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法律文献目录的种类有哪些

法律文献目录的种类有哪些

发布时间:

法律文献目录的种类有哪些

社会、艺术、自然、科技

你知道文献资料分为哪些类型吗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标准P——专利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DB——数据库CP——计算机程序EB——电子公告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M/CD——光盘图书CP/DK——磁盘软件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常用的是: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标准P——专利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DB——数据库CP——计算机程序EB——电子公告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所谓文献,文,是文本记载,献,就是口头相传的。文献的基本要素是: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一定的载体;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人们通常所理解文献是指图书、期刊、典章所记录知识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引证解释①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和多闻熟悉掌故的人。《论语·八佾》:“ 夏 礼吾能言之, 杞 不足徵也; 殷 礼吾能言之, 宋 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 朱熹 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宋 陆游 《谢徐君厚汪叔潜携酒见访》诗:“衣冠方南奔,文献往往在。”②专指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元 杨维桢 《送僧归日本》诗:“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清 袁一相《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虽长老无存,文献莫考,而耳闻目见颠未可述,吾之忠贤子弟,其益绍前烈,共思葛蕾之诗。”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九:“余邑先辈,文献无徵,每以为恨,故于羣书中遇邑人逸事逸文,辄掌录之。” 鲁迅 《书信集·致曹白》:“不过这原是一点文献,并非入门书。”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由于这些研究员的坚持,数学研究所继续订购世界各国的文献资料。”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文献称为情报工作的物质基础。

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行政规章,特别行政区法,国际条约。具体的分类有:民法类: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等; 刑法类:刑法、刑事单行条例; 行政法类:国务院以下的国家行政部门颁行的行政法规、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诉讼法类: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 经济法类:劳动法、消法、税法等

法律文献目录的种类有

文献分类法,是依照文献的内容、性质分门别类地组织和揭示文献的方法。它是在文献大量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文献工作者而言,熟悉文献分类法是为了更科学地组织和揭示文献;对一般读者而言,掌握文献分类的基本知识有助于了解文献和文献。  唐初编纂《隋书经籍志》,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下分四十类,附道经、佛经。类目如下:  经部 易 书 诗 礼 乐 春秋 孝经 论语 谶纬 小学  史部 正史 古史 杂史 霸史 起居注 旧事 职官 仪注 刑法 杂传 地理    子部 儒 道 法 名 墨 纵横 杂 农 小说 兵 天文 历数 五行  佛经附 大乘经 小乘经 杂经 杂疑经 大乘律 小乘律 杂律 大乘论 小乘论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标准P——专利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DB——数据库CP——计算机程序EB——电子公告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M/CD——光盘图书CP/DK——磁盘软件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常用的是: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标准P——专利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DB——数据库CP——计算机程序EB——电子公告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所谓文献,文,是文本记载,献,就是口头相传的。文献的基本要素是: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一定的载体;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人们通常所理解文献是指图书、期刊、典章所记录知识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引证解释①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和多闻熟悉掌故的人。《论语·八佾》:“ 夏 礼吾能言之, 杞 不足徵也; 殷 礼吾能言之, 宋 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 朱熹 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宋 陆游 《谢徐君厚汪叔潜携酒见访》诗:“衣冠方南奔,文献往往在。”②专指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元 杨维桢 《送僧归日本》诗:“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清 袁一相《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虽长老无存,文献莫考,而耳闻目见颠未可述,吾之忠贤子弟,其益绍前烈,共思葛蕾之诗。”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九:“余邑先辈,文献无徵,每以为恨,故于羣书中遇邑人逸事逸文,辄掌录之。” 鲁迅 《书信集·致曹白》:“不过这原是一点文献,并非入门书。”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由于这些研究员的坚持,数学研究所继续订购世界各国的文献资料。”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文献称为情报工作的物质基础。

