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新世界杂志主编

新世界杂志主编

发布时间:

新世界杂志主编

国家

古拉格群岛

特瓦尔多夫斯基两度担任苏联作家协会主办的《新世界》杂志主编(1950~1954;1958~1970)。在他担任主编期间,《新世界》发表的引起激烈争论的作品有奥维奇金的特写《区里的日常生活》(1952)、爱伦堡的回忆录《人、岁月、生活》(1961~1965)、索尔仁尼琴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1962)和他本人的长诗《焦尔金游地府》等。他主张“写真实”和“写普通人”,认为俄罗斯文学之所以赢得世界声誉,首先在于它“密切关注普通人”,亦即关注“通常所称的‘小人物’”,并在某些文艺问题上同柯切托夫主编的《十月》杂志进行争论。特瓦尔多夫斯基曾任苏共中央监察委员(1952~1956)、苏共中央候补委员(1961~1966)、苏联作协书记处书记,曾3次获列宁勋章。

1962年11月,描写劳改营生活的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发表。1968年,旨在暴露斯大林时代阴暗面的长篇小说《癌症楼》和描写政治特别收容所的《第一圈》在西欧发表。 1971年,德、法两国同时出版长篇小说《1914年8月》。1973年12月,以揭露十月革命以来“非人的残暴统治”为主旨的《古拉格群岛》第一卷也在巴黎出版。 流亡期间,他的主要著作有:《和平与暴力》(1974)、《列宁在苏黎世》(1975)、《小牛撞橡树》(1975)、《缓和》(1976)、《1916年10月》(1984)和《1917年3月》(1986-1988)等。

环球世界杂志主编

1972年2月20日出生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1992年,在黑龙江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后做记者。1995年,加盟《当代体育》、《当代歌坛》杂志。1998年南下北京,担任《当代体育》《环球体育》《乒乓世界》《灌篮》等杂志主编、总策划。2015年1月,担任云南卫视《中国灯谜大会》第二季嘉宾;同年1月担任CCTV3《文化视点》嘉宾,主讲《老梁看电影》;1月,以嘉宾身份参与《2015年辽宁卫视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制;2月,以嘉宾身份参与CCTV3《喜到福到好运到——春晚倒计时》的直播;担任中国教育电视台《国史演义》主讲人。3月,主持江西五套《老梁说两会》

一直以来,老梁以其伶俐的口齿,独道的见解,使他的所录制播出的节目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与赞扬。梁宏达是一位“全能型”媒体评论人,他博闻强记、通晓古今的评论解说成为不少观众喜爱他的理由。由于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口才,梁宏达成为各种选秀节目的“嘉宾专业户” 2014年1月,主持河北卫视《老梁有看法》,担任云南卫视《中国灯谜大会》第一季嘉宾;同年3月,担任CCTV3《文化正午》嘉宾,主讲《老梁文艺观》;5月,“老梁新闻评论人才培养奖学金”在黑龙江大学建成,老梁参加捐赠仪式并捐款;6月13日起,老梁已与爱奇艺合作推出《体育评书》第四季,为期32天,共32期960分钟。在该季节目中,老梁会把一天的赛事前瞻总结跟大家分享,相当于赛后直播;10月,担任CCTV3《我爱满堂彩》嘉宾,主讲《老梁故事秀》;12月,担任辽宁卫视《组团上春晚》节目评审。

梁宏达,1972年2月20日出生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新闻专业。中国媒体评论人、出版人。1992年,在黑龙江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后做记者。1998年南下北京,担任《当代体育》、《环球体育》、《乒乓世界》、《灌篮》等杂志主编、总策划。2005年,担任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一观察》主持人。2008年12月6日,中国之声正式开播《老梁说天下》、《体育评书》节目。2013年,主持浙江卫视《老梁刨楚汉》。梁宏达已与中国教育电视台新闻中心首席主持人荆慕瑶结婚。圈内好友:英达、师胜杰、郭德纲、纪连海、赵本山、周群、江小鱼、石述思等。

