人”指学校教育中的“受教育者个体”,更确切地说是指“学生”(已取得入学资格的人)。夸美纽斯说:“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卢梭说:“人是依靠教育而成的”, 瑞士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可见,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之重大。作为具有特性的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学校教育的特性 确立了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部分,与其它教育相比,主要区别之一:学校教育是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学校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区别之二: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同时又具有最强的可控性,不仅各级学校内部是这样,各级学校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这一特征。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有关影响人发展的因素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个体的发展受来自遗传、环境与教育三方面的影响,但这些因素各自在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遗传是个体发展的基础,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可能,但遗传对个体发展不具决定性意义,因为没有环境的作用,遗传提供的基础不可能实现,人也不可能成为“人”。世界“狼孩”的存在就是实证。因此,使人发展成为人的决定性因素是环境。其中,作为特殊环境的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分类标准和分析角度,学校教育不再作为与环境、遗传并列的一个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来看待,也不只作为包含在环境中的特殊环境来看待,而是被当作一种包含着特殊个体与特殊环境的特殊活动因素,即三因素的一种特殊综合。学校教育之所以作为特殊活动因素,是因为:一 学校中进行的大量活动,尤其是普通中、小学的学校活动,其主体是由处在人生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的青少年与承担着教育者责任的成年人共同组成的。他们之间处于多重的、独特的关系系统中,并在其活动中发生着交互影响。二 学校活动是在人为设置的环境中进行的。这一环境中有意识提供的条件与活动对象,都是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完成教育任务服务的。它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是滋养人精神力量生长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三 学校中进行的大量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活动,是为影响受教育者成长而精心设计的,只要这类设计符合一系列基本要求,就有可能对参与活动的受教育者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二、人生阶段的独特 决定了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每个人从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和对周围人的观察中,都能感受到人生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小孩”、“大人”、“老人”,就是对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人群的概称。由于人的年龄差异和天赋差异,导致了人接受的教育内容与目标的阶段差异。而人的年龄特征并不是每一年龄阶段各方面特征的相加之和,应是各方面的变化特征及其他们的相互作用的特定内容与方式。 人,从离开母体、呱呱落地之日起开始计算年龄。然而,作为人生起点的零岁并不是一个真实的“零”。人从母体受孕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接受教育——“胎教”。胎教为胎儿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婴儿期为个体的发展准备了先决条件,婴儿期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养育。处于人生启蒙时期的幼儿,表现出的总体特征是对外部可感知世界的生动、具体的探究与认识,此时被公认为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他们正式进入学校,开始接受学校教育。人从此时始,将连续二十来年接受学校教育,将在学校里渡过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幼儿期——人生启蒙期、童年期——心理发展时期、少年期——培养人的自我教育能力的起始阶段、青年期——形成自我意识,身体、心理发展趋于成熟。 在人生的这一阶段,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人生阶段的独特决定了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独特,人生阶段的连续决定了学校教育不同阶段间的连续。个体的发展虽然遵循一定的路线,但由于影响发展因素的多层、多样、多变和多组合性,使得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都存在着不同方向的发展可能,甚至每前进一段,都可能会遇上许多叉道。作为有助于个体发展的学校教育,虽不能安排每个个体的发展路线,但能帮助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的自主能力,使个体发展由“自发”水平提高到“自觉”水平,矫正个体发展的偏差,弥补个体发展中的严重缺失,使个体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必须依靠两种最基本的生产:一是社会物质生产,二是人类自身再生产。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不单指人类的繁衍,还包括使个体社会化,形成社会的新生一代。显然,社会新生一代的形成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因此,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首先表现为:它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架在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桥。教育的目的是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况且,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通过影响个体的发展实现。这就决定了教育必然具有影响人发展的功能。 三、终身教育的理念 构建了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发展的主导意义,主要应表现在帮助受教育者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上。所谓“合适”,即指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个体特质发展的一致。教育者应帮助、创设条件,使受教育者个体特质,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展现和发展,在个体的发展方向上加以引导,帮助个体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做出判断和价值选择。在此,学校教育的目标,应符合社会发展的总方向,应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当代水平以及所在国家的现有发展水平,使社会大环境与学校小环境能取得正向一致。与此同时,学校教育应与社会其他教育在对受教育者要求上取得和谐,以最有效地利用学校周围及其相关的其它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尤其利用能对学校教育起补充作用的因素。既使当社会条件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时,学校也应保持自身小环境的教育独特性,增强学校教育影响的积极效应,以有效抵御其它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学校教育应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不能只满足于使受教育者在学习期间达到当代社会对个体发展的要求上,应为离开学校后个体的继续发展创造条件。即增强终身教育意识,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既包括成人教育,也包括学前、小学、中学和大学各阶段的教育;既指的组织的学习,又指偶发性的学习。它的特征是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和技术、学习时间都具有机动性和多样性。其目的是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以适应社会急剧变化和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的需要。学校要充分认识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情况,了解其特质和现有发展水平,把握最近发展区,以成熟的程序为依据,安排教育的目标和顺序。精心设计有利于主体发展的各种活动,使受教育者通过活动来实现发展,教育者则通过活动的指导,影响受教育者的发展。此外,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方面,应把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识别、控制、利用环境的能力作为根本性任务,并惯彻到教育的一切阶段和一切活动中去,为学生提供选择的可能,教育学生学会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做出切实的努力。学校教育只有立足于每个人一生的发展,才可能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总之,在教育活动中,人的形成是最终的“产品”,也是全部教育工作的直接目的。只有发挥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定向、形成、诱发、矫正、改造等多种功能,使人发展符合社会前进的方向,使个体特质及其潜在优势,在社会提供的可能范围内得到充分的真实发展,教育的功能才有可能发挥,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才得以真正体现。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有以下几个方面。(1分)(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适应。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1分)(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阶段性。(1分)(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1分)(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1分)

  • 索引序列
  • 人与教育的关系论文
  • 教育与人生的关系论文
  • 教书与育人的关系论文
  • 教书与育人的关系论文范文
  •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