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新余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号码查询

新余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号码查询

发布时间:

新余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号码查询

专著:1《中国艺术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1998年4月第二次印刷。2《康德美学思想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版,2004年9月修订本。3《审美理论》,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4《中国文学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2003年1月第二次印刷。5《古近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8月版。6《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7《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2005年7月第二次印刷,2008年7月第三次印刷。8《中西美学之间》(论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月版。9《西方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10《从实践美学到实践存在论美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11《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2月版。12《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版。主编:1《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11月第二次印刷。2《中国美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2008年。3 《艺术导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9 月版。4《实用大学语文》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10 月版。5《西方文论选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论文(100余篇)主要有:1《中国古典美学的和谐观》,《文艺理论研究》1987、12《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中国古典艺术生命的生成观》,《文艺理论研究》1989、33《中国美学的时空观》,《文艺研究》1990、14《中国艺术的节奏韵律观》,《学术界》1989、6 (《新华文摘》等刊物摘要。)5《谈“清空”》,《学语文》1989、66《儒道禅美育思想谈片》,《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0、37《论审美心态》,《安徽师大学报》1992、1(中华美学学会第二届优秀青年美学论文奖)8《论艺术作品的道》,《江海学刊》1992、5 (《新华文摘》1993年第2期重点转载)9《孔子的人生境界观》,《中国哲学史季刊》1993、110《风骨: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看》,《宝鸡师院学报》1993、111《模糊美学》,《文艺研究》1993、412《论审美心态的历史发展》,《安徽师大学报》1994、313《柏拉图灵感论述评》,《辽宁大学学报》1994、4 (人大复《外国哲学史》 8转载)14《论康德批判时期的美学与其思想体系的关系》,《复旦学报》1995、115《康德的天才学说》,《安徽师大学报》1996、116《康德美学方法论》,《江淮论坛》1996、317《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之我见》,《通俗文学评论》 1996、418《审美裂变的逻辑复制》,《文艺研究》1996、519《论康德审美判断的无利害感思想》,《外国美学》第13辑 商务印书馆199720《论中国文学和文学的发展观》,《江淮论坛》1997、121《中国艺术的趣味论》,《文艺理论研究》1997、222《康德的艺术特征论》,《苏州大学学报》1997、223《现代通俗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124《审美对象的自然境界》,《安徽师大学报》1997、425《中国艺术的本体结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6《康德审美判断的共通感问题》,《外国美学》第14辑商务印书馆199727《康德的崇高学说》,《中国雅俗文学》第一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28《文学的多元格局与21世纪世界文学》,《江淮论坛》1998、229《伯克美学思想新论》,《外国美学》第17辑 商务印书馆1999、1230《中国古代的雅俗文学关系论》,《学术界》1999、531《论汉字的文学精神》,《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0、132《中国文学的作家风格论》,《美学与艺术评论》第五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3《中国文学的地域风格论》,《苏州大学学报》2000、334《王明居模糊美学思想述评》,《学术界》2000、435《康德的艺术分类学说》,《外国美学》第18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12月版36《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意关系新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19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7《论但丁的俗语观》,《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38《审美意识变迁的基本特征》,《学术月刊》2001年第12期。(光明日报摘要)39《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史识问题》,《江海学刊》2001年第5期。40《宗白华美学思想的贡献》,《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41《中国文字起源论》,韩国《中国人文科学》第22辑,2001年8月。42《曹操对乐府诗的贡献》,韩国《中国人文科学》第23辑,2001年12月。43《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当代性》,《文艺理论研究》2002、244《甲骨文书法的审美特征》,《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545《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知音论》,《文学评论》2002、646《平心论“美是典型说”》,《马列文论研究》第13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47《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1(人大复《造型艺术》2003年第3期)48《化性起伪怡情养性——美育的基本功能》,《成都大学学报》2003、149《商代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苏州大学学报》2003、150《甲骨文字形的审美特征》,《东方丛刊》2003、151《论康德审美的四个契机理论及二、四契机的关系》,《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152《商代陶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学术界》2003、253《论曹丕的文章不朽观》,韩国《人文科学研究》2003年8月,第26集。54《论蒋孔阳先生的多层累的突创说》,《学术月刊》2003、12(人大复美学)55《2001—2002年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状况》,《中国美学年鉴2002》,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56《商代玉器的审美特征》,《泰山学院学报》2004、157《论康德宗教思想与美学的关系》,《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人大复《外国哲学》2004年第6期)58《商代审美意识历史变迁的特征》,《美与时代》2004、259《论康德批判时期与前批判时期美学思想的关系》,《江海学刊》2004、460《论日常生活的审美现象与审美本质》,《文艺争鸣》2004、《电子媒介必然会推动文学的发展》,《求是学刊》562.《论喜剧性》,《上海戏剧》2004、《美学中国化的先驱:宗白华》,《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第四册,第六编第十章第四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64.《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观》,《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2期。65.《论审美意象的创构过程》,《苏州大学学报》2005、366.《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367.《论审美关系的本质》,《新余高专学报》2005、368.《论马克思实践美学观的价值》,《广东社会科学》2005、469.《论审美活动的特征》,《上海文化》2005、470.《论艺术的审美特征》,《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71.《河姆渡器物的审美特征》,《浙江社会科学》2006、672.《通俗文学与新文学关系论》,《上海文化》2007、173.《马家窑彩陶的审美特征》,《西北师大学报》2007、174.《尊重中国美学史的本来面目》,《文艺争鸣》2007、175.《论红山文化中玉器的审美特征》,《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176.《实践美学发展的必要性问题》,《河北学刊》2007、177.《论庄子的美学思想》,《滁州学院学报》2007、178.《论孟子的美学思想》《新余高专学报》2007、179.《论现代通俗文学作家对通俗文学的看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180.《庙底沟彩陶的审美特征》《江南大学学报》2007、181.《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182.《崧泽玉器的审美特征》《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2(2)83.《关于苏州市人才发展的现状与对策》《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7、1(3)84.《东周青铜器的审美特征》《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2(2)85.《西周玉器的审美特征》《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586.《西周青铜器的审美特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487.《论气质之美》《美与时代》(学术版)2007、988.《西周陶器的审美特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489.《先秦诸子散文的审美特征》《中文自学指导》2007、490.《论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江西社会科学》2007、791.《论中国传统文学研究的审美尺度》《文学评论》2007、592.《论江西诗派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影响》《文艺理论研究》2007、593.《论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性》,《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6 《朱光潜前期美学方法论》,《安徽大学学报》2008.《龙山文化陶器的审美特征》,《广东社会科学》2008.396.《论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论实践美学发展的必然性》,《湖北大学学报》2008.《作为学术研究的阅读》,《学术界》 2008. 《论〈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学术月刊》2009、2100.《再论〈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6101.《蒋孔阳的实践创造论美学》,《郑州大学学报》2009.2102.《论半坡淘气的审美特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2103.《论荀子的美学思想》,《社会科学家》2009.4104.《论〈考工记〉的美学思想》,《西北大学学报》2009.5105.《论夏代玉器的审美特征》,《学术研究》2009.3106.《夏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东岳论丛》2009.9107.《东周金文书法的审美特征》,《艺术百家》2009.6教材1 .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 39 万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版。2 . 《艺术导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9 月版。3 . 《实用大学语文》,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10 月版。4 . 全国自学考试教材:《美学原理》, 4 位执笔者之一, 30 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5 . 《〈美学原理〉自学辅导》, 4 位执笔者之一, 14 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6 .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6 月第二版,执笔第二十一章“罗兰?巴特的零度写作与批评观”。7 . 《中国美学简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版。8 . 《西方文论选读》,主编,中英文对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翻译《第三空间》(与陆扬等合译,本人译近 10 万字)参编辞典《中国美学范畴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书评 20 余篇,主要有:1 .《艺术?生命?哲学——简评中国艺术哲学》,李祥林,《江海学刊》 32 .《一部系统研究康德美学思想的力作——评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李玉平,《苏州大学学报》 43 .《开阔视野中的康德美学》,钱雯《文汇读书周报》 134 .《探询康德的美学心路——读朱志荣的〈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汪裕雄,《江淮论坛》 65 .《康德美学研究的新创获——读〈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江守义,《人民政协报》 1999 年 4 月 14 日 。6 .《中国文学艺术的文化整合——评〈中国文学艺术论〉》,叶帮义,《中国图书评论》 2001 年第 3 期。7 .《探询中国文学艺术的底牌——读〈中国文学艺术论〉》,薛玉坤,《太原日报》 2001 年 5 月 7 日 。8 .《读〈中国文学艺术论〉》,刘锋杰,《苏州大学学报》 2002 、 29 .《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阐释——评朱志荣〈中国文学艺术论〉》,张勇,《新闻出版交流》, 310 .《依于本源而居者——评朱志荣〈商代审美意识研究〉》朱军,《美与时代》 2004 年第 2 期下。11 .《追踪华夏美学的源头——评〈商代审美意识研究〉》,《学术界》 2004 年第 5 期。12 .《华夏美学的源头回溯——评朱志荣〈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东方丛刊》 2004 年第 2 期。13 .《评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文艺报》 2005 年 4 月。14 . 《返本开新,其功渐著——读朱志荣教授的〈中国审美理论〉》《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5 期。15 .《评朱志荣的〈中国审美理论〉》,高海燕、莫先武 《江海学刊》 2006 年第 1 期。16 .《全球视野下中国审美理论建设的新成果——评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苏州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2 期。

