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亚健康的影响因素探析论文怎么写

亚健康的影响因素探析论文怎么写

发布时间:

亚健康的影响因素探析论文怎么写

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影响亚健康的因素太多了,如工作压力增大、精神情绪调摄失当、过度操劳而体力消耗相对减少、饮食不节、嗜烟酗酒或生活无规律之中,久而久之,出现精力减退、体质下降的现象。

关于亚健康的作文,其实你可以写一些呃亚健康形成的原因,还有亚健康的危害,还有怎样去预防亚健康。

1、是精神负担过重的人2、是脑力劳动繁重者3、是体力劳动负担比较重的人4、是人际关系紧张、造成负担比较重的人5、是长期从事简单、机械化工作的人(缺少外界的沟通和刺激)6、是压力大的人7、是生活无规律的人8、是饮食不平衡、吸烟酗酒的人。

亚健康的定义:医学家把健康称为人体“第一状态”,把身患疾病称为“第二状态”。亚健康的特征是患者体虚困乏、易疲劳、失眠、休息质量不高、注意力不易集中、适应能力减退、精神状态欠佳、甚至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在心理上的具体表现为:情绪低沉、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白天困倦、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易惊等。磁场的作用和缺磁的危害:地球本身就是很大的一块磁石,不停从北极向南极发放磁力,这种磁力虽然是肉眼看不见的,但对于人类而言;就如阳光和空气一样,是生存与发育的重要因素。但有资料显示,地球的磁力正有逐步减弱的趋势(每百年降低5%),加上现代人大多生活在钢筋、混泥土的建筑物里,或是乘坐钢铁制的交通工具,由于这些物料回阻挡吸收磁力,所以人类能够获得真正的磁力的辅助,就更加不足了,因而产生各式各类与血液循环不良及自律神经失调的症状,如腰酸背痛、头痛、失眠、便秘、甚至心脏病、脑血管病或癌症等。而磁力对人的作用又是什么呢?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磁力对人体的功用,简单来说就是适当的调节自律神经,以使血液循环能配合人体的需要,从而改善种种内脏机能。将磁力应用与人体时,会产生电压(电磁诱导),而电压会使血液产生电流,引起电解质解离,增加离子,调节自律神经。由于自律神经支配着血液循环,血压、心律、代谢、荷尔蒙分泌等几乎所有内脏的功能。正如当血液循环良好时,血液能迅速地把我们吸入的养分(电解质、维他命等)和氧气运行全身,补给到各器官的细胞。另一方面,血液又把体内的代谢废物、毒素(尿酸、二氧化碳等)输送到排泄器官,从而使人维持健康状态,而种种病原也可获得改善。如果人们缺磁了,那危害是十分大的。人们常说:生命离不开空气阳光和水,为了研究磁和生命的关系,美国科学家作出了以下的实验:他们专门设计了磁性屏蔽室,使里边的地磁场极其微弱。将小白鼠放在其中饲养,结果发现小白鼠的寿命缩短40%,(相当与人的寿命由70岁缩短到40岁),并且所有的小白鼠都不生育,1年以后自然绝种。这就说明:没有磁场,生命难以生存和延续下去。因此亚健康和人体缺磁有关系!

