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中国科技发展的文献资料

关于中国科技发展的文献资料

发布时间:

关于中国科技发展的文献资料

人类基因组计划神舟系列飞船嫦娥一号人工牛胰岛素酰型杂交水稻三峡工程歼十战机

中国自己的cpu 龙芯中国自己的发动机 昆仑、太行发动机中国自己的战斗机(高度国产化) 歼十中国自己的超级计算机 曙光5000A人类基因组计划神舟系列飞船嫦娥一号人工牛胰岛素酰型杂交水稻三峡工程歼十战机

如同如同如同人

祖国的命运也就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祖国的发展与富强要靠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贡献与奋斗。我们应该时时想想我为祖国做些什么,而不是从祖国母亲那里索取些什么,热爱祖国决不能只靠一句空话。作为一名国有企业的普通员工,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我一定要爱祖国的满腔热情落实到自己的日常实际工作中,爱岗敬业,求实奉献,为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的兴旺添砖加瓦,为企业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尽心尽力、兢兢业业地工作,这就是爱国的具体表现 。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现时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对比是何等的鲜明,意义是多么的深刻,特别对我们部队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同世界的交往日益频繁而紧密,我们打开的国门不仅让世界先进的科技浪潮涌了进来,同时也把一些腐朽没落的残渣和糟粕挟了进来,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给我们部队也同样带来了许多各方面的困难。尤其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在改革过程中有时可能要牺牲一些局部利益,会暂时造成一部分人民群众生活产生困难,其中国有企业的改革使一些工人下了岗、失了业,生活处于较为贫困状态,教育体制改革中的某些不完善造成许多学校或明或暗的乱收费,教育成本增长过快使得有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或者出现了供出一个大学生全家从“吃肉到吃糠”的现象,医疗制度改革的措施不到位,使得城市和农村的很多人民群众看不起病、住不起院,社会分配制度改革的迟缓使得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已经到了比较危险的地步,以上种种社会矛盾的激化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思潮。面对这改革前进中出现的曲折有的人坚定地相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相信人民政府,相信共产主义必将取得胜利,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团结奋进;有的人则信神、信鬼,信异端邪说,拜金主义至上,崇洋媚外,为一己之私而出卖祖国的利益,出卖民族的利益,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自私自利,一切行为和动机皆物质化。面对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来进行拨乱反正,社会急需要一个正确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个讲话就像指航的明灯一样,使我们有了正确的工作方向和行动指南,使我们对社会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有了更加明确的分辨能力,为我们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背叛祖国为耻。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最低道德底线,与人交往,看一个人是否可交是否对人真诚,看什么,应该看他对待自己的父母、亲人如何、孝顺与否,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亲人都不爱,他又能爱谁呢?而我作为一名军人也同样如此,如果一个人连自己如母亲般的祖国都不热爱,他又会热爱这世界上的什么呢,又有什么东西值得他热爱呢。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说她古老是因为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说她年轻是因为中国只是现今世界上的一个发展中国家,百业待兴,万事待举。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治理起来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一件事吧,要使得13亿人口都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车行,有医疗,有教育,国富民强,这对任何一个政府和执政党来说都是件世界之最的挑战,而这个世界上能战胜这挑战使13亿人民安居乐业的只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从远古到如今,中国经历了多少朝代兴衰变幻,可给百姓带来的是“兴也百姓苦,亡也百姓苦”的生活,就是封建王朝的盛世之年也不过是让百姓稍微过上温饱之日,减轻拉一些战争和劳役之苦;而中国的近现代则饱受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与蹂躏,割地赔款给列强,遭受侵略与奴役,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推翻了压在人民大众头上的“三座大山”,广大民众才得到了彻底的翻身与解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从“一穷二白”到现在逐步走向富强,从“东亚病夫”到“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正在步入世界强国之列。过去,我们吃着粗粮淡饭,缺鱼少肉,缺油少盐,今天,我们吃着新鲜的蔬菜,餐餐白面大米,顿顿有鱼有肉;过去,我们衣衫蓝缕,今天,我们穿着时尚,衣着光鲜;过去我们住着潮湿低矮的土房,漏雨透风,今天我们住着宽敞明亮的楼房,冬暖夏凉;过去我们只能听听广播,今天我们看着彩色电视,通过各种媒体来了解世界;过去我们大多数只能接受中等教育,今天我们有很多机会读大学,考研究生,读博士。今天,党和政府正在千方百计地安排好人民的生活,解决矛盾,建设和谐社会。我们生活在这温暖的祖国怀抱中,我们感受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怎能不从心底发出由衷的热爱之情。 祖国的命运也就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祖国的发展与富强要靠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贡献与奋斗。我们应该时时想想我为祖国做些什么,而不是从祖国母亲那里索取些什么,热爱祖国决不能只靠一句空话。作为一名国有企业的普通员工,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我一定要把爱祖国的满腔热情落实到自己的日常实际工作中,爱岗敬业,求实奉献,为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的兴旺添砖加瓦,为企业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尽心尽力、兢兢业业地工作,这就是爱国的具体表现。没有企业的发展,就不能保证企业员工的收入,就会使得群众的生活没有保障,就无法让群众深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带来的实际好处,就不能激发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经济是基础,只有企业发展壮大,为国家多上缴利税,我们的国家才能够富强。个人的命运与企业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密不可分,企业是个人才华施展的天地,是个人理想实现的平台,人人努力工作,企业才能兴旺发达,企业发展的好,个人才能有发展的空间,有强大的祖国做坚强后盾,企业和个人的发展才能有保障。如今,我们赶上了这改革开放的年代,赶上了祖国走向富强的时代,就让我们都立足本职工作,为企业的经济繁荣,为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辛勤工作,努力奋斗,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把一切都献给党和无比壮丽的共产主义伟大事业