世界针灸杂志主编

现任山西省垣曲县中医院党支部书记兼副院长、全国特色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传统医学研究会委员、中国平衡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特效医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名医疑难病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国青年中医药优秀论文荟萃》副主编、《中国中医药科技》等杂志特邀编委。从医20余年,临床擅长内科、妇科、针灸、疑难杂症,特别对脑血栓、脑梗塞、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性头痛、心脏病、胃溃疡、面瘫等疑难病的治疗有研究。研制出“抗瘫灵”新药,被评为“八·五”山西优秀科技成果,并被评为山西最佳科技成果;研制发明的“抗瘫灵”、“抗瘫灵1号”、“活肢散”系列新药,内服外敷治疗脑血管病偏瘫,治愈率幻.5%,有效率98%,受到广大患者好评。根据瘫痪病的特征首创发明了针灸“天地取穴法”和“瘫痪康复操”对久治不愈的脑血管病偏瘫产生显著疗效。在国内医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要论文有:“叩刺疗法治疗血管性头痛”、“针刺放血加火罐治疗面瘫156例临床观察”均发表在美国《世界临床针灸杂志》;“针刺治疗高血压70例临床观察”发表在美国《国际临床针灸杂志》。获地级以上论文奖58篇,有37篇论文在国际和全国学术研讨会上宣读交流,参加编写《中华效方汇海》、《中医外治经验选》、《奇难杂症方选》等8部专著,著有《疑难病良方妙法》一书。并多次被运城地区评为“中医先进工作者”。1998年荣获市第三届“山西青年科技奖”并授予“山西青年医卫专家”称号,荣立三等功,受到省委书记、省长的接见。立志于祖国医学研究,并把科研成果运用于临床实践,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业绩多次被《山西电视台》、《山西日报》、《山西科技报》、山西电台、中国人民电台等作专题报道。并载入《当代世界名人传》、《当代世界传统医学杰出人物》、《中国名医列传》、《当代医界精英》、《中国名医大辞典》、《中国当代名医选》、《中华名医述林》、《河东名医奇药》、《垣曲县志》等书中。

站在历史发展的潮头,参与创造现代针灸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20世纪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由于鲁之俊等人的积极倡导,针灸疗法在延安时期、解放战争中就为保障部队的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新生的中央政府对中医乃至针灸疗法都持有积极的扶持态度。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之后,华北卫生学校迁至北京,王雪苔协助朱琏创建了直属于中央政府的第一所有关中医的研究所——针灸疗法实验所,这个实验所就是现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的前身。之所以取名“实验所”,是与王雪苔和朱琏当时均主张以“现代西方医学理论特别是神经学说作为针灸的理论基础”的学术观点分不开的。但是当王雪苔接触了不少针灸名家,并用较多的精力研究古今针灸文献,读了不少中医典籍时,他的学术观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立足于西医转变到立足于中医,这个转变成为其今后学术思想升华的契机。20世纪70年代末,历时10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使中国又进入了一个百废待兴的时期。尽管由于针灸疗法的特殊性在“文革”中得到了大力提倡,但是其使用的无序和泛化在今天看来明显地留下了发展的隐患。1979年,借筹建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之机,王雪苔亲自组建了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针灸专业委员会(对外名为全国针灸学会),并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鲁之俊任主任委员。为使针灸学科能得到更大地发展,他又于1985年力争将针灸专业委员会升格为国家一级学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针灸学会”,王雪苔当选为副会长,主持常务工作。从当前针灸已经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潮头来看,当初的这一步,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在中医发展史上,官方的医学教育始于南北朝时期(公元443年左右),将针灸与其他医科分而教之是在唐代(公元618年左右)。现代针灸教育发展的源头则来自20世纪50年代初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医学院校高级针灸师资培训班”。这个主要由朱琏和王雪苔承担讲课任务的、由中央卫生部抽调全国各地医学院校以讲师或主治医师为主的医疗教学人员参加的学习班,培养了一大批针灸临床与教学人员。学成之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在各自医学院校开展了针灸教学工作,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全国著名的针灸专家或教授。如黑龙江中医药研究院的张缙教授、北京医学院的谢竹蕃教授等。这个培训班为后来针灸学科的迅猛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上个世纪80年代初,各中医学院纷纷成立针灸系或针灸推拿系。有感于邻国日本已经有了针灸大学,而作为针灸发源地的中国却没有一所正规的针灸专业高等教育机构,王雪苔在鲁之俊会长的支持下,联合针灸界部分知名专家,呼吁创建一所针灸学院。几经周折,这个倡议很快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批准和支持,于1984年春在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了北京针灸学院筹备处,王雪苔作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分管筹备处的工作。为创建针灸学院,他亲自起草各种文件,协调各种关系,倾注了大量心血。1986年北京针灸学院正式成立,当年夏季招收了首届针灸专业本科大学生,学制五年。后更名为北京针灸骨伤学院。这是有史以来我国的第一所针灸高等教育的本科院校,是我国现代针灸教育史上的重要一页。创办一本针灸期刊,是现代针灸学者们的共同心愿。1933~1937年,由承淡安创办的《针灸杂志》共出版了36期;1944年~1947年杨医亚、马继兴创办的《中国针灸学》杂志共出版了4期;解放后,还有《中南针灸》《现代针灸》等杂志,可惜寿命都不长。1965~1966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也曾出版过《针灸杂志》,是借用了《中医杂志》的编辑力量和版号出刊的,但只出了3期就因“文化革命”而夭折。上世纪70年代末,在已故前中医研究院院长、首任中国针灸学会会长鲁之俊的大力支持下,王雪苔开始为创办一本高水平的针灸杂志而努力。他亲自制定了“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丰富多彩,实事求是”的办刊宗旨,确定了办刊目的是“既要能反映我国的针灸学术水平,又要适合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学习和提高的需要”,提出办刊原则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之间进行自由讨论”。他精心规划着编辑班子的配备,明确挂靠单位与领导关系、稿件来源、刊期,甚至版面形式、刊物名称、各部分内容比例等都经过认真思考和反复研究而确定。杂志定名《中国针灸》,既表明了身份地位,又涵盖了整个学科的内容,且又琅琅上口,易叫好记。正是由于制定了恰当的办刊宗旨和目标,《中国针灸》杂志创办25年来,一直得到针灸界广大同仁的欢迎和爱护,已经成为反映我国针灸临床与科研水平的重要学术窗口。在现代针灸发展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创建。针灸从公元6世纪就走出了国门,但要联合世界各国的针灸医学工作者共同研究和发展针灸,却是到了现代才能憧憬。上世纪80年代,世界上就已经有了多个国际性针灸组织,其中创办较早、影响较大的有法国针灸学者RLa-Fuye发起成立的“国际针灸协会”,奥地利JohannesBischko教授发起成立的“国际针灸及相关技术医学会”,以及法国针灸医生阮文仪等发起的“世界针灸医生及针灸学会科学联盟”。“国际针灸协会”在1965~1985年召开了8次世界针灸大会,中国仅仅是派代表出席了第六、七、八次会议。在当时国际针灸发展的潮流中,中国并没有站到她应有的位置上,这与针灸发源地的身份实不相称。实际上多数国际针灸专家也认为,中国如能介入进来必将会对针灸学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1965年第一届世界针灸大会召开时,保留了我国的席位和报告时间就说明了这一点。出于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王雪苔在1984~1987年间,以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秘书长的身份具体主持了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创建工作。他广泛联络各国针灸界知名人士,起草了各种文件。其间,为了保证该学会的领导权由中国掌握,同时还要维护国际针灸界的团结,经过了许多艰难地谈判和协调,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1987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WFAS)终于在北京宣告成立。成立之初就联合了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5个针灸学术组织,有近4万名成员。在随即召开的世界针联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上,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名针灸学者出席了会议,人数超过了以往历次国际针灸学术会议。在成立大会上,中国针灸学会会长胡熙明当选为首任针联主席,王雪苔被选为首任秘书长。1990年,在法国召开的第二届世界针联学术大会上,由于王雪苔在国际针灸界所具有的名望,他以绝对多的票数被会员大会代表选为第二届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世界针联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性学术组织,这在当时我国的所有自然科学学科中是绝无仅有的。她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针灸学科先进水平和领导地位在国际针灸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把20世纪80年代我国针灸事业的发展推向了高潮。