你知道文献资料分为哪些类型吗

中国目前的文献分类方法主要有五种: 在西方,公元前250年前后,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卡利马科斯曾把文献按著者划分为6 大类:诗人、法律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演说家、杂家,这是西方文献分类法的萌芽。1548年瑞士C格斯纳编辑出版的《世界书目》第二卷按分类编排,共分为4大部21大类250多个小类。21大类是:(1)语法、语言学,(2)辩证法、逻辑,(3)演讲术,(4)诗歌、文学,(5)算术,(6)几何、光学,(7)音乐,(8)天文学,(9)占星术,(10)预言与魔法,(11)地理,(12)历史,(13)技术,(14)自然哲学,(15)形而上学与自然神学,(16)伦理学,(17)政治、哲学,(18)政治、公民与军事学,(19)法学,(20)医学,(21)基督教、神学。这种分类体系对后来的文献分类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出版业的繁荣,使图书馆面临着要对入藏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的任务,图书馆需要对文献进行更加详细的分类,因而一批文献分类法应运而生。1810年,法国J-C布律内编辑了《法国分类表》, 分为神学、法学、科学与技术、文学、历史(包括文学史及目录学史) 5 大类,大 类之下再设若干小类。1864年再版时增加到1万多个类目。1826年,俄国莫斯科帝国大学图书馆馆长ΦΦ列依斯发表的分类法分为10大类:泛逻辑学及多元逻辑学,神学,基本的哲学及神秘,公开性科目,历史学,法学,医学,军事、经济、工业,语文学及审美教育,教育及政治。每个大类之下都进行细分,共计2452个类目。1870年美国圣路易斯公共学校图书馆馆长WT哈里斯在编制《圣路易斯公共学校图书馆目录》时,将英国哲学家F培根的知识分类体系并加以倒置,即成为哲学-诗歌-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又编成一部分类法,设有科学、美术、历史3大类;大类之下再细分为100多类。1876年,美国M杜威根据哈里斯的分类法编成《图书馆图书和小册子排架编目适用的分类法和主题索引》一书,即著名的《杜威十进分类法》。它使用小数制的层累式数字作为类目标记符号,还首次为分类法编制了相关主题索引。《杜威十进分类法》开创了文献分类法的新纪元。1891年,美国CA卡特出版了《展开式分类法》,在体系结构上另辟蹊径,共分26大类,用英文字母作标记符号,用数字作助记符号。190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在《展开式分类法》的基础上,根据馆藏情况开始编制《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1895年比利时的H-M拉封丹和P-M-G奥特莱在 《杜威十进分类法》的基础上编制了《国际十进分类法》,它最早采用概念分析和组配原则,并且运用了多种组配符号,后来发展成为一部半分面分类法。1906年,英国JD布朗根据“一个主题,一个位置”的思想编制《主题分类法》。它运用了主题分析法和组合原则,是分面组配式分类法的雏形。1928年,日本森清根据《杜威十进分类法》和卡特的《展开式分类法》编成一部适合日本图书馆使用的《和洋图书通用十进分类表草案》,1929年正式出版时改名为《日本十进分类法》。1933年,印度SR阮冈纳赞发表《冒号分类法》,完全采用分面分类理论和组配方法,开了分面组配式分类法的先河,成为文献分类法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1935年,美国HE布利斯出版了《书目分类法》。该分类法注意文献分类与知识分类相结合,并明确提出了文献分类法实用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适应科学发展和文献激增的新情况以及情报检索的要求,世界上许多分类法都进行了重大的修改和补充,例如《杜威十进分类法》、《国际十进分类法》、《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书目分类法》、《冒号分类法》、《 日本十进分类法 》等。与此同时,新的文献分类法不断出现。例如,1960年,苏联《苏联图书馆—书目分类法》,1968年,欧洲共同体理事会专利专家委员会组织编辑出版《国际专利分类法》;1973年,国际文献联合会组织编制《概略分类体系》,1978年正式出版。此外,人们还研究和试验了用电子计算机编制各种自动化分类法 (见自动分类)。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新的科学文献大量产生,中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已不能适应类分文献的需要,于是出现了一批过渡性的文献分类法。例如,1896年梁启超编《西学书目表》,分学、政、教3类;1904年徐树兰编《古越藏书楼书目》,分为学部和政部两部,共48类;1919年陈乃乾编《南洋中学藏书目》,共分14类。1910年,孙毓修首先在《教育杂志》上介绍《杜威十进分类法》,随后出现了一批“仿杜”、“改杜”、“补杜”的文献分类法,不下30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沈祖荣、胡庆生合编的《仿杜威书目十类法》(1917)、杜定友编的《世界图书分类法》( 1922年发表,1925年改名为《图书分类法》,1935年改名为《杜氏图书分类法》)、王云五编的《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1928)、刘国钧编的《中国图书分类法》(1929)、皮高品编的《中国十进分类法及索引》(1934)等。