关于科技发展的文献资料

新中国成立52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1.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2000年国内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896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1.0%,跃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在R&D经费总支出中,基础研究占5.2%;应用研究占17.0%;试验发展占77.8%。其中各类企业支出占国内 R&D经费总支出的60.3%,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表明企业逐步成为我国R&D活动的主体。 目前,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17个(其中包括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0个)、国家工程中心 188个,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94个;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数44536篇,本国居民的专利授权量92101件,其中发明专利 3097件。200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247亿美元;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工贸总收入6774.8亿元,工业增加值1476.2亿元。 2.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正在转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企业科技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242个国家级技术开发类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转制工作,多数科研机构的运作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崛起,技术市场发展迅猛;宏观科技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科技体制初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正在逐步展开。 3.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成果。人类基因测序、纳米碳管和纳米新材料、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微机电系统研究、南海大洋钻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学非线性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等八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为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4.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载人航天技术、运载火箭及卫星技术等航天高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两系法杂交水稻、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动植物、重大疾病的相关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等技术的突破,使我国生物技术总体水平接近发达国家。高清晰度电视、"神威"计算机、大尺寸单晶硅材料、皮肤干细胞再生技术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国在相应领域跃入世界先进行列。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增强国防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国防工业的技术进步。 5.工农业科技获得进展。农业科技方面,仅"九五"期间共培育出600多个新品种,单产增产10%左右。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和节水技术、ABT植物调节剂和小麦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等重大技术,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粮食增产目标的实现。 工业科技取得了若干重大技术突破,提升了重点产业技术水平。数字程控交换机、氧煤强化炼铁技术、镍氢电池、非晶材料等的产业化方面获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结合三峡工程、国民经济信息化、集成电路、泰山核电站二期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了若干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药物、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小康住宅、夏商周断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中国科技馆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设施的建设,为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成就 (一) 背景材料 1.人类基因研究成就巨大 (1) 1999年12月1日,由英、美、日等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宣布已被译出首对人体染色体遗传密码,这是人类科学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历史上与曼哈顿原子弹工程及阿波罗登月计划齐名的人类三大科学工程之一,但其价值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远远超过前两个计划。 (2) 2000年6月26日,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基因组草图终于绘制完成,我国科学家参与并高质量地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百分之一的测序任务表明中国科学家有能力起跻身国际科学前沿,并做出重要贡献。 (3) 2000年2月12日,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六国科学家联合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其分析结果,人类基因组的完成图将于今年绘制出。绘制出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图谱,破译出人类全部遗传信息。这一计划的实施将为人类自身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旧,给医药产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变化,将促进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及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航空航天技术发展迅速 (1) 2000年12月2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成功,它与2000年10月31日发射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起构成了“北斗导航系统”。这标志着我国将拥有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这个系统建成后,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 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 2001年1月1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1月16日,“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准确返回并成功着陆。这是中国航天在新世纪的首次发射,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它标志着我国向实现载人飞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在纳米技术领域屡创佳绩 我国科学家在纳米科技研究方面,居于国际科技前沿。最近的一次,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直接发现纳米金属的“奇异”性能—超塑延展性,纳米铜在室温下竟可延伸50多倍而不折不绕,被誉为“本领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无空隙纳米材料是如何变形的”。从总体看,目前我国有关纳米论文总数排行世界第四,在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已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 4.超级计算机智能化 2000年11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第一台具有人类外观特征、可以模拟人行走与基本操作功能的类人型机器人,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首次亮相。类人型机器人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机器人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5.国家“863“计划15周年成就展览举行 2001年3月,国家在北京展览馆举办了“863”计划15周年成就展。“863”计划自1986年3月实施以来,共获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发表论文47000多篇,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863计划重点支持的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距离明显缩小,开始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60%以上的技术从无到有,如今已进入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另有25%仍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原来的基础上也有很大进步。 (二) 与教材结合点分析 1. 从经济常识看: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 (2) 财政的巨大作用。经济发展靠科学,科学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而这些事业单位的发展必须依靠财政的大力支持,背景材料中所列举的大量科技成果与财政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3) 当今国际经济的国际化,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是其中重要的表现。人类基因组草图从一开始就是个国际合作计划,由美国启动,英、日、法、德、中科学家先后加盟。 2. 从哲学常识看: (1) 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是由于科学家尊重了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是他们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2)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应坚持两点论和两分法。如人类基因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必将促进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及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人们又面临着基因垄断、基因成果被过分用于追求商业利益等新问题。 (3) 认识深化发展的观点。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人类基因技术的研究过程和我国航天技术发展情况等事实,都是认识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 从政治常识看: (1) 国际竞争的实质。当今世界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2国家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职能和组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的职能。国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并运用到经济建设中去,促进经 济的发展。