艺术世界杂志主编

艺术

1998年,获得当时中国大陆诗歌界最权威奖项刘丽安诗歌奖。1999年,创办夜行舞台戏剧工作室,陆续编导编导《群众》(1996)、《椅子不知道》(1998)、《睡吧》(1999)、《山海精》(2000)、《谁没跨上跷跷板》(2001)、《存在者》等多部戏剧作品。2000年,担任榕树下网络文学奖诗歌评委。2003年,剧本《谁没跨上跷跷板》获香港青年文学奖。2006年起,担任上海大学生戏剧节评委。2007年,出版诗集《借深心》(作家出版社)。同年作品被收入在美国出版的中国当代诗选《Another Kind of Nation: 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2008年,担任旨在关注未名、关注新类、期待电影大时代的迷仓电影节评委会主席。2007年起,陆续出版系列海外游记,包括:《他山落雨来——欧洲小城》、《混沌浮山南——尼泊尔秘境》、《山川任悠远——瑞士中南行》、《西风裁翡翠——爱尔兰中南行》、《看取莲花净——斯里兰卡世界遗产》等。2009年,受邀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著有诗集《献给屠夫女儿的晚餐和一本黑皮书》(合集,1994)、《十年的变速器》(1999)、《未成年人禁止入内》(2000)、《结绳宴会》(2002)、诗集《借深心》(2006)等。著有散文集《塞尚夜总会》(2006)。 1999年至2006年,先后就职于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文汇出版社、《周末画报》、《安家》杂志、《艺术世界》杂志、《rodeo》杂志、《mg出色》杂志等多家媒体,曾任瑞典时尚杂志《rodeo》中文版执行主编,并创办风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现任中国男性精英读物《mg出色》杂志执行主编,长期担任中国权威艺术杂志《艺术世界》特邀编辑。