1990年:1、论文:《论广播剧音乐的审美特征》《声屏世界》1990第3期1993年:1、论文:《谈乐器发声时的音乐特征》《交响》1993第3期1994年:1、论文:《论江南丝竹的声部润饰与织体》《音乐艺术》1994第3期2、论文:《丝柔竹脆,情深意切》《人民音乐》1994第4期1995年:1、论文:《论民乐器的改革》《交响》 1995第2期2、论文:《再谈民乐的创作与配器》《江西师大学报》1995增刊3、论文:《也谈音乐的美》《江西师大学报》1995年增刊4、论文:《谈视唱练耳的教学》《儿童音乐》1995第4期1996年:1、论文:《忆我的导师——胡登跳》《人民音乐》1996第1期2、论文:《教盲童弹钢琴的乐趣》《钢琴艺术》 1996第2期4、论文《谈现代音乐表现手法的广泛性与直叙性》《交响》1996第4期1997年:1、论文:《略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1997第1期2、论文:《论传统音乐中的审美品格特征》《人民音乐》1997第12期3、论文:《试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版4、论文:《论二胡的揉弦》《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第1期5、论文:《论歌唱时的审美境界》《黄钟》1997增刊1998年:1、论文:《对现代民族管弦乐创作的回顾与展望》《98’高师作曲理论研讨会》2、论文:《钢琴演奏史》(译文)《音乐探索》1998第2期1999年:1、论文:《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观探析》载《新余高专学报》1999年第4期 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国家教育部主管杂志)2000 年第2期转摘2000年:1、论文:《赣中花钗锣鼓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 第3期2、论文:《传统民族乐曲中的旋律发展手法探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3、论文:《论德彪西管弦乐语言特征》《乐府新声》2000年第2期4、论文:《中国音乐学科理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人民音乐》2000年第1期,该文被《音乐、舞蹈》(人民大学复印刊物)2000 年第2期全文转摘5、论文:《“自性危机”论不符合中国音乐的事实》《新余高专学报》2000年第3期6、论文:《试析黑格尔论艺术想象》《解放军艺术学院学院学报》2000年 第2期7、论文:《从赣南的地域环境看客家山歌的特色》《音乐探索》2000年第4期8、2000年被聘为《中国音乐大百科全书》部分条目的撰稿人2001年:1、论文:《龙虎山道教音乐历史文化透视》《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 第3期2、论文:《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 第3期3、论文:《音乐美的本质—兼评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新余高专学报》2001年第1期2002年:1、论文:《道教音乐美学思想和审美品格探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 第2期2、论文:《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历史与展望》《音乐探索》2002年 第2期3、论文:《对<沃采克>最后一个间奏曲和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乐府新声》2002 第1期4、论文:《音乐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与选题原则》《交响》2002 第3期5、论文:《中国道教科仪音乐研究在抢救和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作中的意义》2002年12月“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2003年:1、 论文:《音韵悠悠 筝魂长留》载《人民音乐》2003年第4期、载《音乐周报》2003年1月10日2、 论文:《系统建设民族器乐(欣赏)资料的新构想》2003年11月《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1、论文:《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之渊源与流变》《中国音乐》2004 第3期2、论文:《赣东北吹打乐社—“串堂班”研究》《中国音乐》2004第2期2005年:1、论文:《弋阳腔学术研讨会综述》《人民音乐》2005 第3期2、论文:《赣东北串堂音乐研究》《中国音乐》2005第2期3、论文:《弦索乐配器研究》《音乐艺术》2005第3期2006年:1、论文:《孟戏剧本“长城记”音乐形态研究》《中国音乐》2006年第3期2、作品集:《傅利民音乐作品选集<荷花引>》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2007年:1、论文:《道教科仪音乐的宗教功能》《中国音乐》2007年第1期2、论文:《赣中南窑头打八仙音乐考察与研究》《音乐研究》2007年第1期 1、论著:《美学与美育教程》(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版)2、论著:《音乐美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3、论著:《斋醮科仪 天师神韵》(四川巴蜀出版社2003年版)4、论著:《乐种学讲义》(中国音乐学院油印教材2003年)5、论著:《音乐论文写作》(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6、论著:《民族器乐配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7、论著:《傅利民音乐作品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8、论著:《中国道教音乐文化》(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版)9、论著:《江西苏区音乐文化研究》(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版) 1990年:1、作品:《江西师范大学校歌》 10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1991年:1、作品:歌曲《送电工人上井冈》《心声》歌刊1991第4期2、作品:童声合唱《蒲公英的欢笑》《心声》歌刊1992第2期1992年:1、作品:二胡与扬琴《春遥》1992、5、8上海东方电台播出1993年:1、作品:民族管弦乐《赤壁随想》5上海东方电台播出1994年:1、作品:丝弦五重奏《深秋的田园》12 9上海东方电台播出1995年:1、作品:二胡与扬琴《春遥》1995、10、29江西电台专题音乐2、作品:歌曲《永远响亮的金唢呐》8播出于江西电台、电视台3、作品:歌曲《山里老表乐呵呵》1995分别播出于江西电台、电视台,发表于水力电力出版社的《歌曲集》;获省创作一等奖4、作品:歌曲《小屋的蜡烛》1995 播出于江西电台5、作品:钢琴独奏《欢乐的童年》19—20播出于江西、北京国际广播电台1996年:1、作品《万泉河印象》[扬琴独奏]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96、7播出)2、作品《第Ⅱ号》[丝弦五重奏]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1996、11播出)3、作品:歌曲《中国·母亲》《心声歌刊》1996第6期 获江西省广播征歌一等奖4、作品:歌曲《点燃希望的灯》10江西人民广播电台;获江西省新歌评选一等奖5、作品:歌曲《红绿兰的故事说不完》11江西有线电视台;获江西省歌曲评选“十佳歌曲”奖1997年:1、作品:歌曲《永远响亮的是那金唢呐》1997《声乐演唱与伴奏》;《音乐周报》1998年5月8日版(总739号)2、作品:歌曲《采桑子》1997《声乐演唱与伴奏》3、作品:歌曲《永远响亮的金唢呐》1997《声乐演唱与伴奏》4、作品:歌曲《归帆》7江西人民广播电台5、作品:歌曲《献给你一束万年青》5江西人民广播电台6、作品:笛子独奏《兰花花》4上海东方广播电台7、作品:丝弦五重奏《深秋的田园》9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年播出8、作品:歌曲《这里是中国的土地》12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9、作品:歌曲《回归颂》26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1998年:1、作品:《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二胡独奏曲](入选《全国二胡(业余)考级作品选》第三套第二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2、作品:二胡与扬琴《春遥》6上海电台播出3、作品:歌曲《中国、母亲》8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4、作品:歌曲《红绿蓝的故事》1998 年10月获江西有线电视台歌曲创作评选“十佳歌曲奖”1999年:2、作品:二胡独奏《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载《全国(业余)二胡考级第三套作品集》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版2001年:1、 作品:歌曲《难忘岁月如歌》2001年7月在中央电视台、江西电视台播出,并刊于《心声歌刊》2001第3期。2004年:1、作品:歌曲《飞吧 白鸽》。2006年:1、作品集:《傅利民音乐作品选集<荷花引>》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