激光、原子弹(曼哈顿计划)人类登月、

胜利油田钻井院承担的国家863课题“旋转导向钻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经过近3年的攻关,9月底在胜利油田进行了现场测试并取得成功,标志着该项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旋转导向钻井技术是上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项自动化钻井新技术,是降低油气开发成本、提高油气采收率的有效技术,被称为代表了目前钻井技术最高水平。国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旋转导向钻井技术的研究开发,先后有20多家公司涉足该技术的研究开发,至今只有3家世界上最大的技术服务公司形成了现场应用能力。 为了适应油气开发形势需要、提高国内钻井技术水平和参与世界范围内钻井市场竞争,胜利钻井院1998年开始进行旋转导向钻井技术的前期研究,2002年进入旋转导向钻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和样机开发阶段。钻井院旋转导向项目组与西安石油大学建立了联合开发项目组,实现了技术上的优势互补。钻井院与西安石油大学联手先后进行了上百次的设计更改、几十次的关键单元室内模拟试验,研究开发了3套旋转导向钻井井下工具系统样机、开展了4轮20多次的地面测试,于2006年8月22日~23日在营12-斜225井上进行了包括旋转导向钻井井下工具系统、MWD随钻测量系统、信息上传系统和地面监控系统在内的整个旋转导向钻井系统的联合现场试验,目的是试验其在斜井眼中保持原方位实现造斜的功能,试验实现造斜时的“测、控、储”以及测试机械结构综合性能。 据了解,胜利油田钻井院下一步将完善技术,为旋转导向钻井系统的商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2005年12月24日,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承担的“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电动汽车网络、总线、通讯协议研究”课题在北京顺利通过了科技部863计划能源技术领域办公室组织的验收。 “电动汽车网络、总线、通讯协议研究”课题的主要目标是进行电动汽车网络总线的共性技术研究,为电动汽车专项内部各单位提供总线及相关技术支撑,促进电动汽车通讯协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国内电动汽车的产业化打下基础。 经过该所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圆满完成课题任务。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电动汽车通讯协议数据库体系,制定了电动汽车CAN总线通讯协议的专项内部推荐稿,能够适用于专项内部的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等各种类型电动汽车,向电动汽车通讯协议的标准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对电动汽车总线测试规范进行了修订,使其更适用于电动车辆总线系统实际应用。建立了动力系统高速总线、车身网络低速CAN总线与LIN总线的公共平台,能够开展电动汽车用各种总线及通讯协议的开发工作。开展电磁兼容性研究,初步建立了电动汽车总线系统EMC测试平台。同时,汽车电子组还对TTCAN和LIN等其它先进车用总线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对FLEXRAY总线进行了理论探讨,为总线技术的后续发展进行了充分的技术储备。 验收会上,专家组高度评价了电工所的工作,一致同意该课题通过验收,并建议进一步加强与整车单位合作,完善协议内容,使其成为国家标准;完善电动汽车通讯网络的公共测试平台,深入研究关键技术,促进我国车用总线技术的发展。 日前,由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十五”863计划“面向复杂曲面、叶片加工并联加工中心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课题通过了机器人技术主题组织的验收。 “面向复杂曲面、叶片加工并联加工中心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课题对并联机床结构、数字伺服系统开发、CAD/CAM应用、复杂曲面加工、并联结构加工误差与精度分析、机构结构参数标定及机床刚度的提高等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攻克了机床总体布局并联结构设计、七轴联动并联机床数控系统、并联加工中心精度保障等关键技术,并在并联机床的结构参数检测和机床标定方面有所创新,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发表学术论文9篇。 课题组按合同要求研制出了适合于复杂曲面叶片加工用并联加工中心商品化样机1台,不仅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课题任务书规定的要求,而且已有4台产品投入哈尔滨汽轮机厂的实际生产中,用于加工中、小型的动叶片和导叶片,加工精度与加工效率已与进口机床相当,较好地满足了用户的生产及工艺要求。 美国机器人元老 英格伯格,1925年7月出生于美国的布鲁克林。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一家公司工作。1956年以后,他开始与德沃尔密切合作,共同设计了一台工业机器人。他们筹集了足够的资金,1959年开始制造,终于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名叫“尤尼梅特”,意思是“万能自动”。 英格伯格和德沃尔筹办了“尤尼梅特”公司,这是世界上第一家专门生产机器人的工厂。 为了推广机器人,英格伯格于1967年到日本宣传介绍机器人。日本600多人听了他的演讲。从此,英格伯格被人们誉为“美国机器人的元老”。 胜利油田钻井院承担的国家863课题“旋转导向钻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经过近3年的攻关,9月底在胜利油田进行了现场测试并取得成功,标志着该项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旋转导向钻井技术是上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项自动化钻井新技术,是降低油气开发成本、提高油气采收率的有效技术,被称为代表了目前钻井技术最高水平。国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旋转导向钻井技术的研究开发,先后有20多家公司涉足该技术的研究开发,至今只有3家世界上最大的技术服务公司形成了现场应用能力。 为了适应油气开发形势需要、提高国内钻井技术水平和参与世界范围内钻井市场竞争,胜利钻井院1998年开始进行旋转导向钻井技术的前期研究,2002年进入旋转导向钻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和样机开发阶段。钻井院旋转导向项目组与西安石油大学建立了联合开发项目组,实现了技术上的优势互补。钻井院与西安石油大学联手先后进行了上百次的设计更改、几十次的关键单元室内模拟试验,研究开发了3套旋转导向钻井井下工具系统样机、开展了4轮20多次的地面测试,于2006年8月22日~23日在营12-斜225井上进行了包括旋转导向钻井井下工具系统、MWD随钻测量系统、信息上传系统和地面监控系统在内的整个旋转导向钻井系统的联合现场试验,目的是试验其在斜井眼中保持原方位实现造斜的功能,试验实现造斜时的“测、控、储”以及测试机械结构综合性能。 据了解,胜利油田钻井院下一步将完善技术,为旋转导向钻井系统的商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2005年12月24日,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承担的“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电动汽车网络、总线、通讯协议研究”课题在北京顺利通过了科技部863计划能源技术领域办公室组织的验收。 “电动汽车网络、总线、通讯协议研究”课题的主要目标是进行电动汽车网络总线的共性技术研究,为电动汽车专项内部各单位提供总线及相关技术支撑,促进电动汽车通讯协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国内电动汽车的产业化打下基础。 经过该所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圆满完成课题任务。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电动汽车通讯协议数据库体系,制定了电动汽车CAN总线通讯协议的专项内部推荐稿,能够适用于专项内部的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等各种类型电动汽车,向电动汽车通讯协议的标准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对电动汽车总线测试规范进行了修订,使其更适用于电动车辆总线系统实际应用。建立了动力系统高速总线、车身网络低速CAN总线与LIN总线的公共平台,能够开展电动汽车用各种总线及通讯协议的开发工作。开展电磁兼容性研究,初步建立了电动汽车总线系统EMC测试平台。同时,汽车电子组还对TTCAN和LIN等其它先进车用总线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对FLEXRAY总线进行了理论探讨,为总线技术的后续发展进行了充分的技术储备。 验收会上,专家组高度评价了电工所的工作,一致同意该课题通过验收,并建议进一步加强与整车单位合作,完善协议内容,使其成为国家标准;完善电动汽车通讯网络的公共测试平台,深入研究关键技术,促进我国车用总线技术的发展。 日前,由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十五”863计划“面向复杂曲面、叶片加工并联加工中心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课题通过了机器人技术主题组织的验收。 “面向复杂曲面、叶片加工并联加工中心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课题对并联机床结构、数字伺服系统开发、CAD/CAM应用、复杂曲面加工、并联结构加工误差与精度分析、机构结构参数标定及机床刚度的提高等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攻克了机床总体布局并联结构设计、七轴联动并联机床数控系统、并联加工中心精度保障等关键技术,并在并联机床的结构参数检测和机床标定方面有所创新,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发表学术论文9篇。 课题组按合同要求研制出了适合于复杂曲面叶片加工用并联加工中心商品化样机1台,不仅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课题任务书规定的要求,而且已有4台产品投入哈尔滨汽轮机厂的实际生产中,用于加工中、小型的动叶片和导叶片,加工精度与加工效率已与进口机床相当,较好地满足了用户的生产及工艺要求。 美国机器人元老 英格伯格,1925年7月出生于美国的布鲁克林。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一家公司工作。1956年以后,他开始与德沃尔密切合作,共同设计了一台工业机器人。他们筹集了足够的资金,1959年开始制造,终于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名叫“尤尼梅特”,意思是“万能自动”。 人类基因组大事记1984年12月,美国犹他大学的魏特受美国能源部的委托,主持讨论了DNA重组技术及测定人类整个基因组DNA序列的意义。1985年6月,美国能源部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初步草案。1986年6月,在新墨西哥州讨论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可行性,随后美国能源部宣布这个草案。在纽约冷泉港讨论会上,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吉尔伯特和伯格主持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专家会议。1987年,美国开始筹建“人类基因组计划”实验室。年初,美国能源部与国家医学研究院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下拨了启动经费550万美元。