复旦大学哲学系硕士,德国明斯特大学哲学博士。作家,著名艺术评论人,策展人。致力于艺术文化的传播,以及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现任《书城》杂志编委。曾任《大美术》海外记者,《艺术世界》驻德国记者,《艺术世界》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中南传媒上海浦睿文化艺术部主编兼国际合作部总监。先后在《女友》、《优雅》、《周末画报》、《大美术》、《时尚健康》开设专栏,也曾长期为《嘉人》、《时尚芭莎》、《时尚》、《瑞丽》、《Vogue》等杂志特约写人物专访;为《艺术世界》、《芭莎艺术》、《艺术与设计》、《生活》月刊、Numéro及《艺术收藏与设计》合作,撰写艺术类文章。1热爱一切阳光、温暖、香甜美好的事物。 热爱一切阳光、温暖、香甜美好的事物。 出版书籍《那个姐姐教我们的事》《我愿生命从容》。

家教世界杂志主编

其作品散见《读者》、《意林原创》、《国际日报》、美国《侨报》、《美华商报》、《越南华文文学》、《环球人物》、《格言》、《辽河》、《金山》、《金田》、《花洲》、《幸福》、《哲理》、《感悟》、《才智》、《名言》、《思路》、《可乐》、《男视》、《真倩》、《至爱》、《博爱》、《品读》、《党课》、《社区》、《半月谈》、《文学报》、《知识窗》、《青春潮》、《知天下》、《大阅读》、《小读者》、《南飞燕》、《老来乐》、《天下石》、《三省坡》、《意林12+》、《北方人》、《中国青年》、《青年作家》、《辽宁青年》、《当代青年》、《现代青年》、《东方青年》、《青年学苑》、《青年博览》、《教师博览》、《知音女刊》、《打工知音》、《风流一代》、《名人传记》、《商业故事》、《财富人物》、《启迪人生》、《创业天下》、《感动人生》、《启迪人生》、《成功之路》、《半月选读》、《东南西北》、《时代发现》、《时代商家》、《致富时代》、《财会月刊》、《非常关注》、《特别关注》、《特别关注·爱你》、《家庭保健》、《爱你·健康文摘》、《人民文摘》、《大众文摘》、《海外文摘》、《知音文摘》、《今日文摘》、《党员文摘》、《爱人文摘》、《青年文摘》、《报刊文摘》、《感动文摘》、《时尚文摘》、《特别文摘》、《生活文摘》、《阅读文摘》、《江淮·文摘》、《火花·最文摘》、《党建文汇》、《共产党员》、《当代党员》、《晚报精华》、《晚报文萃》、《文萃周末》、《智慧博览》、《天下阅读》、《经典阅读》、《精品阅读》、《幸福·悦读》《开心辞典》、《华文摘》、《润文摘》、《最文摘》、《文摘报》、《读友报》、《读者报》、《文摘周刊》、《报刊精粹》、《国画收藏》、《小品·美文》、《新智慧·故事》、《新智慧·文摘》、《中外健康文摘》、《中外妇女文摘》、《知识窗·往事文摘》、《读书文摘·经典》、《中国人物传记》、《中华传奇人物》、《中华活页文选》、《作文素材快线》、《恋爱婚姻家庭》、《党员干部之友》、《新智慧财富版》、《读者俱乐部》、《做人与处事》、《思维与智慧》、《启迪与智慧》、《智慧与成功》、《阅读与鉴赏》、《卫生与生活》、《科学大观园》、《南方企业家》、《杂文选刊》、《经典杂文》、《小品文选刊》、《当代文萃》、《现代交际》、《作文素材》、《作文通讯·阅读》、《作文通讯·个性阅读》、《语文导刊》、《作文周刊》、《满分阅读》、《妙笔:作文》、《雨花·青少刊》、《作文与阅读》、《新语文学习》、《故事party》、《情感读本》、《古今故事报》、《江门文艺》、《四海文艺》、《通山文艺》、《微山湖》、《大阅读》、《经营者》、《九头鸟》、《天堂滩》、《百家湖》、《年轻人》、《西江月》、《金虹桥》、《时代青年哲思》、《时代青年·月读》、《家》、《道》、《友报》、《金报》、《今晚报》、《新周报》、《团结报》、《长寿报》、《长征报》、《南翔报》、《西湖报》、《闵行报》、《泾县报》、《华夏酒报》、《意林少年版》、《中华家教》、《儿童文学》、《孩子》、《家教世界》、《学苑新报》、《智慧少年》、《优秀作文》、《学习博览》、《成才之路》、《学习周报》、《特区教育》、《中学语文报》、《中学生语文报》、《中学生阅读》、《小学生阅读》、《初中生阅读世界》、《学生阅读世界》、《小学生阅读世界》、《天天爱学习》、《百柳:简妙作文》、《班主任之友》、《青春期健康》、《恋爱婚姻家庭》、《科海故事博览》、《微型小说选刊》、《科海故事博览·作文素材》、《民间故事选刊·秘闻》。