新余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号码

1990年:1、论文:《论广播剧音乐的审美特征》《声屏世界》1990第3期1993年:1、论文:《谈乐器发声时的音乐特征》《交响》1993第3期1994年:1、论文:《论江南丝竹的声部润饰与织体》《音乐艺术》1994第3期2、论文:《丝柔竹脆,情深意切》《人民音乐》1994第4期1995年:1、论文:《论民乐器的改革》《交响》 1995第2期2、论文:《再谈民乐的创作与配器》《江西师大学报》1995增刊3、论文:《也谈音乐的美》《江西师大学报》1995年增刊4、论文:《谈视唱练耳的教学》《儿童音乐》1995第4期1996年:1、论文:《忆我的导师——胡登跳》《人民音乐》1996第1期2、论文:《教盲童弹钢琴的乐趣》《钢琴艺术》 1996第2期4、论文《谈现代音乐表现手法的广泛性与直叙性》《交响》1996第4期1997年:1、论文:《略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1997第1期2、论文:《论传统音乐中的审美品格特征》《人民音乐》1997第12期3、论文:《试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版4、论文:《论二胡的揉弦》《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第1期5、论文:《论歌唱时的审美境界》《黄钟》1997增刊1998年:1、论文:《对现代民族管弦乐创作的回顾与展望》《98’高师作曲理论研讨会》2、论文:《钢琴演奏史》(译文)《音乐探索》1998第2期1999年:1、论文:《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观探析》载《新余高专学报》1999年第4期 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国家教育部主管杂志)2000 年第2期转摘2000年:1、论文:《赣中花钗锣鼓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 第3期2、论文:《传统民族乐曲中的旋律发展手法探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3、论文:《论德彪西管弦乐语言特征》《乐府新声》2000年第2期4、论文:《中国音乐学科理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人民音乐》2000年第1期,该文被《音乐、舞蹈》(人民大学复印刊物)2000 年第2期全文转摘5、论文:《“自性危机”论不符合中国音乐的事实》《新余高专学报》2000年第3期6、论文:《试析黑格尔论艺术想象》《解放军艺术学院学院学报》2000年 第2期7、论文:《从赣南的地域环境看客家山歌的特色》《音乐探索》2000年第4期8、2000年被聘为《中国音乐大百科全书》部分条目的撰稿人2001年:1、论文:《龙虎山道教音乐历史文化透视》《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 第3期2、论文:《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 第3期3、论文:《音乐美的本质—兼评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新余高专学报》2001年第1期2002年:1、论文:《道教音乐美学思想和审美品格探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 第2期2、论文:《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历史与展望》《音乐探索》2002年 第2期3、论文:《对<沃采克>最后一个间奏曲和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乐府新声》2002 第1期4、论文:《音乐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与选题原则》《交响》2002 第3期5、论文:《中国道教科仪音乐研究在抢救和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作中的意义》2002年12月“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2003年:1、 论文:《音韵悠悠 筝魂长留》载《人民音乐》2003年第4期、载《音乐周报》2003年1月10日2、 论文:《系统建设民族器乐(欣赏)资料的新构想》2003年11月《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1、论文:《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之渊源与流变》《中国音乐》2004 第3期2、论文:《赣东北吹打乐社—“串堂班”研究》《中国音乐》2004第2期2005年:1、论文:《弋阳腔学术研讨会综述》《人民音乐》2005 第3期2、论文:《赣东北串堂音乐研究》《中国音乐》2005第2期3、论文:《弦索乐配器研究》《音乐艺术》2005第3期2006年:1、论文:《孟戏剧本“长城记”音乐形态研究》《中国音乐》2006年第3期2、作品集:《傅利民音乐作品选集<荷花引>》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2007年:1、论文:《道教科仪音乐的宗教功能》《中国音乐》2007年第1期2、论文:《赣中南窑头打八仙音乐考察与研究》《音乐研究》2007年第1期 1、论著:《美学与美育教程》(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版)2、论著:《音乐美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3、论著:《斋醮科仪 天师神韵》(四川巴蜀出版社2003年版)4、论著:《乐种学讲义》(中国音乐学院油印教材2003年)5、论著:《音乐论文写作》(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6、论著:《民族器乐配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7、论著:《傅利民音乐作品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8、论著:《中国道教音乐文化》(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版)9、论著:《江西苏区音乐文化研究》(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版) 1990年:1、作品:《江西师范大学校歌》 10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1991年:1、作品:歌曲《送电工人上井冈》《心声》歌刊1991第4期2、作品:童声合唱《蒲公英的欢笑》《心声》歌刊1992第2期1992年:1、作品:二胡与扬琴《春遥》1992、5、8上海东方电台播出1993年:1、作品:民族管弦乐《赤壁随想》5上海东方电台播出1994年:1、作品:丝弦五重奏《深秋的田园》12 9上海东方电台播出1995年:1、作品:二胡与扬琴《春遥》1995、10、29江西电台专题音乐2、作品:歌曲《永远响亮的金唢呐》8播出于江西电台、电视台3、作品:歌曲《山里老表乐呵呵》1995分别播出于江西电台、电视台,发表于水力电力出版社的《歌曲集》;获省创作一等奖4、作品:歌曲《小屋的蜡烛》1995 播出于江西电台5、作品:钢琴独奏《欢乐的童年》19—20播出于江西、北京国际广播电台1996年:1、作品《万泉河印象》[扬琴独奏]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96、7播出)2、作品《第Ⅱ号》[丝弦五重奏]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1996、11播出)3、作品:歌曲《中国·母亲》《心声歌刊》1996第6期 获江西省广播征歌一等奖4、作品:歌曲《点燃希望的灯》10江西人民广播电台;获江西省新歌评选一等奖5、作品:歌曲《红绿兰的故事说不完》11江西有线电视台;获江西省歌曲评选“十佳歌曲”奖1997年:1、作品:歌曲《永远响亮的是那金唢呐》1997《声乐演唱与伴奏》;《音乐周报》1998年5月8日版(总739号)2、作品:歌曲《采桑子》1997《声乐演唱与伴奏》3、作品:歌曲《永远响亮的金唢呐》1997《声乐演唱与伴奏》4、作品:歌曲《归帆》7江西人民广播电台5、作品:歌曲《献给你一束万年青》5江西人民广播电台6、作品:笛子独奏《兰花花》4上海东方广播电台7、作品:丝弦五重奏《深秋的田园》9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年播出8、作品:歌曲《这里是中国的土地》12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9、作品:歌曲《回归颂》26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1998年:1、作品:《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二胡独奏曲](入选《全国二胡(业余)考级作品选》第三套第二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2、作品:二胡与扬琴《春遥》6上海电台播出3、作品:歌曲《中国、母亲》8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4、作品:歌曲《红绿蓝的故事》1998 年10月获江西有线电视台歌曲创作评选“十佳歌曲奖”1999年:2、作品:二胡独奏《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载《全国(业余)二胡考级第三套作品集》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版2001年:1、 作品:歌曲《难忘岁月如歌》2001年7月在中央电视台、江西电视台播出,并刊于《心声歌刊》2001第3期。2004年:1、作品:歌曲《飞吧 白鸽》。2006年:1、作品集:《傅利民音乐作品选集<荷花引>》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