1987年拨款总额66亿美元。1989年,美国成立“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DNA分子双螺旋购模型的提出者詹姆斯·沃森担任第一任主任。1990年,美国国会批准美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在10月1日正式启动。其总体规划是准备在15年内至少投入30亿美元,进行对人类基因组分析。1993年,美国对这一计划做了修订。修订后的计划包括:人类基因的鉴定;基因组研究技术的建立;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模式生物;信息系统的建立。这其中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人类基因组的基因图构建与序列分析。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这样几张图: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最优先考虑、必须保质保量完成的是DNA序列图。除了美国外以外,世界其他国家也开始了基因测序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英国。1989年2月,英国开始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它提出全国协调、资源集中的任务。全国有关的实验室统一从“英国人类基因组资源中心”获得免费实验技术和实验材料服务。自1993年开始,伦敦的桑格中心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测序中心,它独立完成了人类基因组30%以上的测序任务。法国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贡献在3%左右。它的“国家人类基因组计划”成立于1990年年底,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道赛特以自己的奖金建立了人类多态性研究中心。法国民众至少捐助了5000万美元。人类多态性研究中心和相关机构为基因组研究,尤其是第一代物理图与遗传图的构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日本对人类基因组测序的贡献占了7%。它是在美国的推动下于1990年开始的。此外,加拿大、丹麦、以色列、瑞典、芬兰、挪威、澳大利亚、新加坡、前苏联和东德也都开始了不同规模、各有特色的人类基因组研究。1998年5月,一批科学家在美国罗克威尔组建塞莱拉遗传公司,目标是投入三亿美元,到二00一年绘制出完整的人体基因组图谱,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展开竞争。1998年10月23日,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声明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全部基因测序工作将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即在二00三年完成。1999年3月15日,英国韦尔科姆基金会宣布,由于科学家加快工作步伐,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将提前至二000年绘出。1999年9月,中国积极加入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百分之一,也就是三号染色体上的三千万个碱基对,中国是继美、英、日、德、法之后第六个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参与国,也是参与这一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初期主要目标是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遗传资源,进行基因多样性和疾病基因识别的研究。在过去几年中,中国除了保质保量完成了人类基因组 1%的测序任务外,还组织了一批高水平的医学中心和遗传领域的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建立全国性的遗传资源收集和保存网络,引进和建立了包括遗传和物理作图、DNA测序、基因定位、克隆、突变检测和生物信息学等在内的较完整的基因研究体系,也获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基因多样性领域,建立了多民族人群的DNA样品库,对中国30个民族和人群的遗传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与世界15个参考人群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人群可以分为南、北两个大组,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基因融汇。东亚人群可能起源于东南亚,而东亚现代智人与其他各大洲现代人群都起源于10 ~ 20万年前“走出非洲的群体”。1999年12月1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联合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完整地破译出人体第二十二对染色体的遗传密码,这是人类首次成功地完成人体染色体基因完整序列的测定。2000年3月14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英国首相贝理雅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将人类基因组研究成果公开,以便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能自由地使用这些成果。2000年4月6日,美国塞莱拉公司宣布破译出一名实验者的完整遗传密码。但不少欧美科学家对此表示质疑,认为该公司的研究「没有提供有关基因序列的长度和完整性的可靠参数」,因而是「有漏洞的」。2000年4月底,中国科学家按照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部署,完成了百分之一人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2000年5月,国№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时间再度提前,预计从原定的二00 三年六月提前至二00一年六月。2000年5月8日,由德国和日本等国科学家组成的国№科研小组宣布,他们已基本完成了人体第二十一对染色体的测序工作。2000年6月26日,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 《科技参阅资料》一览表 2004年 2004-10 《国际及中国多学科发展态势》 2004年3月 2004-09 《国际及中国临床医学发展态势》 2004年3月 2004-08 《国际及中国空间科学发展态势》 2004年3月 2004-07 《国际及中国工程科学发展态势》 2004年3月 2004-06 《国际及中国化学发展态势》 2004年3月 2004-05 《21世纪前30年的科学技术重点项目——日本的第七次技术预测》2004年3月 2004-04 《NASA地球科学事业(ESE)2000-2010年研究战略》2004年3月 2004-03 《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环境战略和环境政策》2004年3月 2004-02 《恢复力和人类健康——全球变化研究的新挑战》2004年1月 2004-01 《美国全球变化研究新计划——气候变化科学计划与北美碳计划》 2004年1月2003年 2003-14 《国际及中国物理科学发展态势》 2003年7月 2003-13 《国际及中国农业科学发展态势》 2003年7月 2003-12 《国际及中国材料科学发展态势》 2003年7月 2003-11 《国际及中国计算机科学发展态势》 2003年7月 2003-10 《国际及中国数学发展态势》 2003年7月 2003-09 《国际青藏高原研究文献计量分析报告(1981-2002)》 2003年6月 2003-08 《NASA地球科学事业(ESE)2002-2012年应用战略》 2003年7月 2003-07 《NASA地球科学事业(ESE)战略计划》 2003年6月 2003-06 《NASA固体地球科学工作组报告2002》 2003年6月 2003-05 《美国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分析》 2003年3月 2003-04 《美国全球变化研究2002财年计划》 2003年3月 2003-03 《我国石油安全与科技创新》 2003年3月 2003-02 《英国“可持续未来的科学”计划(2002-2007年)/使河流生态系统成为合理的水用户》 2003年2月 2003-01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新发展——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2阶段(IGBPII)的规划与任务》 2002年 2002-12 《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方法及应用研究》 2002年9月 2002-11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动态(二)》 2002年9月 2002-10 《国际生物科学十年发展态势》(1992-2001年)——根据2002年5月ESI数据统计分析 2002-09 《国际科学十年发展态势》(1992-2001年) ——根据2002年5月ESI数据统计分析 2002-08 《国际及中国地球科学发展态势》(2002年4月数据统计分析报告) 2002年5月 2002-07 《OECD 2001-2010年的环境战略》 2002年5月 2002-06 《国外能源科技政策与计划中的能源科技问题》 2002年5月 2002-05 《矿产资源开发战略与美国地质研究新思路》 2002年5月 2002-04 《大地测量学国内外机构论文发表情况及学科发展态势》 2002年3月 2002-03 《国际生物科学学科发展态势》 2002年3月 2002-02 《国际地球科学与中国地球科学十年发展态势(1991-2001)——以SCI和ESI的统计分析 为例》 2002年1月 2002-01 《中国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论文产出与科学影响力调查——以ISI基础科学指标(ESI)的统计分析为例》 2001年 2001-04 《国土资源与海洋科技发展规划》 2001年11月 2001-03 《国际地球科学研究动态》 2001年11月 2001-02 《21 世纪世界能源科技发展趋势及重点方向》 2001年11月 2001-01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动态》 2001年11月 老鼠和人的区别是什么? 你知道吗?人类的基因有30%与香蕉一样,更多的与果蝇相同,而与老鼠重复的则比二者都多。为什么基因有如此多的重复,却形成截然不同的生物体呢?在近期PLos(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所刊登的一篇论文中,剑桥大学Pat Simpson及同事利用果蝇找到了初步的答案。 基因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用于蛋白质编码(在不同的生物体中都是相似的),另外一部分控制基因何时、何地、以何种程度开启。 对于外行人来说,果蝇看起来都很相似,但是实际上,果蝇有近4000个截然不同的种类,这些种类的很多特征,如翅膀的纹理以及胸部硬毛的位置等有明显的差别,而这都是从始祖果蝇开始,经历了几百万年的进化而来的。每个物种——人类、老鼠(甚至香蕉)——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形态,这与基因的微妙差别有关,但是这些差别位于基因的什么部位呢? Simpson等人比较了两个种类接近的果蝇的基因,其中一种果蝇胸部具有两行硬毛,另一种具有四行硬毛。结果发现,差异就在于控制基因的一个很小的片断。如果交换这个基因片断,那么两行硬毛果蝇可以变成四行硬毛果蝇。 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基因的细微变化可以导致有机体的细微变化,经过不断的累积,就可能产生新的物种。尽管这已被进化生物学家广泛接受,但是目前缺乏由控制基因直接导致形态差异的实例。尽管不能通过调整基因序列将一个人变为一个香蕉,甚至是老鼠,但是对这些序列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生物体的进化过程