法律文献目录的种类

中国目前的文献分类方法主要有五种: 在西方,公元前250年前后,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卡利马科斯曾把文献按著者划分为6 大类:诗人、法律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演说家、杂家,这是西方文献分类法的萌芽。1548年瑞士C格斯纳编辑出版的《世界书目》第二卷按分类编排,共分为4大部21大类250多个小类。21大类是:(1)语法、语言学,(2)辩证法、逻辑,(3)演讲术,(4)诗歌、文学,(5)算术,(6)几何、光学,(7)音乐,(8)天文学,(9)占星术,(10)预言与魔法,(11)地理,(12)历史,(13)技术,(14)自然哲学,(15)形而上学与自然神学,(16)伦理学,(17)政治、哲学,(18)政治、公民与军事学,(19)法学,(20)医学,(21)基督教、神学。这种分类体系对后来的文献分类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出版业的繁荣,使图书馆面临着要对入藏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的任务,图书馆需要对文献进行更加详细的分类,因而一批文献分类法应运而生。1810年,法国J-C布律内编辑了《法国分类表》, 分为神学、法学、科学与技术、文学、历史(包括文学史及目录学史) 5 大类,大 类之下再设若干小类。1864年再版时增加到1万多个类目。1826年,俄国莫斯科帝国大学图书馆馆长ΦΦ列依斯发表的分类法分为10大类:泛逻辑学及多元逻辑学,神学,基本的哲学及神秘,公开性科目,历史学,法学,医学,军事、经济、工业,语文学及审美教育,教育及政治。每个大类之下都进行细分,共计2452个类目。1870年美国圣路易斯公共学校图书馆馆长WT哈里斯在编制《圣路易斯公共学校图书馆目录》时,将英国哲学家F培根的知识分类体系并加以倒置,即成为哲学-诗歌-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又编成一部分类法,设有科学、美术、历史3大类;大类之下再细分为100多类。1876年,美国M杜威根据哈里斯的分类法编成《图书馆图书和小册子排架编目适用的分类法和主题索引》一书,即著名的《杜威十进分类法》。它使用小数制的层累式数字作为类目标记符号,还首次为分类法编制了相关主题索引。《杜威十进分类法》开创了文献分类法的新纪元。1891年,美国CA卡特出版了《展开式分类法》,在体系结构上另辟蹊径,共分26大类,用英文字母作标记符号,用数字作助记符号。190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在《展开式分类法》的基础上,根据馆藏情况开始编制《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1895年比利时的H-M拉封丹和P-M-G奥特莱在 《杜威十进分类法》的基础上编制了《国际十进分类法》,它最早采用概念分析和组配原则,并且运用了多种组配符号,后来发展成为一部半分面分类法。1906年,英国JD布朗根据“一个主题,一个位置”的思想编制《主题分类法》。它运用了主题分析法和组合原则,是分面组配式分类法的雏形。1928年,日本森清根据《杜威十进分类法》和卡特的《展开式分类法》编成一部适合日本图书馆使用的《和洋图书通用十进分类表草案》,1929年正式出版时改名为《日本十进分类法》。1933年,印度SR阮冈纳赞发表《冒号分类法》,完全采用分面分类理论和组配方法,开了分面组配式分类法的先河,成为文献分类法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1935年,美国HE布利斯出版了《书目分类法》。该分类法注意文献分类与知识分类相结合,并明确提出了文献分类法实用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适应科学发展和文献激增的新情况以及情报检索的要求,世界上许多分类法都进行了重大的修改和补充,例如《杜威十进分类法》、《国际十进分类法》、《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书目分类法》、《冒号分类法》、《 日本十进分类法 》等。与此同时,新的文献分类法不断出现。例如,1960年,苏联《苏联图书馆—书目分类法》,1968年,欧洲共同体理事会专利专家委员会组织编辑出版《国际专利分类法》;1973年,国际文献联合会组织编制《概略分类体系》,1978年正式出版。此外,人们还研究和试验了用电子计算机编制各种自动化分类法 (见自动分类)。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新的科学文献大量产生,中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已不能适应类分文献的需要,于是出现了一批过渡性的文献分类法。例如,1896年梁启超编《西学书目表》,分学、政、教3类;1904年徐树兰编《古越藏书楼书目》,分为学部和政部两部,共48类;1919年陈乃乾编《南洋中学藏书目》,共分14类。1910年,孙毓修首先在《教育杂志》上介绍《杜威十进分类法》,随后出现了一批“仿杜”、“改杜”、“补杜”的文献分类法,不下30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沈祖荣、胡庆生合编的《仿杜威书目十类法》(1917)、杜定友编的《世界图书分类法》( 1922年发表,1925年改名为《图书分类法》,1935年改名为《杜氏图书分类法》)、王云五编的《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1928)、刘国钧编的《中国图书分类法》(1929)、皮高品编的《中国十进分类法及索引》(1934)等。