亚健康的影响因素探析论文

熬夜,饮食不规律,运动少,超压力工作,心理负担多等等,现在人亚健康的还是比较多的

我们的心灵不可能一尘不染,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理状态不可能永远处于完美的状态,而是会有一些消极的心理状态出现,而这种消极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心理亚健康,主要是一种持续的消极的心理情绪状态,是一种心理的不良状态。比如恐惧、悲伤、焦虑、沮丧等等。这是一种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一种调试不良的状态。医学家把健康称为人体“第一状态”,把身患疾病称为人体“第二状态”,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又叫慢性疲劳综合征或第三状态。在身体上、心理上并没有疾病症状,但在主观上却表现出许多不适应症状和心理体验”。据统计,有1/3以上的人群处在健康与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对于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的事情很多人都会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亚健康和健康实际上也是处于一种移形的过程,并不是处于一种恒定的`状态,可能压力大的时候心理调节能力比较差就会表现一些问题,在压力解除的时候情绪也会得到改善,健康状态也会得到恢复。  一、心理亚健康的表现  (一)紧张焦虑  紧张焦虑是指因工作达不到预期目标和不能较好的克服各种障碍而表现出来的紧张、担心、忧虑的持续的消极状态。比如,在我们的日常训练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工作压力、加班劳累、职务晋升、考学入党、下岗退休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都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压力。可能会让我们产生焦虑、沮丧、烦躁、恐惧、悲伤、怨恨的不良情绪。  (二)烦躁不安  烦躁不安是指对生活工作中一些长期从事的事件感到烦恼、急躁、坐立不安的持续消极状态。  (三)恐惧害怕  恐惧害怕是指在某种危险情境下,产生紧张、胆怯、畏惧的持续消极状态。  二、心理亚健康的危害  (一)影响生理健康  《黄帝内经》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的记载,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一种情绪都可以撞击我们的生命器官,甚至导致功能严重受损。  根据《生理学》《医学》研究指出:人在发怒时内脏器官,腺体和分泌都将发生变化:人在高兴时,呼吸是每分钟17次,而在愤怒时,呼吸会加速而短促,每分钟达40次左右,心跳和脉搏正常是每分钟60—70次,而在愤怒时,会增加二十次左右,在发怒时,由于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糖和血压升高。唾液常常停止分泌,口干舌燥,肌肉紧张度增加,胃肠蠕动加快,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严重的会发生猝死,当这种发怒的激情过于强烈或时间较长得不到消除,可能会导致发生精神疾病。心理消极情绪对生理健康影响很不利,就像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不利影响。在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影响下,我们还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失眠的现象。  (二)影响成长进步  成长进步靠什么?成长进步靠能力和信心,而能力和信心呢,又来自于知识。知识是靠什么获得?当然是学习了,而学习又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身体疾病,比如心情、情绪。当情绪好的时候学习效果好,进步快。当情绪不好的时候往往不能有很好的效果,影响进步。通常我们的成长还离不开人际交往,而我们处于亚健康这种负面状态时也会影响到别人,当别人和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也会感到很不轻松,那么我们的人际关系可能就会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了。  (三)影响工作动力  人类具有情绪模仿能力,或者说情绪具有感染性,就像“多米诺骨牌”。从心理学上讲,我们处于相同的环境或者相似的环境时,很容易与他人产生共情。这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环境中,我们很容易产生相同的感受。即使你没有亲身经历的事情,但是你能与他产生共鸣,甚至出现同样的不良情绪。最常见的现象就是看到电影里面有人悲伤哭泣的时候我们也会流泪,受剧情影响。所以说,持续的消极情绪不仅会影响个人,还会导致群体反映,影响整体,影响工作动力,挫伤工作的积极性,打击继续进取的动力。  三、告别心理亚健康  告别心理亚健康就是要积极的调试消极情绪,可以进行情绪宣泄,或者转移注意力,也可以进行激励和语言暗示等。  方法一:合理宣泄法 合理宣泄,就是利用或创造某种条件和情景,以合理的方式把压抑的情绪倾诉和表达出来,以消除或减轻心理压力,稳定情绪状态。 宣泄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合理宣泄有助于恢复正常的情绪、情感状态,有助于调节机体的平衡,有益于身心健康;不合理宣泄容易降低理智水平,失去自我控制,不仅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可能会对他人、社会构成伤害。