《中国广播报》、《中国审计报》、《中国社会报》、《中国质量报》、《中国电视报》、《中国花卉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安全生产报》、《国土资源文学》、《农民日报》、《国家电网报》、《人民代表报》、《现代交通报》、《江苏工人报》、《河北工人报》、《天津工人报》、《陕西工人报》、《河北青年报》、《东方烟草报》、《海峡都市报》、《都市资讯报》、《广州日报》、《安徽商报》、《福建侨报》、《北方新报》、《义乌商报》、《江汉商报》、《今日晚报》、《发展导报》、《劳动者报》、《经理日报》、《甘肃日报》、《宁夏日报》、《民族日报》、《南京日报》、《太原日报》、《郑州日报》、《青岛日报》、《安吉日报》、《蚌埠日报》、《无锡日报》、《清远日报》、《济宁日报》、《巢湖日报》、《益阳日报》、《淮安日报》、《潮州日报》、《济源日报》、《昆山日报》、《宝安日报》、《邢台日报》、《宝钢日报》、《嘉兴日报》、《江门日报》、《生活日报》、《揭阳日报》、《贵阳日报》、《乌海日报》、《达州日报》、《泰州日报》、《鄂州日报》、《咸宁日报》、《桂林日报》、《河源日报》、《闽西日报》、《番禺日报》、《乐山日报》、《荆门日报》、《武威日报》、《临汾日报》、《长兴日报》、《贵港日报》、《海门日报》、《遵义日报》、《汉中日报》、《鹤壁日报》、《陇南日报》、《定西日报》、《聊城日报》、《丹阳日报》、《邯郸日报》、《焦作日报》、《信阳日报》、《常德日报》、《四平日报》、《通辽日报》、《少年日报》、《渤海早报》、《南京晨报》、《江淮晨报》、《鲁中晨报》、《齐鲁晚报》、《羊城晚报》、《拉萨晚报》、《金陵晚报》、《洛阳晚报》、《牛城晚报》、《常州晚报》、《辽沈晚报》、《青岛晚报》、《城市快报》、《城乡导报》、《珠江商报》、《兰江导报》、《现代快报》、《伊犁晚报》、《钱江晚报》、《盐城晚报》、《淇滨晚报》、《泰州晚报》、《南昌晚报》、《武汉晚报》、《颖州晚报》、《钦州晚报》、《南阳晚报》、《邯郸晚报》、《常德晚报》、《乐山晚报》、《合肥晚报》、《苍梧晚报》、《赣州晚报》、《北海晚报》、《牡丹晚报》、《皖江晚报》、《恩施晚报》、《绵阳晚报》、《大江晚报》、《宿迁晚报》、《威海晚报》、《库尔勒晚报》、《扬中快报》、《三门峡日报》、《攀枝花日报》、《黔东南日报》、《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张家港日报》、《黄河口晚报》、《盐阜大众报》、《南国都市报》、《广州文摘报》、《大兴安岭日报》、《呼和浩特日报》、《甘肃经济日报》、《永平新闻信息》、《襄樊周刊》、《佛山广播电视报》、《南阳广播电视报》、《滁州广播电视报》、《唐山广播电视报》、《今日隆安》、《今日婺城》、《今日赣榆》、《今日宁国》、《TCL动态》等中外媒体。文章收录入《生命的暗示》等近百文集。现任职于江宁区一民企。闲来舞文弄墨、养儿育女,是为一乐。【入选文集】 《换一种思维》入选中国散文鉴赏《美文大全》;《成功就是不断地站起》入选《智慧博客》;《秦淮古意》入选《行吟大地--中国国土资源散文60年》;《成功就是不断站起》入选滕刚先生主编的《小学生励志故事朗读本——一个今天胜过两个明天》;《上帝只给他一支画笔》入选滕刚先生主编的《小学生哲理故事朗读本——点滴就是大海》;《像流水那样活着》入选滕刚先生主编的《最受小学生喜爱的100篇散文》;《朱德庸:上帝只给他一支画笔》入选滕刚先生主编的《最受中学生喜爱的100篇人物故事》;《秦淮古意》入选滕刚先生主编的《最受中学生喜爱的100篇散文》;《我可以登上太空针塔》入选滕刚先生主编的《最受中学生喜爱的100篇杂文》;《上帝只给他一把梳子》入选江苏可一集团策划出版的《天下阅读》第四辑图书;《蜗牛的壮举》入选江苏可一集团策划出版的《天下阅读》第四辑图书;《从细微到极致》入选江苏可一集团策划出版的《天下阅读》第四辑图书;《我可以登上太空针塔》入选《青年文摘激励人生的182个励志故事》;《像野草那样活着》入选《中学生励志故事晨读本》;《上帝只给他一把梳子》入选《这辈子难道就这样吗》;34篇文字入选《培养孩子勤奋坚强的励志故事》;《母爱的颜色》入选《穿越时光的思念》;《在心头植一棵树》入选《这辈子难道就这样吗》;《有一种爱,叫做放弃》入选《穿越时光的思念》;《从细微到极致》入选《天下阅读》第四辑之《才