文献分类法,是依照文献的内容、性质分门别类地组织和揭示文献的方法。它是在文献大量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文献工作者而言,熟悉文献分类法是为了更科学地组织和揭示文献;对一般读者而言,掌握文献分类的基本知识有助于了解文献和文献。 一、四分法成为古代文献分类方法的主流。 唐初编纂《隋书经籍志》,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下分四十类,附道经、佛经。类目如下: 经部 易 书 诗 礼 乐 春秋 孝经 论语 谶纬 小学 史部 正史 古史 杂史 霸史 起居注 旧事 职官 仪注 刑法 杂传 地理 谱系 簿录 子部 儒 道 法 名 墨 纵横 杂 农 小说 兵 天文 历数 五行 医方 集部 楚辞 别集 总集 道经附 经戒 饵服 房中 符录 佛经附 大乘经 小乘经 杂经 杂疑经 大乘律 小乘律 杂律 大乘论 小乘论 杂论 记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西学东渐和新的科学文献的大量涌现,中国传统的四分法已不能适应文献的需要,于是出现了许多种过渡性的文献分类法。新中国成立后,以《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应用得最为广泛。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1971年北京图书馆等36个单位组成编辑组开始编制,1973年编成试用本。1975年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第1版。1980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第2版,1990年出版第3版。1999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第4版。第4版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设有22大类,各大类用汉语拼音字母作标记符号,具体如下: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B 哲学、宗教 C 社会科学总论 D 政治、法律 E 军事 F 经济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H 语言、文字 I 文学 J 艺术 K 历史、地理 N 自然科学总论 O 数理科学和化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Q 生物科学 R 医药、卫生 S 农业科学 T 工业技术 U 交通运输 V 航空、航天 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Z 综合性图书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标准P——专利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DB——数据库CP——计算机程序EB——电子公告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M/CD——光盘图书CP/DK——磁盘软件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常用的是: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标准P——专利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DB——数据库CP——计算机程序EB——电子公告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所谓文献,文,是文本记载,献,就是口头相传的。文献的基本要素是: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一定的载体;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人们通常所理解文献是指图书、期刊、典章所记录知识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引证解释①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和多闻熟悉掌故的人。《论语·八佾》:“ 夏 礼吾能言之, 杞 不足徵也; 殷 礼吾能言之, 宋 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 朱熹 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宋 陆游 《谢徐君厚汪叔潜携酒见访》诗:“衣冠方南奔,文献往往在。”②专指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元 杨维桢 《送僧归日本》诗:“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清 袁一相《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虽长老无存,文献莫考,而耳闻目见颠未可述,吾之忠贤子弟,其益绍前烈,共思葛蕾之诗。”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九:“余邑先辈,文献无徵,每以为恨,故于羣书中遇邑人逸事逸文,辄掌录之。” 鲁迅 《书信集·致曹白》:“不过这原是一点文献,并非入门书。”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由于这些研究员的坚持,数学研究所继续订购世界各国的文献资料。”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文献称为情报工作的物质基础。

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行政规章,特别行政区法,国际条约。具体的分类有:民法类: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等; 刑法类:刑法、刑事单行条例; 行政法类:国务院以下的国家行政部门颁行的行政法规、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诉讼法类: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 经济法类:劳动法、消法、税法等