人类基因研究成就巨大(1) 1999年12月1日,由英、美、日等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宣布已被译出首对人体染色体遗传密码,这是人类科学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历史上与曼哈顿原子弹工程及阿波罗登月计划齐名的人类三大科学工程之一,但其价值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远远超过前两个计划。(2) 2000年6月26日,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基因组草图终于绘制完成,我国科学家参与并高质量地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百分之一的测序任务表明中国科学家有能力起跻身国际科学前沿,并做出重要贡献。(3) 2000年2月12日,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六国科学家联合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其分析结果,人类基因组的完成图将于今年绘制出。绘制出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图谱,破译出人类全部遗传信息。这一计划的实施将为人类自身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旧,给医药产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变化,将促进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及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关于中国发展的文献资料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存在着两对社会矛盾,一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解决得好,就能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解决得不好,就会极大地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努力克服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部分,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二、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时期,一方面生产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自然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所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黄金发展期。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与现实的差异,所有制形式与分配方式的差异等,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相对处于不平衡状态,各经济实体中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也出现了逐渐拉大差距的趋势,甚至引发局部贫富不均的现象。这必然要影响一部分人的生产积极性,成为各类社会矛盾的突显期,从而对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三、鉴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基本原理为指导,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社会政策,兼顾社会公平公正,缩小贫富差距,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正确地处理各类社会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就能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将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当时收到了很多经济的底径干扰大飞到某一个特定区域的时候再做厂里的态势画面突然出现了红色的告警这句我们三十公里的地方有两架飞机正快速的向我们递

