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2000字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2000字

发布时间: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2000字

一、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成为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不可逆转的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必将进一步加强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局面。二、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的运行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经济在当前世界经济秩序中取得了全面的支配地位。四、新科技个拧产生的深远影响科学进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历次科技革命都促使社会生产力的飞跃,推动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征稿启事可以发写手之家。这里发的你信得过?

经济全球化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论文2000字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征稿启事可以发写手之家。这里发的你信得过?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术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 (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 (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生。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利用外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利用外资407亿美元,2005年增长到603亿美元,到2005年底累计利用外资6224亿美元(张强莉等,2006),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实现了由对外借款到外商直接投资的转换,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贸出口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赵华等,2006),成为了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3)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外企的进入可有效地解决部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直接参与外贸加工业的农村劳动力近两亿,不但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4)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资和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产业竞争,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技术合作,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增强我国经济技术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5)有利于促进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和完善,缩短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制度的完善。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由于外资投入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回报利润率高的地区和项目,将造成我国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如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是5621亿美元,其中东、中、西部所占的比例为25%、16%和59%(尚永胜,2006),东部地区外资投入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2)我国外贸出口主要是靠低价竞争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特点,却为之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和消耗宝贵矿产资源的沉重代价。 (3)外资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优势,极大地冲击了民族工业与农业,削弱了国内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作不懈的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中国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我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安全,应建立政府指导下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全面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走向和我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适时提出应对措施,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完善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应加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国有垄断领域的垄断局面,全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证券和投资等有关配套的法规和制度,强化工商、税务和技术监督等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体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坚持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进出口商品的经营管理,建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 研究和制定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我国要研究制定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规划,加大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增长方式由目前以资源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向以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为主的体现高科技特点的集约型经济方式转变;同时大力支持民族产业,发挥已有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当代全球经济的竞争就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应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及时跟踪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寻求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 自1993年欧盟一体化内部大市场建立以来,为其成员国创造了数百万的就业机会和数千亿的财富收入,并有效地抵御了外部经济冲击。欧盟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地缘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展较快,目前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议定书、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正在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还有9个(邢军,2006)。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近期加强与中国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世界格局新旧交替之际,中国所面临的外部形势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机遇方面看,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局势的缓和,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在多极格局中,中 国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已比过去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也得到提高。特别是在亚太地区建 立新的政治、经济合作体系,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 从挑战方面看,首先是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保护主义盛行,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 的竞争。其次,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 也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制约。再次,少数发达国家推行一种新的强权政治,施加种种 压力,企图迫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只有坚持独立自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的道路,才能利用有利因素,抵制外来的不利影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尽快建成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 从世界近现代史看,不少贫弱的民族和落后的国家,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实现经济起飞,虽然 有着各不相同的具体条件和有利因素,但重视教育,善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则是其共同特点。 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勤劳智慧的人民,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坚定地依靠科技进步,经过五六十年坚韧不拨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简述冷战对世界的影响 冷战这一用语是二战及战后时代的产物。所谓的冷战,我认为就是一种在战争威胁下的军事、政治、经济的较量。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政治与经济是其主要的战场,而军事竞备仅仅是其表象。 在美苏冷战期间,既没有发生世界大战,也没有发生大国之间的直接大规模的战事。在此期间虽然冲突仍频,小战不鲜,乃至大国之间时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紧张对抗,而且军备、尤其是核军备及竞赛达到空前的地步,然而,这一时期最终没有打破世界和平,仍然保持了全球的大致稳定,总的说来,属于和平时期,是对峙的双方之间兼有对话与对抗、紧张与缓和而趋向对话与缓和的时期。在此期间,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国家或集团之间在和平状态下,进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国民生活水平诸方面的较量,是和平共处、和平竞赛。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2000字最新