1、《试论诗经在春秋时期的社会功能》,《固原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  2、《试论左传歌谣的政治功能》,《兰州学刊》1996年第4期  3、《试论赵壹的辞赋创作》,《社科纵横》1996年第1期  4、《列子集释疑误辨正》,《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  5、《三苗名称之由来》《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6年增刊  6、《列异传简论》,《教师科研丛刊》,内蒙古科技出版社2000  7、《试论高师院校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原则》,《天津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专辑,2000年12月  8、《笑林简论》,《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2期  9、《试论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渊源》《天津师大学报》基础教育版,2001年增刊  10、《略论干宝的小说观》,《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04年  11、《试论远古神话的文化功能》,《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2期  12、《简论诗经中的桑树意象》,《赤峰学院学报》2004年2期  13、《从〈诗经〉、〈尚书〉考察周人占卜文化》,《视域:语言·文学·文化——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论文集》,2005年5月  14、《试论诗经所反映的周人农业生产形态》,《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34期  15、《高中语文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6、《唯物史观的文艺生产理论及其实践意义》,《沧桑》2007年第6期  17、《试论诗经中的愁绪排解意象》,《山东文学》2007年第12期  18、《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念对现代企业文化构建的积极意义》,《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第16期  19、《犬在先秦社会中的文化功能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犬意象》,《焦作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0、《英雄慷慨之音: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剑意象及其文化成因》,《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1、《诗经田猎诗的文化内涵》,《燕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2、《从诗经酒诗看酒在周人社会生活的功能》,《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23、《试论诗经中的忧愁主题》,《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24、《唯物史观人性论刍议》,《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4期  25、《传统伦理观与现代人格构建》,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4,  26、《汉代<国语>学概述》,《兰台世界》,12  27、《试论<国语>的谏辞艺术》,《焦作大学学报》,4  28、《简论<国语>的政治哲学》,《岱宗学刊》,2  29、《<国语>用诗探析》, 《长安大学学报》,3  30、《<国语>所反映的君臣伦理》,《湖南科技学院学报》,7  31、《试论<诗经>中的戏剧因素》,《作家杂志》,3  32、《试论<国语>的预言》,《新余高专学报》,1  33、近三十年来大陆地区《国语》文学性研究 《社会科学家》 2011年第8期  34、简论《诗经》中的舟船意象 《山花》 2011年第10期  35、试论宁宗一教授的文学史观 《山东青年》 2011年第10期  36、试论邓毓怡的楹联创作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8期  37、论先秦文学中登高意象的产生和发展 《作家》 2012年第7期  38、周人田猎文化与《诗经》中的田猎诗 新余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39、试论杨度的楹联创作 美与时代(下) 2012年第10期  40、试论徐世昌的楹联创作 兰台世界 2012年第28期  41、试论《史记》的自杀叙事 《新余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  科研项目: 先秦歌谣的文化功能,天津师大青年社科基金项目,2002年---2004年

