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海南大学学报编辑部陈菲

海南大学学报编辑部陈菲

发布时间:

海南大学学报编辑部陈菲

1、专著《小说本体论》,38万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8月出版2、《文学“诗性”的语义学考察——以新时期中国文学研究为背景》,载《学术月刊》2010年第1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3期转摘,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1年第2期全文转载)3、《在后形而上学意义上重建文学本体论——新世纪文学本体论研究的理据分析》,载《学术月刊》2009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4、《作为日常语言的“理论”与作为学术语言的“理论”——新世纪中国文论研究中一种值得辨析的混淆》,载《学术月刊》2012年第5期5、《以言去言:钱钟书文论形态的范式奥蕴》,载《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6、《“文学批评个人化”:在后形而上学范式下》,载《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5期(收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重释文学史》一书)7、《后形而上学时代的中国文学理论有效性立场》,载《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5期;8、《解构的在场与文学的在场——兼论德里达解构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反照》,载《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1期9、《论审美超越》,载《文艺研究》2007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12期转摘,《中国美学年鉴》转载)10、《不断寻找学科推进的生长点》,载《文艺争鸣》2008年第11期11、《马克思人性观与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的创新》,载《文艺争鸣》2006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12、《诗意地超越世海俗流》,载《当代文坛》2012年第4期13、《文学理论是在何种意义上联系文学实践的》,载《浙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学术界》2009年第2期论点摘编)14、《存在主义与中国文学的融合限度》,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15、《“本体”概念与近似概念的语义学辨析》,载《海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16、《中国美学:接着谁讲?谁接着讲?怎样接着讲?》,载《湖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收入苏州大学出版社《当代中国美学的多重奏》一书)17、《审美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生成论统一——对一个长期争议的美学问题的澄清》,载《西北师大学报》200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8年第4期全文转载)18、《柏拉图迷狂说重估》,载《海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19、《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美学的反思与突破》,载《中国美学研究》第二辑20、《新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有效性讨论的理据分析——以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味思想背景》,载《河北师大学报》2007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8年第3期全文转载)21、《文学理论有效性问题:中西比较与评析》,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22、《理论的自律性和知性困境》,载《西南交大学报》2004年第6期23、《透过理论敞开现象:论钱钟书文学解释的有效性》,载《南京医大学报》2004年第3期24、《对比:“多层累的突创”与“一跃而出”》,载《东方论丛》第一辑25、《试解“知识分子是最坏的人”》,载《粤海风》2009年第5期26、《启蒙者的优越感》,载《粤海风》2010年第1期27、《处于表达焦虑中的反思》,载《粤海风》2010年第2期28、《“公民写作”:多元的幻象》,载《粤海风》2004年第1期29、《关于真话的难题》,载《粤海风》2004年第4期30、《心性价值走向与学术场景估计》,载《博览群书》2003年第5期31、《一种还原现代性的写法》,载《博览群书》2006年第4期32、《历史大幕下的天鹅之歌》,载《名作欣赏》2003年第8期33、《研究生还在读书吗》,载《文汇报》2004年3月22日34、《钱氏幽默》,载《中华读书报》2005年11月23日35、《戏说的滥觞》,载《文汇读书周报》2001年12月29日36、《师门咳唾录》(上),载《大公报》2007年1月15日37、《师门咳唾录》(下),载《大公报》2007年1月30日38、《读书无势利》,载《中国文化报》2002年9月18日39、《一对矛盾而兼容的命题》,载《杂文报》2012年2月24日40、《大庇天下寒士之后》,载《联谊报》2011年10月1日41、《〈边城〉的缺憾》,载《太原晚报》2012年3月19日42、《另一只眼看〈西游〉》,载《杂文选刊》2011年第12期43、《佐罗·谭嗣同·公民写作》,载《大公报》2005年10月13日44、《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以人为中心”》,载《杂文报》2005年6月2日45、《大学者的考题》,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6月12日46、《思想家的文笔》,载《中华读书报》2006年1月6日47、《读书的互见》,载《大公报》2003年2月20日48、《怀想那一代大学生》,载《大公报》2006年4月12日49、《读书奇喻妙赏》,载《大公报》2003年10月29日50、《别动不动拿常识说事》,载《山西文学》2005年第11期51、《霍金和我们的实用理性》,载《杂文选刊》2002年第11期52、《小说窥小》,载《中华读书报》2006年8月30日53、《黄蓉的更年期》,载《作品与争鸣》2003年第11期54、《批评家的孱弱》,载《中华读书报》2006年5月12日55、《清夜读顾准》(上),载《大公报》2006