主要排湿毒…

1、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办公室桌子靠桌子,使人们生活工作的物理空间过份窄小,独立的空间往往成为奢望。 2、气、垃圾、工业、噪音及射线等等污染,严重损害人们的生存环境,宁静祥和的环境往往被喧嚣和污浊所代替。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收入逼迫人们过份地劳作,出现身心情 “ 透支 ” 现象;金钱往往逼迫人们成为它的奴隶。 4、竞争的年代、改革的年代,人们面临着被 “ 炒鱿鱼 ” 和下岗的威胁,为了保持岗位,不得不承受越来越重的压力,陷人越来越多的矛盾。 5、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变化加速,使得终身学习成为必然的要求,因此,学习新知识,创造新思维,成为人们越来越重的压力和负担。 6、由于种种利益交织冲突,社会人际关系变得复杂,使得每个人建立和处理人际关系变得更加谨慎和困难。 7、机械化、形式化的生活和工作、学习,占去了人们的大部分时间,使得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空乏,孤独成为人们生存的显著特征。 8、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多变性,给人们的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的稳定性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冲击,使得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薄弱,情感受挫的机会增多,从而降低了人们对感生活的信心,影响了人们情感生活的质量。 9、我们自身的某些不足和遗憾,往往成为自我折磨的理由。 10、躯体生命的偶然性和暂时性,在深层次上淡弱人们奋斗进取的激情,荒诞、无谓,往往成为人们对生命真谛的体验

亚健康的影响因素探析论文题目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的称谓。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

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人格的特质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生物学取向的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认知取向的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自我概念的心理学研究  自尊的心理学研究  自我效能的心理学研究  自我同一性的心理学研究  潜意识的心理学研究  攻击性的心理学研究  性别差异的心理学研究  国民性(中国人)的心理学研究  (本回答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护理是健康之道