新余学院学报编辑部地址电话号码

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俗称"面瘫","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面瘫的临床表现十分特殊: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内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它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很高,而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平常人们所常说的面瘫,在多数情况下是指面神经炎而言。因为面瘫可引起十分怪异的面容,所以常被人们称为“毁容病”。 面瘫的临床表现十分特殊: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内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心理因素易引发面瘫调查显示,心理因素是引发面神经麻痹的重要因素之一。面神经麻痹发生前,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存在身体疲劳、睡眠不足、精神紧张及身体不适等情况。应注意保持良好心情防止面瘫最好的办法是平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情,保证充足的睡眠,并适当进行体育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面神经麻痹只是一种症状或体征,必须仔细寻找病因,如果能找出病因并及时进行处理,如重症肌无力、结节病、肿瘤或颞骨感染,可以改变原发病及面瘫的进程。面神经麻痹又可能是一些危及生命的神经科疾患的早期症状,如脊髓灰白质炎或Guillian-Barre综合征,如能早期诊断,可以挽救生命。下表显示面神经不同部位的体征及可能的病因。 病例1:患者男性,60岁。因生气后突然双眼闭合不全,伴头晕、言语欠流利,无头痛及二便障碍。查体:内科系统未见异常。双侧周围性面瘫,四肢腱反射活跃,左指鼻试验欠准,右巴彬斯基征阳性。血、尿常规、肝功、血糖、血沉均正常,心电图示,多发性房性期前收缩、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头部CT扫描:未见异常。头部磁共振(MRI)检查:T1 加权象见双侧桥脑基底部有低信号,T2加权象则呈高信号,诊断为双侧桥脑梗塞。经用神经细胞活化剂、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凝聚等药物治疗1个月,症状体征好转出院。 病例2:患者女性,28岁。以口角歪斜、头晕、头痛、复视、右肢麻木乏力3天入院。既往史、个人史、月经史、婚育史、家族史均正常。体验:BP14/8kpa,神志清楚,发育正常,内科查体正常。神经系统:眼球运动正常,瞳孔右侧3cm,左侧4cm,对光反射正常,左鼻唇沟稍浅,伸舌轻偏右,右半身痛、触觉减退。右侧肌力Ⅳ级、腱反射(+),右巴氏征(+),头颅CT平扫见:左侧大脑脚片状密度不均、边界不清的高度影,内部散在钙化点。增强见不规则强化,边界仍不清,周围可见增粗的条状血管影像,延迟5分钟扫描见: 强化区密度减弱考虑左大脑脚脑血管畸形。8年后,上述症状再发复入院。MRI扫描见:左大脑脚及桥脑中下部有一不规则异常信号,约5cm×5cm×8cm大小,T1加权相呈高低混杂信号,T2加权相呈中心高信号,周边部位低信号,未见明显占位效应,动静脉血管显影良好,病灶区未见明显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示中脑及桥脑海绵状血管瘤。 病例3:患者男性,8岁。家人发现,双眼发呆,左右转动不动,次日发现口角左斜并流口水。第三天进食发呛,行走不稳呈蹒跚状,易跌倒,第五天检查发现双眼水平性和垂直性眼球震颤,双眼外展力弱,右侧面肌、斜方肌无力,双侧软腭提举力弱,吞咽发呛,构音困难,发音不清,伸舌偏右,无肌萎缩。双下肢腱反射活跃,双巴彬斯基氏征阳性,四肢主动运动困难,右侧为著,无感觉障碍和脑膜刺激征。二个月后症状逐渐加重,双侧面瘫和四肢瘫更明显。无明显颅内压增高体征。头颅正侧位及颅底平片无异常。脑脊液正常,三月后死亡。本例后经尸检,病理诊断脑干髓内多形成胶质细胞瘤,病变以桥脑为主,累及两侧,延脑上部受累,并波及小脑上蚓部。【治疗】 体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地仓、水沟、颧髎、四白、太阳、丝竹空、翳风、睛明。 配穴:合谷、内庭。 (二)治法 每次选主穴4~5穴,配穴1穴。面部穴可用透刺法,据透刺之两穴间距离选针。并以针尖到达止穴后再刺入3寸左右为宜。进针时,宜迅速点刺破皮,然后慢慢送针,不可提插捻转,针身与皮肤成10~15度交角,针尖指向止穴。可用左手拇指或食指贴附在皮肤上,感觉针尖和针身的位置、方向和深浅。最佳者应将针身置于肌纤维之间,但不可过深。配穴宜直刺,用小幅度振颤法,使得气明显后留针。均留针20~30分钟。在留针期间行针1~2次,施捻转法,平补平泻。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患部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部基本正常,仅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或皱眉时额纹比健侧浅;有效:患部明显恢复,患眼尚闭合不严,口角轻度歪斜;无效:治疗后无好转或略有改善。 共观察938例,结果痊愈767(7%),显效107例(4%),有效52例(5%),无效12例(4%),总有效率为6%[5~8]。 电针 (一)取穴 主穴:牵正、地仓、水沟、阳白、鱼腰、翳风、下关。 配穴:合谷、行间、外关、后溪。 牵正穴位置:耳垂前方5寸处。 (二)治法 每次选2~3个主穴,配穴一般取1~2穴,如为后遗症,则宜取3~4穴。针刺前,先用左手指腹或手掌在患侧面部由轻到重向耳根方向推拿数次。针刺方法如下:额纹消失或变浅,眼裂增大,宜针阳白向下透鱼腰,迎香向上刺至眶下;鼻唇沟变浅,口角低垂歪斜,针地仓透颊车;太阳穴深刺。症候明显部位,接负极;正极可接于太阳穴,如为面肌麻痹后遗症可接双下关穴。采用慢波,电流强度以面部轻度抽动为宜。电针治疗,据观察在发病后15天应用效果较好。如早期用电针,通电时间须控制在5~10分钟左右,病程超过半月者,通电时间可延长至15分钟。亦可在得病后先针刺5~7次,再加用电针,以利恢复。电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948例,痊愈率为5~3%,总有效率为7~2%。其中,面神经麻痹后遗症18例,治愈1例,显效2例,有效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4%[9~15]。 