一、《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美国学者杜赞奇著,王宪明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虽然提供的是关于中国现代史的知识,却内在于美国知识、理论界当前脉络当中,对其状况加以自觉批判的作品。正如作者所言,它们的思想历程“只有作为当代历史来进行反思才有意义”。二、《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李立志著1949年到1956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短短7折时间,中国社会制度有两次巨变: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再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其次,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史的重要转折时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准着中国社会现代化实现了由被动到主动的伟大转折因此这一时期是中国进行主动社会现代化的第一个时期二是这一时期实现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目标模式的转换,即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模式。 本书以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为分析的入口,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建国初期这一段非同异常时期社会生活演变方面的深刻图景,着重分析了社会重建何迁和重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社会变迁和重建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怎样等,为人们深刻认识迈入艰难探索现代化轨道中的中国提供了另一个独特视角。三、《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是200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关海庭。全书共分十章,连同绪论和结束语,共涉及十二个专题,每个专题论及一个方面,抽出既可以独立成篇,合起来又较好地体现了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之联系和统一,具有系统性和构架的完整性。本书是政治学与历史学交叉研究的初步探索,也是从新的角度、新的视野进行学术研究的有益尝试。四、《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包括《剑桥中国史》第十四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和第十五卷《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是由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资深专家、哈佛大学的费正清(JKFairbank约翰·金·费尔班克)教授和西方著名的研究中“文化大革命”史的专家、另一位哈佛大学教授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主编的,是西方学者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有相当权威性的代表作。正如费正清本人在《总编辑序》中所说:“在英语世界中,剑桥历史丛书自本世纪起已为多卷本的历史著作树立了样板。”而本书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的中文译者更直截了当地认为,这部书,“在一定程度了上代表了西方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五、《现代化:抗拒与变迁》《现代化:抗拒与变迁》是1988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SN艾森斯塔特。本书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现代化社会的主要特征和问题。并着重介绍、比较、分析了现代化过程的失败与成功的状况。