年6月7日56、《清夜读顾准》(下),载《大公报》2006年6月8日57、《小说雅遣》(上),载《大公报》2006年11月30日58、《小说雅遣》(下),载《大公报》2006年12月1日59、《砚边求疵录》,载《大公报》2007年4月11日60、《历史悲剧再评价》,载《杂文报》2002年10月1日61、《凯尔泰斯的幸与不幸》,载《山西文学》2003年第2期62、《请还原“学本位”》,载《华夏时报》2002年5月13日63、《读吧,作品》,载《文汇读书周报》2007年8月10日64、《傻傻地看护那不可侮的》,载《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9月29日65、《平视这段对话》,载《大公报》2006年10月2日66、《思想者的四种造型》,载《杂文月刊》2004年第12期67、《一段虎头蛇尾的历史》,载《大公报》2007年4月22日68、《只因会消失,生命才显得壮美》,载《大公报》2007年4月23日69、《小说是当下的和可能的生活》,载《大公报》2007年6月9日70、《人不过是剃光了毛的猴子》,载《大公报》2007年6月18日71、《因其荒谬,故其可信》,载《大公报》2007年9月12日72、《灵魂震撼,但不怨艾》,载《大公报》2007年9月21日73、《秋叶在海雨天风里翻飞》,载《大公报》2006年6月23日74、《作一次伟大的生命驰骋》,载《语文新圃》2006年第5期75、《走进电影的心脏》,载《文汇读书周报》2003年11月14日76、《诸葛亮为什么斩马谡却不斩关羽》,载《语文新圃》2005年第10期77、《高尔基的另一面》,载《杂文月刊》2004年第9期78、《“桂冠诗人”行状考》,载《大公报》2004年7月25日79、《拟庄子后裔致余秋雨先生书》,载《语文新圃》2007年第5期80、《也谈“第三派文学”》,载《大公报》2004年10月25日81、《生无所息》,载《大公报》2006年7月28日82、《“最佳杂文”的纳闷》,载《大公报》2004年11月26日83、《公民写作:多元的幻象》,载《山西文学》2004年第3期84、《体用统一的开拓之作》,载《文艺报》2003年6月2日85、《读水浒献疑》,载《大公报》2004年3月22日86、《读三国求疵》,载《大公报》2004年4月23日87、《读西游指瑕》,载《大公报》2004年5月17日88、《读红楼挑刺》,载《大公报》2004年6月1日89、《转载率越高越好吗》,载《图书馆》2003年第5期90、《“猎杀贪官”之后》,载《杂文报》2001年11月20日91、《难矣哉知人论世》,载《中华读书报》2001年3月7日92、《“一篇文主义”》,载《中华读书报》2001年4月18日93、《偷龙转凤读书法》,载《中华读书报》2004年3月10日94、《歇后语有大智慧》,载《大公报》2003年12月1日95、《抄本的矮化》,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3月13日96、《当代“买路钱”》,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11月6日97、《驳一种话语优越感》,载《中华读书报》2003年4月16日98、《与叶延滨先生书》,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10月23日99、《元美学与灵之舞》,载《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11日100、《假如董桥是位女子》,载《钱江晚报》2002年11月15日101、《硕士论文的尴尬》,载《大公报》2004年10月31日102、《另一只眼看借书》,载《中华读书报》2003年12月3日103、《购书奇遇三则》,载《中华读书报》2003年5月28日104、《难为五元书折腰》,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1月23日105、《谨防“哲学王心态”》,载《中华读书报》2004年1月7日106、《辩论和酷评》,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11月20日107、《《金庸传》的一个错误》,载《中华读书报》2003年12月17日108、《爱因斯坦笨又何妨》,载《中华读书报》2003年11月12日109、《雕凿时间》,载《中华读书报》2003年7月9日110、《曲线立名》,载《中华读书报》2001年6月6日111、《为可能的读者准备》,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3月27日112、《戏弹“一等奖空缺”》,载《大公报》2004年10月23日113、《上海女孩》,载《大公报》2005年12月5日114、《编辑部的故事》,载《大公报》2004年3月3日115、《重温罗文》,载《大公报》2003年11月12日116、《歌声依旧》,载《珠海特区报》2004年5月9日117、《神神经经学德语》,载《钱江晚报》2003年11月22日118、《缀满比喻的生存》,载《钱江晚报》2002年8月27日119、《老片和我们的童年》,载《钱江晚报》2002年9月10日120、《“先结婚后恋爱”》,载《钱江晚报》2002年12月6日121、《一只爱看《辞海》的猫》,载《大公报》2007年1月26日122、《写在〈梦蝶〉边上》,载《珠海特区报》2004年7月4日123、《不合时宜》,载《大公报》2007年11月20日124、《那一滴眼泪是她的》,载《大公报》2007年11月28日125、《纯美的灵之舞与肉之爱》,载《大公报》2007年12月6日126、《经典的魅力究竟在哪里》,载《大公报》2007年12月12日127、《大处不失沉痛》,载《大公报》2007年12月16日128、《好小说揭示生命最隐秘之处》,载《大公报》2007年12月28日129、《如此叠床架屋有必要否》,载《中华读书报》2008年11月17日130、《“智者钱钟书”之说欠妥》,载《大公报》2008年12月16日131、《蠹鱼的蜕变》,载《杭州日报》1998年8月17日132、《历史感·学理观·前瞻性·实证化》,载《太原日报》2006 年3月27日133、《血性》,载《杭州日报》1998年11月15日134、《语文的灵魂是人文》,载《联谊报》2007年6月10日135、《“有偿献血”之类》,载《杭州日报》1999年2月7日136、《导师不识自家研究生?》,载《文汇报》2004 年 2 月 20 日137、《“第三条道路”的一个脚注》,载《大公报》2009年2月8日138、《这是有温度的学术》,载《文汇读书周报》2009年2月13日139、《戏说历史也要讲逻辑》,载《大公报》2009年3月3日140、《姓名之美》,载《青年文摘》2009年第11期141、《求之过深的批评》,载《大公报》2009年4月4日142、《在繁华中看出萧条》,载《联谊报》2009年12月31日143、《两个钱锺书》,载《大公报》2009 年7月26日144、《跳出如来佛手掌三办法》,载《大公报》2010年10月5日145、《筷子演义》,载《大公报》2009年12月9日146、《人咬狗为什么才是新闻》,载《大公报》2009年1月7日147、《地铁上的哲学》,载《大公报》2010年4月29日148、《且慢“填补空白”》,载《大公报》2008年12月31日149、《唐诗宋词昆曲之局限》,载《语文新圃》2009年第8期150、《也谈陈寅恪的自由》,载《大公报》2009年7月13日151、《余秋雨思想资源一瞥》,载《语文新圃》2010年第6期152、《中西悲剧差异比较论》,载《语文新圃》2010年第8期153、《姬别霸王》,载《大公报》2009年 