穴位敷贴 (一)取穴 主穴:分3组。1、阳白、四白、牵正、地仓;2、下关、翳风;3、阿是穴。 配穴:颊车、太阳、大椎、大迎、瞳子髎。 阿是穴位置:共九个刺激点。第1点在患侧内颊膜部咬合线上,相当于第二臼齿相对区,在此点前后5厘米处各为1刺激点,然后在咬合线上下约5厘米的平行线上各选和前3点相对应的刺激点6个。 (二)治法 贴敷药物:分2组。1、麝香2克,全蝎5克,白胡椒5克,白花蛇1克,蜈蚣1条。共研细末。2、川芎、当归各500克,黄连600克,植物油500克,同置煎枯去渣,炼至滴水成珠,加黄丹360克,搅匀,收膏,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入天牛粉286克,搅匀,分摊于纸上配,每帖膏重2克。 治疗时,第1组药物用于第1组穴位,每次取4穴,主穴为主,酌加配穴。皮肤常规消毒后,医者捏起穴区皮肤,右手持经严密消毒之手术刀片,在穴位上轻割皮肤,成“X”型,并挤出少量血,然后将撒有药粉之小块伤湿止痛膏(或胶布)贴在穴位上。注意不可割划太深,每周1次,穴位轮换。 第2组穴采用第2组药物贴敷,每次取主穴1个,酌加配穴1个。贴时将膏药加温融化,5天一换,穴位轮用。 第3组穴为点刺加芥末贴敷。先将芥末粉10克(小儿及少女用5~7克),用温水调成糊状,摊在纱布上,面积约2~3厘米,厚5厘米。先令患者以3%食盐水漱口,然后用消毒三棱针以雀啄式在阿是穴每个刺激点,迅速点刺10~20下,然后将芥末敷于面颊外侧相应部位,约相当于下关、颊车、地仓3穴。病情重者,可加敷太阳等穴。敷后12~24小时取下。局部红肿,起水泡,宜按烫伤治疗。敷药后如出现热痛或流泪等,系正常现象,多在4小时左右停止。 上述方法,可单用一种,亦可轮用。一、二两组穴位,可以互相交替应用。 (三)疗效评价 穴位贴敷法治疗本病患者869例,痊愈668例(9%),显效111例(8%),有效67例(7%),无效23例(6%),总有效率为4%[15~18]。 针罐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阿是穴;2、地仓、颊车、太阳。 配穴:睛明、承浆、听会、大迎、丝竹空。 阿是穴位置:颧髎穴下后方1寸许。 (二)治法 主穴每次用1组,交替轮用。配穴为透针所到之止穴,据主穴需要而定。第一组阿是穴,以28或30号毫针进3针,分别自皮下透向睛明、地仓、颊车,施捻转手法,平补平泻,运针1~2分钟后,出针,然后在针处拔火罐10~15分钟。第二组,在患侧地仓进2针,沿皮透刺至承浆;再从颊车进针2支沿皮透刺到听会和大迎穴;太阳进针2支,沿皮透刺至丝竹空和四白穴,留针20分钟。上述2组均为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平时嘱患者自行按摩患部。 (三)疗效评价 以多针透刺配合拔火罐,共治800例,结果痊愈783例(9%),显效12例(5%)有效5例(6%),有效率达到100%[19]。 温针 (一)取穴 主穴:下关。 配穴:颊车、地仓、颧髎、太阳、四白、迎香、阳白、水沟、承浆、牵正。 (二)治法 主穴必取,酌加配穴3~4穴,交替轮用。下关穴取患侧,以28号毫针深剌得气后,针柄上置一1寸长之艾条段,距皮肤约1寸左右,点燃灸灼,以病人感温热为度,待艾段燃尽出针。备用穴采用针剌或透剌之法。下关穴温针,也可用95%酒精中浸过之棉球,燃着后烧针,热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第一疗程每日一次,共针10次,停针3~5天,继续下一疗程,改为隔日1次。 (三)疗效观察 共观察237例,结果痊愈196例(7%),显效21例(9%),有效18例(6%),无效2例(8%),总有效率2%[20~22]。 电针加穴位红外线照射 (一)取穴 主穴:阳白、下关、地仓、禾髎、鱼腰。 配穴:翳风、合谷。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3~4穴,酌加配穴。先以毫针刺,提插结合捻转手法持续1分钟后,即接通电针仪,用疏密波,强度以面部肌肉出现轻微抽动为宜,刺激15~20分钟。取针后,用红外线灯照射,灯与皮肤距离为31~40厘米左右,照射时间约15~20分钟。为防止红外线损伤眼睛,照射前,宜以3×3厘米纱布数层将患者双眼盖住。在照射过程中,要调整灯距,以免灼伤皮肤。亦可电针后,留针照射。照射完毕出针,再按摩10~15分钟。隔日1次,5~7次为一疗程,停针3~5天再作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观察221例,有效率在98~100%之间[23~25]。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分3组。1、夹脊颈1~7,地仓、四白、阳白、下关;2、臼间、纠正;3、上2(腕踝针穴)。 配穴:攒竹、迎香、翳风、合谷、足三里。 臼间穴位置:口腔内后壁,上下臼齿咬合线上。 纠正穴位置:手小指尺侧指掌关节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可取1组,亦可2组或3组综合取用。疗效不满意时,可酌加或改用配穴。第1组穴操作法:先取体穴2~3个,行透刺法,法同前述。在留针期间,以皮肤针叩刺夹脊颈1~7,包括督脉及椎旁,反复以中等度手法叩刺3~5遍,然后用艾条温灸至穴区潮红。第2组穴,针尖朝向屏间切迹底水平线进针,针深约2寸,提插2~3次,得气后即予出针;纠正穴可用28号毫针深刺,透合谷穴,略作捻转,使针感强烈后出针。患侧颊内粘膜如有瘀血,可用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第3组上2区,相当于内关穴而稍低些。用32号毫针2寸长,成30度角速刺入皮内,进后,放平针体,使针尖向肘部并与前臂平行,在皮下缓缓送入5寸左后,患者应无疼痛或酸麻胀等感觉,留针30分钟。第一、二组穴宜隔日1次,第3组穴可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682例,痊愈339例(7%),显效188例(6%),有效98例(4%),无效47例(9%),总有效率1%[26~28]。 刺血 (一)取穴 主穴:为口腔内粘膜刺区,共三个。后区:患侧大臼齿对侧;中区:串侧小臼齿对侧;前区:患侧上下犬齿对侧。 (二)治法 每次可选定一个刺区。上部病变较重者取后区,中部病变较重者取中区,下部病变较重者取前区。如病程短者,可探寻得口腔粘膜的麻痹区或硬结处。治疗时,先令患者用温盐水漱口,清洁口腔,再以消毒之铍针(如无铍针可用手术刀代替)在选好之刺区,对口腔粘膜划割,作斜切口,长0~5厘米,深1~3厘米(小儿酌减)。然后用拇指与食、中指按摩挤压,并以压舌板向下刮血,体壮多出,体弱少出,直至血色鲜红为止。术后以5%盐水棉块蘸少许白糖敷贴刺血处。上法每日或隔日施行1次。注意:操作时应严格消毒,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禁用本法。