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人发展,中国的前途命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国际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中国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全面理性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特点和趋势,对于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发展趋势及特点分析 一、国际安全形势总体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首先,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促使各国人民下定决心维持和平,以使后代免除战 争的浩劫。其次,核 武器的大规 模杀 伤力和威慑力足以将地球毁 灭很多次,因此谁也不愿意因打核 战争与地球同 归于尽。再次,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使世界各国依存度提高,共同利益的领域扩大,进一步减小了爆 发世界性大 战的可能性。 二、传统安全领域中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并有新的表现 首先是局部冲突与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尤其是这些热点问题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或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更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和变数。其次是各国的国防开支逐年增长。这种状况意味着各国仍然把军事发展作为保障自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再次,主要核 大国进一步加强战略力量,全球核 武扩散问题依然严重,这对世界安全构成了极大隐患。 三、非传统安全构成的威胁甚至超过战 争 首先是国际恐 怖主义问题。2012年以来,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及袭击规模扩大;恐怖袭击方式令人防不胜防;国际反恐斗争中双重标准问题使得国际反恐阵线有破 裂的倾向。其次是环境安全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世人对环境安全的极大担忧。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候灾害频发,甚至使部分小岛屿国家生存面临威胁。再次是金融安全问题。这次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了发达国家,也严重打击了新兴市场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虚拟经济及实体经济,并引发了诸多社会及政治问题。最后还有愈演愈烈的贩 毒走私、严重传染性疾 病扩散、肆无忌 惮的海 盗活动,以及日益严重的非法移民等问题,这些都对国际安全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当前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影响 一、中国的传统安全环境面临的挑战 首先表现在亚太及中国周边各国军费开支不断增长。目前,不少亚太国家普遍加大军费投人,加速军事战略调整,提高武 器和人员的作战水平。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对中国的安全影响将是不言而喻的。在各国军费开支不断攀升的背后是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深刻的军 事调整与变革。其次是中国的周边环境带来的安全隐患也不可小视。中国与周边多国存在领 土与领 海争 端,但由于这些问题涉及面广,历史与现实问题错综复杂,又有国际势力介人,解决起来难度相当大。另外,大规 模杀 伤性武 器扩散也给中国带来安全威胁。核 武器的垄 断已被打破,世界进入到一个大规 模杀 伤性武 器扩散时期,这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 胁。 二、从非传统安全来看,中国也同样面临重大威 胁 三、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还须承担来自美国的压力 奥巴马上台后,美国政府明显加大了对亚太地区的关注和投人,力图推动美国战略中心向亚太转移。美国在这一地区频频进行军 事演习,在强化日韩同盟与美印关系的基础上拓展与泰国、菲律宾等国的同盟关系,努力使双边同盟向三边和多边同盟进行有力延伸。为了推进“重返亚 洲战 略”,奥巴马政府还全面参与亚太事务,积极加人《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高调介人中国南 海问题,对中国的领 土问题指手画脚,试图遏 制中国日益强大的影响力,维持其在亚太地区的优势和领导力。目前,美国在中国周边加紧构筑针对遏 制中国的“C’’ 型军事包 围圈,美军在中国周边地区的基地密度已比冷 战时期针对苏联的还要密集。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下中国应对策略 一、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和资源,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软实力建设 和平、发展与合作是历史潮流,我们必须顺应潮流,紧紧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战略机遇期,加速和平崛起的进程。只有自身实力强大了,才能更有效地保证本国的安全,维护世界的和平。 从国际上来看,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必将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应该以这次金融危机为契机,努力推动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与秩序重建,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经济新规则制定,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力争获取更多发言权,提高中国的话语权和国际地位;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调整的机遇,凭借充足的外汇储备加快海外收购力度,壮大中国银行和企业的实力。从国内来看,要立足扩大内需保增长,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放在首要位置,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 金融危机不仅削弱了美国的硬实力,也重创了其软实力。这说明美国模式存在很多的问题和隐患。当然这里既有宏观层面上的问题,也有微观层面上的问题;既有经济上的问题,也有政治和社会、文化上的问题。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普世价值影响力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大大降低,而以政治和社会稳定、渐进改革、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有效调节、注重实体经济等为特点的中国模式则经历住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这无疑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当然,中国在软力量建设上还应继续培育自己的核 心价值观、有效的意识形态及有感召力的生活方式和基本制度。 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妥善处理好中国与美国及周边国家的关系 (一)中美关系。与美国相比,目前中国仅仅是一个地区性大国,从某种角度而言,中国并没有很大的战略回旋余地,中国持续的经济成功严重依赖西方资本和技术的流人和外国市场的准人。I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均超过中国经济总量的60%以上,在世界主要大国中对外贸易依存度最高。倘若中美关系恶化,中国经济发展无疑将受到极大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也将严重受挫,甚至难以实现。因此,总体稳定的中美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中之重。近些年来,中美两国在很多领域的合作总体比较顺利,在许多问题上中国秉持了务实灵活、温和求实的原则,这确实符合小平同志提出的韬 光养 晦战略,但是中美两国的结构性矛盾决定了两国今后无论在政治、军事领域,还是在经济、文化领域都会存在不可避免的摩擦,但无论出现怎样的矛盾,中美关系都不会全面恶 化,两国的共同利益仍然大于分 歧。 (二)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不尽相同,一些国家还与中国存在领土争 端等历史遗 留问题,情况相当复杂。进人新世纪,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了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积极解决了绝大部分边界等历史问题,营造了一个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周边环境,创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最好时期。