关于亚健康的作文,其实你可以写一些呃亚健康形成的原因,还有亚健康的危害,还有怎样去预防亚健康。

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分析论文怎么写

关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报告(范文)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和衡量指标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定时期的一定地区,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稳定地达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由耕地、资本、劳力、科技、环境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决定,由年度的粮食总产量所表现。耕地、资本、劳力、科技、环境等要素每年能投入到粮食生产中去的质和量,就决定了粮食产出的质和量,即产出能力。粮食生产能力要变为实际产量,由国家政策和粮食供求关系等因素形成的粮食比较效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耕地保护能力。主要指能够保持有多少数量和质量的耕地用于粮食生产。二是政策支撑能力。包括政策措施的保障悄况,投入增加的状况,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有效保护的情况等。三是科技服务能力。包括农业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推广体系状况。四是抗灾能力。包括排灌设施条什、物质装备状况和粮食种子储备情况等。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衡量指标:一是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农业部“十五”计划提出要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到2005年耕地面积不低于1.28亿公顷(19.2亿亩)。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考虑,“十五”期间,年度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7亿公顷(16亿亩)左右。二是粮食单产。可综合反映粮食的产:出水平。2000年我国粮食单产为4261公斤/公顷(568斤/亩),“十五”时期的亩均单产应高于这个水平。三是抗灾水平。可反映粮食生产基础设施状况和粮食生产的稳定程度。可用受灾面积‘孙览灾而积之差占受灾面积的比重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抗灾率一直在50%左右。  二、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农户对粮食生产的物质要素投人不断增加。化肥施用总量(按有效成分100%计算)由1978年的884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4146万1吨,有效灌溉面积由1978年的6.74亿亩增加到2000年的8.08亿亩。主要粮食品种良种种植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达到60—70%。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由1978年51亿元增加到1999年357亿元(同期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4.6%下降为2.67%)。由于投入增加,生产条件改善,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虽然粮食播种面积有所下降,但总产量由1978年的6000亿斤增长到1996年的10000亿斤。近几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为稳定粮食生产,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1999年以来,粮食产量和面积出现连续下降。1999—200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累计减少770.7万公顷(11561万亩),年度分别比上年减少62.6万公顷(939万亩)、469.8万公顷(7047万亩)和238.3万公顷(3575万亩)。粮食总产量累计减少1193.2亿斤,年度分别比上年减少78.2亿斤、924.2亿斤和190.8亿斤。  近几年粮食面积和产量下降,是由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  一是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农民自主调减粮食面积。1996年以来,受粮价持续下跌和农资、机械和劳动力等粮食生产要素价格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实际出售粮食价格接近甚至低于成本,种粮效益明显下降。据湖北省农业部门测算,2000年粮食作物每亩成本纯收益率为1%,亩均税后收益为3.26元(其中水稻为0.09元),不足柑桔(712元)、绿茶(436元)的1%。湖北省京山县有关部门测算,2001年度种植水稻亩纯收入约200元,较1996年下降150元左右,比种植沙梨、蔬菜等经济作物少300元左右。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粮食主产区及60%左右的纯农户人均纯收入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  二是政策引导结构调整,调减粮食种植面积。据统计,2000年全国因结构调整主动调减粮食面积333万公顷(4995万亩),占粮食播面减少总数的70%。近两年粮食主销区省份大幅度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主产省份也调减了粮食面积。浙江省德清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997年的553,5万亩,调减到2001年的175.5万亩,减幅为68.4%,其中,2001年调整农田发展多种经营面积184.5万亩,占农田总面积的59.2%。浙江全省2001年粮食播种面积2812.5万亩,比1997年减少1396.5万亩,减少幅度为33%。今年一些省区开始取消或部分取消保护价,通过粮食购销公司补贴收购部分粮食,但补贴面小。如湖北省今年给17个粮食主产县按每公斤补贴6分钱汀购3()亿斤优质粮,对其他县区不下达订购补贴任务,这些地区就相应地自主调减丁粮食种植。  三是实施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减少了耕地和粮食播种。近两年全国因生态建设退耕,调减部分粮食种植面积。湖北省粮食种植面积由80年代的7699,5万亩,减少刊现在的6000万亩,其中退耕399万亩(退耕还林还草319.5万亩,退耕还湖约79.5万亩)。据估计,全国因退耕减少粮食播种面积约100万公顷(1500万亩)。这项计划的实施,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是有利的。四是农田基础设施老化,粮食生产抗灾能力低,因灾降低·了粮食生产能力。90年代以来,国家预算内农业资金投入总量有所增加,但投资比重没有提高。国家对农业的投资重点用于大江大河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直接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明显偏少,农业基础设施滞后,田间排灌设施陈旧老化,农业抗灾能力脆弱,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靠天吃饭”。1990—2000年间,全国平均每年受灾面积8。1亿亩,成灾面积3.9亿亩,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48%,抗灾率仅为52%,与80年代水平相比没有明显的提高,不如1978年的水平(57%)。2000年因灾损失粮食1300亿斤,比上年增加600亿斤。近几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水平趋于下降。全国年度粮食播种面积由多年稳定在1.10—1.13亿公顷(16.5—17亿亩),减少到警戒线1.07亿公顷(16亿亩)以下。2001年为1.06亿公顷(15.9亿亩),2002年预计为1.05亿公顷(15.7亿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降,有些因素是不可逆的,要恢复起来代价很大。例如耕地的减少,2000年耕地占用2349万亩(其中建设占用244.5万亩,生态退耕1144.5万亩,农业结构调整占用867万亩,灾毁耕地93万亩),耕地补充436.5万亩(其中未利用土地开发276万亩,废弃地复垦99万亩,土地整理增加耕地63万亩),占补相抵,2000年耕地实际减少1912.5万亩。从1999年以来的情况看,在粮食生产和流通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粮食生产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利润,粮农的生产积极性难以得到保护,投入粮食生产的各种要素会减少,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保持和提高将受到严重的挑战。  三、粮食供求趋势预测  (一)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  由于我国人口继续增加和粮食转化与深加工的进一步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将早刚性增长。近年来学术界和有关部门对我国粮食消费需求的中长期预测很多,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1、2005年的粮食需求总量为10620亿斤,其中直接消费量为4985亿斤,人均直接消费原粮369斤;饲料粮需求量4108亿斤,占粮食需求量的38.7%;加上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及损耗,人均需求量为786斤。  2、2015年的粮食需求量为11670亿斤,其中直接消费量为4503亿斤,人均直接消费原粮312斤;饲料粮需求量5545亿斤,占粮食需求量的47.5%;加上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和损耗等,人均需求量为804斤。  