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248例,结果痊愈828例,显效247例,有效16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2%[29]。 苇管器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患侧耳道口。 (二)治法 先应制作苇管器这一灸具。施灸时,令病人取卧位,将纯艾制成半个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放在苇管器半个鸭嘴形处,用线香点燃后,将胶布封闭苇管器内端插入耳道内。施灸时,以耳部感到温热为宜,一般皮肤温度约升高2~3℃,每次灸3~9壮。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51例,结果治愈33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04%[20]。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阳白透鱼腰、阳白透攒竹、阳白透丝竹空、颧髎透迎香、颧髎透地仓、颧髎透夹承浆、颊车透颧髎、下关透颧髎。 (二)治法 一般每次取三对穴,交替应用。 按所透两穴之间的距离选 取相应长度的毫针,以15度夹角的方向行沿皮透剌至预定穴区。透剌完毕,以食、拇指将针柄向一个方向捻转,直到针下出现阻滞而不能作单方向旋捻时,再行牵拉:紧握针柄,向透剌相反方向进行快速、轻柔、有弹性的牵拉,每组穴牵拉3分钟左右,每隔10分钟行上述方法一次。共3~4次。在最后一次时,将瘫痪肌群牵拉至与患侧基本对称的位置,并以胶布固定针柄 ,留针1小时后,反捻针柄取针。第一个月隔日针1次,第二个月隔2日针1 次,第三个月隔3日针1 次,一般须治三个月。 (三)疗效评价 本法主要用于难治性重症面肌瘫痪患者。共治42 例,病程均在3个月以上。结果痊愈26例,显效11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7·6%[31]。【主要参考文献】 [1]钱德全,等。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最佳穴位和手法的筛选。江苏中医杂志 1986;7(3):1。 [2]叶成鹄,等。针灸为主治疗面瘫临床观察——附1014 疗效分析。针灸论文摘要选编(中国针灸学会),1987;35,北京。 [3]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进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29。 [4]森川和宥(接令仪摘译)。难治性面神经麻痹的针灸治疗效果。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8;10(4):60。 [5]辛宣英。针刺治疗面瘫413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84;4(3):8。 [6]周志杰。针刺透穴法治疗面神经麻痹280例。陕西中医 1984;5(1):23。 [7]翟兴明,等。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45例。广西中医药 1983;6(4):24。 [8]王木琴,等。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100例。中国针灸 1986;6(4):40。 [9]李枫,等。针刺治疗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经验和体会。 中级医刊 1983;(12):45。 [10]侯子荣。电针治疗面神经麻痹255例疗效观察,针灸论文摘要选编(中国针灸学会),1987:36,北京。 [11]龙安民。电针治疗面部神经麻痹。河北医药 1981,(5):41。 [12]张福临。“透穴针尾加电疗法”治疗面神经麻痹。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86;6(1):53。 [13]廖春华。电针治疗面瘫100例临床小结。湖南中医杂志 1986;(2):35。 [14]梅健寒。面神经麻痹定位诊断与针刺治疗。上海针灸杂志 1985;(4):12。 [15]蒋文诚,等。穴位割治敷药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江西中医药 1983;(5):38。 [16]新余镇卫生院。复方天牛膏穴位选贴治疗周围性面瘫315例疗效分析。江西中医药 1985;(1):25。 [17]王秀珊。挑刺多穴芥敷治疗面神经麻痹67例疗效观察。山东医药 1985;(6):19。 [18]许传勤。点刺加芥敷治疗单纯性面瘫127例小结。新中医 1986;18(4):37。 [19]赵蜜芬。多针透刺及拔火罐治疗面瘫800例临床观察。黑龙江中医药 1986;(5):32。 [20]李志明,等。针柄上烧艾治疗周围性面瘫170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83;3(5):9。 [21]张瑞英。温针治疗面神经麻痹57例。山东中医杂志 1982;(6):346。 [22]庄俊群。温针治疗面瘫10例。广西中医药 1985;8(4):42。 [23]周稚鹏。穴位针刺加红外线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54例报告。中医杂志 1984;25(4):61。 [24]陶汲。针刺加近红外线照射治疗面瘫。吉林中医药 1985;(3):32。 [25]宋江友。针刺合红外线照射等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69例报告。新中医 1985;17(12):31。 [26]张鸣九。针灸治疗492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江苏中医杂志 1980;1(1):53。 [27]梁振苍。针刺纠正穴治疗周围性面瘫110例临床观察。陕西中医 1980;1(6):29。 [28]赵颖。腕踝针治面瘫69例疗效观察。新中医 1985;17(3):33。 [29]刘文斗。铍针治疗面神经麻痹1248例临床分析。辽宁中医杂志 1984;8(12):43。 [30]李志明,等。苇管器灸耳道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中医杂志 1982;23(12):47。 [31]虞成英。透剌滞针牵拉法治疗难治性重症面瘫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97;17(8):456。