≥财》;《蜗牛的壮举》入选《天下阅读》第四辑之《聆听智语》;《上帝只给他一把梳子》入选《天下阅读》第四辑之《带着伤痕飞翔》;《不是每一只打火机都叫Zippo》入选《中考语文经典素材》;《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入选《别怕,黑暗一捅就破》;《成功不是偶然》入选《别怕,黑暗一捅就破》;《上帝只给他一把梳子》入选《别怕,黑暗一捅就破》;《卖给你童年的记忆》入选《作文素材精华版》第四辑;《秦淮古意》入选《最受中学生喜爱的散文全集》;《像流水那样活着》入选《最受小学生喜爱的散文全集》;《母爱的颜色》入选《母爱的花蕊》;5篇文字入选《别为了打翻的牛奶而哭泣》;《把生意做上月球》入选《火花最文摘》(高考特刊);《成功就是不断地站起》入选《智慧的人生不寂寞》;《把每一只水饺追溯到个人》入选《让你的性格更完美》;5篇文字入选《谁都可以创造奇迹》;9篇文字入选《带着智慧远行》;9篇文字入选《永远不要找借口》;6篇文字入选《最美好的时光》;4篇文字入选《一粒种子的思念》;《用海鸥对付潜艇》入选意林少年励志馆13《笨鸟先飞早入林》;《成功不是偶然》入选《智慧背囊》第一辑;《金字塔顶上的蜗牛》入选《火花·作文素材·我在》;《卖给你童年的记忆》入选《作文素材·2010下半年时文精粹》;《金字塔顶上的蜗牛》入选《疯狂阅读·励志卷珍藏本》;《橡皮筋中的大学问》入选《生活原来如此》丛书之《点石成金》;《用海鸥对付潜艇》入选《生活原来如此》丛书之《撬动地球》;《用海鸥对付潜艇》入选《趣味无穷的历史传奇》;《让汽车穿过你的餐厅》入选《意林励志书》超值典藏版;《用海鸥对付潜艇》入选《作文素材精华本(备考2012)》;《像野草那样活着》入选《让阅读像彩虹一般绚烂》;《用海鸥对付潜艇》入选《高考作文必备押题素材》(备考2012);4篇文字入选《意林优秀作者十年珍藏版》;10篇文字入选中考美文作家作品精华《爱上生命中的不完美》;《上帝只给他一支画笔》入选《越读越聪明的智慧故事大全集》;7篇文字入选《和生命拉钩》;7篇文字入选《做一朵花的知己》;《一块铁的学问》入选意林原创·5年典藏成长卷《启航·阳光稚少年》;《成功就是不断地站起》入选《世界如此浮躁,你要内心淡定》;《成功就是不断地站起》入选《光明让我们仰望》:15篇文字入选《职场里的江湖》;《妈妈是绿色的》入选《恩始于心立于行》;《母爱的颜色》入选《疾风劲草练少年》;《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入选《高薪网管之路》。【入选试卷】《像野草那样活着》入选苏教版试卷;《母爱的颜色》入选黄冈市中考试卷;《母爱的颜色》入选莱阳市中考试卷;《母爱的颜色》入选扬州市中考试卷;《山田的乌丝面》:命题作文“出格指导”及优秀考场作文;《母爱的颜色》入选2010年春九年级语文综合复习;《秦淮古意》入选苏教版八年级44期语文导刊;《聆听春天》入选初中语文拓展阅读《母爱的颜色》入选随州历山八年级语文第三次段考试题;《母爱的颜色》入选郴州市中考试卷;《秦淮古意》入选2011年度八年级人教课标版第八期;《母爱的颜色》入选浙江省慈溪地区2011-2012学年第一次阶段性练习九年级语文试卷。《像流水那样活着》入选2011年射阳外国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节选);《秦淮古意》入选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苏州市立达卷);《母爱的颜色》入选苏州市八年级语文阅读训练;《母爱的颜色》入选七年级现代文阅读习题;《母爱的颜色》入选胥江实验中学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检测卷;《母爱的颜色》入选贵州清镇市鸭池河中学2012初三中考语文模拟试卷;《母爱的颜色》入选2012贵州省清镇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像野草那样活着》入选初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蜗牛的壮举》入选朝阳市2011高三模拟试卷;《母爱的颜色》入选初一期末考试试题;《母爱的颜色》入选记叙文阅读金钥匙文题解读;《母爱的颜色》入选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下)试卷;《母爱的颜色》入选2012年中学九年级中考模拟语文试卷。