法律文献有哪些种类

元朝统一政权建立以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立法活动,先后编撰了多部综合性的法律汇编。  第一部是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颁行的《至元新格》。它汇辑了元朝建立以来的条格、成例等法律法规,内容包括公规、选格、治民、理财、赋役、课程、仓库、造作、防盗、察狱等十个方面。  第二部是仁宗(1312年—1320年在位)时编辑的《风宪宏纲》,这是一部关于纲纪、吏治方面的法律汇编。“风宪”原指风纪法度,中国古代常指监察官员整肃吏治。延祐二年(1315年),曾参照元朝历代条格编纂法律,包括诏制、条格、断例三部分。第二年纂成,但未颁行。后将现行格例、条画中有关风纪的内容汇辑成《风宪宏纲》,作为专门的监察条令予以颁行。  第三部是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完成的《大元通制》。它汇集世祖以来的条格、诏令和断例编纂而成,是元朝最系统完备的法典,包括诏制94条,条格1 151条,断例717条,令类577条,共2 539条。  第四部是英宗时期由地方官府编辑的《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简称《元典章》。这是一部世祖以来50多年间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各方面圣旨、条画的汇编,内容共有60卷,分诏令、圣政、朝纲、台纲、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十类,下分373目,目下又列有条格。《元典章》按六部行政机关分类的体例,直接影响到《明律》的篇目结构,并为《清律》所继续沿袭。  最后一部是元末顺帝至正六年(1346年)颁行的《至正条格》。它基本沿袭了《大元通制》的编辑体例,其内容共2909条,分为诏制150条,条格1700条,断例1059条。

《元典章》

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行政规章,特别行政区法,国际条约。具体的分类有:民法类: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等; 刑法类:刑法、刑事单行条例; 行政法类:国务院以下的国家行政部门颁行的行政法规、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诉讼法类: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 经济法类:劳动法、消法、税法等