8月24日154、《孙悟空是哪一年闹天宫的》,载《大公报》2009年11月4日155、《天上版西游记》,载《大公报》2009年10月10日156、《西游记逻辑之得失》,载《语文新圃》2010年第5期157、《真爱的襟怀》,载《大公报》2009年6月1日158、《做有思想的教师》,载《大公报》2009年4月26日159、《欢喜型学者》,载《中国年度最佳大学生作品》(漓江出版社2003年版)160、《赋得书里书外人》,载《读书哲语》(文汇出版社2001年版)161、《但开风气不了情》,载《年轻的声音》(新蕾出版社2001年版)162、《何必“复兴国学”》,载《于丹为什么这样红》(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63、《蒲松龄之谜与托克维尔之解》,载《杂文报》2012年1月17日164、《自编歇后语》,载《太原晚报》2012年1月7日165、《生活中的哲学点滴》,载《大公报》2012年2月3日166、《研究生与高考作文》,载《中国青年报》2004年6月1日167、《对杂文的一点思索》,载《杂文报》2011年11月1日168、《鞭炮的疑思》,载《大公报》2012年1月26日169、《钱锺书的炫博》,载《大公报》2011年9月20日170、《名人之烦》,载《联谊报》2011年12月17日171、《余秋雨思想资源一瞥》,载《语文新圃》2010年第6期172、《当阿Q遇上韦小宝》,载《大公报》2011年11月20日173、《克里斯蒂,莎士比亚,谁更伟大》,载《大公报》2009年8月11日174、《学者的真性情》,载《大公报》2008年11月13日175、《聚书之乐》,载《大公报》2011年11月19日176、《谁为刀俎,谁为鱼肉》,载《大公报》2010年3月14日177、《宋江之威及其他》,载《大公报》2010年6月25日178、《谁逼谁上梁山》,载《大公报》2009年6月30日179、《闲说金瓶》,载《大公报》2011年9月24日180、《我的好书观》,载《大公报》2011年8月30日181、《道不远人》,载《大公报》2011年11月29日182、《一个教坛老兵的语文观》,载《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11月27日183、《“千里马“估衡法》,载《中华读书报》2001年5月16日184、《披着学者外衣的刀客》,载《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8月27日185、《读图时代的莎剧精灵》,载《文汇读书周报》2003年3月18日186、《浮生记忆》,载《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8月6日187、《巨人何以成为畏友》,载《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3月17日188、《作家不是兔子》,载《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1月6日189、《慎莫再吟伤仲永》,载《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2月12日190、《英姐》,载《大公报》2011年9月6日191、《诸葛式的法治》,载《杂文报》2002年6月30日192、《杂志的精神》,载《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2月4日193、《钱锺书的幽默,钱锺书的刻薄》,载《大公报》2005年11月14日194、《文学博士周润发》,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8月21日195、《思想者雕塑的另一面》,载《大公报》2009年10月31日196、《看别人与看自己》(上),载《大公报》2008年5月28日197、《看别人与看自己》(下),载《大公报》2008年5月29日198、《与王元化先生商榷》,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4月5日199、《体用统一的开拓之作》,载《文艺报》2003年5月15日200、《逼视良知》,载《大公报》2007年10月19日201、《读杂文清火》,载《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12月30日202、《“最佳杂文”的纳闷》,载《大公报》2004年11月26日203、《做学问的三重门》,载《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6月6日204、《杨绛自撰生平二三事》,载《大公报》2011年11月3日205、《赛过杜丽娘和麦当娜》,载《新民晚报》2002年11月22日206、《奥斯维辛的人性变因》,载《杂文报》2012年4月20日207、《〈读孟尝君传〉反弹》,载《联谊报》2012年4月28日208、参编《美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

海南大学学报编辑部

放假,但有值班的。海大学报编辑部周末放假,但有值班的,可处理稿件的工作可能延后。学报编辑部现有工作人员18人,其中编辑人员16人,12人拥有高级职称,4人拥有博士学位,是一支职称学历较高、业务素质精良的编辑队伍。海南大学学报编辑部是学校直属单位,现负责编辑出版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热带生物学报三种学术期刊,海南省教育厅主管,海南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004-1710] 期刊详细信息 看看投稿指南? 哪里有全文? 本刊收录在: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0-2011年版)提示: 排序: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 - 第70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2-2013年版)提示: 排序: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 - 第68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4-2015年版)主题分类:高校综合性学报: 高校综合性学报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陈