【获奖部分】1、微型小说《驼背的变迁》、《我曾是个正常人》入选1989年《青年作家》文学讲习刊授学校教材,并有幸获得第三届“优秀学员”称号;2、《像野草那样活着》获得新浪“洁云杯”有奖征文优秀奖,并入选苏教版试卷;3、《三十年三扇门》获得《都市晨刊》“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征文一等奖;4、《六十年》获得“坚持科学发展,共建和谐家园”征文优秀奖;5、《流动中的秦淮河》获得《南京日报》“可一杯重读南京”征文一等奖;6、《秦淮古意》获得2010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二等奖;7、《我可以登上太空针塔》获得2010年“华夏情”全国诗文书画大赛三等奖;8、《我可以登上太空针塔》获得2010年“羲之杯”全国诗书画家邀请赛三等奖;9、《母爱的颜色》获得台湾白象文化2011年母亲节征文特别奖;10、《三扇门的故事》获得“健康岛”杯全国文学作品大奖赛优秀奖;11、《表姐春花》获得《TCL动态》2011年度优秀作品;12、《秦淮古意》获得“美文天下”首届全国旅游散文大赛二等奖;13、《有一种爱,叫做放弃》获得2011年“感恩人生”全国纪实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14、《流动中的秦淮河》获得2011年“华夏情”全国诗文书画大赛一等奖;15、《我可以登上太空针塔》获得第三届“祖国好”华语文学艺术大赛二等奖;16、《有一种爱叫做放弃》获得2011年“感恩人生”全国纪实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电视广播】1、江西台配乐朗诵《蜗牛的壮举》2、接受江西台记者彦磊、嘉萌的采访3、青年学苑7月精品节目《母爱的颜色》4、莘苒朗诵《像流水那样活着》5、莘苒朗诵《秦淮古意》6、江西台配乐朗诵《六十年三扇门》7、《江宁新闻》方益松的励志人生路8、江西台配乐朗诵《又到屋檐飘香时》9、江宁台专访《方益松:一只“蜗牛”的励志之路》10、接受《天下阅读》栏目记者王巧法的访谈11、《天下阅读》之【名家专栏】12、《北京网视》播出《母爱的颜色13、磊明朗诵《秦淮古意》14、磊明朗诵《那个叫月儿的女子》15、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财经夜读播出《比黄金更贵的是智慧》16、磊明朗诵《像流水那样活着》17、山西广播电视总台播出《比黄金更贵的是智慧》18、山西广播电视总台播出《像流水那样活着》、《像野草那样活着》19、与南京城市记录者方青松接受南京交通台的采访【媒体报道】见到方益松,会很自然地想起一句话:眼因多流泪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他的笔名方董,就是历经磨难方懂人生的意思。方益松清楚地记得,在他的初中毕业留言册上,一位叫做米静的女同学这样写道:作家的成功,至少有两种,一种是幸运儿,一篇佳作问世,即可名扬文坛;而另一种则恰恰相反,他要经历成千上万次的失败,才能换来一个大器晚成。一语成谶,方益松成了后一种作家。方益松的励志人生路 文/盛兰玲前不久,一篇名叫《蜗牛的壮举》的励志散文刊登在了《故事party》上,刊出后,引起了美国《侨报》、《意林》、《格言》等20多家国内外主流报刊杂志的疯狂转载。文章的作者就是方益松,对他来说,这种事情早已经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在全国励志散文学界,方益松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07年开始,他有近500多篇原创励志散文刊发在了全国性的大刊物上,获得过很多省级、国家级大奖,还有不少文章入选了苏教版试卷。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方益松,只是岔路口中驰路青松超市的老板,他过着一名普通收银员的生活。