常用的法律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2008-09-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008-02-29)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07-10-31)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2007-10-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2005-02-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2004-12-29)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 (2003-12-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2003-06-28)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2002-12-2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2-10-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002-1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2-06-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2001-10-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2000-10-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000-04-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1999-10-3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996-10-29)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 (1996-0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摘录) (1993-07-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991-06-29)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12-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1988-12-29)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1988-11-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修正) (1986-06-25)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年修正) (1986-03-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修正) (1984-09-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环境保护条款摘录) (1982-12-04)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1982-08-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节录) (1979-07-01)  行政法规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和对外合作研究利用审批办法 (2008-09-08)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2008-06-10)  ·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 (2007-10-16)  ·民用核安全设备监督管理条例 (2007-09-26)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2007-09-25)  ·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的决定 (2007-09-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2007-04-05)  ·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2006-09-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 (2006-04-29)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2006-01-24)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2005-09-14)  ·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 (2004-06-29)  ·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 (2004-05-30)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2003-06-04)  ·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2003-01-02)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2002-01-26)  ·法规规章备案条例 (2001-12-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2000-03-20)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998-11-18)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1996-09-30)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1995-08-08)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1994-10-09)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 (1993-12-25)  ·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 (1993-08-04)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1990-08-01)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程序 (1990-06-08)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 (1988-05-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材料管理条例 (1987-06-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1986-10-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废管理条例 (1985-03-06)  规范性文件有: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2008-10-30)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监察部等部门关于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 (2008-10-23)  ·国务院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 (2008-09-2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 (2008-09-16)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 (2008-09-16)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2008-09-12)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 (2008-08-0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通知 (2008-08-0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环境保护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2008-08-01)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关于2008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 (2008-07-30)  ·国务院关于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的批复 (2008-07-29)  ·国务院关于黄河流域防洪规划的批复 (2008-07-29)  ·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电监会关于加强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 (2008-07-0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地震灾区医疗卫生防疫工作的意见 (2008-06-26)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地震灾区恢复生产指导意见的通知 (2008-06-17)  ·国务院批转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关于当前抗震救灾进展情况和下一阶段工作任务的通知 (2008-05-30)  ·关于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工作组组成的通知 (2008-05-1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2008-05-0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 (2008-04-30)  ·国务院关于印发2008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2008-04-01)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2008-03-28)  ·国务院关于松花江流域防洪规划的批复 (2008-02-21)  ·国务院关于辽河流域防洪规划的批复 (2008-02-21)  ·国务院关于太湖流域防洪规划的批复 (2008-02-21)  ·国务院关于海河流域防洪规划的批复 (2008-02-2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北京百花山等19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 (2008-01-23)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重点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 (2008-01-2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 (2008-01-09)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2007-11-26)  ·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 (2007-11-2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 (2007-11-21)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 (2007-11-2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节能发电调度办法(试行)的通知 (2007-08-02)  ·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 (2007-07-26)  ·国务院关于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2007-06-19)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通知 (2007-06-11)  ·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2007-06-0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内蒙古西鄂尔多斯和辽宁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通知 (2007-05-18)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的通知 (2007-05-17)  ·国务院关于同意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批复 (2007-04-18)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河北塞罕坝等19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 (2007-04-06)  ·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能源办关于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若干意见的通知 (2007-01-20)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等部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意见的通知 (2006-12-3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2006-12-3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辽宁丹东鸭绿江口湿地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通知 (2006-11-16)  ·国务院关于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批复 (2006-10-27)  ·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 (2006-10-1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2006-10-11)  ·国务院关于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 (2006-08-24)  ·国务院关于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的批复 (2006-08-23)  ·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 (2006-08-06)  ·国务院关于“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的批复 (2006-08-0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若干意见 (2006-06-15)  ·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意见的批复 (2006-06-1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 (2006-05-1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电子口岸建设的通知 (2006-05-15)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关于绿色消费方面的内容摘要) (2006-04-28)  ·《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绿色消费方面的内容摘要) (2006-04-28)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和增补全国油气田及输油气管道安全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成员的复函 (2006-04-03)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监察部和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关于2006年纠风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2006-03-23)  ·国务院关于印发200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2006-03-19)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工作意见的通知 (2006-02-23)  ·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 (2006-02-1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山西五鹿山等22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 (2006-02-11)  ·国务院关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的批复 (2006-02-1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 (2006-02-10)  ·国务院关于同意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批复 (2006-01-2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 (2006-01-26)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国务院2006年立法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2006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 (2006-01-0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05年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评估分析的通知 (2005-12-25)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意见的通知 (2005-12-25)  ·国务院关于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的批复 (2005-12-16)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2005-12-03)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铜冶炼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 (2005-11-03)  ·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 (2005-08-18)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 (2005-08-17)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强钨锡锑行业管理意见的通知 (2005-07-13)  ·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 (2005-06-27)  ·国务院法制办对《关于征收超标准排污费有关问题的请示》的复函 (2005-04-27)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2004-12-28)  ·国务院关于我国加入经修正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批复� (2004-09-03)  ·国务院关于我国加入《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的批复 (2004-09-0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 (2004-06-2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通知 (2004-04-1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 (2004-04-0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通知 (2004-03-31)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 (2004-03-22)  ·国务院批转环保总局关于三峡库区水面漂浮物清理方案的通知 (2003-12-30)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 (2003-12-23)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意见的通知 (2003-12-17)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工作安排的通知 (2003-12-10)  ·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通知 (2003-09-28)  ·国务院关于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批复 (2003-08-18)  ·国务院关于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批复 (2003-08-18)  ·国务院关于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批复 (2003-08-18)  ·国务院关于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批复 (2003-03-12)  ·国务院关于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批复 (2002-09-19)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 (2002-07-0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河北泥河湾等17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通知 (2002-07-02)  ·国务院关于环保总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理规定》的批复 (2002-01-29)  ·国务院关于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的批复 (2001-12-2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内蒙古大黑山等16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通知 (2001-06-16)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2000-11-07)  ·国务院关于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和麻黄草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0-06-1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通知 (2000-04-04)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清理整顿小钢铁厂意见的通知 (2000-02-03)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清理整顿小玻璃厂小水泥厂意见的通知 (1999-05-22)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关停小火电机组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 (1999-05-15)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意见的通知 (1999-05-0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期停止生产销售使用车用含铅汽油的通知 (1998-09-02)  ·国务院关于发布红松洼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 (1998-08-18)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 (1998-08-04)  ·国务院关于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有关问题的答复 (1998-01-12)  ·国务院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 (1997-12-29)  ·国务院关于发布芦芽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 (1997-12-08)  ·国务院关于同意建立大兴安岭汗马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批复 (1996-11-29)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摘录) (1996-08-03)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的相关章节 (1996-06-07)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控制境外废物向我国转移的紧急通知 (1995-11-07)  ·国务院关于同意建立八仙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通知 (1995-11-06)  ·国务院关于发布牡丹峰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 (1994-04-05)  ·国务院关于同意天津古海岸与湿地等十六处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批复 (1992-10-27)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1990-12-05)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通知 (1988-05-09)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1984-05-08)  以上文件都还有效