朋友你好,直接向你要投稿的媒体编辑部电子邮箱投稿就行了。如果你的文章写的好的话,很快就会被采用的。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核心学术期刊1、《关注新时期文学与道德,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2、《现代传媒对文学艺术的影响》(《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3、《赛伯空间中的当代文学艺术的命运》(《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3期)4、《王朔现象及其理论意义》(《河南师大学报》2000年第5期)5、《艺术消费与广告的文化意味》(《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6、《论科技意识形态及其对艺术生产的影响》(《社会科学研究》2001第1期)7、《作为文学阵地的文学期刊》(《新疆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8、《市场语境下艺术的雅俗分化与融合》(《厦门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9、《面向文化:文艺理论的新转变》(《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10、《期刊的危机与突围》(《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2期)11、《意味深长的“沉默”》(《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第2期)12、《消费时代的文艺精神状况》(《人文杂志》2001年第3期)13、《中国稿酬制度的变迁》(《江汉论坛》2001年第4期)14、《大雅大俗的大众之歌》(《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15、《公案文学艺术魅力剪话》(河南师大学报》2001年第4期)16、《惊鸿一瞥:2000年中国文艺理论研究》《湖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17、《“树上的果子”与“自然的鲜活气息”》(《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18、《把理论还给历史》(《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19、《文学史理论反思:重写论、先验论与更替论》(《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第5期)20、《市场语境下工具理性的审美意义》(《文史哲》2002年第1期)21、《作为艺术的生产》(《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1期)22、《艺术生产论的当代意义》(《甘肃社会科学》2002,6)23、《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的研讨与探索》(《西南民族学院》2002,11)25《“中国学者对世界学术的贡献”》(《江西社会科学》2002,12)《2002年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03卷)26、《一部值得珍视的著作》(《当代文坛》2003、1)27、《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当代意义论略》(《马列文论研究》第13辑)28、《瑞恰兹与〈文学批评原理〉》(《江汉论坛》2002,4)29、《从“客观快乐说”到“直观本质论”》(《江苏社会科学》2003,1)30、《关于文艺美学学科定位论争的回顾与反思》(《文艺争鸣》2002,6)31、《“火焰战争”与“文化垃圾” ——关于“网络文学”的几点不合时宜的想法》(《社会科学战线》2002,4)32、《市场经济下的文艺新观念漫议》(《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3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艺术生产》(《广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34、《对“创造论”的彻底清算》(《广西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35、《电脑艺术的兴起和古典艺术的终结》(《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36、《期刊的转向与文学的命运》(《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1期)37、《论“缺陷”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义》(《南宁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38、《论艺术消费》(《宜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39、《郭宏安等著〈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7-1998年卷)40、《金元浦著〈文学解释学〉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7-1998年卷)?? 41、《夏中义著〈新潮学案〉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7-1998年卷)42、《评周宪〈超越文学——文学的文化哲学思考〉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7-1998年卷)43、《论科技意识形态及其对艺术生产的意义》(《广西师大学报》2000年第2期)44、《“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回顾与反思》(《求索》2001第4期)45、《作为产业的文学期刊》(《岱宗学刊》2000年第4期)46、《审美意识形态与艺术交往精神》(《河海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47、《精神生产者的市场境遇》(《荆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4期)48、《艺术生产论的发展及其当代意义》(《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第3期)49、《1996-1997年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学年鉴》1998-1998卷)50、《1999-2000年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00-2001卷)51、《市场经济与艺术生产》《河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52、《张健著〈清代诗学研究〉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9-2000年卷)53、《包忠文著〈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史〉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9-2000年卷)54、《钱中文著〈