3、2030年的粮食需求量为13195亿斤,其中直接消费量为4160亿斤,人均直接消费原粮260斤;饲料粮需求量7244亿斤,占粮食需求量的54.9%;加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和损耗等,人均需求量为824斤。分品种来看,今后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增长主要来自饲料粮增长。据预测,从目前到2030年,稻谷需求略有上升,小麦需求持续上升,玉米需求大幅增长。玉米2005年需求量占粮食总量的比重为28.4%;2015年需求快速上升至31.9%;2030年需求量进一步上升至35.2%。  (二)未来粮食产需缺口较大  从上述需求和目前10000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看,2005年、2015年、2030年我国粮食产需缺口分别为620亿斤、1671亿斤和3195亿斤。按照粮食最低自给率95%计算(粮食净进口控制在总产量的5%以内),为实现产需基本平衡,粮食生产能力需要比目前分别提高约100亿斤、1100亿斤和2540亿斤,提高幅度分别为1%、11%和25%。这在目前的投入和科技水平下,困难和压力很大。从最近十几年的情况看,我国粮食单产提高幅度不大。1990—1994年5年粮食单产在533斤/亩左右,1995—2001年7年粮食单产在573斤/亩左右,1990—2001年12年单产提高幅度仅7.5%,年递增0.6%。在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的情况下,要实现粮食产需平衡,粮食单产必须有相应的提高。  (三)影响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是粮食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目前国家资源未能有效的补贴到农民,在粮食流通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如无有力的保护措施,不解决粮食的比较效益问题,农民种粮积极性将进一步下降。  二是耕地和水等资源紧张。我国耕地数量和水资源不足而且不断缩减,是阻碍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和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国现有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左右,人均占有耕地仅1.59亩,为世界人均数3.75亩的42%。即使现有耕地总是稳定,随着人口增加,到2010年和2030年,人均耕地也将降至1.43亩和1.34亩。农业用水也严重紧缺。现阶段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22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的25%。预计到2030年,人口达到16亿时,在降水不减少的情况下,人均水资源将下降到1760立方米,接近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警戒线。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灾害的能力不强。我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小,干旱半干旱面积比重大。全国耕地中有灌溉设施水田和水浇地为7.91亿亩,仅占总耕地的39%。全国40%的耕地退化,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水土流失危害。每年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台风、早霜、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的袭击,给粮食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  四是科技储备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由于体制不顺、科技与生产、科研与推广脱节、经费不足、机构重叠、力量分散、人才流失等问题仍很突出,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各类试验、示范等科研推广工作难以很好地开展,粮食生产领域科技储备不足,技术推广队伍不稳,粮食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更新推广速度较慢,直接制约着粮食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  五是基本农田环境污染状况加剧,耕地的持续生产能力下降。由于工业和城市“三废”对基本农田的污染,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直接影响粮食产量和质量。全国已有1000万公顷(1.5亿亩)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占灌溉总面积的7.3%,’且呈上升趋势。每年农业环境污染事故数千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亿元。由于地力下降、环境污染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直接影响,难以估计。  四、建议立足于人多地少的国情,要从长远战略考虑,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藏粮于库与藏粮于地有机结合,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一)依法保护耕地和水资源,确保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由于部门分割,制定的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相互脱节,造成破坏粮田、滥占耕地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耕地和水足粮食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要树立保护耕地和水资源就是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观念,建立健全耕地等农业资源保护法制体系,依照《土地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水资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和水资源,保持耕地数量的动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水资源利用率。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减少国家对耕地的低价征用和高价出让,避免对农民利益的损害。  (二)实施农业补贴,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我国粮食产品成本高、品质较差,国际竞争力不强,逐步增加的粮食进口势必会冲击国内粮食市场,打击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和提高。因此,我们应在WTO规则框架内,利用政府补贴弥补完全市场调节的缺陷,调节粮食风险基金的使用方向,实施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以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加大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力度  近些年来,粮食作物科研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薄弱,科技储备严重不足。种质资源创新与品种选育相对滞后,优质品种不多,专用品种不全。农民迫切需要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仍比较缺乏。要树立储备科技就是储备生产能力的思想,加大粮食作物科技投资力度,集中资金,集中人才,大力开展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的研究,力争在短期内有所突破。建立对良种和适用新技术推广的补贴制度,加强技术推广力度,确保粮食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水平要充分利用WTO有关规则,特别是国内支持保护的“绿箱”政策,借鉴国际经验,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资力度,加强基本农田没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和土地生产力,直接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粮食主产区选建500个优质商品粮基地县,加强农田灌排体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农机服务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在这些基地县,形成年产粮食5000—6000亿斤的生产能力,保证每年提供2000—2800亿斤商品粮。  (五)建立国家粮食预警体系,及时调控粮食市场  在粮食市场全面放开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粮食市场和价格大幅度波动,国家应建立粮食预警体系,确定粮食警戒线,进行指标监测。同时对粮食预警进行立法,确保粮食供应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发出警报,要求各级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应。  (六)重点支持粮食集中产区  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需要建设的地方很多,要把建设的重点集中到粮食集中产区,尤其是中部地区的粮食主产区。通过集中建设,要使全国粮食主产区的基础设施和技术体系逐步建立健全起来,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真正成为国家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