这个学校非常不错,建议去就读

月来月孕果会,会后怀有没个是就期了但来一是,的也个也这每一,常有如少了孕,的都较比来不正前但星怀第。

新余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号码是多少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科)40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科)40沈阳工程大学学报(社科)40沈阳大学学报(社科)40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160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40景德镇高专学报70辽宁医学院学报(社科)45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60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科)50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科)40孝感学院学报(社科)60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70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70齐齐哈尔师范大学学报(社科)60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40佳木斯大学学报(社科)70长春理工大学学报90邢台学院学报70滁州学院学报40安阳师范学院学报40咸宁学院学报70琼州学院学报50阜阳师范学院学报40鸡西大学学报70绥化学院学报70新乡学院学报60贺州学院学报40牡丹江大学学报60西昌学院学报(社科)60辽宁师专学报(社科)70新余学院学报45焦作大学学报45宿州学院学报40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50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70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科)45辽宁科技学院学报40长江大学(社科)90淮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50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科)40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50许昌学院学报40凯里学院学报50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50----------------------------------------

如下:《黑河学院学报》、《北京印刷学院学报》、《德州学院学报》、《绥化学院学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新余学院学报》、《信阳师范学院学报》、《长春工程学院学报》、《哈尔滨学院学报》、《大庆师范学院学报》、《长春大学学报》、《湖北经济学院学报》。注意学报的级别与学校的级别有关,大学本科的学报一般是本科学报,专科学校则是专科学报,被评为核心期刊的学报是核心学报。本科院校的学报一般达到省级标准,具体的情况取决于学校的实力。例如武汉大学学报是核心期刊,湖北师范学院学报文科部分是核心期刊,理工部分是普通期刊,即国家期刊。

新乡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号码查询

新乡学院我不清楚,我来简单说一下许昌学院吧。许昌学院有两个校区,一个是东校区一个是医学院,大部分的同学都在东校区。我住的宿舍是上床下桌,没有独卫没有空调,有暖气,冬天还好,夏天很热。学校的图书馆很大,有五六层,一到期末门口就要排队,学习氛围也挺好的。学校也有自习室,不过大部分都没有空调,非常热。在没有疫情的时候,学校还是比较开放的,外卖可以送到宿舍门口,非常方便。校门口有一个小吃街,很多吃的,晚上可以出去逛逛。学校附近有很多商场,逛街买东西也挺方便的。学校有两个食堂,都离宿舍很近,有很多好吃的,也挺便宜的。

新乡学院学生处在系里,一般每个系都有自己的学生处,你可以去看一下,那样的话就能找到比较方便的

我以前评职称,自己联系杂志社的编辑,投稿-审核,最后忙了半天,绕了很多弯路,也没能发表出来,现在的杂志社都是要好处或者关系的哎,无奈之下,找了家帮我发表,他们一下就通过了,我一个月多就收到了期刊,这社会关系就是关系啊,偶那篇讠仑文是壹品优 帮我发表的,蛮不错的。

一个有需求发表论文的, 就会有一批发表论文的广告商,到底信谁呢?!~楼主了解好 发表本质在做确定吧。

  • 索引序列
  • 新余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号码查询
  • 新余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号码
  • 新余学院学报编辑部地址电话号码
  • 新余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号码是多少
  • 新乡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号码查询
  • 返回顶部