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9-2000年卷)55、《何西来、杜书瀛主编〈新时期文学与道德〉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9-2000年卷)56、《陈良运著〈周易与中国文学〉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9-2000年卷)57、《王立著〈中国文学主题学研究〉丛书三种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9-2000年卷)58、《薛永武著〈西方美学论稿〉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1年卷)59、《黄鸣奋著〈比特挑战缪斯:网络与艺术〉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1年卷)60、《周宪著〈崎岖的思路〉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1年卷)61、《张荣冀著〈流行艺术研究〉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1年卷)62、《走向艺术生产论》(《三峡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63、《现代传媒与艺术研究论纲》(《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5期)64、《走向新世纪的文艺之思》(《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65、《现代传媒带来的审美观念的转型》(《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66、《文艺理论: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反思》(《滨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67、《略论意识形态与艺术生产》(《殷都学刊》2001年第1期)68、《对缺陷美的几点思考》(《成都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69、《数码时代艺术剪话》(《走向新世纪的影视艺术》,文集,华艺出版社2001年版)70、《现代传媒与文学艺术》(《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71、《“审美之维”与“单向度的人”》(《荆州师院学报》2001年第3期)72、《“寄言出意”与“得意忘言”》(《中南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73、《中国期刊百年回顾》(《曲靖师院学报》2001年第4期)74、《“审美之维”与“单向度的人”》(《荆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4期)75、《十七世纪英国的幽默故事书》(《岱宗学刊》2001年第3期)76、《从头细品百年文论,长卷精绘理论风云》(《文学前沿》2001年第3期)77、《数字化生存状况下的艺术生产》(《阴山学刊》2001年第6期)78、《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山东农管干部学院学报》2001第4期)79、《“文学现代性”研究述评》(《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80、《网络时代的文学艺术》(《三峡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81、《简评〈文艺活动的审美维度〉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2年卷)82、《简评〈艺术的哲学思考〉》,(《中国文学年鉴》2002年卷)83、《简评〈胡经之文丛〉》,(《中国文学年鉴》2002年卷)84、《简评〈明永乐至嘉靖初诗文观研究〉》,(《中国文学年鉴》2002年卷)85、《“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讨论会》,(《中国文学年鉴》2002年卷)86、《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文学与人研讨会》,(《中国文学年鉴》2002年卷)87、《2001年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02卷)88、《文艺学术史:一项相当于金字塔的学术工程》(《南方文坛》2002年第1期)89、《论科技意识形态的文化意义》(《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90、《中心的边缘与边缘的中心》(《云梦学刊》2002年第5期)91、《以文本为中心的合理性及其局限》(《宝鸡文理学院》2002年第1期)92、《百年文艺学的“两次转型”》(《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2,3)93、《“请客赴宴”与“开店卖饭”:关于艺术生产与消费的思考》(《吉首大学》2002,2)94、《危机与出路:关于期刊市场命运的思考》(《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2,5)95 《绽放在悬崖上的花朵:人文社科学报的学术特色之我见》(《三峡大学学报》2002,6)96、《“审美泡沫”:文化消费意识与广告》(《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2,3)97、《珠积玉累成学问披沙拣金铸文章》(《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2,4)98、《对“诗与画”的审美复合的追求》(《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2002,11,29)99《中国当代文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编《文艺美学研究丛刊》第2辑)100《王文宏著〈厨川白村文艺思想研究〉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1《冯毓云著〈文艺学与方法论〉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2《童庆炳等著〈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3《汪正龙著〈文学意义研究〉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4《刘俐俐著〈隐秘的历史河流〉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5《姚文放著〈美学文艺学本体论〉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