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最主要的是气候,然后栽种方法以及除虫施肥这些手段也是会造成粮食挺大的改变的。如果采用高产的粮食品种,那通常来说产量也会变多。

农业(1)历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革与进步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处在石器时代和金石并用时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处在旧石器时代;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处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开始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奴隶社会生产工具有了进步,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两汉时,牛耕广泛使用,并有了改进,出现了两牛抬杠式和一牛挽犁式,铁农具和牛耕都向边疆传播;西汉时发明了翻土、碎土的犁壁,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了播种机械耧车。三国时,魏国马均发明了灌溉工具翻车;唐朝,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和曲辕犁。认识:工具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最显著的标志,经济发展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变革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都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即生产工具的进步)引起的。(2)历代政府重视农业发展的措施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发展生产;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两汉时,推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奖励农耕;三国时推行屯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隋唐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重视生产工具的革新,重视兴修水利;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明清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如明朝的“一条鞭法”、康熙的“更名田”、雍正的“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认识: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它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农本” 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贯的指导思想,从战国的商鞅变法,到清朝统治者,都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封建自然经济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实行,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国家安定、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作用,应该给予肯定,但该政策把工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进行压制,其结果必然是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长期停止在自然经济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在明清时期更加严重,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政府采取的鼓励、重视农业发展的措施,直接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一般说来,每个王朝建立的初期,统治集团比较奋发向上,励精图治,都有自己的治理目标,他们的政策往往行之有效,也充分说明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3)水利事业春秋时期:淮河流域,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连接淮水和长江流域的运河;战国时期:郑国渠和都江堰;秦朝: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两汉时期:农田水利的地区特色明显,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为主,著名的工程如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建天然陂池为主;西北修筑坎儿井;汉武帝和汉明帝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隋唐时期:隋朝的大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的水利超过六朝的总和;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元朝: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将几大水系贯通起来。认识: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这与水利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是分不开的,因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在生产力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同时,兴修水利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可以扩大到交通运输和商业的发展,因此,修筑水利工程,是古代中国国家管理经济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和职能的体现。(4)重要的土地制度井田制:是西周时实行的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周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享用,不能买卖,必须向周王纳贡,跟随周王作战,服从周王的命令。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诸侯争霸战争,井田制逐渐瓦解,被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屯田制:东汉末年以来,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为了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曹操在许下实行屯田制,以后,三国都实行屯田制,统治者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他们按比例向官府交纳一定的收获物,它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均田制:西晋以来,北方战乱频繁,经济破坏严重,为了恢复发展经济,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隋唐时继续沿用,唐中期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被破坏。它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国家兵役、徭役的征发和国家的财政收入。认识:封建土地私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即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土地国有制在封建社会总归要被破坏,因为封建土地制度的本质是土地私有,只要有土地所有制存在,土地兼并是不可能抑制的,而土地兼并现象的发展必然要使土地国有制破坏,因而井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土地所有制的产生、发展,它们必然被破坏。(5)重要的赋税制度: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编户制度:是汉代对百姓的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是比较完备的赋税制度。被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他们依据人口和资产向国家人口税、田租、徭役和兵役,国家对他们控制十分严格。租调役制:北魏均田制规定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租即土地税和调即户税,还要服兵役和徭役。租庸调制: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调役制,后规定50岁以上可以缴纳一定绢代替劳役,叫“庸”。唐朝在隋的基础上实行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制度,“庸”不再有年龄限制。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两税法:天宝年间,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实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的财政收入得不到保证,为了解决国家的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即按照土地和资产向交税,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它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表面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正式废除。一条鞭法: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摊丁入亩”的“地丁银”:雍正帝规定,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我国的人头税制度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它的实行,对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认识:我国的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相适应,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我国赋税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以人丁为主逐渐变为以土地为主,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一是纳税物品由实物和力役为主逐渐变为货币地租,说明我国商品经济在不断的发展。