中国现与东南亚、南亚、中亚、东北亚和南太平洋诸国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和深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努力推进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变革,最大限度地获取参与国际事务的话语权 目前,主要战略力量围绕国际格局调整转换中的权利重新分配展开激烈博弈,发达国家与新兴大国及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较量空前激烈。尽管现存的国际秩序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有着不合理和不公正的地方,并不能完全适应国际格局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但这一体制仍对世界和地区安全及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重要作用,因此不能推倒重来和“另起炉灶”,而应该积极参与,推动改革。对中国来说,要认识到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必然性,并善于抓住机遇,以建设性的方式推进变革,确保变革过程的稳健和结果的合理性,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参与国际事务的话语权和决策参与权。 由于全球经济力量对比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再加上经济权力的再分配不像政治权力再分配那样敏感,因此,推动国际体系的变革应该首先从经济层面人手,通过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促使中国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更好地维护和体现中国的国家利益。其次要推动国际政治体系的改革。具体来说,就是支持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使其具有更好的代表性,特别是通过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常任理事国席位,扩大中国在这一重要的决策机制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此外,对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持积极态度还有助于防止中国被视作反对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提升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痛改过去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经济全球化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2000字最新版

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世界格局新旧交替之际,中国所面临的外部形势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机遇方面看,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局势的缓和,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在多极格局中,中 国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已比过去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也得到提高。特别是在亚太地区建 立新的政治、经济合作体系,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 从挑战方面看,首先是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保护主义盛行,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 的竞争。其次,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 也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制约。再次,少数发达国家推行一种新的强权政治,施加种种 压力,企图迫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只有坚持独立自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的道路,才能利用有利因素,抵制外来的不利影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尽快建成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 从世界近现代史看,不少贫弱的民族和落后的国家,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实现经济起飞,虽然 有着各不相同的具体条件和有利因素,但重视教育,善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则是其共同特点。 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勤劳智慧的人民,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坚定地依靠科技进步,经过五六十年坚韧不拨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简述冷战对世界的影响 冷战这一用语是二战及战后时代的产物。所谓的冷战,我认为就是一种在战争威胁下的军事、政治、经济的较量。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政治与经济是其主要的战场,而军事竞备仅仅是其表象。 在美苏冷战期间,既没有发生世界大战,也没有发生大国之间的直接大规模的战事。在此期间虽然冲突仍频,小战不鲜,乃至大国之间时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紧张对抗,而且军备、尤其是核军备及竞赛达到空前的地步,然而,这一时期最终没有打破世界和平,仍然保持了全球的大致稳定,总的说来,属于和平时期,是对峙的双方之间兼有对话与对抗、紧张与缓和而趋向对话与缓和的时期。在此期间,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国家或集团之间在和平状态下,进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国民生活水平诸方面的较量,是和平共处、和平竞赛。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术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 (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 (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生。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利用外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利用外资407亿美元,2005年增长到603亿美元,到2005年底累计利用外资6224亿美元(张强莉等,2006),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实现了由对外借款到外商直接投资的转换,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贸出口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赵华等,2006),成为了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3)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外企的进入可有效地解决部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直接参与外贸加工业的农村劳动力近两亿,不但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4)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资和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产业竞争,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技术合作,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增强我国经济技术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5)有利于促进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和完善,缩短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制度的完善。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由于外资投入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回报利润率高的地区和项目,将造成我国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如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是5621亿美元,其中东、中、西部所占的比例为25%、16%和59%(尚永胜,2006),东部地区外资投入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2)我国外贸出口主要是靠低价竞争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特点,却为之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和消耗宝贵矿产资源的沉重代价。 (3)外资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优势,极大地冲击了民族工业与农业,削弱了国内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作不懈的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中国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我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安全,应建立政府指导下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全面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走向和我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适时提出应对措施,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完善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应加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国有垄断领域的垄断局面,全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证券和投资等有关配套的法规和制度,强化工商、税务和技术监督等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体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坚持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进出口商品的经营管理,建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 研究和制定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我国要研究制定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规划,加大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增长方式由目前以资源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向以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为主的体现高科技特点的集约型经济方式转变;同时大力支持民族产业,发挥已有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当代全球经济的竞争就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应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及时跟踪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寻求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 自1993年欧盟一体化内部大市场建立以来,为其成员国创造了数百万的就业机会和数千亿的财富收入,并有效地抵御了外部经济冲击。欧盟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地缘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展较快,目前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议定书、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正在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还有9个(邢军,2006)。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近期加强与中国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当代世界经济政2000字论文

征稿启事可以发写手之家。这里发的你信得过?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术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 (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 (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生。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利用外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利用外资407亿美元,2005年增长到603亿美元,到2005年底累计利用外资6224亿美元(张强莉等,2006),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实现了由对外借款到外商直接投资的转换,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贸出口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赵华等,2006),成为了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3)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外企的进入可有效地解决部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直接参与外贸加工业的农村劳动力近两亿,不但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4)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资和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产业竞争,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技术合作,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增强我国经济技术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5)有利于促进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和完善,缩短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制度的完善。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由于外资投入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回报利润率高的地区和项目,将造成我国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如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是5621亿美元,其中东、中、西部所占的比例为25%、16%和59%(尚永胜,2006),东部地区外资投入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2)我国外贸出口主要是靠低价竞争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特点,却为之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和消耗宝贵矿产资源的沉重代价。 (3)外资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优势,极大地冲击了民族工业与农业,削弱了国内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作不懈的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中国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我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安全,应建立政府指导下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全面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走向和我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适时提出应对措施,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完善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应加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国有垄断领域的垄断局面,全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证券和投资等有关配套的法规和制度,强化工商、税务和技术监督等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体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坚持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进出口商品的经营管理,建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 研究和制定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我国要研究制定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规划,加大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增长方式由目前以资源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向以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为主的体现高科技特点的集约型经济方式转变;同时大力支持民族产业,发挥已有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当代全球经济的竞争就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应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及时跟踪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寻求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 自1993年欧盟一体化内部大市场建立以来,为其成员国创造了数百万的就业机会和数千亿的财富收入,并有效地抵御了外部经济冲击。欧盟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地缘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展较快,目前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议定书、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正在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还有9个(邢军,2006)。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近期加强与中国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 索引序列
  •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2000字
  •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论文2000字
  •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2000字最新
  •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2000字最新版
  • 当代世界经济政2000字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