6《王杰著〈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7《文学研究种的跨学科发展研讨会》,(《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8《“中国古代文体与文学理论”研讨会》,(《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9《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座谈会》,(《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10《“全球化语境与民族文化、文学的前景”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11、《文学批评“情采论”》(《东方丛刊》2003,1)112、《理论自觉的历史意义》(北师大编《文学理论学刊》第2辑)113、《2003年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04卷)114、《文艺美学研究的进展》,(《中国美学年鉴》,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115、《全国“文论何为”学术研讨会》,(《中国文学年鉴》2004年卷)116、《汤学智著〈生命的环链〉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17、《林保全著〈马克思主义文艺审美论〉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18、《〈比较与超越——世纪之交中西文论比较研究〉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4年卷)119、《〈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观照〉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4年卷)120、《〈中国商贾小说史〉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4年卷)121、《〈文学理论:文化阐释与学科形态〉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4年卷)122、《〈消费社会的文学文本〉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4年卷)123、《“文论何为”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04年第6期124、《克罗齐和直觉美学研究》(译文)《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7期125、《直逼中心的“边缘表达”》,《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126、《人本文学之中西比较》《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27、《身体缺席的精神盛宴?——关于网络文学的反思》,《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128、《努力开掘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意义——评邓新华著〈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观照〉》《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29、《从“生产论”视角看“审美意识形态”说《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130、《现代传媒革新与当代文艺命运》,《紫观阁》2006年第5期。131、“杜书瀛美学研究暨《价值美学》座谈会”召开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9-05-10 期刊 0 0132、从头细品百年文论 长卷精绘学术风云——《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讨论会纪要 陈定家 文学前沿 2001-06-15 133 文艺批评风格论 文学前沿 2002-11-15 期刊 0 5134 公民、数字媒介与全球化 马克·波斯特; 陈定家译 江西社会科学 2008-01-25 期刊 0 54135寻找网络时代的艺术“灵光” 陈定家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8-03-10 期刊 0 43136 市场与网络语境中的文学经典问题 陈定家 文学评论 2008-02-15 期刊 0 158137、超文本与互文性 陈定家等 社会科学辑刊 2008-05-15 期刊 0 89138 网络时代的文学“奇迹”——以《姑妄言》的“重现江湖”为例 陈定家 学习与探索 2008-11-15 期刊 0 16139市场与网络语境下的文学祛魅问题——以《浮士德》的改编与戏仿为例 陈定家 江西社会科学 2009-02-25 期刊 0140 努力开掘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意义——评邓新华著《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观照》 樊宝英; 陈定家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1-25 期刊 0 18141 从“生产论”视角看“审美意识形态”说 陈定家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6-01-26 期刊 2 72142 书籍的终结 罗伯特·库弗; 陈定家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02-26 期刊 0 15143“超文本”的兴起与网络时代的文学 陈定家 中国社会科学 2007-05-10 期刊 5 422144 推动美学从实践研究向关系研究的当代转型 陈定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9-05-26 报纸 0 0145 加强网络文学研究和引导 陈定家 文艺报 2007-10-30 报纸 0 8146 把网络文学推向学术前沿 陈定家 文艺报 2008-05-06 报纸 0 6147 价值美学的新开拓 陈定家 人民日报 2008-10-16 报纸 0 13148 走向移动阅读的手机小说 陈定家 中国文化报 2009-01-02 报纸 0 3149 审美现象与美学价值 陈定家 人民日报 2009-04-14 报纸 0 12150虚构与人类生存 汪正龙 (南京大学) 陈定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图书商报 2003-11-28 报纸 0 6151中国近现代美学研究的可喜收获 