在这方面的话影响的因素是比较多的,所以在这方面的话一定要注意有自然的条件,比如说温度湿度,还有一些的话雨水,那么另外的话也有种子的本身问题。

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论文

家庭的氛围很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的心理健康,比如孩子经常待在良好氛围的家庭中,可以使儿童的性格开朗、活泼、谦虚等,如果孩子经常待在不良的氛围家庭中,会使孩子出现嫉妒、孤独、甚至还会伴随着自私的行为,同时家长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幼儿时,会根据父母的做事风格或者是态度说话来学习,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做一个很好的榜样。

写作思路:首先描写社会和时代发展对心理学的影响,以心理学为主题,突出重要性,进行心理描写,结合个人感悟。正文:社会和时代发展都需要心理学知识的释导。因为社会关系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逐渐使得社会越来浮躁和复杂。加上不确定因素和职场压力的骤增。人的心理和意识需要提升以面对现实生活的困惑和烦躁。真正的心理学就像所有科学一样,遵循科学的标准,做双盲实验、有证伪性、能够被重复验证。这也是科学心理学与伪心理学的分水岭。对于一件事,政治学家会从政治角度分析,经济学家会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而心理学家会从自己的理论库里找到分析的角度。或许这也能让心理学对大众产生更有力的影响——使人们能够从某个理论出发看待问题,而不是死记、搬套某些具体研究成果。心理学的意义主要就是对社会稳定性和群体的合理契约关系正常的生存心理。避免让一些特殊群体或特殊心理被特殊对待,防止危害社会的特定行为或事件出现。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的争论,集中在是如何看待遗传和环境的作用上。典型的观点有,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目前来说,绝对的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已经没有市场。发展心理学家一致认为遗传与环境共同影响和参与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避除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是错误的,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比方说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发作就是后天心理生活事件,与这个患者的先天遗传倾向或者是染色体异常,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说没有心理生活事件,有潜在发病倾向的患者,可能不会发作,同样如果没有一定的遗传素质,即使发生某种生活事件,精神分裂症可能也不会发生。问题就是遗传和环境是如何共同起作用的,这一点上儿童发展心理学校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回答 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正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心理。遗传作为基本的物质前提对儿童的心理形成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生理成熟。生理成熟的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提供了基本的前提。譬如,孩子没有学会坐、爬、站时,他就不会走路。儿童不是生下来就会说话的,需要在一定的生理发育成熟时,即1岁左右才开始说话。可以说,生理没有成熟就不会产生语言能力。 教育和社会因素。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是社会环境的教育因素。社会环境(包括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不同的 更多1条 

  • 索引序列
  • 亚健康的影响因素探析论文怎么写
  • 亚健康的影响因素探析论文
  • 亚健康的影响因素探析论文题目
  • 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分析论文怎么写
  • 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