法律文献有哪些种类类型

文献分类法,是依照文献的内容、性质分门别类地组织和揭示文献的方法。它是在文献大量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文献工作者而言,熟悉文献分类法是为了更科学地组织和揭示文献;对一般读者而言,掌握文献分类的基本知识有助于了解文献和文献。 一、四分法成为古代文献分类方法的主流。 唐初编纂《隋书经籍志》,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下分四十类,附道经、佛经。类目如下: 经部 易 书 诗 礼 乐 春秋 孝经 论语 谶纬 小学 史部 正史 古史 杂史 霸史 起居注 旧事 职官 仪注 刑法 杂传 地理 谱系 簿录 子部 儒 道 法 名 墨 纵横 杂 农 小说 兵 天文 历数 五行 医方 集部 楚辞 别集 总集 道经附 经戒 饵服 房中 符录 佛经附 大乘经 小乘经 杂经 杂疑经 大乘律 小乘律 杂律 大乘论 小乘论 杂论 记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西学东渐和新的科学文献的大量涌现,中国传统的四分法已不能适应文献的需要,于是出现了许多种过渡性的文献分类法。新中国成立后,以《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应用得最为广泛。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1971年北京图书馆等36个单位组成编辑组开始编制,1973年编成试用本。1975年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第1版。1980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第2版,1990年出版第3版。1999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第4版。第4版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设有22大类,各大类用汉语拼音字母作标记符号,具体如下: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B 哲学、宗教 C 社会科学总论 D 政治、法律 E 军事 F 经济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H 语言、文字 I 文学 J 艺术 K 历史、地理 N 自然科学总论 O 数理科学和化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Q 生物科学 R 医药、卫生 S 农业科学 T 工业技术 U 交通运输 V 航空、航天 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Z 综合性图书

1图书,优点:图书的内容比较系统、全面、成熟、可靠缺点:传统印刷业图书的出版周期较长,传递信息速度慢。但电子图书的出版发行可弥补这一缺陷。2期刊,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出版周期短、传递信息快、传播面广、时效性强,能及时反映国内外各学科领域的发展动态。据统计,科技人员所获取信息的65%以上来源于期刊,它是十分重要和主要的信息源和检索对象。3科学报告,内容新颖、详细、专业性强、出版及时、传递信息快,每份报告自成一册,有专门的编号(即报告号,通常由报告单位缩写代码+流水号+年代号构成),发行范围控制严格,不易获取原文。因科技报告反映新的研究成果,故它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源4会议文献,其特点是内容新颖、专业性和针对性强,传递信息迅速,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中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成就以及学科发展趋向,是了解有关学科发展动向的重要信息源。5专利文献,是实行专利制度的国家,在接受申请和审批发明过程中形成的有关出版物的总称。6标准文献,对标准化对象描述详细、完整、内容可靠、实用,有法律约束力,其时效性强,适用范围明确,是从事生产、设计、管理、产品检验、商品流通、科学研究的共同依据,也是执行技术政策所必需的工具。7学位论文,其研究水平差异较大,博士论文论述详细、系统、专深,研究水平较高,参考价值大。8政府出版物,政府出版物对了解各国的方针政策、经济状况及科技水平,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一般不公开出售。9产品资料,其内容主要是对产品的规格、性能、特点、构造、用途、使用方法等的介绍和说明,所介绍的产品多是已投产和正在行销的产品,反映的技术比较成熟,数据也较为可靠,内容具体、通俗易懂,常附较多的外观照片和结构简图,形象、直观。10科技档案。其内容真实、详尽、具体、准确可靠,保密性强,保存期长久,是科研和生产建设工作的重要依据,具有很大参考价值,它通常保存在各类档案部门。

期刊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正式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能力。

经史子集 四大类

  • 索引序列
  • 法律文献目录的种类有哪些
  • 法律文献目录的种类有
  • 法律文献目录的种类
  • 法律文献有哪些种类
  • 法律文献有哪些种类类型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