陈定家 文艺报 2005-11-10 报纸152热点聚焦 文艺理论研究综述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2/01/01 年鉴 0 2153 论著评介 《文艺活动的审美维度》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2/01/01 年鉴 0 0154学术会议 《中国20世纪文学学术史》讨论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2/01/01 年鉴 0 0155 学术会议 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文学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 陈定家; 付小悦 中国文学年鉴 2002/01/01 年鉴 0 3156 研究综述 文艺理论研究综述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1/01/01 年鉴 0 7157 专题研究 文艺美学研究概况 陈定家 中国美学年鉴 2002/01/01 年鉴 0 0158 探讨与争鸣 关于文艺美学学科定位的争论 陈定家 中国美学年鉴 2001/01/01 年鉴 0 2159 美学态势 文艺美学研究概观 陈定家 中国美学年鉴 2001/01/01 年鉴 0 1160 现状考察 关于“全球化与中国人文建设”的调查报告 高建平; 严平; 陈定家; 师亚惠; 张媛 中国文学年鉴 2004/01/01 年鉴 0 0161研究综述 文学理论研究综述 陈定家; 高建平 中国文学年鉴 2004/01/01 年鉴 0 4162 学术会议 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讨会暨全国报告文学理论家联谊会第二届年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4/01/01 年鉴 0 0163 学术会议 全国“文论何为”学术研讨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4/01/01 年鉴 0 0164 研究综述 文艺理论研究综述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3165 论著评介 《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66 论著评介 《文学意义研究》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67 论著评介 《美学文艺学本体论》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68 论著评介 《多维视野中的文学与美学》 钱中文;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68论著评介 《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0 论著评介 《文艺学与方法论》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1 论著评介 《厨川白村文艺思想研究》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172 学术会议 文学研究中的跨学科发展研讨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3 学术会议 “中国古代文体与文学理论”研讨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4 学术会议 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座谈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5 学术会议 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现当代文艺家学术研讨会 文小平;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6学术会议 全国戏剧期刊与戏剧理论批评研讨会 文小平;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7 学术会议 “全球化语境与民族文化、文学的前景”国际学术讨论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3178 学术会议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苏比;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9 学术会议 审美与艺术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 鲁文美;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80学术会议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与创新”学术讨论会 鲁文美;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3181 学术会议 “人民美学与现代性问题”研讨会 文小平;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82 学术会议 “美学、艺术与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 鲁文美;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1183 概况 文艺理论研究综述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0/01/01 年鉴 0 5184 新书评介 《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0/01/01 年鉴 0 0185 新书评介 《新时期文学与道德》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0/01/01 年鉴 0 0186 研究概况 文艺理论研究综述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1998/01/01 年鉴 0 3187美学态势 文艺美学研究的进展 陈定家 中国美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88 美学论文摘要 从“客观化快感”说到“直观本质”论——桑塔亚那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一瞥 陈定家 中国美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1189 论文摘要 从形象到拟像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6-01-01 年鉴 0 0190 论文摘要 论全球化语境下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8-01-01 年鉴 0 0191 学术会议 庆祝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创立20周年暨《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创刊20周年纪念研讨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7-01-diansnam 01 年鉴