关于汽车发展的文献资料

《汽车构造与性能》、《图解汽车构造与原理》、《汽车百科全书》、《汽车知识小百科》、《汽车的1000个为什么》,这些书籍基本包含了汽车全部理论知识。

如果想要研究汽车行业的话,可以去看3D打印与汽车行业技术发展报告,智能车辆手册,无人驾驶车辆智能行为及测试与评价,燃料电池汽车建模及仿真技术,这几个书籍和文献都是非常具有学术前沿性的知识的。

关于你的要求,我讲四句话,包括这句和前面两句,我的话讲完了。

一群禽兽!

关于中国科技发展的文献

人类基因研究成就巨大(1) 1999年12月1日,由英、美、日等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宣布已被译出首对人体染色体遗传密码,这是人类科学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历史上与曼哈顿原子弹工程及阿波罗登月计划齐名的人类三大科学工程之一,但其价值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远远超过前两个计划。(2) 2000年6月26日,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基因组草图终于绘制完成,我国科学家参与并高质量地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百分之一的测序任务表明中国科学家有能力起跻身国际科学前沿,并做出重要贡献。(3) 2000年2月12日,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六国科学家联合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其分析结果,人类基因组的完成图将于今年绘制出。绘制出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图谱,破译出人类全部遗传信息。这一计划的实施将为人类自身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旧,给医药产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变化,将促进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及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第一目“科技战略的发展” 一、建立科研机构。1949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逐步建立了由中央各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二、制定科技发展规划。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同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知识分子大会,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随后,制定实施了中国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即《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和“十年规划”(即《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两个规划的实现,使我国科学技术有了较全面的发展,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第二个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遭受严重破坏,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阶段所取得的科技成就有:第一颗导弹和氢弹爆炸成功,南京长江大桥落成,“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杂交水稻育成等。第三个阶段是1978年“文革”以后,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这一阶段,我国科技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邓小平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得到重视,知识分子政策得以落实,我国科技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以此为指导,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阶段。 第二目“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第一,党和政府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中国面对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第二,“两弹一星”计划的重大成果。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实验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第一枚中国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教师应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在核科学的发展中,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为人类造福的一贯立场。第三,中国在“两弹一星”之后,不断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在核科学和空间技术上硕果累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第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和“神舟”5号飞天的巨大成就。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成为世界航天大国。 第三目“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属于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科学,意义重大。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影响和作用尤为重要,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代表。