为人低调,从不喜欢张扬自己,邻居们都不知道他的另一个身份——作家。一方益松是一个很清瘦的男子,身上有一种儒雅的气质。方益松曾在博客里这样概括自己走过的路:千辛万苦之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唯有一片凄凉。70年代,方益松的父亲作为知青被下放到了沭阳,与当地一名女子结了婚,1971年,方益松作为家里的长子出生了。“那时候家里很穷,条件很差很差。”小时候的方益松觉得最好的日子就是能吃饱饭。在物质贫瘠的少年时代,方益松最美的记忆就是每次作文课上文章被当做范文在全班朗诵传阅,他还获得了沭阳县初中作文竞赛获得一等奖,“那个时候我就暗暗下定决心,以后要当一名作家。”家境的贫寒和作为长子的压力,90年技校毕业后,方益松担起了养家的重任。“那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在90年到93年,方益松在玻璃厂做过拌料、干过装卸,在冰棒厂包过冰棒,在澡堂传过毛巾……“在影剧院前卖过夜饭的经历,我终身难忘。”方益松曾拉着两轮的平板车卖过一冬天的夜饭。那个冬天,方益松在用蛇皮口袋缝制而成的小帐篷里,避开所有的熟人,就着一个火炉,包饺子、煮面条,从下午5点忙到凌晨3点,一个月的收入也只够养家糊口,“天太冷了,四肢都冻麻木了,生病了还要硬挺着,根本没有多余的闲钱看病!”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方益松最光亮的记忆就是写文章,初中毕业留言册上那位女同学的话语也时时回响在他的耳畔。二也许是生活的贫困,又也许是颠沛流离的生活,方益松不愿意多谈93年就走向破灭的婚姻。感情受到重创后,方益松离开了沭阳,在离沭阳200多里的某农场找了一份工作,几个月才能回一次家,一天工作8小时,领着200多块钱的工资,三餐都在地里解决,这样一干就是6年。在去农场之前,方益松从来没干过农活,用锹把土疙瘩敲碎成了最痛苦的记忆,一天干下来,满手都磨起了血泡。用方益松的话说:“栽过稻、插过秧、吃过糠……6年什么农活都学会了。”97年,方益松的父亲终于等来了知青返城的政策,举家回到了南京,方益松又在南京百货站当了两年的送货员。2001年方益松用打工攒下的钱,向亲朋好友借了点钱,开起了青松超市。命运的捉弄并没有停止,“夫妻双方应该是互帮互助的,而不是为了柴米油盐的事情天天吵架。”2006年方益松的第二段婚姻再次走向终点,关于这段过往,他只有四个字:沉痛打击!一怒之下,方益松一把火烧掉了之前所有的文稿。一把火烧掉了书稿,也烧掉了过往,之后就是浴火重生凤凰涅槃,不久后方益松遇到了人生的真正的伴侣。07年,可爱的女儿出生后,他的创作进入了巅峰。三白天看顾超市,晚上进行创作,是方益松的生活模式。“他是一个产量高、质量高的作家。”这是文友对方益松的评价,他一个月有15篇左右的文章出炉,近百次转载量。而这些创作的灵感都来自于以前的苦痛经历和如今安详幸福的生活。说起自己的家庭,方益松一脸满足,“女儿出生那天,听见她呱呱坠地哭声,我开始感恩生活,也激发了我无尽的创作灵感!”“结婚那天,我们在南京晨报上登了两张照片庆祝。”方益松的妻子说,他是一个浪漫而感性的人,在网上看到一句外国的谚语:能登上金字塔的只有老鹰和蜗牛,于是有了《蜗牛的壮举》;上街办事,看见银行的墙上爬满了蔓藤,于是有了《像爬蔓一样活着》;从没有去过大海,就在小区门口的水池边,他几次带着女儿,痴痴地看着,由此,他写下了《像流水那样活着》……在4年近500篇创作中,方益松最喜欢的文章是《像流水一样活着》,文章里有他最喜欢的一句话:人,活着,就应该像流水,能屈能伸,不要惧怕暗礁险滩与高山危巅,遇到困难,不妨效仿流水,理智的思索一下,绕过去,总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时候。

主管单位:安徽省妇女联合会主办单位:《恋爱·婚姻·家庭》杂志社ISSN: 1009-8453CN: 34-1266/G4栏目:家庭教育 基础教育 教育理论 教学园地 专业教育 互动论坛上知网 万方 龙源 职称使用的正规期刊

  • 索引序列
  • 新世界杂志主编
  • 环球世界杂志主编
  • 世界针灸杂志主编
  • 艺术世界杂志主编
  • 家教世界杂志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