张亚伟 王桂荣 孙先科

海南大学学报编辑部邮箱

胡伟,男,1982年7月生,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副教授,海南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导师。2008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岩土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10月起任海南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专职教师;2009年7月高聘为海南大学副教授;2010年9月破格提升为副教授;2011年6月被批准为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2011年12月至加拿大皇家军事学院做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现主要担任《工程力学》、《土力学》、《基础工程》、《专业外语》等课程及大四毕业设计指导等教学工作;主要从事地基与基础工程、岩土体本构关系与数值模拟、岩土工程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研究。至今在《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工程力学》、《应用力学学报》、《工程地质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等国内权威学术期刊及国际国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近30篇学术论文,其中EI检索12篇,ISTP检索1篇。参编《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教材一部,主编一部《地基处理理论与技术进展》(副主编)。参与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现主持一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海南省教育厅项目、两项海南大学校级科研课题。 Email:。

放假,但有值班的。海大学报编辑部周末放假,但有值班的,可处理稿件的工作可能延后。学报编辑部现有工作人员18人,其中编辑人员16人,12人拥有高级职称,4人拥有博士学位,是一支职称学历较高、业务素质精良的编辑队伍。海南大学学报编辑部是学校直属单位,现负责编辑出版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热带生物学报三种学术期刊,海南省教育厅主管,海南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就学报来说,你可以看一看学报的封面,上面就表明的又是否是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的级别越高表明论文价值越大。如全国核心期刊等。当然,文科类大学在全国排名越靠前,它的学报也越有价值。看你上面所列的学报应该都不是特别核心的期刊。其他的文学类杂志《理论与创作》应该还是比较专业的。其实,如果你的论文中有引用上述文献中引用别人的观点或话语的内容,应该直接找到原出处,直接列上书名是最好的。

校 长 韩长日  韩长日,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突出贡献专家,海南师范大学校长,海南省第三届、第四届政协委员、第五届政协常委。主要研究方向:有机化学和天然产物化学。近年来,出版译著《有机合成》(化学工业出版社)1部,出版著作《有机化学学习指导》(湖南科技出版社)、《药物制造技术》(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精细有机化工产品生产技术》(中国石化出版)等26部。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完成科技部、教育部等科研项目13项。在《化学学报》、《有机化学》等杂志上共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51篇被美国《Chemical Abstracts》摘录,有14篇被SCI收录,被EI收录5篇。申请专利4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各一项。1993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2000年、2004年分别获海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三项;1993年获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曾宪梓教师奖三等奖;1997年再次获曾宪梓教师奖二等奖;1999年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共3项;2000年获海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主管工作:主持学校行政全面工作,分管人事处(包括计划生育办公室、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财务处  主要学习与工作经历:学习与工作经历:  1982年1月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化学系,留校任教;  1989年1月破格晋升副教授;  1990年12月任湖北师范学院化学系副主任,代主任;  1993年1月破格晋升正教授;  1994年4月任湖北师范学院化学系主任;  1995年3月调入海南师范学院,历任化学系教授、主任;  1998年1月任海南师范学院院长助理;  1998年8月任海南师范学院副院长;  2006年9月任海南师范学院院长;  2007年4月任海南师范大学校长;

可以

  • 索引序列
  • 海南大学学报编辑部陈菲
  • 海南大学学报编辑部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陈
  • 海南大学学报编辑部邮箱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