《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文献,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新中国成立52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1.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2000年国内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896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1.0%,跃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在R&D经费总支出中,基础研究占5.2%;应用研究占17.0%;试验发展占77.8%。其中各类企业支出占国内 R&D经费总支出的60.3%,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表明企业逐步成为我国R&D活动的主体。 目前,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17个(其中包括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0个)、国家工程中心 188个,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94个;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数44536篇,本国居民的专利授权量92101件,其中发明专利 3097件。200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247亿美元;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工贸总收入6774.8亿元,工业增加值1476.2亿元。 2.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正在转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企业科技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242个国家级技术开发类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转制工作,多数科研机构的运作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崛起,技术市场发展迅猛;宏观科技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科技体制初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正在逐步展开。 3.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成果。人类基因测序、纳米碳管和纳米新材料、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微机电系统研究、南海大洋钻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学非线性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等八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为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4.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载人航天技术、运载火箭及卫星技术等航天高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两系法杂交水稻、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动植物、重大疾病的相关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等技术的突破,使我国生物技术总体水平接近发达国家。高清晰度电视、"神威"计算机、大尺寸单晶硅材料、皮肤干细胞再生技术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国在相应领域跃入世界先进行列。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增强国防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国防工业的技术进步。 5.工农业科技获得进展。农业科技方面,仅"九五"期间共培育出600多个新品种,单产增产10%左右。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和节水技术、ABT植物调节剂和小麦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等重大技术,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粮食增产目标的实现。 工业科技取得了若干重大技术突破,提升了重点产业技术水平。数字程控交换机、氧煤强化炼铁技术、镍氢电池、非晶材料等的产业化方面获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结合三峡工程、国民经济信息化、集成电路、泰山核电站二期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了若干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药物、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小康住宅、夏商周断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中国科技馆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设施的建设,为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成就 (一) 背景材料 1.人类基因研究成就巨大 (1) 1999年12月1日,由英、美、日等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宣布已被译出首对人体染色体遗传密码,这是人类科学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历史上与曼哈顿原子弹工程及阿波罗登月计划齐名的人类三大科学工程之一,但其价值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远远超过前两个计划。 (2) 2000年6月26日,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基因组草图终于绘制完成,我国科学家参与并高质量地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百分之一的测序任务表明中国科学家有能力起跻身国际科学前沿,并做出重要贡献。 (3) 2000年2月12日,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六国科学家联合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其分析结果,人类基因组的完成图将于今年绘制出。绘制出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图谱,破译出人类全部遗传信息。这一计划的实施将为人类自身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旧,给医药产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变化,将促进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及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航空航天技术发展迅速 (1) 2000年12月2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成功,它与2000年10月31日发射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起构成了“北斗导航系统”。这标志着我国将拥有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这个系统建成后,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 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 2001年1月1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1月16日,“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准确返回并成功着陆。这是中国航天在新世纪的首次发射,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它标志着我国向实现载人飞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在纳米技术领域屡创佳绩 我国科学家在纳米科技研究方面,居于国际科技前沿。最近的一次,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直接发现纳米金属的“奇异”性能—超塑延展性,纳米铜在室温下竟可延伸50多倍而不折不绕,被誉为“本领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无空隙纳米材料是如何变形的”。从总体看,目前我国有关纳米论文总数排行世界第四,在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已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 4.超级计算机智能化 2000年11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第一台具有人类外观特征、可以模拟人行走与基本操作功能的类人型机器人,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首次亮相。类人型机器人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机器人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5.国家“863“计划15周年成就展览举行 2001年3月,国家在北京展览馆举办了“863”计划15周年成就展。“863”计划自1986年3月实施以来,共获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发表论文47000多篇,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863计划重点支持的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距离明显缩小,开始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60%以上的技术从无到有,如今已进入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另有25%仍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原来的基础上也有很大进步。 (二) 与教材结合点分析 1. 从经济常识看: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 (2) 财政的巨大作用。经济发展靠科学,科学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而这些事业单位的发展必须依靠财政的大力支持,背景材料中所列举的大量科技成果与财政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3) 当今国际经济的国际化,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是其中重要的表现。人类基因组草图从一开始就是个国际合作计划,由美国启动,英、日、法、德、中科学家先后加盟。 2. 从哲学常识看: (1) 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是由于科学家尊重了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是他们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2)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应坚持两点论和两分法。如人类基因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必将促进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及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人们又面临着基因垄断、基因成果被过分用于追求商业利益等新问题。 (3) 认识深化发展的观点。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人类基因技术的研究过程和我国航天技术发展情况等事实,都是认识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 从政治常识看: (1) 国际竞争的实质。当今世界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2国家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职能和组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的职能。国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并运用到经济建设中去,促进经 济的发展。

  • 索引序列
  • 关于中国科技发展的文献资料
  • 关于科技发展的文献资料
  • 关于中国发展的文献资料
  • 关于汽车发展的文献资料
  • 关于中国科技发展的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